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特殊教育论文 特殊教育论文全文

2024-03-06 16:47: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特殊教育论文 特殊教育论文全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特殊教育论文

第1篇:特殊教育论文范文

一、语言美

语言是人与人交往、沟通的工具。在特殊教育学校,语言更是师生沟通交流的主要渠道。视力残疾学生对外界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听觉,所以说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更应加以锤炼,以补偿学生感性表象的缺乏。1.规范性、逻辑性美。教师的语言要有规范性,特别是讲授基本知识与概念时更应准确、清晰、简洁。教师的语言具有逻辑性才能使所讲授的知识系统化,成为一个整体,构成知识网络。2.深刻性、含蓄性美。语言的深刻性是教师语言的力量所在。所谓深刻就是有“新意”,有“见识”,有“独到”之处。深刻应体现在哲理的揭示、经验的总结、审美理想的探求等。含蓄性是语言具有启发性的表现,也是一个人具有修养与风度的表现。音乐要有间隙、画要有空白,教师的话也不要说尽,课堂上要留下让学生深思的余地。3.感染性、参差和谐性美。教师在课堂上不是单一传授知识,大量的是和学生情感的交流,所以教师的语言必须具有感染性。语言的教育作用往往在于“情真”“意切”。要使学生动情,在心理上引起“共鸣”,然后再让学生受到启迪与教育。语文教材中表现语言美的内容比比皆是,如表意精练的“四字格”词语工整骈骊的风姿,参差变化的长短句中整齐错落之美,排比句中音节匀称而又畅达动听的声音美等。语言表达要长短错落,节奏、节拍要昂扬与舒缓相和谐,这样才可以表现教师起伏跌宕的情感。优秀的教师都懂得以语言的节奏去调节感情的交流,并善于将讲授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审美主体,使学生不断地产生审美的愉悦性,在审美的享受中愉快学习。4.生动性、形象性的美。全盲学生,尤其是先天失明的视力残疾学生对具体物体、周围景物以及对于他们来说很抽象的事物都无从感知,又没有弥补手段,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因此,语言直观描述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尤为重要。教师应重视学生视觉缺陷的补偿,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直观描述,有时还需要加上教师本身的感受与体会进行细致的讲解,帮助学生弥补视觉表象的缺乏。

二、爱心真心美

对于一个特殊教育工作者来说,高度的道德精神、敬业精神和合作精神是职业素质的灵魂,而关爱精神同样是教师素养的主要内容。“爱的教育”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教育话题,作为特殊教育教师,“爱”尤为关键。残疾学生是一个不幸的群体,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有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障碍,在成长的道路上,要付出比健全学生更多的努力与艰辛,因而尊重、爱护、关心和帮助这些困难群体,是每一个特殊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教师不但要热忱关爱每一个残疾学生,而且还要通过自己的言行,把爱的情感教育作为残疾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残疾学生也能同情、关心、帮助和接纳他人。教师良好的情感不仅会发展学生的智力、愉悦学生的心情,而且还影响着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教师对祖国的爱、对生活的爱、对学生的爱、对自己从事的特殊教育事业的爱,这一切爱都集中到对学生的爱上,对学生付出一片真心。这种爱心、真心积累的丰富、坚实的教学实践,将是教师与学生内心里一生的财富。

三、知识智慧美

教师无论品德多么高尚,对学生多么爱,工作态度多么认真负责,没有智慧是永远不会得到学生认可的。教师爱学生就要以思想、智慧、知识的乳浆培育学生。教师的天职就在于打开学生智慧的大门。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必须腹中有真才实学,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时时注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以激昂的情绪赞扬学生的每一点进步,以愉悦的情绪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还必须尊重视力残疾学生的个体差异,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学生,在教育平等的原则下,开展个别教育。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如在讲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最终是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正是这座古园历久弥坚的活力激励作者勇敢面对不幸,努力生活,积极面对人生。通过教学还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积极思考,如何看待生与死,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如何提高心理素质,着意锻炼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培养自信心。

