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道德发展论文(学前教育论文题目:以童话为载体的幼儿园道德学前教育研究)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道德发展论文(学前教育论文题目:以童话为载体的幼儿园道德学前教育研究),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本文是一篇学前教育论文,本研究一方面从理论层面阐述童话和幼儿园道德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论证童话在幼儿园道德教育中的独特价值。另一方面依托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幼儿园教师进行访谈收集并分析相关资料,揭示当前以童话为载体的幼儿园道德教育中的问题及原因,并据之提出行之有效的教育建议。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道德教育是幼儿发展的必要条件
幼儿的未完成性和可塑性是道德教育存在的前提和基础。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道德是做人的一环。根本一环,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1]由此可见,道德教育对幼儿的全面、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世纪的原罪说为幼儿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埋下了伏笔,儿童虽然弱小,但他并非无罪,他所具有的缺陷带来的更多的是道德问题而非心理问题,如贪吃、嫉妒、不听父母管教、不爱学习、极易开小差被外界吸引、小偷小摸、爱撒谎等。文艺复兴对中世纪的主流思想产生了强烈冲击,人文关怀波及到整个儿童期的教育,道德教育多通过柔和手段进行。正如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对幼儿道德教育的手段从最初的体罚恐吓,演变到后来的温情教化,变化的是道德教育的形式,不变的是幼儿需要进行道德教育这一本质。
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研究成果也为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皮亚杰和科尔伯格分别通过“对偶故事法”和“道德两难故事”,对幼儿道德发展阶段进行划分,提出学前儿童道德发展处于前习俗水平,需要他人的引导和规范。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也强调学前期幼儿可塑性强,可通过强化手段进行道德教育。精神分析学派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认为道德的获得在于儿童超我人格的发展,尤其强调儿童早期的情感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涂尔干则从社会学的立场强调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他在《道德教育》中明确指出,“道德具有一种举足轻重的功能,能够构成一般意义上的性格与人格。其实,性格最根本的要素就是这种约束的能力”。[3]道德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外在行为的规训,更注重培养幼儿成为一个良善的生活者,促使幼儿建构个体道德认知,提升幼儿移情和共情的能力及培养良好道德行为,这既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手段,也是保障社会秩序正常运转的途径。
.........................
二、文献综述
本研究的文献检索途径有二:网络检索和书籍查找。
(一)童话的相关研究
1.国内相关研究
当前国内对童话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童话史的研究和童话本体论研究。作为儿童文学的分支,童话的研究多夹杂在儿童文学的论述中,专门的论述相对较少。
对童话史进行研究较为深入的是韦苇的《世界童话史》,每一章基本都以一个作家,或一篇作品,或一个童话人物作为标题,并以此作为每一个创作时期的概括或者象征,总结了世界童话发展的历史,并在第三版中补充了中国传统童话的相关资料。中国童话大师洪讯涛在《洪讯涛童话通论》中以每一时期代表童话作家的形式介绍了中国本土童话的发展史。此外,郑荔在《学前儿童文学》中对童话亦有阐述,揭示了童话“以儿童为受众,以幻想为建构方式,以夸张为叙事手法,以美为基本格调,以得偿所愿为结局”的特点。
童话的本体论研究存在一元化和多元化两种价值导向,前者体现为儿童本位娱乐取向和成人本位教化取向的两极分化,在 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尤其是五四运动时期表现尤为明显,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外先进教育思想的传入,研究取向趋于多元。
五四时期以胡适、周作人为代表的学者强调儿童文学是“以儿童为本位的文学,是娱乐儿童的文学”,[10]19周作人在《童话研究》中对童话有过经典论述,“盖凡欲以童话为教育者,当勿忘童话为物亦艺术之一,其作用之范围,当比论他艺术而断之,其与教本,区以别矣”。[11]解放后,以陈伯吹和鲁兵为代表的儿童文学作家主张儿童文学在贴近儿童需要,满足儿童情趣的同时,还要发挥对儿童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功能,童话的教化取向开始凸显。陈伯吹在《护卫儿童文学的纯洁性》中明确提出“文学的高贵处,不仅在于让读者全身心的获得美的享受,更重要的,在于以先进的思想启示人生道路,促使人做出道德范畴内的高尚行为,推动社会前进”,充分肯定了儿童文学的道德教育功能。方卫平在《论童话及其当代价值》中对童话的价值取向有所论述,“80 年代之前中国儿童文学的主导美学性格:强调儿童文学对现实的关怀与服务,强调儿童文学的艺术教化功能。”
.........................
