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企业培训的论文(企业培训管理论文)

2024-03-21 06:12: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有关企业培训的论文(企业培训管理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有关企业培训的论文

企业管理培训是指企业在生产运作、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等各方面进行规范管理的规章准则。

企业管理培训 篇一

[关键词] 职业管理 企业培训 现场培训

一、问题分析

劳动部关于技术工作短缺的调研报告表明,全国各地普遍存在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的状况。然而,另一方面,一些接收系统训练的学生却无法显示他们在就业上的优势。这个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一方面是工矿企业难以找到技术扎实、工作熟练的技术工人,而在另一个方面,却有大量的需要就业的群体难以就业。我们也有一个关于纺织服装用工的调研,技术好的学生基本都在企业的管理层,一般认为现行的教育体制重学历教育,轻技能教育培训,忽视了动手能力的培养,对操作技能的培养,事实说明,结构性失业大于技术性失业,企业需要的恰恰是现场的职业管理者,可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恰恰是现场管理者。尤其劳动密集型产业,职业管理尤其具有经验型特征,对生产流程进行现场细分、岗位排序的职业管理成了企业的核心人才,尤其显得紧缺。

二、实践突破

1.培训为职业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职业发展管理是职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执行、评估和反馈一个综合性的过程,过去我们对这个管理的组织和个人的教育培训支撑。培训机制的建立,使得大学技术机构成为了这一工作的社会主体,它可以提供证书和具体技术培训。它的职能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企业员工的职业发展的自我管理进行技术支撑;另一方面是对企业的员工规划进行合理的行业规范。培训,作为政府、机构、行业的体系,成为了职业管理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为员工、企业提供必要的教育、培训、轮岗等发展机会,促进企业生产和员工职业生涯具体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很多组织纷纷将职业发展管理作为吸引员工或者组织文化宣传的工具大力提倡,但是在实践中真正能将职业发展管理落实到位的组织却少之又少,原因之一就是培训机构缺乏认识,还停留在具体的工种培训阶段,没有体现“工种+管理”的新特性。

2.培训推进企业和谐发展,以人为本提供社会支持

以人为本,就是做好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必须在了解自己特质、职业兴趣和组织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将二者有机结合找到自己发展的起点、方向和路径”。这个过程是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形成的个人管理经验,它包括多种技能。以服装厂为例,从裁片、打样、工序、人力成本和选料成本,可以保证生产管理、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发展需要的战略方向完全一致,这样,才能体现职业管理的现场性。因此,职业管理在实际上不是通过个人申报、工作设计、工作轮换、工作专业化、工作丰富化、培训开发、组织发展等方法完成的。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企业的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制度的技术支撑,员工个人是无法制定和实施职业发展规划的。所以,以人为本,就是体现企业为本、效益为本。

正因为如此,作为系统的职业管理,不是一个企业可以完成的,它涉及管理现场的理论,培训管理,说白了,它是工厂的“工厂”,是生产的“生产”,企业即使有了口头或书面的员工职业发展规划,那是缺乏具体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的支持的。从社会学角度说,员工的职业发展管理在企业中不可能得到有效的建立和实施,员工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明晰的方向和信心取决于社会体系的建立,因此,社会机构、政府、行业才是实施主体,职业管理培训的社会化,极大地影响了员工工作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是员工职业社会化的根本途径。

3.突破三大瓶颈,建立职业培训机制

第一,突破“向上爬”瓶颈。职业管理不同于层级管理,也不同于扁平化管理,而是一种职业发展和企业发展正相关的工作方式,它不涉及固定的制度。每个组织都是由各种不同的职位、等级或阶层的排列所组成,每个人都隶属于其中的某个等级。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人在某个岗位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本人的奖励,反而使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

第二,突破“水桶定律”。人才没有分层使用,人才利用效果不佳。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这完全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在职业设计中,方案的选择与确定是技术含量最高,对专业技术水平的要求最高;而技术工种的技术含量最低,但是需要经验和熟练度。处理不好,就会形成酒和烂苹果效应,导致职业的排斥。

第三,突破复杂化定律:把事情变复杂很简单,把事情变简单很复杂。职场管理要把握事情的主要实质,把握主流,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向管理要科学,向管理要效益。企业内部岗位流动机会较少,而管理的空间却很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往往没有结合职业现场,对专业的选择非常盲目。而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又最看重专业和工作经验,难以考虑现场能力。生产的简单化使得管理者不能进行职业管理,可以说员工基本没有自由支配劳动分工的机会。

参考文献:

[1]章慧南:中小企业现场管理与开发――理论与实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4

[2]鲁德银:现场教学的三大要领[J].教学与管理,2001年03期, 51~52

[3]邹允勇:发挥现场教学特点讲好专业课[J].海南矿冶,1999年S1期,7~9

企业管理类培训范文 篇二

【关键词】高职经管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095-02

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符合生产一线、服务管理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基于此,在培养人才方式上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与一般研究型高等教育不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应是“学中做,做中学”,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一线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有赖于实验、实训、实习这三个重要环节的配合,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目前,高职经管类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基本上是以模拟实训室为主。通过典型的工作项目流程分解,让学生分块模拟演练,虽然能够完成一些专业课程的实训项目,但由于各方面条件局限,与真实工作场景仍然存在较大差异,所培养的学生职业技能与企业需求有很大偏离,而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能够最大程度地解决上述问题。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及特点

目前,学术界并没有对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形成统一的观点,《2007年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推荐预审标准》给出的定义是: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校企联合,系统组织实训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围绕职业能力需求而在校内开设的具有生产功能的全真实训场所的统称。学校引进现代生产作业流程,通过组织生产性实训教学,既要以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也要实现产品生产、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功能,实现经济效益。因此,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有实践教学性和生产服务性两个鲜明的特点,这一点与高校的三大功能――教书育人、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是一致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一般实训实验室最大的区别在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能使学生在校内感知企业和职业的真实环境与氛围,最大限度地与工作环境接触,快速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体现了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特点。

二、高职经管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许多学者对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综合概括起来,这些建设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政府、行业部门或校友资助建设模式,校企合作建设模式(又分为校企合资共建和企业独资共建两种)和学校独立建设模式,其优缺点比较参见表1。

目前,高职经管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主要是以模拟实验室居多,相对于理工类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而言,由于实训要求低,且很多综合高职院校都是重点建设理工类专业,因而对经管类专业建设的投入较少,导致经管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相对起步较晚,数量较少,建设思路和方法不尽相同;“双师型”教师队伍配备不足,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没有到企业顶岗或从事过一线工作,对实训岗位了解不透彻。对实训设备使用不了解,无法设计出高水平的实训方案,致使实训基地的使用率不高,生产性不明显。此外,虽然高职经管类专业校内实训内容是基于企业的生产活动,但由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复杂性,在实训模拟中仅仅是将企业生产活动中那些最典型或最有代表性的规定动作进行演练,在真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仍然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需要在实训期间灵活运用自选动作才能完成。

三、高职经管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路径

(一)积极引入企业共同参与管理和建设。从表1的比较中可见,虽然政府、行业部门或校友资助建设模式解决了实训基地建设中的资金来源问题,学校独立建设模式的主动权由学校牢牢把握,但是缺少企业参与管理,实训基地容易与社会前沿脱节,闭门造车,对课程和专业改革及专业建设不利。因此,从学校走内涵建设的科学发展角度看,学校还需积极引入企业共同参与管理和建设。学校可与企业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将实训场地、设备设施的使用权出租给企业,获得经济效益;企业可通过按协议履行课程教学和岗前培训,为人力资源提供强劲补充,通过投入产出,实现经济增长;专业教师可通过与企业协商共同制定实训任务书与组织管理,完善自己的职业技能结构和“双师”素质;学生可通过全程参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营与管理。在营销、策划、宣传和推广等方面获得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的指导。最终达到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四赢”的效果。

(二)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为最主要建设目标。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最主要目标。按照人才培养的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训练活动,主要是通过实物操作和仿真模拟为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依据是专业能力项目和能力标准,实训基地建设应该紧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企业岗位职责及企业核心能力要求,与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三)围绕专业群建设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经管类专业有别于理工类专业,经管类专业里许多专业的课程是相同的。比如,消费者行为学既属于工商管理专业内容,也属于市场营销管理专业内容;再如,统计基础既属于会计专业内容,也属于企业管理专业。经管类专业在专业发展、人才培养方面也存在着许多共性。因此,高职经管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应围绕专业群建设来展开,基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工作岗位需求,合理安排不同专业的生产性实训,提高资源使用率,避免资源闲置浪费。

企业管理培训 篇三

一 我国目前企业培训管理存在的问题

许多企业每年都会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但效果并不理想,企业的绩效也不能得到相应的提升。时间一长,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降低,甚至把培训当成负担,使培训管理部门成为了矛盾的制造者和企业的成本投入中心。这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1、培训缺乏科学的需求分析

现阶段许多企业已逐步开始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但企业往往对培训的需求和目标缺乏科学,细致而全面的分析,这就使得培训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些企业往往怕麻烦而忽略需求分析;许多企业往往只有在出现问题时才会安排培训。企业没有将培训目标与本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相联系,更没有将培训目标与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相结合。这就是造成培训效果不佳的基本原因。

2、培训项目的设计与实施不合理

根据培训需求设计培训的课程时,许多企业缺乏体系设计的概念,课程内容之间缺乏有效衔接。

3、培训效果评估难以量化

大部分企业将精力放在培训计划的制定、培训资金的投入与培训方法的改善,但往往却忽略培训的评估工作。培训后的效果一般只停留在对讲师讲课的内容、互动性、感染力以及会场的准备情况做一个简单评估。培训作为企业的一项投资,其收益如何对企业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必须有适当的手段对培训作评价,每一次培训工作结束后都必须检查培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要求和目标,培训的效果如何,培训的收益与投入相比结果如何。由于缺乏系统的、完善的和科学的评估体系,培训无法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也无法得到预期的效果。

