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分析报告范文

2024-07-26 15:19: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区域经济分析报告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区域经济分析报告范文

区域经济发展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Source, Development and Defect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WANG De-zhong,WU Lin,WU Xiao-xi

(Institute of Economics,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610068,China)

Influenced by the western theory of regional economies and the social trend of development,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orm promoting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lated theory about the source an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analyzes the existing defects in the process.

Key words: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缘起

二战后,以美、苏为首的超级大国的经济领先水平令其他国家望尘莫及,世界各国纷纷开始寻求经济发展之路。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是一定范围内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西方国家开始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研究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之间形成了生产交换分工、要素自由流动并具有协调机制的有机整体,即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初形式。20世纪50年代,区域经济一体化达到了第一次高潮,学术界对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展开了大量的研究。由于研究的重点不同,学界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界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至今尚无公认的、明确的定义。1954年,丁伯根(Tinbergen)[1]第一个提出了经济一体化的定义,他将经济一体化分为消极一体化和积极一体化。他认为消除歧视和管制制度,引入经济变量自由化是消极一体化;而运用强制的力量改造现状,建立新的自由化政策和制度为积极一体化。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Balassa)[2]发展了丁伯根的定义,将一体化定义为既是一种过程,又是一种状态,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就是指产品和要素的移动不受到政府的任何歧视和限制。

国际贸易是世界经济自由化的基本形式,由于国家之间贸易壁垒大大降低,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0年,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维纳(Jacob Viner)[3]在《关税同盟问题》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关税同盟理论,即完全取消各参与国间的关税,对来自非成员国或地区的进口设置统一的关税。随着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学术界开始将关税同盟理论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理论。维纳认为关税同盟会产生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的动态效应以及规模经济、竞争、投资等动态效应,并主要从生产的角度,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说明贸易创造会引起一体化成员国福利的增加,而贸易转移会引起福利的减少。由于不能满足福利的最大化,一些学者对区域经济一体化采用关税同盟的形式产生了相当大的怀疑,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它都被视为次优政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另一基本理论是自由贸易区理论,英国学者罗布森(Robson)[4]对此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他认为通过消除区内贸易壁垒来实现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自由化,而对外实行统一的关税和贸易政策是贸易自由区的基本形式。1956年,斯巴克[5]根据完全竞争市场下的规模经济理论提出了共同市场理论,它是比关税同盟更高一个层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集团。关税同盟理论和自由贸易区理论假设成员国之间生产要素不自由流动,而共同市场不仅通过关税同盟而形成的自由贸易化实现了产品市场的一体化,还克服了集团内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实现了要素市场的一体化。经济学家西托夫斯基(T•Scitovsky)和德纽(J•F•Deniau) [6]提出的大市场理论从动态的角度发展了共同市场理论,其核心思想有两点:一是建立大市场可以获得规模经济,从而实现经济利益;二是市场扩大会使竞争激化,进而促成规模经济利益的实现。古典经济学派比较优势学说可以说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国家分工原理,但日本学者小岛清认为比较优势可能导致产业向某国积聚以及长期成本递增和规模经济报酬递减,由此提出了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7]。该理论认为通过协议性分工,两国各自生产不同的产品,可以扩大市场、增加产量、降低成本,但前提是两国工业化水平相当,要素比率差别不大。

随着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一些学者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及模型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关理论给予完善和发展。如引入制度经济学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的分析,奥尔森和佐克豪斯(Olson and Zexhhauser)[8]1966年提出了国际贸易和货币同盟的制度可以被看成一个俱乐部,通过这种体制,俱乐部的成员可以发现并分享排他性的公共产品的利益。1982年,富莱希尼和帕特森(Fratianni.M andJ.pattison)[9]提出了一个俱乐部的模型,他认为每个俱乐部的成员都期待净收益最大化,这些净收益不同于单个收益和单个成本,俱乐部的产出在不同的国际经济组织中是变化的。20世纪70年代初,肖分和瓦尔利(Shoven & Whalley)开始运用福利经济学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行分析,用 CGE 模型(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税收对美国和英国经济的影响, CGE 模型被广泛地运用于不完全竞争结构的贸易模型中对贸易自由化进行事后评估[10]。80年代以后,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以及成员国相互之间经济增长的关系。如Torstensson ( 1999),Brada 和 Mendez ( 1988),Landau ( 1995) ,Vanhoudt (1999) ,Brodzicki (2003) ,Waltz (1997a, 1997b, 1998) ,Matias ( 2003)通过对不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实证分析,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分析。Puga 和 Venables( 1998)、刘力(1999)、刘静(2005)、赵楠(2003)等人还研究了参与不同模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于本国经济增长的影响[11]。

二、主权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发展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主要是针对国家之间的区域一体化问题,对国家之间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有重要的意义,而对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缺乏可指导性。随着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探索,我国学者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从更为普遍的角度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进行研究,为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内涵

