社区健身活动室活动年度计划 社区健身活动工作计划

2024-02-15 17:10: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社区健身活动室活动年度计划 社区健身活动工作计划,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社区健身活动室活动年度计划

社区健身活动工作计划篇1

如今,体育活动正在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和喜爱,而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参与的积极性。现在社区健身环境随着社区体育的建设逐步改善,越来越受到社区居民的欢迎。因为社区体育设施是根据人们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和社会走向健康文明的需要而设计、建设起来的适宜人们从事健身活动的物质载体,它往往反映出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体现了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态度及期望,但是,由于在建设住宅小区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形成了目前一些住宅小区缺乏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影响了小区居民健身的积极性,同时对今后房地产开发商的发展也留下了隐患。本文根据调查和查阅文献,找出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根据这些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规划时未留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用地。住宅小区公共体育设施与文化设施、商业及其他服务设施构成了社区完整的服务网络,保证了其功能的齐全性,但长期以来,住宅小区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导致其数量严重不足。无论新开发小区还是旧居民住宅改造区,在做总体规划时,绝大多数都无预留体育场地用地,使现有居住小区在体育活动场地和设施方面的指标达不到人们体育健身的基本要求。

规划设计师对体育需求及市场发展认识不足。规划设计方案缺乏全面性和整体性观念,随着社会体育、社区体育的不断发展,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使用维护等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为了满足日益增加的住宅小区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规划设计师要对住宅小区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建设应有正确的认识和切合实际的设计思路。目前多数规划设计师往往缺乏对住宅小区体育健身活动的了解,低估了住宅小区体育健身活动的潜力,在住宅小区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功能上未能实现住宅小区体育健身活动内容的融合,体育健身活动要走向良好的发展道路,体育场地和设施的设计必须配合当前体育活动开展形式,为此提供物质环境上的条件。

近几年城市的土地变得更加宝贵和紧张,加上最近建筑材料价格上涨,造成了房价的上涨。2007年的全国房价总体涨幅较大,部分热点城市房价持续拉高,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房、二手住房的销售价格持续走高。10月份,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6%,二手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8、7%,部分热点城市房价上涨连续保持两位数,形成购销两旺,造成土地供应量的不足。其原因,一是对土地出让数量的控制,确保18亿亩耕地面积是不可逾越的底线,这意味着对土地出让数量进行严格控制的政策将是长期的,是不能松动的。二是征地拆迁难度将加大,增加土地供应的难度。《物权法》实施后,客观上征地拆迁的难度将加大,拆迁周期会延长,这无疑会增加土地供应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追求最大利益,在实际建设住宅小区房屋中不遵循总体规划,随意缩减公共用地面积、绿地面积和体育场地面积,造成了目前新建住宅小区体育场地和设施的严重不足,就连以前建设得比较好的体育设施和体育场地,有的房地产开发商也用于修建新的住宅,对照《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城市社区体育的基本项目是:篮球、排球、足球、门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轮滑、滑冰、武术、体育舞蹈、体操、儿童游戏、、台球、器械健身、长走(散步、健步走)、跑步,城市社区体育人均室外用地面积应达到0、30~0、65平方米。而现实情况与这一指标还相差较远。这样的结果就造成了住宅小区内无健身场地和设施或者是数量减少,严重影响了小区居民健身需要,影响了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二、建议

针对目前状况,笔者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 决:

(1)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审批总体规划。近年来,随着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群众性的健身运动正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势头,居民健身需求与体育设施缺乏的矛盾日益凸显。而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有关住宅区体育设施纳入建设规划的规定又未能在建设规划中有效执行。2005年9月,国家建设部、国土资源部批准的《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要求在2005年11月起施行,城市规划部门应分别将小区和居住区作为独立单位,按住宅小区建设程序要求,各房地产业开发公司,必须对所开发建设的住宅小区,做出总体规划,经过专家评审后,报当地建设主管部门审批,那么当地建设主管部门在审批住宅小区规划时,要严格按国家体育总局和建设部先后颁布的《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进行审查,达不到要求的,坚决不予批准,从源头上在审批住宅小区规划时加以严格控制。

(2)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以行政手段强制执行总体规划。现在的新建居民住宅小区,往往都是房地产开发商投入资金修建,在资金投入上,一般采用的都是贷款,开发商为了尽快回收资金,一般情况下资金的投入主要用于修建住宅,而住宅小区内的配套工程则放在后期,如道路、绿化等,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则放到最后,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才进行修建和配置,如果还有新的建设项目,对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的配置还要往后拖,这样就造成了新建成的住宅小区缺乏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因此,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使用行政手段,要求房地产开发商,严格按住宅小区总体规划修建,各种配套工程应同期进行,做到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不能做到“三同步”的不予验收。体育行政部门也应参与市、区两级建委组织的验收工作,对体育设施不符合规定标准的,拥有一票否决权。兴建完不成总体规划中相应配套工程的住宅小区,不同意验收。

(3)有关政府部门还要采取必要的法制和行政措施,将“就近、就便、建好身边场地”量化成为考核群众体育工作的重要指标。要把全民体质健康情况放到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高度来对待,除了考核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外,还应对计划、国土、规划、建设等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考核,使全民都有这个意识。

(4)建设住宅小区的当地规划、国土等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制定本“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的实施意见或办法”。用于各地建设住宅小区时实施,由于各地方的基本情况不同,在城市住宅小区内如何规划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也不一样,所以建设住宅小区的当地规划部门在规划编制和审定过程中,对城市社区的体育场地和设施建设要有自己的实施意见或办法。国土部门在审批土地过程中,对城市社区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用地也要加以规定,将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监管内容。如城市住宅小区体育设施可根据需要设置在室内或室外,室外用地面积与室内建筑面积控制指标应满足《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要求。

(5)体育和建设主管行政部门,应加强对房地产业开发商的培训。房地产开发商追求的是最大利益,但什么才是最大利益呢?现在房地产开发商对最大利益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国家体育总局在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过程中,针对因经济转型而出现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已及时调整工作方向,已经开始将社区体育工作作为城市群体工作的重点之一,提出了“三边工程”(建市民身边的场地、设市民身边的组织、搞市民身边的活动),体育健身活动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与其紧密结合,成为衣、食、住、行以外的第五生活基本要素。人们在选择购买住宅时,已经不仅仅是选择住宅的面积和结构,更看重的是环境、体育场地和设施。人们在茶余饭后,所要求的就是健康长寿,要达到健康长寿,体育健身活动必不可少,但体育健身活动离不开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如果住宅小区里面缺乏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可以想象,人们在茶余饭后,将如何生活。人们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动,已经缺一项基本要素,生活也就不完美了,这样的住宅小区,在将来,购买房屋的居民还会多吗?相反,如果房地产开发商注意到了这一点,房地产开发业就会越做越大,经济效益就会越来越好。

作者单位:贵州省毕节学院

社区健身活动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城镇社区全民健身计划居民健身活动

1前言

正在我国全面实施的全民健身计划,是一项提高全民族素质,振兴中华的宏伟事业,是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配套的跨世纪的系统工程,是体育改革中战略性的重大举措。

在全国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今天,处在社会科学文化中心的城镇居民,其健身活动的发展水平和质量,从一个主要方面基本反映出我国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成效与力度。引导城镇居民形成一种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健身意识和习惯,已成为我国跨世纪战略发展中一个具有重要历史使命的课题。展开这一研究,无疑有助于加强对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宏观调控和管理,有利于推动我国全民健身活动朝着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湖南省长沙市城镇各社区34个单位和16个居委会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职务和生活水平的居民400人。其中政府机关干部和职工94人,厂矿企业干部和工人86人,普通居民220人;男性居民204人,女性居民196人,最大年龄67岁,最小年龄21岁。