第二章 童话与幼儿园道德教育概述
一、概念界定
(一)童话
“童话”译自 Fairy Tale,也有版本译为“幻想文学”或“仙女故事”。关于童话起源有三派学说:神话中心论、传说中心论和包容说,三者虽然观点不一,但都强调童话的生活性和幻想性,是在远古时期伴随着语言发展产生的。然而,“童话”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出现则是近代的事情,据周作人考证,童话并非中国本土产物,而是自日本引入的舶来品,其内涵随儿童观、教育观的演进而不断嬗变。
新中国成立之前,学界对童话的认识相对浮浅,将“童话”定义为儿童文学或儿童故事的代名词。1909 年孙毓修编撰的《童话集》是“童话”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在中国正式出现,这一时期的童话不等同于现代意义的童话,是儿童文学的统称,这一时期的童话多取自旧事或欧美所流行的,原创性童话非常少。新中国成立前夕,涌现了一大批以矛盾、郑振铎、叶圣陶等为代表的童话作家,掀起了童话创作的高潮,这一时期对童话的论述较少,但明确的是,该时期的童话是专门为儿童创作的,内容多为针砭时弊,讽刺反动统治,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新中国成立至 80 年代,学界认识到童话在儿童文学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童话被定义为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手段之一,对童话的研究取得了质的突破。影响较大的有关童话的定义或描述有:“为儿童编写的故事,用最浅明的文字,通过故事的形式,激发儿童的想象,对儿童进行教育。”“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等。80 年代以后,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儿童观和教育观的进步,童话的幻想性、趣味性等特质开始为学界重视,如 “童话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童话创作一般采用夸张和拟人化手法,并遵循一定的势力逻辑去开展离奇的情节。此外,他也常常采用象征手法塑造幻想形象以影射、概括现实中的人事关系。”“童话通过幻想的艺术手段来反映现实生活,这种手段使故事中的人、事、物都放射出奇光异彩。”“童话是以幻想为主要特色,以拟人、夸张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法的适合儿童欣赏和接受的叙事文学样式”。“童话——一种以幻想、夸张、拟人为表现特征的儿童文学样式。”
.............................
二、以童话为载体进行幼儿园道德教育的独特价值
(一)童话本身蕴含着丰富的道德隐喻
童话是远古时期口头创作的产物,伴随着现代意义上的儿童之发现,童话的儿童性与文学性为人重视,逐渐演变为儿童的文学。童话以儿童为受众的特点决定了自身自始至终需保持正确的道德立场以对幼儿进行积极价值引导,“民间童话通过讲述很久以前的故事来传递超越时空的善恶伦理观念,文学童话则以新的题材与人物形象表达现代清晰绝对的道德价值,即使是建立在互文性基础上的后现代童话,在对经典童话的戏仿与解构中也仍然隐含着多元、模糊、相对的道德观念。”由此可见,无论是道德立场明确的民间童话还是以解构与重构为特征的后现代童话,总倾向于以一种指代性符号代替抽象的道德说教。美国学者谢尔登·卡什丹对此亦有论述,他将童话主题概括为虚荣、贪吃、嫉妒、欺骗、色欲、贪婪与懒惰等七宗罪,认为童话中的邪恶女巫是儿童内心本我的化身,女巫的死亡是自我净化的象征,幼儿在阅读过程中战胜自我以提升道德认知。随着研究的深入,童话的德育价值进一步得到认可,《百变小红帽》开篇指出,童话是学习基本道德的入门书,精神分析学童话研究的领军人物布鲁诺·贝特尔海姆也感慨道:“要撰写另一部专著才能够详细阐述童话故事可以,并且确实已经对儿童的道德教育做出独特的贡献。”童话丰富的道德隐喻在幼儿道德教育方面发挥了独特效用,是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
