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行业发展现状 旅游管理行业现状精选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旅游管理行业发展现状 旅游管理行业现状精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1篇:旅游管理行业现状范文
随着我国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企业也经过了行业转型和综合发展并在旅游服务升级、旅游地点扩展方面都有了极大进步,我国的旅游业因此也得到了全面的升级。但是毫无疑问的是,我国旅游企业目前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通过对我国旅游企业进行现状调查可以轻易发现,我国旅游企业在人力资源和企业财务管理上仍然存在着较大问题。因此旅游企业应当进行战略目标的升级转型从而更好的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除此之外旅游企业通过管理策略的有效提升可以促进企业员工的专业水平、工作态度、职业道德的提升并对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改善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旅游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旅游企业现状调查
旅游企业是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我国的旅游企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高素质旅游人才的缺乏和旅游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有待提升。以下从两个方面出发,对我国旅游企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一)旅游企业高素质人才的缺乏
旅游企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基础性影响,通过对我国旅游企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拥有较多高素质人才的旅游企业拥有较多的市场份额,并且经济效益的提升速度也较快。人力资源较为缺乏的旅游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并且经济效益提升速度较为缓慢甚至处于亏损状态。因此加强旅游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对于改善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旅游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旅游企业自身规模的不断扩大,财务管理成为了旅游企业日常工作中不可分离的重要部分,并对旅游企业发展迅速和保持企业财务健康有着重要影响。旅游企业在财务管理中作为一个整体,如果没有有效的财务管理和会计审核,则会造成企业的资金链跟不上企业的运行和发展。长期以往必然造成旅游企业资金链的断裂和企业财务赤字的产生,从而对旅游企业自身发展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
二、旅游企业战略目标
中国是传统的旅游大国,因此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旅游企业应当抓住机遇通过对企业现状进行合理分析与评价更好地制定企业战略。以下从两个方面出发,对旅游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了分析。
(一)提高旅游企业产品服务质量
任何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都离不开企业产品和服务水平的提升。企业在战略目标的制定时一定要严抓产品和服务质量,并将这种管理贯彻到企业的整个运营流程中同时时常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培训,从而增强企业员工的质量意识并以最好的产品和服务来打动客户,从而更好地提升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促进旅游企业的企业文化有效传播
企业文化建设一直是旅游企业战略目标的重中之重。旅游业本身就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旅游企业在加强自身产业升级的同时,还需要更好地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并促进企业文化的有效传播。这同时对旅游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团队合作意识都有重要的提升并能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旅游企业管理策略
企业管理策略一直是旅游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依据,并对旅游企业管理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旅游企业应当对自身现状有着清晰的认识,在提升员工专业水平和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基础上促进企业综合能力的提升。以下从两个方面出发,对旅游企业管理策略进行了分析。
(一)提升企业员工的专业水平
中国已经是世界旅游大国,但许多中国的旅游企业仍旧缺乏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同时我国旅游市场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仍旧显得不成熟并且许多人才培养方式和培养理念也显得陈旧。除此之外。许多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并不愿意到旅游企业工作,这也造成了旅游企业专业人才的缺乏。因此旅游企业应当加大对员工专业水平的培训并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改革,同时推行企业新的奖惩措施和晋升方法,从而让能力突出的员工在工作中能够更好地体现自身的价值,并对旅游企业良好的竞争精神和拼搏精神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二)完善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低水平的企业财务管理对于旅游企业来说是严重的负担,并且许多旅游企业缺乏对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这对于旅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旅游企业应当在日常运营过程中注重先进财务管理理念和财务管理方法的引进,并注重专业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同时注重企业各方面的财务指标的认真分析与审核,从而促进旅游企业资金的合理分配与有效流转和企业资金链的安全,最终为旅游企的生存和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四、结语
第2篇:旅游管理行业现状范文
作者简介:庞力萍,浙江外国语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旅游管理专业副教授;王敏娴,程华宁,浙江外国语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章垠,浙江省旅游局行业管理处副处长
摘要:本文在对浙江省导游队伍进行实践调研的基础上,指出导游队伍存在结构不合理、工作满意度底、社会保障缺失、导游管理机制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剖析了导游队伍生存状态堪忧的根本原因,从多个角度提出了浙江省导游队伍建设及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浙江省 导游队伍 生存现状 建设
近年来,针对导游服务的争议颇多,这些争论似乎都指向一个结论:导游工作好,收入高。但事实上,许多导游没有固定工资,出团也多是零团费,甚至导游带团还要按游客人数向旅行社缴纳人头费。导游的工作价值感不强,社会评价不高,生存状态令人堪忧,这成为摆在中国旅游业面前的棘手问题。浙江省是我国旅游大省,在现阶段,对我省导游职业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一些讨论研究,应该对于改善全省导游队伍及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一、浙江省导游人员生存现状分析
为进行深入研究,笔者对导游人员的生存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对诸如收入状况、职业评价、工作满意度、心理状态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调研。
1.浙江省导游人员生存现状描述
本次调查主要选取浙江省内旅行社的导游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52份,其中有效问卷147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73.5%。根据本次调查统计资料得出以下主要分析结果:
(1)导游队伍结构单一,构成欠合理。具体表现在:其一,性别不均衡。男性导游仅占38%,女性导游比例达到62%。其二,年龄偏小。年龄在18―30岁之间的导游总数高达85.5%。其三,学历层次低。高中及大专学历的导游比例为94.5%。初级导游占了相当大的比例(70.1%),无一特级导游。
(2)导游收入水平偏低,薪酬制度不合理。61%的导游年收入在1-3万元,近一半的人认为自己的收入属于较低水平。为维持生计需要回扣和佣金。导游人员的薪酬机制仍然是影响其生存状况的主要问题。受访导游员无一人对现行薪酬机制表示满意,而绝大部分人(61.2%)认为应该用新的薪酬机制。无基本工资、无社会保障和回扣争议成为薪酬机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超过7%的受访导游视该职业为过渡性工作和目前解决养家糊口问题的工作,职业等级上呈现单极发展局面,无职业规划。
(3)自我认知形象差,职业满意度极低。近半的受访导游员认为这一职业前景暗淡,且有20%的导游员不愿意公开自己导游的职业。社会形象差的原因既包括欺骗或胁迫游客消费而造成不满,同时有60.8%的受访者认为舆论和媒体对于导游员的负面报道也是造成旅游者不满的重要原因。导游工作的满意率只能达到13.6%,而不满意率则达到了59.2%。导致导游工作不满意的因素排序为收入不稳定(31.3%)、缺少社会保障(25.2%)、无职业生涯规划(23.8%)、影响家庭生活(6.8%)和工作时间长(5.4%)。
2.浙江省导游人员生存堪忧的成因分析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导游员队伍建设出现了许多与浙江省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格格不入的矛盾与问题,归根结底在于旅行社的违法经营、导游队伍的管理体制不完善、旅游市场特别是购物市场经营不规范、游客消费观念不成熟等问题。
(1)旅行社经营不规范。首先,旅行社削价竞争激烈,导游人员成为受害者。在当前零团费盛行的旅游业中,旅行社企业对导游人员实行低工资乃至零工资、导游人员上缴人头费、竞价买团和垫付旅游团款等一系列转嫁亏损给导游人员的做法,已经成为旅行社维持经营的潜规则。其次,旅行社在对导游员薪酬分配方面的过度自主。特别是一些中小型旅行社,不与导游签订固定的劳动合同,过分讲求自己的利益而损害导游员的利益,支付给导游员的薪酬甚至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最后,浙江省旅行社的导游员薪酬制度未体现效率优先、优导优酬的薪酬分配原则,不利于导游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没有区分导游素质高低、带团效果的优劣、游客评价的好差、对旅行社贡献的大小,不利于导游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没能按照效率优先、优质优酬的原则进行薪酬分配。
(2)导游队伍管理体制不完善。导游管理处于半松散状态,主要表现为:没有具体的管理系统能对散落于各处的导游实施有效管理;相关的导游组织难以对为数众多的导游进行有效管理;在带团时,导游和旅行社签订的协议仅为一次性协议,难有长期效应;导游知识更新没有渠道,难以形成培训的常态。对于浙江省现行的IC卡管理制度,仅有16%的受访者持肯定态度,过半受访者(51%)认为作用较小,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亟需改进。IC卡计分管理办法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于导游员的检查力度很小,很多导游员工作多年但是从未遇到过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检查,IC卡计分管理几乎流于形式。因此,导致了导游员违规旅游行政执法不力导游员进一步违规的恶性循环。另外,导游职业门槛低,导游队伍鱼龙混杂,直接妨碍旅游市场的规范程度,影响导游的职业声誉。因此,如何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特色旅游业发展的导游从业人员管理制度是当务之急。