2、2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分析,面访座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调研方法,问卷调查于1998年2—3月进行,有效回收率86、9%。

2、3数理统计根据研究的需要,通过CASIOFX—4500P计算器,对400个样本中的4万多数据进行分类检验和统计。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居民对健身活动的认识

认识是指导实践活动的基础,认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健身活动的实践效果。本项调查主要研究城镇居民对全民健身计划的实质和核心以及有关知识的认识程度。调查表明(表1),城镇居民目前对全民健身计划的认识水平整体上偏低。只有27、3%和35、7%的居民对全民健身计划有所了解,还有50、9%的居民对健康的认识尚停留在“没病就是健康”的肤浅层次上,另外61、1%的居民对健身方法还局限在“打球跑步”简单的框架上。以上问题表明,在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过程中,职能管理部门对全民健身计划的舆论宣传工作已经滞后。

3、2居民的健身态度与选项

居民的健身态度包括对健身活动的关切程度,实际表现以及兴趣走势。调查表明(表2),城镇居民对健身活动的喜爱程度高,70、35%的居民对健身活动持支持态度,其中男性居民(80%)明显高于女性居民(60、7%)。经X²检查,P<0、05,说明男性居民与女性居民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调查还表明(表3),不同年龄段的城镇居民对健身项目和内容表现出了各自的特点。青年人选择的健身项目较多,而且多以强度较大,具有对抗性的项目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选项数量逐步减少,项目内容也转向强度短小而非对抗性的项目。

3、3居民对健身指导的需求

健身锻炼是一种体育行为,也是一种科学实践活动,运作时必须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

调查表明(表4),城镇居民对健身指导的需求是健康而有理性的。75、4%的居民同意在社区建立健身活动咨询站,说明绝大多数居民对健身活动有信息咨询的要求。60%的居民同意尽快实行健身指导员制度,68、2%的居民要求新闻媒体多开设健身指导节目,反映出城镇居民在健身方法和手段方面渴求专门的指导。70、9%的居民要求职能部门多组织开展群众性健身活动,表示城镇居民不仅热心健身锻炼,而且趋向于有组织有计划的群众化健身实践活动。

3、4居民对健身消费态度

健身消费是指居民用于健身活动的经济支出,包括购买运动服装、健身场所的票券、健身器材以及健身影视、书刊等。

调查表明(表5),城镇居民对健身投资消费已有所认识,半数以上的居民表示愿意花钱去健身,近半数居民认为娱乐消费应首选健身活动,也同意家庭健身消费支出还可加大,这表明城镇居民的健身意识明显增强。但也有近半数的居民认为目前的健身场所的收费较高,工薪阶层难以负担。

3、5居民余暇时间的活动取向

余暇时间的活动取向是指居民工作之余的生活行为习惯与内容选择特征。调查表(表5),选择动养(健身锻炼养身)的只占四分之一,绝大部分居民选择静养(休息娱乐养身),还有部分居民主要忙于家务劳动。从性别比例上看,男性居民在健身锻炼的行为取向上高于女性居民,而女性居民在操持家务与购物行为取向上又显示高于男性居民,这从总体上揭示出当前城镇居民的键身活动男重女轻的行为特征。

3、6后民健身活动的时间表7居民健身活动的时间

健身活动时间是指居民用于健身锻炼的时间付出量。调查表明(表7),从整体上看,城镇居民健身活动的时量不足,经过比较发现,在能坚持日30分钟以上时间健身锻炼的居民中,男性比女性居民健身时间付出量较大,差别显著,日30分钟以下则男女居民区别不大。

4结论与建议

4、1全民健身计划的宣传不够深入,缺乏力度,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建议体育职能部门,要根据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书籍以及广告等媒体,进一步加强对城镇居民,社区居民群体的宣传工作,增强居民的健身意识,提高居民对健身认识水平。社会各行各业也应结合自身的特点积极配合,形成强大的全民健身舆论力量,使之家喻户晓,人人参与。

4、2由于职能管理部门组织不够,重视不足,指导不力,居民健身锻炼存在盲目性和盲动性,影响了居民们健身锻炼的积极性。建议尽早启动和推行健身指导员制,面向社会,面向基层,为群众服务。建立切实可行的指导员培训上岗的工作法规,合理地配备和开设健身活动咨询站,实施国民体质测定制度,结合民族传统节假日,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富有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健康文明的健身表演活动和健身游戏竞赛,形成科学的健身活动导向。

4、3城镇居民的健身活动发展不均衡,老年人的健身意识强于中年人,男性的健身实践较多,而女性居民健身时间投入不足。建议各级体育职能部门要注重健身活动开展的全面性,要根据居民群体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的组织健身活动;要动员和教育女性居民积极投身到健身活动中来;纠正“没病就是健康”的观点,使全体居民懂得正确养护身体的知识和方法,自觉参与健康活动,增加锻炼的时间量,从而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和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全民健身计划、体育学刊,1995(1)

社区健身活动工作计划篇3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保障全市人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权益,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建设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增强人民健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生活方式,促进社会文明和谐,争取早日实现体育强市建设目标。

二、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加,身体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基本建成与我市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社会事业发展相协调,健身与医疗紧密结合,以科学数据为支撑的覆盖城乡、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具体目标任务是:

(一)城乡居民身体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全市人口36%以上,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标准的城乡居民(除在校学生)人数比例945%以上。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基本要求。

(二)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有较大发展。形成县(市、区)、街道(镇)、社区(行政村)三级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网络。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0平方米以上。县(市、区)级普遍建有综合性体育健身中心。所有街道(镇)建有体育健身中心。社区(村)建有公共体育设施,有条件的公园、绿地、广场建有体育健身设施。所有学校按标准建有完备的体育设施。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率达到60%以上,国家机关、其它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开放率达到50%以上。建立和完善体育健身设施长效管理机制,县(市、区)全部建立巡修员队伍。

(三)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更加健全。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所有县(市、区)建有体育总会、行业体育协会、单项运动协会和人群体育协会等体育社团,并积极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所有街道(镇)建有体育组织,40%以上的城市街道、20%的镇建有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城市居委会和农村行政村普遍建有体育健身站(点),达到每万人拥有晨(晚)练健身点6个以上。

(四)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进一步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素质和技能有较大提高,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23万人以上,其中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人数达到600人以上,全市达到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5人以上。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普遍开展,形成组织落实、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

(五)全民健身服务业发展壮大。引导和促进体育健身消费,城乡居民体育消费明显增加。形成规范有序的大众体育健身休闲市场和一批有竞争力的体育健身服务企业及有区域特色的体育健身产品。

(六)科学健身监控体系更加完善。通过经济、社会、行政等手段,吸引一切社会成员参与体育运动的政策体系;体卫系统紧密合作,以疾病控制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文化活动室、群众性的体育和健康组织为依托的健康和健身信息体系。完善医疗体检和体质监测对接,健康教育常态化,健身场地设施齐全,健身手段科学合理的保障体系,加强全民健身工作领导,统筹政策落实、组织保障、健身效果等方面的监测监控。

三、主要措施

(一)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和互联网等媒体和“全民健身日”活动,加强对全民健身的宣传,进一步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开展“终身体育”教育,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在全社会形成崇尚体育健身、参加体育健身的社会风气。

(二)切实加强青少年学生体育。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和督导制度。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打好“终身体育”基础。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建立和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青少年体育网络。

(三)大力发展城市社区体育。发挥社区居委会的作用,开展居民小区体育健身活动。推动社区体育与单位体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体育优势,共同开展体育活动,每个街道至少有一处公共体育健身设施,有一个体育健身俱乐部,一支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一个体育指导站,一支体育健身团队,一项特色体育健身项目。

