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佛堂来历 佛堂镇历史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义乌佛堂来历 佛堂镇历史,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佛堂的别名和历史渊源
佛堂
拼音:fó táng
词性:〖名〗
词义:1.佛所住的堂殿。 2.指供奉佛像的堂殿、堂屋。
佛堂镇:
佛堂是义乌历史悠久的名镇。1931年杭江铁路通车前,佛堂镇凭借义乌江水运优势成为本地经济、交通中心,有“小兰溪”的美誉。
建国前,义乌江是义乌东、西、南各乡的水运要道。上溯可达东阳的巍山,下行可达金华、兰溪、杭州、衢县、常山,直至安徽屯溪。可通竹筏和3至5吨的木帆船。佛堂镇是当时主要的水运码头,因而带来了航运业、商业、服务业的繁荣。《(嘉庆)义乌县志》中,记述佛堂的条目有6条之多。如佛堂镇、佛堂市、佛堂街、佛堂埠、上佛堂、下佛堂等。在佛堂镇条目下,有“南负云黄(山)、北临大溪(江),跨以浮梁(桥),船只泊岸如蚁附”的记载。清乾隆时义乌知县杨春畅在《万善桥记》中写佛堂镇是“四方辐辏,服贾牵车,交通邻邑”。足见佛堂镇在220多年前已负有盛名。
来历:
佛堂镇的来历,有着神奇的传说。据《傅大士文集*嵩头陀传》和《(嘉庆)义乌县志》记载,相传在南北朝时,天竺国有位嵩头陀,名字叫达摩的,在南朝梁代武帝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到了乌伤,居住在香山的岩谷丛林中。后来,达摩云游到松峭山,与梁朝侍郎乌伤人楼偃相遇,两人志趣相近,谈得很投机,达摩就邀请楼偃次年回乌伤募建香山寺,楼偃欣然应允。寺建成后,达摩就成了寺中的方丈。梁代普通二年(公元521年)3月14日,达摩到附近村庄参加斋会,斋会结束后,达摩就不肯回寺,众人苦苦相留,达摩说:“贫僧缘会而来,缘尽而去。”众人见达摩去意已决,只得挥泪送别。达摩向南而去,到了金山。当时,由于连日暴雨,江水猛涨,有的堤岸已冲开缺口,洪水无情地淹没了田野,地势低洼的村庄也浸在水中,村民有的爬在屋顶,有的爬在树上,有的已被洪水冲走,在水中挣扎,情况十分危急。江上虽有几只木船,面对惊涛骇浪,都泊在堤岸边,畏缩不前。达摩是一位高僧,神通广大,面对此情此景,口念咒语,把随身携带的铁鱼磬(一种用铁制成,形如鱼的法器)抛入空中,只见铁鱼磬放出万道光芒,变成一只木船飘入江中。达摩又伸手一指,木船就向被洪水围困的百姓快速驶去,船在汹涌的波涛中,迂回曲折,直至
把所有受难的百姓全部救起送到堤岸上,达摩托车才收回铁鱼磬,并把一把雨伞放在水上,自己坐在伞上飘流过江,到稽亭塘点化傅翕(即后来的傅大士)去了。
为了感谢达摩救人的大恩大德,老百姓建了一座渡磬寺,供人们顶礼膜拜。寺中有一楹联:“佛光透彩传万代,堂烛生辉照四方。”人们就以上下联的第一字,取地名为“佛堂”,而渡磬寺又称古佛堂。
佛堂人民十分珍惜这座古寺,几经修缮,几经重建,渡磬寺至今仍完好保留在镇西。(楼益圣 搜集整理)
2.有谁知道一些关于义乌佛堂古镇 浮桥的资料,历史也行
义乌市佛堂镇,因双林古寺的佛缘而得名,素有“千年古镇,百年商埠”之称。旧时(1949年以前)的商业,凭借便捷的义乌江水上交通运输,一直凌驾在义乌县城稠城镇之上。为了再现“百年商埠”的雄风,佛堂古镇保护部门请能工巧匠测绘码头遗址,仿造旧貌,制成了一个古码头模型。参观模型的佛堂居民高兴地说:“有了这套模型,恢复佛堂古镇、古码头、古商埠的建设,就更有希望了。”
昨天上午,记者在佛堂镇留轩小学旧校舍内看到了这组刚建好的码头模型。在浮桥头码头模型上,用18根方形“石柱”仿造的“万善浮桥”厅和用两条铁索串连着的13艘浮桥船、上面铺设着“浮桥板”的万善浮桥,形象逼真。与浮桥头码头连为一体的“盐埠头码头”上,用旧砖块砌成的“青石板”,砌成了石阶踏步。用矿沙石砌叠成的“磐石江”,用河卵石砌成的码头路面,也都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
