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程改革论文集锦9篇

2024-03-05 22:08: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英语课程改革论文集锦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英语课程改革论文

英语课程改革论文范文1

改革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交流极剧增加,随之应运而生,对于外语专业人才的需求的供不应求。无论是交流、学习、工作、生活,人们都可以清晰地发现,英语无时无刻不渗透在生活之中,虽然现在的学生从小学习英语,对于西方文化有了一定了解,但由于缺乏实践和交流经验,大多数的英语学习者不能有效地利用英语。这体现出教育方式、方法、体制的弊端,而文秋芳教授提出的“驱动假设理论”为教育改革灌输了活力。她认为没有语言输出,就没有学生对外界知识的大量获取,就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框架,就难以灵活的运用,不利于语言能力素养的强化和拓展。不同于完全强调输出,该假设认为应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拓展同学们的学习和思考能力,也就是更加注重其实用性和职场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将所学的知识充分转化为能力,更加适应现代化英语教学的需求(。马蔚华,2011)然而,现在的英语专业技能课程存在较大的弊端,主要体现在:

(1)专业性不明确。职业英语课程应该区别于其他本科英语教学,更加注重实际应用能力。

(2)教学方法保守。虽然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课程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英语教学方法,但仍难以脱离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较低。

(3)实际操作能力差。英语水平主要体现在知识水平,难以应用于生活实践,造成职场竞争能力差等弊端。

二、输出驱动假设在英语专业技能课程中的举措

根据输出驱动假设的内涵和目标,笔者进行了一些理论方面的探究,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较大的变革,引进新的教学模式,旨在通过输出任务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目标阅读、情景写作、沟通交流的能力,其主要包活一下几个环节(林立新﹑杨金国,2010):

(1)设置输出驱动性任务。通常设置为情景模式、目标阅读,设立情景模式能够将抽象的学习具体化,即教师给予一个具体的场景,有学生自行编排对话、剧情设计、主旨表达,这能极大地驱动学生的表现欲望;目标阅读,即教师给予课程的主要任务或者问题,由学生带着目标去交流、探讨,教师则负责课程方向的引导和纠正,以任务为依托,能够极大地驱动学生们的参与度。

(2)小组合作交流。以小团体的形式进行分组,这是英语学习和当前教育模式普遍采用的方法,而小组交流的意义就在于将比较复杂的任务分块处理,这样极大提高合作效率,减低输出焦虑,对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任务分工的合理安排也有极大帮助。

(3)展示成果。小组成员通过海报、视频、宣讲ppt等方式,展示实践成果,这是推动前期语言实践活动的重要驱动力。对于成果的展现,并不仅仅考虑的是荣誉的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涉及对学习内容的回馈、本组的任务分工、项目合作交流,这极大地提高了输出驱动的效率,对学习内容巩固、小组内部团结建设、个人自身成长有着极大的帮助。

(4)用实践印证以提升英语素质单一的英语学习如同温室的花朵,并不能适应求职就业等社会需求。英语作为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不能将它局限在学习,应该学以致用,以用促学,教师要为学生拓宽渠道,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在笔者看来,教师工作者应加强学生们在校内外的英语交流,不同团体、不同组织之间应创建有意义的活动,加强校企间联系,通过参观、交流、实业、助理等方法,提高学生们的竞争力(文秋芳,2011)。

三、结语

英语课程改革论文范文2

1.教材内容陈旧,针对性不强

目前我校使用的几本教材在内容上基本上都涵盖了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但这些传统的旅游英语教材大多都存在语境不真实、语言过时、语言点单一以及练习题的设计刻板等问题。为改变这一现状,后来我们又改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吴文婷和吴云主编的《旅游英语》。这本教材最大的优点就是更注重了学生英语听说语言技能的训练,这些听力材料大多比较新颖,也都打上了民俗、历史、人文和科技发展的印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听力能力更能丰富自己的人文社科知识。但是这本教材和以往的教材一样都具有普遍性和通用性,缺少具体性、针对性和地域性。教材的起点相对于高职生来说还是有点偏高,教师在课堂上又不得不对一些语言难点进行分析和讲解;而且内容又过于丰富,导致无法在有限的课堂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缺少针对性和地域性以及课堂任务重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专业知识欠缺

在商务英语专业开设这门技能课,最大的长处就是学生的英语基础相较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要扎实很多,从学生做听力以及口头表达等部分的练习时可以很明显地反应出来。但是这些学生由于缺乏旅游学的相关知识,在一些专业问题的讨论上明显感到吃力,经常是一问三不知。因此教师要花时间和精力对这些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补充。而这些专业知识的补充有时也会扰乱课堂的节奏,使得课堂显得凌乱、不够连贯。

3.专业教师复合能力欠缺

目前,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教师均为取得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位的年轻讲师,这些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从事于教学工作,虽说英语语言基本功扎实,但旅游专业的相关知识在从教之前基本为零,更没有旅游行业从业经历。由于缺乏旅游行业知识和对旅游市场的不了解,多数情况下教师把旅游英语课堂当成了语言学习课堂在进行,没有把英语技能和旅游专业知识结合起来。那么学生就无法把英语知识和旅游专业知识融会贯通起来,在实践中也就是简单粗暴地把想表达的中文翻译成英文,从而忽略旅游专业术语的表达以及一些旅游行业的英语惯用表达方法。

4.教学设备和方法落后

高职院校旅游英语的教学一般都是在普通教室完成的,有些教室虽然配备有多媒体设备,但是教师大多也只用来演示PPT课件来辅助教学,教学方法基本上还是采用比较传统的教授法。大多教师比较注重语言基础知识的训练而忽视了语言交际能力培养。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互动大打折扣,也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缺少主观能动性。而旅游业是一个因时而变的行业,要把握这个行业的脉搏,做好这一行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就必须做到与时俱进,时时站在行业的前沿,了解行业动态,这样才能够不与行业脱节,快速地融入到岗位中去。但是经调查,教师和学生们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来关注旅游行业的非常少。

5.学生缺乏实际演练的真实环境

高职院校旅游英语这门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它应该是较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英语来实际地为游客提供服务的能力。该课程应该是在教学中实践、在实践中教学。但是目前该课程在我校的实施并没有注重与企业的合作,实践课大多就是课堂上的情景练习。这种实践与真实的语言环境还是很大的差异性,并不能很好地用来检验教学效果。

