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如何创业的论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论文)

2024-03-08 04:51: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大学生如何创业的论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大学生如何创业的论文

第一篇: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

在新时期,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不断深入,创业成为时代的主题。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对此,需要帮助大学生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一、创业精神

(一)创业精神的概念

从本质上讲,创业精神就是一种思维操作意识,在开展创业活动的过程中,需要以创新精神为指导,将创新理念转化为创新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创业精神就是创新主体沿着创新精神指向,将创新理念等抽象的内容变成具体的创业实践。

(二)创业精神的特点

与其他事物一样,创业精神同样有着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创造性、自觉性和操作性。1、创造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创业精神与创新精神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是两者之间又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表现为,前者是创新的基础和灵魂,而后者侧重创造性功能,可以说前者指导后者基础和保障。2、自觉性。从本质上说,创业精神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创业主体创造性地发挥自身创业的自觉性。对于创业主体来说,发挥创业精神的自觉性,一方面需要绘制出创业理念蓝图,另一方面需要把理念蓝图转化为形象蓝图,同时将其转化为创新实践蓝图,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创业精神的自觉性。3、操作性。所谓创业精神的操作性是指,创业主体在发挥创业精神的基础上,需要对思维进行操作,实现创新精神向创新实践的一系列转化。创业精神的操作性特征主要表现为:首先,在思维中构造理念蓝图;其次,按照创业理念蓝图构造创业形象蓝图;最后对创业形象蓝图进行选择,对最终的实践蓝图进行确定。

二、创业精神的作用

对于潜能性创新人才来说,在转化为现实性创新人才的过程中,创业精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创业精神推动主观创新能力转化为现实创新能力、观念思维操作转化为行动思维操作、观念蓝图转化为实践蓝图,可以说,这三种转化是创业精神的突出作用所在。这是因为创业精神是:

(一)推动主观创新能力转化为现实创新能力的精神力量

对于创业精神来说,其自觉的创新功能,一方面体现了创业主体的主观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推动着主观创新能力转化为现实创新能力。这种转化是观念、形象、实践三种创新能力的往复循环,在循环中推动着自主创新能力螺旋式上升。可以说,正是在潜移默化中,创业精神自觉地有了新的创意。

(二)推动观念思维操作转化为行动思维操作的精神力量

思维操作作为一种观念性操作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思维主体操作认知的思维方式。按照思维方式对不同的组织形式进行整合,通常情况下,思维操作可以分为观念思维操作、形式化思维操作、形象思维操作、行动思维操作四种。在观念思维操作转化为行动思维操作的过程中,就是观念、形式化、形象、动作四种思维操作的往复循环,不断推动思维操作能力的提升。

(三)推动观念蓝图转化为实践蓝图的精神力量

创业精神是创新蓝图的一种体现方式。从社会实践来说,创新蓝图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转化中,通常情况下,创新蓝图的转化形式主要包括创新观念、创业形象、创新实践三个方面的蓝图。在创业精神的指导下,创新观念、创业形象、创新实践三个方面的蓝图完成了彼此之间的转化,进而推动观念蓝图转化为实践蓝图。

三、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大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帮助大学生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首先,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的自觉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实现主观创新能力向创业能力的转化,帮助大学生明确创业方向、创业目的和创业目标。对于大学生来说,创业精神的自觉能动性主要表现为,在学习活动中,充分挖掘自身的主观创新能力,激发自身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进而实现主观创新能力向创业能力的转化。其次,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创业思维操作能力方面,创业精神的自觉能动性有着明确的方向和目的。对此,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大学生培养创业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发挥大学生思维操作能力的作用,同时,自觉参与到新的思维操作创业活动中去。最后,对于高校来说,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蓝图设计能力方面,创业精神的自觉能动性有着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对此,高校在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需要高度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帮助大学生培养思维操作创新能力,为大学生组织开展创业活动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

(二)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在唯物辩证法中,联系、发展和转化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对此,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时,需要重视联系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帮助大学生培养转化思维能力。如果说联系和发展描绘了创业美景,那么转化则代表了创业美景的间断点。为了确保创业美景的连续性,需要尽量消除间断点,所以,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大学生实现联系、发展和转化三者之间平稳过渡。

(三)帮助大学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自主创新能力是人的一种本能。思维创新能力作为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通过提高思维创新能力,有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基于此,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大学生提高思维创新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创业活动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进一步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杨道建,赵喜仓,陈文娟,朱永跃.大学生创业培养环境、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20).

