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节能分析报告精选(九篇)

2024-03-16 19:46: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建筑节能分析报告精选(九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建筑节能分析报告

第1篇:建筑节能分析报告范文

第一条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节约资源基本国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8号)、《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15号),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是指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含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以下简称项目)在审批、核准或者备案前,对项目进行的与能源利用效率有关的评估和审查。

第三条项目在审批、核准或者备案前,应当由负责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项目节能审查主管部门)进行节能评估和审查。

第四条未进行节能审查或者未能通过节能审查的项目,各有关部门一律不得审批、核准或者备案。

二、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

第五条按照年综合能源消费量,项目分为节能评估项目和节能登记项目。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项目称为节能评估项目:

(一)年综合能源消费量2000吨标准煤及以上的工业项目。

(二)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000吨标准煤及以上或者年用电量300万千瓦时及以上的其他行业的项目。

(三)其他需要进行节能评估的项目。

不属于以上范围的项目称为节能登记项目。

年综合能源消费量是指项目每年消耗的煤、油、焦炭、天然气、液化气、电力、热力等按照国家统计局有关标准折算成标准煤后的总和。

第六条节能评估项目应当由省政府项目节能审查主管部门(省工业经济与信息产业局、省建设厅)组织专家小组或者委托具有相应评估资质的机构进行节能评估。省建设厅负责居住建筑、公共建筑节能评估项目的节能评估和审查,省工业经济与信息产业局(以下简称省工信局)负责其他节能评估项目的节能评估和审查,并参与居住建筑、公共建筑节能评估项目的节能评估。

居住建筑包括各类项目的住房等生活设施。公共建筑包括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旅游建筑、科教文卫建筑、通信建筑和交通运输建筑六大类。

第七条节能登记项目原则上实行属地管理,由所在市、县政府(含洋浦经济开发区管理局,下同)项目节能审查主管部门进行节能审查。市、县政府建设部门负责居住建筑、公共建筑节能登记项目的节能登记和审查,市、县政府节能主管部门负责其他节能登记项目的节能登记和审查。

项目建设单位也可以向省工信局、省建设厅申请项目节能登记和审查。

第八条项目通过节能审查后,项目节能审查主管部门应当出具项目节能审查决定书。

第九条需报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遵从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和要求。

三、节能评估项目审查办理程序

第十条项目建设单位向省工信局或者省建设厅提出项目节能审查申请,填写项目节能审查申请表,提交内容包含节能分析篇(章)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或者提交项目节能专项报告、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等材料。

第十一条项目节能分析篇(章)或者项目节能专项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项目概况。

(二)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条件。

(三)项目合理用能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

(四)项目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分析(包括分品种的实物能耗总量),项目用水总量、节约用水措施和废水处理及利用情况。

(五)项目主要技术路线和工艺选择,厂区和车间工艺流程的平面布置(工业类项目)。

(六)项目建筑节能情况。

(七)项目主要用能设备能效指标情况。

(八)能耗指标分析,包括单位产品能耗、主要工序(工艺)等能耗指标,单位产品能耗等主要可比能耗指标与国际、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的对比分析(工业类项目)。

(九)项目节能措施及效果分析。

(十)其他与节能有关的内容。

第十二条项目节能审查主管部门自收到节能评估项目的节能审查申报材料后,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告知项目建设单位其申报材料需要补充或者完善的内容。项目节能审查申请被受理后,项目节能审查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不含专家论证时间)完成节能评估。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评估时限的,经项目节能审查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0个工作日。

第十三条节能评估主要内容:

(一)项目是否符合国家、地方的产业政策和有关节能法律、法规、规章。

(二)项目是否符合国家、地方和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及标准,是否采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有无采用国家、地方和行业明令禁止或者淘汰的落后技术、工艺、设备、材料。

(三)项目用能总量及能源结构是否合理,主要单位产品及可比能效指标是否达到同行业的国内或者国际先进水平。

(四)各项节能措施是否科学、有效。

(五)提出合理化的节能建议等。

第十四条节能评估专家小组或者节能评估机构应当在项目节能评估工作结束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不含需要项目建设单位澄清、补充或者完善节能分析篇(章)、节能专项报告的时间),向项目节能审查主管部门提交项目节能评估报告。

第十五条项目节能审查主管部门收到节能评估专家小组或者节能评估机构提交的项目节能评估报告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应当对项目节能分析篇(章)或者项目节能专项报告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审查决定。项目节能审查决定书应当自作出审查决定之日起10日内送达项目建设单位。

四、节能登记项目审查办理程序

第十六条项目建设单位向项目所在地市、县政府项目节能审查主管部门提出项目节能登记申请,填写项目节能审查申请表,提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或者项目备案材料。

在省工信局和省建设厅办理项目节能登记手续的,项目节能登记申报材料同上。

第十七条项目节能审查主管部门自收到项目节能登记申报材料后,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告知项目建设单位其申报材料需要补充或者完善的内容。项目节能审查申请被受理后,项目节能审查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完成节能审查并出具项目节能审查决定书。项目节能审查决定书应当自作出审查决定之日起10日内送达项目建设单位。

五、监督管理

第十八条省工信局负责对全省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管理,委托节能监察(测)机构对项目的节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各市、县政府节能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相关工作。所有节能评估项目的节能评估和审查结果应当报省工信局备查。

第十九条项目在通过节能审查之日后两年内未开工建设的,取消项目节能审查决定书。由于建设规模、建设内容、节能技术方案等变化使得项目年综合能源消费量增加20%及以上的,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向项目节能审查主管部门申请办理项目节能审查决定书的变更手续。

第二十条项目的节能情况是项目竣工验收的重要内容。对没有达到节能要求的项目,有关部门不予通过项目竣工验收。

第二十一条项目节能审查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项目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能源消耗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节能措施与能效指标的落实。

六、罚则

第二十二条负责项目审批、核准或者备案的行政主管部门违反本办法第四条的规定,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二十三条项目节能审查主管部门在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对应当进行节能评估而未评估的项目出具项目节能审查决定书的。

(二)对未能通过节能审查的项目出具项目节能审查决定书的。

第二十四条项目建设单位开工建设未进行节能评估和审查(包括节能登记审查)或者未能通过节能评估和审查(包括未能通过节能登记审查)的项目,由项目节能审查主管部门责令项目建设单位停止建设,依法处罚。项目建设单位开工建设不符合强制性节能标准的项目或者将该项目投入生产、使用的,由省工信局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五条对在项目节能登记中弄虚作假,项目能源消耗量与项目节能审查申请表内容严重不符的项目建设单位,由省工信局会同项目所在地市、县政府节能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第二十六条承担项目节能评估的专家小组专家或者节能评估机构在项目节能评估中违反职业道德,弄虚作假,致使项目节能评估报告严重失实的,项目节能主管部门可以取消其承担节能评估工作的资格,并向有关单位和相关资质管理机构通报。