6.课程考核和评价的方式单一

目前该课程在我院的考核方式主要为期末终结性评估,考试形式为笔试。这种考试大多还是以测试学生书面的英语语言基础为主,题型多为语法、阅读及翻译,但这种测试很难判断出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及与外国游客交流的语言应用能力。尽管笔者在这门课的教学实践中对期末考试题型做了一些修改,增加了一些专业术语配对题、旅游业相关知识的问答题以及旅游应用文的写作(迎送辞、旅游日程安排或旅游景点介绍的撰写等),但这些对习惯于死记硬背的学生来说只要准备充足还是能够很好地应付考试,一样也难以真正地衡量出学生旅游英语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课程的具体改革方法和措施

1.明确教学目标,有的放矢

我们在商务英语专业开设此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结合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扩大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面。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首先就是就业教育,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2.根据地方旅游特色,开发校本课程

我们学校的大环境是处在浙江省这样的一个旅游大省,而我们学校所处的横店影视城更是全国知名的影视旅游产业基地,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的旅游资源来编写一本合适的旅游英语教材作为课程的补充教材,这样不仅可以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快速上岗,为相关的旅游企业输送有用的人才打开通道。

3.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并根据行业岗位的需求设计课程体系模块,选取教学内容

我们可以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旅游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以旅游活动流程的基本环节为参照,真实地模拟旅游行业运作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情景,把一个个具体的任务链接起来,如接机、酒店入住、餐饮服务、购物以及沿途景点介绍和讲解等组成课程内容,通过这些导游工作基本环节情景的模拟,开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授课方式。例如:每学期开始时按照现实生活中的旅行社、旅游公司的运作模式,将同学们分组,各小组按照每次任务的不同再在组内进行角色分配,然后合作完成各个旅游活动的具体任务。在做景点讲解之前各小组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合作翻译出某一旅游景点的解说词,然后各小组之间交换对同一景点的英文解说,比较别人组与自己组翻译的异同,然后取长补短,最终得出一个既方便理解又让游客印象深刻的译文。在这个语言应用能力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专业能力。

4.加强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由于既具备丰富的旅游专业知识,又掌握了较强英语语言综合技能的双语教师的缺乏,使得旅游英语的教学只能由非旅游专业的英语教师来讲授。尽管他们会在课下为了课堂内容的完整性和专业性而补充自己的旅游专业知识,但是终究只懂皮毛,并不能让自己的专业知识成为一个体系而清晰地传授给学生,很多时候旅游英语课堂也变成了重语言知识点和语言技能的讲解而非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所以旅游英语这门课程的教师必须是既具备旅游专业知识又能熟练运用英语语言,能够融会贯通,才能培养出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新型旅游人才。因此,校方应竭尽全力地去培养一批能够胜任旅游英语教学的老师,提供专业培训,努力的提高教师素质。

5.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教育教学的优化,提高教学效率。它是当代社会教育工作者应该掌握的一项最基本的技能之一。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运用网络搜索旅游信息。让学生了解最前沿的旅游行业动态,可以更有利于学生的实践为将来的从业提供更好地过渡。而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这种声像教学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6.组织学生实地演练,实现真正意义的学以致用

旅游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训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真正地为旅游行业提供应用型人才。我们学院周围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学院还处在知名的横店影视城内,横店影视城被誉为“东方好莱坞”,也是我国著名的影视旅游产业基地。而且校内也有酒店可供学生们实地演练。所以除了课堂教学,教师应该积极地组织学生去景点或者酒店去进行实地演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构建自己的知识,积累英语导游经验。在完成各项旅游任务的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真正地体验把所学到的东西运用在实际工作中的意义,而且也能够让他们直接感受旅游行业的文化氛围与运作要求,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7.丰富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拓宽其知识面

旅游英语是一门跨学科性质极强的课程,要真正地掌握好这门课程,学生需要具备丰富的地理、历史、人文、交通等方面的知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旅游业也不断发展,其相关知识更新较快。为了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师有义务给同学们提供一些最前沿的行业动态。让学生了解与旅游实践相关的各国最近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有利于他们更顺利地开展旅游工作。

8.改革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

旅游英语的考核方式不再沿用仅仅以期末考试作为最终评价的传统考核方案,而是采用过程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期末考试)分别占60%和40%。过程性评估由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30%)和小组项目(30%)组成。小组项目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各景区去实际演练并拍摄出一个10-15分钟的视频回来,然后教师在课堂上播放由学生和老师共同评出分数。

三、结语

英语课程改革论文范文3

(一)英语教学大纲(课程目标)发展趋势

纵观我国半个世纪以来的各层次学校英语教学大纲的发展和演变,可见英语课程特性和价值观念的变化。除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侧重点和优先秩序在发生变化以外,英语课程的性质由单一的工具性在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转变。通过《1951年普通中学英语科课程标准高中部分(草案)》《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93年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2000年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2007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几种英语教学大纲的变化可以看出,英语教学目的从语言知识发展为英语交际能力,再包含了思想情感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文化教育,最终为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按照英语教学的价值取向,医学生英语学习目的和内容上要越来越科学、全面,以体现终生学习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语言学习目的和手段

交际既是语言学习的目的,也可以成为语言学习的手段。交际在现实是离不开情景的,而文化便是情景的一部分。所以,人文知识的积累和人文意识的培育既是英语学习的目的之一,也是英语学习的手段之一。英语教学中注重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既是个人、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英语学科本身的要求。

(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英国哲学家和教育家怀特海(1929)说过:“有充分普通教育的技术教育不能称之为技术教育。”职业教育更强调学生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把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看成一个整体。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21世纪医务工作者,基础与通识能力(如知识迁移能力和学习策略)、比较宽宏的视野和广阔的思考能力、职业知识结构中的工具性知识和技能(如外语和计算机)十分重要,对学生培养运用信息能力和适应信息化时代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利用英语教学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可能性

(一)丰富的英语学习资源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英语学习资源从单一的文本形态,到有声读物,到多媒体,内容和形式都越来越丰富。作为英语教学资源主渠道的英语教材也包含了各方面的人文教育的素材。教材的人文精神内涵直接关系着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充分选取、利用甚至整合各种教材提供的相关资源。