四、人格性格美

教师的美感形象因素还体现在教师的人格力量上。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更是如此,学生崇拜一位好老师的知识、人格,甚至他的一言一行。教师的人格力量表现在多方面。理想美是心灵美的精华、灵魂。富有理想、有执着追求的教师能给学生追求理想之美的人格美感。无私是最崇高的品德。为特殊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教师,给学生以无私奉献的人格美感。坚忍不拔的意志、豁达乐观的心境,是令人崇敬的精神。在艰难的境遇中乐观向上,在疾病缠身时仍欢悦热情工作的教师能给学生以胸襟宽广、境界高远的人格美感。教师的人格常常是活跃在学生心中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教师的人格力量对学生的人格起着强大的塑造作用。教师的性格对视力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的思想境界和心理健康水平会在学生身上打下烙印。性格是一个人的心理特征以及与这种心理特征相适应的具有连续性的行为方式。我们提倡性格多样化,反对违背生活辩证法的“千人一面”、“万人一格”。但是作为特殊教育教师,多样化的性格特色还应有一个共同的基调,这个基调应是真诚、坚强与热情。语文教学中审美情趣的提高,人生价值的取向也是语文教师美感形象的内容。如在讲授《老王》一课时,我启发学生体会到作者是在用善良去体察善良,从中合理地引申出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的道德理想。残疾人的人格独立是回归主流社会的重要标志。残疾学生由于身体的缺陷往往会导致心理的自卑、自信心的缺乏。许多教师也会不自觉地带着同情、怜悯的眼光去“俯视”这些孩子,这就很难培养起残疾学生自尊、自强、自信的品质。教师只有以平等的态度、以对待常人的眼光去“平视”这些孩子,热爱关心他们,尊重理解他们,严格要求他们,才能把他们培养成乐观开朗、心理健康、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人。所以说,对残疾学生身残志坚、逆境中奋斗等诸如此类的教育也体现着教师自身的审美取向。因此,教师应努力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美学成分、人文要素化作残疾学生成长的营养,滋润他们的情怀,从而使他们积攒起人生底蕴,孕育出人文精神。

五、教风教法美

第2篇:特殊教育论文范文

对特殊儿童进行早期干预,顺应与契合了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可为特殊儿童拥有一个良好的人生开端奠定基础。“相比于普通儿童而言,早期干预教育对特殊儿童意义非凡,它不仅能弥补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缺陷,弥补其因身心发展障碍而带来的不良后果,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才智,促进他们健康顺利发展。”〔4〕错失早期干预的关键期,亦即最佳矫正期,将给特殊儿童日后的发展带来无以弥补的损失。因次,在特殊儿童家庭教育中加强早期干预势在必行。将早期干预切实纳入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活动中,一方面,家长要从规划特殊儿童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上领悟早期干预与早期治疗的必要性,深刻地认识早期干预的意义与价值。家长一定要走出“孩子还小,等长大了再教育也不晚”与“孩子已经够可怜了,我怎么忍心给他(或她)施加压力呢”和“现在条件还不成熟”以及“不用急,将来会好起来的”等错误认知。这不仅是对早期教育的责任推卸,而且可能使特殊儿童错过干预与治疗的良机,丧失部分或者全部本不应该丧失的发展能力,为特殊儿童的补偿矫正与健康发展埋下祸根。为此,家长不能坐以消极等待,要有早期发现、早期鉴别、早期治疗的态度、思维,绝不动摇早期干预的信心与决心,以免对特殊儿童造成第二次损害。另一方面,家长要掌握早期干预的技能与本领。面对特殊儿童,不少家长在早期干预中含辛茹苦,倾注了大量心血,但收效甚微,不仅没有收到应有的干预效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亲子关系的对立、紧张或恶化。究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家长缺乏早期干预的知识与矫正技能。为此,家长要认真研读特殊儿童教育学、特殊儿童心理学以及特殊儿童早期教育的相关论著,并通过听报告讲座、专家咨询、学习交流等多种途径与方式,增强自身早期干预的技艺与水平,对特殊儿童提供有效的缺陷补偿与矫正训练,为特殊儿童创设战胜困难、增强社会适应性与发展自我的良好开端。