据介绍,2001年,义乌市 ... 把保护、开发和利用佛堂古镇工作列为义乌市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后,成立了佛堂古镇保护、开发、利用办公室。他们一方面聘请上海同济大学的专家、教授多次设计、规划与论证;另一方面组织力量,“走出去,请进来”,深挖“千年佛堂,百年商埠”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镇内50多幢古民居、古建筑进行了逐幢调查、登记。对吴棋记、留轩小学等在“文革”时期遭受破坏的古建筑,进行了恢复原貌的修理。将毛家大院、友龙公祠、留耕堂、节一牌坊等6幢古民居,列为义乌市级文保单位。2006年5月,佛堂古镇被评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2007年5月,又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由于上世纪的几次治江防洪工程,佛堂古镇上的古商埠、古码头都进行了面目全非的改造,给保护、开发、利用佛堂古镇的工作,特别是如何恢复原貌的规划设计造成了困难。为了重现象征佛堂古镇繁华的古商埠、古码头的旧景旧貌,从今年6月6日起,建筑技术过硬的泥瓦匠王建师傅、木匠王用地师傅和一名农民工当帮手,受聘 ... 旧景模型。三人多次到位于佛堂镇西义乌江东岸的新码头、盐埠头、浮桥头、狗市码头、猪市码头等遗址进行实地走访,收集资料。他们采用木料、沙石和旧砖块,按照10∶1的比例,在佛堂镇人民巷12号的留轩小学旧校舍内,花了49天时间,耗资两万元,仿造了这些古码头的旧貌模型
街道两旁,木雕画廊、鳞次栉比。条条巷弄窄而弯曲地连接着直街、东街与西街,如此布局便于人货分流、搬运、疏散和来往方便。四条横街的西头是四五百米长石砌堤岸,一列的江边码头,最繁盛时足有16处。各处码头串过西街,抵达直街,把上岸货物运送到西街直街各家店铺。这里又是茶馆、酒肆的集中地。这些茶馆酒肆尽是二层木结构的店面屋,二楼倚街的一排小阳台,宽五十厘米,整齐而又古色古香。都装有高约五十厘米的木雕花板,或用圆车木拼装成的“美人靠”。构成了一条格外幽雅别致的佛堂古街所独有的街巷风景线。走到此处,见物思景,仿佛耳旁听到当年从美人靠内传出悠扬的琴声,婉转动听令人心醉。
3.佛堂镇的建置沿革
佛堂镇素有“小兰溪”之称,为浙江四大古镇之一。发达的商埠经济,营造了古镇佛堂极其深厚的商业文化历史底蕴。1939年底, ... 义南区委在佛堂成立,1949年5月佛堂解放,1951年5月设为县直属镇,1958年区、镇合并成立佛堂人民公社,1961年镇、社分设,由省 ... 批准,重设佛堂镇,为省级建制镇。1983年9月,撤销人民公社建制,扩大建制镇范围,实行镇管村制度。1992年5月,“撤、扩、并”后,王宅、田心、合作三个乡并入佛堂镇。2001年3月,全市行政区域调整后,塔山、倍磊两个乡又并入佛堂镇。
佛堂镇历史源远流长。镇内道院山与燕里村等地曾出土过新石器时代的石锄、石斧、石镞、穿孔石刀等器物,三四千年前就有先人在此繁衍生息。相传南朝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印度天竺僧达摩来东方传教,云游义乌双林寺时,恰逢江水漫溢,洪水泛滥。为救被洪水围困百姓,遂投磬江中,得以普渡众生。后人为纪念达摩,于投磬处建“渡磬寺”,寺内楹联有“佛堂市兴永千秋” 句,遂名此地为佛堂,千百年来沿用至今。
4.佛堂的别名和历史渊源
佛堂 拼音:fó táng 词性:〖名〗 词义:1.佛所住的堂殿。
2.指供奉佛像的堂殿、堂屋。 佛堂镇: 佛堂是义乌历史悠久的名镇。