4、培训成果难以转化

实际上一个企业开展员工培训所面对的最大挑战不是培训什么、谁来培训以及如何培训,而是确保如何使受训者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去。现实的统计数据是:企业的培训仅产生10%~20%的转化率,有80%~90%的培训资源被浪费了。同时这种转化需要企业领导的支持,需要企业提供资金、技术,需要相关设备的配套,需要相关政策的扶持以及其他因素的支持。这些相关因素的缺乏严重制约了现阶段国内企业培训成果的转化。

5、只培训少数成员。

这种现象在不少企业都存在,这里有两个误区:其一是有的领导认为培训管理人员应该重点培训那些经过挑选、有发展潜力的人员。每次不管培训什么内容都让他们参加,从而忽视了所有管理人员的培训,其二是认为单位的现时工作最主要。因此,只让那些没什么事的工作人员参加培训,于是培训就集中在某些人身上,造成了“闲人培训.忙人没时间培训,急需人员不培训”的结果,这样的培训没有任何效果。

6、缺少企业内的专业培训开发人员

目前许多企业的培训开发人员没有及时掌握培训的新理念和新方法。不能设计出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人力资源开发的解决方案,无法达到人力资本增值的目标。如果使用外包的人力资源咨询机构,由于他们对企业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很难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培训方案,同样容易导致培训失败。

7、对培训的期望过高

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安排一次培训不容易,对一次仅2—3天的培训抱有过高的期望,希望能解决面临的许多问题,于是,培训中普遍存在内容庞杂、目标过大、人员过杂的现象。中层管理队伍的许多问题需要长期的培训计划解决,况且,许多问题并不是单靠培训就可以解决的,如制度问题,市场问题等。

二 解决我国企业员工培训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树立科学的培训观念

正确而科学的培训观念是培训工作顺利进行的支撑点,没有它,培训的整个框架就会倒塌。

1、加大对培训的投入

领导者要转变职工培训是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的观念,认识到培训是企业必需的成本,对员工的培训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活动,因而,企业培训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必将带来很大的利益,使企业对人力的投资成为企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企业要想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就必须舍的在培训上投资。

2、加强对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培训。

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素质高低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很大,高层管理者更需要接受培训,更新知识,改变观念。国外许多企业就做出这样的规定:越是高层管理者,参加的培训就越多,有的甚至把培训作为一种福利按职级进行分配。

3、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对员工最好的报偿。在对员工的培训中,企业根据不同的人员、不同岗位的特点为员工设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确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大大提高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激励员工努力奋斗,降低员工的流失率。

(二)建立培训配套制度

1、培训对象选拔制度

建立培训对象选拔制度有利于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做到有的放矢。可以调动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在选择培训对象时必须考虑员工掌握培训内容的能力以及他们在回到工作岗位以后应用所学习的内容的能力。这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员工激励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效率问题。  2、培训签约制度  培训签约制度有利于维护企业与员工双方利益。特别是需要较长时间脱产的培训,企业不仅投入较多的培训费用让员工参加培训,还要给员工提供工资待遇,同时安排相应人员顶替员工工作的成本。一旦参加培训的员工学成后跳槽,企业将遭受较大的损失。这也是企业培训员工的一大顾虑。如果企业制定规范的培训签约制度约束企业本身与员工,将会避免上述事件的发生。

3、考核制度

考核评价的对象包括绩效评估和责任评估两项。绩效评估是以培训成果为对象进行评估,包括接受培训员工的个人学习成果和他在培训后对组织的贡献。责任评估是以负责培训部门和培训者的责任为对象的评估,目的是进一步明确培训工作方向,改进培训工作。

4、激励制度

把培训、考核、晋升、薪酬有机地结合起来,调动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如把高学历培训作为对优秀员工的一种激励,以稳定企业的技术、管理骨干。把实用性培训,出国培训、技能等作为对骨干员工的一种奖励。使员工感受到组织对他们的重视与培养,提高员工自身价值,增强他们职业发展的信心,同时也将激发回报企业的意识和决心。

(三)建立合理的培训模式

1、作好培训需求分析

企业在实施员工培训活动之前,必须先做规划,确定培训的需求,找出培训与企业目标的结合点。培训需求最主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从企业未来发展所需的能力培养出发;二是从影响企业目前绩效的能力培养出发;三是如何将员工个人发展需求与企业需求有效结合。比如说企业目前的主要绩效问题是客户投诉率较大,那么经过分析可能造成此状况的原因之一是相关部门与客户沟通的方式不当,造成客户的不理解而投诉,显然有效沟通的培训将成为企业培训的真实需求点。因此培训管理者要用不同的方式和工具对培切i需求进行客观分析,使培训工作有的放矢。

