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墙饰漆饰发展论文(室内设计发展浅析论文范文第6篇)

2024-05-12 01:25: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室内墙饰漆饰发展论文(室内设计发展浅析论文范文第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室内墙饰漆饰发展论文

室内设计发展浅析论文范文第1篇

简册书编简时, 第一根简上通常写书名, 如果为书中的一篇, 则为“小题”, 下面写上书名为“大题”。在简的开头, 通常会加上两根没有文字的简, 即起到了保护简册的作用, 也起到了“天头”的作用, 使得版面看起来开阔一些, 不至于过分拥挤。简册后面的“护叶”则起到了“地脚”的作用。为了方便检索, 古人也会将篇名和篇次写在第一、第二根简的背面, 起到了封面的作用。书简是每简上只写一行, 而简册上文字的排法一般分为三栏, 有的从上编绳写到下编绳占一栏, 有的则从上部一直写到下部占三栏, 也有时空一简不写字。这样错落有致的写法, 使得版面内容清晰、看起来也更为美观一些。

虽然此时的简册书已经具有了现代书籍的元素, 版面也有了明确的书写制度, 但是此时的简策书还仅仅停留在实用阶段, 书写的规章制度也比较严格, 对于简册书中的内容并不能为了美观而进行设计。所以简册书的产生, 虽然奠定了书籍的形态, 也为日后版式设计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但是其形态和当时严格的制度以及简册书的实际用途, 却并没有带来书籍版式设计的启蒙。

纸的发明极大的促进了书籍的演变, 汉代以后造纸工艺不断完善和成熟。纸不仅极大的减轻了书籍的重量, 增加了阅读的灵活性, 方便了书写及修改, 还减少了制作成本, 扩大了书籍的传阅范围, 这为书籍版式设计的发展也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胡应麟 (明) 在《少室山房笔丛》中说道:“凡书, 唐以前皆为卷轴, 盖今所谓一卷, 古之一轴。”说明了纸质书籍最初的形式沿用了帛书的卷轴形式。卷的形制最早源自简册, 表达方式为手抄文字。根据内容的多少长短不一, 卷轴一般在一二丈之间, 由卷、轴、褾[2]、带、签、帙[3]六个部分组成, 精装和简装之分主要在于材质的贵重与否。卷轴的阅读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一般是边展开 (舒卷) 边阅读边收卷, 当卷轴作为画卷时, 其流动性的特征显得尤为明显。

书卷阅读和书写的灵活性使得书卷的版式设计摆脱了简牍材质的禁锢, 得到了极大的灵活性。作者在书写或者绘画的时候, 可以根据内容灵活的选择版面大小, 根据题材而选用不同的字体以及字体的大小、间距, 考虑到版面的美观而对印章的位置进行推敲。前后裱纸的长度也根据题材的而改变, 使得书卷即富有了开阔的意境又便于收藏保护。此时的书籍开始有了版式设计的萌芽。唐代时雕版印开始时兴, 书籍的表达方式从手抄跨越到了印刷, 书籍传播的范围变得广泛起来。到了北宋年间, 活字印刷的出现形成了制活字、捡字、排版、印刷的一整套工序, 人们开始对书籍的版式进行统一的设计。元代出现的木活字和转轮排字架又将活字印刷术往前推进了一步。后期又出现了套版印刷术等彩色印刷术, 产生出现了精美的画页。随着印刷术等产生, 书籍也相应的摒弃了翻阅较为麻烦的卷轴形式, 出现了梵夹装、旋风装和蝴蝶装。但是这些由卷轴形式向册页过渡的书籍形态依旧有翻阅困难、制作困难、易破损等问题, 最终还是演变成了我们熟悉的线装书。线装书是我国古代书籍装桢技术的最后阶段。印本书籍继承了简册和卷轴排版的基本特点, 但是由于表达方式变成了更先进的印刷技术, 所以文字变得更加严谨、规则的排列在固定的空间内。文字外周有限制版心区域的版框, 版框多以四周单边、四周双边或左右双边的形式将文字或图像围住, 再加上界行, 使版面呈现一种秩序美。另外天头地脚的留白也是古代印本书籍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方便批注, 用于诵读或经典集成的印本书籍普遍采用天头地脚大面积留白的版式。或出于对美观和意境的需求, 对天头大面积留白地脚则较少留白。在印本书籍中, 插图最早出现在书籍的扉页, 后又以整版或半版的形式出现于书籍内页, 后又流行上图下文的版面设计。到了宋代随着雕版技术的发展, 插图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版面的设计越来越多样化。随着印刷技术和书籍装桢技术趋于成熟, 书籍的版式设计也愈发成熟。对于版心大小的确定、图文的编排等版式设计越来越被书籍编排人员所重视, 书籍的版式设计也逐渐成为了人们对于书籍的一种需求。19世纪中叶以来, 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铅字印刷技术的引进、国人对载有新思想新技术的新式书刊的需求越来越大, 书刊的出版量与日俱增, 我国的书籍形态逐渐放弃了工艺复杂的线装书, 开始出现现代的平装书和精装书。书籍封面也摆脱了线装书千篇一律的样式, 开始学习西方书籍的样式, 追求美感和新颖。到了20世纪初期, 机械化印刷成为主流, 横排中文排版的出现, 为现代书籍的排版模式打下了基础。1928年丰子恺在上海出版的《新女性》杂志中首次引用了日本词汇——“装帧”, 主要指图书的封面设计。与此同时丰子恺、鲁迅等艺术家、文学家在书籍封面的设计上别出心裁, 使书籍的版式设计走向现代。纵观我国版式设计的发展, 总是离不开技术的变革。古代的竹简、书卷、线装书, 虽然在版式设计上逐渐摆脱了技术的禁锢, 版面的设计越来越灵活, 但是古代书籍的版式终究没有摆脱制度的禁锢, 自由的追求美感和新颖。直到平装书的时兴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我国的现代版式设计才初露头角,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版的很多书籍的封面设计的十分巧妙新颖, 放到现在来看也有很多我们可以学习借鉴之处。当今的书籍版式设计已经不局限在对于封面的设计, 而是对于书籍整体版面的设计, 虽然古代书籍的版式设计有很大的局限性, 但是在我们设计我国古典题材等一些特定的书籍时, 古代书籍的版式仍有很多可取之处。