七、附则

第2篇:建筑节能分析报告范文

建筑智能化技术是指建筑物利用系统集成方法,将现代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现代通信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现代建筑艺术有机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及对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来降低能源和资源的消耗,使建筑物能够为人们提供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2]。建筑智能化技术是一门新的、交叉行的、多学科的应用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应用非常广泛,当今各发达国家都在积极开发和利用智能化技术用于处理垃圾、污水、废气、公害及节能、节水、消除电磁污染、改善生态换进、提高舒适性,提高资源可持续利用率等。总结起来,智能化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主要有五个方面:1)BA控制技术;2)建筑环境监测技术;3)能源监测与管理系统;4)通信技术;5)信息集成系统。

(1)BA控制技术应用

BA系统指楼宇自动化系统,它运用自动控制、计算机、通信、传感器等技术,实现设备的有效控制与管理,保证建筑设施的安全、可靠、高效、节能运行。BA系统是对建筑物或建筑群内的空调与通风、供配电、照明、给排水、热源与热交换、冷冻和冷却水及电梯等系统以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为目的构成的综合系统[2]。典型的BA系统结构见图1。BA系统的功能主要有:实现机电设备的启、停控制和连锁操作;实时监测和存储设备运行的工作状态;实时监测和存储设备的故障报警信号;实时监测和采集系统的主要参数,如温度、湿度、流量、电源电压和电流等;按预定的控制程序对系统的被控参数进行自动调节,使其运行在设定的范围;实现机组的台数控制和优化运行;采用综合措施实现节能运行;在实现自动控制功能的同时,提供远程操作和就地操作的功能;自动形成系统运行报告、设备故障报警报告及设备维修报告;提供的系统运行状态、故障报警的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记录等均可以以图形化界面显示;满足物业管理需要,提供数据分析报表;共享公共安全系统信息资源,进行设备控制[2]。BA系统设备的变频节能技术、先进的控制算法、综合控制策略可以通过减少设备运行时间或降低设备运行强度来实现节能,有效节约建筑设备能耗的20%~30%[1],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设备的磨损与事故发生率,大大延长设备的适用寿命,减少设备维护成

(2)建筑环境监测技术应用

建筑需要给人们提供良好的热环境、光环境和声环境,因此,将冷热舒适、视觉舒适和听觉舒适作为主要指标,通过智能传感器等智能监测技术,采集、存储及分析相关数据,以便于对相应系统(如照明系统、遮阳系统等)进行统筹控制。通过智能化技术控制空调与通风系统,自动调节室内温度、湿度、空气流速、空气品质及其它影响冷热舒适性的环境指标,从而提高冷热舒适性。通过智能化技术控制照明、遮阳及采光系统,自动调节室内自然光采集、灯光照度和亮度,从而提高视觉舒适性。通过声压传感器采集噪声源数据,联动其他系统以限制噪声的传播,从而提高听觉舒适性。

(3)能源监测与管理系统应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型公共建筑高耗能日显突出。目前,我国每年竣工建筑面积约为20亿m2,其中公共建筑约有4亿m2,2万m2以上的大型公共建筑面积占城镇建筑面积的比例不到4%,但能耗却占到建筑能耗的20%以上,其中单位面积耗电量是普通民宅的10~15倍。在公共建筑(特别是大型商场、高档酒店、高端办公楼等)的全年能耗中,暖通系统消耗约50%~60%消耗,照明系统消耗约20%~30%。我国的建筑运行能耗控制水平,特别是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控制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因此,有很大的节能潜力。通过建立大型公共建筑能源监测与管理系统,采集实际能耗数据,结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通过技术改造和科学管理实现建筑节能目标。建筑能源监测管理系统是将建筑物或建筑群内的变配电、照明、电梯、空调、供热、给排水等能源使用状况实行集中监视、集中管理和分散控制的管理系统,是实现建筑能耗在线监测和动态分析的软硬件系统的统称。它由各计量装置、数据采集器和能耗数据管理软件系统组成。能源监测与管理系统结构见图2。通过实时的在线监控和分析管理实现以下功能:①对设备能耗数据进行采集监视②找出低效率运转的设备;③分析能源消耗异常原因;④降低峰值用电水平。

(4)通信技术应用

通信系统是现代建筑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可以为用户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传送服务。随着建筑功能的不断扩展,信息化需求也不断提高,传统的电话语音通信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通信系统需要对语音、数据、图像等信息进行及时传输,通信网络与计算机网络融为一体,成为一种综合的通信网络。随着绿色建筑理念的大力推广,通信系统作为建筑智能化和信息化的基础支持系统和重要技术手段,其应用领域更趋如何体现节能、环保、低碳及提高建筑的舒适性、便利性和安全性,为使用者提供绿色、健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智能建筑的通信技术相关应用系统很多,分别用来传输数据、语音、图像等信息。如数据传输主要依靠计算机网络系统;语音传输涉及程控电话系统、移动通信系统、无线对讲系统、会议系统、背景音乐与广播系统、同声传译系统等;图像传输涉及卫星与有线电视系统、远程视频会议系统等。随着IP协议应用的不断扩大,利用IP技术传输数据、语音、图像等成为趋势。

(5)智能建筑信息集成系统

在绿色建筑智能化项目的建设中,最终需要建设一套信息集成系统,通过集中采集、全面分析、综合协调以及智能管控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子系统的能力。智能建筑信息集成系统集成楼宇自控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背景音乐与广播系统、一卡通系统、门禁系统、停车场系统、多媒体显示系统、网络系统、地热/水源热泵系统及综合联动功能等,通过对各子系统的集成,有效地对建筑内各类设备进行监控,实时查看对应的视频图像,当发生报警时能有效地对建筑内各类事件进行全局的联动管理。智能建筑信息集成系统结构见图3。在节能方面,智能建筑信息集成系统可以对多子系统间的数据和外部系统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对相关设备进行统一调度,以实现最优化运行;一套良好的设备信息集成系统,能够有效地对设备进行巡检,结合设备与运营要求,合理调配设备的维护、运行时间及运行负荷,保持设备最佳运行模式和状态,从而延长设备寿命;智能建筑信息集成系统通过采集冷热机组、冷水机组、智能照明及各种计量仪表的运行数据,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给出节能建议甚至节能操控;对各种节能系统的电力消耗和产生/节省的能量进行准确计算,统计出各种设备的节能效率,为设备后续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的数据依据。