2、拟订培训计划,制定培训策略

培训管理者应明确以下几个问题:谁?何时?何地?培训计划是什么?怎样管理培训过程以保证培训质量?培训的准备工作有哪些?高层领导和各部门怎样支持培训后内容的转化等等?在注重针对性的前提下,必须体现出系统性和前瞻性。职工培训不仅仅是为了目前的需要,更要考虑将来的长远发展。要根据企业现状及目标,系统制定各部门、岗位的培训发展计划。要根据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制定具体多样的培训主题,在培训的内容上体现不同的深度。制定涵盖企业所有职工的、持续的、经常性的培训机制。

企业管理的培训范文 篇四

所谓的6S管理培训模式指的是:整顿(seiton)、整理(seiri)、清洁(seiketsu)、清扫(seiso)、安全(security)、素养(shitsuke)六个项目,因为这六个项目的英文单词均以“S”开头,所以叫6S管理培训。对于6S管理培训来说,其最重要的项目是“素养”(shit-suke),也就是说,6S企业管理培训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其他五项来整顿和改变员工,使员工的自身素养发生转变,促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而纵观当前的高校环境,大学生重视课本知识却轻视实践体验,这就会导致高校的大学生最终无法更好地和社会接轨,当步入社会之时不能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也就没有办法短期内融入到企业的正常活动之中。所以在高校正常教学活动中,应该加入职业规划这门课程,而且在职业规划这门课程中需要主要对高校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培养,将企业6S管理培训模式纳入到高校职业素质课堂教学中来,促进学生自身品质的培养,也拉近高校学生和社会企业之间的距离。

2.企业管理培训在高校职业素质课程中的应用

2.1“整顿”在高校职业素质课程中的应用实践

在企业6S管理培训当中,整顿的定义就是将需要的物品进行定位和安置,才能够保持其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立即取出应用。从理论方面来分析,也就是在对一件事物进行定位以后就要立即对其标识加以明确,当完成这项工作以后再将物体放归原处,主要目的是对目视管理工作场所进行塑造。所以在高校职业素质课程当中需要落实整理工作,并且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关的整顿工作,明确相关物品的配放位置和方法,确定各种标识等。举例来说,在实验课程当中,在实验室内对于平时所应用到的容器需要分类放置在贴有标签的柜子里,当学生在进行实验准备的时候就能够快速地找到所需要的工具,而实验结束以后老师再要求学生将实验工具分门别类的放回到原来的位置上,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整顿”能力。

2.2“整理”在高校职业素质课程中的应用实践

在企业6S管理培训当中,整理的定义是工作现场需要对应用到和不应用到的物品进行区分,不但要对需要的物品加以保留,还要清除掉不需要的物品。其主要目的是塑造出清爽干净的工作场所。所以在高校职业素质课程当中应该对“整理”工作的目的进行深入的开展,要为所有学生培养共同的认识,对学习场所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全面的检查,培养学生对于应用不到的物品需要做出及时的清除。举例来说,学校可以在实训管理当中组织学生定期对后勤库房进行清理整顿,首先将没用的空纸箱等物品清除,这样能够清理房间内的凌乱,第二是对于有用的物品摆放整齐,以便于能够在应用的时候迅速找出。

2.3“清洁”在高校职业素质课程中的应用实践

在企业6S管理培训当中,清洁是保持环境的整洁和美观,要求操作现场时刻都保持着美观的状态,主要目的是对整洁干净美观大方的工作场所进行塑造。所以在高校职业素质课程当中需要将所有工作落实好,最好合理分组并制定小组责任制度,并对相关的制度条款进行强化执行。教师需要不定时进行巡查和纠正,并将整个学习过程纳入到学生的学分考核当中。在日常课程中保证广大学生能够配合值日生做好相关的情节工作,及时清理讲台桌面和相关仪器的整洁工作。举例来说,在正常的上课活动之中,教师将学生事先分组,并且要求学生时刻保持自己分组的试验台整洁,保证用过的容器整洁,禁止学生在实验台上摆放与实验课程无关的物品等。

2.4“清扫”在高校职业素质课程中的应用实践

在企业6S管理培训当中,清扫也是十分重要的,其是维持环境清洁的必然选择,也和上面所说的清洁有必然的联系。清扫就是在正常的学习工作当中对于不需要的物品不能随意丢弃,要保证整个操作现场的正解无垃圾,无污秽。清扫的主要目的是塑造出一种高作业效率的工作场所。所以在高校职业素质课程当中,需要对各项整理工作进行落实,对于学习过程中所涉及的垃圾等物品不应随意丢弃,建立其相关的清扫基准,要求所有学生共同遵行。

2.5“安全”在高校职业素质课程中的应用实践

在企业6S管理培训当中,安全是在工作场所对所有物品的安全和不安全因素进行控制,主要目的是建立起安全的生产环境,以此来保证员工的生命安全。所以在高校职业素质课程当中应该强化安全教育,制定实训室的安全标准,并制定相关的管理规程和日常管理条例。举例来说,对于实训课的学生来说,为防止因为未能按照正确的方法操作而受伤,教师需要讲解相关的使用方法,提高学生操作的安全性。