(3)导游员服务管理机构职能不健全。虽然多年来导游服务管理机构为旅游行业人才的培养和从业人员素质的提升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并没有很好地履行主管部门的一些行政管理职能或者是相关的外延职能。对于行业协会,以协会形式对导游员权益尤其薪酬方面权益之维护功能是暂缺的。省旅游协会旅行社分会在整体组织结构设置、职能发挥和管理绩效等方面都未能发挥其作用。针对导游员薪酬问题,没有提供一个为建立合理薪酬制度、维护导游员利益、与政府沟通的平台。
(4)旅游购物市场监管不力。在导游的生存环境因子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旅游购物商店,因为,这才是“导游变质”的根本所在,也是旅游者与媒体最为关注的。现如今的导游可以说绝大多数是靠旅游购物商店而生存的。旅游供应商作为旅行社行业必需的合作伙伴,经营尚不规范,表现为旅游购物市场不完善,相当多旅游购物商店的商品质量差、缺乏特色,还有不少假冒伪劣商品,许多商店只有靠给导游员和司机高额回扣来诱其胁迫顾客消费。各级政府对旅游市场的执法力度不够,出现游客关于购物、胁迫消费等投诉也只是就事论事地处理一下,而没有从治本的角度去解决旅游市场的根本问题。
(5)相当数量的旅游者消费观念仍不成熟。不少消费心理不成熟的旅游者直接或者间接地导致价低质次旅游产品的产生以及此后的盛行,旅游行业“劣币追逐良币”现象十分明显。旅游者不成熟消费观念导致他们在选择线路和旅行社时往往最注重比较价格。旅游者不成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直接吸引旅行社以“低价”争抢客源、占领市场的行为。
二、浙江省导游队伍建设及管理对策
维护导游人员职业权益成为旅游业和谐发展的当务之急,职业权益的维护重在各项具体措施落实到位,改善导游生存状态关键是要建立长效机制,即建立健全和谐处理围绕导游人员职业权益的种种矛盾和问题的利益表达机制,从根本上解除导游人员的后顾之忧。
1.整顿旅游市场,加大违法经营查处力度
强化价格监督检查,维护旅游价格正常秩序。在此,整顿旅游市场的对策应该首先是对旅游产品价格的规范,对价格竞争进行干预,其次才是旅游购物的价格规范。一是要做好全省旅游购物场所的明码标价工作,严厉查处不明码标价的违法行为。二是要加大旅游违价案件的查处力度,从快查处擅自提价、降价竞争和宰客、欺诈等案件,维护旅游的良好形象。三是要加大对旅行社经营的监督。
2.建立健全导游队伍建设的行政管理制度
(1)成立浙江省市导游协会。政府主管部门必须给予导游人员更多社会关怀,维护导游人员合法权益。在全省范围内成立各级导游协会,构建导游人员社会支持网络。通过党、团、妇、青等正式组织加大在旅行社企业、导游中介机构等单位建立基层组织的力度,将导游人员吸纳为组织成员,提高其组织化程度。打击景区野导,野导虽不是正规导游但对导游生存构成不良影响。要勇于介入涉及导游利益的问题,不断彰显其地位和作用,逐步发挥和增强其影响力与导游对其的认同感。通过三方协商机制,使旅行社企业缓解劳资矛盾。
(2)提高准入门槛,改革年审制度。改进现行导游资格考试、年审考核及等级考核,优化导游队伍的学历结构和等级结构,淘汰不合格的导游人员。针对我省导游员队伍总体素质不高的现状,应在质量优先的前提下,处理好导游人数增加与导游质量提升之间的关系。为此,可以尝试提高导游入门门槛,即只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方能参加资格考试。同时,导游的年审资格应做相应的调整,提高导游员年审条件。导游证年审主要是对导游从业人员的一年工作业绩的审核,而现行的导游年审对象是年审前已经注册登记的所有专、兼职导游员,也即无论这些专兼职导游当年是否有过带团行为,均可参加年审。应该明确规定申请年审的导游必须当年受到旅行社的委派完成一定的团量的注册专兼职导游员。
3.建立导游职业的激励保障机制
(1)设立导游委托管理制,树立导游的企业归属感。现行的导游管理体制是行政部门指导下的企业或自由职业状态,这种松散的管理是导致当前导游队伍建设出现弊端的主要原因。“第三方法人”导游管理模式是科学而系统的管理模式,即:把旅游者作为第一方,即委托方,把服务的经营方(如旅行社)作为第二方,导游的法人机构(导游公司)作为第三方。使履行导游服务的行为成为一种法人行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法人-法人的关系。在这一关系之中,旅行社是通过与第三方法人组织-导游公司选择职员-导游去完成旅游服务。也就是说,在这种新的委托关系中,导游不再直接受雇于旅行社,而是通过第三方法人组成的公司对旅行社进行双向选择。如此,使导游的管理就走向专业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社会导游也将得益于这种管理模式,有了自己的家――导游管理公司,树立起他们的企业归属感。
(2)建立导游职业基本的福利保障体系。导游的福利保障体系应当通过政府、企业、个人三方予以构建。政府应当通过相关法规,要求旅行社或导游公司为他们所使用的导游予以一定数额的福利“买单”。 协调各级劳动部门,制定导游参加社保的管理与服务制度和措施,为导游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包括大病)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及“工伤保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增强导游的归属感。
(3)修改法规,使“导游服务费”合法化。中国改革开放近三十余年了,禁止收取小费却仍是一贯的指导思想,已经不符合中国经济主体多元化的形势了。在《广东旅游条例(修订稿)》中,明确提出了“导游服务费”的概念,以法规的形式将导游此前收取的小费合法化,即,此“费”是导游的劳动所得,是“服务费”,而不再是传统意义的“小费”。同时,服务费在旅游合同报价中就予以明示,是向每一位游客收取的,而“小费”则是游客自愿支付的,二者有根本区别。“导游服务费”的出现,为导游提供了更好的生存空间。据2011年携程旅游的一项最新调查发现,超过八成的旅游者支持实施导游服务费制度,在产品报价中明码标价收取并写入旅游合同。倡导支付导游服务费(小费)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是保障游客和导游双方权益的良方,值得浙江省借鉴。
4.引导媒体宣传报道导向,加强社会舆论监督
政府与主管部门要加强正面的舆论引导,树立优秀导游形象,加强公众对导游人员岗位工作的正确认知。在确立科学合理的导游人员权益观基础上,加大对导游人员职业权益问题的研究、宣传力度,健全导游人员权益的表达机制,唤起全社会对导游人员权益问题的关心,寻求科学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一方面以电视、报刊、网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社会媒体要敢于揭露严重侵害导游人员职业合法权益的反面典型,反映导游人员的呼声,围绕旅游行业和广大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展开探讨和评论;另一方面要大力表扬和宣传关心导游人员、保障导游人员职业合法权益的先进典型,在社会上逐渐形成以维护导游人员合法权益为荣、以侵害导游人员合法权益为耻的良好氛围。
三、结论与展望
本文基于调研问卷,较为全面地描述了浙江省导游人员的生存状况,深入剖析导游人员生活堪忧的根本原因,进而提出浙江省导游队伍建设及管理的相应对策,丰富了导游问题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打造一支在全国范围内较为突出的且具有本省特色的导游队伍无疑是浙江省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打造旅游强省的题中之义,必将成为笔者今后研究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美)KathleenLinglePond.张文,鲁勤,张宏杰译.职业导游员导游职业的发动态[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陈乾康.导游人员生存状态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5
[3]张琨.导游生存情况调查报告:关于中国导游一些现状的思考chinaonline.省略/Public/bbs/Disbbs.asp?BoardID=86&ID=5299
第3篇:旅游管理行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旅游管理;大学生;就业
2003年,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200万人(达到212万人),之后平均每年都要增长五六十万人,2009年首次突破600万人(达到611万人),今年则增至630万人。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①,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高校毕业生则是所有就业群体中就业的难点。本文主要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入手,分析其主要原因,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一、旅游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旅游业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旅游教育是培养旅游人才的活动,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旅游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现状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就业方向是旅行社和旅游酒店,从事旅游交通的很少,在这里以旅游酒店为例来探讨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在知识经济时代,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以满足旅游业飞速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当务之急。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从事本行业的不到30%,这一现象已经严重影响旅游业的发展[1]。在我国的旅游行业队伍中,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员占90%;服务人才流失严重。在其他行业正常的流失率一般在5%~10%左右,而旅游企业员工的流失率竟高达20%以上[2]。
(二)旅游企业用人需求状况问卷调查
通过向旅游企业、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同时发放问卷调查,当面访谈等方式进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状况调研。调查问卷内容设计分为两大部分,即:旅游企业招聘、聘用人才倾向;被聘用的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状况等的反映。本次调查设计调查问卷并有计划地发放,回收率为95%,有效率为93%。
调查问卷资料经过整理和统计,得出如下结果:用人旅游企业聘用我校毕业生主要分配在企业的中层、基层管理或技术岗位,比较注重毕业生的道德品质、沟通能力、协作能力、执行能力等,有实习经验者是聘用单位比较注重的,他们认为能力比专业更重要,当前的毕业生眼高手低;对于我们学校的毕业生而言,基本操作能力较好,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精神,但缺少创新精神和灵活应变的能力。
(三)当前旅游酒店人才需求问题分析
目前旅游酒店服务的现状不容乐观,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上还存在一系列的不足。具体表现为:
1.基层人员数量庞大,素质低下
服务性很强的行业,基层工作虽然是一些体力上的劳动,需要基层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直接面对顾客,能处理各种突发状况,要善于和客户沟通,能快速准确地处理好与客户之间的关系。现阶段酒店的基层工作从业者主要是技校毕业生或者社会待业人员,数量虽然庞大但质量不高,素质偏低,很难保证企业的服务质量,导致客源减少,效益降低。
2.中高层管理人员紧缺,专业水平低