更为珍贵的是,童话德育价值的实现不是凭借其内容的规训性来实现。儿童文学发展曾经历过“糖衣药丸”时期,认为儿童不懂事,将儿童文学作为教化的手段,通过故事引出教训。这种故事带有很强的针对性,旨在培养成人心中的乖小孩。童话德育价值的实现更注重让幼儿获得美的感知,正如刘绪源所说,“真正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的儿童文学佳作像什么?——像水果”,人们在享受吃水果的过程中吸收营养。同理,童话奇幻的故事情节和灵动的叙事语言符合幼儿的兴趣需要,幼儿在阅读该类文学的过程中不自觉将自己与童话主人公进行对照,潜移默化中认同童话中的道德立场,无需赤裸裸的道德说教,所提倡的寓教于乐即为此意。说谎会长鼻子的匹诺曹、学会分享的彩虹鱼、历经艰难蜕变成白天鹅的丑小鸭……童话本身的道德意蕴为实现其道德教育功能奠定了基础,经典童话角色已不知不觉渗入教育活动并成为成人进行道德教育的首选题材。
..............................
第三章 以童话为载体的幼儿园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22
一、教师对童话及道德教育的认识较为肤浅............................ 22
(一)对童话的理解片面化和表面化............................... 22
(二)对道德教育的认识模糊化和功利化................................. 25
第四章 以童话为载体实施幼儿园道德教育的建议..............................36
一、多管齐下,提升教师对童话及道德教育的认识水平......................... 36
(一)教师主动学习,完善自身对童话及道德教育的认识...................... 36
(二)加强继续教育,深化教师对童话及道德教育的理解........................ 36
第四章 以童话为载体实施幼儿园道德教育的建议
一、多管齐下,提升教师对童话及道德教育的认识水平
(一)教师主动学习,完善自身对童话及道德教育的认识
幼儿园教师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骨干力量,自身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幼儿园的实际教育质量和幼儿的发展水平,当前幼儿园教师对童话及道德教育虽有一定认识,但多浮于表面,对童话深层次道德意蕴的认识水平较低,且依托童话进行道德教育的手段相对落后。为充分发挥童话对幼儿园道德教育的独特价值,促进自身专业成长,幼儿园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意识,积极主动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完善对童话及道德教育的认识。
首先,教师自身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积极主动学习。《幼儿园工作规程》在阐述幼儿园教师职责时明确指出,幼儿园教师应“参加业务学习和保育教育研究活动”。[25]然而,相当数量的幼儿园教师将国家编制视为“护身符”,轻视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拒绝接受新理念,认为依托童话进行德育是一种“浪费时间的活动”,该类认知源于教师对童话及道德教育价值认识不足。因此,教师应通过参加相关讲座、学习网络课程等,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深入了解童话及道德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充分理解童话的德育价值;此外,教师之间可结成学习小组,及时交流学习心得,促进共同发展。
其次,幼儿园教师尝试记录教育故事,总结教育经验。波斯纳在论及教师专业发展时提出了“经验+反思=成长”,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对自身经验进行反思。依托童话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教育随笔的形式及时将活动过程中发生的趣事和收获予以记录,从中抽取教育问题,反思教育活动,在教育经验总结过程中提升自身对童话和道德教育的认识水平。在访谈过程中能够明显感受到,熟练教师对如何应用童话把控道德教育的认识程度较为深刻,并能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能够这与她们的日常经验反思也是密不可分的。
.........................
结语
还有问题也可下方评论or私信我——编辑部的林姑娘
收集大家的问题,发文章来给你们解答!
文章——202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