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厌学情况分析 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及矫正对策

2023-04-02 17:49: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学生厌学情况分析 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及矫正对策,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学生厌学情况分析

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及矫正对策

面对严重的厌学现象,教育行政部分、学校、老师及家长均采取了很多措施,诸如加强德育工作、严格控制辍学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强娱乐场所治理等,但是收效并不明显。这需要我们对厌学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深进的分析。

学生的厌学,有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在的心理原因。

客观原因涉及考试制度,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方面,还有家庭教育环境、社区教育环境、社会大环境及大众传媒等方面的消极影响。而其中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学生内在的心理因素起决定作用。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学生的厌学,突出一个“厌”字,“厌”是一种心理状态:厌烦、厌倦、讨厌。这种心理现象的产生往往是由其它心理因素造成的,具体说来,一般有如下几种:

一,动机缺失

当学生对学习缺乏足够的熟悉,没有任何需求的时候,他们是不可能热爱学习的。动机缺失是导致厌学的重要原因。其中有两个层次的因素,浅层因素是无动机,即对学习没有需求欲,因而没有动机来启动学习,而贪玩好动的天性主宰了他们的学习生活。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通过老师逼、家长压,他们也能完成学习任务。深层的因素则是负动机,这部分学生对学习有熟悉,但其看法是消极的,甚至是错误的,他们从家庭或者社会那里接受了某些错误思想,以为读书是苦差事,读书无大用,没有读书照样可以做生意赚大钱。那些文化水平不高又做个体生意且财源茂盛的家长们,往往在不经意间误导了自己的孩子,促使孩子厌学而追求享乐。负动机的反作用力非常大,她能持久而强劲地推动学生逃避学习,老师的苦口婆心、老师的软硬兼施、老师的循循善诱,往往被抵消,“启而不发”者大有人在。

二,爱好转移

爱好是动机的重要因素,她能引人留意,调动人的好奇心,促使人喜爱从事某项活动。而人的爱好又易于产生干扰,导致转移。思想成熟的人自控能力强,能自觉地排除干扰,保持爱好的持久稳定。而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其爱好的明显特点是动摇性,只要干扰因素强烈,就会发生转移。厌学的学生大多数是将爱好由学习转移到其它事情上往了。

改革开放的社会,市场经济的大潮,五光十色的生活,对青少年学生产生了巨大而多样的***,由于他们思想不成熟,理智不健全,选择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往往被很多消极因素所吸引,所迷惑,从而抛弃学业,迷恋享乐,甚至走进歧途。

从爱好转移的对象来看,厌学的学生大多迷恋游戏、上网,有些本来热爱学习的学生由于迷恋上了电脑游戏后,逐渐荒废了学业;而那些黄色的书刊影像则更毒害学生,使他们轻者精神萎靡不振,重者打架斗殴,违法乱纪。学生的爱好一旦由学习转为社会不良活动后,不仅对学习不感爱好,反而讨厌学习、反抗学习。

爱好转移的原因,除了自制力不强外,还有其它心理因素,游戏等的疯狂刺激,新奇变幻,轻易引起他们的留意。

三,学习无看

对学习悲观失看,毫无信心的学生,也轻易产生厌学心理。

一部分学生,曾经努力过,也曾经洒过汗水,但无论怎么奋斗,仍然经常失败,很少甚至没有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一次次的失败,无情地击碎了他们的进取心,促使他们对此作出了不正确的回因,以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不强,智力底下,不是学习的材料,因而主动地放弃了努力,举起了白旗。

也有一部分学生,同样努力过,也曾经取得过自以为可以的成绩,但是往往不如他人,因而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长期被老师忽视,便逐渐丧失了自尊心,变得破罐子破摔起来。我们有些学校的教学治理,经常违反教育规律,初一新生进学就分快慢班,将学生过早地分成等级。学生心理本来就不成熟,这样做,无形中伤害了他们稚嫩的心灵。分在慢班的学生,往往自以为是三等公民,低人一等,在学校生活中抬不起头来,很多学生便慢慢泯灭了自尊。

失助感与失尊感,不是天生的,是经过无数次的练习、无数次的打击以后慢慢养成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在厌学群体中,此类学生占了很大的比重。

四,恨屋及乌

爱屋及乌的心理较常见,恨屋及乌的心理也存在。在学习过程中,既有“亲其师,信其道”的积极情感迁移,也有“恨其师,厌其道”的消极情感迁移。

人的情感是可以迁移的,爱一个人,包括他的优点、他的缺点,甚至他的派生物;恨一个人,既恨他的缺点,也恨他的优点。甚至包括他的派生物。这种情感迁移与发散,假如调控不当,经常会产生负作用。由于一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某些失误或不足,造成部分学生对他们产生反感,并可能由此而影响学科的教学。学生由于某种原因对某位教师不满,往往对他讲课也不感爱好,严重的对该学科也不感爱好。学生的情感轻易延伸与发散,不善于控制与收缩,其结果经常运用惩罚自己(不学习该学科或者故意不学好)的手段来反抗教师。

五、情感饥渴

有些学生由于家庭变故,父母离异,情感孤独,缺乏热和,于是便经常寻求情感补偿,而学习本是辛劳的事,是很难起到情感补偿作用的,因而他们往往广交朋友,追求刺激,以从其它渠道获得心理满足来弥补家庭情感的残缺,这同样易导致厌学现象的发生。这些学生广交朋友,经常不辨良莠,哥儿们义气十足,轻易受不良因素***,导致厌学甚至辍学。