(二)多样化的英语教学手段使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成为可能

在英语教学中具体利用何种手段进行人文教育,已有不少相关研究。如淡化学科意识、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实现语言教学到教学语言的转变、建立语言教学与社会文化的联系、强化审美教育、建设校园文化等(于黎明,2006;何凤梅等,2007;张静,2006)。在对医学生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在科学素养、利他主义、服务精神、对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包容态度等方面对医学生进行培育。

(三)英语教师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高校英语教师在知识结构上具备了进行人文教育的基础。很多教师高尚的师德师风、独特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具备优秀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教师一定能够培养出具有优秀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学生。(四)医学生对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具有强烈的愿望当代学生在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具有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趋势,但是随着社会、教育和科技的日益发展,大学生越来越意识到人文素养对每一个公民、每一种职业的重要性。特别是作为工作对象是人的医务工作者,对涉及人的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哲学、文学等人文学科的学习,对自己人文素养的提高,具有比较强烈的需求。

三、利用英语教学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内容

(一)利用英语教学形成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Health(1983)指出“所有的语言学习都是文化学习。”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学习跨文化交际。因为在外语教学中,学习内容必然包括目的语相关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饮食习惯、节假日、宗教传统、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美学、信息技术、婚恋、健康、公民等。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英语谚语、成语学习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可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将来的医务工作密切相关。

(二)利用英语教学提高医学生学习策略和工作方法

英语教学应该从可持续发展观的高度,不仅教会学生相应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而且应该使学生获得相应的学习策略,这些学习策略会对学生将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产生积极影响。在对医学生的英语教学中,特别应注意某些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如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主动向同学或教师请教的态度,这可能会使的学生在临床工作中能与同行、患者和管理人员比较顺利相处。

(三)利用英语教学培育医学生积极情感态度

英语课堂教学教学效果与学生积极情感态度形成互为因果,即学生积极情感态度促进和提高英语教学效果,较好的英语教学效果会培育学生积极情感态度。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培养医学生的情感态度包括浓厚的学习兴趣、正确的学习动机、强烈的学习意志、幸福和愉快的感觉、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参与交流和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等。

四、利用英语教学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

(一)拓展英语教学资源

一方面,要对各种英语教材进行选取和整合,对教材上合适的教学材料可以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另一方面,还应该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材料英语的关注。

(二)丰富英语第二课堂

除了开展常规的英语讲座,还可以通过英语短剧、歌曲、诗歌朗诵、演讲、阅读、墙报比赛,英文名著电影赏析,英语音频广播,英语交友等活动,丰富英语第二课堂。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

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使学生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方面去了解相关英语语言文化。实物、电影、录像、录音、电视、因特网、访谈、书报杂志等都可以开发成有用的教学资源。

(四)探索有效英语课堂教学方法

英语课堂中文化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英语教师可以根据相关经验,教学环境,教学需要等,确定自己应该如何教授文化知识。在教学中把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有机结合、融会贯通,而不是在英语知识讲解练习前后补充介绍一点文化知识。还有,英语教师必须意识到,有些文化知识是需要亲身体验才能习得。

五、利用英语教学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对待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关系

英语教学要培养正确的文化观,首先,作为中国人应该学好本土传统文化;其次,作为现代的中国人应放眼世界。要使学生为自己的文化感到自豪,也能宽容文化多元化和异域文化,在本土意识上培养国际视野。不要狭隘、虚无的“爱国精神”和“民族主义”,也不要学了一点英语就“挟洋自重”。

(二)注意显性文化导入和隐性文化导入的结合

显性英语课程的文化学习是在英语教材或英语课堂教学中目的明确、形式明显地向学生展示一些文化内容的材料,特别是一些有形的文化知识的导入,如文化事实和与文化有关的语言现象。其优点在于“它给学生以较系统、较确定的文化知识。而这种知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是不可缺少的,它可以为学生自己进行文化探索提供一个基本的认识框架”。(高宝虹,2003)。相反,隐性文化导入就是除了显而易见的文化内容之外的其他内容和形式,注重内在的、隐含的文化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文化领悟能力安排内容多样,形式活泼的隐性课程,如课外英语短剧表演、校园英语广播、英语经典电影赏析等。

(三)探索医学生人文教学的细化和整合

英语课程改革论文范文4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方法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指导思想,所以教材的编写是极其重要的,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使用教材,在此介绍了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和如何把握好教材。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新教材的编写体现了外语学科的整体教学思想

1.教材编写系统性

新教材的编写是在小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基础上进行的,七年级设置了四个模块的预备级,为以后的学习内容奠定了基础。每个模块第一单元是听说课,第二单元是读写课,第一单元的对话和第二单元的课文是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第三单元是复习课,复习一二单元的知识的语法,三个单元组成一个模块,既突出了听、说、读、写四方面的综合训练要求,又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体系。

2.教材编写具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外语这门语言学科,兴趣更为重要。因此,教材的编写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教材在课文编写内容、学习活动、学习资源等各方面都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当然,仅仅靠学生的兴趣是不够的,教材还必须培养学生克服各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3.教材编写具有时代性

任何教材都必须与时代是同步的,但是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更需要教材具有前瞻性。英语教材的编写反映了21世纪的生活现实和语言发展趋势。题材和词汇的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科技领域的最新发展。

4.教材具有适用性

本教材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题材(包括个人介绍、学校生活、家庭生活、节日、动物、健康饮食等),各册教材以题材为纲,同一题材可以在全套教材中反复出现,逐步扩展加深,词汇语法项目和功能用语的选择和安排均以题材为出发点,以真实性任务为原则,实现为用而学、学用结合、学而能用的目标。

二、如何把握好教材

一套好的教材的出版并不意味着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它还有赖于广大教师转变观念,认真领会和把握新教材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使我国的外语教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1.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

新教材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体现学生是外语学习主人翁的观点。给出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贯彻“为交际”原则,创设更多的学习情景

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的学习在于在各种场合情境下能够灵活运用。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一些活动,让他们感受到语言学习的气氛,让他们想学、爱学、学好。

