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论文总结(地理论文参考 最新6篇)

2024-04-12 04:39: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地理论文总结(地理论文参考 最新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地理论文总结

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

地理论文范文一:学伴互助式地理教学分析 篇一

【摘要】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有优势。但时代在发展,学生在成长,如果教师及他(她)的教学方法一成不变,就会使其劣势凸显出来,在这样大的背景下,势必要进行课改,但是改向何方,怎样改,有很多先锋已经进行各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也有各种各样的效果。详细记录了在课改过程中的观念、做法、反思,很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课改;学伴互助;地理教学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常常是通过以下教学模式来进行的:(1)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被人们称为“满堂灌”或者叫“填鸭式”教育,这种教学模式是最常见的。(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这是“满堂灌模式”的一种变形。这些教学模式有优势,但是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作用,扼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与潜能的发挥。在传统与新兴的矛盾冲突中,学校领导站位高,思想新,提出了我校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义不容辞首当其冲进行课改。在我的地理课堂上,确定为问题导学—学伴互助式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一、学伴互助式教学模式的主导思想

课改首先是理念的改变,要改变传统的思想,确定以生为本的课堂。学生学习的地方过去叫学堂,现在叫学校,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学定教,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主导,要做好导的工作,定位应该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随机生成的课堂才是真实的、精彩的,有生命力的。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这是合作学习的优点,但是合作学习也存在弊端,人数较多的小组在进行学习和展示时,通常是一人做主角,其他人做配角。所以我校的学伴互助式教学模式选择两人为一个学伴小组。

二、学伴之间角色的定位

我校的学伴互助式教学模式是以两个人为一小组(特殊情况也可三个人组成小组),这两个人互为学伴,优势突出一些的被称为“学长”,成绩弱一些的被称作“学友”,他们之间是朋友、伙伴的关系,比起“师傅”和“徒弟”,学生的心理上舒服了很多。学伴的组合不是固定的,一个阶段以后会进行微调。

三、问题导学

(一)导学题的编制

1、导学题的设置具有指导性。初中的学生自己阅读文本的能力不是很强,需要引导,导学题则相当于这节课的脉络,把大块的课文分解为小的问题,将图片融入课文,引导学生顺着脉络,紧扣知识的重难点去分析去思考。

2、导学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实效性。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具体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进行问题设计,问题设计要题意清楚,条理分明,语言精练,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辨析疑难,纠正错误,完善认知结构。

3、导学题的设置不能离开图。地理课堂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图多,而运用地图进行教学则是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地理教学独特风格和特色所在。所以在地理教学中,设置的导学题目也不能离开图,地图功能十分巨大,复杂、抽象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往往用一幅或几幅地图便能生动直观、清晰、明了地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并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

4、导学题的设置要体现学习方法。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的能力,这个培养是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把学生养成“看到新知,联想旧知;应用已知,探究未知”,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了,在没有我们设置的导学题时,他们也能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究,这才达到了我们的目的。所以在设置导学题时,应更多地思考:怎样引导学生有效地探究。

(二)问题导学-学伴互助式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我在课堂上,先出示教学目标,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个明确的定位,然后出示导学题,使学生在自学课本时有一个抓手,在自学过程中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主学习,第二阶段是课改的中心,学友向学长汇报自学情况,学长指导学友。学长不会的内容可以与其他小组的学长交流,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巡视指导。自学结束,以学伴为单位进行展示,一般是学友回答问题,学长评价,学伴自己也可以根据情况而定谁来回答。学生能学会的教师不必再重复,教师根据巡视以及学生展示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重点知识师生交流完毕,一定要留出当堂训练的时间,巩固学习成果。

四、课堂评价

在学伴互助的课堂上,学长学友是一个学伴小组,他们共同学习,但展示的时候主要由学友来进行,学友展示的好,说明学长真正起到了帮助的作用,二者共同加分,如果学长单独回答展示,则没有学友得分高,这一点对于学友的激励是很大的。除了关注学伴们在展示时的表现,其实更重要的是注重学习过程中对学长学友的评价和鼓励,观察学伴之间是否和谐互助,否则还应进行调整。