[2]苏晓纯.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体制及对我国的启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0).

[3]张文强.财经政法类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基于对5所高校财经政法类学生创业能力的调查[J].河南社会科学,2012(04).

作者:王芬蕾 单位: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第二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

摘要:在知识经济发展的浪潮下,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已逐渐成为高等院校素质化教育的重要课题,是高等院校培养人才发展改革的方向。高等学校作为培养的重要阵地,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去探索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为社会输送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高等院校;创新创业;培养途径

1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现状

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研究,我国起步较晚。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大学生在各种国际竞赛中的获得的成绩引人注目,但是在人数比例上,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据《中国青年报》2015年统计,我国具有自主创新创业能力的大学生,占大学生总数的比例不到1%,而这一比例发达国家则占20%以上。因此,如何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成为我国高等院校急需探索的重要课题。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仅要求社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高等院校要积极扶持和鼓励大学生个人或团队进行创业。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创业对推动技术创新、扩大就业容量、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我国对创新创业的研究和实践中,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大多数关于创新创业的理论研究从国外引进。

2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问题

2.1大学生自身意识薄弱

通过相关数据分析,许多大学生在谈到是否马上创业的问题时,几乎给出的答案都是缺少资金、缺少经验等,而且部分大学生在进行创业或者去做与自己所学专业无关的创新时,缺乏周围老师、学生的激励,通常被视为“不务正业”,很多学生并未坚持到最后就选择放弃。

2.2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

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高等院校积极地响应,兴建了一批创业孵化园、创意中心等创新创业基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支持的力度只停留在硬件支持,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培养体系。高等院校在设置关于创新创业的培养课程上,课程形式单一、内容严重滞后:课程以选修课为主,无法引起大学生的重视;课程形式是以传统方式开展,所列举的案例缺乏针对性,创业教材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1]

2.3师资力量严重缺乏

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中,缺乏一批素质高、实践性性强、能胜任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队伍。一方面,由于具有创新创业经验的成功人士,聘请的费用非常高,高等院校提供的价格没有吸引力;另一方面,培养一批具有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队伍,等院院校需要经历非常长的周期,短期内无法实现。究其根本原因在于,高等院校在外界政策以及学校就业率的压力下,只能追求短期的就业率,忽视了内在的创新创业教育长期培养,现在关于创新创业的教育上,基本上都是辅导员或者任课老师兼任,大多数没有进行系统的培训。

3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

3.1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是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基础和理论指导,也是高校现阶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中之重。高等院校在引导大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加强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才会使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断地强化。首先,学校在创新创业的教学过程中,让大学生能够全面、深刻地理解创新创业的内涵,树立创新创业的意识。其次,学校通过组织创新创业相关的社团或兴趣小组,让有共同目标的大学生相互交流,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最后,高校定期把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通过校园社交平台进行宣传和推广,通过身边的先进事迹,让大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的信心,凭借知识和能力去发挥自己的一己之长。[2]

3.2构建完善的培养体系

高等院校要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积极应用现今最新教育理念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要求。构建完善的教育培养体系,为深化创新创业理论提供科学依据,系统规范高等院校的教育,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在培养考核大学生的过程中,要树立“以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实现大学生内在需求为目标,以适应性为核心、以个性化为特点”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构建规范化和系统化的创新创业培养体系,让大学生群体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并选择发展空间,同时通过提供更大的创业平台让大学生开发其内在潜能。在培养创新创业能力过程中教师队伍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优秀的师资力量是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保障,也是培养大学生良好创业品质的前提基础。高校在管理建设好自身教师队伍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优秀的社会资源,聘请在创新创业上成功的企业家来担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导师,充分利用他们的创新创业思想与实践经验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这种开创性的新的教育模式,有计划地实现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保证有效的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才能培养出勇于创新、敢于探索的新型复合型人才。[3]

3.3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检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标准。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才会清楚地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不断地去学习,弥补自己的薄弱环节,使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首先,高等院校要为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氛围。学校可以创立专门的创业基金,为学校开展各种创业活动、竞赛提供资金支持。其次,学校号召教师参与到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中,将老师的经验和学生的创新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学校也培养了创新创业的师资力量,达到了双赢。最后,大学生也要安排自身的实践活动。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去了解社会和参与社会实践,深刻得理解社会的发展和需要,通过更好适应社会的途径和方法来培养提高自身创新创业的能力,使自己避免或者少走弯路,为自己创新创业的成功增加筹码。

参考文献

[1]匡德舜,陈禹娜,于旭荣.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5):132-134.