3.重视情感教育,树立学生学好外语的自信心

英语是一门外语,绝大多数学生只靠课堂接触英语,课后只是写写作业,根本没有运用英语的机会。还有些学生其他学科都很好,可就是英语不好,所以总成绩上不去,渐渐就灰心了。面对这种状况,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哪怕是一点点的成绩,让学生觉得有信心。

新教材的编写和使用,为英语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但也对广大的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个英语教师都应该钻研教材和大纲,多读一些外国书籍和了解外国的文化意识和地域风情,以增长见识。备好课,上好课,做好课后辅导,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英语教学成果会更上一个新台阶。

英语课程改革论文范文5

【关键词】 建构主义 高师英语教学法 课程改革

高师院校的英语专业是培养中英语教师的主要地方,随着中学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高师英语专业教学法课程也需要进行改革,只有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英语在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英语教学法课程必须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反思,运用建构主义理论重新解释英语教学的过程。

一、当前英语教学法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建构主义的启示

首先,高师院校对教学法课程重视不够,课程设置中无法体现该课程的核心地位,误导了师范生的观念,使其认为只要掌握好英语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就可以从事英语教师的职业。其次,传统的英语教学法课程仍注重传授知识而忽略培养学生的能力,只注重理论的讲解而忽略了其教学实践的性质,理论学习与实践相脱节,不能有效保证学生能学以致用,也不能对师范生的职业技能进行评定。另外,教学方法单一乏味,整个课堂基本以教师讲解理论知识为重点,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要建立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的知识进行选择,解释以及加工处理,从而构建新知识;建构主义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处于指导的地位,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也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帮助,指导学生进行建构新知识,这符合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建构主义强调情景在学习中的作用,要求学生到现实的环境中体验理论知识,从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了解到建构主义理论正弥补了当前英语教学法课程存在的不足,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角度出发,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相应的问题。比如教师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在英语教学法的课堂上创设情境,增加学生参与实践的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加强学生的合作,交流,互动,从而有效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建构主义理论下英语教学法课程的改革

2.1改革教学观念,建构英语教学法课程理论体系

英语教学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和时代对英语教学不断提出新要求,当前,新课程改革进一步发展,英语教师也相继探索和改革教学模式,英语教学法课程除了基本的教材和辅助材料外,还加入一些能体现中学英语教师教学实践的材料,比如《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外语教与学》等。比如在讲任务型教学模式时,要让学生对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教学目标、设计任务、课堂教学与评估等进行讨论,再让学生解决如何将其贯彻到听、说、读、写等各个教学环节中。

2.2改革教学手段,加强对学生英语职业技能的培养

英语教学实践能力包括英语教学能力、课堂组织能力、各种教学方法能力以及处理教材的能力,在英语教学法课程实际教学中,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学生必须拥有良好的口语能力才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另外,规范的板书设计能带来良好的视觉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积累经验,因此,教师要增加学生参与实践和课堂教学观摩的机会。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必须加强师范生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几个学生对同一内容进行授课,从而了解不同的教课风格和处理教材的不同方式,有利于学生了解自身的不足,并不断地完善。

2.3改革课程考核模式,提升学生的教学能力

对英语教学法课程的考核不能仅靠最后的考试来定学生的能力,还要加强平时的考察,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对实践能力分模块,对每一模块进行评分,必须具备英语基本教学能力、编写教案和教学演示等实际教学的组织能力、分析教材和教学设计等教材驾驭能力以及各种情境教学能力等,通过加强对各种教学能力的考察,促进学生英语教学能力的提升。

三、结束语

高师英语教学法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各高师院校和英语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效利用建构主义理论来指导英语教学法课程的实际教学,为学生毕业后的英语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英语课程改革论文范文6

关键词:专业英语;课程改革;课程实践;应用创新人才

为了提高工程应用创新型本科人才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1-3],天津理工大学着重对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探索与研究,并对原有培养计划中专业英语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授课对象为管理学院工业工程专业学生,该课程是在第三学年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共计32学时,2个学分。

一、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欠明确

英语是在国际交往中广泛使用的一种交流工具,其普及性体现在各个领域,国际上近90%的学术论文是用英语发表或宣读的,且各学科领域的重要学术期刊也多采用英文印刷出版。原培养计划中的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其教学内容一般仅涉及专业英语文献或课文的阅读与翻译,而不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在专业领域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

2.教学手段单一

以往的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多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且理论教学较多,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互动环节较少,即使有也多是教师让学生阅读或翻译文献或课文,其实质仍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另外,学生对于课本中的专业理论知识了解不够深入,因此存在不理解、看不懂、不想学的情况,甚至有些学生认为自己用翻译软件学习此课程就可以了,上述情况导致部分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教学效果不理想。

3.教学资源较少

以往的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资源较少,多是选择本专业或相关的专业英语教材,也有选择期刊上专业领域的英文文献作为教学资源的,但总体上讲资源类别过少,只是单一的纸质版内容,仍然没有脱离开课本。由此产生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学生只能在阅读、翻译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训练,但是在听、说、读、写、交流、应变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得到的训练很少甚至没有,依然是“哑巴英语”。

4.考核与教学评价欠合理

以往的专业英语课程结课考核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教师指定内容,学生进行中译英的翻译,然后由教师打分,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结课翻译成绩按比例组成;另一种是由教师出试卷对学生进行考试,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按比例组成。这两种方式都是一种“笔头”的考核方式,没有对学生听、说、读、写、应变等方面进行评价,因此是一种不合理的评价方式。对于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评价,以往是由学生给教师打分,教师是无法看到学生对自己的详细评价结果,只是知道一个最终的等级。因此这样的评价方式引发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时间多是期中或期末,课程没有结束,因此学生的评价存在着一定的不准确性,且有的学生因顾虑到期末的成绩会在评价时不很客观;另一个问题就是教师无法知道学生的真实、详细的评价与建议,不利于课程的改进与提高。

二、专业英语课程改革与实践方案

鉴于以往工业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存在的多方面不足,为了提高大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听、说、读、写、译、应变、交流等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天津理工大学提出了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方案。

1.明确教学目标

对于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工业工程专业,本课程改革后的教学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学生在工业工程领域专业英语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则是重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与水平,锻炼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4-5]。改革后的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目标明确,使专业英语教学由过去以培养学生专业英语文献的阅读、翻译能力为主转变为在提高阅读、翻译能力的同时注重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加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能力的培养。