(四)加快发展农村体育。将发展农村体育纳入当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统筹城乡公共体育资源和公共体育服务的均衡配置,逐步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增强农村基层体育公共服务能力。统筹农村体育设施、体育组织、体育指导、体育活动的整体性建设,发挥基层职能部门作用,利用好农村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和体育人才资源,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广泛组织开展农民体育活动,办好农民运动会。

(五)广泛开展职工体育活动。充分发挥行业体协、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工会、职工体育协会作用,广泛建立职工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健身团队,开展符合单位特点和职工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育竞赛。坚持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工间(前)操制度,提倡开展广播体操活动和创编行业、工种体操。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定期进行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和职工体质测试。将进城务工人员体育作为职工体育的一部分,开展进城务工人员体育活动,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创新市场经济条件下职工体育发展模式和基层职工体育组织形式及活动方式,完善社区体育与职工体育互动互补机制。

(六)全面发展老年人体育。建立健全老年人体协、老年人体育项目体协和老年人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健身团队。积极为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在公共体育设施等方面提供便利和优惠。特别是老年人教育机构要开设老年人体育课程,老年人活动中心要设置适合老年人体育活动的设施,社区服务要兼顾老年人体育健身服务。不断研究开发创新适合老年人身体特点的体育健身项目和方法。办好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和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活动。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老年人体育机构和体育设施。

(七)普及残疾人体育活动。办好残疾人运动会,普及残疾人体育活动。建立健全残疾人体育组织,培养为残疾人服务的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并动员社会力量继续实施“助残健身”工程,为残疾人建设就近方便的体育健身设施。公共体育设施应当对残疾人开放并设置便利条件,方便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研究开发适合残疾人身心特点的体育健身康复手段,特别是盲人、聋哑人、弱智人教育机构和普通中小学,要做好残疾学生体育工作,提供适合残疾学生特点的体育健身与体育康复项目。

(八)办好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组织举办好一年一度的全民健身日庆祝活动、迎春长跑活动、百镇千村篮球赛和乒乓球赛、机关系列比赛及农民、职工、学生等市际、市内综合性运动会和单项竞赛活动,改革办赛模式,突出重在参与、重在交流、重在健身,勤俭办赛,推动普及,促进体育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

四、政策保障

(一)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各级政府要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在经费、机构和人员等方面加大对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支持。鼓励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全民健身事业提供捐赠和赞助,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二)有计划地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制定和实施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十二五”发展规划,县(市、区)政府要制定本地区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发展规划,按照国家、省有关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规定,将城乡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纳入“十二五”时期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大对农村地区和城市社区等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城乡新建居住区要按照国家有关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标准,设计建设体育健身设施。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全民健身助残工程”。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场所和自然条件,开辟室外体育健身设施和户外运动设施。

(三)提高现有体育设施利用率。各类学校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要向学生开放体育设施,并在确保校园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各级人民政府对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给予一定经费补贴,为学校办理有关责任保险。新建和改建学校体育设施,要按照向公众开放的条件进行体育设施建设。在公办学校布点整顿中腾出的闲置校舍和学校体育设施,可改造为公共体育健身设施。有体育设施的企事业单位在不妨碍正常工作秩序的情况下,争取向公众开放。

(四)支持基层体育组织建设。依托业余体校、公共体育设施建立县(市、区)级全民健身指导机构。积极发展城乡基层体育健身组织,加强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人群体育协会、行业体育协会及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俱乐部建设,并在办公用房、体育设施、工作人员、活动经费和工作指导等方面予以支持。

(五)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吸引、组织从事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设立社会体育指导员专项经费,用于培训、业务交流、表彰奖励和必要的工作补贴,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工作提供便利和支持。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做好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和各项管理服务工作。积极发展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标准,严格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逐步做到营利性体育健身场所和指导高危项目的体育健身指导人员,持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证书上岗工作。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经常性地组织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体育科研人员、体育院校学生深入城乡基层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

(六)扶持发展体育休闲服务业。适应广大群众新的体育健身休闲需求,积极探索全民健身新方式,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户外运动,促进体育与文化、医疗、教育、旅游相融合,推进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相融合,互相带动、共同发展。各级政府要制定政策,扶持大众化体育健身休闲场所运营和体育健身休闲用品开发,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强化体育健身休闲专业人才培养,加强体育健身标准化工作,加快推行体育健身服务质量认证制度,建立和完善体育健身服务规范,提高体育健身科学性、安全性和服务水平。

(七)做好信息科研工作。加快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形成市有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县(市、区)建有国民体质监测站,乡镇(街道)建有国民体质监测点,达到国民体质测定网络覆盖率100﹪。实现国民体质监测常态化,继续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建立全民健身基础数据统计体系。正常开展城乡居民日常体质监测和科学健身指导,研究推广适合不同人群特点的体育健身新项目、新方法,推荐一些高质量全民健身科普图书、音像制品给公民,提高公民体育健身科学素养。

五、组织实施

各县(市、区)政府要依照本计划,结合实际,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各部门、各行业也要制定相应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社区健身活动工作计划篇4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把提高全市各族人民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水平作为根本任务,逐步形成符合我市实际、覆盖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合法权益,努力形成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全民健身事业的良好局面,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二、目标任务

到2015年,城乡居民健身意识全面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显著增加,身体素质明显提高,体育场地供需矛盾大幅度缓解。各类体育设施利用率显著提高,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得到均衡发展,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形成较为完善、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体系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立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全民健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加。到2015年,城乡、区域群众体育发展不平衡现象得到明显改善,体育健身成为全市人民普遍的生活方式。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全市人口的35%,其中16岁以上(不含在校生)城乡居民达到12%以上,城市居民达到18%以上,农村牧区居民达到7%以上。积极倡导个人每周至少锻炼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老年人、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进一步提高。

(二)全民健身设施有较大发展。到2015年,人均健身场地面积达到1、6平方米。80%的旗县区建有功能完备、设施较完善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80%的街道办事处、(乡、镇)建有健身活动中心,50%的城镇社区和嘎查村建有功能相对齐全的公共体育设施,形成以市、旗县区、乡镇(办事处)和嘎查村(社区)四级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网络体系。依法利用公园、绿地、广场等休闲场所建设非标准化体育健身设施,进一步提高非公共体育设施的使用率和开放率,打造10-15分钟“健身圈”。

(三)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更加健全。积极推进体育总会、行业体育协会、单项体育协会的建设进程,充分发挥体育协会组织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作用。到2015年,市、旗县区两级要成立体育总会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市本级体育单项协会达到30个以上,60%的旗县区单项协会达到20个以上,社区普遍建有文体活动组织,(乡、镇)和有条件的嘎查村建设文体活动站或体育俱乐部,形成覆盖面广、包容量大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四)全民健身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坚持开展经常性、传统性、品牌性的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推进各类人群体育健身活动的均衡发展。大力开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简便易行、竞技性与观赏性强、影响力大、适宜各地区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排球、网球、健身操(舞)、传统武术、健身气功、太极拳(剑)、骑车、登山、跳绳、踢毽、门球等),使健身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城市化、区域化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活动,具有区域特色的群众体育品牌逐渐形成。

(五)城乡居民身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全市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90%以上、优秀率20%以上。其中,城市人数比例达到25%,农村牧区人数比例达到12%。在校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95%以上,达到优秀率的人数比例超过25%,速度、耐力、力量、柔韧等身体基本素质明显提高。

(六)全民健身指导和志愿服务队伍进一步发展。加强健身指导服务队伍建设。到2015年,全市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4500人以上,城市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达到0、1%,农村牧区达到0、07%。同时,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力度,加强培训与管理工作。组织体育教师、教练员、运动员开展义务健身指导活动,逐步形成管理规范、科学指导、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

(七)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不断完善。大力宣传推广科学健身方法,积极开展体质测定、运动能力评估工作。通过对公民进行日常体质测试,依据个人体质状况,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提高全民健身质量和水平。市本级建立1个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建立规范、详实的国民体质数据库。

