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调查报告学生 实地调研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西夏布刺绣的现状传承保护与创新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刺绣调查报告学生 实地调研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西夏布刺绣的现状传承保护与创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江西夏布刺绣的现状及其保护传承与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状
保护传承 创新
一、江西夏布的历史渊源与夏布刺绣概述 夏布是一种用苎麻以纯手工纺织而成平纹布。苎麻是制作夏布的主要原料。江西是中国苎麻四大主要产区之一,苎麻种植加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夏布的主要原料—苎麻)
早在26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江西古越族先民就已经开始从事苎麻耕种和使用手工织布。手工夏布的纺织在中国有上千年的历史,中国中部的江西省分宜县双林镇出产的夏布更是享有盛名,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至今还保存着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从双林镇调走的一匹夏布。清代黄原裕《种苎麻法》就记载着“豫章织绩苎麻甲天下”的美誉。关于苎麻的种植夏布的使用也有文献记载。《淮南子·原道训》:“于越生葛稀、紵麻”。 陶渊明《杂诗》:“御冬足大布,粗细以应阳。”唐宋以来,江西是全国重要的苎麻产地,品种资源十分丰富,且质量好,誉满京华。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分宜当教谕期间写成了《天工开物》这部宏伟的科学著作。其中书中记载:(苎 麻)“无土不生,其种植有撒子、分头两法,色有青黄两样。”明清时期,苎麻的种植已遍及江西各府县广大农村,夏布产量增多,质量精良,逐渐形成了袁州等夏布生产和贸易中心,产品远销国内外。
(夏布)
夏布刺绣是用绣针穿引彩线,按设计的花样,引导丝线在夏布面料上往复穿刺留下针迹,以线迹的疏密排列组成栩栩如生的画面或图案的一种手工技艺。
(传统夏绣手工作坊)
夏绣工艺,博采众长,在传承民间刺绣技艺基础上,于绸缎面料刺绣之外另辟蹊径,选用纹理疏密有致而绣制难度更高的夏布作为面料,将古朴的夏布与细腻的绣工融为一体,使绣品呈现出原始自然的纤维本色,质地粗犷,配色淡雅,绣面平整、线迹精细,针法丰富灵活,画面质感强烈,风格与众不同,古朴而不失高雅,粗犷而不乏细腻,原汁原味再现了原作神韵,是刺绣史上的首创,华夏艺术园中又一奇葩,具有很高收藏价值。 刺绣在我国同样有着悠久的手工制作历史,把夏布与刺绣这二者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传统特点的元素融合起来,以独特的艺术眼光,采用特殊的刺绣处理工艺,进行开拓性的探索,开创了刺绣艺术品的一种新的表现风格,而且这种表现风格正好体现了现代人们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精神需求。这种表现风格是由夏布的特质所决定的,夏布的质地粗犷、古朴、经纬分明、自然清晰。它可以让人欣赏到夏布刺绣的厚重历史感和悠久文化内涵“陈旧”中体现“历史纹理”。另外,粗犷、古朴的夏布面料与精巧、细腻的绣工结合,对比强烈、反差大,可形成强撼的特有艺术冲击力和视觉效果,这些艺术效果的品质是以丝绸为面料的刺绣艺术品难于达到的而独树一帜。走近夏布刺绣,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秀、雅、素、趣映入眼帘,令人心醉。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绣品,一个个绣娘专心致志的操作,不由使人萌生怀古之情。作为民间工艺的夏布刺绣,既充分利用了优良的理化性能,又使绣品粗犷、古朴、内雄外秀,具有极高的实用、观赏、收藏价值。
二、夏布刺绣的发展现状
目前,新余市颇具规模、诚信经营的夏绣企业已有十多家,夏绣产业在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2005年渝州绣坊制作的夏绣“清明上河图”等作品获江西省文化艺术节精品展
一、
二、三等奖,夏绣制作获“绝活表演”优秀奖;2008年10月夏绣《天工开物》全图获“中国民间文学家协会精品博览会”金奖;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向世界人民展出了夏布刺绣这一精美的工艺品;2011年夏绣成功入选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些突破性的举措见证了夏绣产业经营理念的转变—顺应市场趋势,发展与保护相结合。