孙大斌[12]认为,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一个主权国家范围内,具有地缘关系的省区之间、省内各地区之间、城市之间,为谋取发展而在社会再生产的某些领域实行不同程度的经济联合调节,形成一个不受区域限制的产品、要素、劳动力及资本自由流动的统一区域市场的动态过程。其目的是在区域内实行地区合理分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促进联合体共同繁荣。张佑林[13]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可概括为:在一定区域内,通过统一基本方略、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发展政策、进行资源整合等措施,建立合理的利益调节机制,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制度,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内部耗损,如城市建设、恶性竞争、行政壁垒,保证本区域内部各个方面运转有序、分工科学、扬长避短和合作共赢,并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从而使整个区域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对外更具竞争力。孟庆民[14]将区域经济一体化定义为:不同的空间经济主体之间为了生产、消费、贸易等利益的获取,产生的市场一体化的过程,包括从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向经济政策的统一逐步演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状态与过程、手段与目的的统一。

潘永江认为,一体化中重要的是城乡一体化。城市和乡村是一个整体,建立和形成城乡之间生产要素,包括人流、物流、信息流自由合理流动的统一的经济体系。建立和形成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高度依赖、城乡差别很小的城-镇-乡有机联系的社会网络体系,在一定社会范围和行政区划的城乡一体化,并不是一样化,不意味着变乡为城或变城为乡,而是强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不会自然而然形成,也不在朝夕之间完成,它是一个很长的发展建设过程,关键是生产力发展水平[30]。

(二)形成机制

1、市场机制。覃成林[15]认为,在宏观层而上,一体化通过更加畅通的市场调节和一体化组织的内部协调,能够促进区域之间更有效地开展区域专业化分工,减少相互之间的无效竞争。因此,经济一体化区域之间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合作是协调机制的基本内容,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的首要条件。协调机制主要分为市场协调机制和政府协调机制。王瑛[16]以区域之间的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提出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市场机制:一是商流的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二是产业转移的“多赢”合作;三是区域分工协作的专业化生产;四是自由市场的贸易一体化。

2、政策机制。李建勇[17]认为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应建立政府协调机制,首先应该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职责;其次,政府职能应规范化和法律化;建立对地方政府行为的监督机制;最后,建立跨区域的协作组织。周国华[14]等人认为政策机制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区域政策;户籍政策及行政区划调整。3、投资、规划机制。周国华[18]等人采用关联分析法对区域经济的投资机制进行研究,得出国有经济仍在区域经济增长和城镇化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民间投资正日益成为区内经济增长和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动力。孙大斌[12]从产业规划的角度分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的动力机制,认为产业组群化必然导致区域间存在区域分工;产业梯度转移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多赢”的合作动力;产业融合化发展趋势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产业生态化发展可以解决工业化发展带来的负外部性,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夏丽萍[19]对长三角经济圈进行分析,认为新经济产业是区域经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包括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保险、咨询等高等级服务业以及基础产业。

4、政府绩效考核机制。在现行的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下,各地政府都以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由此产生的地方保护主义使得制度化的合作机制难以形成[20]。李建勇[17]认为利用行政手段控制利益冲突的主要途径之一是通过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来制定科学的地方政府及其官员的政绩考评制度,并总结了政府绩效的评价方式和程序。

5、利益补偿机制。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一体化过程中必然影响部分地区的经济利益。李瑞林、骆华松[21]认为对于政府而言,区域经济一体化首先带来的是利益分配的问题。如果合作后,双方的福利大于合作前的福利水平,但一方福利水平的提高小于另一方,那么另一方往往会采取政治抵制,只有在合作双方的福利水平共同提高的情况下,双方才可能积极合作。经济一体化并不是对所有地区搞平均,对于经济利益受损或暂时由于一体化的实施而延缓了经济发展速度的地区应该以多种形式给予利益补偿。

6、立法机制。李建勇[17]探讨了如何利用立法机制来平衡利益冲突,防止利益冲突的发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探讨了利用司法制度来解决区际利益冲突的可能和方法。首先建立规范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法律体系,其次利用法律约束地方政府不正当的经济行为,包括宪法、财政管理体制的立法以及约束地方政府不正当竞争的立法。

(三)形成路径

随着城市功能的重构,政府职能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产业结构及空间形态的调整,城市的功能空间已由原先的一个“点”,发展成为更大范围、更多层次的“面”,出现了城市区域化的态势,其空间范围或影响范围在客观上构成了由中心城市及周边城镇相结合的都市圈,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一个新的空间单元。从这个意义上说,大都市圈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在我国发展区域经济的实践过程中,都市圈将成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载体和基本模式。都市圈是由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和与其有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的临接城镇组成,具有一体化倾向的协调发展区域,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发达的联系通道为依托,吸引辐射周边城市与区域,并促进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协作,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可以实施有效管理的区域[22]。都市圈是一个以经济联系、社会联系以及生态联系为核心形成的一体化的区域,往往不是一个完整的行政地域单元。因此,推进都市圈发展和都市圈一体化进程还有赖于跨地区、跨地方政府的协调与合作。对于都市圈的形成,张伟[18]、高汝熹[23、24]、李璐、季建华[25]等人从都市圈的空间范围、界定标准、评价指标等方面进行了论述。袁家冬、孙振杰等人[26]从空间结构上将都市圈分成核心圈、外围圈、机会圈三个圈层。董晓峰[27]提出都市圈发展四阶段划分观:雏形期、成长期、发育期、提升期。彭际作[28]根据大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进程,总结了空间结构具有的四个阶段性表现:中心指向型(极核型);中心-周边双向指向型(点轴型);水平网络化(多核多中心型);社会经济联系(一体化的社会经济实体)。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缺陷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源于关税同盟理论,将西方经济学的规模经济理论、不完全竞争理论以及国际贸易的非关税壁垒等理论引入该模型,形成并发展了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关理论。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大多是借鉴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从概念内涵、理论基础、形成机制、基本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发展。但是,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受国际关系、社会制度、经济体制等影响较大,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共同市场等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理论基础,对国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并不完全适用。