(八)全民健身服务业发展壮大。加强体育健身休闲市场建设,培育体育消费市场,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组织和个人兴办体育健康咨询、体质监测、锻炼指导和运动康复等经营实体。指导和督促从事体育健身服务的组织和个人开展标准化、规范化服务,推行体育服务认证制度。扩大体育健身服务从业人员队伍,鼓励从业人员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

三、工作措施

(一)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宣传教育。充分认识体育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建立全民健身宣传的长效机制,开展“终身体育”教育,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树立体育健身是健康生活方式重要组成部分的理念。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引导作用,借助“全民健身日”及重大体育赛事活动,加强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参与体育健身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二)大力发展社区体育。社区体育是推进体育生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社区体育工作作为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以街道和居民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改善社区健身环境和条件。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的组织协调作用,建立体育健身指导站(点)和体育俱乐部等体育组织,培育发展社区体育组织。扶持社区居民委员会提高体育服务能力,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广泛普及的社区体育健身活动。

(三)加快发展农村牧区体育。各地区以(乡、镇)为重点,将农村牧区体育纳入当地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规划,以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为龙头,统筹发展,促进城乡体育资源和公共体育服务均衡发展,努力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牧区基层体育公共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包括(乡、镇)体育活动站在内的综合服务设施作用,在传统节日、农闲季节广泛组织农牧民体育活动,开展串联性体育进农村(牧区)活动。

(四)重视少数民族体育,传承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建立市、旗县区两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协会,重视培养少数民族体育人才。有条件的学校,体育课和课外活动应当纳入民族体育项目的教学内容。培育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培训基地,注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掘、整理、传承和发展,广泛开展民族间传统体育项目和活动的交流。完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活动的命名工作,将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进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化与产业化进程。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乡”创建活动。

(五)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将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基本目标和重要评价内容,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加强青少年体育组织网络建设,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逐步增加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和青少年户外营地的建设数量。初步建成以非公共体育设施为载体,以各类青少年体育组织为形式,以体育教师、教练、家长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为指导主体,以健身活动、竞赛交流、技能培训、健康咨询和体质监测为主要内容的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六)重视发展老年人体育。加强老年人体育协会、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健身团队和晨晚练点的建设,创新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健身项目和方法,广泛开展适合老年人的经常性体育健身活动。公共体育设施对老年人提供优惠,非公共体育设施对老年人实行开辟专场或费用减免等优惠服务。在老年人活动中心设置适合老年人体育活动的体育设施,开辟健身课程,社区服务兼顾老年人体育健身服务,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老年人体育服务机构和体育健身设施。全面营造关心、支持老年人参加体育健身的社会氛围。

(七)大力推进残疾人体育。建立健全残疾人体育组织,培养为残疾人服务的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实施助残健身工程,公共体育设施对残疾人开放并设置便利条件,方便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研究开发适合残疾人身心特点的体育健身康复方法。特殊教育机构和有条件的普通学校要为残疾学生提供适合其特点的体育健身活动与康复项目,创新残疾人体育运动会举办形式与内容。

(八)着力推动职工体育。充分发挥直工委、总工会、团委等各类组织的作用,加强人民群众的体育组织建设。广泛建立职工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健身团队,开展符合单位特点和职工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和竞赛活动。鼓励企业制定针对职工的体育健身指导方案,为职工参与体育健身提供必要的时间保障。创新职工体育发展模式和基层职工体育组织形式及活动方式,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和体质测试活动。

(九)继续推行体育锻炼标准和体质测定标准。进一步完善国民体质监测、体育锻炼标准、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等制度及相关信息的工作。建立旗县区国民体质监测机构,以第四次全国公民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活动调查为契机,做好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适应小康社会对体育要求的“小康体育”指标体系的研究工作。

(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遵循“因地制宜、民族特色、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就近就便”的原则,组织开展以草原传统运动、冰雪运动、户外运动、活动、传统节日活动、健身展示等具有品牌特色、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提高活动普遍化、经常化、科学化、社会化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化职责,建立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保障机制。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实行政府负责、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管理体制。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充分发挥部门协调联动作用,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民健身工作做为政府关注民生、服务民生、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全民健身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将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的建设纳入城镇建设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落实情况纳入本级人民政府届满时的工作评估内容。依法建立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机制,在资金、场地、机构、人员和责任等方面形成全面保障的格局。

(二)加大财政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投入。各地区要依法保障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和人才培养资金,逐年提高用于引导群众参与健身的全民健身专项事业经费。到2015年,市、旗县区将全民健身专项资金不低于人均1元标准列入财政预算。按照国家体彩公益金使用政策,对公益金加强监管、充分利用、合理安排,确保体育公益金用于全民健身事业的比例不低于60%。加强关键领域和基础性建设,解决突出问题,保证重点投入,努力解决体育公共服务资源不足、体育设施的使用和开放率不高、体育权益的享有不公平和健身指导服务不足等保障性问题。

(三)提高各类体育设施的使用和利用率。按照《全民健身条例》的有关规定,针对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存有较大难度的问题,依法落实由所在地政府办理公共责任保险和给予财政补贴的规定;针对居民住宅区配套体育设施建设工作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依法落实体育行政部门与相关部门的联合执法监管的规定;针对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不足等问题,落实对外开放的公共体育设施水、电、气等按公益性场所标准收取的优惠政策。依法推进广场等公共场所的体育健身区域和健身设备建设,推进体育健身园林化和园林体育健身化的建设进程,推进利用自然、人文资源开发体育健身场所的进程。逐步形成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格局。

(四)加强基层体育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各单项体育协会的作用,激发和调动工作的主动性,实行体育单项协会等级管理制度。在城市辖区、街道和(乡、镇)逐步建成一批社区体育俱乐部或体育活动站(文体活动中心),发展壮大群众体育骨干队伍。加强对老年人、妇女、少数民族、残疾人等体育工作的组织协调。构建以体育总会为龙头,以单项协会为主线,以体育俱乐部和健身活动站(点)为基础,以学校、社区、(乡、镇)为重点,以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全民健身志愿者为骨干,覆盖面广,包容量大,网络化的全民健身组织框架。

(五)加强网络化体育健身指导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的作用,做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和管理服务工作,广泛吸收、组织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人员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加强网络化体育健身指导队伍的建设。依法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营利性体育健身场所或从事高危项目的体育健身指导人员,必须持有体育行政部门核发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从业资格证书方可从业。

(六)积极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倡导和动员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于全民健身的志愿服务活动,努力形成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体育工作者、体育专业学生和社会热心人士参与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普及志愿服务相关知识,提高志愿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质量,形成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

(七)扶持发展全民健身服务业。积极培育健身休闲市场,引导大众体育消费。不断扩大体育健身休闲市场和大众体育消费的规模与水平,扶持发展大众化的营利性体育健身场所和开发体育健身休闲用品。加强体育健身服务的标准化建设,不断创新体育健身方式,积极开展新兴的户外运动,促进体育与文化、医疗、教育、旅游相互融合,促进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相互融合、相互带动和共同发展。

(八)做好信息、科研和法制建设工作。加快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建立全民健身基础数据统计体系,扩宽基层体育健身信息服务渠道,定期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科学的体育健身知识和方法,提供可供群众参与选择的体育健身场所、体育活动组织、体育活动内容等信息,提高全民健身公共信息的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体育科研机构和体育院校的作用,积极开展城乡居民日常体质测试和科学健身指导工作,开展对全民健身重大问题的研究,探索适合不同人群体质状况健身需求的新项目、新方法,加快制定与《全民健身条例》配套的相关政策,建立行政执法督导和问责制度,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检查。