二、分类施教的向度:促使特殊儿童在既有基础上获得最佳发展

对于具有特殊需要的特殊儿童而言,分类施教的意义尤为明显。据中国残联的《2013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3年底,全国有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8.4万人,其中视力残疾儿童0.5万人,听力残疾儿童0.5万人,言语残疾儿童0.5万人,肢体残疾儿童2.6万人,智力残疾儿童2.6万人,精神残疾儿童0.3万人,多重残疾儿童1.2万人。”〔5〕特殊儿童的独特性,决定了特殊儿童家庭教育不能千篇一律,机械划一,而是采取多样的方式进行适宜的教育,尤其是家长要善于发现与深掘特殊儿童的优势与特长,引导特殊儿童向自己的优势领域发展,以此弥补自己的不足或弱势领域,使特殊儿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对特殊儿童实施分类施教,一方面,家长应根据不同类型的特殊儿童的固有特性,采取个性化的教育原则,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与指导,发掘儿童的发展潜能,让特殊儿童张开理想的风帆,不断获得成功、自尊与自信的机会,增强特殊儿童的群体感、归属感与自我认同感。如:“对于视听损害的人就要掌握读和写的特殊手段、掌握空间手段;对于失听的人,要掌握用看对话者口型来感知口语的技能,利用剩余听力的技能等。特殊的具体目标还可以是受教育者个体补偿的部分,培养对自己优势的认知,克服自卑感或过高的自我评价,形成适合的社会行为等。”〔6〕另一方面,对于同一类型的特殊儿童,家长也要根据其缺陷的轻度、中度以及重度等实际情况采取多样的教育途径与手段。例如,尽管同样是言语障碍的儿童,但教育方式不能规行矩步,应依据语言损害的程度进行不同的教育。具体而言,对于言语发展迟缓、吐字不清、语言含糊等程度较轻的儿童,可通过各种发音与发声的训练,让他正常发音,恢复言语功能,改善交流能力;对于无任何言语功能、无法进行交流等语言严重受损的儿童,家长不但要加强常规训练,而且要求助于医疗卫生部门,适时接受专业的鉴别与诊断,通过卫生保健或辅助器械实现康复治疗,有的放矢地培育和促进特殊儿童健康成长。

三、协同配合的向度:锻造特殊儿童家庭整体育人的合作体系

作为一个动态的、多元的、复杂的系统的工程,特殊儿童教育成效的凸显仅靠家庭的孤军奋战是难以奏效的,尚需得到幼儿园、学校与社会的配合与支持。“只有加强不同教育部门之间的合作与联系,才能实现教育的逻辑一贯和整体化发展。这种逻辑一贯和整体化发展具体体现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的有机结合,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7〕在特殊儿童家庭教育中重视幼儿园、学校与社会的作用,整合与协调各部门的各种要素与教育力量,推进家庭与幼儿园、学校、社会的沟通协作,形成整体育人的教育格局,是特殊儿童教育纵深发展不可规避的应然态势。在特殊儿童家庭教育中坚持协同配合的向度,把各种教育力量与教育资源凝聚起来。其一,国家要高度重视特殊儿童家庭教育,通过政策引导、教育宣传以及制度保障等措施,号召全社会关心与支持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并将其作为国家公共事务的有机组成并予以贯彻。诚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指出:“各级政府要加快发展特殊教育,把特殊教育事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议事日程。”其二,幼儿园、学校尤其是开展特殊教育的学校也要积极关注与支持家庭教育活动,或是通过家访、家长开放日、家校互动等方式,或是通过设备支持、专家指导与心理咨询等手段,贡献自己的既有优势与专业特长,为家长提供必要的指导意见与反馈经验,形成家园、家校协同配合的一体化教育体系。其三,家长也要确立开放的视野和合作的意愿,摆脱将特殊儿童置于封闭的、僵化的、静态的狭小天地内的误区,主动走出家庭,借助社会和学校的力量,在协调矛盾与化解纠纷中强化教育的凝聚力,形成整合育人的教育合力,为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活动注入新鲜血液,提供成长的丰厚沃土,尽可能让每一个特殊儿童在关切、理解与援助中像正常儿童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

四、持续连贯的向度:开辟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宽广的发展时空

第3篇:特殊教育论文范文

发展的起因: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随着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理念也在不断转变中。

(一)以社会为本位的高等教育理念我国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深深地烙上了社会历史变迁的痕迹,这也决定了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机构,形成了以社会为本位的高等教育理念,既满足了国家人才需求,也实现了自身学术价值。但历史表明,利用高等教育培养外交人才,军事人才,甚至政治人才,只是出于挽救岌岌可危的政权的目的,高等教育被视为政府统治的工具,向西方学习只是不断改良工具的过程。这些实用性的专业人才只是被利用一时,从长远发展看,他们并没有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学术自由的高等教育理念民国时期,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自由的高等教育才得以建立。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并存,因而呈现出多元化教育理论,承认我国传统高等教育落后,积极向西方学习的思潮高涨。我国高等教育学府数量有较大增长,教学内容以及科学研究有显著进步。但是由于政权更替,高等教育基本呈现自由放任的管理的状态,一方面由于缺乏资金,私立学校多开设文法学科,并且集中于经济发达的地区,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行政体制混乱,并没有建立起学术集权式的管理体制,而仍然需要由政府来控制高等教育的模式。