五、效果初显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学伴互助式教学模式的优势凸显出来:学生能够做到由被动地听老师讲转为主动的学,从旁观者变成了拓荒者;学生交流的时间多了,有了展示自己的空间,从旁听者变成了演讲者;成绩不太理想的学友有了在课堂上表现、表达的机会,而这些原来都是被学长统领着;学长由回答问题的踊跃者,成为了小老师,有了质的变化,他们不仅能够完成课堂的学习内容,还得到了更高层次的锻炼。当然我的课堂还存在一些问题,还在摸索与改进中,但是作为教师在经历了课改之后,有了对比,更加坚定了我将课改之路走下去的决心,放手也是一种爱,我甘愿做他们的铺路石,送他们走向更远的前方,而不仅仅是教给他们如何去应付考试。

参考文献:

[1]__刚。我们的课改。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4.

[2]范志国。初中地理教学评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

[3]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2.

泛在学习环境概述 篇二

从学习过程上讲,泛在学习环境包括泛在的学习资源、泛在的学习服务和泛在的支撑技术三个部分;从学习机制上讲,泛在学习环境则是指在泛在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支撑,并能体现泛在学习特征的新型学习环境。

1、泛在学习的理论内涵

狭义上,泛在学习指以泛在计算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方式,是提供给学生一个可以在任何地方、随时使用手边可以取得的科技工具进行学习活动的3A(Anywhere,Anytime,Anydeviee)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念,泛在学习是涵盖了学习方式、学习状态、学习资源、学习环境的构建和具体的应用策略等多层面的理想化的学习观念,表现出了个体性、交互性、社会性、情境性和去中心化等思想脉络。

2、泛在计算技术对泛在学习的强大支撑

泛在计算技术涉及无线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超微型计算机集成技术、软件工程技术、网络技术和云技术等,它将高速互联网、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传感器和远程设备等融为一体。所有物品和设备,只要对它们有管理的需要都可将其连到网上,构成一个无处不在的泛在网,基于这个网络系统和数字化资源,学习者就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进行学习。

基于泛在学习环境的中学地理教学模式选择 篇三

基于泛在学习环境探讨中学地理教学的模式,对地理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限于篇幅,本文仅就以下四种主要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1、基于探究式问题的中学地理教学模式

探究问题需要基于多种资源,泛在学习环境为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更有效的支撑。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参与一系列开放的探究式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其内容包括探究性提问、模拟实验、探究性讨论、科学考察和课题研究等。它强调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是一般性的记忆、理解和掌握,更强调学生通过参与探究问题的体验,加深了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如“世界上哪一个大洲跨越的经度最大?”就属于探究性提问,在教科书中找不到这个问题的直接答案,学生需要在理解经度的概念、了解南极洲的位置和地域分布特点的基础上,广泛利用泛在教学资源,通过探究来自我解答。而“城市空间结构”则属于探究性讨论问题,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利用泛在计算及网络技术平台中的数据库、专题网站、网络问答系统和专家咨询台等多种泛在学习服务资源,实时查阅信息资料,通过分析综合后得出具有创造性和可行性的。问题解决方案。

2、基于课外实践的中学地理教学模式

地理课外实践,是实现地理教育目标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建构主义理论倡导的情景化教学的重要体现,也是一种基于生活化资源的地理教学模式。它可以帮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地理技能。地理课外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按活动范围可分为校内和校外两大类。校内活动主要包括气象观测与天气预报、地震观测与预报、天文观测、教具制作、地理课外阅读、地理墙报、地理竞赛、地理专题讲座、地理报告会和地理游戏等;校外活动主要包括野外观测、乡土地理调查(包括自然、经济、人文、环保等)、地理旅行、地理参观与测量及地形图绘制采集标本(包括岩矿、动植物、土壤等)等。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掌上电脑(PDA)为终端的移动地理信息系统,对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数据采集技术进行了整合,可形象直观地获取与展现地理信息,并将其应用于地理课外实践教学中,实时显示与反映学生所处的泛在环境的特征,因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空间认知与推理的能力。有研究者基于地理认知教育与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针对地理教学对地理位置与地图识图的需求,借助GIS定位服务和Google MaPs API地图服务功能,利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通过GPRS、3G、wfii或宽带网络,访问位于校园教育云的学习资源,构建了泛在学习模式下地理学习的新方案。

