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究课题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之地理实践力培养研究)

2023-04-07 16:27: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地理研究课题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之地理实践力培养研究),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地理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核心概念及界定

课题名称: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之地理实践力培养研究

1.对“地理实践力”的理解

2018年1月新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   指出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和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户外考察、实验、社会调查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新课标》指出四个核心素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等。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两大突出特点,由此形成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应具备的分析和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系统等重要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感悟、体验现实世界中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

2.对“户外考察”的理解

户外考察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衔接的实践性学习形式,通过“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和模式,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提升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户外考察行属于研究性学习Hands-on Inquiry Based Learning(HIBL)。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学习过程。不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粹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户外考察不能等同于旅游,也不能等同于传统的教学。它是基于学生在户外实践中有主题设计的课程体系,研学旅行既要有“研”,又要有“旅”,两者的有效结合才能达到促进学生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是基于真实情境下解决真实问题的知识、技能、能力。户外考察则是一种真实情境的地理实践力活动,是一种对知识的认知、对真实情境的体验、也是一种获得的经验。地理实践力是在一定的区域认识范围内,对真实世界的感悟、体验知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3.对“模拟实验”的理解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有些问题单凭观察是难以得出结论的。这时就需要通过实验来探究。实验当然也离不开观察,但与单纯的观察不同的是,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模拟实验是科学实验的一种基本类型,科学实验的常见的实验类型有比较实验、析因实验、模拟实验、判决实验等。对事物的内部结构,运动变化过程进行模拟,叫做模拟实验。在地理教学中,有些原理性的地理知识需要实验得到验证,例如大气的三圈环流、全球性的的大规模海水运动——洋流、自然界的水循环……

4.对“社会调查”的理解

社会调查是社会“调查”和“研究”的简称。社会调查是指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有意识地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考察、了解和分析、研究,来了解社会真实情况的一种自觉认识活动。它包含以下四层意思:(1)社会调查是一种自觉认识活动。(2)社会调查的对象是社会现象。(3)社会调查要使用一定方法。(4)社会调查有一定目的。上述社会调查的定义,适用于一切社会调查,包括科学的社会调查。在地理必修2中涉及到的人文类,需要通过实际的社会调查才能得出相关的结论,有时有些商业圈、城市功能区、交通主干道、次干道的布局不一定完全符合课本知识结构,这就更加需要学生的参与调查,追寻原因。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国外研究现状

卢梭( Jean-Jacques Rousseau) 的专著《爱弥儿》以一个假想人物爱弥儿的成长历程为线索,从自然人性的观点出发,倡导教育要崇尚自然,发挥天性,切实培育“自然人”。卢梭所指的“自然”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1)遵循人的自然状态,即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2)回归大自然,发挥自然环境的育人功能。他将教育界定为三种: “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 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 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只有这三种教育趋于和谐统一,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目的。 而地理实践力的观点与这三种教育相互契合,正是这三种教育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实现教育的价值。研学旅行也是一种事物的教育,是一种课本知识和地理现象体验的结合,强调过程的体验性和探究性。

英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颁布的《国家地理课程》将地理教育的额内容分解为五大教学目标,即地理技能、区域知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环境地理。这里的地理技能类似于我国的地理实践力,其课标将地理技能列为首位。英国对待教学一直采取多元化的方式,长期以来都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地区之间、甚至学校之间都有很大差距。但他们都主动实践能力的培养,各学校都有专门实习、考察的基地,为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提供了空间。学生的实践活动还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野外实习、调研都要纳入到地理教育评价中。

法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地理国家标准》中,提出重视培养学习者积极自觉获取知识,主动解决问题的素质,要求从认知、技能、情感等各个方向,为学习者提供   探究性学习的渠道,努力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更多机会,这也为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美国还将实践力培养过程分为:提出问题、收集资料、组织材料、分析资料、回答问题等五个步骤来开展实践力训练。在培养的过程中不仅主动了地理学习与地理生活紧密联系,注重发散学生创新思维,而不仅仅关注地理教学内容,需将问题的提出拓展为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要求学生能够自主进行地理研究,主动学生的地理提要。

纵观以上各国的地理实践力,我们不难看出: 发达国家对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已经非常重视,且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了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实施方案,从他们的经验来看,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往往与生活密切结合,这也给我国中学开展地理实践力带来一些启示。

2.国内研究现状

对文献资料的整理发现,我国对地理实践力的研究成果数量较多,但是基于核心素养下培养地理实践力的研究,仍处于探索的初期阶段,培养体系尚未成熟。我国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研究状况主要综述如下:

1)地理课程标准不断完善,地理实践能力培养逐步得到重视

2)对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开展地理实践能力培养进行了初步探索

综上所述,我国对地理实践力的研究既有理论又有设计,但是仅仅提供了某一方面案例展示,并未将活动的模式及结果进行呈现,实践活动是否可行并未明确的说明。

(三)研究目标

1.具有在真实情境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核心素养视域下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要依托一定的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形式包括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三个方面,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地理实践活动材料,材料中药充分包含地理信息,将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整合,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能够自主筛选地理信息的有效内容,并能对其进行正确解读。

2.面对真实问题时有调动和运动地理知识的能力。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要依托一定的课堂教学知识,学习者能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实践活动进行整合,灵活地处理实际问题,让课堂教育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亲切感和认知度,从而增强处理地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3.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的能力。面对真实情境时,在地理实践时,注意指导学生,应用地理专业术语正确解释地理表象,并能从地理视角对时政新闻、周围的实际现象问题作出准确的说明和评价,因时、因地制宜地表达科学处理问题的方式。