(三)专才培养的高等教育理念新中国成立之后,高等教育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以服务于社会主义各行各业的建设需要。其中以改革开放为分界,之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在国家高度集权式管理下发展,根据国民经济计划所需要的职业分工、学科分类和计划经济的构想,对学生实施专门化的职业技术教育和专门的劳动技能训练的人才培养体制,可以说这时的教育理念是以专才培养为主,它关注的是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训练,而不是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带有较强的功利性和共性制约,导致人才的知识面较为狭窄。

(四)专才与通才培养的高等教育理念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有浓厚计划色彩的高等教育理念逐渐被摒弃,国家对高等教育集权式的管理弊端凸显,政府职能转变,尝试下放高等教育管理权,因此高等学校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办学自主权。这时专业人才培养与通才培养理念共同盛行。

(五)大众化高等教育理念90年代之后,国家进一步实行教育体制改革,对大学教育收费,以及毕业生就业的自主选择,积极支持民办高等教育办学等措施,推动了高等教育成为面向市场,面向未来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总结我国百年的高等教育发展,教育理念不断随着国家统治意识的改变而发生改变,由单纯的工具性教育理念转变为专才教育理念,再进一步转变为通才与专才教育理念。同时从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可看出,我国的高等教育市场化是在经济压力下自上而下的改革,而并非由于教育自身发展形成的自下而上的改革,高等教育市场化进程受制于行政体制改革,高等教育缺乏与市场机制内在的联系,发挥市场机制在高等教育中的驱动作用力量非常微弱。随着市场经济迅速发展,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转换机制已不能适应如此巨大的变化。因此,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与市场经济需求的人才存有较大差距,这进一步推动高校自身的教育理念发生转变。而此时为响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解决就业问题兴起的创业教育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人才转换机制的冲击,同时从长远发展看,创业教育也是高等教育不断提供满足市场所需人才的过程。

二、创业教育管理发展的内在机制分析

创业教育是在以人为本教育理论前提下,以实现人类自身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方式,重在培养创业意识、创业技能等的素质教育。从我国高等教育理念多次转变过程中,可以得出创业教育管理的发展需要国家教育理念,市场内在的经济激励机制与受高等教育的人才自身发展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由此构建创业教育管理的内在机制,创业教育管理实现了三个层次的联系,其中市场内在经济激励机制是创业教育管理的动力机制,而创业教育管理最终需要依靠人才自身发展特点,才能培养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如此循环,必将推动国家教育理念发展,进而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特点。

(一)国家教育理念——助动创业教育管理的发展从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高等教育与生俱来依附于国家权力,慢慢在弱化国家权力,增长市场支配力量,这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国家教育理念的转变影响着高校教育理念的转变,而高校教育理念的转变又受市场经济机制的牵动、影响着人才培养目标,从而助动创业教育管理的发展。

(二)市场内在经济激励机制——推动创业教育管理的发展市场内在经济激励机制作用主要表现在:

(1)对高等教育形成经济效益驱动力,影响高等教育理念。不难发现,现在高校已经减少了公益性而增加了商业性,例如扭曲了国家开展的“211”工程的真实意图,而成为学校招生宣传竞争的品牌资源。高校如果不能合理地引导经济利益的驱动力,那么高等教育必将沦为市场经济的工具,不能发挥人的主动创造精神,最终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故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要基于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有创新创业意识、有精深专业技能、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缓解就业难、创业难、招生难等现实紧迫问题,进一步为创业教育的发展创造条件。

(2)对创业教育管理提供外部优势资源。市场的竞争法则为创业教育管理模式制订了实践标准:利用一切外部资源为创业教育管理服务,但是“市场的优胜劣汰”法则将检验创业教育管理的质量。比较中西方的创业教育管理实践,可以明显看出,西方在创业教育管理中输入了市场的人力资源,资本,管理经验,因而创业教育管理更具有市场适应能力,但是我国开展的创业计划大赛等,更多是高校内部资源的整合,未能很好地利用社会优势资源,发展创业教育。