2.6“素养”在高校职业素质课程中的应用实践

企业管理的培训范文 篇五

一、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管理的现状

企业在组织结构上、管理方式的滞后性使企业的员工培训效果不佳。企业管理者的观念落后则使得其在管理上的资金投入不足,使得企业资源培训不成规模,造成员工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不深。一些培训活动不能与员工的需求相符,评价方案和培训教师缺失导致培训效果较差。企业制定培训计划,但执行力度不高,多样化的培训方法无法实施。在高校教学中,人力资源培训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导致员工培训兴趣较低。在培训后的反馈途径中虽然能获得一些有效信息,但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能力上较差。除此之外,企业文化传播也对人力资源的培训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目前,企业将经济效益的提高作为主要目标,而在企业文化的传播上则存在明显的不足现象。企业员工对于企业缺乏归属感,不能认同企业文化,因此导致个人价值无法发挥。

二、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管理的战略实施对策

1.制定科学有效地培训内容人力资源培训需要管理者制定长期的计划,针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优化人力资源培训的内容。实践证明,完善的培训制度是提高培训效率的关键。企业培训内容可分为普及型、专业型和拓展型三种。人力资源部门在制定培训计划时,要综合考虑职工的年龄、学历、能力以及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制定完整的具有针对性的管理策略。因此企业培训不仅是岗位技能的培训,更是为企业与员工之间架起沟通桥梁的重要方式。另外,培训内容合理性还能够提高员工的心理素质稳定性,保持员工的情绪良好有助于提高其工作效率。因此,企业要加强培训应与时俱进,通过正确的培训方式树立员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科学的培训内容包括全面的评价体系、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在企业内部实施以老带新的制度,以确保员工积极性的发挥,使其与企业发展的目标和步调保持一致。在企业内部实施以老带新的原则,老员工负责企业文化的传播,新员工则要从多个角度看待员工培训,致力于自身素质的提高。企业则要根据员工的需求制定对应的培训方案,提高其工作所需技能。管理者在培训过程中要明确培训目标,站在培训者的角度制定满足其未来发展的培训模式和培训内容。针对发展较好的员工还可以进行拓展训练,为企业发展储备人才。

2.选择恰当的培训时间企业在制定培训策略时要综合考虑培训效益和企业发展目标等问题。在培训时间的选择上,要以满足员工个性需求和创造利润为主。培训要尽量以简短、高效特点,以满足现代年轻人压力大、时间不充足的特点,避免培训过于模式化,影响员工的休息,又影响培训效果。在选择节假日进行培训时,要注意员工情绪,周末培训可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使员工成为受益者,降低其工作压力。企业管理者应从这个角度进行剖析,使管理者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从而接受周末培训。总之,培训时间的合理安排对于培训效果具有直接影响。企业可投入资金为其提供企业外部培训,进一步强化培训效果。

3.寻求多样化的培训途径培训手段的单一性是影响培训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基于此,企业应实施多样化的培训。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实施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实施。企业培训应从企业培训需求和员工需求两个方面出发。目前,多数企业将多媒体PPT作为企业培训的重要手段和内容,但在实施过程中,如何正确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其发挥积极作用是企业发展的关键。通过多媒体课件,可拓展培训内容,使培训过程清晰化,提高培训效率。企业管理人员要随时根据企业环境的变化做出正确的策略调整,做到精准判断。同时,其要具有高度的战略组织能力,组织综合性的培训策略。将培训重点放在创造力和专业能力提高上,以实践为主,弱化理论培训的作用。在具体的实施中,可以通过案例讨论、切实操作等方式使员工适应新的工作方式,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另外,多样化的培训方式要求企业管理者从员工处理问题的能力上进行分析,还可以通过员工的相互沟通,促进全员共同进步。如对于一线操作人员,则应以提高其专业技能为主,通过音频、视频等方式将工作流程记录下来,利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展示从而深化员工对工作流程的认识。管理者还应在具体的操作中给予其指导,提高工作技能。培训讲师要具有切身体验,才能够在培训过程中获得员工的认可。因此对于培训来说,掌握一定的经验基础十分重要。培训过程要摆脱枯燥性和单一性,以确保员工在积极的情绪中参加培训,增强培训效果。

三、总结

企业管理的培训范文 篇六

关键词:企业;管理人员;培训;思路

对于企业来讲,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与管理离不开培训体系的建立,建立良好的企业管理人员培训需求体系,才能使企业更好地发展。虽然终身雇佣制被抛弃了,但建立双赢的培训体系、职业发展体系确实更多地被企业接受,也成为企业管理人员选择企业重要条件。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的个人智慧和知识从企业发展的资本意义上获得承认,个人也开始意识到智慧和知识可以作为资本参与到企业创业和发展之中,而企业也认识到人力资源是形成企业竞争力的要素之一。在这样的理念和认识的基础上,企业开始重视企业管理人员(以下简称管理人员)培训及培训发展等投入产出效应,也就是更深入地理解到人力资源开发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事实证明管理人员培训、职业发展方面的投入与企业持续发展、保持竞争力是相辅相成的。