注释

1[1]“策”通“册”, “简策”亦可写作“简册”.

2[2]古同“裱”.

室内设计发展浅析论文范文第2篇

从广义大概念的角度讲:设计就是把一种设想, 通过恰当的的筹划, 严谨的方针, 通过各种表达与感官接受的形式传达出来的过程。而狭义具体地讲:设计人员都在进行并投身于创造活动工作中;不同的工作行业有着不同的创造活动形式。艺术是象征化标志形象的实际目标在现实对象中有代表性的表现形式的主观意识的再现, 强调艺术是用直观的、全局的方式掌握的客观存在, 其本质的重点是审美特质、成长定律及其同美的关系。从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的角度上看设计是文化的一部分, 自从有了设计这个概念之日起, 艺术与商业经济便与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亲切联系。设计则是在客观条件与技术条件约束下的产品 (创物) , 同时产品本身也预示着新的生活方式的导向 (创生) 。但要体现现代设计的主要价值必须通过生产力高度发达, 产品无限丰富, 各取所需的社会经济来体现;所以设计方法的理念与产品的界说紧密相连, 不可无视其中任意一方:产品是市场向人们供给的能达成购买者或客户功能需求的被生产出来的任何有形物品和无形服务, 是生活方式的载体, 其总的计划手段就是通过设计方法来实现这一目标。鉴于产品设计的特征是所涉及的科目及工艺技术种类繁多, 其解决方法是需要这些与之相关的设计步骤与技术手段, 那么这些行业的理念化指引思维就是其设计方法。它的作用是从思维的高度引导设计师设计活动中的辨证理论基础。

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也让整个人类社会在进步的进步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 形成各种理论体系。新时代下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到一个巅峰, 然而技术与人的需求问题也越发的严重, 直至新的一个学科的出处, 设计方法论就是研究科学与技术的核心问题。设计的方法论也就是方法论的一种, 方法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和理论体系。它是技术与理论的结合。现在的设计方法论是一门新兴学科, 它相关的具体的定义和事项都还没有太多共识, 但是作为一个发展快速的学科, 收到了学者的广为关注。

二、当下设计方法论反思

设计方法论作为实现设计目标的一种手段, 设计是大众的设计, 是面向不同人的需求的。一个固定的设计是无法一直满足变化的中的需求, 所以设计方法需要不断完善以满足发展中的需求。设计的手段也要随着需求而变化的, 这就要求设计方法要时刻关注需求的发展的方向, 以确定设计方法论的发展方向。