2.丰富教学手段

改革后的专业英语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并搭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平台。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英语实际水平有重点地加强薄弱环节的学习,还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与准备情况,自主选择进行英语辩论、演讲的时间,同班级的学生可分期分批地进行,灵活的形式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1)教师讲授部分改革后的专业英语课程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环节只占很小的比例。教师选用本学科有代表性的英文文献进行课堂讲授与翻译,使学生了解工业工程领域专业英语知识,并主要讲授如何进行英文科技文献的翻译、英语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用英语宣读论文及进行论文答辩的基本技巧等知识,即教师讲授的是一些学习方法,而不是单纯、机械地教如何阅读、翻译英文文献。

(2)学生实践部分学生实践部分包括模拟辩论和个人简历制作与演讲。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了锻炼学生听、说、应变、交流等英语综合能力,教学改革中增加了学生模拟辩论的环节。将班内学生分成多个小组,由学生根据身边的热点问题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辩论题目,如“大学毕业后就业、考研、出国哪个更好?”。

此类模拟环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不再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增加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与投入,在完成课堂练习的同时提高了查找资料、整理资料、写作、听、说、应变、交流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专业英语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大学三年级的本科生,本课程授课结束时也意味着他们即将迈入大学四年级,随之而来的就是为就业四处奔波,其中有些同学希望进入外资企业工作,而一份好的英文简历则是他们进入理想单位的敲门砖。因此,如何制作一份能真实反映自己特长、又富有特色的英文简历就成了摆在学生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课程讲授中增加了关于英文简历写作的相关内容,并将学生个人简历制作及演讲成绩作为期末考核的一部分,为学生搭建了一个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平台,使学生在完成考核的同时发现自己并弥补的不足之处,增强自信心,为就业提前做好了准备工作。

3.扩展教学资源

(1)选择合适的教材本课程选用了工业工程专业英语教材,该教材是面向21世纪工业工程专业规划教材。教材难度适中,覆盖了工业工程领域主要专业知识内容,能满足工业工程本科专业学生对专业英语的教学要求,使学生的阅读、发音、朗读、翻译等多方面的能力与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2)应用多媒体视听资料在选择英文纸质材料之外,课程中还采用了多媒体视听资源,如“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的视频录像。在观看录像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差距与不足,激发了学生提高英语听力水平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学生英语听、说水平的提升。

4.改革考核与教学评价机制

(1)改革考核方式改革后,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学生翻译教师指定的英文资料(翻译后约1000个汉字);另一个就是学生自己准备英文简历并进行演讲,时间为3分钟。在进行成绩评定时,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包括出勤、课上翻译、课堂辩论),结课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包括资料翻译和简历演讲,其中资料翻译占结课成绩的40%,演讲占结课成绩的60%)。结课成绩中:资料翻译的成绩评定要考虑工作量是否达标(30%)和翻译的语言准确性、流畅性(70%);演讲的成绩评定要考虑学生准备充分性(40%)、语言流畅性(40%)、富有特色(20%)。

(2)改革教学评价机制在课程结束后,在不记名的前提下,学生向教师提交个人意见与建议作为对教师的评价。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免除学生的顾虑,充分发挥学生的评议权,让学生说出内心的真实感受;另一方面也使教师真实地了解课程进行中各环节对学生的影响、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为教师进行后续的课程改革提供素材与方向。

三、课程实践与改革的效果

通过课程实践与改革,工业工程专业英语课程重点加强了听、说方面的能力训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课堂纪律良好、出勤率高,学生踊跃参与课堂讨论、辩论与演讲,课下知识交流较多,课外作业按时完成。在授课过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教材、视听资料与课堂互动环节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综合训练提高自己在专业领域听、说、读、写、译、应变、交流等多方面的英语综合水平,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学生增强了就业竞争力。

四、总结与展望

专业英语的课程改革与实践虽已取得一定效果,但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地改革与实践[6-7],笔者根据实践及学生的意见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增加课时

在教学计划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增加专业英语的课时,如由32学时增加到48学时,以此来增加互动环节的课时。

2.丰富教学资源

在教学资源允许的条件下,增加多媒体视听资料的运用比例,进一步加强学生听、说能力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水平。

3.进一步完善互动环节

可以考虑组织晋级辩论赛,并由各组最佳辩手组成两个精英队进行精英辩论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孙会明.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状[D].江西师范大学,2015.

[2]田朝霞.“英语演讲”课在中国高校的本土化研讨———其课程性质与基本教学观[J].中国外语教育,2013(2):34-40.

[3]潘澜澜,慕光宇,潘颖,等.CDIO理念下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装备制造技术,2015(12):212-214.

[4]邢青松,李斐.面向经济发展需求的工业工程人才创新培养研究[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4(11):13-18.

[5]朱民杰.在地方高校开设英语演讲课程的实证研究—以韶关学院为例[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40-144.

[6]蔡华健.高校英语演讲技能训练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基于地方院校第二课堂的实践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3(10):57-58.

英语课程改革论文范文7

关键词:农业院校;翻译教学;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1-0272-2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各高校翻译本科专业及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的建立,翻译课作为英语专业学生高年级阶段的核心课程及学生心目中期望值较高的课程备受英语教育界及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和重视,翻译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对起步晚、底子薄的高等农业院校的英语专业翻译课程而言,还普遍存在着课程设置特色不鲜明,忽视课程间的相互支撑、相互渗透,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整体翻译能力的培养等问题。因此,如何让农业院校的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如何在翻译教学体系建设中突出自己的特色,成为高等农业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本文从翻译课程体系规划、翻译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以及改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对高等农业院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课程体系改革思路进行了理性的、尝试性的探析。

1 翻译课程体系规划

农业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与城镇,与其他以语言教学为专长的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相比语言基础相对较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习能力及学习习惯明显滞后,生源质量处于劣势。翻译课程的目标定位,课程的内容设置必须适合高等农业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