2展望

第3篇:建筑节能分析报告范文

1当前建筑工程岩土勘察常见的不足

1.1勘察依据不充分

设计意图明确。才能有的放矢地合理布置工作量.解决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岩土工程问题。《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明确规定详勘时J立‘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和地基允许变形等资料”。但目前市场存在一些不规范行为导致有些工程在无设计要求和建筑物荷载等状况下.勘察单位仅凭业主的陈述.按其要求勘察,导致勘察报告深度和广度不符合要求。如某汽车制造的厂房,设备荷载很大,天然地基承载力远远不够,需用桩基.但造成勘探孔深度不够。桩基设计参数无从谈起.最终导致补勘。所以施工前一定要弄清勘察设计要求和目的.尤其是一些特殊要求,如电阻率测量、基坑支护、地下水渗透性等,才能在广度和深度上满足设计要求。

1.2第一手资料质量下降

对野外及室内测试分析所收集的分散、零乱的原始资料必须经过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分析。以便于设计人员结合场地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是岩土工程勘察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但是当前该环节存在的大量问题:①对统计概念与理论不明确。在岩土参数的统计与分析中-对异常值不加分析剔除,一律参与统计分析,导致分析误差过大,标准差、变异系数过大,得出场地分析不合理、不正确的结论。②对岩土参数的取值不理解。对岩土参数的标准值理解片面不论什么岩土参数均提供标准值。对于工程特性指标(例如标准贯入锤击数、原位测试所得土的强度指标和室内测试土的强度指标等)必须提供标准值、基本值或特征值.土的一般性物理指标统计其平均值、最大值和最小值就可满足要求。

1.3勘察报告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很多勘察报告往往不问具体工程条件.不具体研究分析.又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多的是一般化、老一套。设计施工真正需要的内容不全或不准。而不需要的内容却洋洋大观。近年来勘察报告有越写越长的趋势。实际上其中很多内容是重复或者不需要的。

2完善建筑工程岩土勘察工作的措施

2.1确定勘察依据

在建筑工程岩土勘察工程中:①制定好合理的勘察纲要。岩土工程勘察纲要是指导岩土工程勘察各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勘察工作顺利完成的保证。应加强勘察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及早推行岩土工程监理体制;加强对勘探合同、勘察纲要的审查和管理。防止越级或盲目勘察。加强对勘察报告的审查.对勘察报告中的工作量、勘探质量、资料数据分析及其结论建议逐一进行审查,特别是对基础选型论证,场地稳定性评价及施工建议等内容进行重点把关。防止勘察报告中重视描述献乏深入分析的现象发生。从而确保勘察市场的健康发展。②要合理确定场地地层工程地质性质。如:地层工程地质性质好、埋藏浅且厚度大的地区勘探孔深度可适当减小。勘探间距可适当放宽;而地层工程地质性质差的地区勘探孔深度较深,勘探间距应加密。③野外地层的划分应尽量详细。按颜色、状态、湿度甚至钻进难易程度、岩心采取率等不同指标详细划分,为室内资料整理提供最详实的编录地质资料;对多钻机共同作业情况。应首先集中技术人员勘探一二个钻孔,统一编录形式,避免各行其是.尽而造成野外资料分层、定性、描述等难以统一.给资料整理带来困难。

2.2合理整理与编录资料

勘察资料的整理应有现场技术人员的参加。很多勘察单位由于勘察分工比较详细。现场技术人员回来后将现场编录和原始班报表交给报告编写人员就不管了,这样容易造成两者之间的脱节。对原始编录资料、室内化验结果及现场测试、现场拍照等逐一比对.出现异常和矛盾时应认真查明原因确保资料准确无误。按勘察技术要求.依据各类规范和当地的通常格式做好各类资料的整理工作’各资料整理成果除整理者自检外,尚应有他人再进行校对检查,做到无一纰漏。根据整理出的成果资料,写出勘察报告。由于各勘察场地的岩土特征、拟建建筑物、勘察要求等千差万别.因此勘察报告不能死搬硬套、一成不变,勘察报告应注意重点突出。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同时勘察报告中应特别重视场地的稳定性评价、地基承载力和地基变形的评价以及场地地下水的评价。场地稳定性评价中的地震评价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尤其是高层建筑和大规模的建筑场地。地基承载力和地基变形是相辅相成的与地基基础的选择一起应综合考虑、综合评价。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2.3合理选择勘察测试手段和方法

不同的勘探方法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和适宜性。对勘探装备、勘探手段、取样方法的适宜性和合理性要充分了解。现在有不少勘察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大量地布置静探孔。甚至于全静探。在沿海地区的湖沼相和海相冲沉积平原中多分布有淤泥、淤泥质软土、填土,地下水位埋藏较浅,静力触探在这种场地条件下应用效果较好,既能帮助准确分层,又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地基土的强度性质;而在一些山前冲洪积地层中。由于地层土一般颗粒较粗,地下水位埋藏较深,不适宜静探。甚至在河床河漫滩相的沉积地层中,静探的测试结果也不能准确反映地层的实际情况.一般得出的强度变形指标偏高所以应用时要适当考虑。标准贯人试验适用于砂土、粉土和一般粘性土.而不适用于碎石土.淤泥、淤泥质软土中也要酌情使用,因为软土的灵敏度高。钻孔时存在扰动影响,同时标贯击数的精确度对评判地基土的强度性质影响也较大。所以勘察施工中,应当针对地基土的性质。用适宜的测试手段和方法对其进行勘探.以确保勘察结果的准确性。

第4篇:建筑节能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决策;管理

中图分类号:TU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1-084-01

所有的决策程序都有决策提出、辅助决策、落实决策三个方面。这也是前一部分所说的动议权、建议权、决议权具体实施的三个环节。在“项目决策模式”中,本人把它进一步细化为建筑项目决策项目构思、提出项目建议书、立项审批、建筑项目决策系统辅助决策、落实决策方案五个环节。

一、建筑项目决策项目构思

建筑项目决策项目构思就是指决策项目的思考和提出,也就是决策的动议问题。这样做的好处是人人都有动议权,任何人发现问题都可以提出动议,能较好的防止管理过程中“不决策行为”的发生。参与决策的每个成员都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对环境和形势的敏锐判断。建筑项目决策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

1.环境及形势变化。必须考虑此项决策是否适应当前经济环境以及组织发展目标。

2.可能的经费水平。经费是进行项目建设的重要条件之一。应当将本级本部门可能的经费水平和上级的拨款范围作为约束条件,立足于在可能的经费水平范围内设计和安排项目。

3.当前的科技能力。从提出项目需求和建议的单位来说,以高新技术建筑项目总是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但是,在进行项目构思时,一方面要着眼科学技术的进展及其在项目中的应用,着眼于提高项目的技术含量,使之与未来该项目使用和发展相适应。同时,也要理性分析可能利用的科学技术能力,充分考虑技术可行性。而且,一般来讲,高技术总是和高成本联系在一起的,即使技术可行,也必须考虑经济上的可承受性。所以在项目构思时必须理智地分析当前科技能力以及经济可承受性。