方法论本身是认知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方法和理论体系。设计方法论亦是如此, 它包含设计和方法两个部分, 自然是方法论的一种。从设计方法论两个领域, 一个是科学领域, 一个是艺术领域, 科学和艺术融合的应用方法就是设计方法论的研究内容。设计方法论是一种手段, 那么其中科学性自然非常重要, 但是这种重要成分只有在与人的需求结合时, 才能在长存。这也是历史见证过的, 从20世纪初开始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想、德国的现在主义设计、俄国的构成主义、美国的工业运动等设计史上的巨变, 他们都曾尝试过极度科技的设计思想, 然而都在历史的长河里陨落了。这就说明极度的强调设计的科技性是不能适应历史的发展进程的。历史的长河里一味追求设计追求人的感受追求设计的认为感受, 也未得到人们的认可。从新艺术运动到现代主义的斗争, 设计的科技性不能脱离人的思想, 这两个都能单一存在。

方法论既然是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方法和理论体系, 那么设计方法论亦是设计方法和理论体系的结合, 这就说明设计方法论不只是追求理论体系, 也要重视设计方法, 则设计方法就要考虑设计的实用性, 也就是设计的实践成果。设计的本质是应用技术, 考虑人的感受来制造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活动。那么在设计方法论是指引下设计活动应该是既要反映人类文化体系和科技水平, 又要满足人们需求的活动。这就要求设计活动要从实际出发, 考虑设计活动的实用性, 这就要求设计方法论必须要从实践出发。

三、浅析设计方法论的发展道路

以设计方法论的现况而言, 设计方法论还有很多的不明确的因素, 设计方法论没有明确的定义, 没有明确的规范, 学者和专家对本质的讨论还是很激烈, 然而还没有具体结果。对设计方法论现状的分析后, 现在主要是对设计方法论科学性和人文性的讨论。虽然我们需要理性的对待设计方法论的科学性, 然而设计毕竟是人的设计, 所以设计要无时不刻的考虑人的感受。设计方法论的科学性和人文性都不能单独作为指导思想。前人对设计的科学性和人文性动作过尝试, 然而都埋没在历史的长河里, 本文认为设计方法论的将来必须是走科技性和人文性的融合趋势。再言设计方法论的人文性特点, 当前设计的要求以人为主, 设计应该以设计师为主, 设计的活动也要以设计师为主, 无论是思想多先进, 还是技术多科学都要以设计师为主。设计师则是要以创新思想为中心。这种思维不但能改善设计思路, 还能革新技术, 创新思维不仅是设计的主导思想, 也应该是设计方法论的主导思想。

摘要:设计方法论, 是一个多名词的组合词, 包括, 设计, 方法论。设计是一个过程的总和, 包含设计目的, 设计方法, 设计工具等。方法论是人们从实践上升到理论, 经过相互交融, 取长补短最后总结行为规范。设计方法论陷入科学性和人文性的激烈讨论。本文将叙述我对设计方法论的认识, 和对当下设计方法论的发展反思, 以及对设计方法论未来发展的浅要分析。

关键词:设计,设计反思,方法论,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李文光, 杨开城.现代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的内容及方法[J].中国电化教育2004 (4) :12-15.

[2] 尹星凡等.现代西方人文哲学[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3:216.

[3] 张宪荣等.工业设计理念与力法[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7.

[4] 周波, 林璐.思维的再现[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5.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4-6.

[5] 李芒.建构主义到底给了我们什么?—论建构主义知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J].中国电化教育, 2002 (2) :10-15

[6] [美]巴巴拉·西尔斯, 丽塔里齐.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M].乌美娜, 刘雍潜等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99:107.

[7] 明蔡建东.软系统方法论及其对教育行动研究的指示[J].电化教育研2006 (4) :16-19.