[2]韩京昌,冯研,李莹.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J].中国市场,2015(14):65-66.

[3]马林.上海体育学院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与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55-56.

[4]肖红伟.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调查及其培养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29.

[5]倪峰,胡晓娥.基于认知的创业能力发展模型初探[J].企业经济,2007(10).

作者:苏杰 单位:湖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

第三篇:加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方法

摘要:当今是信息技术化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高校传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产生了不利影响。处于信息技术环境中,以“互联网+”为依托,切实改革我国的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对实践教学方法进行更新,这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教学水平及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环境;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

信息化大发展的时代,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互联网的作用在不断的提升,能够切实的推动社会进步。“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是当前我国的口号,我国高校也在不断提高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但就整体的教学效果而言并不理想。为了使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得以完善,学校应在对“互联网+”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结合的情况下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能力建设,进而为大学生构建起良好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平台。

1“互联网+”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能力教育中的问题

1.1缺乏创新、创业环境

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资金较为缺乏,甚至有一部分高校并没有针对这方面的专项资金,这就造成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物质基础严重匮乏的现象。进而使得目前高校仅能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缺乏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未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此外,同样是因为缺乏资金,致使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主要侧重于理论教育,缺乏实践,学生实际的创业情况不容乐观。

1.2教学滞后,获取信息的能力不足

高校必须要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加强对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并且要有针对性,要时刻关注、及时获取有关社会发展的各类信息,这样才能很好的确保我国高校创新创业能力教育工作的时代性,使学生能够在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整体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创业,切实的促进创业成功率的提升。当前,就整体层面而言,高校对于以学生为对象开展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工作的重要性有了认识,但是就学校的各个方面而言,还并未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教学中,师生主要还是从书本中得到教学信息,并没有意识到对于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这就使得当前我国高校针对大学生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与时俱进,严重滞后,同样也就造成了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能力教育工作未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虚有其表。

2“互联网+”视角下加强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路径

2.1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进行完善

在“互联网+”环境下,加大力度建设高校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对高校的创新创业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建设,促使教育时代性的不断提升是加强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工作提出的要求。要对传统的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进行转变,更新教育理念,坚持“创新、创意、创业、创造”。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教育课程建设的加强要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基本情况,积极利用网络进行培训,开发网络培训课程,要尽可能的选用一些与学生实际联系密切的案例,要注重对教学时代性和创新性的提高。高校可适当的举办“互联网+”模拟创业、“互联网+”创新思维训练营等活动以推动高校针对大学生进行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应该对一些成功的青年创业者发出邀请,同学生之间展开学习与交流活动,促使学生创新创业热情的激发。

2.2“互联网+”环境下,对学生的创业实践水平进行提升

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促使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互联网+”时代对高校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工作进行强化提出的必然要求。针对“互联网+”时代下,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水平的提升,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切实做好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工作,争取在企业中为学生建立起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定期安排实习人员进入企业,使学生能够对企业的运营模式做到更好的了解,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打下基础以助力于以后的创业。第二,为学生在校内建立起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将该基地的孵化作用进行最大限度的发挥,以促进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促使学生实践水平的提高。最后,高校应有效的以高校本身的网络资源为依托而开展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建设,要对“微信”等现代网络技术进行充分融合,以促使完善的网络创业平台系统在高校内部得以搭建成功,进而借助虚拟网络环境加强大学生虚拟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将网络平台作为基础,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训。

2.3对网络平台进行积极的利用

高校在针对大学生开展创业创新能力建设时,不但要将高校传统的创新创业优势进行充分发挥,还需要对教学中的网络阵地进行积极的开拓,以使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更具吸引力和凝聚力,进而使高校网络创新创业教育的覆盖范围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切实的贯彻价值导向,以使教学能力和水平在网络创新创业平台与传统教学工作互相配合的基础上得以切实提高。例如,将O2O融入到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很好的促使创新创业实践交流的实现。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作为依托,建立起微信公众平台等,进而借助在线交流,统筹规划等指导实际创新创业工作。网络平台的建立能够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做到及时的获取,特别是能够及时的了解到我国最新制定的产业政策、获取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能够切实的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针对性的提高,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都能得到切实的提高。与此同时,学生针对创新创业能力培训的反馈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做到及时的获取,并且能够及时的对学校的创新创业能力培训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进行合理的改进。