五、组织实施

(一)计划实施

各地区要依照本实施计划,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各部门也要制定相应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二)组织实施

本实施计划在市政府领导下,由市体育局会同有关部门、各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共同推行和组织实施。完善市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委员会,研究制定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保障政策,督促检查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落实,统筹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体育局。

(三)严格成效评估

市体育局每年要向市政府报告本计划实施情况,各地区体育行政部门每年要将全民健身实施情况及评估结果报当地政府和市体育局。市体育局会同有关部门每年要对各地区、各部门落实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并不定期进行检查指导。要建立激励机制,把全民健身工作作为综合评比表彰的指标,重点工作情况要在全市进行通报,对为全市全民健身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根据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予以表彰。

(四)评估通报

各地区体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计划实施年度评估办法,每年对本地区的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通报,并将评估结果和对策意见报市体育局。市体育局建立实施年度通报制度,2015年形成终期评估报告。

社区健身活动工作计划篇5

一、主要成绩

近年来,我市把实施“体育惠民工程”作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设文明太原、健康太原、幸福太原的重要内容来抓,认真落实《太原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__—2015年)》,把开展竞技体育赛事与推动群众体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取得了可喜成果。

一是基层体育设施进一步改善。为各县区下拨体育公益金专项用于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全市955个行政村绝大多数有了体育活动场地和设施,578个社区实现了全民健身路径全覆盖。积极打造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持续推进社区、居民区开放式篮球场建设;在汾河景区建设7个篮球场、8个足球场、9个网球场,启动了集健身、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汾河体育健身长廊”一期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更好地满足群众的健身需求。

二是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积极推进“体育三下乡”活动,农村体育活动扎实开展。精心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市迎新年健步行、体育大拜年、职工广播体操比赛、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展示、全民健身宣传周等各类全民健身活动覆盖城乡、学校厂矿、公园广场、街头巷尾,群众参与度高,社会效果好。

三是体育公共服务得到进一步加强。推进国民体质监测进社区、农村、学校、厂矿、机关,进一步扩大了受测人群,普及了科学健身方法,完善了国民体质监测服务体系,推动了体质监测工作步入常态化。加强基层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充分挖掘体育协会提供健身指导服务的潜力,健全体育健身志愿服务组织,全市6500名社会体育指导员、1800余个健身辅导站、30多个体育协会组织,在推动群众健身活动中发挥了桥梁纽带和助推作用。

四是推广品牌体育赛事,进一步促进了全民健身活动。近年来,我市相继承办了女子摔跤世界杯赛、全国小轮车锦标赛、太原国际马拉松赛、全国女子拳击冠军赛、世界大学生龙舟锦标赛、“傅山杯”全国传统武术邀请赛、全国“篮球城市”交流活动等一系列大型赛事,不仅展示了我市的历史文化和城市新貌,提高了对外知名度,而且让市民在家门口观看到高水平的比赛,激发了参加全民健身运动的热情。如今年的太原国际马拉松赛参加人数达三万多人,其中市民就有两万多人。

二、存在的问题

我市的体育工作和体育惠民工程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国家对体育工作的要求和群众的健身需求,还有一定差距。

一是公共体育场地和设施仍不能满足全民健身需要。少数新建社区和偏远农村公共体育场地和设施还存在“空白”;一些新建小区没有预留健身用地;有的大公园公共体育场地较小、健身器材少;汾河体育健身长廊也未能按计划建设完成;有的公共体育场馆开放程度不够,未能最大化地满足群众健身需求。

二是公共体育场馆数量少、档次低、不平衡。按照《太原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__年-2015年),明确提出市、县公共体育场馆“五个一”的建设目标,截止目前,我市仅建有一个综合体育馆(滨河体育馆)、一个体育公园(汾河体育公园),其余三个场馆(综合体育场、游泳馆、大型健身中心)均未建设。县(区)只有尖草坪区、万柏林区和清徐县建有体育馆,万柏林区建有标准体育场,清徐县建有健身中心,其余6县区在这一领域均为空白。县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在全省排名靠后。我市与周边省会城市郑州、西安相比体育基础设施相差甚远,与省内的大同、长治、阳泉等地市相比,也存在明显差距。既影响我市承办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也不利于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

三是公共体育场馆和设施长效管理机制不够健全。有的公共体育场地和设施虽然建设完成,但由于管理制度跟不上,未能及时向公众开放。有的户外体育设施长期使用出现老化或损坏现象,不能及时修复,存在安全隐患。

三、几点建议

城市兴则体育兴,体育兴则城市名。委员们希望我市在一流省会城市建设中,要更加重视体育工作,更加重视全民健身运动,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创新工作思路,为实现体育强市的目标迈出坚实的步伐。

(一)完善体育用地规划,确保公共体育项目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市的空间规模不断扩大,公共体育建设只有与城市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才能与一流省会城市的地位相适应,与体育事业的要求相适应,与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和需求相适应。因此,为增强体育用地的科学性,减少随意性,建议我市编制完成《太原市体育用地专项规划》,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我市今后十年或更长时间公共体育用地的范围、原则和标准,保证公共体育建设的协 调发展。

(二)加强体育场馆建设,努力实现“五个一”的建设目标。抓紧规划市体工队、市体校、市体育教育中心、全民健身指导中心等10个体育工作机构整体搬迁东山地区,以此为契机,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工,促进全市体育系统训练、教学和科研设施的整体提升。依托晋阳湖地区综合改造,预留部分岸区和水域,规划建设一座适宜开展赛艇、龙舟、摩托艇、游泳等项目的水上综合运动中心。认真落实《太原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__-2015)》提出的体育场馆建设“五个一”的目标,完成空缺场馆建设项目。抓住我省申办全国城运会的有利时机,加快我市的体育场馆建设,提高承办综合性大型体育赛事的能力。要继续扩大社区和农村的公共体育设施覆盖面,推进市县两级的“示范性户外健身场地”、“社区多功能体育场地”、“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等建设。继续抓好“汾河体育健身长廊”和“社区篮球场”两大惠民工程。

社区健身活动工作计划篇6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以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重点,努力实现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以改革促发展,形成政府、社会、市场共同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的格局,不断提高全民健身生活化、社会化、科学化水平,为实现人民健康幸福、社会文明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二、目标任务

到2015年,全县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身体素质进一步提高,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城乡基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初步建成覆盖城乡、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

(一)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显著增加。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普遍增强,经常锻炼次数和锻炼时间逐步增加,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基本生活方式。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锻炼强度中等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36%以上,其中16岁以上(不含在校学生)的城市居民达到20%以上,农村居民达到8%以上。在校学生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体育锻炼。提高农民、职工、老年人、残疾人、妇女、青少年等各类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

(二)城乡居民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标准的人数达到90%以上;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其中达到优秀标准的人数比例超过20%,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有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三)城乡公共体育设施不断增加。争取省级以上全民健身设施示范项目,建成县、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网络。建有相应规模的全民健身中心;公园、绿地、广场、健身步道等公共体育健身设施逐步增加。各类体育设施的开放率和利用率有较大提高;形成各级各类体育设施布局合理、互为补充、覆盖面广的网络化格局。人均体育设施面积达到1、8平方米以上。

(四)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经常性组织全民健身活动,定期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组织举办学校、职工、农民、妇女、残疾人、老年人、少数民族和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等综合性运动会和单项体育比赛,组织好全民健身月、全民健身日等节点活动,大力推广各种健身功法,举办群众喜闻乐见、普遍参与的健身项目展示活动,广泛开展“人人掌握一项健身方法”活动。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群众体育品牌赛事和活动,全面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

(五)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更加健全。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立体育总会,广泛建立单项体育协会、行业运动协会和人群体育协会等体育社团。各类健身俱乐部、健身指导站、健身气功活动站点等明显增加,基层体育组织经常性、制度化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全县晨晚活动站点达到300个。