1.1 确立翻译基本技能训练与农业科技英语翻译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定位

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0年3月修订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1世纪的外语人才应该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的基本特征。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决定了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既要重视语言基本技能训练,更要重视专业知识教学。翻译课程建设要顺应时代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应该以市场和社会对外语翻译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其培养理念应当强调实践性和专业性,翻译教学不能同“教学翻译”一样只解决学生语言问题,还应该完成通识教育和专门知识教育。因此,高等农业学校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应以缩小市场需求与培养现状之间的差距作为切入点,立足毕业生就业环境,将翻译课程体系与本学校优势学科相结合,确立以翻译基本技能训练与农业科技英语翻译相结合为特色的课程目标定位。

1.2 建立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的翻译课程体系

目前农业院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课程设置还存在一些问题。课程设置因“人”而设的情况比较多,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许多农业院校虽然也设置了翻译理论与实践、口译、笔译等翻译必修课,但尚未形成课程体系,所设课程教学时数有限,课程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与渗透,不能满足学生综合翻译能力提高的需求。因此,应该逐渐建立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的翻译课程体系。

一般来说,翻译课程是在第5~7学期开设,学生在1~4学期基础英语教学阶段主要侧重于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因此,作为英语专业方向之一的翻译课程体系的建设应该突出农业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立足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综合翻译能力。整个翻译课程体系的建设应突出语言知识技能和专业方向应用能力双本位的教育思想,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突出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融合性发展的培养规划,突出可持续、创新发展能力和服务三农相结合的战略目标。翻译理论与实践与体现农业院校特色的课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设置,从设计的整个教学过程到知识内容上,体现上下承接关系,即翻译理论与实践注重基础翻译能力的培养,而以农业科技英语翻译为特色的课程则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

2 翻译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思路

农业院校英语专业独特的培养目标和翻译系列课程体系的确立,为翻译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明确了指导思想。翻译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学生的实践环节等各方面呈现新的特色,为翻译教学向科学、系统的方向迈进提供了可能性。

2.1 课程内容改革

翻译教学应该重视翻译理论的介绍,对于以提高学生翻译能力为目标的翻译课来说,翻译理论是翻译实践的重要基础。以往部分教师和学生对翻译理论重视不够,认为翻译只要大量练习实践就足够了,忽略了翻译理论对译文的指导作用。杨自俭教授曾建议, 在翻译教学中,“翻译理论部分应占30%~20%,实践部分占70%~80%”。霍姆斯曾将翻译理论分为纯理论和应用理论。本科阶段的翻译课应以应用理论为主,其中的翻译专业知识是教学中的重点。包括:翻译的性质,翻译的标准和原则,翻译的形式,翻译的目的、方法、步骤,文本类型与翻译方法的关系,职业翻译的特点,翻译项目管理,译员的职业素质要求等等。根据农业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和现状,将翻译理论有机地融汇在翻译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此,改革后的翻译教学内容主要涵盖应用理论介绍,英汉语言对比,不同文本、尤其是农业科技英语文本的语言特点及翻译。前两项主要是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的教学重点,而农业科技英语翻译则主要是高级笔译课的教学重点,课程间相互渗透,相互支撑,既注重学生基础翻译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学生专业知识翻译能力的提高。

2.2 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翻译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综合翻译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学生大量的翻译实践。改革后的翻译教学应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与他人合作,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培养学生可持续、创新发展的能力。教师在整个教学中,从翻译材料的选择,到教学各个环节的控制,再到学生译文的点评等等都要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课堂组织形式上改变了以往翻译课上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模式,更多的重视学生的参与程度,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承担部分课堂任务。每节课选出一个小组(以2人为佳)将课前准备好的译文进行讲解。学生不仅仅提供译文,还要介绍翻译的过程,如文章是什么体裁,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哪些特征,翻译此类文章需要注意什么,翻译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难点,为解决这些难点用了哪些技巧,通过此次翻译活动有哪些收获,以后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等等。这种教学方法比以往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方法更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也更好。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多细节的东西如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进行考核等问题都要考虑进去。如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在翻译中撰写心得,记录翻译的难点、得失和感悟,让学生意识到作为译者身份存在的意义和影响。

2.3 改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翻译教学改革绝非一朝一日之事,学生综合翻译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绝非只是一门课所能解决,需要英汉互译、初、中、高级笔译、农业科技英语翻译、科技英语阅读等一系列课程的有效合作支撑。因此,翻译课程体系必须在内容及设计等方面体现上下承接关系,形成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实现方法手段等科学的教学体系。

其次,翻译教学改革的实施离不开教师的努力,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翻译教学改革的成败。但从事翻译教学一线的大多数教师在翻译专业领域都没有从业经验,参加各种翻译课程教学培训的机会也不多,直接影响了翻译教学的效果和改革的力度。因此,翻译教师应该重视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利用各种机会参加翻译课程培训,有条件的学校更要创造机会派教师到企业挂职进行翻译锻炼。而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农业科技英语翻译课程,有必要和校内其他优势学科的教师加强联系,以弥补现有教师缺乏农业科技专业知识的不足。

最后,要重视学生实习这一重要实践环节。农业院校英语专业应该逐步建立自己的实习基地以供学生实习使用。但目前实习基地的建立还面临经费、方向等各方面的困难,因此有必要建立社会调研小组,尊重本地翻译市场的需求,以社会如涉外农业公司、涉外农科事业部门和涉外农学行政部门对农科院校翻译方向的学生的需求为导向,逐步建立自己的实习基地,缩小学生翻译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的差距,扩大学生的就业面。

3 结语

总之,高等农业院校翻译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应该与本校其他优势学科相结合,体现农业院校英语专业特色和优势。确立翻译基本技能训练与农业科技英语翻译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定位,建立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的翻译课程体系,改革翻译课程内容、教学手段、方法以及学生的实践环节等方面,为翻译教学向科学、系统的方向迈进提供了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 李圣爱.农业院校英语专业高级英语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0,(12):55-60.

[3] 马会娟,管兴忠.发展学习者的汉译英能力[J].中国翻译,2010,(5):39.

[4] 许钧.外语教育:新世界展望―应该加强翻译教学改革[J].外语研究,2000,(2):3-5.

[5] 杨自俭.关于翻译教学的几个问题[J].上海翻译,2006,

(3):38-42.