中高层管理人员应该具备丰富的社会经验和管理经验,具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和独到的见识见解。这种能力是需要大量时间,处事经验和丰富的社会阅历积累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后只有一少部分从事酒店管理工作,而且大部分因为种种原因而短期改行。旅游企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在几年后因为薪水待遇等因素“跳槽”,作为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的酒店,往往直接从别的酒店“挖”来人才,导致酒店中高层管理人员紧缺的问题没有从本质上解决,并且近几年来越来越严重。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现状
1990年到2000年期间,旅游院校净增980所,其中旅游高等院校净增197所;旅游在校学生净增27.89万人,其中高等院校在校学生净增6.53万人。直到2004年底,我国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开设旅游院系或专业的高等院校,全国共计574所,旅游专业在校生274701人。伴随旅游高等教育迅猛发展,高等本科院校“招生容易,就业难”。分析其主要原因时,旅游专业的实践性环节薄弱是其病灶。事实上,国际上主要旅游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教学中大量引入实践的做法在我国还未形成,这也正说明目前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存在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的问题[3]。
三、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的完善
(一)调整专业方向,优化课程体系
一要根据科学的预测未来旅游产业结构及旅游人才市场需求状况的变化,整合、删减过多过细或重复建设的旅游专业课程。二要根据自己不同的学科,资源等背景,设置研究重点
[1] [2]
和发展方向都有较大特色的课程体系。三要以实用性和现代化为原则,加强素质拓展课程建设,形成富于弹性和活力的现代化课程体系,鼓励学生据己所长在专业方向有进一步精深发展。
(二)教师学科结构、专业水平多元化
首先,要通过有计划的国内进修,到旅游企业兼职、挂职或是带队实习等手段,加强双师型教育队伍建设。其次,可以通过聘请相关旅游企业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管理者为兼职教师,聘请旅游行政部门的官员、专家,国内外著名企业的CEO来做讲座,同时增强校企之间的联系。
(三)重视实践教学、实习培训
首先,建设校内专业仿真模拟实训室,建立标准化实训基地,让学生增强实际操作技能。其次,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一方面根据实习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选择好实习基地;一方面要完善原有的较为成熟的实习基地管理方案,深入调查和研究实习基地学生学习,工作,生活情况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专业实习的成效。再者,与企业合作,创建属于自己的星级酒店,走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之路。
(四)提供学生择业信息的交流与跟踪
第4篇:旅游管理行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 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研究现状;综述
[作者简介] 方仁,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文经教学部讲师,硕士,广西 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8-0005-0002
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在二战后,随着世界信息化浪潮得到了很快发展。我国旅游业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21世纪,旅游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旅游管理的一个方面,我国学术界对快速发展的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文通过检索较新的相关文献,对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作为旅游信息化的一部分,国内对其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学者们探讨了许多相关的概念,例如,刘文波等(2000)探讨了旅游网络化经营[1],曹军辉等(2001)探讨了信息化决策[2],傅细三(2009)探讨了旅游信息化[3],比较接近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探讨。刘晓虹等(2001)认为旅游业的信息化管理是旅游业领导部门统一组织和规划,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利用旅游信息资源,提高服务质量,加速旅游经济发展[4]。此外,还有郑向敏(2002)对“旅游企业信息化”的探讨[5],等等。
二、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它是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众多学者探讨了旅游信息化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田丹等(2000)[6]、钱益春(2001)[7]都认为旅游业的信息密集性决定了信息化发展道路。唐俊雅等(2002)认为旅游管理信息化是信息时代的客观要求[8]。
一些学者研究了旅游信息化中技术对经济活动的重要意义。吕宝水、王菊园(1999)分析了信息技术对铁路旅游的意义[9],杨丽(2002)说明了信息技术在旅游统计管理中的重要性[10]。
在具体的地区案例研究中,一些学者分析了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说明了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例如,陆亦农等(2000)对新疆旅游业的探讨[11],廖真萍等(2001)对云南旅游信息网络的分析[12],等等。
三、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从现状来看,我国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存在着不足之处,理论界对此进行了探讨。
对于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总体情况,孙静(2003)认为中国旅游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的主要问题是信息化模式单一,与经济发展不协调[13];胡云(2004)认为我国旅游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是:整体水平不高,东西部发展不均衡,技术应用不成体系,缺乏旅游信息化建设的人才[14];盘红华(2008)结合我国旅游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趋势,对旅游信息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15];张补宏等(2011)论述了旅游信息产业这一新业态的形成、发展及其在发展低碳旅游中的重要作用,旨在推动我国旅游新经济的发展和促进低碳旅游的健康发展[16]。
在地区案例中,石长波等(2009)认为黑龙江在旅游信息化程度及经济、技术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建设目的地营销系统的充分条件[17];王杨帆(2009)概述了西安市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情况、存在的问题[18];廖钟迪(2011)总结广西开展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旅游信息化建设提供经验借鉴[19]。
对于信息化网站的建设,杨春宇等(2002)认为我国旅游网站发展要解决搜索引擎、交易安全性、信用建立的问题[20];刘庆广等(2004)认为我国旅游网站存在总体发展水平低、信息更新缓慢、效益不高、信息库应用功能单一等问题[21]。
四、发展对策研究
对于我国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如何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如何适应旅游的要求,众多学者从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对策。
对于我国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总体方面,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包括,彭滋霖等(2000)[22],成剑英(2003)[23],胡云(2004),孙静(2003)等。例如,胡云(2004)探讨了管理模式和思想要现代化,完善信息网建设,行业管理要规范等发展对策;孙静(2003)分析了要掌握旅游信息规律、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教育和培训等发展对策。
对于网络营销管理方面,赵云昌(2001)强调要以人为本,转变管理模式的发展策略[24];杨絮飞(2001)探讨旅游业网络营销的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的组合策略[25];史灵歌(2004)认为中小旅游企业电子商务实应加强有关各方的协调与沟通,政府应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以电子政务促电子商务[26];王嘉(2006)认为在新经济时代,推动旅游行业的信息化建设重点是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强化信息开发,保护网络营销[27]。在具体案例上,林卫红(2000)对广州旅游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的发展进行了探讨,要理顺体制,建立权威性的旅游综合信息网[28]。
一些学者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来探讨对策,张美英等(2003)认为旅游信息化发展应建立旅游信息数据库[29]。胡磊、董莉莉(2004)分析了旅游信息服务系统的数字化对策[30]。在地区实例中,罗怡(2001)认为应结合GIS和网络技术,来设计昆明市旅游信息系统[31],薛亮等(2002)分析了青海旅游资源信息系统的原则、结构、设计等[32]。
五、研究简评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对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研究涉及的面是比较广泛的,当前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在我国目前的研究中,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相关概念众多,从一个方面说明了该领域研究的多样化。
2. 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研究范围广泛、充实,学者们探讨了许多方面的内容,例如电子商务、信息咨询、网络营销、信息管理等等,都与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相联系。
3. 对于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大多数学者认为目前我国还远滞后于世界的发展水平,其中信息化模式单一,与经济发展不协调,人才缺乏等因素是主要原因。
4. 对于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对策研究,学术界从多方面做了分析,包括管理模式、思想要现代化,要完善信息网络建设,行业管理要规范等。一些学者从技术应用或信息化某一方面进行了分析。对于旅游业整体信息化发展对策的研究比较深入,办法建议较多。
[参考文献]
[1]刘文波,丁力.网络化:我国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选择[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0,(11).
[2]曹军辉,彭滋霖.网络时代中国旅游饭店发展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2).
[3]傅细三.旅游信息化研究文献综述[J].商业时代,2009,(2).
[4]刘晓虹,陈耀.关于旅游业信息化管理的思考[J].地方政府管理,2001,(11).