虽然夏绣产业已取得的长足的发展,产品远销日韩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带动了城乡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近些年来,一些厂家经营难以为继,面临倒闭的危险。夏绣出口受困,现有的国内市场也经历了惨淡经营的阵痛。与四大名绣相比,无论是国内外市场占有率,还是产业发展规模、从业人数、经营态势,都有很大的差距。在国际市场上,夏绣的市场份额和市场竞争力都很难和四大名绣形成强劲的态势。 夏布刺绣发展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1)创新力度不够,难以满足当今消费者的审美观和潜在的消费需求。夏绣产品主要集中在日用品和工艺品两大目标市场。由于夏绣诞生于民间刺绣,因而夏绣的早期主要是日用品。但是随着纺织机器和现代工艺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消费需求的不断提升,传统的夏绣绣品已经难以满足潜在的市场需求,其日用品市场不可避免地收到了严重冲击。而在工艺品市场上,数十年来,夏绣无论是在针法、材质还是图案、包装上,都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图案设计单调、造型平庸,市场上几乎所有夏绣工艺品都是雷同的作品,企业之间相互模仿,仅将目光局限于眼前的既得利益,未能积极地进行夏绣的产品研发创新,难以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新工艺、新产品,从而导致夏绣难以和四大名绣正面一较高下。
(2)人才青黄不接,夏绣面临无人继承而濒临失传的危险局面。首先,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一代绣师(绣娘)年事已高,有的逐渐退出了刺绣舞台,有的相继过世,使得一些传统而独特的刺绣机巧无法得到传承,出现了“人亡艺绝”的现状。其次,由于当代社会的深入发展,就业机会大大增加,谋生手段逐渐拓宽,很多农村妇女都放弃了报酬过低、地位不高的刺绣工作,从农村走向沿海地区大中城市务工。目前,民间流传着一种不成文的说法,对于年轻的一代来说“长相好的不做刺绣,家庭富裕的不做刺绣,学历高的不做刺绣”传统绣娘也是寥寥无几。刺绣工作在当今社会被人们的认可程度还处于劣势地位。
(3)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手段单一,难以打开市场,树立品牌优势。目前,夏绣产品的宣传手段还主要停留在平面广告、展销会洽谈、商铺店面等一些传统的营销方式上缺少与当今信息时代相匹配的多元化促销方式。这种保守懈怠的促销手段在当今电视媒体大行其道、信息交流方便快捷的信息时代是难以立足的。另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企业触网”已势在必行
(4)政府扶植力度不够,政企之间沟通不足,限制了夏绣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政府一直都是一个产业直接或间接的推动者,尽管目前政府已对夏绣产业给予一些相关帮助和支持,这些对于一个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是远远不够的。
可以说,如今的绣品市场,虽然夏绣挤进了日益激烈的市场,但是取得长足远大的发展,还不要不断的努力。
三、夏布刺绣的传承保护与创新
夏布刺绣已有四幅作品陈列并收藏于“中国艺术刺绣馆”,被权威机构认定为中国刺绣艺术的新绣种,填补了江西刺绣艺术的空白。夏绣工艺充分反映了地方古老文化特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夏布刺绣是以江西新余为中心的带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刺绣产品的总称,是勤劳智慧的渝州人民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精心创造的一种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民间工艺。夏布刺绣的继承和创新,对我们更全面的了解民间工艺的的起源与发展,观察我国民间刺绣迈向艺术刺绣具有重要意义。民间夏布刺绣走向艺术刺绣,可以更好地促进夏布生产发展,达到为农增收,扩大就业目的。保护和发展“夏绣”这一民间艺术,就是保护民间艺术的多样性,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为了保护将夏布刺绣这一民间工艺,新余市政府从政策、人力、物力、财力实行倾斜,全力支持把夏布刺绣做大做强,打造成知名品牌:
1.2009年2月,新余市政府批准成立“新余市夏布刺绣艺术研究所”,全面开展夏布刺绣的艺术研究,同时加大培训力度,让身怀绝技的老绣娘“传、帮、带”,培养下一代的夏绣人才,提高绣娘的社会地位。
2.市政府已批准江西渝州绣坊有限责任公司征地30亩,兴建“中国夏绣城”,打造“夏绣”女红发展产业。
3.市县两级在政策和资金上扶植农民扩大苎麻种植,发展夏布生产,确保夏布刺绣生产的优质原料供应。
4.注册“夏绣”商标,申报“夏布刺绣”专利,保护好夏布刺绣的知识产权。
夏绣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植,重要的是现代企业在夏绣生产上不断的技术创新,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夏绣取得长足的发展,让这一民间艺术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明)宋应星著《天工开物》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11-01 2.江西省分宜县地方志编委会《分宜县志》黄山书社,2007-07 3.曹祈东《刺绣史话》人民政协报,2008-05-09 4.百度百科
5.疏梅著《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04
《实地调研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西夏布刺绣的现状传承保护与创新.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