第一,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本身有待完善和发展。从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到如今欧盟、APEC、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种表现和必经的过程,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本身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大量学者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模式进行研究大多是定性分析,远未达到定量化和规模化的程度;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更多的是实现了局部均衡,而没有达到一般均衡;一国参与经济一体化组织后得到的利益或成效评估还不够具体等问题。当前竞争激烈的国际形势为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其理论研究除了对基本理论的补充和完善,还涉及到产业经济、战略经营、社会福利等更多的领域。从实证研究的角度,还需要致力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国家之间贸易协议的制定和贸易条件的改善;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一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国家地区之间的比较以及区域一体化程度测量指标的构建等方面。

第二,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研究存在局限性。目前已相对成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更多地是从发达国家的经济一体化角度进行假设,即实行的是完全的市场经济理论。而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实行的是不完全的市场经济或者计划经济,其参与经济一体化的目的、动机和模式都与发达国家不同。如欧盟是发达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成功实践,其一体化程度和规模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而北美自由贸易区是针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参与的一体化模式,其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摩擦问题更复杂,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国际上一些学者对有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一体化问题进行了探索,但在实践层面上还应进行深入的研究。如库马塞尔的“大国”模式理论;约翰逊等人的公共物品与公共偏好变量理论;劳尔•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小岛清的“雁形模型”理论;以及李斯特的发展中国家(较落后国家)“小国”模式的经济一体化理论等[29]。

第三,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研究还不成熟。主权国家内部各地区虽然没有关税壁垒,但是各种非关税壁垒或障碍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再加上各国的社会制度、政治环境和经济政策的不同,国内和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差异。就我国的情况来说,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层面都还相当薄弱,没有形成体系。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基本概念、内涵和特征进行论述,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共同的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机制还不够全面和具体,市场机制的建立、宏观政策的调控、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还处在探索阶段;区域经济的形成路径应该根据各区域区位因素、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政策环境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模式,对都市圈理论还应进一步完善;在研究方法方面,定性研究较多,而定量研究较少,缺乏具体全面的指标评价体系。

四、结论

不论是国家之间还是国家内部各个地区之间,由于都存在阻碍市场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因素和经济障碍,要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必须打破现有的模式,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源于国际贸易的关税同盟理论,经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该理论已经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对地区以及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由于国际间的“一体化”理论与主权国内“一体化”理论存在重大差别,故而借鉴价值十分有限。在主权国内的不同地区之间建立区域经济合作关系具有多样性,国内相关研究没有形成体系,缺乏可操作性。实践证明,加强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研究是发展我国区域经济的必经之路,我国应借鉴国际理论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创新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Tinbergen,J.(1954) 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Amsterdam: Elsevier.

[2] Balassa, B. (1961) The Theory of Economic IntegrationHomewoodIrwin.

[3] Viner, J. 1950. The CustomsUnion Issue.New York: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4] 罗布森.国际一体化经济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

[5] 张幼文.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历程(M).学林出版社,1999:12(162).

[6] 梁双陆,程小军.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综述[J]. 经济问题探索, 2007(1) .

[7] 小岛清.对外贸易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7: 345 - 351.

[8] Olson,M and R,Zexhhauser. An Economic Theory of Alliances.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96.

[9] Michele Fratianni andJohn Pattis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 a world of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 The World Economy. 2001 Vol.24 No.3

[10] 刘志伟、王东峰、刘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福利经济学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7(2).

[11] 唐宜红、王微微.区域经济一体化伙伴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本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亚太经济.2007.2

[12] 孙大斌.由产业发展趋势探讨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动力机制[J].国际贸易探索,2003,19(6):71-74.

[13] 张佑林.长三角经济过度竞争剖析[N].经济学消息报,2004-3-5.

[14] 孟庆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与机制 [J] .开发研究:2001(2).

[15] 覃成林,郑洪涛,高见.中原城市群经济市场化与一体化研究 [J]. 江西社会科学, 2005(12).

[16] 王 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驱动机制分析[J].区域经济, 2005(11):144-145.

[17] 李建勇.中国省级政区行政冲突机理分析及其应对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8] 周国华,唐承丽,朱翔.长株潭城镇体系的形成机制研究[J].人文地理,2002,17(3):16-20.

[19] 夏丽萍.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目标构想[J].北方经贸, 2005(11):30-32.

[20] 段志强、王雅林.区域一体化的瓶颈在于行政管理体制[J].中国行政管理 , 2006(7).

[21] 李瑞林、骆华松.区域经济一体化:内涵、效应与实现途径[J].经济问题探索,2007(1):52-57.