[5]郑向敏.中国旅游企业信息化发展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第5篇:旅游管理行业现状范文
近年来,旅游行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各种旅行社发展风生水起。导游人员是旅游业发展的促进力量,导游人员的素质决定了旅游的质量。2015年4月12日,昆明思远导游服务公司的导游陈XX,带旅游团从丽江返回昆明,在上午11时赶赴西双版纳之前,在云南密玉珠宝有限公司带团购物消费后,由于游客购物量较少,该导游便对游客进行带有侮辱性语言的攻击,且逼迫游客购买珠宝,并扬言要挟游客取消旅游行程安排,取消旅游合同。该视频被其他游客录下投放在网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并要求社会对旅游业重新审视。为此,本文针对导游人员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到制约导游人员管理的因素,其中最为明显的因素就是,导游人才的不合理培养和恶劣的工作环境。此外,我国导游管理方法也很落后,不能与时俱进,从而导致导游人员的从业素质不高。因此,需要旅游管理部门明确导游人员管理的真正意义,并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方针,改善旅游市场的现状。
一、导游人员管理现状
(一)不合理的薪酬体制和环境
导游人员经济问题是阻碍导游人员素质管理的直接因素,在导游人才培养上,不合理的经济管理体制限制了素质养成。众所周知,导游人员的收入较低,且工作状态不稳定,奔波劳累是导游工作的具体表现。调查表明,年收入在6万元以下的导游比例在89%左右,这样的消费水平在较发达一点城市较低,从经济角度看,导游人员想要维持正常的生活比较困难,更不用说主动参加能力培养与素质养成等活动了。社会中大部分的导游经济情况更差,不仅没有基本工资,更不用说各种社会保障。
云南导游陈XX因为游客在珠宝店购买商品少,而对游客进行侮辱,这根本的原因就是导游与珠宝店内部联系,期望提高游客购物量来赚取中间利润。旅游行业有旺季和淡季之分,每年每一个导游带团时间为180天左右,剩下的时间意味着导游没有出团补助,只能拿底薪。因此,很多导游的工作压力较大,这些压力转化为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导致工作时的态度及服务质量明显下降。随着我国旅行社间竞争越发激烈,旅行社工作重点在于经济效益上,而忽视了对导游人员的素质能力培养,不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加重了这一社会现象。
(二)人才管理办法存在缺陷
从导游人才管理中可以看出,管理方针存在漏洞,旅游业中普遍缺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目前,大多数导游人员都不属于旅行社的正式员工,员工的聘用形式主要是挂靠在导游服务公司中,但基于这种形式的挂靠,导游公司与导游之间的关系危如累卵。导游公司实际上对导游人员基本不采取素质方面的管理,也不能对导游人员的现实生活压力及工作压力给予真正的关心与帮助。旅行社与大部分的导游之间只是临时雇用关系,对于员工的关心也只是体现在工作期间。一旦导游与游客之间发生纠纷,导游就成为了旅行社的“替罪羊”。旅行社中正式导游较少,兼职导游占据了员工成分中的一大部分,有的导游与旅行社之间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当旅行社有业务时,兼职导游便被雇用,旅行团任务结束时,兼职导游就被遣散。
(三)导游员职业素养不过关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很多导游的职业素养不过关。在导游向游客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由于旅游资源信息不对等,存在很多导游利用信息优势做损害游客利益的事。例如,导游突然改变旅游行程,降低交通出行的档次和住宿条件,运用很多手段对游客进行欺诈并强行游客购买旅游商品等。生活中经常能听见导游传播虚假信息,对游客的经济利益造成损害。这些现象都说明一个事实:导游员职业素养不过关,阻碍旅游业的发展。
云南导游辱骂游客事件,不仅是因为导游收入微薄,还因为导游自身素质不高。游客对导游来说就是上帝,导游辱骂游客,从导游职业素质而言,是导游自身修养较低的表现。此外,由于旅游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旅游行业内部的价格战争是存在于大大小小旅行社间的定时炸弹,其中旅行环节上的恶性价格竞争还在很大范围内存在。导游能顺理成章地参与购物和进行“自费加点”的回扣佣金分配,使得导游职业角色逐渐被社会扭曲,导游的服务意识也失去原有的意义。导游的职业技能从讲解名川大山,转变为景区商场上的优秀导购,这一角色的相互转换是旅游业的败笔。
二、完善导游人员管理机制的意义
(一)对旅游产业的意义
对导游人员素质的管理其实就是对旅游产业的管理,一般而言,旅行社的固定资产比较少,企业经营中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且资金的周转速度较快,因此资金的利润都很高。另一方面,旅行社的资金流量非常大,沉淀就较小。近年来,贷款的利率降低,银行资金要素的重要性在旅行社管理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小,劳动力逐渐转变为旅行社中最重要的经济创造来源,由于旅行社本身属于劳动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行业,导游工作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及技能,旅游线路的设计不仅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源作支持,还需要导游人员妥善的处理能力。对旅游产业来说,完善导游人员的管理素质是促进旅游发展的最佳途径,导游人员是旅游路线发展的带动人物,也是旅行社形象的最佳代言人,对旅游文化来说,导游人员的素质是景区文化传播的前提。
(二)有利于提高导游员的素质
导游是旅游业发展的形象代表,导游人员的自身素质对其职业素养至关重要。导游人员管理机制的建立规范了导游人员的自身行为,能促进旅游业发展。导游人员工作性质比较特殊,在带团出行时,导游人员的工作及行为不在旅游公司监控范围内,特别是一些国际游带团出行的导游人员,旅游公司不能得到导游人员及时的信息反馈,对导游人员工作环节不能实时掌握,更不易于管理。而导游人员管理机制的建立,将无形的管理体系转变为有形管理模式,在管理体系中建立导游人员之间的互相监督与行为反馈机制,建立导游行为网络检举平台。
例如,导游人员之间可以通过互相监督与鼓励的方式,改变接人待物的态度,并在网络反馈平台中交流工作心得。游客可以在网络平台中对导游人员工作素质进行评价,提出合理建议。在这样的过程中,导游人员的行为被同行审视,被游客监督,不仅减少了投机取巧事件的发生,还缓解了导游与游客之间的关系,长此以往,导游人员的责任心不断增强,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得到提高。
三、导游人员管理的对策
(一)规范导游考核制度
1.信息反馈。导游的考核制度涉及到众多的管理主体,对导游管理人员来说,导游的管理要形成一个以法律为基本依托,以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与行业自律管理为准则,以社会中的互相监督为管理过程,从而能够形成一个完善的导游人员管理考核监督体系。在旅游行政管理层面上,需要管理部门严格执法,积极调节旅游中出现的投诉与纠纷,强化旅行社对导游人员的职业道德考核。在旅行社中,积极反馈旅行行程中的信息,从游客的信息反馈中看导游人员在工作中的状态,并建立完善的奖罚制度。
2.奖罚制度。旅游信息反馈是导游考核制度的关键依据,将导游人员考核与旅行社的经济效益挂钩。第一,将导游人员的薪酬待遇水平与旅行社的实际经济效益相结合。很多旅行社在旅游旺季中都将员工的季度效益进行目标公布,从而能鼓励导游人员实现所定的周期目标。导游人员需要在遵守职业道德,提高旅行社的经济效益。第二,将导游人员的薪资待遇水平与游客反馈相结合,也就是将导游的工资与服务满意度挂钩,服务质量是员工工资收入的重要考核内容。旅行社可以根据旅游者的具体意见反馈,综合整理后将导游人员的薪资待遇分为不同等级。如一个导游人员被游客投诉过,在公司进行充分调查的背景下,符合实际情况时,公司应该将导游的薪资降低等级,如果导游一个工作周期内连续遭到三次以上的游客投诉,那么旅行社应将导游开除。
3.形象展示。当前,我国导游人员受到了其自身工作性质的影响,社会地位较低,很多优秀的导游在考虑其行业发展前景后离开旅游行业。造成这样现状原因很复杂,其中有一点就是员工考核制度管理不合理。一个企业想要发展,在经济上的鼓励远远不够,还需要企业注意对人员思想波动的考虑。通过对员工业绩的考核,在行业中为优秀的导游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并为优秀员工提供晋升机会,让导游人员感受到企业的温暖;并在实际工作中摒弃不良行为,为其他导游做榜样,在这样良性循环中,逐渐完善导游考核制度。
(二)加强导游系统培训
1.工作创新。导游人员大部分来自旅游院校,而对于旅游院校来说,应加强导游的素质能力培养及工作创新。旅行社和导游管理中心等依托机构是组织保障导游在岗培训的主体,必须肩负起社会的责任,旅行社应将导游在岗培训贯穿于日常业务和管理中。城市和基层旅游部门要不断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将导游、风景区景点及导游讲解的业务培训纳入导游系统培训课程,不断提高导游技能。国家和省级旅游部门应高度重视导游岗位的制度建设、导游服务的检查督导工作,不断坚持将导游的能力培训加入导游项目审核中。国家导游人员管理的相关条例表明,旅游行业应充分利用导游培训时间,拓宽工作思路,更新观念,改革导游工作模式,主要抓好导游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的提高。
2.等级考核。在导游队伍结构建设中,应突出强调导游的骨干地位,加快改革导游职业等级考核方式,促进有服务经验的导游进入高级行列,尽快壮大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导游人员队伍。根据导游不断走向社会化的特点,需要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创新管理体制,需要形成健全的政府领导、部门协同、企业参与且导游自律的导游行业管理格局。在有经济条件的地方,需要积极探索建立导游协会,建立导游管理系统。加强导游系统培训,从导游服务中心进行规范管理做起,进一步建立完善的导游服务中心监管,加快导游体系的社会化进程。
(三)提高导游职业道德素养
1.提高自我管理意识。导游的职业道德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内,因此提高导游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是加强社会思想道德的一种。除外部因素的监督外,导游人员的自我管理意识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导游具备了职业道德意识并遵守,规范自身行为,旅游行业才能可持续发展。因此,提高导游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的关键是对导游职业道德修养进行规范。道德修养是社会生活和社会道德的基本诉求,也是对导游人员自身道德素质的自我改造和完善,从精神层面上考虑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和自我实践行为。此外,导游人员应重视当前我国旅游市场上严峻的发展形势,从深层次上意识到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决定行业发展方向的关键因素。从导游人员个人发展角度考虑,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使导游人员在众多导游中业绩突出,并能迅速占领行业的领先位置。
2.培养慎独精神。提高导游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首先需要培养导游人员的“慎独”精神,慎独精神是一个人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遵守职业道德的能力。作为一名专业的导游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需要从大方面着眼,从小处入手,积小善成大德。导游人员在接到旅行社委派带团出行的任务后,导游人员需要独当一面,此时慎独精神对职业素质养成非常重要。导游人员是否能认真履行旅游合同内容,是旅行社管理者所看不到的,慎独精神可以让一个人在完全独立的状态下反省自我,严格要求自己,因此导游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能在独立中得以养成。
此外,带领导游人员学习优秀人物事迹是提高导游人员职业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见贤思齐,榜样的力量在工作中是无穷的,先进工作人员的激励会不断提高导游的职业道德素养。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旅行社应派遣各个旅游季度的最佳导游做导游工作人员之间的心里辅导,并将先进导游工作事迹拍成网络宣传片,扩大先进事迹传播,树立优秀导游人员形象,为导游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养成提供真实教材。