(3)个人的需求将在市场经济激励机制下得到提升。人的需求具有多层次性,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将其划分为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受社会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而市场经济内在激励机制必将促使人的需求不断向上发展。综上所述,市场内在经济激励机制推动创业教育管理的发展。

(三)人才自身发展——拉动创业教育管理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同样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其需要遵循人才自身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

(1)创业意识的培养。我国传统高等教育理念已经将人才固定为对社会有用,创造价值越大即为人才,因此受教育者总是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不断改造自己,不管自己的兴趣是否如此,打造适合社会的标准产品。因此往往出现所谓的人才过剩现象,实质只是雷同的标准产品太多,对各个人而言都失去了核心竞争力。创业教育管理即需要改变消极地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观,确立积极地以人为本位的价值观。

(2)创业技能的培养。创业本身是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发现商机,从而利用商机吸引风险投资,创造价值的过程。创业教育既需要进行事业心,探索冒险精神的教育,也需要培养从事商业,企业等规划活动所具备的技能的教育。作为创业主体的人只有掌握了创业的必备知识与技能,才能识别创业机会,判别创业风险,做出决策如何创业,以及怎么样创业。

(3)创业行为的培养。只有创业意识、创业技能还不够,必须将其运用于实践,产生创业行为,才算创业活动的完成。本文根据对某高校大学生的创业行为调查问卷结果,将大学生的创业行为特点分为四种情况。同时按照波特SWOT理论,对表1.1所反映的四类大学生采取相应的创业教育管理模式:

①强化型培养对象自身已经具有很强的创业精神,他们敢于冒险,但是他们往往缺少创业技能,因而在创业过程中会遇到挫折,此时创业教育管理应当强化创业技能,通过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让他们有能力应对创业过程中的问题。

②鼓励型培养对象不仅需要从心理教育或者创业成功者的讲座等方式,激发该群体的创业激情,使其能够从被动转变为主动,而且创业教育管理更应当注重该群体的社会实践能力,该群体没有自信心把握商机,最主要还是缺乏社交技能,没有在实践中思考。

③弱化型培养对象即该群体对创业教育较少关注,他们所学专业可能是社会热门专业,就业几乎没有压力。当然每个高等学校都有这样的王牌专业,这些学生没有精力参与创业教育,因而创业教育管理需要通过其他途径激发他们的创业心理。通过西方创业教育实践可知,凭借高校的优势专业资源更有利于创业,因为专业知识本身具有的高技术性已经成为风险投资者关注的焦点。因此虽然该群体是弱化管理对象,但吸引他们参与创业计划项目仍然是重要的环节。

④引导型培养对象是创业教育管理潜在的培养对象,对他们需要加强创业心理辅导,引导他们自主学习相关的创业技能课程,培养其自信心是关键,创业热情不是盲目选择,而是需要理性分析性格特征是否具有创业潜质之后,再鼓励该群体中的部分学生参与创业技能学习。总之创业教育管理是综合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技能之后,有针对性地培养创业型人才。

三、创业教育管理发展的建议

从以上对创业教育管理发展的内在机制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建议:

(1)国家教育理念转变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密切联系,以社会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理念转变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位的培养理念激励创业教育的实施。社会所需人才的多样化是建立在人的教育基础上,而并非依赖高等教育不断变化专业设置以此满足社会需求所能达到的。(2)市场的内在经济激励机制犹如双刃剑,既能促进创业教育管理的实施,但是也将会使得高等学校可能迷失在经济利益中,显失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与公平性等。因此高等教育开展创业教育管理需要建立监督,审计制度。创业教育管理占用了高等教育的教学资源,投入产出只有能够达到盈亏平衡才能继续开展创业教育。

(3)创业教育管理需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从创业教育的意识、技能、实践培训等各方面科学地推进,才能使得学生真正成为合格的创业者。对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教育管理者更应当聘请社会企业中成功的管理者以讲座形式或者互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同时社会环境应当鼓励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政策优惠等方式让学生有比较强的创业愿景。对于创业技能培训,创业教育管理者一方面应当通过专业老师传授知识,同时教育管理者利用学校的人际网络为创业学生提供辅导与实践机会。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应当灵活,激励学生参与。