二、提出项目建议书

当决策项目动议通过后,就要以文字形式即建筑项目建议书,向项目管理委员会提出项目建议。编制建筑项目建议书的目的,是提出拟建项目的轮廓设想,分析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说明技术上、经济上的可能性,向项目管理委员会提出项目需求和建议,供其选择。

其建议书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项目名称、可行性分析报告(包括技术可行性意见、政策可行性意见、财务可行性分析)、项目决策者人选名单及相关资料等。

三、立项审批

这一部分工作主要由项目管理委员会完成。假设项目建议书是下属单位提出的,则需报送上级项目管理委员会,由项目管理委员会派出评估小组根据有关文件及部门审查意见等,检查项目建议书及其相关材料是否齐备、合法、有效,是否需要补办,然后有针对性地组织专家,开展调查研究,进行分析论证,最后编写该项目建议书的评估报告。评估报告要介绍项目评估概况,并给出评估意见,包括按项目建议书的主要内容分专题进行的专题评估意见,以及项目的综合结论意见。批准通过则立即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选出项目决策者、确定任务,并上报上级项目管理委员会存档。不批则可在规定的期限内(可15天)行使否决权。

四、建筑项目决策制定系统辅助决策

这一环节是建筑项目决策实施的核心部分,它由建筑项目决策者和建筑项目决策研究人员组成一个辅助决策机构,行使建议权。项目管理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管理活动,其过程本身包括大量的现代管理方法,但并非每个管理方法都能应用到建筑项目决策制定系统中,而且根据项目的不同,其具体方法和运作过程也不尽相同。但是大致可以包括:项目计划、方案策划、可行性研究与评估、选择方案等过程。

五、落实决策方案

最终决策方案的拍板还是需要集体决策。但需要指出的是,按照现代决策理论,本人将这里的决议权进一步分离为方案选择权与决议否决权。方案选择权主要集中在建筑项目决策制定系统中的项目决策者的手中,而集体决策只行使决议否决权。具有否决权的参与决策成员如果对所选方案不甚满意,可以行使否决权,要求建筑项目决策制定系统重新选择方案,直到放弃否决权为止(当然为了提高制衡的有效性,可以对否决权的行使次数作出限定)。一旦主动或被动放弃否决权,具有否决权的个人就对决策结果承担明确的个人责任。

建筑项目决策的五个环节相互独立而又层层关联,有选择地将决策的动议权、建议权、决议权适当分离。

参考文献:

第5篇:建筑节能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建筑能耗;潜力分析;情景分析法

1. 序言

根据2008年3月同志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上发表了学术论文《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分析,中国的人平均煤炭量只有世界平均煤炭量的32.8%,清楚展示了我国能源的紧张状态。再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建筑能耗在过去十年的剧增,中国的建筑能耗已经占据了中国主要能源消费总量的27.6%。尽管《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 2012》,我国城镇人口人均建筑能耗仅为美国全国人均建筑能耗的1/5,但由于人口基数大的原因,总建筑能耗量非常大。

2. 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主要应用形式

可再生能源包括生物质能、太阳能、水力能、风能、潮汐能、海浪能和地热能。目前的开发技术,能将建筑设计与可再生能源技术结合起来的可再生能源有以下几种技术类型: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屋顶光伏发电、地源热泵、地下水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生物质能沼气利用等。

2.1 太阳能

2.1.1 太阳能光热

太阳能光热技术作为当今可再生能源的主要应用形式。由集热器来分,太阳能供热系统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平板型集热器,一种是真空管集热器。平板型集热器常常采用倾斜式的安装,从而更大限度地吸收太阳能。其加热的温度最高能达到35℃,能作为住宅热水器的热水预热。真空管集热器加热的温度比平板式集热器的高,可以不需要辅助加热,直接供应建筑热水系统或是连接到蓄热系统,用夏天的热量补充冬天的供热需求。太阳能光热技术主要应用于建筑的生活热水系统和采暖制冷系统,现今我国在农村和城镇大力推广户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房和太阳灶。

2.1.2 太阳能光电

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也广泛应用。我国的光伏发电制造产业已具有相对的国际竞争力,大大缓解了这个人口基数较大的国家的用电紧张状况。光伏发电工程形式之一,在偏远的地区建设较大规模的太阳能热发电电站和太阳能光伏电站,或者是在公共设施配套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装置,储备好能量,供应于建筑需求。与独立发电站不同的是,屋顶光伏发电是建筑用电自供自给的体现,该光伏发电系统直接连入建筑的变电所,发电量优先自给,多余量还可以连入公共电网并网发电。有效利用屋顶,不需要占用宝贵的土壤资源。系统在阳光照射下发电,并储能起来用于舒缓建筑的用电高峰期。系统运作噪声少,无污染,是一种“绿色”发电项目。

2.2 浅层地热能

地热能的开发成本较低于其他可再生能源,同时也不受制约于日昼和季节的变化,其产能利用率更达90%,成熟的热泵技术使浅层地热能得以采取和利用。

地源热泵是一项相对成熟且广泛应用的技术,能有效地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节能减排”的作用。大地像一个天然的“能源库”,通过热泵系统可以开发地热能对建筑物进行预热或预冷,对建筑物供热(冷)时,地下管循环水从大地抽取热(冷)量,大大减少了常规能源的消耗。夏季,地源埋管系统抽取得到的冷量供应冷却水,建筑用能高峰时加入辅助冷却塔共同供应;冬季,地源埋管运送的热能与太阳能系统共同承担建筑的生活热水热负荷。

其次,地下水源热泵也是很好地利用地下水的能量,为建筑物供能。夏季时,将室内的热量转移到地下水带走或者利用地下水预冷、冷却。冬季时,与锅炉供热比较,节能率达60%以上。再者,空气源热泵也变得越来越有效率。以空气作为室外能源资源,在制冷时,空气吸收建筑室内的热量,然后被吹送到有制冷剂蒸发的盘管中带走热量,得到凉爽的空气再次吹到建筑室内。在供暖时,室内的盘管相当于冷凝器;室外的是蒸发器,从室外的空气抽取热量。

2.3 生物质能

与建筑一体化的生物质能利用主要代表是以沼气供应燃气,沼气是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下,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而生成的一种可燃气体。为建筑物建设完善的沼气供气管网体系,以满足建筑物的生活、取暖、炊事的供能需求。特别在农村地区,充分利用农村秸秆、生活垃圾、畜禽养殖废弃物等,发酵提炼沼气,沼气经处理后用于输气管网,推动沼气工程的件数。

3. 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节能潜力预测分析

3.1 2010-2030年建筑能耗情景预测

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 2008》,了从2000年~2010年的建筑能源消耗量的具体数据,整理数据(如表1)。中国的建筑能耗逐年递增,按照已统计的数据,可以计算出从2001~2010年间中国建筑能耗的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2.64%,这是近几年现实的建筑能耗增长状态。