(四)加强社会舆论监督
1.行为监督。对导游人员的素质管理,除需要培养其素质能力,建立完善的员工监督反馈系统,还应加强社会舆论对其工作行为的监督。从香港导游阿珍事件、丽江导游辱骂游客事件、北京一日游导游恐吓游客事件等被曝光,一夜之间,导游人员的素质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旅游中导游与游客之间发生的事件成为社会中人们议论的核心,社会对这种道德缺失的事件高度重视。同时,也为导游人员的素质能力培养敲醒了警钟。视频一经被曝光,当地政府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对此高度重视,立刻对相关人员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
2.媒体以及社会关注。从旅游管理的客观现状上分析,旅游行业道德素质被一次次警告,导游人员的社会形象一落千丈。但从长远角度看,对导游人员道德沦丧以重重的打击是重症下猛药,这样的举措对旅游行业发展有益处。因此,对旅游行业的监督需要呼吁媒体加大关注度,从当前旅游行业的严峻形势看,应将行业的发展细节放在显微镜下看,社会和游客都是显微镜中的成员,对员工及行业内部实施监督。旅游行业的不正之风需要从行业本身的责任感说起。首先,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中,旅游行业将主要的视野放在经济效益上,而忽视了对员工素质的管理。社会与人们群众的监督促进了旅游行业发展的模式转换,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经济效益下的道德不能继续沦丧。
第6篇:旅游管理行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心理状态香港导游队伍
一、内地关于香港导游的报道
近阶段,关于香港导游的报道很多,以百度搜索为例,输入“香港导游”,找到相关结果约6,780,000个,但首页里面出现的是:香港女导游与论文内地游客爆发肢体冲突4人受伤、香港女导游被指“洗脑式”恐吓游客强迫购物、香港导游谩骂游客视频曝光,引发业内声讨导游香港、香港导游阿珍后续等新闻。如此多的负面新闻,既有网站新闻及时更新的缘故,也是近阶段香港导游问题的显现。现在内地游客不免感叹:还有多少个“阿珍”会重来?———仍是一个未解之谜?香港导游的心理状态出现了不小的问题,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
二、不良心理状态成因解析
心理学家认为,心理状态常常是从心理过程发展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一个过渡环节。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常会出现某种激情,可能只是一时地激动;但是,这种心理状态如果经常不能主动加以控制,那么久而久之,便容易形成这个人性情暴烈、易发脾气等比较稳定的个性特点。香港导游队伍的心理状态正是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
1、缺乏监管。目前香港有三大机构涉及旅游业,第一家是官方的旅游事务署,隶属于特区政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负责旅游设施及政策事务;第二家是半官方的旅游发展局,负责宣传推广;但是,最关键的监管工作却落在了由业界组成的行业自律组织“旅游业议会”身上。但是,“旅游业议会”在没有监督时却很有可能蜕化为另一个利益集团,只顾短期利益不管长远发展,疏于监管,不管自律。“旅游业议会”名为行业自律组织,实则是各大旅行社利益的代言人,不敢管也管不好;特区政府的旅游机构只管制定政策和负责推广,没有行使起必要的监管职权;这才导致了强制购物事件屡屡出现,得不到根本解决。
2、旅行社之间竞争激烈“负”团费不是新鲜事。现在来港游客中,内地游客占总数70%左右。内地游客的购物欲望与购物能力是最强的,香港地接社所获得的收益比较大。随着竞争激烈,旅行社为了接待更多游客,不断降低团费,甚至连零团费和“负”团费都不是新鲜事。所谓“负”团费就是内地旅行社“拍卖”旅行团,香港地接社必须向内地旅行社支付一笔钱才能“买”到旅行团。地接社将支付这批游客在港食、住、行的开支,他们再将游客“转”给购物点,通过收取购物点的佣金和游客购物的回扣来盈利。比如,一个内地团有20人,香港地接社可能会支付10000元给内地旅行社,如果购物任务完成较好,地接社也会适当地分点给内地来的领队。
3、导游挫折承受力不强。目前,关于香港导游有两种对立的说法:一种认为,在整个旅游产业链中,导游处在最底层,不仅没有底薪,还要向旅行社交纳不菲的费用,只能靠购物回扣和游客小费来过生活,所以生存艰难;另一种说法是业内人士透露:香港导游的收入一点也不低。一名导游带团两日净收入是两千余港元,一个月带十个团有两万多港元的收入,是香港居民收入的中位数。但是无论哪种说法,有一点可以明确,早些年香港导游在接待内地游客时一直有一种优越感,潜意识里认为内地游客都是“暴发户”,容易“骗”,没见过世面。这种思想虽然现在有所改变,但力度不大,远远低于内地游客的变化速度。现在,内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内地游客日益增多、多元化,去香港旅游早已是家常便饭,游客的心态早由原来的“仰视”向“俯视”转变。香港导游面对巨变,估计难以适应,内心有很大的挫折感。
4、游客不成熟。一个健康的旅游客源市场是旅游目的地健康发展的前提,成熟的旅游市场不仅需要经营者的规范经营,更需要成熟的消费者。香港零团费旅游之所以盛行,同我国旅游者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不成熟是分不开的。不少消费者或是抱定就是不消费的心理,认为钱在我兜里,我就是不买你也拿我没辙;或是“知假买假”,明知零团费是陷阱,动辄以来应付,这些都是投机心理使然。需求决定供给,要根治零团费现象,必须从源头上引导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塑造健康、理性的客源市场。没有投机性需求的支撑,零团费的产品供给终将遁于无形,导游也不用千方百计地从游客身上“挤钱”了。
第7篇:旅游管理行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 绿洲;环境管理;现状;对策;新疆
中图分类号 F5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3-0360-02
新疆位于欧亚大陆腹地,地处中国西北边陲,是典型的内陆西北干旱区,其区域面积较广,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1/6,占干旱区总面积的2/3。新疆境内的绿洲面积较大,绿洲带延绵数千公里,另外还有星罗棋布的点状绿洲,大面积的绿洲是全区绿洲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当地人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1]。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态环境的发展,由此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目前,绿洲旅游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新疆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如何在旅游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建立一个符合当地特色的旅游环境管理模式,已经成为新疆绿洲旅游环境管理的重要领域。为有效促进新疆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对境内的旅游环境应实施有效的旅游环境保护和科学化管理[2]。
旅游环境管理,是指运用法律、经济、行政、规划、科技、教育等手段,对一切可能损害旅游环境的行为和活动施加影响,协调旅游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国民经济中与旅游相关的各部门、社会集团、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涉及到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使旅游发展既满足游客的需求,又保护旅游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3]。该文针对新疆绿洲旅游环境现状,提出旅游环境管理优化对策,可为高效、全方位地开展旅游环境管理工作,最终实现新疆绿洲旅游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1 新疆绿洲旅游环境管理现状
1.1 只重视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新疆是我国生态系统极不稳定的地区之一,自然生态环境相当脆弱,部分旅游开发经营管理者不考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旅游环境破坏的短期收入行为,会对自然生态环境系统造成严重破坏,使旅游区的旅游价值降低,旅游产业发展潜力下降。
1.2 旅游环境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旅游业至今还没有制定专门的旅游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在法律法规的监督执行方面缺乏健全管理机制。主要表现:旅游专业法规不健全,旅游相关法律法规只具有暂时性,缺乏后续性,对相应部门和行业缺乏规范性和约束力;法律法规范围滞后于旅游行业发展步伐;对旅游者权利的保护性法规规定不详,不易操作[4-5]。旅游区环境管理职能部门,在行使环境管理职能时,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支持,使景区环境管理工作难以开展。
1.3 旅游环境管理体制缺乏,管理职能混乱
因新疆旅游资源丰富,景点分散,自治区内缺乏权威性的旅游环境管理机构及健全的管理体制,伴随着新疆绿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会导致旅游环境管理工作难以深入开展[6]。景区管理委员会应具有综合性和权威性,负责区内各种管理,而有部分景区管委会则不具有相应职能或景区管理委员会级别太低,不足以承担环境管理重任。
1.4 旅游环境管理中缺乏旅游收入反哺机制,环境管理资金紧缺
旅游管理中没有专项资金的供给,各级财政拨给的环保专项经费相当有限,而且由于缺乏旅游收入反哺环境环境机制,没有按规定征收应征的环保费用,因治理污染的难度大,许多环保治理项目缺乏技术、人力、资金保障,旅游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工作无法正常实施。
1.5 旅游环境管理人才缺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但一些高端旅游景区地理位置偏远,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现行的管理模式存在弊端,优质的管理人才也极度缺乏,这些都成为制约新疆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 新疆绿洲旅游环境管理优化对策
2.1 科学规划、精确定位旅游城市特色
只有制订全方位的旅游发展规划,确定旅游景区发展的角色和定位,才能有效保障并促进旅游业的长足发展。科学制订全面的旅游发展规划,需统筹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社会、经济、人口、区域环境和资源的发展概况等方面内容,为了将旅游设施的布局和游客流量控制在环境和资源的合理承载范围内,应充分评估环境与资源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7]。根据区域发展特点,准确定位发展特色,准确定位旅游城市特色,把握旅游城市特质,树立基于市场形式和地域特征的旅游品牌和旅游形象。通过科学的旅游规划,为旅游环境管理提供良好的管理基础,实现旅游资源和旅游区的合理开发和建设,为达到最佳的旅游效果,注重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避免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2.2 建立健全绿洲旅游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和制度
旅游开发建设活动在一定程度和空间结构上可能改变原有的景观格局,坚持对旅游景区建设作出合理的环境影响评价,以期维持景区正常的生态功能,落实环境保护措施,通过评价对旅游景点建设与环境的关系,促进人工设施与自然环境、区内环境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8]。在实施拟定项目前,应对项目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估,并提出防治对策和措施,为游客规模控制和旅游活动的管理等提供了重要的指标和依据。各旅游景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同,应根据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特点制订开发策略,划分景观核心区、生态缓冲区和实验区。景观核心区内一般没有建设项目,主要观赏自然风光;生态缓冲区即可以划定一定的区域开发旅游活动;实验区为保护区内人口、产业、设施的集中分布区,集中了旅游开发活动。