3结语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政府依据我国的经济实况提出的口号,而针对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培养而言,“互联网+”的提出为其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和思路。为了促使我国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的提高,就必须要合理有效的借助“互联网+”有针对性的解决我国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培育中出现的问题。

作者:史润东东 马波 张文俐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第四篇:高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潮流的兴起,创业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目标。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职院校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高职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必备能力。

一、高职大学生创新能力简析

创新能力是一种实践能力,是指创新主体把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创造性地转化为有价值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能力。创新能力不仅体现为一个人能否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应用和转化,同进也体现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具体而言,创新能力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创新知识,创新能力的前提要求创新主体具备创新的相关知识,了解创新的基本原理和相应技能技巧,创新知识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2)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法、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的主要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活跃的灵感、创造性的想象等。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的智力结构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它可以帮助学生较快地掌握新知识,顺利地解决新问题,是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的核心和关键。(3)创新品质,创新品质是指创新主体要具有敢于怀疑、批判、打破常规、颠覆传统的冒险精神和勇气,在挫折、困难面前不放弃、不动摇,坚定自己的想法,勇于实践,超越自我。创新品质属于非智力因素,它可以推动创新思维的发挥和运用,是创新能力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二、高职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起步较晚,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发展相对滞后,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教育工作相较于发达国家有明显差距。因此,高职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总体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

1.对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不到位

从“创造型”国家口号的提出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潮流的兴起,创新对于一个国家、民族的意义早已深入人心。但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都远远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创新行为的出现,都是建立在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基础之上的。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所接受的教育几乎都是应试教育,缺乏培养创新能力的环境,上大学之后,大部分院校和学生满足于完成学业,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大学时期是一个人思维能力最为活跃、未知探索欲最为强盛的时期。从目前来看,许多大学生有创新的动机,但由于学校缺乏创造性的学习条件以及学生自身不善于创造条件,缺乏创新的动力,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

2.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不健全

1)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与创新能力要求脱节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高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支点,但就目前而言,大部分院校没能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上及时进行调整优化,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能力、思维的训练,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2)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资源欠缺实施创新能力教育,老师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存在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教育理念仍相对滞后,许多教师固守传统,难以改变过去的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缺乏突破自身的勇气。同时,学校为教师和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的教学资源非常有限,许多学校受制于办学经费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资源投入上相对较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3)实践教学和动手操作环节薄弱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思维、动手能力为主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思维开阔、勇于挑战、敢于尝试的具有创新理念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在创新能力教育中,实践教学和动手操作环节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在不断的实践操作过程中,在反复的失败中,学生才能不断尝试新知识、新技能,在操作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点和新方法。但就当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而言,对创新教育的实践教学投入远远不够。大部分院校对创新教育还是通过课堂讲授、理论讲解等相结传统、简便的方式进行教学,缺少大量的实践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尝试的条件更是少之又少。这种状况很难真正培养出有创造力、敢于创新的学生,对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无实质作用。

三、高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

高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多方面、全方位入手,积极探索有效途径,我们认为应主要从以下方面努力:

1.更新创新教育理念,树立创新教育意识

加强全面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其具体化和深入化的重要内容,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改革方向。高职院校和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更新对创新教育的认识,牢固树立创新教育意识,为此应从三方面入手加以改革转变。(1)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学校和教师在人才培养方向上应确立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改变那些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改革传统教育理念,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创新教育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2.改革教学方法,改变课堂模式

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应着重在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模式方面大力改革。要着重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应多使用自主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以自学、小组讨论、辩论、探究式学习、自主研究性学习等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形式取代传统的讲授式、答案惟一式、考核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动脑、动手、动情,在自主自愿主动学习中获取知识、学到技能,在主动学习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尽可能地提供课堂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学会如何分院校,在课堂学习中不断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3.加强实践教学,搭建创新教育实践平台

创新教育离不开实践,实践是检验创新教育教学效果的最好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积极与行业、企业开展合作,多开展相关创新创业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平台,给学生更多的锻炼、实践机会,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开拓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4.培养校园创新文化,形成创新型校园环境