1931年杭江铁路通车前,佛堂镇凭借义乌江水运优势成为本地经济、交通中心,有“小兰溪”的美誉。 建国前,义乌江是义乌东、西、南各乡的水运要道。
上溯可达东阳的巍山,下行可达金华、兰溪、杭州、衢县、常山,直至安徽屯溪。可通竹筏和3至5吨的木帆船。
佛堂镇是当时主要的水运码头,因而带来了航运业、商业、服务业的繁荣。《(嘉庆)义乌县志》中,记述佛堂的条目有6条之多。
如佛堂镇、佛堂市、佛堂街、佛堂埠、上佛堂、下佛堂等。在佛堂镇条目下,有“南负云黄(山)、北临大溪(江),跨以浮梁(桥),船只泊岸如蚁附”的记载。
清乾隆时义乌知县杨春畅在《万善桥记》中写佛堂镇是“四方辐辏,服贾牵车,交通邻邑”。足见佛堂镇在220多年前已负有盛名。
来历: 佛堂镇的来历,有着神奇的传说。据《傅大士文集*嵩头陀传》和《(嘉庆)义乌县志》记载,相传在南北朝时,天竺国有位嵩头陀,名字叫达摩的,在南朝梁代武帝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到了乌伤,居住在香山的岩谷丛林中。
后来,达摩云游到松峭山,与梁朝侍郎乌伤人楼偃相遇,两人志趣相近,谈得很投机,达摩就邀请楼偃次年回乌伤募建香山寺,楼偃欣然应允。寺建成后,达摩就成了寺中的方丈。
梁代普通二年(公元521年)3月14日,达摩到附近村庄参加斋会,斋会结束后,达摩就不肯回寺,众人苦苦相留,达摩说:“贫僧缘会而来,缘尽而去。”众人见达摩去意已决,只得挥泪送别。
达摩向南而去,到了金山。当时,由于连日暴雨,江水猛涨,有的堤岸已冲开缺口,洪水无情地淹没了田野,地势低洼的村庄也浸在水中,村民有的爬在屋顶,有的爬在树上,有的已被洪水冲走,在水中挣扎,情况十分危急。
江上虽有几只木船,面对惊涛骇浪,都泊在堤岸边,畏缩不前。达摩是一位高僧,神通广大,面对此情此景,口念咒语,把随身携带的铁鱼磬(一种用铁制成,形如鱼的法器)抛入空中,只见铁鱼磬放出万道光芒,变成一只木船飘入江中。
达摩又伸手一指,木船就向被洪水围困的百姓快速驶去,船在汹涌的波涛中,迂回曲折,直至 把所有受难的百姓全部救起送到堤岸上,达摩托车才收回铁鱼磬,并把一把雨伞放在水上,自己坐在伞上飘流过江,到稽亭塘点化傅翕(即后来的傅大士)去了。 为了感谢达摩救人的大恩大德,老百姓建了一座渡磬寺,供人们顶礼膜拜。
寺中有一楹联:“佛光透彩传万代,堂烛生辉照四方。”人们就以上下联的第一字,取地名为“佛堂”,而渡磬寺又称古佛堂。
佛堂人民十分珍惜这座古寺,几经修缮,几经重建,渡磬寺至今仍完好保留在镇西。(楼益圣 搜集整理)。
5.佛堂镇的风景名胜
佛堂古镇历经千年,凭藉双林禅寺几度沉浮和义乌江航运开发,其商业、手工业、航运业、农副产品集聚均较发达,而成为浙江省远近闻名的数百年长盛不衰的商埠。
老街是古时佛堂的商业中心,商业主街,也叫直街。从南到北分上街、中街、下街三段,与由北向南的义乌江水流形成逆向称呼。
江上游为下街,江下游为上街,内含“招财进宝、肥水不外流”的寓义,街道布局名称为:“镇里直街南北向,上中下街分三段,东街西街各一旁;新码头、盐埠头、浮桥头、市基口,四条横街朝江走;新市基、老市基,一南一北在两端。”无论主街、副街、横街或市基边的店面屋,均是二层楼木结构,都是清、民国初期的古建筑。
街道两旁,挠檐木雕画廊,鳞次栉比,巷弄窄而弯曲,整体上仍保存了古代市井的风貌。据史料记载:解放前,佛堂镇经营的茶馆酒肆、钱庄当店、田料百货的殷户商贾多达400余家,具体统计数字为:棉布店14家(不包括10多家布摊),布厂6家,袜厂8家,专卖或兼卖的田料店18家,山南货店22家,中药店12家,私立医院4家,树木行13家,火腿行10家,榨油的油坊10家,卖鲜肉的肉店35家(不包括牛羊肉摊),铜铁五金店20多家,金银首饰店3家,盐店1家,当店1家,钱庄3家,茶馆23家,酒馆店40多家,还有造船厂以及教会耶稣堂等等。