[22] 张 伟.都市圈的概念、特征及其规划探讨[J].城市规划,2003(6):47-50.

[23] 高汝熹,罗明义.城市圈域经济论[M].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8.

[24] 高汝熹,罗守贵.论都市圈的整体性、成长动力及中国都市圈的发展态势[J].现代城市研究.2006(8):5-12.

[25] 李璐,季建华.都市圈空间界定方法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7(2):109-111.

[26] 袁家冬,孙振杰.基于“日常生活圈”的我国城市地域系统的重建[J].地理科学,2005(1):17-22.

[27] 董晓峰,史育龙.都市圈理论发展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5,20(10): 1067-1074.

[28] 彭际作.大都市圈人口空间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以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5):29-31.

[29] 田青.国际一体化经济学理论发展概况[J].国外理论动态,1999(5).

[30] 潘永江. 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城乡一体化发展[J]. 现代经济探讨,2001(12).

(责任编辑:吕洪英)

区域经济发展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本文从研究区域的经济发展指数、民生发展指数和生态发展指数入手, 形成一套相适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将成为城市群经济与社会发展评估评价的具体方法。

一、城市群区域发展的三大核心指标

(一) 经济发展指标

随着生产关系和经济结构的变革, 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 使经济指标更加的系统化和程序化, 本文的经济发展指标结合了目前城市群区域发展现状, 选取反映一定区域内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数值指标, 包括财富、资源资产和生产能力等。

(二) 生态发展指标

对不同区域的生态系统, 应结合实际设定不同的生态发展指标, 本文的生态发展指标主要是指反映城市群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一系列指数的综合, 采用了森林、景观和环境等二级指标。

(三) 民生发展指标

民生发展指标主要测度城市群区域民生发展的状态和水平, 是民生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 也是提高民生质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强调了民生发展质量、政府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本文主要结合了人口发展、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支出负担等二级指标。

二、城市群区域发展主要指标

(一) 关于经济发展的指标

“富饶”是指“财富充足、物产丰富”。用来评价城市群区域, 主要设定三类经济指标。一是财富指标:反映生产、财政收入、投资、城乡结构等;二是资源资产指标:反映土地、水、能源、交通等;三是生产能力指标:反映规模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新创造能力, 是将资产资源转化为财富能力的标志。

财富指标: (1) 生产指标: (1) 地区生产总值;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2) 投资指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3) 财政收入指标: (1) 财政总收入; (2) 人均收入总值; (4) 城乡结构指标:城镇化率;资源资产指标 (5) 土地资源指标:耕地保有量; (6) 能源指标: (1)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2)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7) 水资源指标: (1)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率; (2)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8) 交通基础设施指标:公路里程;生产能力指标 (9) 工业指标: (1) 规模工业增加值; (2)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10) 服务业指标: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11) 科研投入指标: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12) 创新能力指标: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13) 开放程度指标: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

(二) 关于生态发展的指标

从森林指标、景观指标和环境指标等方面, 对区域生态发展进行分析。

(1) 森林指标: (1) 森林覆盖率; (2) 森林畜积量; (2) 景观指标:旅游业发展考核指标; (3) 环境指标: (1)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 (2)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碳、氨氮、氮氧化物) ; (3) 空气质量指数。

(三) 关于民生发展的指标

本报告从人口发展、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支出负担等方面设定民生发展指标。

(1) 人口发展指标: (1) 总人口; (2) 生育率; (3) 人均寿命; (2) 劳动就业指标: (1) 城镇登记失业率; (2) 城镇新增就业人口数; (3) 收入分配指标: (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 农民人均纯收入; (4) 社会保障指标: (1) 养老保险参保率; (2) 医疗保险参保率; (3) 农村最低生活保险人数; (4)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指标; (5) 支出负担指标: (1) 物价指数 (含房价指数) ; (2) 税收负担指标。

三、城市群区域发展评价体系

如表1。

四、城市群评估指标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运用

(一) 确定核心指标

尽管上述评估指标体系有3个一级指标, 21个二级指标, 37个三级指标,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评估的需要对二级或三级指标进行精简。比如要评估某城市群区域的区域发展水平程度, 则可以去掉二级评估指标中的部分资源资产指标。同时可以精简三级指标个数, 只保留核心指标。

(二) 采集指标数据

确定核心指标后, 综合部门要将数据的采集和研究工作安排到相关职能部门, 并行文下发。各职能部门按时间要求自下而上采集数据, 并将各地数据分出等级, 以便综合部门根据等级评分。然后按要求列出各地数据一览表上报综合部门。

(三) 综合评价分析

综合部门收集到各部门核心数据表后, 可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 对以下方面进行评价和分析:

区域综合发展指标:

对区域经济、生态、民生的实现程度进行综合评价, 首先要分配经济、生态、民生三类指标的权重, 然后将权益分配到一级、二级或三级指标。

如果采用100分制来综合评价, 可以将三类指标按40, 30, 30来分配权重, 二级指标每个2-4分来分配;其次, 根据部门上报的每个二级指标所属等级确定实得分值;最后将各二级指标所得分值相加, 得出综合得分。

然后可按以下公式计算:

经济发展指数=

生态发展指数=

民生发展指数=

经济发展、生态发展和民生发展也可以用表格或柱状图加以反映。

(2) 区域单项发展指数

比如区域“创新引领, 开放发展”指标包括创新能力指标和开放程度指标:

(1) 创新能力指标:包括创新力度指标“研究与实验经费占GDP比重”和创新绩效指标“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分别与之成正比1:创新程度=创新力度×创新绩效=研究与实验经费占GDP比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2) 开放程度指标:是指“进出口总额占GTP比重”

开放程度=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

(3) 经济强度指标:包括财富指标、资源资产指标和生产能力指标。分析经济强度可以从这三类指标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核心指标, 比如分别选GDP、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等, 来进行计算 (能耗指标与经济强度负相关, 具体计算时作为分母) :经济强度=财富指标×资源资产指标×生产能力指标=GDP×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摘要:城市群是区域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主体, 也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主体形态。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导向。根据目前“十三五”规划对城市群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文章分别从经济、生态、民生三个方面建立了一套城市群区域发展相适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包括3个一级指标, 21个二级指标, 37个三级指标, 为城市群经济与社会发展评估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市群,区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注释

区域经济发展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一、优势(STRENGTHS)

1、生态环境优势

XX生态环境良好,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是“四川省十大宜居城市”之一。西充产业特色鲜明,是著名的柑桔之乡、丝绸之乡、国家级麻竹、辣椒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项目地处XXX,有较好的自然环境优势,及气候环境。山水兼备,适合打造休闲旅游农业。

2、历史文化优势

项目地处XX,亦是XXX在地。有着较好的历史文化底蕴,有较好的交通及市政设施基础。项目大道以张澜大道命名更加体现出与本地历史人文的融合,相得益彰。

3、产业发展,开发程度低,自由雕琢空间大,后发性强

项目区现在仍停留在自然开发的阶段,大规模、有组织地开发没有启动。这既是规划区目前落后的原因,但同时也为今后的发展预留了足够的空间。后发优势是与区域的落后性相伴生的。

4、时间差与规模差

区域经济发展依赖于对外界市场信息的及时把握,要把握住买方市场,并且还需要创造性的引领市场的需求。大量的市场信息来源于区域中心或者周边的中心城市,消费潮流也最先由城市内部兴起。因此接近中心城市,一定程度上就是接近市场,接近市场就意味着接近商机。关键在于如何把握这种潜在的市场,适时介入市场而获得相应的发展优势形成区域新的增长产业。

项目临近南充,靠近成都,信息获取便捷,这是其他区域无法相比的。

如果信息的获取只是把握商机的前提,那么真正进入实施阶段,必须满足相应的门槛人口,进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南充以及成都庞大的人口基数就是保障了。

5、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西充县被农业部列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县,该县紧紧围绕南充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一心两园三基地”建设总体规划。对于农业项目发展有着较好的氛围以及政策支持,这也是其他区域无法比拟的。

二、劣势(WEAKNESSES)

1、项目区内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农业休闲旅游是项目发展的重点之一。但是农业旅游观光需要完整的道路结构,项目内部区域多为丘陵,风景虽好,但没有道路贯通。已有的道路也不能满足要求,因此道路及设施的建设迫在眉睫。特别注意错车,停车位的修建。

2、当地落后的现状和劳动力素质不佳

劳动力是项目的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劳动力素质在一定程度影响着效益。当地青壮年劳动力的缺失以及劳动力文化程度不够高,确实是一个挑战。

3、项目区域内主河道被污染

不得不提及流经项目区域的主要河流已被上游工业区污染的事实,这对园区的景观以及用水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乐观的是,政府已经开始了整治。

三、机遇(OPPORTUNITIES)

1、农业发展新时期的到来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食品的安全问题,而不是单纯的满足于吃饱。经济水平的发展,让人们有能够吃的有品质,有安全。对于新农业来说,这绝对是一个绝好的机遇。绿色或有机食品将成为农产品市场的新力量和生力军。

2、位处郊区的休闲旅游农业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郊区田园般的生活是现代城市人所向往的。面对车水马龙,喧嚣尘杂的城市生活,人们渴望在郊区得到心灵的片刻休憩。莲池秀美的自然风光,将胜任这一职责。

城里人喜欢把去乡下当作惬意的度假,出了潜意识中飘荡着一丝“廊桥梦”的诱惑之外,乡村的朴素和自由让他们难以抗拒。现代大城市因为人口剧增,和商品工业化发展过快,城市不可避免地染上了现代综合症,环境恶化,交通拥挤都让城市人心浮气躁,竞争压力、就业危机、纷纭的人际关系让城市人对自由生存空间的追求更加强烈。

所以将项目打造成休闲旅游式农业必然得到城市人的青睐。

3、经济政策环境良好

西充县是农业部下列的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县,在发展农业上有良好的政策环境以及政府资金的支持。在项目的开发过程中能够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就业、农民增收。因此,项目会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扶持。

四、挑战(THREATS)

1、辨析特色经济的真正内涵

不顾实际的攀大求洋,追求新异一直是项目开发的一大怪圈,也是一个极端;另一个极端是,将项目的特色局限在区域土特产和要素禀赋这样一个狭隘的的领域。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的两个极端,说到底是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特色经济的真正内涵。