(六)全民健身指导和志愿服务队伍进一步发展。全县社会体育指导员总量达到总人口的1、7‰以上。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普遍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形成组织落实、机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

(七)全民健身科技服务能力大幅提高。建立全县全民健身科技服务中心,完善国民体质监测设施,通过对广大市民群众进行日常体质测试,依据个人体质状况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增强全民健身的吸引力,提高全民健身质量和水平。

(八)全民健身服务业蓬勃发展。不断增加体育市场供给,健身市场规范有序,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消费意识明显增强,体育健身消费水平明显提高,培育和形成一批实力雄厚、技术力量强的体育健身服务企业和品牌,培养体育健身休闲市场,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体育健身服务企业和有特色的体育健身品牌,促进大众化体育健身市场规范有序发展。

三、工作措施

(一)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法制宣传工作

1、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加强对《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和本实施计划贯彻落实情况的检查监督,保证各项规定全面执行。

2、建立全民健身宣传的长效机制,发挥媒体和网络的作用,宣传全民健身工作。县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网络等媒体要设立专栏,举办讲座,播放健身活动节目、公益广告、宣传片、宣传画,出版科普读物、音像制品,设置科普宣传栏,普及体育健身知识,提高公民科学健身素养。借助市、县运动会、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月和各类体育赛事、体育活动,加强宣传,倡导“人人热爱体育、全民健身强体”的理念和健康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参与体育健身的良好风气。

(二)大力发展全民健身公共体育设施

1、依法建设全民健身设施,加强全民健身示范工程建设。将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纳入“十二五”时期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统一安排。新建居住区要按照国家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标准,设计建设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全面完成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社区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并逐步覆盖到行政村。有条件的公园、广场、绿地要规划配套体育健身设施。充分利用山、河、湖等自然资源,规划建设一批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登山步道等户外运动设施,大力发展社区和农村体育。

2、提高体育场馆设施利用率。各类公共体育设施根据其功能、特点向公众开放,并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对学生、老年人和残疾人优惠或者免费开放。8月8日全民健身日,公共体育场所免费向社会开放。新建和改建学校体育设施,要便于向公众开放。公园每天安排固定时段免费向公众体育健身开放。已经开放的,不得改为收费经营。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单位要建立岗位责任制和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对体育设施的维护更新,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提高使用效率。防止公共体育设施闲置浪费或被挤占、挪用。

(三)积极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1、加强健身组织建设。按照《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的要求设立县体育总会,建立单项体育协会、行业体育协会和职工、农民、老年人、妇女、残疾人、少数民族等人群体育组织,配备工作人员,提高规范化建设水平。

2、加强乡镇体育站、街道体育活动中心建设。乡镇(街道)主动完善体育服务功能,配备至少1名专兼职工作人员,负责辖区全民健身活动、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及健身体育设施建设等工作,严格落实《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带动乡镇(街道)全民健身活动全面开展。

3、推进城乡基层健身站点网络化。坚持亲民、便民、利民的原则,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城乡基层健身站点,大力建设群众身边的健身站点、健身俱乐部和健身指导站等,逐步实现基层健身站点网络化。在基层健身站点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培植特色健身项目,对社会健身公共服务信息,努力为广大群众提供良好的健身服务。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

1、突出8月8日全民健身日、5月全民健身月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各类大型示范健身活动。遵循“因地制宜、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就近就便”的原则,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

2、根据区域特色,结合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民族传统节日,创建、开展“一区一品”群众体育品牌活动。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要组织居民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重视特色和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发掘、整理和传播推广工作,培育打造新的特色品牌活动,努力构建“有品牌,有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格局。

3、积极开展健身气功交流展示活动。每年至少举办2次100人以上规模的交流展示活动,全面加快体育健身活动的普遍化、经常化、科学化、社会化进程。

4、加快非奥运项目的普及提高。高度重视非奥运项目在发展全民健身中的引导作用,充分利用社会力量资源推动非奥运项目普及提高。

5、定期举办县全民健身运动会,设置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项目,组织群众广泛参与。精心筹划,做好省全民健身运动会的参赛组织工作。

6、创新健身活动形式,组织开展与旅游、文化、商贸相结合的群众性体育竞赛、展示活动,不断推出适合不同人群、地域、季节的体育健身新形式、新方法。

(五)努力提升全民健身科技服务水平

1、加强科学健身知识宣传。建立全民健身科技服务网,提高全民健身科技服务信息化水平,定期举办科学健身讲座和各类健身知识培训班,大力普及运动健身科学知识。

2、积极开展“我的体质我知道”体质检测活动。组织群众日常体质测定和体育锻炼达标测试,建立居民体质档案,出具运动处方,通过体质测定和运动能力评估,为群众提供个性化的健身指导服务。

3、加强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建设。开展全民健身科技服务达标争创活动,推动国民体质监测站的升级改造,打造全民健身科技服务精品工程,提升全民健身科技服务水平。扩大国民体质检测网点,努力向具备条件的乡镇和街道延伸。

4、推行体育锻炼标准和体质测定标准。认真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国家残疾人体质测定标准》、《业余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广泛开展测定、达标活动;建立社会化的激励机制,对符合标准者颁发证书证章,引导和鼓励城乡居民经常、持久地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不断提高体质健康和体育技能水平。

(六)大力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

1、加大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实施以各类体育健身项目为主体的等级制度,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扩大以技能型为主体的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加强培训基地建设,结合实际建立三级培训基地。在全县晨晚练辅导站、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生活化社区、体育协会、已配建的全民健身工程等实现社会体育指导员配备全覆盖。对吸纳的优秀教练员、运动员,授予相应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称号,充分发挥其在社会体育指导服务活动中的引领作用。

2、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注册登记、管理使用工作。建立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档案,建立健身指导岗位制,确定健身指导的地点、时间、体育项目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实行“四定”管理(定点、定时、定项、定岗)。成立县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完善网络登记、审批、注册制度。积极探索建立体育健身指导服务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便利,对业绩优秀、群众评价好的给予表彰奖励,不断激发他们开展健身服务的积极性。

3、积极发展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执行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技能标准,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对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实施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鼓励和支持退役运动员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拓宽就业渠道,服务全民健身。

4、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努力建设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全社会热心人士广泛参与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加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组织建设,经常性开展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质量。组织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教师,深入社区、机关、学校等宣传健身知识,普及全民健身科学知识和健身技能。立足基层,坚持示范推广与日常指导相结合,创新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平台,推广多元化服务项目,形成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树立崇尚互助、强健体魄的良好社会风尚。

(七)推动全民健身全面发展

1、大力发展社区体育。县政府将社区体育工作作为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统筹规划,加大投入,以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改善社区居民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乡镇(街道)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建立完善体育健身指导站、体育活动中心、老年体协、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健身团队、体育健身站点等体育组织,整合辖区单位、学校体育设施、体育人才资源,举办形式多样、广泛经常的社区体育健身活动。大力推进社区体育“五个一”(一处公共体育设施、一个全民健身指导站、一个体育俱乐部、一支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一批特色体育健身项目)建设,大力开展以“五个一”体育健身技能为主要内容的部级、省级“体育先进社区”争创活动。

2、大力发展农村体育。将农村体育工作纳入全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促进城乡体育资源均衡配置,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农村基层体育公共服务能力。乡镇要组织建设集中居住社区和分散居住社区中心村的体育场地设施,建立完善乡镇体育站、农民体协、老年体协、健身站点等体育组织,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广泛组织农民体育活动。开展“体育下乡活动”,组织举办县、乡农民运动会。开展特色体育县、乡镇创建和部级乡镇体育健身示范工程争创活动。