4.发现和论证地理问题的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教学改革基本理念之一,研学旅行与生活地理是一致的。核心素养是在问题解决的实践中借助问题情境培养起来的,而不是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教出来的,研学旅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鲜活、具体的生活地理教学情境,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有利于丰富真实情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地理课堂教学变革。

5.设计地理实践活动的能力。地理实践力不仅是一种动手操作能力,也是一种持续稳定的地理探究能力。因此在学生地理实践活动中,要养成自主思考,熟知实践流程,设计地理时间活动的能力。这就要求学习者能进行复杂实验设计   与实施,表现出一定的新颖想法与求真务实的科学立场,从而真正获得地理实践力素养。

(四)研究内容(或子课题设计)

1.结合地理课程标准,设计有利于开展地理实践力的户外考察。结合地理必修1、2、3中的课本知识,设计能展示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活动。例如地理必修1中如何在户外判断一个地区的经纬度,这既是对知识的应用也是未来学生的一项基本技能。只有在真实的场景中,才能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地理必修1侧重户外考察和实验,地理必修2和3侧重社会调查。这也可以为地理课堂增加素材,也是一种资源的再利用,有学生参与过的地理资源,会促进课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分析能力。

2. 结合地理课程标准,设计有利于开展地理实践力的社会调查。研学旅行不能等同于外出旅游,仅是看看而已,也不能等同于课堂的讲授知识,如何让学生的课本知识转换成现实的场景,如何将课本的知识服务、解释真实的现象,这需要的有主题式的活动设计,以及一种规范的研学旅行模式。

3. 结合地理课程标准,设计有利于开展地理实践力的模拟实验。一次研学旅行能够给学生留下多少的记忆,关键在于教师前期的引导、设计和后期如何对其评价和再利用。只有完善的评价体系,给与小组合作呈现的研学作品足够大的舞台,学生才会投入相应的努力。

4.结合地理课程标准,设计有利于开展地理实践力的真实情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根据地理课程将课本知识整合成相关具有地理实践力的课例开发。

(五)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法就是在课题前期,通过对前任的研究成果进行查阅、整理和分析,以形成对研究内容的科学认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研究。课题研究初期,通过浏览知网、百链等学术网站,了解和地理实践力的相关资料。

2.野外观察法

该调查法就是调查组“亲临现场”,在研究对象处于自然状态时,进行有目的观察或访谈,来获得想要研究的基本资料。在高中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后时间,与学生对话,了解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基本情况。

3. 问卷调查法

主要应用于其他学校地理实践力摸底阶段。通过对学校校长、学生、教师及家长代表、社会各界人士的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了解现状及各界对研学中地理实践力的期待,从而确定活动设计方案。

4.比较研究法

主要应用于理念厘定、框架搭建、机制形成、策略提炼、模式落地过程中。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在对各种相关理论的比照研究及充分调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开展研究。

5.行动研究法

主要应用于实践操作、策略推进的过程中。围绕总课题的总体思路,细化落实各项子课题研究,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探索研学旅行中的地理实践力的评价量表。

(六)实施步骤

(一)研究内容分工

研究内容责任人地理实践力内涵解读与文献研究吕秀玉地理实践力现状研究吕秀玉针对不同群体的问卷调查刘婷婷针对地理必修1设计地理实践力活动主题李丽萍针对地理必修2设计地理实践力活动主题胡方晓针对地理必修3设计地理实践力活动主题胡方晓参与课题实施(活动方案研究)赵裕军参与课题实施(地理实践力评价研究)陆唯梅协助课题领衔人组织策划协调课题研究何飞

(二)研究过程

1. 课题设计与论证阶段(2019年3月~2019年6月)撰写课题研究方案;搜集相关文献资料,通过理论研究,对主要观点进行阐述;论证、修改课题方案;搭建研究网络,形成课题研究队伍,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理论学习,统一认识,为课题的研究推进做好充分准备。

2. 规划实施与实践探索阶段(2019年6月~2020年8月)全面启动课题研究,按照课题方案的时序进度与目标要求全面系统实施。2020年10月进行中期评估,在总结评估中调整、修正研究思路,向着既定目标不断推动课题的顺利展开。

3.总结提炼与成果鉴定阶段(2020年9月~2021年12月)课题总结,撰写研究报告,汇聚研究成果,邀请专家进行课题鉴定。

(七)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课题主要是落实高中新课标中的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以着地的方式为主要途径,落实学生基本的地理素养,以达到教学相长,以达到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知识、技能、能力。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

1.实施对象的创新。高中生面临的各项升学压力,能够在这个群体中实施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需要冲击一定数量的课堂教学课时。

2.形成一套基于地理实践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图:基于地理实践力的研学旅行主题式活动模式

(八)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责任人

阶段成果(限5项)

基于地理实践力的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

2021.6

何飞

基于地理实践力的评价体系

评价量表

2020.6

陆唯梅

地理实践力的学生作品展示

公开课

2021.10

刘婷婷

最终成果(限3项)

基于地理实践力的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

2021.6

何飞

基于地理实践力的评价体系

评价量表

2020.6

陆唯梅

地理实践力的学生作品展示

公开课

2021.10

刘婷婷

(九)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包括:①主持人、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②研究基础,包括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文献搜集、先期调研和已有相关成果等;③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本课题中主持人、核心成员,主要来自于常州市第三中学地理组,每个成员都有参与市级及以上课题的经历,有一半以上成员在近五年内参加省级以上课题并顺利结题。

基于常州市市区高中已经有部分开始落实研学旅行结合地理实践力的研究,本校研学旅行已经开始3年了,有了一定的操作基础,先期调研取得了一些成果,为进一步提升做好了铺垫。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