真正的特色经济表现为:

“你无我有”即区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独有的,以独有的差异比较优势,形成垄断的市场竞争能力。

“你小我大”其特色表现为产品和服务的生产集中度高,生产能力大,具有低成本差异的比较优势,可以占据相当的市场份额,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你劣我优”表现为产品和服务的品质优良,以优质、安全、绿色、生态打造区域品牌形象。 “你泛我专”其特色其现在产品和服务的专业分工化。

2、自我超越的观念挑战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经济发展与实实在在的有形产品生产结合在一起,而更多忽视了围绕生产的全方位的服务。围绕生产过程提供现代化服务,使得虚无缥缈的活动背后赚得盘满钵满。因此规划区开发必须首先自我超越,树立服务立区的发展思想。

3、短期效应与长远发展目标之间的艰难取舍

规划区如何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很大程度上要摆脱固有思路的束缚,树立新的发展观。“因人设事”还是“因事设人”反映了一个区域如何在短期效应和长远发展之间进行必要的取舍,最终归结为生存与发展的取舍。

4、成绩与和谐发展的挑战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短期内扭转乾坤,一鸣惊人的心理。基于这种短期心理,大干快上,最终导致项目的繁荣只是一种虚胖,而不是和谐的发展。

五、总结

区域经济发展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一、工业经济运行基本特点

(一)经济效益整体态势较好。截止2013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21.44亿元,比上年增长27.3%,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6.5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439.61亿元,其中实现利润总额305.8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1%和28.1%,均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3.6个百分点。

(二)四大支柱产业增长迅速。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四大支柱产业企业户数为1475家,比上年增长17.2%。其中机械电子企业为324家,比上年增长45.3%;纺织服装企业为312家,比上年增长23.8%;林木加工企业527家,比上年增长8.2%;酿酒食品312家,比上年增长5.1%。酿酒食品业总量最大,机械电子业增速最快。以“洋河酒厂”为代表的酿酒食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39.28亿元,占全市支柱产业总量的31.7%,增长11.9%;以“天能电池”为代表的机械电子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96.67亿元,增长41.0%,高于支柱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15.4个百分点,高于全市13.7个百分点。以“箭鹿毛纺”为代表的纺织服装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50.19亿元,增长33.8%;以“东佳木业”为代表的林木加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413.37亿元,增长26.1%。

(三)结构调整积极稳步推进。在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带动下,我市工业企业积极主动调整产业结构,有效推动了全市工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截止2013年末,全市酿酒食品、纺织服装、木材加工和机械电子等四大传统支柱产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752.8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1.6%,与上年相比,下降2.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45.53亿元,比上年增长33.2%,高于全市工业增速7.2个百分点;占全市工业总量的19.2%,高于上年0.5个百分点,全市工业结构调整进一步趋于优化。

二、工业经济发展主要亮点

(一)生产及用电同步增长。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39.8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全年工业用电量94.8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8.7%,增速继续处于全省前列,工业用电量是反映工业经济的“晴雨表”,充分验证了我市工业生产平稳发展。

(二)50强企业实力雄厚。2013年,全市主营业务收入前50强企业(以下简称50强)完成主营业务收入806.54亿元,实现利税总额199.12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48.77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8.8%、12.5%和14.1%。虽然50强仅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数的2.1%,但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分别占全市总量的28.6%、45.3%和48.7%,对全市工业经济支撑作用突出。

分企业规模看:2013年,全市50家企业中洋河酒厂、双沟酒业和可成科技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和利润处于前三甲,是全市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三户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1.41亿元,占50强企业27.5%,占全市的7.8%。

利税130.97亿元,占50强企业65.8%,占全市的29.8%。利润104.32亿元,占50强企业70.1% ,占全市的 34.1%。

分县区看:全市50强企业中,沭阳县户数最多,为13家,占26.0%;宿豫区总量最大,实现主营业务总收入163.96亿元,占全市总量的20.3%。

(三)大中型企业支撑明显。通过大力实施大企业(集团)培育战略,采取政府扶持与市场推动相结合,全力帮助企业做大规模、做强实力、做优质态。截止2013年末,全市大中型企业发展较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3.13亿元,占全市总量的35.6%,对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贡献率为28.5% ,拉动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7.8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

三、规模以上工业主要指标与苏北四市比较

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739.80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增速继续位列全省首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6个百分点。与苏北其他四市相比,分别高于盐城市2.5个百分点、连云港市3.7个百分点、淮安市4.6个百分点和徐州市5.2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21.44亿元,比上年增长27.3%,分别高于盐城市15.6个百分点、连云港市7.2个百分点、淮安市7.2个百分点和徐州市8.9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439.61亿元,其中利润总额305.8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1%,28.1%,增速均远超苏北其他四市,位居全省首位。

四、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出口形势较为严峻。受国际经济大环境影响,我市出口市场总体不容乐观。一是欧美等主要国际市场需求没有显著改善,贸易摩擦层出不穷。二是我市劳动密集型中低端制造业的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出口竞争力有所下降,从长期来看,外贸环境的日趋复杂一定程度上倒逼出口企业进行转型,实现逐渐由低端