室内设计发展浅析论文范文第3篇

一、标志的设计法则

标志的设计形态各种各样, 但是设计师在设计标志时一定要遵从标志的设计法则:即元素禁忌和传播禁忌。元素禁忌其实就是文化宗教禁忌。在标志设计元素中, 一些图案代表着特殊的意义, 由于地域文化差异, 每个国家与地区都有某些特定数字或图案禁忌。如日本忌荷花、忌数字9和4;英国忌百合;中国人比较偏好的红色与黄色, 在美国却代表着愤怒与懦弱;“星星”虽然本身象征美好, 但是倒挂的五芒星代表着宗教意义中的撒旦;“木条”这个元素散乱而随意, 代表着一种与自然的对抗性;而数字、花朵、颜色、星星, 木条在标志设计中, 往往以图形元素形式出现。

色彩是识别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logo特点、精神以及内涵, 选择某种色彩, 应用于所有的视觉传达设计中, 利用色彩所具有的直觉刺激心理反应, 体现logo本质特点。如, 上海绿道标志设计方案 (图1) , 蜿蜒飘逸的丝带, 勾勒出上海市市花白玉兰的造型凸显上海特点, 寓意上海绿道建设贯穿全市生机勃勃。绿色流畅的线条像是一条天然的绿道, 主题鲜明, 识别性强。树叶象征着自然和谐, 生态环保的理念。标志具有一定的上海特点, 线条简洁, 具有较强的识别性、独特性和专属性。

此外, 在进行实际运用中, 会遇到各种载体环境, 如在载体中因受到条件制约不能使用彩色稿标志, 特制定标志墨稿、反自稿, 来保证标志的统一准确地传递。为使形象统一, 保证标志在有颜色的背景上始终清晰可见, 要应在在标准色不同明度的背景上, 特制定标准色色阶规范。标志的明度色色阶背景下的应用, 以标志的彩稿为首选, 在不影响视觉识别的情况下, 可使用反白稿或墨稿。

因此, 设计标志时要充分了解设计对象与文化关联。传播禁忌在设计门类中又是一项重要学科。设计师们研究的各种设计法则形态也好, 美感也罢, 又或者是图形的象征手法, 其实都是为了提高标志的传播性, 迎合各种跨国界、跨地域的变化性。传播有三个要强调的要点:易于应用、易于识别、易于复制。将用途、意义、企业文化与设计美感巧妙地完美融合, 就是一个优秀标志诞生的基本设计法则。

二、增加民族标志和国家旗帜

最大限度地体现其实用功能, 是标志的本质。标志的设计是为了实用的需要, 还是为了审美的需要。标志是人们进行生产活动、文化娱乐、社会活动等必不可少的视觉形象。标志的作用是服务于人类群体, 比如交通要道中的标志、安全提示中的标志、公共场所中的WC标志以及操作系统中的标志等。采取标志设计动态化趋势与民族进行融合的办法, 是标志设计动态化趋势发展提升的对策, 标志设计主要是同时加入审美倾向领域的内容。设计者学会与时俱进是标志设计动态化趋势的发展要求, 地球村也在发展中建立起来所以将民族和世界文化合理接轨。标志的设计理念要将民族带向世界浪潮中, 融入世界的眼光并不断学习借鉴国外优秀的设计理念和方法, 推动标志设计动态化趋势走向世界。将标志设计中要想激发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荣誉感, 就要增加民族标志和国家旗帜语言, 在当前标志设计动态化趋势中, 能加深对于宣传和引领的作用。

三、增加标志的辨识度和可读性

标志设计中加强其对于立体效果的把握, 增加个性表达, 都是提升标志辨识度和可读的一种有效办法, 其表现为:一是标志语言的可读性。标志要保证能够被大多数人所理解才能达到以后被熟知的地步, 因此简洁和明快是重要方面;二是辨识度是最核心的部分, 是标志设计语言的灵魂。例如, 上海绿道的另外一个设计方案 (图2) , 整个LOGO的主要视觉元素, 是一条蜿蜒的道路, 线条流畅, 灵动。道路的“S”形由「上海」的拼音/英文首个字母演变而来。它的外形既像是一根舞动的绿色丝带, 生机勃勃, 折射出上海这座大都市的特点:健康, 自然, 活力四射。同时, 外形又像是一株绿色植物, 寓意建成后的上海绿道, 犹如植物的叶脉一样, 把健康、活力、正能量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城市的每个角落, 造福在这生活的每个人。

四、结语

由于网络文化的迅速崛起而时间与效率的概念标准也被受众重新加以界定。此等情势之下传统的阅读方式、信息传播方式都受到了空前的挑战。标志的风格一定要朝着新颖化、艺术化、多元化、个性化等趋势发展。因此经典型标志的设计是与前卫、探索并存的艺术设计。

摘要:当前标志设计呈现出的俗套、远离百姓生活、缺乏创新性等问题, 将其几乎完全变成一种“富人艺术”。因为标志本身就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因此在技术和设计理念的共同推进中, 不断前进和发展, 标志设计动态化趋势就要将其转向平民化、及更加广泛的领域。

关键词:标志设计元素,发展趋势,创新

参考文献

[1] 刘琦炜.现代标志设计中的符号性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 2012.