3、大力发展青少年体育。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列入教育振兴计划,作为学校教育基本目标和重要评价内容。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和督导制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深入开展“全县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把学生体质状况和参加锻炼情况纳入各类招生考试之中。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组织开展多种体育项目进校园活动。组织好学校春秋两季运动会。加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建设。办好体育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充分发挥青少年活动中心、营地等青少年校外教育阵地作用,积极开展青少年素质拓展等活动,与学校体育教学和训练相互衔接,努力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建立和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和联动机制。

4、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体育。建立少数民族体育协会。重视培养少数民族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各类体育人才。组织开展以民族优秀体育项目为主要内容的体育竞赛和活动。

5、重视发展老年人体育。乡镇、街道都要成立老年体育协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人文体活动,定期举办老年健身展示活动。加强老年文体教练员、辅导员、裁判员和骨干队伍建设,重点扶持培养一批有影响、有特色、有水平的老年文体团队。公共体育设施对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便利和优惠。新增城乡社区体育设施要兼顾老年人健身需求,老年人活动中心设置适合老年人体育活动的设施,社区服务兼顾老年人体育健身服务。不断创新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健身项目和方法。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老年人体育服务机构和体育健身设施。

6、大力推进残疾人体育。坚持把残疾人体育纳入特殊教育和体育教育。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改造要严格执行国家无障碍标准。推广适合各类残疾人特点和需要的健身康复体育项目。各类学校要创造条件组织残疾人学生参加适合其特点的日常体育活动。加强残疾人运动员的培养、选拔、集训和参赛工作,积极参加省残疾人运动会等体育赛事。

7、大力发展职工体育。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普遍建立职工体育协会,广泛建立职工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健身团队,组织开展符合单位特点和职工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活动,每周不少于三次,每次不低于半小时,参与率达到95%以上,进行考勤并纳入本单位日常管理工作。各单位要配置体育健身设施,为职工参与体育健身提供必要的时间保障。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和体质测试活动。有条件的单位每年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积极开展进城务工人员体育活动。

(八)加快发展全民健身服务业

1、充分调动全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全民健身事业。

2、推行国家有关体育健身服务规范和标准,促进我县全民健身中心健康运营,大力培育以健身科技服务和健身技能指导为主要内容的体育健身服务市场主体。

3、扶持建设一批社会体育俱乐部、社区健身俱乐部,体育主管部门要会同工商等部门加强对高危险性体育健身项目经营的审批和监管。对社会力量兴办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民政、体育主管部门要在注册登记、工作指导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属退役运动员自主创业的,应给予政策优惠。

4、社会力量通过有接受捐赠资格的公益性社会团体或县政府及其部门用于全民健身事业的公益性捐赠,符合税法有关规定的部分,可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时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1、本计划在县政府领导下,由县体育局会同有关部门、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共同推行。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明确部门责任,制定年度推进计划,抓好《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的组织实施。各乡镇、街道要成立相应机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2、县、乡人民政府是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的责任主体,负责计划的实施。要把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写入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县体育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群体组织和社会团体,采取整体规划、分年度实施的方式,共同组织落实好本计划。

3、体育主管部门要切实提高认识,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组织领导,协调有关部门落实政策保障、人员配备、资金投入、监督奖励等措施,并建立目标责任制,签订责任书、实行目标考核。

4、各有关部门要树立全局观念,明确各自职责和任务,贯彻执行各项政策措施,推动《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落实。县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和行业体育协会,要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作用,共同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良好格局。

(二)加大经费投入

1、县政府按照《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规定,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按照人均1、5元的标准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投入。将公共体育设施维护更新、公共体育场所开放、社会体育骨干培训、各类全民健身竞赛等相关费用列入全民健身专项经费,对公益性全民健身事业单位和服务机构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全民健身活动的经费投入。加大对农村全民健身事业经费的投入,探索建立个人缴费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加大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投入。

2、留归体育主管部门使用的公益金,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主要用于全民健身事业,并加强监督管理。

社区健身活动工作计划篇7

一、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健教工作网络

完善的健康教育网络是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保证和有效措施,今年我们将结合本社区实际情况,调整充实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进一步健全健康教育组织机构;明确健康教导员的工作职责,组织人员积极参加市、区、街道组织的各类培训,提高教导员自身健康教育能力和理论水平;加强健康教育管理基础工作,定期召开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成员会议,进一步完善健康教育资料和工作台帐;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社区工作计划,加强各类人员健康教育;进一步建立健全集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工作计划等为一体的社区卫生体系,把健康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突出防病重点,开展健教活动

充分发挥健康教育网络作用,组织网络员、重点人群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开展预防控制艾滋病、结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乙型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同时广泛普及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卫生科普知识,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人们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结合实际,制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工作预案与实施计划,对公众开展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的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增强公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三、普及科学健康知识,提高居民群众两率;

利用本社区设立的健康教育基地,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健教方式,开展一些寓教于乐的健康教育活动。

一是利用爱卫月;、科普宣传周;、学习日;进行卫生法规、健康知识宣传和普及,正确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各项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引导居民把被动的为疾病花钱;转变为主动的为健康投资;,从根本上提高居民自身的健康知识水平和保健能力。

二是充分发挥社区的标语、专栏、板报等宣传阵地,宣传卫生常识、慢四病;的防治等知识,普及与健康相关知识。

三是抓好社区健身队伍的健身活动。利用活动室等健身场地,定期开展老年健身、赛等活动,组织开展秧歌表演、健身晨练活动,丰富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四是对居民广泛开展控烟教育,做到办公室、会议室有明显的禁烟标志,努力落实禁烟制度。

社区健身活动工作计划篇8

计划一:社区个人工作计划

紧紧围绕区、街的中心工作,以创特色、争品牌为目标,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为抓手,不断推动社区党建、计生、民政、综治安全生产、劳保等各项工作的开展。一、保持原有的特色今年以来,在广大居民大力支持下,经过社区民警和社区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到目前为止,辖区内未发生任何刑事案件。

在明年的工作中,我们将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建立健全组织网络。建立和完善低保义务治安巡逻队、民事调解委员会、党员义务巡逻队、帮教等各种群众性的自治组织,协助驻社区民警做好社区的治安工作,对流动人口、刑释解教人员和涉毒人员进行教育管理,处理社区内发生的矛盾纠纷等。对刑释解教人员坚持每月见面谈话不少于一次,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确保不发生重新违法犯罪情况。发挥小区保安和楼栋长的作用,要求他们对出入社区的陌生人员,进行认真询问,发现可疑之处,要及向社区工作人员报告。

2、防火防盗工作长抓不懈。督促小区物业管理单位配备防火设施和人员。要求物业管理安装电动门,配备专职值班人员,定时开门、关门,对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对单位宿舍小区,要求单位在小区内设立门卫值班制度,对进出人员实行询问制,并进行严格的登记制度。同时组织社区辅警进行24小时值班巡逻,组织由退休人员、低保户、党团员等治安志愿者队伍,白天进行义务巡逻,安排低保人员,坚持每晚在小区巡逻,提醒居民锁好车辆,关好门窗、注意防火防盗,确保社区零盗窃零火灾事故。

3、发挥民调、帮教、协会等自治组织的作用。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委员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充分发挥治安志愿者和人民调解员的作用,定期召开由人民调解委员会人员和居民代表参加的社区治安情况分析会,听取社区民警对社区治安情况地介绍,并根据社区民警提出的治安工作要求,组织社区治安积极分子参与社区治安的防范工作;同时要求委员会成员积极参与帮教刑释解教人员。

二、争创文明健康品牌社区文明象征着和谐、安宁、纯洁、清新、健康和幸福,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追求文明健康向上的需求和关注程度愈来愈高,作为居民的自治组织社区委员会,更有义务加以引导,为此,我们社区在2012年的工作中,将建设文明健康的和谐社区,作为自己的品牌精心打造。