《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 2012》提及到,按照我国能源的中长期规划,2020年全国总能耗量应控制在42亿tce以内,建筑能耗大约可维持在全国总能耗的20%~25%,也就是8~10亿。若按照2020年建筑能耗约达10亿吨标煤来计算2010~2030年间的建筑能耗年增长率,得出值为0.9%,这是一种理想的建筑能耗增长状态。

随着社会机制的发展和社会进步,2010~2030年期间,国家开始越来越重视建筑节能工作,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经济激励机制;政府有关部门也加大力度控制公共建筑面积;科学技术的提高,使建筑设备的使用效率得以提高;社会上形成了成熟的节约型能源消费生活方式等因素,使得建筑能耗的增长速度有所缓慢,年平均增长率有所下降。综合考虑以上影响,设定年平均增长率为4.00%,预测到2010~2030年建筑能耗发展的情景(见表2)。

3.2 2010~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能耗中的可替代量计算(以此作为基准情景)

根据已的2010年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能耗中的可替代量,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2020年计划达到的开发利用主要指标,计算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能耗中的可替代量增长趋势,预测2010~2030年的可替代量数据。由于这个情景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得到的数据预测出来的,所以这个情景是与中国经济、政治、技术、社会等多方面匹配的,以此为基准情景是合理的。运用情景分析法,通过改变假设条件,得到不同因素影响下的情景,并与基准情景作比较分析。

3.2.1 2010年可替代量

在过去的“十一五”时期(2005~2010年),在《可再生能源法》的推动下,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体系不断完善,重大工程示范项目的快速建设起来,使可再生能源在建筑应用中的得以规模化、快速发展。根据《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发展现状分析,到2010年底,太阳能热水器安装使用总量达到16800万平方米,年替代化石能源约2000万吨标准煤;屋顶光伏发电项目达44亿千瓦时,折算为年替代量为142万吨标准煤;地源热泵供暖制冷建筑面积达到1.4亿平方米,地热等年替代能源量为460万吨标准煤;2010年沼气利用量约140亿立方米,年替代能源量为1114万吨标准煤。合计2010年可再生能源年替代量为3716万吨标准煤(如表3),占建筑能耗的4.44%。

3.2.2 2010~2030年可替代量预测

在2010年,太阳能热水器面积是16800万平方米,到2020年,计划面积为80000万平方米。参考2010~2020年间的可再生能源产量的增长速度,计算获得年平均增长率为16.89%,按照此增长率计算,从而预测到2015年和2030年太阳能热水器的年替代量。同理,按照此计算方法,分别对屋顶光伏发电、浅层地热能、沼气预测其在2010~2030年的可替代量,并将相关数据换算成统一单位:万吨标煤/年,计算结果如表4。由表可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发展规划进行,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可以节省达50289万吨标煤,是2010年的13.5倍,占当年建筑总能耗的22.18%。发展前景相当可观,减少常规能源在建筑中的消耗量,大大缓和了常规能源用能紧缺的状况,使常规能源用于更多的其他领域上,促进社会高速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

3.3 2010~2030年不同情景下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可替代量分析

情景设计:根据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的制约因素,本文设定了三个层面情景,包括认识层面,政策法规体系层面,技术体系层面。认识层面主要是考虑政府,建筑行业以及人民群众对可再生能源建筑本身及其重要性的认识深入程度;政策法规体系层面主要是考虑有关可再生能源建筑的标准体系以及激励政策完善程度;技术体系层面主要是调查可再生能源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基础制造业是否成熟,可再生能源建筑的施工成本是否过高以及可再生能源建筑的投资回收期是否过长等因素。

根据以上三个因素的影响,对于2010~2030年的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能耗中的年替代量进行3个步骤的分析:首先,分别考虑三个因素单独作用下的年替代量情景;其次,分别考虑三个因素两两作用下的年替代量情景;最后,综合三个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最佳情景(如表5)。

到2030年,当人们的认识深入,有关可再生能源建筑的标准体系以及激励政策较为完善,且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很成熟,使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在建筑中的普及利用,即最佳情景,其可替代量高达62861万吨标煤,占建筑能耗的27.72%,比基准情景的多12572万吨标煤。

2030年不同情景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的可替代量

4.结论

本研究以2010年为基准年,预测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能耗中的潜力分析,并且使用了情景分析法,预测在不同情景下可再生能源的年替代量。从而使相关部门了解到今后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的节能方向和重点领域,提高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结合的技术,完善一体化的设计规范,规模化地发展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 2012[M].北京: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M].北京:20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北京出版社,2011

第6篇:建筑节能分析报告范文

浙江省也颁布了多项法规,如《浙江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浙江省人民政府[2007]234号)、《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浙江省民用建筑项目评估和审查管理办法》和《浙江省民用建筑节能评估机构备案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2015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杭州市民用建筑节能条例》也要求:“新建、改造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应当按照规定设置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并接入市建筑节能信息管理系统。”

2杭州市建筑节能信息管理平台

为了加强民用建筑节能管理,降低建筑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法律、法规,响应《杭州市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的相关条款,结合杭州市现行建筑节能管理制度和工作的实际需求,2014年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委托浙江省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开展了《基于建筑能耗统计分析的建筑节能管理体系研究》的课题研究,针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开发了杭州市公共建筑节能信息管理平台。建筑节能全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程序见图1。从建筑节能全生命周期角度出发,杭州市建筑节能信息管理平台建立了建筑节能审查信息库、在建建筑基本信息库、既有建筑基本信息库、建筑能耗监测信息系统和建筑节能综合管理模块,涵盖了建筑的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管理、节能改造的全过程。可实现建筑项目的节能审查、竣工验收、能耗监测、示范项目节能改造等功能,有利于培育建筑节能服务市场,为高能耗建筑的节能改造创造有利的条件,并有效指导杭州市建筑能耗定额加价制度的制订。

2.1建筑节能审查

2.1.1建筑节能审查由能评机构完成项目申报、项目整改工作,由区县(市)住建局或市建委完成项目受理、专家审查、行政许可和统计分析工作。节能审查网上申报流程见图2。在项目申报阶段,填写《民用建筑建设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登记表》时,项目的资金来源和项目属地共同决定节能评估审查部门是区县(市)住建局或市建委。项目受理后,节能评估审查部门组织专家评审,并上传专家审查意见。能评机构根据专家审查意见修改《民用建筑建设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登记表》《节能评估报告书》或《节能评估报告表》,最终由节能评估审查部门通过行政许可并上传《浙江省民用建筑节能审查意见书》《确认的专家意见书》和《整改意见及确认书》,完成民用建筑节能审查的管理。2.1.2机构管理在杭州市开展民用建筑节能评估工作的能评机构都要在杭州市建委备案管理。评估机构自行完成网上注册,录入机构相关信息,由市建委进行资格审查。在每年换证时,由市建委更新能评机构和评估人员的基本信息。