[2] 井蓓蕾.中国标志设计国际化识别的创新性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 2012.

室内设计发展浅析论文范文第4篇

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背景下, 其给社会各行各业都带来了不同的影响。将高校艺术设计和新媒体技术相互结合, 能够更好地带动艺术设计的发展, 不断提升其自身所具备的开放性、互动性等方面的发展, 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艺术设计的问题, 有力推动新媒体视野下的设计教育创新发展。

二、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概述

所谓的新媒体, 则是基于传统媒体的发展观点而言, 表现出相应的相对性, 主要涉及到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的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影响下, 所出现的移动电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的新型媒体形态。我们将其往往称为“第五媒体”, 以区别于其他传统的四种模式。具体分析, 新媒体形式则包括数字电影、移动电视、数字报纸、手机APP应用等方面。其主要的表现特点就是, 利用较强的信息科学发展特点, 体现出很强的互动性, 内容形式丰富且性价比高, 容易进行在较大范围内的推广, 对于现代传媒产业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1]。

同时, 其也对于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第一, 从教育观念上进行分析, 这是一次全新的挑战。通过广泛应用的新媒体, 能够进一步拓展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通道, 推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观念的发展和更新。从具体的实践角度分析, 开展艺术设计教育, 传统则是依靠传播经验为主, 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 艺术设计教育不仅包括传统传播知识, 还涉及到正发生的知识信息;第二, 从教学理念以及方式方面分析, 结合新媒体背景的要求, 考虑到知识信息量的膨胀发展。高校教师面对新环境, 必将应该重视教学实践活动, 更好地充分利用好新媒体特点, 以获取有效的信息转变。从设计专业学生的角度来看, 应该充分利用好新媒体的优势, 进一步提升自我的创造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结合新媒体技术的影响, 保证进一步拓展艺术与设计知识内容, 带给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文化以及令五方面的提升。同时, 还应该重视教师个人角色变化的问题。结合新时代的教学要求, 改变传统的“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提升教学中的沟通和交流。

三、借助新媒体引领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创新发展

1、借助新媒体的载体作用, 进一步更新艺术设计教育的理念

结合数字化时代下的新媒体技术发展, 从

艺术设计的要求来看, 应该从风格、内涵等方面重视从整体性对于艺术水平的提升, 保证满足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趋势, 进一步结合内容以及风格根本性的变化, 保证进一步丰富艺术设计教育中的材料以及教学理念, 满足新时期对于创新性设计人才的需求, 同时, 也符合广大群众以及创作者的需求。对于新媒体下的艺术设计来说, 应该始终关注到创作核心问题落脚在需求方面。通过市场导向作用, 充分体现出艺术设计教育的实用性, 对于传统封闭化的教学模式也是一种突破。另外, 还应该充分利用好新媒体自身的开放性、组织性发展需求, 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需求考虑, 进一步重视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培养。

2、不断挖掘新媒体功能, 促进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改革

第一, 通过新媒体的环境, 能够给艺术设计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 保证具备更加丰富的视觉资源, 利用这种较强的开放性以及互动性, 能够进一步深化艺术涉及教育改革。同时, 从学生学习角度来看, 单纯的理论教学往往无法满足应用能力的快速增长需求, 不利于学习积极性的培养[2]。通过新媒体技术, 能有效补充基础知识教学, 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推动空间思维能力的发展。

第二, 在不断深化发展的艺术设计教育工作中, 应该保证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 有效拓展艺术设计的范围。广大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信息时代的优势, 准确把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方向, 积极利用新媒体环境, 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 并且正确引导进行新媒体的艺术创作。

第三, 在新媒体的趋势发展中, 为艺术设计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新媒体技术能够将大量丰富资源, 通过视频、动画以及图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极大丰富了传统的教学方法, 保证为学生提供轻松且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 另外, 还能进一步提升主动参与性, 满足互动师生关系的构建,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第四, 通过新媒体技术, 能提升艺术实践设计效率。在传统教学模式中, 教师通过范图与理论知识的讲解, 都要求参考范图标准或者通过手绘方式完成作业, 这样就容易忽视“创意”的具体内涵。在艺术设计教育发展中, 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利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 以及鼓励在创新精神方面的培养, 能够正确认识到多样化新媒体技术的优势所在。

