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腔的代表人物(柳腔代表性人物袁玲:40余年)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柳腔的代表人物(柳腔代表性人物袁玲:40余年),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高晓飞
近日,第八届青岛最女人评选落下帷幕。在颁奖典礼上,往届最女人获奖者、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柳腔代表性人物袁玲登台,展示了即墨本土剧种——柳腔的魅力。即墨柳腔被誉为“胶东之花”,半岛记者专访袁玲获悉,她自1976年与柳腔结缘,40余年来柳腔高峰期的弘扬、低谷时的坚守、恢复时的传承,袁玲见证了柳腔发展的起起伏伏,主动担起传承人的职责。
14岁入行,袁玲老师已和柳腔携手走过了40余年。
借演员排戏进京演出
简单利落的着装、优雅的形体、温婉柔和的气质、神采飞扬的眼神……在即墨市柳腔剧团,记者见到了正在指导排练的袁玲老师。1976年4月份,14岁的袁玲考入即墨县京剧团,同年京剧团撤销,柳腔剧团恢复,袁玲成为柳腔剧团的第一批学员,跟随留任的京剧前辈和柳腔前辈学习。
记者了解到,柳腔是山东青岛地区的传统地方戏剧剧种,产生于清代中期的即墨,由民间说唱“本肘鼓”演变而来,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那会儿年纪小,因为柳腔唱腔乡音浓郁,刚接触时感觉它真‘土’。”回忆年少时与柳腔的首次接触,袁玲满脸笑意地对记者说。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是柳腔发展的高峰期,剧团排演了多出柳腔传统戏和移植戏,并在山东省级、青岛市级等多项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袁玲说,青岛电视台还曾到剧团录制视频,当时的黑白片子已成为柳腔发展史上珍贵的影像资料。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迪斯科等西方歌舞传入国内,传统戏曲受到很大冲击,柳腔也未能幸免。就在柳腔发展最惨淡的时候,柳腔剧团演员们也在为柳腔的延续而坚守着。1989年,袁玲和柳腔剧团的演员们排了一场现代戏进京演出。“当时由于很多演员已经转行,剧团里没有合适的男演员了,我们便去崂山剧团借了一个来,可想而知当时的拼劲。”袁玲说,因为自己心里有份底线,做一件事便要尽力做好,对于柳腔也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其延续下去。正是这次进京演出,著名已故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一眼相中袁玲,将其收为关门弟子。
柳腔要从娃娃抓起
2008年,即墨柳腔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重新走回人们目光中。“柳腔业余剧团最多时曾达到80多个,现在也有50多个,活跃在即墨各乡镇。”袁玲介绍,自2010年她被授予国家级非遗项目柳腔青岛市级传承人以后,自己更感到对柳腔传承的责任,便率先尝试在即墨实验二小、德馨小学开设柳腔班,每周二下午为小学生们授课,“作为即墨的家乡戏,孩子们应当对柳腔有所了解。”
谈起传承,袁玲告诉记者,柳腔是即墨市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资源,即墨市政府也做了大量工作。前几年政府特意招收了20名新学员送到烟台艺校进行戏曲的系统培训学习,这些青年学员毕业实习后,已正式登上舞台,标志着柳腔新老演员的顺利交接。目前她正在通过各种方式收集柳腔的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