1、加强文明健康品牌社区组织建设为实现打造文明健康品牌社区的目标,我们社区将与驻区相关单位建立文明健康社区创建领导小组,由党政一把手负总责,按照以社区为主导,驻社区单位为依托,贴进居民、资源共享、共育品牌的工作思路,制定创建方案,明确创建任务和创建内容,建立创建长效管理机制。加强与驻社区区单位沟通,坚持每季度一次联席会议制度,互通情况,定期研究品牌社区创建工作。

2、明确创建文明健康品牌社区的工作思路创建文明健康品牌社区的目的是通过开展创建品牌特色活动,全面提升社区各项工作水平。为此,结合本社区特点,坚持四抓四面对的工作思路。四抓,即:一抓组织网络。以社区党支部为龙头,协调驻社区单位党组织,以创建工作为中心,统一思想,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积极为创建工作出谋划策;二抓建设标准。制定文明健康社区创建标准,文明家庭评比标准,健康老人评比标准以及社区在节约能源、卫生保洁和为民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标准,规范创建内容;

三抓创建重点。以规范社区居民言行举止为内容,以改善社区卫生环境和加强宣传教育为抓手,努力提高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水平和文明向上的意识;

四抓教育宣传。利用社区黑板报、橱窗、宣传栏等宣传工具,加大文明健康生活及好人好事的宣传力度,规范社区健身场地,巩固社区教育阵地。四面对,一是面对社区党员,紧紧依靠楼、幢长和社区党员开展创建活动,通过每月的学习教育提高党员素质和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从而带动广大居民的广泛参与;二是面对各类群体。设立老年人健康服务项目,定期开展老年健康知识讲座和咨询,提高社区老年人的健康水平;结合社区计划生育和青年生殖健康教育工作,为中青年群体提供相关的健康知识。

三是面对青少年。利用寒暑假,组织社区少青少年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利用爱国教育基地,培养他们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才能的一代新人。四是面对特殊群体,对flg和人员,开展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科普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对两劳回归人员,进行定期走访,教育他们珍惜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突破四大工作瓶颈

1、社区综治工作有新突破以争取漯河市平安社区为目标,加大普法宣传力度,突出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发动群众的工作方针,合理调整社区大组管理区域,结合计生工作澄清社区住户底子,建立一户一档表。制定社区综合治理区域图,健全大组、小区、楼栋、住户四级管理体系并制定内部使用的住户信息联系表。

2、计生工作有新突破一是加强计生队伍建设,建立三位一体的计生队伍及计生四级管理网络,加强计生队伍培训工作,规范内部资料台账,结合综治工作澄清底子、建立完善计生流动人口管理长效新机制,继续开展新育新风进万家活动,进一步深化计划生育居民自治工作,按照一胎上环、两胎结扎的工作要求,力争长效避孕率达98%以上,群众对计生工作的满意率达95%以上。确保计生各项指标达标,争创优质服务模范社区。

做好城区属地管理工作,做到属地管理达99%以上。

3、社会保障工作有新突破。

一是加强社区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努力提供社区失业人员、失地农民技能免费培训,努力创造开发公益性岗位,力争实现新增就业岗位50个,进一步完善退休人员管理制度,建立退休人员信息网页,规范退休人员资料台帐,开展退休人员服务活动,争创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示范社区。

计划二:社区个人工作计划

一、加强综治维稳调解工作,确保社区平安稳定

充分发挥社区维稳防范作用,建立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和维稳信息员制度,及时调解各类矛盾。20xx年上半年共调解各类纠纷4宗,成功4宗,成功率达100%,真正发挥了维稳第一道防线的作用,确保了社区平安稳定。

切实维护妇女孩儿童合法权益,今年上半年共调解家庭纠纷2宗,调解成功率100%。2月26日会同办事处妇联在**口岸汽车站和火车站开展以防拐关爱为主题大型宣传活动,派发宣传资料10160份,省、市、区有关领导还到现场视察。

二、加强社区城市环境管理,改善社区人居环境

今年是延续去年基层基础年和城市管理年,根据双年工作的要求,认真开展,一方面不断地改变社区环境和增加社区娱乐健身活动设施,营造优美舒适社区环境,另一方面是加强对社区环境卫生、乱摆卖、乱堆放清理整顿工作,重点抓好防四害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安装,社区共安装了防蚊阐和毒鼠屋361个,消除了蚊鼠滋生地,上半年共派发防四害宣传资料2810份。

三、加强消防安全工作计划,确保一方平安

社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是社区工作中重中这重,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确保一方平安,工作站一方面积极开展消防安全宣传工作,4月26日在社区举办了消防安全知识培训讲座,邀请消防专业老师主讲,有8个单位共116人参加,制定消防监督巡查制度,重点对六小场所、三合一娱乐场所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处理,坚决取缔地下饮食加工窝点和房中房,上半年共派发消防知识宣传资料2619份,各类宣传画册210份,下发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65份。

四、加强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桥社区住宅楼有70%是出租屋,大量的外来人员居住,流动性大,给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带来非常大的管理困难,为了更好地做好社区计划生育工作计划,发动广大群众人人参与协助管理社区计划生育工作,在社区成立了辖区居民群众计划生育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了辖区单位计生协会,并组织了网络化管理工作,与社区民警、出租屋管理站紧密配合,在社区形成多层次,人人参与局面,及时采集信息,准确掌握居住育龄妇女的基本情况,采取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多样化计生宣传活动,进行图片展览,播放计生电影、录像宣传片,开展计生知识抽奖问答活动派发计生宣传资料420份,到辖区单位举行青春健康项目讲座共6场,组织20名已婚育龄妇女到区计生服务中心进行免费妇检,上半年本社区无违反计划生育超生现象。

五、以人为本,服务于民,确保服务窗口工作质量

社区工作中社会劳动保障、民政事务、社区文体活动等服务性工作直接涉及到广大居民群众,工作人员全心全意地为居民群众服务,为居民群众办好事、做实事,得到他们好评,在地统计、工会组织、法律法规咨询等工作也与边区单位息息相关,她们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工作站在居民群众和单位声誉和印象。为此,工作站经常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文明礼貌对待每一位前来办事的人员,要耐心解释有关法律法规工作规定和要求,要创建一流服务水准,以一流服务质量争取居民群众的信赖。

六、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发挥党支部核心领导作用

**桥社区党支部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关注社区建设,关心居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为民解困,在社区党建工作中始终坚持以社区建设为核心,积极开展社区党建协调工作,发挥社区党建联度会的优势,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作用,积极开展社区基层规模企业建党工作,不怕麻烦,耐心讲解,争取企业的支持,圆满完成了规模企业建党工作,积极探讨在两新组织中开展党建带工建、团建、妇建的作用,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党支部核心领导作用。

以上是**桥社区工作站20xx年上半年所做的主要工作,但对上级领导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希望今后能改正缺点,发扬成绩,再接再厉,把社区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桥社区工作站20xx年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群众。积极创办社区百姓论坛,开展社区文艺晚会,各类专业知识讲座,完善建南辖区室内星光老年人活动中心,组织中老年人开展健身操和太极拳表演活动,积极组织辖区单位参加南湖辖区物业管理公司运动会,积极开展社区邻里相亲,守望相助活动。

二、组织力量开展排查不稳定因素的工作,确保一方平安,重点做好改制企业退休员工和在岗员工调查摸底工作,密切了解重点饮食服务行业内部动态情况,及时掌握不稳定因素的苗头,并及时化解矛盾。

三、完善**桥社区工作站办公用房,争取7月份搬迁办公室,加强对社区义务治安巡逻队和义务消防监督队的业务指导,继续抓好青少年的教育,继续开展创建无毒社区活动,邀请区电影公司在辖区播放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开办多期消防安全知识讲座。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