(4)创业教育管理者本身是一个开放式管理团队,资深的企业家、专业的投资顾问、心理辅导老师、专业技能教授等等都应当成为创业教育管理团队中的一员。因此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学科独立性,保持专业间的相互联系非常必要。突然,我发现彭擎政同学直接用钢笔勾勒线条的时候特别流畅。于是,我便大胆地做个决定:把铅笔扔掉!直接用钢笔勾线条。学生用钢笔直接画最担心的就是所谓的“画错了!”画错了,怎么办?学会随机应变吧!其实,应该说儿童画作品是不存在画对画错的问题,因为美术是唯一没有标准答案的学科,可以说,这个决定是破天荒的!我将中国画中“误笔成蝇”的典故巧妙地应用到我的钢笔画教学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应变能力,结果发现成效特别显著。后来这幅作品一举夺得此次全省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小学组金奖。从此以后,全国各级少儿比赛获奖连环画作品、《中国少年报》、《艺术乐园》、《少儿美术》等报刊杂志发表作品便源源不断地诞生了!

(三)积极拓宽创作思路

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曾听到不少美术老师在抱怨:学生教到后面真不知道要教什么,整天在重复着“月亮星星”、“海底世界”、“花草树木”实在单调!好像除了这些,再也找不出什么新鲜的玩意儿了。

1.语文学科资源看来教了四年语文“阴错阳差”还真的帮了我大忙。对!从语文学科之中寻找创作资源,大大地丰富了创作内涵,可以说是一条非常理想的途径。

(1)一题多画(命题作文相似)好比作文题目,如童谣、古诗、《八荣八耻》、《爱我家乡》、《热闹的节日》等等文字解读、通过相同的文字想象不同的画面,不求千篇一律。

(2)日记画通过引导学生画日记,将生活之中最常见、感触最深的场景画下来。不求画得很像,只要能够画出味道来就可以了。日记画,可以说最自由的一种绘画创作题材,我写我画,思维不会受到任何限制,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说确实是一种理想的通道。

(3)国学经典引导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同时,再启发学生进行绘画创作,可以说是我的美术教学有效尝试。如给古诗配画、给《三字经》配画、给《二十四孝》配画、给《弟子规》配画等等,学生不去复制抄袭他人的作品,采用原创的方式进行启发引导,塑造形象来进一步诠释国学经典内涵,再现经典文化的深刻内涵。

(4)课本插图学习语文,阅读课文的同时,让学生再现文字的图画解读形象,这是一种再创造的升华活动。通过一系列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领会了课文内容的内涵。可以说,这样的活动队学生来说意义很大,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画画创作技能,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和画画的兴趣。1.画故事谁都知道,孩子喜欢听故事,特别是童话故事、民间传说等等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有句名言:儿童靠什么喜欢上阅读?答案:耳朵。通过大量的视觉阅读和听觉获得有趣的故事之后,学生得到的启发是直接的。当然,对小学美术教育而言,引导学生画故事确实有相当的难度,但是也不是不可能做到的。学生一旦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之后,通过造型表现的练习和辅导,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就会渐渐对故事创作产生很大的兴趣。当然,作为小学生创作故事而言,我们要尽可能地降低难度。

2.乡土资源关于乡土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话题,目前不少地区都做得相当出色。常言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富有地域特色的乡土资源,是每一个美术教师不可缺少的学习创作资源。如少数民族的风情,本地农业、工业、自然风光、历史人物等等,都是非常理想的创作资源。如,我在辅导学生创作《可爱的家乡—福安》系列连环画作品中,我组织学生到福安富春溪、天马山、电机厂、白云山、茶厂等地进行实地参观访问,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同时拍摄了大量的照片供创作时参考。3.利用错误资源错误是一种资源。“老师,我画错了!”儿童画究竟存不存在画错了?怎样算正确的?我认为,儿童画没有对错,只有好与不好。好与不好也是相对的。在儿童世界中,所谓的错未必存在。在儿童的心目中,太阳有可能是蓝色的,也有可能是黑色的、黄色的、红色的。

四、特色理念--少教多学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一个现实:好学生未必都是教出来的!好作品未必都是示范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那么靠什么?靠教师的智慧引导让学生“悟”出来的!少教不等于“不教”!少教,需要教育智慧。所谓的“少”,要求教师在“精”字上下功夫,能不说的坚决不多说,能不教的尽量不教。不教,不是偷懒,而是为了留下空间让学生更加自信、自由地发挥属于自己的东西。一味地重复,一味地说教,一味地示范,表面上看起来该位老师很负责任,事实并非如此。如美术教学之中的课堂示范,作品辅导之中的所谓帮助,全盘告诉学生造成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重复、“克隆”和复制,思维固定一种模式。多教并非好事,更不是艺术。真正的有效教学、高效教学并非教得越多越好。运用文字媒介,启发学生的创作思路,给学生一定的想象和创作空间,让他们自由发挥,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