3、面向知识建构的中学地理教学模式

地理学科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学科,其涵盖了历史、人文、数学、物理和经济等领域,因而地理教学活动从某个角度讲,是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为一体的过程。在网络等泛在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轻松获取各种与地理学科相关的学习资源,从而对知识建构产生了溢出效应。例如,“大气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就融人了多学科的相关知识,学生借助网络能轻松实现跨学科知识的交融,有利于学生完善知识结构。

4、面向多元智能的中学地理教学模式

地理学科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宽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包括空间智能、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和节奏智能等。对于地理学科来说,解决地理问题本身就需要多元智能,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借助于泛在技术更便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应将地理教学环境与泛在学习环境相融合,实现数字环境下地理教学模式的创新。另外,在中学地理教材编写、课堂内外课程的全程设计和模块教学设计中,都应当充分酝酿并思考各种模式的可用性与实施方式,从而有效地提高中学地理教学的质量。

泛在学习环境对中学地理教学的要求 篇四

泛在学习的理念要求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构建媒体硬件环境、学习资源环境和学习互动环境等三种环境。

1、构建谋体硬件环境

为了有效地支撑泛在学习,需要构建一个能使学习者随时随地使用任何终端进行学习的媒体硬件环境,为学习者提供各种技术支持。这些技术手段主要包括泛在学习网络和泛在学习终端设备。泛在学习网络包括卫星网、数字电视网、互联网和移动网络在内的各种网络的融合,用户在终端通过这些网络进行学习,涉及的技术主要有WAP技术、3G技术和GIS技术等。在泛在学习环境中可能会用到的学习终端包括移动设备和嵌人式设备、台式机等阱。

在泛在学习环境中,学习终端装置不是以机器为中心的,而是以人为中心的。因此,要注意克服技术及设备本身的局限对学习目标和任务带来的干扰。

2、构建学习资源环境

泛在学习资源不仅是指狭义的学校教育资源,还包括整个互联网络拥有的信息资源,或者把整个社会和自然界都视为学习资源,将“物理环境与信息环境的学习资源”和有益于人们获取知识的元素都纳人了学习场域。在泛在学习时代,学习资源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文本、图像、录像、音频和视频外,还包括三维录像、移动3D资源和E一boko等。另外,教师、同行专家、同伴和智能学习伙伴(如智能学习代理Agellt和智能专家系统ITS)也应被视为重要的学习资源。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应具有动态生成和不断的进化发展的特征,应变静态封闭的资源结构为动态开放的资源结构,使用户可以协同编辑资源内容,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生成性信息也可以共享,实现信息资源的持续性链接,即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智能资源空间中提取所需要的学习资源,保证学习过程链的延续。为了满足地理教学的特定需求,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Gls、虚拟Gls、wbeGIs和3DGIs等,又要借助网络技术和泛在计算技术,加强对中学地理网络教学资源库、中学地理信息系统(GIS)教学平台和地理教学网站等学习资源环境的建设。

3、构建学习互动环境

泛在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是非常必要的。泛在的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教育者、学科专家和学习伙伴等共同组成的,目的是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氛围,提高泛在学习的质量。应该说,共同的学习愿景、知识的透明度、交互合作的程度、学习循环的次数和学习过程中联系的紧密程度等,都影响着共同体中的人际关系。地理是一门以地图为载体、以地理实践活动为手段的理科课程,十分强调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和体验式学习。尤其是,地理新教材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地理教育理念,无论是在文字叙述、图像设计,还是活动的安排上,都强调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为合作学习的实施提供了充分的施展空间。

参考文献: 篇五

[1]杨现民,余胜泉。生态学视角下的泛在学习环境设计[J]。教育研究,2013(3):98一105.