英语课程改革论文范文8

【关键词】大学英语 课程设置 改革 多元化

1.改革的大背景和理论依据

随着英语教学在中学和大学的推广和深入,英语教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蔡基刚 2004;张杰 2002,2005)?特别是在教育部2003年推行高中英语课程新标准的9年以来,大学新生的英语水平在不断提高,对照高中英语课标和大学英语的课程要求, 发现二者无论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诸方面都基本接近甚至相同:普通高中毕业生已达到大约为3300的英语词汇量,其中优秀高中毕业生竟可达到4500的词汇?优秀高中生的英语水平竟在大学学习之前已经达到了大学英语对一般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与此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日趋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与沟通越来越紧密,我国的国际交流和对外经贸活动日益频繁,国家急需一大批既精通经济?管理,又擅长外语的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型高级人才;越来越多的企业对国际分工跃跃欲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他们既精通专业业务又有较强的外语能力?

大学生的基础英语水平今非昔比,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在如此种种的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如何进行改革以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已成为各高校重点关注的问题?

2.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现状

教育部办公厅2007年印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这新要求一出台,全国高校大学英语立即结合各校办学实际,展开了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改革的主要共同点表现在:1?分级学籍管理?本着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新生定位考试(包括口试)的成绩,把学生分A?B?C三级编入A?B?C班学习?2?分级教学模块?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在打好语言基础?语言基础包括语言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前者指英语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后者指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进行听?说?读?写?译等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交际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深层人文素质,开阔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各校在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中除英语基础类必修课模块和英语提高和应用类的限定选修课模块外,特新增人文素质修养类的任意选修课模块?分入不同级别的学生在第一模块中完成必须课模块的学习后,再根据各课程的选修要求选修第二模块?第三模块,最终达到毕业要求的该课程的全部学分?

3.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的设想

2007年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个性化,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既要照顾起点较低的学生,又要给基础较好的学生有发展的空间;既要保证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同时要求各高校开设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课程,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

对照全国大学英语的现状和2007年的课程教学要求,不难发现:经过近5年的教学实践,这种因材施教的分级分模块教学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都有了更多的人文关照?但是,由于各校课程建设?学籍管理等方面的客观原因,迄今开设的大学英语相关课程的线条依然不够细致?对于占学生主体的B班,强调听说写等语言应用能力的初衷在四?六级等的压力下还是没能得到课时上的保障?鉴于此,我们应该继续推进课程改革并细化该课程设置,以真正实现大学英语教育的目的?

3.1 建立适合校情的水平测试,进行更为客观的学生分级?此水平测试必须是包括听?说?读?写?译等在内的语言技能测试体系?所有的新生只要通过了此水平考试就可以免修基础英语的所有学分直接进阶拓展类课程?没通过此水平考试的学生根据成绩和教师的建议进入基础英语不同分段的学习,直至通过此考试?向全校所有学生同时?常年开设各种基础英语课程和拓展类课程?使有能力的学生脱颖而出,而不需要被基础阶段四个学期的大学英语所束缚,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对于能力一般的学生来讲,也不影响他们循序渐进的学习?这样的课程设置能把现有的分级教学落到更细致的实处,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更为细致的思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因此受到激发?

3.2 建立多样化的拓展通识英语教育和一般学术英语课程体系,体现其人文性?实用性,涵盖高级英语技能类课程(英语视听说?英语演讲与辩论?商务谈判?商务英语BEC?实用英语写作?英汉双向翻译技巧?英汉双向口译等)?中西文化类课程( 英语报刊选读?西方经典文献选读?英语国家概况?欧洲文化入门?跨文化交际?中国文化概论(双语)?国学导读(双语)?英美小说选读?英汉文化比较? )和相关专业概论双语课程(根据专业特征设置课程,辅助专业学习,增强求职竞争力)(商贸英语?计算机工程概论?土木工程概论等)?第二外语(日语?法语?德语?韩语等)?国内外深造准备课程(雅思培训?托福培训?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辅导?英语论文摘要写作等)?

3.3 加强双语课的建设,让所有学生每学期至少有一门用英语开设的专业课?一改本校双语课即为英语课件中文授课的旧模式?双语课的建设可以由英美社会文化?中国文化概论?国学导读等公共文化的双语课开始,切实提高学生深层人文修养,开阔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

3.4 完善课程考试评估制度,在加大力度建设英语第二课堂的同时,把学生参与英语第二课堂的表现也纳入成绩评估体系,给学生创造语言实践平台的同时也完善对语言实践的考量?

4.结语

灵活多样化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以语言学习为载体,既能兼顾不同生源的个体语言学习差异,还能充分考虑到学生平衡发展的个性文化需求,更是对学生的就业?继续深造有了人文关照?这样的课程设置必定是大学英语发展的趋势,也是大学英语发展的最终归属?

参考文献

[1] 蔡基刚. 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 . 外语界,2004(2): 22-28.

[2] 蔡基刚. 后大学英语教改依据与对策研究 [J]. 外语电化教学, 2010. 3-12.

[3] 蔡基刚. 压缩大学基础英语,提高语言学习效率——试论重点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J]. 外语界,2002(5).

[4] 张杰. 语言全球化:一体化与多元化[J]. 外国语, 2002(6):56-60.

英语课程改革论文范文9

关键词: 大学英语 应用型 人才培养模式 综合改革

一、方案制订

怀化学院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于2013年提出了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把学校建成高水平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奋斗目标。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发展目标,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同时为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实际需要,根据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参照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进行合理定位,以及怀化学院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外国语学院制订了怀化学院大学英语课程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从2014级非英语专业新生开始尝试,2015级非英语专业新生开始全面实施。

1.课程设置改革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特点和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所规定的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由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英语三大模块组成的要求,通过对学生进行广泛的需求调研,授课教师的反复讨论研究,对我校现行开设的《大学英语》(I、II、III、IV)单一基础课程设置(全部为必修课程)进行调整和改革,设置由通用英语(EGP)、专门用途英语(ESP)、跨文化交际英语(EICP)三大课程模块组成的大学英语新的课程体系。

具体课程安排如下:

2.课程内容改革

根据新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要求,在教学内容方面,将原4个学期单一的综合英语教学内容改为2个阶段,即第一阶段为通用英语(第1、2学期)、第二阶段主要是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英语(第3、4学期)。第一阶段(通用英语学习阶段)的教学内容主要为词汇、听说、阅读、翻译、写作几个模块,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能力的培养,针对国家大学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或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开展教学,力求使大多数学生达到大学英语教学的一般要求,通过国家大学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或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第二阶段(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英语学习阶段):第一部分内容为综合英语III和综合英语IV,继续开设通用英语课程,其中没有通过大学英语应用能力或四级考试的学生参加四级辅导班,已通过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自我的学生参加六级提高班,第二部分内容为专门用途英语,第三部分内容为跨文化交际英语。

3.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式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从跨学科和多学科融合的角度,创造性地运用充满人文关怀的研究式教学理论和方法,如:情感过滤假说理论、合作语言学习理论、听说和交际相互融合的方法、修辞判断法、融合人本主义活动的任务型教学法等。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把先进的语言教学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依托空中英语广播电台、大学英语教与学网、语音室和多媒体教室,以及其他形式的媒体、英语学习软件系统、文本、音像、影视等资源。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英语学习和应用的环境,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影响学生的学习意识;鼓励教师熟练使用现代教学设备,积极参与制作多媒体课件和微课,逐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系列教学资源,如英语教学讲义、软件、资料库、网站等。

4.考试方式改革

改变以往大学英语单一考试形式,采用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加大形成性评价的比重。通用英语(EGP)期末考试成绩由期末笔试(占50%)和平时成绩(占50%)构成。期末笔试包括听力测试;平时成绩由模拟测试、口语测试、课内外表现(包括语言实践活动)和考勤等要素综合评定。专门用途英语(ESP)、跨文化交际英语(EICP)的成绩也由期末考试(占50%)和平时成绩(占50%)构成,但考试的形式更多样化,期末考试可以以学期论文、展示及笔试等方式,平时成绩更强调课内外表现,以及学习态度和出勤情况。

二、大学英语课程综合改革实践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发展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在《方案》实施过程中不断反思,进行微调使改革,达到最佳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1.备考常态化

2014级学生第二学期进行了两次模拟考试,但学习效果不够理想,因此2015级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和第二个学期实行月考制,从而及时掌握学生状况,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利用第一学期结束后的寒假,学生自主完成10套四级考试试卷,使学生英语学习不间断,为第二学期的四级考试做好准备。只有达到一定的英语水平,才能为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的个性化学习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2.授课团队多元化

2015年9月原大学英语教学部和外语系合并成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逐渐融合,共同探讨通用英语,尤其是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模式,从专业教师抽出一些教师教授大学英语,注入新的血液;同时启用助教制,既有助大学英语教师减轻阅卷压力,又对学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提前实践教育教学。

3.教研活动多样化

针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大学英语教研室老师们认真开展教研活动,“请进来,走出去”,以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保障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内由外国语学院和教务处组织有校领导参加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讨会;另外,邀请校内外专家学术讲座、上示范课,交流英语教学改革经验,鼓励教师参加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计划,以及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负责人到国内外参加教学改革创新研讨会或高级论坛,这些老师从外面带来的新理念、新方法使得教研动丰富多彩,使老师们很受启发,成为外国语学院顺利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模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4.课外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一体化

为了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积极开展圣诞晚会、写作大赛、阅读大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英语知识竞赛等英语实践活动,由点到面,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通过活动的开展,进一步调动广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英语学习和英语应用的浓厚氛围,提高学生大学英语学习效果和应用能力。

三、大学英语课程综合改革初见成效

1.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得以提升

作为检验学生英语水平的四级考试的合格率有了较大提升,2015级学生相对于2014级学生一次性过级率(第二学期)提高了近6个百分点;同时在一些英语比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2015年10月,在我院承办的湖南省第二十一届普通高校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暨第六届“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湖南赛区复赛中,我校荣获团体一等奖;我校选手凭借精彩的表现在比赛中脱颖而出,分别获得竞赛一组专业选手个人奖二等奖、非专业选手个人奖一等奖、非专业选手个人奖二等奖。在2016年“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文辩论赛中获得三等奖、思辨风云奖和优秀组织奖。在第5届“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活动中,我校大学生翻译志愿者用热情的微笑、真诚的服务和专业到位的翻译,为和平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做出了特别贡献,获得了与会外宾及当地领导的一致赞赏。

2.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加强

由于改革的需要,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主体之一,不断加强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专业知识的更新,在积极探索实践过程中,专业教师与大学英语教师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提高了业务能力,促进了科学研究。如2016年我院大学英语教师精心打造的微课作品,已经从全国250多所高校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七届“外教社杯”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学大赛微课比赛全国第一名;2015年外国语学院首次在怀化学院的年度教学评估中名列前6名,受到学校的表彰。

四、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综合改革在怀化学院是新的尝试,此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尤其是第二阶段教学的教学安排,对学生和教师更是一大考验。

1.ESP教师角色缺失

高校在非英语专业开设的专业英语课程(特别是工科类的专业)大多数由各系的专业教师(86.9%)承担,而少部分文科和管理类的专业英语课程则由英语教师担任(徐晶,2010)。对于普通英语教师而言,ESP是一个新的领域和一门新的课程,相当多的教师对ESP领域知之甚少,高校ESP教学面临诸多问题,但最严重、最迫切也是最棘手的就是师资建设的问题(谷志忠,2010)。怀化学院大学英语教师对于ESP的教学还没法展开,因此暂时以EICP课程的教学为主。ESP教育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要求我们用积极的态度和开阔的思路,加强ESP教学的团队建设,以ESP课程建设为抓手,加强与各院部的联系,通过实施一系列的合作教学和教研,双向培养,形成英语语言教师和专业教师共同发展的课程团队,从而促进教学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力不足

课堂学习时间毕竟有限,而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绝非一朝一夕,因此自主学习能力至关重要。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师……更需要的是对现代教育理念的理解……以及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及培养学生自主训练的能力”(周燕,2003)。改革传统的课堂文化,改变自身的角色,由“讲述者”转变为“教练”或学生的“学习伙伴”,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顺利进行创造有效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必须从中学的被动学习中解脱出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加强与同学之间的协作,创造行地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顺利进入个性化学习过程。同时,与学校职能部门积极沟通,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徐晶.高校非英语专业ESP教师发展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10(6):71-73.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