高职院校应积极培育创新校园文化环境,重点围绕创新能力培养积极宣传倡导创新文化,在校园宣传栏、广播、校园网等宣传渠道方面加强创新理念引导,将创新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尤其应注重培养的开拓进取、改革创新的探索、冒险精神。同时,在校园内要形成鼓励创新的舆论导向,积极营造鼓励创新、不怕失败、勇于冒险的文化氛围,形成人人想创新、人人敢创新、人人争当创新者的创新型校园环境。

作者:李艳 荣宋 婷仇瑛 单位:海南政法职业学院

第五篇: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和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现状,指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中国大学生高科技创业提供了一个生逢其时的绝佳契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依托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促进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并就如何实施进行了逐一分析。

关键词: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大学生创业;现状;模式

近年来,我国出台许多政策和措施来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使得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有了显著的提高。据2015年全国大学生创业情况统计,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大学生高达20.0%,但是真正将愿望落实到行动中仅占其1/10。在2015年749万毕业的大学生中,真正将自主创业落实到行动中的只有21.6万,在这区区的21.6万学生中,由于诸多的原因,取得成功的也只有0.5‰。如此低下创业成功率必然会导致大学生的创业自信心严重受挫,势必会严重阻碍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因此,积极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仅仅依靠若干政策、措施,而不重视大学生本人、高校和社会三者的共同努力,难以在根本上取得突破。本文从高校和学生这两方面,以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切入点,将其与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培养和加速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相结合,探索建立推动大学生创业新途径。

一、大学生创业和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现状分析

1.当前高校学生的创业状况。近年来,随着我国各种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的出台,使得高校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有了明显提升,然而千分之五的创业成功率严重打击了同学们的创业信心。由此可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要关注眼前的创业人数,更重要的是要后续跟进,保证大学生创业者的成功率,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俗语云:“打铁还需自身硬”,要从根本上实现大学生创业质量,从根本上讲,还是内因为主,需要从他们创业的项目本身入手。

2.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现状。据统计,国内高校每年有大量创新性科研成果产生,但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不足5%。造成此局面的原因是高校当前的管理体制,我国高校属于事业单位,其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专项拨款,由此而产生的一切自然视为国有资产,高校教师产生的科研成果自然也不例外,这样以来老师们就不能轻易支配自己的科研成果,高校成果的低转化率自然就不难理解了。一方面是大学生缺乏高科技含量的创业资源,另一方面是高校专利成果往往躺在保险柜里睡大觉,无法孵化为真实产品的巨大浪费。由此可见破解这两大难题迫在眉睫。

二、构建依托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促进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新模式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建立了依托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来促进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新模式,它既利用高校科研成果和科研力量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支持,又将高校科研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一方面推进了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另一方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强大支持。为了达到此目的,我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了实施:

1.创业观念的转变和“四个一”实训。当前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措施越来越无法适应当今的社会和市场需求,因此要培养学生真学真干才能练就真功夫。在实施时,我们将创新创业意识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教育阶段,通过实施“四个一”(一件高质量的工程设计作品、一项科技创新课题、一次系统的企业实践、一份完整的“互联网+”创业企划书)的实训来转变他们的创业观念。

2.创业理念形成和创业知识及技能传授。在此阶段,我们以教师和课程为中心,进行了专业师资队伍和课程体系的建设。首先,我们充分整合科研平台和院内教师资源,建立一支具有专业化水平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同时在校外建立一批动态的创业教育兼职教师队伍,配合和协助高校专职教师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指导和建议;同时,建立起完善的创业教育理论知识体系和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在建立起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和完善的课程体系后,我们通过在大学一年级的新生中开设必修课,进行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知识及技能传授。

3.成果转化和应用开发平台实践锻炼。针对当前高校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的不足,我们改变传统空洞的理论说教模式,采取大学生们更乐意接受实践性的学习模式,在实践中提高创业技能。按照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规划,我们分别建立了以大学和学院为单元的“项目超市”,围绕超市我们进行归类,并建立了开放式成果转化和应用开发平台,老师和学生们可以将自己创意性的想法和准成果放入“超市”,老师和大二以上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组建成果转化创业团队,进行成果转化的应用开发,以此来促进高校老师的科研成果转化和完成学生的“创业实践”锻炼。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制定了一系列完备的管理和激励机制:①安排专门的部门进行“项目超市”的管理,做到实时更新;②在政策上要支持有志进行科研成果转化的教师;③针对部分老师特别是大学生普遍资金缺乏的情况,三峡大学会同宜昌高新区和人福药业、三峡电厂等企业共同投资设立了科研成果转化专项基金,以解决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资金不足的难题。在效益分享上,投资方、教师和学生均拥有成果转化后的效益分配权。