第8篇:旅游管理行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旅游法;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国外西方发达国家在旅游法律法规的立法方面已比较系统,它们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旅游法律体系。国际上对旅游法律法规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并在教育和实践中得到成功的应用。国内的旅游法规体系一直处于一个不断更改的过程,对《旅游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的制定,尚处于起步阶段。《旅游法》于2013年10月1日实施以来,对景区、旅行社、旅游餐饮、旅游饭店、旅游规划等行业有了新的规范和限定,对旅游者、管理者、经营者、从业者的素质和行为提出了严格要求,所以对《旅游法》问责机制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探索研究,旨在源头上从教育层面加强管理者、经营者、从业者素质的提高和行为的规范,促进景区、旅行社、餐饮、规划等旅游具体领域实现规范发展。
一《旅游法》相关释义
《旅游法》于2013年10月1日正式实施,成为我国首部旅游领域的基本法,是我国旅游法治建设的里程碑,对促进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变、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保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都将产生深远影响。《旅游法》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旅游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力资源,教育是旅游专业人力资源培养的根本保证。因此,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旅游专业的发展。而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除了通过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来体现外,更重要的还将体现于个人的人文素养,这都有待于通过旅游专业的教学和实践训练进行培养。《旅游法》将保护旅游者权益作为基本线索,将“以人为本”作为立法的基本理念。《旅游法》还明确了我国旅游业发展应当遵循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这些先进的旅游发展理念和原则,能否深入人心,能否成为旅游从业人员共同追寻的人文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教育是否明确并强烈地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因此,对照《旅游法》,反思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推动旅游法进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育中,真正使《旅游法》成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指导。
二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法规体系一直处于不太健全的状态,这给旅游院校建立科学的旅游法学相关课程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一定困难,持久以来所培养的旅游人才难以满足《旅游法》规定的行业人才需求,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专业教师对《旅游法》的相关内容领会不够,尚未更新知识结构
《旅游法》对旅游从业者的规范行为做出了明确规定,对旅游管理者、经营者、服务者的素质和行为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先提高自身的旅游法律法规水平,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提升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标准,潜移默化来影响学生。但当前大多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对《旅游法》的掌握不够,在授课过程中,其课程内容很少渗透《旅游法》的相关内容和要求,使得教学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缺乏对学生的知识引导,这严重影响了我国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尚未优化,尚未达到行业人才新需求
《旅游法》的出台对旅游教育来说,既意味着政策空间的进一步拓展,也在课程、教材上给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多更新要求,需要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提升教育理念,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旅游专业人才。但当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普遍不合理的现象,比如旅游教材老化,有许多教材是翻译自国外,其内容不合我国国情,课程内容重复、相关课程教材对《旅游法》相关内容尚未更新等多种问题,这就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达不到《旅游法》规定的业界实际需求。
(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张皮,使得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
由于大多数专业教师也缺乏行业的实践工作技能和经验,大多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轻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造成学生所学的知识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得到实践操作训练,不仅不能很好的巩固理论知识,而且缺乏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此外,很多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虽已通过产学合作来教育培养规范性的专业人才,但其效果也不太明显,因为长期以来种种原因导致业界的规范性不够,使得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和企业的实践操作是两张皮,学生往往认为在学校所学和社会所需存在较大差异,入职到企业之后,完全跟着企业的不规范路径走,这就使得《旅游法》规范的行业要求很难贯彻到实践中,达到的效果不佳。
(四)专业人才职业道德教育缺失,使其综合素质距离《旅游法》要求相差甚远
长期以来,旅游行业的恶性竞争和一些不健康的形态长期存在,不利于人才培养。《旅游法》颁布之前,旅游专业人才留下了很多后遗症,如对于人才的职业道德正向培养和现实相背离,使得人文教育深感力不从心,对旅游业未来从业人员的价值观教育更多地侧重于职业道德引导和灌输。
三旅游法问责机制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策
旅游法问责机制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尽快对专业教师开展《旅游法》专题教育,要让教师知法、懂法,对传统教学中一些与旅游法不相适应的内容、手段进行修改完善;二是要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修订,在课程中融入《旅游法》的相关条款,尤其是要对旅游法规、旅行社管理、导游业务、景区管理、饭店管理、餐饮管理等课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对实践教学运用旅游法规手段进行科学安排和管理,让法治精神真正深入到学生的教学和实践中;三是加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行业需求的高道德、高素养、高人文精神人才。
(一)加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培养
旅游管理专业课贯穿旅游法的法规体系,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要精通新旅游法,为此采取送出去、请进来、专题讨论等方式,尽快对专业教师开展《旅游法》专题教育,要让教师知法、懂法,对传统教学中一些与旅游法不相适应的内容、手段进行修改完善,加快将教师培养为熟悉精通《旅游法》的专业教育人才,甚至专家。除了认真学习《旅游法》以外,要组织教师收集整理旅游法规案例,编写旅游法学教材。通过案例化教学,提高旅游法的专业教学效果。另外在教学课时上也作必要调整。
(二)深化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与实践内容体系改革
《旅游法》使我国的旅游法学体系更科学,新法中根据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在旅游业中出现的问题,对既有经验上升到法律规范的高度,许多创新性的法律条款具有前瞻性,更加注重法律的完整性和客观性,界定清晰,规范严谨,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有重大意义。学生通过对《旅游法》渗入专业课程学习,旅游法规、饭店管理、导游业务、餐饮管理、旅行社管理等课程,可以设定情景案例教学,让学生充当不同的角色,增强学生学习旅游法的兴趣,同时深刻理解行业中的旅游法。在学生进行实训课和顶岗实习中,加强对学生的《旅游法》相关知识学习,将法律知识应用于实践,如学校对学生实习的管理上,可以采取让学生拟定顶岗实习合同,进一步理解旅游经营者和雇佣者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在实践中学习旅游法规。实习中发现违反旅游法的要坚决维护自己的权利。
(三)加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职业道德教育
《旅游法》需要具有良性的旅游职业价值观、综合专业素质强、职业素养高、专业法律意识强的从业者,因此在教育教学培养中,应加强相关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因此应该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设《专业综合职业能力》、《专业法律法规能力》、《专业职能道德》等相关技能的训练课程,培养毕业后能适应行业标准与需求的专业人才。《旅游法》的出台有望解决长期困扰中国旅游的一些深层次结构问题,也让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教育有了更坚强的法律后盾。因此在今后的教育理念中,要加强职业道德和基本素质教育,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等级、高素质、高品质旅游人才。
(四)构建合理的检验方式
首先,通过《旅游法》知识有奖竞赛活动,检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对《旅游法》主要内容的掌握情况,活动可将《旅游法》文本及相关知识作为测试主要内容,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校级竞赛,然后再组织和兄弟院校的跨校竞赛,最后推评选出不同等次。其次,通过校内情景模拟,设置各种虚拟情景,使学生将《旅游法》的相关知识应用于实践,使学生切身体会旅游专业高素质、高标准、高道德人才应如何去处理工作中的相关问题。再次,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深入到旅游行业企业内,通过实际工作来检验是否符合《旅游法》规范下的旅游行业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胡春丽.试析我国当前旅游教育中的问题及提升教育质量的路径[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08):48-52.