2.2建筑能耗监测分析

2.2.1能耗监测建筑能耗监测是建设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的基础。浙江省出台了地方标准《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用电分项计量系统设计标准(DB33/1090—2013)》,正在编制《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用电分项计量系统施工与验收规范》。《杭州市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要求“新建、改造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应当按照规定设置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并接入市建筑节能信息管理系统。”杭州市建筑节能信息管理平台可实现单体建筑的分项计量数据分析与统计,结合建筑结构、建筑功能、空调系统形式等信息,对比不同建筑在同一时期的用能量,对比不同区县(市)间的相同建筑类型的建筑单位建筑面积用能值。2.2.2建筑能耗指标体系建筑能耗指标可以分为限制性指标和综合性指标。限制性指标是对耗能系统的局部或整体的最高能耗或能效的规定,如采暖空调设备的能效指标性能系数(COP)、能效比(EER)、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等;综合性指标是考虑到与建筑能耗相关的各个方面,而对建筑总体能耗提出的指标要求,如建筑物的耗冷量指标、耗热量指标、空调采暖年耗电量、单位面积耗电量等。在市级建筑节能信息管理平台中,多使用综合性指标,包括建筑总能耗的评价指标和相对性评价指标。建筑总能耗的评价指标包括建筑能耗总量指标、常规能耗总量指标、特殊区域能耗总量指标和暖通空调系统能耗指标。相对性评价指标包括建筑的常规能耗与建筑面积(扣除特殊区域面积)、建筑常驻人数(或建筑内床位数)、建筑运行时间的比值。常规能耗总量,是指建筑能耗总量减去特殊区域能耗。建筑的各类特殊区域设备能耗量与建筑特殊区域面积的比值。

2.3建筑节能综合管理

2.3.1节能示范项目杭州市建筑节能示范项目包含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建筑节能典型项目、住宅产业现代化、用能监管、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等。申报单位自行注册,完成项目申报、填报进度、申请验收的工作;区县(市)住建局完成项目初审、验收受理的工作;市建委完成项目审核、专家评审、项目公示、列入计划、验收受理、组织验收的工作。2.3.2专家库管理杭州市建筑节能信息管理平台建立了杭州市建筑节能专家库,包含专家的姓名、身份证号、单位、执业资格、评审记录等信息。考虑到有些区县(市)辖区内的专家数量少,从外区县(市)邀请专家多有不便,平台中增加了专家备用库。为保证专家独立、公平地评审,专家评审会实行专家负责制。和管理平台相关的节能审查专家评审会、建筑节能示范项目专家评审会、建设科研项目专家评审会,参加评审的专家只能从专家库和备用库中选择。市建委和区县(市)住建局在评审会结束后,可对专家评审质量进行打分考核,并给出“满意、合格、不合格”的评判。杭州市市建委根据每年的评审会记录,综合考虑专家参加评审的次数、参加评审的质量,执行“专家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制度,更新专家库中的人员名单。

2.4平台的运行实践

杭州市建筑节能信息管理平台已经完成了建筑节能审查信息库、在建建筑基本信息库、既有建筑基本信息库、建筑能耗监测与分析、建筑节能示范项目、专家库管理的功能开发,并于2015年4月1日正式上线。从上线至7月中旬,已完成19家建筑节能审查机构的注册、84项民用建筑节能审查项目的行政许可,完成30项节能示范项目的网上申报工作,完善了150位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专家库成员的信息库,经过实践应用符合杭州市建筑节能条例的要求。后期还将开展能效测评、竣工验收备案、建设科研项目、能源审计、绿建评星、绿色施工、绿色社区方面的工作。

3结语

第7篇:建筑节能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建筑,节能施工,质量控制 ,有效措施

【 abstract 】 improve energy conservation of the building project construction quality, and create a healthy, comfortable, safe living, working and activity space, realiz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human and nature, is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of th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goal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struction energy conservation project general requirement, and put forward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of the building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of effective measures.

【 key words 】 buildings, energy saving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effective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节能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建筑设计、建筑材料、建筑施工、采暖空调、物业管理、政策法规等诸多方面。参与各方必须紧密协作,把好质量关,提高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 创造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体应以规范指导工作, 做好事前、事中的过程控制,以动态控制为主; 实现工作的预见性、计划性和指导性, 形成科学的控制方法;严格执行施工管理程序, 使施工过程中各主要环节、主要工序处于受控状态, 从而把握住施工过程中活动脉搏;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通过控制的程序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做好质量的过程控制,从而圆满地完成建筑工程节能施工任务。

一、建筑节能工程一般要求

1、建筑施工单位须具备相应的资质,施工现场应建立、健全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施工质量控制和检验制度,并具有相应的施工技术标准。

2、图纸须符合建筑节能要求,设计变更不得降低建筑节能效果。当设计变更影响建筑节能效果时,须经原施工图纸设计审查机构审查,在实施前办理设计变更手续,并获得监理或建设单位的确认。建筑节能工程应按照审查合格的设计文件和审查批准的施工方案施工。

3、节能保温工程应选用经过技术鉴定并推广应用的建筑节能技术和产品以及其他性能可靠的建筑材料和产品,严禁采用明令淘汰的建筑材料和产品。

4、建筑节能材料和设备等进场验收时,要进行外观检查、质量证明文件核查和进场材料抽样复验(见证取样送检),复验项目应按《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要求进行。

5、建筑节能工程应单独组卷。建筑节能分项工程和检验批的验收应单独填写验收记录。建筑节能分部工程质量验收合格的条件是:

(1)分项工程全部合格质量控制资料完整;

(2)外墙节能构造现场实体检验结果符合设计要求;

(3)严冬、寒冷和夏热冬冷地区的外窗气密性现场实体检测结果合格;

(4)建筑设备工程系统节能监测结果合格。

(5)单位工程验收应在建筑节能分部工程验收合格后进行。节能保温施工质量验收不合格的居住建筑工程不得进行竣工验收、不得交付使用。

二、建筑节能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

1、施工前准备控制要点

对节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并备案。涉及节能效果的设计变更应重新报审,并经建设、监理单位确认。审批节能工程施工专项方案及节能监理规划和实施细则。节能专业施工人员应进行岗前培训及技术交底。建设、设计、施工(含分包)、监理等各方责任主体应做节能示范样板并共同确认。