4.构建以新产品、“互联网+”为载体的科研成果转化和创业培养模式。依托“项目超市”,有高校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搭建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使得创新项目有了技术优势和获取利润空间。该模式既促进了高校教师科研成果的转化,又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了“创业种子”,有效避免了大学生因盲目选择创业项目而造成创业失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通过专利成果或与企业联合开发的项目,指导大学生进行产品的开发,比如正在实施的同宜昌青钱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青钱柳系列茶产品、湖北土老憨生态农业集团合作开发的系列保健醋、三峡大学第一人民医院合作研制医院制剂等。通过学生们的全程参与,这一过程使他们既掌握了产品研发过程、新产品的获批程序,又解决了产品研发的人手不足和加速了成果转化,同时大学生思维活跃,网络经验丰富又可通过“互联网+”平台以最快的速度将产品推向市场,产生经济效益。实现大学生毕业之时,也就是他们创业的腾飞之时。

5.以竞赛为检验和实际创业为延伸。大学生同老师共同参与搭建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进行创新实践的同时,学生自己也可以结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创新实践过程的研究内容拟定编制自己的创业计划书;此外,他们还可以参加部级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大赛、“挑战杯”创新计划大赛、“互联网+”创业计划大赛等国内竞赛进一步锻炼自己的创业能力和凝练自己未来的创业方向;毕业后,如果他们对自己在大学期间的创业项目有继续开展的计划,也可以按照三峡大学的科研政策与最初合作的老师和学校签署合作协议,进行自主创业。

三、结语

我们通过建立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促进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既有效地解决了高校教师科研成果转化困难的难题,又很好地实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我们近5年来的实践,这一模式目前已经进入了良性循环,我校很多老师和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依托“项目超市”和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成立了自己的企业,有效地实现了成果转化和自主创业。

参考文献:

[1]岳华.滑凌啸.依托高校科研成果促进大学生创业[J].河北企业,2015,7(7):92.

[2]邓桦.发挥科技成果转化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J].中国高效科技.2015.9(9):80.

[3]王杰.王杜春,朱森罗.依托高校科研成果促进大学生创业———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5):124.

[4]乔孟涛,焦昆,董谦.基于高校科技转化平台的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2,16(1):94.

作者:贺海波 周琴 汪鋆植 邓张双 杨昌英 单位:三峡大学生物与制药学院三峡大学仁和医院

第六篇:大学生自主创业平台下的能力培养

摘要:首先解读了自主创业能力特征、结构及意义;接着分析大学生自主创业平台存在的问题;从创业教育、强化大学生自主平台建设和举办活动三个方面重点探究了建设大学生自主创业平台的策略;最后客观地对全文进行总结,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自助创业平台;创新能力;策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已成为当代大学教育发展的重点内容。大学生自主创业作为缓解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已被多数高校接受并实施,而且多数国家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用于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提高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总之,通过大学生自主创业平台的建设能够有效地激发大学生自主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一、自主创业能力特征、结构及意义

1.自主创业能力的特征。自主创新能力是一种利用社会实践、社会动态与个人主观能力相结合的活动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能够巧妙地将个人主观意识与社会实际进行结合,并通过解决自主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提高个人的创新能力。自主创业能力最主要的特征是建立在智力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的各种操作用以提高个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不仅如此,自主创新能力更是将理论知识运用实际问题中的良好体现,在自主创业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将各种社会资源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如分析当前社会资源集中区域,通过调查社会某种产品的需求量进而对该种产品进行大批量生产;另一方面自主创业可以利用大学生的潜在性思维,通过实际操作与社会实践可以拓展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