制造向上升级的步伐,但企业转型仍需较长过程,难以快速实现,出口形势难以乐观。

(二)企业体制建设不够完善。我市本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家族式管理现象较普遍。企业为节省用工成本,把选人、用人限制在家庭、近亲这个小圈子,从而导致人力资源短缺,产品层次较低,当企业需要上档次、上规模,产品向“精、特、优”方向发展时,就明显暴露出家族式管理的弊端。

(三)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不强。工业企业生产规模、产业结构等直接影响着工业经济的发展潜力。尽管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逐年增多,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由于受外部宏观环境趋紧、部分行业行情整体不景气、原材料和用工成本不断上涨等不利因素影响,部分小微型企业很难抵御冲击,只能选择暂时停产歇业等方式规避风险。唯有加快发展、跨越发展,才能实现后发快进、崛起赶超。

五、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整体来看,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稳中有进,企业着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淘汰落后产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尽量做到节能减排,为企业进一步实行有序合理发展,强化资源管理,转变发展结构,扩大产业规模,进一步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优化产业结构,坚定促进转型。要坚持把调结构、抓创新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优化增量、调整存量、提高质量,推动产业、企业、产品转型升级,不断改善运行质态,实现效益和速度同步增长、同步提高。加快推进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要以清洁生产为突破口,切实推进节能减排,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以实现工业绿色转型促增长、强后劲、增优势,加快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

同时大力改造提升家族式企业,转变企业管理模式,完善企业体制建设,提升企业产品层次,提高企业发展竞争能力,增强企业的发展活力。

(二)加强自主创新,积极开拓市场。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鼓励以优势企业为主体,组建行业技术中心联合攻关,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产业链前端研发和后端推广应用力度,推动全面发展,加快产业升级,引导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争夺市场话语权和定价权。对走专业化差异化道路的特色企业,鼓励企业坚持“专、精、特、新”发展方向,大力推进专业化、差异化生产经营,牢牢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切实做到规模不大效益好、块头不大竞争力强,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区域经济发展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人类与环境的复杂系统中, 协调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是推动可持续发展进程的关键[1]。Grossman等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 (Environment Kuznets Curve, 简称EKC曲线) [3]。

近年来, 湖南省经济高速发展和其自然生态环境质量的日益恶化问题, 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普遍关注, 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作者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实地考察, 尤其对该区域EKC曲线特征等问题进行实证分析, 为分析该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提供决策依据。

2 计量模型和指标选取

2.1 计量模型

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原理, 根据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 选取计量模型如下, 即yt=a+b1xt+b2xt2+εt (1)

式中:解释变量yt表示湖南省在第t年的污染排放量;xt表示湖南省在第t年的人均收入水平;a为常数项;b1, b2为曲线的回归参数;εt表示影响环境质量变化的其他控制变量。

2.2 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指标选取

研究选取的时间段为2001-2008年, 这一时间段内, 湖南省经济发展迅速, 选取年人均GDP作为经济发展指标;同时, 这一时段也是环境污染速度最快、污染程度最大的时段, 选取全省环境中的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固体废弃物排放为环境指标, 根据2001-2008年湖南省经济增长数据和生态环境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3]。

3 环境科兹涅茨曲线特征分析

3.1 数据计算结果

借助SPSS软件分别对人均GDP和工业“三废”排放量进行相关分析。根据HUSMAN检验结果, 选择固定效应模型。由于工业废水排放量的模型系数统计结果不显著, 改为如下计量模型进行分析, 即yt=a+b1xt+b2xt2+b3xt3+εt。 (2)

3.2 数据模拟

结合表1结果, 得到人均GDP与全省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之间的拟合方程 (3) 、 (4) 、 (5) , 所描述的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曲线图。说明:a表示截距项;R2为模型的拟合度;F统计量表示模型整体的显著性;自变量为人均GDP。

3.3 结果分析

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存在一定的库兹涅茨曲线倒U型特征。曲线从人均GDP为6054元至人均GDP为8750元期间工业废水排放量随人均GDP的增加呈上升趋势, 而在人均GDP为8750元时出现拐点, 至人均GDP为16000元期间呈下降趋势, 虽然其后回归曲线呈小幅上升的趋势但是2008年 (人均GDP为17521元) 的工业废水排放量较2007年有所减少。分析表明, 湖南省废水排放目前逐渐减少。调查表明,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生态环境质量出现了局部改善, 这一结果主要得益于政府对于湖南省产业结构的积极调整, 包括对重污染厂矿的关停和迁址, 同时加大了水资源环境的监测力度,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工业废水的排放量, 检测结果得知, 湘江水质逐年有所改善。

湖南省工业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均处在倒“U”形曲线的左侧, 虽然没有到达拐点位置, 但已趋于平缓。分析表明, 这一期间湖南省工业废气、固体废弃物排放量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呈上升趋势, 湖南省工业企业以有色金属冶炼、化工、水泥、钢铁等高污染行业为主, 而在近几年, 湖南省进行了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 有效地减少了生态环境污染。

4 研究结论

考察期内, 湖南省人均GDP逐年快速增长, 工业“三废”排放量等环境污染指数均较高, 人均GDP呈逐年明显增长趋势;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的回归曲线基本符合库兹涅茨曲线特征;废气、固废排放量与人均GDP的回归曲线仍未达到环境质量趋好的转折点, 依然表现为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在不断恶化。城市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实现产业共生、资源再生、废物利用、减低环境压力, 从而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摘要:基于湖南省2001-2008年经济与环境统计数据, 构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 研究分析结果表明, 在考察期内, 湖南省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等污染指数均较高, 人均GDP呈逐年明显增长趋势;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的回归曲线基本符合库兹涅茨曲线特征;废气、固废排放量与人均GDP的回归曲线仍未达到环境质量趋好的转折点, 依然表现为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在不断恶化。

关键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湖南省,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绿色理念

参考文献

[1] 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174-176.