[2]张成玉.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现状及培养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2014,(07):68-69.
[3]杨再琼.旅游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与策略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5):145-146.
第9篇:旅游管理行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旅游资源;资源安全;旅游目的地;评价指标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开展各项旅游活动的载体.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由于各项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措施不到位、经验缺乏、加上旅游者自身安全意识淡漠以及对旅游安拿问题研究相对滞后等诸多原因,旅游资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如稀之宝的敦煌壁画和雕,面临风化剥落的威胁;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的汉白玉浮雕、铜制品,遭受酸雨的侵蚀;一些曾扬名灭下的苏州园林和庭院,正从地图上消失;举世闻名的云南石林,也越来越受到人为的破坏……与此同时,旅游地传统的民风民情文化逐渐被异化、冲淡或消失等等.自然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即使在一定程度上能更新但也不能恢复原生态,人文旅游资源一旦被毁将就水远失去,旅游资源安全问题应该引起足够关注.因此,深入旅游资源安令研究,加强旅游资源安全管理,对旅游资源进行安全评价,查找、分析和预测旅游资源安全系统存在的危险、隐患,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以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1旅游资源安全的概念
1.1旅游资源的定义国外把旅游资源称作旅游吸引物(touristat—tractions),它不仅包括旅游地的旅游资源,而且还包括接待设施和优良的服务因素,甚至还包括舒适快捷的交通条件.而在我国,学者们基于不同的视角,对“旅游资源”概念的具体界定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认识,提出了许多关于“旅游资源”概念的表述.但对“旅游资源”的定义比较确切和规范的是:“所谓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等8主类,31亚类,155基本类型.涵盖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滩、温泉、野生动植物、气候、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民族风情、现代建设新成就、饮食、购物、文化艺术和体育娱乐等类型.
1.2旅游资源安全的概念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生产资料,是旅游活动最基本的载体.换句话说,旅游资源安全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稳定,旅游资源安全的内涵和意义深远.谷树忠,等人(2006)在综合各种解释和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资源安全”的基本定义,所谓资源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或能力.这个概念揭示了资源安全的本质,在我国使用较为广泛.鉴于此,我们可以得出,旅游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可以获得稳定的旅游资源供给,同时旅游资源基础难以依存的生态系统处于良好或免遭不可恢复破坏的状态.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旅游资源需在数量、质量、结构和功能上保证持续、稳定的供给.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需考虑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各地区在旅游开发利用时,做到有一定的旅游资源赋存量或储备量,以备及时、持续的利用.二是人们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要保证旅游资源基础的生态系统不被破坏.旅游资源也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对外进行着物质、能量的交换,以维持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平衡.此外,我国也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试图去分析和探究旅游资源安全的本质内涵.如:从经济学观点来看,是指其对一个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具体来说是指旅游资源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始终处于一个良性循环状态.在旅游生产中的资源安全,是指旅游资源的占有和使用过程,以及原始提取、加工改造中,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改变、可利用范畴的延展或局限;在旅游资源分配中的资源安全,是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所获利益的再分配问题;在旅游产品交换中的资源安全,是指旅游产品在市场流通渠道中的畅顺;在旅游资源消费中的资源安全,是旅游者对作为旅游产品载体的旅游资源的占用与消耗.消费结构越合理,旅游资源利用效率越高,对资源的破坏越低.从可持续发展观点看,旅游资源安全是指是在生态与自然资源的承载力基础之上,旅游业的发展要以不破坏其难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及其他资源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观念,运用科技创新方法,维持生态系统与人文环境的动态协调,实现可持续利用资源并且有助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利用.由此可见,旅游资源安全的内容丰富,需要深入探讨.2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的“天一人一机"系统旅游资源安全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通过对旅游资源安全的概念和内涵的研究,我们将影响旅游资源安全的因素分为三个子系统,即旅游资源安全状态应由生态子系统(天)、行为子系统(人)和保障机制子系统(机)三大子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
2.1生态(天)子系统生态子系统是天然禀赋状况,是旅游资源安全的基础,为旅游资源安全提供基本保证.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主要由旅游资源的种类、数量、结构、质量和资源的承载能力等组成.一地区旅游资源禀赋种类、结构的多样性增加了旅游资源供应的安全性,也满足多样性的旅游需求,促进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资源的质量越高,开发利用的成本越低,利用效率越高,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过度开发,所以旅游资源的安全程度也就越高;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数量做保证,某种程度上说,数量越多越安全;另外资源的承载能力和抵御自然等灾害能力越高,则安全的保证程度越大,反之资源短缺、脆弱,安全的可靠程度就低.保证旅游资源的生态子系统的安全,就是要维持生态系统在数量、种类、结构等方面平衡,实现旅游资源的自我更新和恢复.
2.2行为(人)子系统行为子系统是人类的行为对旅游资源安全影响的直接作用力,主要包括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行为、旅游企业经营行为、以及旅游者行为等构成.旅游资源安全问题的很大方面由人为因素造成的,例如:开发商在景区的大量建设、过度开发;旅游企业过分商业化、舞台化,扭曲民俗旅游资源的原始性;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旅游者外来文化对旅游地的传统文化的冲击等.旅游资源的行为子系统的安全,就是树立科学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观念,防止n-目开发、重复建设、模仿跟风;规范旅游企业的经营,防范经营过程中造成生态破坏;严厉禁止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减少旅游者的“碳足迹”.
2.3保障机制(机)于系统旅游资源安全的保障机制子系统主要为生态、行为子系统的安全提供组织制度和物质技术保障,它由安全管理组织、安全政策制度、安全资金技术、周边礼区保障、事故保险等方面内容组成.安全管理组织是整个旅游资源管理的组织保证;安全政策制度关系到旅游景区安全管理的有力执行;旅游资源安全状况离不开资金、技术的支撑;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离不开剧边礼区的支持;旅游资源安全保险是规避、化解旅游资源利用过程中遇到风险的有力手段.保障子系统的内容共同为旅游资源安全的提供安伞保障.在旅游资源安全系统中,生态子(天)系统安全为旅游资源安全提供皋本保证;行为(人)子系统安全决定于行为作用力的正负,正向作用力可以减少旅游资源发利用中的损失,是旅游资源安全系统的重要推动.保障机制(机)子系统是为旅游资源安全的生态、行为子系统提供管理支持、资金和技术等保障,是生态子系统和行为子系统安全的重要调控.3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3.1旅游资源安全的研究现状关于资源安全的评价研究成果较多,如王礼茂(2002)分析了影响资源安全5个主要因素(资源本身的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运输因素、军事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了14项指标,初步组成了资源安全的评估指标体系;姚予龙、谷树忠(2002)研究了资源安全的机理,阐释了资源安全的经济学含义;梁亚红(2008)。在明确影响自然资源安全的主要因素(资源因素、政治因素、运输因素、经济因素、军事因素、技术进步和资源替代因素)基础上,构建了含有资源禀赋状况、资源开发状况、资源进口安全、政治安全因素、经济安全因素、运输安全因素、军事安全因素7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的自然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内容较为全面.然而,国内外关于旅游资源安全层面的研究不多,学者大多是探讨旅游资源的评价。和旅游资源安全『口j题产生的原凶12-14~,认为主要南自然破坏和人为破坏造成;另外,我国还有些学者针对旅游地生态安全进行_r评价,如曹新向(2006)¨根据生态足迹模型,并以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和人均旅游用地承载力的比值米确定旅游地生态安全的状况,构建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周国海(2009)¨以生态安全理论为基础,应用压力一状态-响应(p.s.r)模型建立了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压力指标反映人类活动给环境造成的负荷,状态指标表征环境质量、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的状态,响应指标表征人类面临环境问题所采取的对策与措施.它较好地反映了自然,经济,环境,资源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些研究都是旅游资源安全的重要内容,对于构建旅游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不乏有启示意义.3.2旅游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旅游资源安全的概念和系统分析,以及参考已有的相关文献,同时按照层次分析法的结构,提出旅游资源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共分三层次(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因素层),共23个指标,其中生态(天)子系统包含8个指标,行为(人)子系统包含9个指标,保障机制(机)子系统包含6个指标,具体见表1.