2.自主创业能力的结构。自主创业能力主要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组成,在结构和形式上,三者具有一定的联系。专业能力是自主创业能力构成的基础,是自主创业进行的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专业知识、技能以及经营管理能力等,在自主创业过程中,良好的专业能力是保障自主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与此不同,社会能力更加注重的是社会交流沟通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以及人际关系等。方法能力是自主创业能力的核心力量,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其他能力不同,方法能力是企业自我突破创新的关键因素。因此,在进行自主创业时要更加注重方法能力的培养。

3.自主创业能力的意义。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国家政府和教育机构面临的重大难题。高校扩招计划的实行使得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造成大学生毕业人数严重超出了企业的需求量,这样就引起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受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影响,多数高校教师仍然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导致多数学生停留在理论的基础上,而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一方面它需要实际的操作与教学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这样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很好地将理论知识进行巩固、整理和运用;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可以深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意识,使大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展。

二、大学生自主创业存在的问题

1.创业意识不足,缺乏主动性。受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影响,多数大学生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考、学生背”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自我认识、突破与创新,久而久之,使当代大学生缺乏对创业和创新的认识。随着市场变革与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失业率逐年增加,这使得大学生自主创业得到广泛重视,但受教育体系的影响,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不但缺少对市场的正确认识,而且缺乏创新观念、创新意识,导致大学生创业很难进行。

2.缺少创业经验,无法满足实践要求。自主创业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又应该具备一定的创业经验,但由于我国教育体系的影响,使得多数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忽视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因此,大学生的创业知识多数来源于书本、电视、网络等途径,导致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目前多数高校并没有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在高校的课程结构中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根本不存在,导致多数学生无法获得有效的课程内容和实践经验,因此他们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并不是真正地了解。

三、大学生自主创业平台建设意义与对策

1.大学生自主创业平台建设的意义。大学生自主创业平台的建立一方面可以从本质上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可以充分发挥社会、高校的教育能力,而且通过大学生自主创业平台学生们可以根据社会发展形式选择适合自己的行业进行创业,更好地发挥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自主创业不仅需要一定的社交能力以及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需要独特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自主创业平台的建设对高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发展,大学的教育内容与形式大体相同,导致多数大学虽有名词差别,实则只是学生知识水平的差距,而自主创业平台的建设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创业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目标。

2.大学生自主创业平台建设的对策。(1)重视创业,深化教育。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水平的发展,高校应充分重视大学生自主创业平台建设的意义。为强化高等教育科学发展、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高校要勇于打破旧的教育模式,积极开展大学生自主创业平台建设,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发展。在加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同时,高校要积极响应教师,强化师资建设、优化教学方案、推动创新教育的发展,通过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一方面可以从本质上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使部分大学生摆脱就业就失业的困扰;另一方面大学生自主创业平台的建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其他教学方式不能相比的,只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使我国的教育、科学、人文、经济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困扰,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团队讨论中激发自己的创新观念。因此,高校要充分认识自主创业平台建设对大学生、学校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2)强化建设,优化方案。时代的进步推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在科技竞争和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高校有责任和义务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创新型人才。自主创业平台的建设不仅仅要着眼于平台的结构上,更重要的是加强大学生自主创业平台的内容,如强化创新创业教育,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课程。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注重学生专业课程的培养,又要强化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信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课程,鼓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并能够有效地将专业知识与兴趣爱好、社会发展进行衔接,这样才能保障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不会被现实冲击,甚至放弃理想。(3)举行活动,加强创新。大学生自主创业平台的建设必然少不了创业实践活动的举办,通过各种各样的课程实践活动既可以提升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了解和热情,又可以通过创新创业大赛提高学生的创业精神。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高校应积极响应政府和国家号召,在建设大学生自主创业平台的同时,举办各种创业大赛活动、讲座、论坛等,通过这些途径可以有效强化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认识。导师作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领导者,在大赛中要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如在作品的准备阶段,导师可以对作品提出修改意见,帮助学生取得好的名次,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结语

本文以大学生自主创业平台为基础,首先解读了自主创业能力特征、结构及意义;接着分析大学生自主创业平台存在的问题;然后探究了大学生自助创业平台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其次从创业教育、强化大学生自主平台建设和举办活动三个方面重点探究了建设大学生自主创业平台的策略;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具有一定价值。

参考文献:

[1]郑伟.当代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11):177-178.

[2]段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

[3]王磊.加强大学生自主创业平台机制建设———论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J].才智,2014,(12):165.

[4]张明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创业能力全力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09):36-37.

作者:李磊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