区域经济发展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内含

在十九世纪德国的李希霍芬曾经提出了“丝绸之路”的思想理念, 这也是我国的汉代时期与其他的大洲和地区之间的文化、经济、贸易往来渠道, 这条“丝绸之路”对于沿线的国家的经济文化和贸易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这也是沿线国家的“丝路精神”的一种体现。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传统思路精神的延续和继承, 同时这也是积极顺应时代形势发展的目标。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在改革开放的这几十年间, 我国出现了许多有地区经济特色的发展区, 例如: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以及深圳等地, 这些地区经过改革发展形成了具有地区特色的经济发展区。但是, 分析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可以发现, 这部分地区由于最大的优势只有自然资源丰富这一方面, 所以在经济发展中的位置就是原材料和能源的供应者, 只有非常少的部分资源会用于当地的建设, 绝大多数的自然资源都会运到其他的经济发达地区。

三、“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区域的协调发展

在具体的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时, 既能促进各国之间的利益发展, 又能积极地适应国内外的经济发展形势,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实施和落实, 首先要促进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和发展, 并且提升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贸易发展。除此之外, 我国的政府更应该坚决贯彻和落实“一带一路”的战略思想理念, 并且合理地建设出合理配套的基础设施。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以及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 在世界的大舞台上我国逐渐都占有了一席之地, 同时也由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落实, 有效促进了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贸易发展, 并且也为西部地区经济的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四、分析“一带一路”战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发展和落实, 为地区经济带来的新的发展和机遇, 但是也发现“一带一路”战略中存在着一些风险的因素, 这其中包括政治上的风险、国外强国的挑唆、国内的改革速度较为缓慢等方面风险, 所以一定要加强并且合理地对这些可能发生的风险因素进行预防和控制, 这也是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的过程。

五、有利于“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政策支持

(一) 完善规划计划

要完善规划计划就要分析不同的地区经济条件, 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定位, 在进行制定区域规划的时候要重点的表明区域内着重发展的城市, 并能为区域之间的经济交流提供一定的便捷途径, 使制定的城市规划更加的合理和完善, 而且还要严格地按照此规划贯彻和落实到位。

(二) 针对财税制度和政策进行合理化的改革

分析我国现在的综合国情和经济发展, 要加大相关财税区域的改革力度, 还要站在宏观的角度进行思考和研究, 深入的分析并且探讨区域发展和产业链条之间的影响, 并且适当地给予一些企业的或者行业能促进其可持续并且良性发展的有利优惠政策, 比如, 税收方面的增值税和所得税等等。为了配合财税改革, 政府也要积极完善财税的各项政策, 比如, 出口退税和关税等等, 这样的政策能快速的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从而促进双向投资的目的能快速的达成, 同时, 政府的相关宏观调控一定要做到科学合理, 这样才能使资金的杠杆效应起到真正的作用。

(三) 金融创新与金融改革相辅相成

要想提高我国的人民币在全世界的应用范围, 可以推出相应的金融体制, 并且还要根据实际的经济体系来进行合理的完善人民币定价体制。要想创新金融机构体系, 可以通过债券融资、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进行基础设施发展。除此之外, 我国政府不能忽视民间金融组织的影响, 也要有效的提升对于其相关的政策扶持力度, 使“一带一路”战略能得到真正贯彻和响应到位。

(四) 为地区贸易和投资提供响应的政策支持

要想使区域贸易得到快速的发展, 并且真正地实现国际营销和跨境电子商务, 在中西部地区还要重点的发展交通和物流运输, 创建大型的仓储物流基地和物流的分拨中心, 将双向投资的合作效应在最大的程度上得到一定的体现, 并且给予国内建筑和纺织等行业, 在境外建设工厂的一定政策和资金支持, 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整体的生产质量和发展水平。在制定区域之间的基础设施配置计划时, 一定要严格的遵循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原则, 在进行跨国的货物运输时, 务必要注意科学合理的安排班车的运输量、产品、频率。

六、结语

“一带一路”战略原则应该是本着“互利互信、平等协商”, 并且应与各大银行积极地开展金融贸易合作, 这样才能真正地为战略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 并且还要在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领域加强相应的交流力度和合作力度, 将“一带一路”战略真正的落实和实施, 为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郝瑞军.“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受到的影响与格局重塑[J].现代商业, 2016 (16) .

[2] 张玲."一带一路"战略视阈下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 2017 (14) .


上一篇:行政助理辞职报告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信息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