一、目前我国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现状

目前我国企业的管理人员培训取得了一些成就。成绩虽然很多,但问题也不少。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培训投资仍严重不足;(2)培训体系不健全,模式单调僵硬;(3)培训实践效果差。

二、企业管理人员培训和开发效果差的原因

为什么在人力资本重要,管理人员培训重要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我国企业培训仍存在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呢?主要原因在于:(1)培训投资的风险性;(2)思想上的徘徊与迷惘;(3)趋于形式,讲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很多企业,尤其是国企,迫于外界培训高涨的压力,为吸引人才,对外宣称个人发展机会良好,有很好的培训机会。实际上的确是给了个人很好的培训“福利”,挂职锻炼一段时间后回来开展“办公室娱乐”。这种名“负”其实的培训其意义只是浪费了时间,浪费了金钱,更浪费了人力,于人于己均无益。

三、建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培训体系

(一)培训的需求评估

即便在人力资源培训这个大前提下,企业也不能机械地安排培训。必须遵从绩效理论和经济学理论的指引,通过详细分析培训需求来做好培训规划。

企业的培训需求应考虑到岗位的技能和知识要求,并对就职人员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进行评估,从工作分析、技能要求、经验要求、知识要求等方面来进行。在需求评估的基础上为企业规划出培训所需的资源,拟定培训目标,培训效果指标等。

(二)培训体系的建立目标

企业培训体系的建立应该在投入产出模型和对企业的需求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包括培训目标、培训资源、培训对象、培训效果的评估、受训后的能力检验、实践提升等等。培训体系的建立一定是符合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优秀的员工才能建立出优秀的企业,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可见培训体系的建立模式)

(三)培训设置的理论指导

企业的培训设置的理论指导包括绩效理论、学习理论和投资收益理论(ROI)。绩效理论主要是在工作管理中发现培训方面存在的瓶颈,做出培训选题。在培训标准方面绩效理论给出了有意义的指导,岗位设置时需要充分考虑绩效因素,提出素质要求,使企业各方面的价值链正常运转。学习理论主要用于指导设计培训、评价培训效果、选择培训形式,比如就宣讲法、传递法、讨论法等培训形式的安排。培训学员的资格评定,教师的资格评定等。投资收益理论侧重在建立培训的投入产出模型上,分析各种培训内容、培训方式所形成的产出效益,分析利用内外部培训资源所得到的让度价值。

(四)内外部培训资源的利用

培训可简单地划分为:技能型培训与思维开发型培训。在整理出培训目标后,培训资源的选择对培训效果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工作流程、生产技能这方面的培训可以主要依靠内部的资源进行,以传帮带为主要方式,通过反复练习来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对于需要行业比较,从行业发展角度形成理念、决策思路的培训项目,则需要借重外部的培训资源,比如咨询顾问公司。他们在新理论的掌握上及行业情况的熟悉情况方面都更有优势。

(五)利用虚拟组织

在企业内部或外部实际都存在许多虚拟组织,这些组织的特点是成员有共同的爱好或倾向。在企业管理人员培训和职业发展上,也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比如英语俱乐部、MBA同学会、技术改进小组等等,都能在一些方面起到很好的传递培训作用,他们一起讨论时便能彼此影响,起到培训的作用。虚拟组织在互联网的作用下迅速发展起来,企业不能消极地看待这些组织,虚拟组织中的人群往往具有很大的能量,犹如埋藏在地下的火山,哪个企业掌握了火山口,哪个企业就能从中获益。

(六)培训的实践安排

1.岗位技能型培训。企业的培训与职业教育不同的一点在于更多的实践性、操作性,理论的体系研究便不是其追求的重点目标,即便是企业的开发部门或其他知识密集型的部门,岗位培训也都是不可缺少的。对于高级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的岗位培训当然不是完成表格设计等内容,需要通过培训来帮助他们理解公司的决策过程、交流沟通的渠道和建立完善的人际关系。

2.价值创造培训。白领人才在企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流程规划、组织管理方面,其工作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对这一群体所进行的培训与技能培训应该区分开来。在知识的学习方面,他们经历的大学教育或者更高的教育已经奠定了基础。通过脑力激荡法、扩散思维法、逆向思维法等专门的培训课程可以使他们在价值创造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培训与实践安排。无论采用演示培训、传递培训或团队建设培训,在受训者获得技能、理念上的进步之后,巩固的效果需要来自于实践机会,通过实践使培训成果在生产、管理、开发中得到体现,培训才真正达到了目的。

(七)培训效果评估

企业管理培训 篇七

为配合工厂的发展目标,提升人力绩效,提升员工素质,增强员工对本职工作的能力与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并有计划地充实其知识技能,发挥其潜在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发扬本工厂的企业精神,特制定本制度,作为各级人员培训实施与管理的依据。