[2]赵海兰。支持泛在学习(U一Leorning)环境的关键技术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7(7)99一103.

[3]王锦。泛在学习内涵分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04一106.

[4]庞春红,丽厂晓宁。泛在学习的多维透视[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5(5):107一111.

[5]刘富过,刘美伶。关于泛在学习研究的思考[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2下):5一7.

地理论文范文二:初中乡土地理教学研究 篇六

摘要: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具体,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拉近学生与地理之间的距离。本文主要针对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关键词:乡土地理;初中;地理教学;运用

初中地理主要就是让学生对自然环境以及一些人体和自然规律进行认知学习,所学的内容和实际生活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但是由于地理学习涉及到的内容比较抽象,一些学生感觉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无法融入到地理学习中来。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一些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融入了乡土地理的元素。所谓乡土地理也就是利用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地理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进行学习。

一、结合乡土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任何的学习动力都比不上对于学习内容的兴趣,要想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积极性,先要让学生对于地理学习产生兴趣。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让学生结合自身熟知的事物进行学习。由于自身对于乡土地理比较熟悉,所以从心理上就会对学习产生更强的自信心,加上乡土地理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可以真实感知到的,能够看见和感受到的事物,更会让学生产生熟悉感。所以,教师在地理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充分结合和利用乡土地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亲切感,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有效提升地理教学效率。比如,在学习《地势和地形》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结合乡土地理开展教学,提问“在自己家的附近都有哪些特殊的地方是小的时候最喜欢去的”。一些学生可能会说“山坡上,因为张家口的山还算是比较多的,所以家附近的小山就成了小伙伴玩乐的地方。”接着,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张家口的山比较多呢?”学生可能就想到与地理相关的丘陵地形,联系张家口的实际情况,能够感受到地形对于当地人们生活的影响。推广开去,中国还有很多其他的地区,不同的地形对于当地的人们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让学生对中国地形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想要知道其他地区人们生活的地形环境是怎样的,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利用乡土地理,进行德育素质教育

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学生会感觉学习的内容与自身的实际生活并没有太大的联系,这些地理知识和自身的生活有着遥远的距离感,因此学习的兴致并不是很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融合当地的地理环境进行讲解,让学生对家乡的人文环境、地理环境有清晰的了解,在学习与自身生活相关的内容时,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风土人情。由于每个学生对于家乡都会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对于家乡发生的变化也会格外关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总之,以乡土地理作为学习的载体,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地理学习的神奇魅力,通过一些真实事例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比如,在学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北农村地区的环境以及土壤比较适合棉花、辣椒等作物的生长,所以当地的人们因地制宜地发展这些农作物的种植,取得了很好的收益,特别是在一些地区引进了五彩棉花的种植,更是使得农业种植提升了一个层次。这样的实际发展状况让学生为自己的家乡感到自豪,同时也会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和分析,为自己的家乡开发一些新的农业作物,以带动当地的农业发展,表达自身对家乡的热爱。

三、开展乡土实践,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实际生活当中去学习和感受地理知识,同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调查探究,涉及到人文、地理知识方面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乡土地理进行分析学习,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地理知识,还能够对当地的地理环境有更清楚的了解。对当地的地理环境进行探索的同时,能够对教材的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比如,在学习《中国的自然资源》时,其中包括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的学习,如果根据教材进行笼统的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乡土实践,对当地的土壤状况以及水利资源状况等进行实际的分析调查,即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对当地的土壤、水资源进行取样调查,通过实际的学习分析总结当地的资源状况。从本土地区的资源状况着手,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当前我国的自然资源状况,这样的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总而言之,在初中地理教学当中,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融入乡土地理知识,让学生对熟知的事物进行分析理解,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张君政。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3)。

[2]张德海。让地理融入生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结合乡土地理的感受[J]。教师,2013(3)。

[3]陈雪梅。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才智,2014(17)。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信息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