2、规范各责任主体质量行为

节能工程质量是工程建设各责任主体共同活动的结果,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及质量检测机构的质量行为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必须严格规范各单位的质量行为,尤其是建设单位,有选择勘察、设计、施工单位的权力,在整个建设活动中属于主导地位,如果建设单位提出不合理要求,客观上处于从属地位的其他责任主体单位往往选择服从而放弃了原则。因此,建设单位为第一责任者。为确保节能工程整体质量,应规范参建单位的质量行为:

(1)各级工程建设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建设单位的监督管理。

(2)积极实施工程质量保险制度。

(3)进一步明确建设单位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4)建立勘察设计保险制度,加强设计单位在施工过程中质量责任,参加关键部位的检查验收。

(5)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要人员到位且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规范施工准备,质量管理、质量检查、质量验收等各环节的控制要点,严格按图纸施工,按规定进行检查评定和验收,确保节能工程质量。

3、控制好材料、器材和设备质量

建筑节能材料、器材和设备的性能应符合设计文件要求,应有合格证、说明书、型式检验报告、定型产品和成套技术应用型式检验报告、进场验收记录。节能材料、器具和设备均应实行见证取样检测。对建筑节能材料质量产生质疑时,应对建筑节能材料按一定比例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检测。

4、节能工程实体质量控制要点

根据建筑节能分项工程划分和规范要求,加强对建筑节能工程实体质量的现场抽查和资料核查,主要内容包括:墙体保温隔热材料的厚度、保温板材与基层及各构造层之间的粘结或连接质量,保温板材与基层的粘结强度现场拉拔试验报告,保温浆料分层施工的粘结质量,锚固件数量、位置、锚固深度、拉拔力试验报告及后置锚固件锚固力现场拉拔试验报告,外墙热桥部位保温措施;幕墙和门窗玻璃品种、规格和金属型材隔断热桥措施、遮阳措施和安装质量以及非透明幕墙保温层种类、厚度、隔汽排水构造等保温措施;屋面保温层厚度和铺设质量;需保温的地面保温层构造形式、厚度和外观质量;给排水及采暖系统的设备配置和安装质量;通风与空调节能工程中的送、排风系统及空调风系统、空调水系统的制式,各种设备、自控阀门与仪表的安装,空调系统的分室(区)温度调节功能及相应的计量功能,空调系统试运转和调试记录;配电与照明节能工程见证取样送检记录,低压配电系统选择的电缆(电线)截面、电阻值;监测与控制节能工程;通风与空调监测控制系统的控制功能及故障报警功能等。

5、施工检查中质量问题处理

检查发现违反规范规程的一般问题,应督促责任单位落实整改。检查时发现违反规范规程中“强制性条文”的、没有进行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的、不按审查合格的设计文件施工的、没有进行建筑节能专项备案的、建筑节能设计变更未进行复审和备案的、没有建筑节能专项施工方案的、没有做建筑节能工程施工示范样板的,应当下达《责令暂停施工通知书》,经整改复查合格后,方可复工。

6、节能分部工程质量验收

(1)建筑节能工程验收应满足以下条件:施工单位出具了建筑节能分部工程质量验收报告,建筑围护结构的外墙节能构造实体检验,严寒、寒冷和夏热冬冷地区的外窗气密性现场实体检测,采暖、通风与空调、照明系统检测资料等合格证明文件,施工过程中发现的质量问题整改报告等;重点部位隐蔽验收记录和相关图像资料及验收记录齐全且符合要求;设计单位出具了建筑节能工程质量评估报告;监理单位出具了节能工程质量评估报告。

(2)节能工程质量验收:对节能工程实体质量进行抽测,对节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对节能分项、分部工程质量进行验收并形成记录,出具节能工程验收报告。

总之,能源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建筑节能也越来越被国家重视,最近几年,国家相继颁发了一系列建筑节能标准来规范建筑节能市场。影响建筑能耗的因素很多,除了建筑设计要符合国家的节能标准外,施工中严格按照要求控制节能工程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建筑节能跨越式大发展的条件下,我国的居住建筑墙体节能应以外墙外保温作为主要技术,发展高效、经济的保温材料和先进的构造技术已成为我国居住建筑的墙体节能的当务之急,只有采取强化节能的措施和提高效能的政策,才能形成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

参考文献:

[1] 高亚飞. 建筑节能工程管理现状分析与探讨[J]. 陕西建筑, 2011,(09) .

[2] 毛继东. 浅谈建筑节能[J]. 陕西建筑, 2008,(12) .

[3] 李爱月. 浅谈建筑节能及其施工质量控制[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1,(01) .

第8篇:建筑节能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F470.1 文献标识码:A

一、岩土工程勘察概述

所谓岩土工程勘察是为工程建设所服务的,根据建设工程的需求,通过勘察评价建设工程所在地的地质情况、环境和岩土条件,以作为工程建设施工后期计算建筑承力结构与地基等依据,将勘察评价建筑工程所在地的地址情况以及岩土条件形成相应的勘察文件就是岩土工程勘察。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新技术、新工艺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岩土勘察工作也不断向前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岩土工程勘察已经不是单纯的勘察岩土工程,而包含了建筑所在地以及建筑所在地周边的其它房屋、建筑、桥梁、道路、大型设备设施(如无线信号塔、电视塔、)、地铁、隧道、涵洞等设施,因为现代社会的建筑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尤其在建筑高度集中的城市,对于新建建筑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必须严格勘察建筑的周边设施,分析周边设施对岩土和地质的影响。岩土工程勘察的直接目标是通过岩土勘察活动,科学地查明施工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承力特性、地基物理特性、变形特性等的地址特性,为工程施工提供准确的、科学的数据支持。岩土工程勘察作为工程建设的基础工作,关乎工程建设的安全,和工程的施工进度、施工质量、投资状况以及社会效益等[1]。

二、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在近年来也有很大的进步和革新。然而,当前岩土工程勘察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应当注意的地方。首先,我国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与工程设计、施工与验收等工程环节脱钩,没有形成完整而系统的土建工程施工流程。当前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通常由专业的工程勘察研究院或其它专门从事工程勘察的单位来实施,工程勘察工作相对独立,与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等部门的融合较差,没有形成有机的、统一的整体,工程设计人员单凭工程勘察图纸或资料进行设计,难免存在一些理解偏差、沟通不畅以及信息遗漏的地方,工程勘察人员没有直接参与工程设计,对后续的工程设计方案不了解,设计人员得到的工程勘察信息有失全面,各种独立的工作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工作效率。同时勘察人员勘察的地质信息没有完全运用到工程设计和工程施工之中,因此不仅造成了工程浪费,还可能给工程施工造成安全隐患。