2.适用范围:

凡本工厂所有员工的各项培训计划、实施、督导、考评以及改善建议等,均依本制度办理。

3 各部门权责划分

3.1 人事行政科负责

1.制定、修改全工厂培训制度;

2.拟定、呈报全工厂年度、季度培训计划;

3.收集整理各种培训信息并及时;

4.联系、组织或协助完成全工厂各项培训课程的实施;

5.检查、评估培训的实施情况;

6.管理、控制培训费用;

7.管理工厂内部讲师队伍;

8.负责对各项培训进行记录和相关资料存档;

9.追踪考查培训效果。

3.2 各部门权责

1.呈报本部门培训计划;

2.制定本部门专业课程的培训大纲;

3.收集并提供本部门相关专业培训信息;

4.配合部门培训的实施和效果反馈、交流的工作;

5.确定部门内部讲师人选,并配合、支持内部培训工作;

4 培训管理

4.1 总论

4.1.1.培训安排应根据员工岗位职责,并结合个人兴趣,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尽量做到合理公平。

4.1.2.凡本工厂员工,均有接受相关培训的权利与义务。

4.1.3.全工厂培训规划、制度的订立与修改,所有培训费用的预算、审查与汇总呈报,以及培训记录的登记与资料存档等相关培训事宜,以人事行政科为主要负责单位,各相关部门负有提出改善意见和配合执行的权利与义务。

4.1.4. 全工厂的培训实施、效果反馈及评价考核等工作以人事行政科为主要负责单位,并对全工厂的培训执行情况负督导呈报的责任。各部门应给予必要的协助。

4.2 培训体系

培训体系包含四个模块。

4.2.1 新员工入职培训

1)培训对象:所有新进人员。

2)培训目的:协助新进人员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顺利进入工作状况。

3)培训形式:以周期性的内部授课方式进行。

4)培训内容:分常规类和专业技术类两项科目,两项科目的具体内容可根据任职岗位的不同进行选择。

5) 常规类科目:a.工厂简介(包括工厂发展史及企业文化,各部职能等)

b.工厂制度介绍

c.产品/业务介绍与市场分析

d.技术研发体系现状与开发方向

e.其他

6) 专业技术类科目:

a. 经营和生产部门的岗位设计与工作流程

b. 适合工厂习惯的标准作业技巧

c. 项目管理流程与标准化训练

d. 其他

4.2.2 学徒方式的岗位培训

1)培训对象:工厂招收录用的应届毕业生或新工人。

2)培训目的:使新员工按照任职岗位的要求,尽快熟悉业务内容及工作流程。

3)培训形式:“一带一”或“一带二”的固定老师责任制形式。

4)培训内容:包括思想素质、企业文化的教育;专业知识技能的训练;及工作疑难的解决和指导等。

4.2.3 内部培训

1)培训对象:全员。

2)培训目的:依靠工厂内部讲师力量,最大效度的利用工厂内部资源,加强内部的沟通与交流,在工厂内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并丰富员工的业余学习生活。

3)培训形式:在工厂内部以讲座或研讨会、交流会的形式进行。

4)培训内容:涉及工厂技术类、经营类、管理类的多个方面,及员工感兴趣的业余知识、信息等。

4.2.4 外部培训

1)培训对象:全员。

2)培训目的:依靠外部专家力量,提升从业人员在本职工作上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技巧,以增进各项工作的完成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3)培训形式:参加外部公开课、交流研讨会,或请外部讲师在工厂内部授课。

4)培训内容:可分为三类。

a) 常规实用性培训——涉及专业技术知识、销售技巧、管理方法、领导技能、经营理念等;

b) 适合高层领导的培训——含企业战略性、发展性等内容;

c) 个人进修方面的培训——如MBA、专业技术认证等。

4.3 培训计划的拟订

1. 结合工厂整体战略目标及发展计划,由人事行政科依据对内部员工培训需求调查的结果,以及工厂相关培训的政策、财务预算等,统筹各部门的需求,于每年年初拟订年度培训计划,并呈报总经理审核。

企业管理类培训范文 篇八

关键词:构建;分层分类;员工培训;体系

【中图分类号】F426.31

1 引言

目前,企业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即是全员素质之间的竞争。对于企业而言,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就在于需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构建分层分类的员工培训体系,以便实现对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保证现代企业发展目标的良好实现。

2 构建分层分类员工培训体系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2.1构建分层分类员工培训体系的内涵

所谓员工培训是一定组织为了实现其组织战略发展目标过程中对培养人才、提升员工职业素质的需求,采用各种办法对员工进行有计划的教育、培养和训练。

企业培训体系,是指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系统的、与企业的发展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相配套的培训管理、课程开发以及员工发展跟踪体系。