五、特色教研—网络教研

第4篇:特殊教育论文范文

1.1思想品德教育在课堂中的表现

为了能够更好地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这就必须要在课堂设计环节中,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在进行“谈活动感受”课程中,利用下午休息时间,组织学生对校园内的杂草进行清除,并且,通过两个小时的劳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或者是可以通过各种课堂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的服务意识和集体荣誉感逐渐增强,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提升特教课程的教学效果。

1.2特教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语言的节奏

在课堂教学当中,特教教师运用的教学语言应当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设计,采用具有韵律感的语言不仅体现语言的魅力,高低起伏的语言节奏会给吸引学生,跌宕起伏的语气更能适应学生的心理需要。而苍白的教学语言不仅不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有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减少对学习的积极性。特教教师在讲授优美的文章的过程中,充分调整语气,进而促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解读文章。

1.3特教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投入丰富的情感

喜怒哀乐是人们的一种正常情绪,对于不同的事物会产生不同的情感。那么特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情感相协调,饱满的情感可以感染学生的心情,并且还会引人入胜。这样一来,让学生产生共鸣,真正感受其中的深刻内涵。

1.4特教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语言必须准确精炼

特殊需要的学生接受能力本来就是不强,复杂的教学语言不能适应学生的学习。因此特教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重点,为了帮助特殊学生理解和学习,他们应当采用简洁的话语,将教学重点给学生进行讲解。同时特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运用准确的词语,没有逻辑错误,运用标准的普通话才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

1.5特教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也会更加乐意去学,这比任何的教学方法都好,但是要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特教教师应当要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比方说,学生基本上都比较喜欢动画,那么特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入学生感兴趣的动漫,激发学生的热情。与此同时,特教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采用启发性较强的教学语言,逐渐带领学生走入学习的海洋,感受学习的快乐,从而学生促使对学习知识产生好奇心。

2.结语

第5篇:特殊教育论文范文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促进国家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增强市场就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能够为我国提升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提供重要的途径。就学校而言,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是学校更加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订单培养,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使学校能够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学生。就企业而言,这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能有针对性的塑造人才,学生能够在上学期间就真正体验岗位实际能力,企业可以优先挑选优先人才,为企业用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校企合作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办法

(一)根据企业需求进行教学合作

学校有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入学阶段就可以按订单式培养。学校根据企业用人要求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开设所需课程标准。培养计划可以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商量制定,它至少应包含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大支柱。面向市场和面向就业来设置专业,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方面。在设置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培养方法时既要强化针对性,使毕业生就业后能做到“上手快”;也要兼顾通用性,使毕业生就业后能做到“一专多能”。企业可安排专人到学校进行授课,接受案例式教学,弥补学校教育与实际想脱节的缺陷,学校和企业共同研究设置培养方案。就学前教育的自身特点,要求学生掌握艺术本领,在学校期间可以带学生到真正的幼儿园去体验教学,与小朋友共处,会遇到课堂中没有遇到过的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真正提高本领。

(二)根据学前教育特点开展互换模式

既然是校企合作,就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高素质的学前教育人才。那么,学校内的教师可以到企业去锻炼,企业的优秀人员也可以到学校上课,给学生最真实的教育。就学前教育的特点,幼儿园可以和学校制定计划,定期派幼儿园中有丰富经验的幼儿教师到高校内给学生上课,她们有着每天与小孩子相处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提高素质影响。幼儿教师可以讲解幼儿园中的真实案例,学生在听的同时可以增加经验,根据前辈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同时,高校也可以安排教师到幼儿园增加体会锻炼的机会。由于幼儿教师的特点,高校的实行校企合作的同时,不能忽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舞蹈,绘画,钢琴,英语的综合能力。同时,可以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把实践教学尽可能搬进企业,搬进校外实训基地,不但可以解决学校设备不足的问题,而且可以充分利用经验丰富、技能出色的兼职实训老师,大大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三、学前教育艺术特色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的未来趋势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