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分析材料样本质量不可靠。许多岩土工程勘察单位在进行岩土参数统计分析时,为了提高统计分析速度,常常剔除样本中的异常值,因此对土质分析结果造成了很大的误差,因此得出的结论可能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使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结果不合理、不准确、不科学[2]。现有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流于形式,内容空洞。勘察报告是岩土工程勘察的结果,是工程设计人员的设计的参考依据,但由于勘察报告的编写人员对于勘察报告的认识不全面、不科学,因此导致勘察报告的中的套话、废话越来越多,引用和借用现象泛滥,而针对工程的具体的分析和研究比较少,工程设计和工程施工中真正需要的岩土条件和地质条件往往在勘察报告中难觅踪迹。

三、岩土工程勘察的注意点及方法

岩土工程勘察关乎建筑工程的工程质量和安全以及经济、社会效益,因此在我国全面提高建筑施工质量的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加强岩土工程勘察质量,提高岩土工程勘察技术水平势在必行,因此在岩土工程勘察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下方面,以此提高岩土工程勘察的技术水平和勘察质量。

1.加强岩土工程勘察与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的密切合作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与工程设计、工程施工与验收等工程环节脱钩不利于提高岩土工程勘察质量和建筑工程的总体质量,因此要提高我国岩土工程勘察水平,必须加强岩土工程勘察与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的密切合作和有机结合,构建岩土工程勘察与工程设计一体化的工程建设体系,加快推进岩土工程勘察与工程设计信息化进程,实现无纸化办公能够有效促进岩土工程勘察与土建工程设计包括后期施工中的融合。同时加强勘察人员与设计人员之间的沟通协调能够极大地提高工程勘察和工程设计质量,避免了信息掌握不全面造成工程隐患,同时也提高了工程勘察和设计的效率,能够有效缩短工程建设周期中的前期准备时间,提高了整个工程的效率,能够有效控制投资。

2.规范岩土工程勘察市场

目前,我国岩土工程勘察市场监管力度不够,岩土工程准入门槛低,岩土工程勘察单位资质和水平良莠不齐,由此导致了岩土工程勘察市场恶意竞争以及低价中标,而不能保证工程勘察质量而引发工程安全事故的事件屡有发生。因此必须贯彻落实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对勘察单位的技术力量、技术装备以及质量管理体系等资质进行严格审查,还要尽快建立健全勘察市场法律体系,加大市场监管和监督执法力度,推动岩土工程勘察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进而提升勘察质量[3]。

3.加强岩土工程监测,合理选择勘察方法

岩土工程监测应当贯穿整个工程施工周期,保证全过程都处于监测网络之内。由于地址和图层的不均匀性和动态变化性,岩土勘察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季节和降水以及周边其它工程施工都可能对场地的岩土地质条件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要想获得全面、科学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必须动态地对工程施工进行全过程的监测,以保证勘察结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此外,针对不同的地质条件应当选择相应的勘察方法,同时针对场地的地质环境与地质条件应当科学选择勘察手段和方法以保证勘察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结语

总之,岩土工程勘察作为建筑工程建设中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之一,对建筑施工的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有极大影响,勘察结果的准确程度和完整程度直接关乎整个工程的安全,更关乎工程的安全性能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因此,只有注重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开展,才能够保证工程建设的投资目标的实现,更好地促进工程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廷喜.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西建材,2011.

第9篇:建筑节能分析报告范文

1.1勘查质量与技术问题。(1)建筑地质形态方面主要包括不能精确判定不明空洞、地下物体与形态分布,不能精确确定土层分布与埋深。(2)岩土参数方面主要包括很难获取原状岩土样,在室、内外难以开展岩土层包括残积土、粗粒土以及风化岩等试验,很难确定岩土层主要参数。

1.2建筑工程勘查质量问题。常见勘查质量问题如事物概念不清,勘探点布置不合理,数据采集方法落后,勘查水平偏低,而在工程地质勘查工作中所采取方法、理论及计算公式都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偏差,地质适应条件与其物理意义理解混淆,对地质报告阐述地质条件存在偏差,对于主要建筑工程地质不能精确界定,专业论证数据不充分,存在参数遗漏甚至出现结论错误等情况,笔者发现少数地勘人员出的地质勘查报告缺少地质结论,甚至先下结论后勘探等极不负责任等行为。

1.3人才断档与流失问题。在建筑工程出现责任事故时责任主体互相推脱,建筑行业的从业人员的事业心与责任感普遍不强,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已经转化为人才竞争,勘测企业要想获取更大的市场,务必要重视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关注人才引进与培养。当前培养复合型人地勘才是工程地勘行业发展的需求,同时培养具有地质勘查分析素质,能妥善解决地质问题的专业人才,是老地勘工程师的主要义务与责任,在开展建筑工程实践活动中,要求具有吃苦耐劳精神,注重理论结合实际操作方法,加强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学习,这也是地勘从业人员必备素质,总而言之,培养专业人才目标更是留住人才。

1.4建筑工程地勘技术管理问题。笔者发现部分勘查单位提供的一些勘测结果报告对于地质章节内容并不是由地质师撰写的,编制报告中缺少专业负责以及校对人员,对于地质报告缺少专业负责人进行严审与把关,对于制作报告以及测绘图纸存在较多错误,同时勘察资质挂靠现象严重,这对总院加大了审查难度,对勘测设计公司形象产生严重损害,甚至延长建筑工程报批周期。

2.建筑工程地勘问题处理措施

2.1加大勘查行业的监督力度。为了妥善处理地勘问题,必然需要监管人员要基于勘查市场监管、规划以及管理,加强勘查合同、刚要的管理与审查,避免出现盲目勘察工作无用功,并重视勘查工作的具体内容,严格审查关于地勘报告的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强化质检部门对勘察市场的监督职能,突出政府主管部门与社会监督组织作用,积极促进勘查行业健康发展,避免因恶性竞争而造成互相压价等情况。

2.2加强勘查技术培训力度。勘探设计院需要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在培训过程中需要集合高新的勘探技术,通过培训来从找出适合建筑工程地勘行业发展契机,并对这些高新技术理论通过加工,通过传播手段对从事勘查工作人员做好理论传递,同时勘查设计院应以注册岩土工程师作为个人执业的唯一资质,来规范勘查人员的技术水准,为增强勘查人员业务能力,推动勘查工作水平提高,确保勘查任务顺利完成创造良好条件。

2.3细化地质勘查工作任务。勘察单位要对新技术、勘测参数等先进技术内容进行研究,对于在勘探项目中出现问题要究其根本,并从细节去处理上述问题,真正落实好每个施工环节与流程,积极重视工具材料规范应用标准,对提升勘查人员整体素质,增强员工与领导、员工之间协调性与沟通,对于研究的最新测试资料与数据,应用至实际勘查中,做到理论与实际结合,着重分析地质环境与拟建工程间内在联系,为获取成熟的勘查技术与作业思路提供理论基础,勘探单位为了强化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需要将各项勘探任务进行细分,积极落实设计、校对、审核三级责任制度。

3.结束语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