很多事例表明,父母离异,其子女情感残缺;家庭变故(父或母亡),其子女情感孤僻;家教粗暴,其子女情感压抑。这些都可以说是学生厌学的引火线。

追求情感平衡,是人的正常心理,但是把握不当,则轻易出现偏差,发生不良行为,产生不良后果。

六、物极必反

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学生的学习心理也是如此。过重的学业负担,轻易使学生产生心理疲惫,导致厌倦而厌学。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重压下,社会与家庭将负担交给学校,学校将压力付给教师,而教师则将负担转嫁给学生,于是便产生了一些违反教育规律的现象,拼命延长课时,加班加点,学生从早学到晚,双休日也不得休息。此外,各种资料五花八门,各种考试名目繁多,有些评价简单而残酷:如写错一个字,罚抄500遍等。学习象沉重的大山,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他们没有品尝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真味,有的是苦海无边的酸楚。

过高的期看值与功利意识也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厌学。很多家长,看子成龙、看女成凤心切,于是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当孩子达不到标准时,便采取不正当的措施,有些孩子能够忍受,有些孩子干脆“死猪不怕开水烫”,反正达不到要求,索性放弃追求。

有些家长的功利思想特别严重,一是虚荣心,邻居的孩子或者同学、同事的孩子比自己孩子成绩好,心理不平衡,便拼命要求孩子争气,二是成人化,强化孩子的大人意识,要求他们按成人的思想来对待学习,什么搞好学习将来就能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等。事实上,这些功利思想的强化,很难产生预期的效果,孩子们往往不仅不买帐,反而麻痹不仁,甚至产生厌倦心理。由于他们的心理并没有成熟到大人的地步,是不可能按照成人的思想来生活的,欲速则不达。

把握了学生厌学的心理规律,我们就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矫正,针对不同的心理现象,采取有效的教育对策,促使学生由厌学转化为乐学。

第一,激发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学生们是在各种各样的动机的驱使下产生学习行为的。没有动机或者负动机是不可能产生学习行为的。动机的激发,可采取内部动机开启与外部动机诱导相结合的方法,留意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强化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进步学生对知识价值的熟悉。动机的发展要靠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发展感、争取社会地位感来推动,要靠期看、竞争、评价来保证,其中远大的理想(包括人生观、价值观)则起决定作用。

第二,成功强化。成功可起到正强化作用,经常给学生呈现愉快的刺激,有助于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防止失助感与失尊感的产生。

1、创设成功机会,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获得表现的机会,以扬其所长,抑其所短,对于那些学习成绩不佳而厌学的学生更应如此。

2、降低学习目标,低出发点、慢步子、分层次是使不同类型的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途经。低目标,学生易达到,就能察觉到自身的进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帮助学生确立自我参照标准,促使学生从自身变化中认同自己的成功。

4、及时奖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以为奖励是愉快的刺激,她能增加个体积极反应发生的概率。对于学习者来说,成功便是最好的奖励;而对于教育者来说,学习者的成功是结果,本身不是评价,假如视之不见,漠不关心,那么很可能会熄灭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故仍需要奖励,当然要以精神鼓励为主,如此,能使学生心理获得积极的满足感与自豪感。

第三,引起留意。对于爱好转移的学生,要将他们的爱好再转移到学习上来,必须着力强化学生对学习的有意留意。

1、转变观念,淡化“苦味”。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这种观点当然不错。于是很多老师抱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船”的信条不放,一方面强化苦观,常念苦经,大讲特讲“头悬梁,锥刺股”等;另一方面常作苦事,倡导苦干,用时间加汗水的方法来推进学习活动。于是过重的课业负担令学生苦不堪言。这样,他们对学习哪能产生爱好呢?以苦为乐,恐怕大部分学生做不到,表现的往往是以苦为恨。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倡导轻松愉快的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如此才能吸引学生的留意力。

2、改进教法,激发爱好。引起学生留意事物,往往体现新奇性、形象性、矛盾性、变化性、对比性等特点,它们刺激人的感官,会引起人的爱好与关注,进而接近、了解未知事物,解决新题目。因此,教学时,我们要采取丰富多样的方法,设置各种巧妙的情景,不断呈现事物的这些特性,努力将学生的留意力牢牢吸引住。

第四,情感补偿。情感教育的润滑剂,也是化解厌学心理的良药。古语有“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之说,讲的是“爱屋及乌”的情感效应。学生热爱老师,往往会将这种情感迁移到学习中来,似乎觉得不学好就对不住关心爱护自己的老师。而对于那些情感饥渴者,教师更应付出无私的爱,并且要想办法建设班集体这一热和的家庭,让他们生活在情感丰富的学习生活中,这种情感场具有巨大的磁力,会牢牢吸引住学生,使他们不至于寻找不正规的情感补偿。

第五,正确回因。回因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结果的原因作出解释或推测的过程,是一种比较稳定的人格定量,她对后继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正确的回因,有助于推动后继学习;错误的回因,则往往会抑制后继学习。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败的原因回之于自身努力。成功了是努力到位,失败了是努力不够。不能回因于能力,否则,成功了可能助长骄傲情绪,失败了必定产生颓废心理,而后者极易导致厌学现象的发生。当学生以为自己天生愚笨时,很轻易灰心丧气,泯灭信心,失往继续学习的勇气。

除作努力回因外,还可作现实回因、爱好回因、策略回因等,对后继学习均能起到积极作用。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良好的境界,实在“诲人得法”,方能“学而不厌”,才是学习生活的逻辑。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