全县各地烧饭用的锅、犁头、耙齿,也全部由佛堂镇的3家锅铁店烧铸。店前的商号命名,也颇有文化,多取吉利字眼,如丰、盛、隆、裕、昌、兴、宏、大、永、久、顺、升、益、阜、义、仁等字组成,希取工农业发达,获利丰厚;惟药店称号别具一格,标用太和、协和、天德、存德、回春、回生、仙芝、立盛、再生、厚生等吉祥店名来号召病家;文具店则用三元、步鳌、文光等科举时代吉兆文字,招徕顾客。
店前再搭棚子,棚下摆摊子,摊前放篮子,篮前跑车子,一派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民国二十年(1931)5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臧励和等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365页里也肯定:“佛堂镇:在浙江义乌县西南三十一里东阳江东岸。
县境各市镇,以此最为繁富。” 早在1920年,佛堂镇就已建立了邮局,外省有人写信,写浙江佛堂即可收到。
解放前的中国地图,佛堂也标在省图之中。清末宣统二年(1910年)全县最早的工商业联合会(简称商会)首先在佛堂成立。
全县最早的电灯公司(创办于1914年)先在佛堂放出光明,距今已87年了。现存的(嘉庆)《义乌县志》在民国初年经过翻印,共22卷,49.6万字,就由清末秀才、佛堂人朱灌聪所创办在佛堂新屋里的灌聪图书馆附属印刷厂翻印。
北伐战争前,佛堂盐店承担着几个县的批发、零售业务。现镇江边就有个叫“盐埠头”的地名,那时食盐用船运来后,就是经由这个埠头搬进盐店仓库的。
解放前佛堂的航运极为发达。由于那个时候还没有汽车和火车,一切来往于金华、兰溪、严州、衢州、杭州及至更远地方的商品货物,都用船通过航运来解决。
公司船和码头船,既迎送客人,也兼运商品。涨水时期,一舟如箭,二天多点即可到达杭州。
在解放战争前,经常停泊在江面上的船只(不包括用毛竹串成的竹筏),据义乌地理志记载,最多时达500艘以上。原浮桥上、下游一里多长堤岸的水面上经常挤满船只,炊烟缭绕,桅杆林立。
数以千计的船员们,从外地带来了各种商品经济信息,大大促进了佛堂商业的繁荣昌盛与竞争力。同时也促进了茶馆、酒店的生意兴隆。
据知情者反映,佛堂镇在20年代和30年代的茶馆就有23家之多,酒饭店也有40多家。那时,外地人在佛堂经商办企业的很多,都有他们自己的专门组织。
如绍兴人有绍兴会馆,安徽人有新安会馆。总之,各行各业,应有尽有,横街直街,布满了商店作坊。
解放前佛堂又是周边县乡农副产品和土特产的集散地,红糖、火腿、南枣、老酒,均在这里收集并船运到外地。解放前佛堂镇工商业超过一般县城。
它每年所提供的税收要占义乌全县各集镇税收的一半。 佛堂是个 ... 镇,百家姓集居的古老商业镇。
居住户口中祖籍遍及周边二十余个县市,以及上海、江苏、福建等省市。佛堂镇有一条龙灯,灯名就叫“百家姓”,每逢正月新春“百家姓”龙灯就出迎全镇直街横街,新、老市基,人气甚旺。
这些均可反映佛堂这个百年商埠千年古镇的特性。 千年古镇地灵人杰,人才辈出。
能工巧匠、精明商贾代代相传,才有了兴盛至今的佛堂镇。古佛堂历史悠久,滔滔义乌江穿域而过,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佛堂因佛缘而名,南北朝梁普通元年有“佛光透彩传万代,堂烛生辉照八方”楹联。佛堂最早出现镇名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嘉庆)义乌县志》卷三记载:“万善桥县南三十里佛堂镇”。
明清时期便是义乌、东阳、武义,永康主要通商口岸,是邻近县市农副产品的集散地,金华、兰溪、杭州、上海日用百货的经销地。知县杨春畅在乾隆二十八年记述:“距县治之西三十里有佛堂镇,其地四方辐辏、服贾牵车、交通邻邑”。
占着水路交通的便捷优势,名闻江、浙、闽、赣、皖。民国时期佛堂镇商业经济繁荣,称为“浙东四大重镇”之一。
发达的商埠经济,营造了古镇佛堂极其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