建立和完善有效的企业培训体系,是培训管理工作的核心任务。培训体系是否有效的判断标准是,该培训体系是否为企业单竞争力的提升、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提供了最优秀的人力资源。

2.2构建分层分类员工培训体系的必要性

2.2.1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未来社会,拥有人才才会拥有发展能力。GE的人才培训机制一直为世界所称道。杰克・韦尔奇在GE全球前500名经理人员大会上讲到:GE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用人。他认为,他最大的成就是关心和培养人才。韦尔奇不仅要求人事部门对最高层的500名主管进行严格的审查,逼迫这些部门的经营者识别出未来的领导者,制定出所有关键职务的继任培养计划,决定哪些有潜质的经理应送到克罗顿(GE的培训中心)接受领导才能培训,而且每年韦尔奇本人都要亲自走上讲台为他们授课。

2.2.2为人才成长提供培养平台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不断重新定位,重新评价自己,系统地思考如何结合个人特征同时借助于企业平台,不断地提升自我,这样才能实现企业和个人都能够应对来自各个层面和空间的竞争与挑战,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和能力才是在社会中立足的根本。有效的培训体系应当肯定这一需要的正当性,并给予合理的引导。

3 目前企业在员工的培训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3.1培训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急起来不要

这句话真实地反映了培训工作在绝大多数企业中的地位。很多的企业完全的不重视企业员工的培训,认为这些培训都是没有用的,是做面子工程。很多企业高层领导表面上看起来很重视培训,大会小会强调培训的重要性,但真正操作起来,遇到时间上、经费上与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发生冲突时,往往最先删除的还是培训。

3.2对于员工培训的针对性很低

虽说现在流行“培训是企业给员工最好的福利”这一说法,但并不是所有的员工都积极欢迎这种福利。因为培训针对性很低,不能满足员工对提升自我竞争力的要求,培训内容大多都是当前流行什么,企业就进行哪方面的培训,并没有依据自身的发展,依据自身的需要而进行相应的企业文化以及专业培训,使得培训的内容基本没有针对性和现实性,也不能满足员工应对竞争、提升能力的要求。

3.3培训与经营战略不能很好地结合造成浪费

企业培训管理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企业在进行培训投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不必要的问题,走了很多弯路,造成了培训投资的巨大浪费。还由于培训管理人员自身能力问题导致培训与企业生产经营战略脱节,使培训活动跟不上当前所需知识和技术的传授和企业未来的发展。

4 加强分层分类员工培训体系构建,实现企业良性发展

企业获取人才的渠道主要有两种,外来引进和内部培养。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来说,外来引进人才只能针对少量急需的情况;企业要获得职工信赖与支持并以此取得持续的发展壮大,就应当尊重自己员工的勤奋、努力与智慧,必须学会在企业内部培养和选拔人才。

日本企业的人才任用方式有很多我们可以借鉴的方面,例如日本企业把一线岗位分成一般岗位、重要岗位和关键岗位,员工入职后先从一般位做起,做得好、表现佳的员工才有机会做重要岗位,业绩好、表现佳且领悟力强的重要岗位员工才有机会做关键岗位。企业人力资源按培养选拔的方式可分为三类:操作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

4.1加强对操作维护人员的培训

对于操作维护人员,侧重立足岗位练技能,在培训内容上注重岗位应知、应会的培训与考核、技能等级的提升、特种作业证书的初复证等方面的培训。在培训方式上采用师带徒、岗位练兵等。配合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针对各工种各岗位提出相应工种技能等级证书的要求,围绕专业、工种、岗位要求组织相应技能等级提升培训。对于一般操作岗位上的员工,主要关注所从事岗位的操作技能培训、特种作业初复训、技能等级培训等;对于主要操作岗位的员工,更多关注其所从事岗位的岗位深化、异常事故处理、质量控制、应急预案以及专题研修培训。

4.2加强对技术业务人员的培训

对技术业务人员按专业划分,形成不同专业团队,以各专业团队的知识能力要求设计技术业务人员培训体系,即按岗位层级分层、按专业分类,依据各专业团队各岗位层级知识能力要求,设计相应的专业知识、工具方法等培训。注重培养高级技师类人才,确实解决生产技术问题,创新生产技能,为企业发展打造一支专家型技术技能人才队伍。

4.3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管理人员的任职必须符合先培训、后上岗的要求。根据管理人员的职能定位,在公司的统一策划与组织下,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在方式上运用建构主义方法注重管理者的岗位研修。对不同层级的管理者,围绕管理中的一些热点、难点,策划开展一些主题研修,通过头脑风暴,让管理者在培训中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自己管辖范围的疑难杂症。在内容上注重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领导力素质、执行力及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

5 结语

总之,构建分层分类的员工培训体系,不但要明确建设规范,还要按照企业需求,对各类人才分层次实施不同内容、方式的培训,而且要突出实用性,努力提高培训效果。以提高素质和能力为重点,加强课程开发的针对性、适应性和超前性,加大培训内容开发和增新的力度,确保教育培训工作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信息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