3.2.1生态(天)子系统指标构成生态子系统的评价指标是用于判断其对日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状况的影响程度,包括:①旅游资源的总量,反映了目的地旅游资源的禀赋状况.总量越多,可利用的空间越大;②旅游资源品质,反映了资源的价值和抵御灾害的能力.资源价值高,往往旅游资源的品质、等级也高;同时品质好的旅游资源,保护的压力越大,对整个资源的生态系统安全影响较大;③旅游资源结构,反映了旅游资源的多样性,结构多样,利用空间越大,越利于生态的平衡;④自然灾害发生概率,概率高,对整个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和资源安全的破坏程度越大;⑤植被覆盖率,影响了生态的自我恢复和生态系统的平衡性;⑥旅游资源承载力,反映资源容量的大小,容量越大,破坏程度越小;⑦旅游资源的退化速度,资源生态系统有进化过程,但是退化速度过快,直接影响生态的自我更新和生态平衡;⑧工业“三废”排放量,目的地工业企业排放的“三废”,造成的酸雨等物质对自然资源破坏严重.
3.2.2行为(人)子系统指标构成行为子系统的评价指标是用来衡量旅游者、开发商、旅游经营者的行为和资源保护意识对旅游资源安全的影响程度,包括:①旅游资源的储备率,合理的预留储备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②旅游资源综合利用率,利用率越高,使用价值和程度越高,有利于保护旅游资源;③景区新增建设面积,影响了植被覆盖率和生态系统平衡;④本地居民人口增长率,人口增加,资源需求量增加;开发利用和破坏的机会加大;⑤旅游接待人次增长率,接待人次增加,对旅游资源的需求量越大,影响到旅游资源的承载力;⑥本地文化异化现象,文化异化对本地文化是一种破坏,不利于文脉的传承;⑦游客行为,文明的出游行为,对资源安全有利;反之,给景区景点造成破坏和环境污染;⑧旅游企业经营行为,反映了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也影响到旅游资源安全;⑨本地居民资源保护意识,直接关系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影响到旅游资源安全.
3.2.3保障机制(机)子系统指标构成保障机制子系统的评价指标是用于衡量保障措施和手段对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状况的作用大小,包括:①资源保护的法律规范制度,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旅游资源开发使用和保护越合理,旅游资源越安全;②管理人员的结构,管理组织结构合理,职责落实到位,责任到人,资源越安全;③资源安全教育和宣传情况,宣传教育以提高旅游资源保护意识,规范人们的行为,较少对旅游资源的破坏;④资源保护的资金技术投入,资金技术的投入并不是越大越好,不投入也不利于保护,关键是科学的支配资金和利用技术;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条件,开发利用的限制条件越多,门槛越高,开发的难度加大,直接减少了对旅游资源的破坏;⑥旅游资源保险状况,保险是化解和规避自然灾害对旅游资源造成的破坏,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灾害防范有利.
3.3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旅游景区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权重的赋值.通过旅游景区管理者、旅游者、院校专家们组成德尔菲小组,对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了两两互判,构造判断矩阵,然后按照层次分析法的步骤,使用yaahp0.5.2软件进行计算,分别计算出准则层、因素层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并使用软件通过了一致性检验,评价因子权重的计算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系统中,行为子系统和保障子系统的权重值分别为:0.3528和0.3771,对旅游资源安全的影响程度较大,生态子系统的权重值为0.2702,说明先天的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禀赋,是旅游资源的一种生态进化和演化过程,而后天的人为因素对旅游资源安全的影响和破坏显著.三个子系统的各自指标权重情况:生态子系统各指标中,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影响相对较大,权重值为0.1592;工业污染物排放对旅游资源直接造成破坏,权重值为0.1179;退化速度是衡量资源安全的破坏速度,权重为0.1179;旅游自然的禀赋状况,如总量、品质、结构等影响也不小;植被覆盖率和资源的承载率也不容忽视,其权重值分别为0.1015,0.1122.在行为子系统中,根据权重值可以分成三层面,其一是本地居民的资源保护意识和行为,分别为0.1433,0.1199和0.1226,对旅游资源安全的影响较大;其二是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旅游资源的储备率和综合利用率权重值分别为:0.】199和0.1147;其三是新增因素的影响,有新增建设面积、新增加的本地人口和旅游人次以及本地文化异化,这些方面也是旅游资源安全的重要制约因素.在保障子系统中,资金技术的投入和教育是重要的保障措施,其权重值为0.1948和0.1884;制度规范、管理队伍和利用的条件相对也比较重要,分别为0.1649,0.1704和0.1595;从目前看来旅游资源安全保险的作用还不是很明显,权重值为0.1221,但是未来旅游资源安全保障的一项有力措施.4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管理的策略通过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系统的内容分析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值确定,可以了解影响旅游资源安全的因素及其程度.为更加全面加强旅游资源的安全管理,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本文提出如下相应的策略:4.1加强生态(天)子系统的安全管理对于目的地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安全,要求在旅游资源数量、质量、结构、承载率、抵御自然灾害和文化旅游资源“文脉”的传承等方面加强安全管理,保证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旅游资源结构的合理性和“文脉”的永续传承,维护旅游资源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可持续性的旅游资源需求.具体措施有:①在旅游资源数量上,根据《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对目的地旅游资源总量进行摸底,统计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各自的数量,建立旅游资源档案,并调查分析旅游资源的状况,正在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需加强管理;对于尚未利用且濒临灭绝的旅游资源,加强保护、做好档案记录,使其自然进化;对于新发现的旅游资源,既要保护也要科学转化利用,维护旅游资源数量的多样性.②在旅游资源质量上,按照《中国旅游资源等级评价办法》,对目的地旅游资源等级进行评定,并依据等级采取保护措施.③在旅游资源结构上,既要保护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更需重视,以维持旅游资源的协调.自然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具有一定的自我更新能力,能够稍微复原;而人文旅游资源破坏,将永远消失.通过建立生态博物馆、合理的“舞台化”等方式,让人文旅游资源得以永续传承.④对于旅游资源的承载率,在对旅游资源规划开发时,需要依据国家标准计算出旅游环境容量,为防止旅游高峰期因旅游容量超载导致事故发生和资源受损.⑤自然灾害是造成旅游资源危害的最重要的因素,为此,需针对在自然灾害中经常受损的旅游资源,通过安全技术构筑安全防护拦,强化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⑥文化旅游资源是易损资源,虽然文化资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一旦不注意保护,亦易失传.根据文化资源的等级申报相应级别的文化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确定好相关传承人,使人文旅游资源的“文脉”得以传承.
4。2加强行为(人)子系统的安全管理加强行为子系统的安全管理,形成科学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序,促进游客养成文明的出游行为,促使目的地旅游企业规范经营,增强旅游者和目的地居民的文化认同.行为子系统管理的具体措施:①要贯彻执行土地、城建、林业、园林、水利等部门对资源开发利用行政许可,提高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准人门槛,健全科学的旅游资源使用审批.对旅游资源规划开发方案需连同有关部门认证,建立科学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序.②规范目的地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旅游管理部门树立科学的经营观,注重长远利益,引导旅游企业守法经营,严格禁止盲目跟风、模仿,重复建设给旅游资源造成的破坏.同时在限制旅游景区内企业的数量,在经营期间强化环保观念.③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也一再影响了资源的安全,景景点垃圾成堆、废气物难以处理,给生态环境带来压力,致使物种灭绝,毕态失去平衡.为此,倡导文明出游,“低碳”出行,减少“碳足迹”,景区适当给文明出游的旅游者予奖励.④旅游者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生活方式、着装礼仪等,目的地居民日常生活受到影响,有的产生了“异化”和“崇拜”现象,甚至“文化冲突”等行为.为此,目的地需设立文化体验区,让游客参与当地的文化活动,使其了解文化渊源,不断增强主客双方的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