3、充分利用新媒体正面效应, 做好艺术创作与技术应用间的关系

艺术设计发展在新媒体背景下则会体现出全新的面貌, 利用新媒体技术, 能够将东方和西方的艺术进行结合, 古典和现代的艺术进行融合, 通过先进的信息软件、硬件技术的发展, 在数字化时代中, 利用标准化、规范化的操作程序, 实现更为有效的沟通发展。具体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实践中, 广大教师和学生越来越重视新媒体的应用范围, 相关所涉及到的数字化技术等专业也受到艺术设计学生的青睐。针对艺术设计教育的特点, 当前越来越重视在培养应用型的设计人才的发展。各个相关艺术院校则具备更为齐全的软件和硬件条件, 但是, 应该充分利用好新媒体技术的优势, 更加重视艺术设计中的本质内容, 就是重视艺术中的创造性。

四、结语

在当前的信息时代背景下, 高校教师应该重视发挥新媒体技术在艺术设计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切实提升学生的艺术设计的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 处理好艺术创作以及新技术应用之间的关系, 满足教学质量的提升, 以及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要求。

摘要:在分析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础上, 结合当前的艺术设计教育发展情况, 从多角度论述了借助新媒体引领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创新发展相关内容, 希望对于今后的高校设计教育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设计,艺术设计教学,教育创新

参考文献

[1] 冷嘉倩.传播学视野下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J].新闻与写作, 2016, (1) .

室内设计发展浅析论文范文第5篇

一、高职院校平面设计教育的现状

1、课程设置单一, 周期较短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对平面设计课程进行设计的时候, 基本上都是采用模块化的学习方式, 学生每个学期的任务都比较多, 并且课程设置非常的单调, 并且整个课程的教授周期都是按照学期以及学分的方式来进行计算的。很多情况下, 一个学期的单个课程的课时量比较少, 往往学生刚刚开始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以及技能, 课程基本上就已经结束了, 学生并没有大量的时间对课程相关内容以及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实践, 基本上都是按照老师布置的作业对课程内容进行简单的巩固以及回忆。每个学期的课程对于很多学生来讲并没有多大的关联性, 后置课程与前置课程脱节较为严重,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并不能够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并且部分高职院校由于教师人数较少, 特别是专业艺术设计类的人才更是急缺。很多课程都是由相同的老师进行教授, 导致学生设计方式以及创新方式单一、狭窄, 严重制约了学生能力的提高。

2、教学模式枯燥, 缺乏创新

高职院校的学生整体素质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 参差不齐, 理论知识欠缺, 上课的积极性不高。大部分院校在进行艺术设计课程教授的时候依旧是采用传统的模式, 即老师讲授, 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 并且课堂形式较为单一, 创新力度不高, 与学生缺乏交流与互动, 并不能很好的把握学生课堂的思想动态以及心理情况。很多老师采用艺术鉴赏的方式进行理论课程的教授, 但是并没有提前将相关的内容告知学生进行预习, 学生在思想上与老师的思想脱节, 并且大多数老师都是采用国外的经典名著来进行分析, 缺乏本土性。

3、重理论, 轻实践

根据目前各类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模式, 一般都是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 但是课时比例严重失调, 实践课时的总量几乎只占到整个课时的四分之一, 甚至更少, 并且实践课程的教授部分老师由于一直在高校工作, 并没有完全的接触市场, 并不能够很好的把握市场需求来提升学生操作能力。每个学期仅仅10个课时左右的实践课程并不能让学生很好的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熟练的运用到操作当中, 例如对于平面设计软件的使用就是如此。

二、高职院校平面设计教育发展趋势

1、优化课程设计, 提升课程综合性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平面设计课程设置暴露的问题, 未来的发展情况可以采用点面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 一方面加大对专业课程课时设置量, 提高专业课程的教授周期, 让学生拥有更长的时间来进行课程内容的吸收;另一方面以点代面, 通过案例分析、专业竞赛、课程实践等方式加大学生的积极性, 提升学生对于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能力。除此之外, 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是采用“2.5+0.5”的方式进行, 很多学生在最后的半个学期基本上都是外出实习, 但是并没有从事平面设计相关的工作, 并没有很好的提升学生专业设计的能力。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已经采用了教师带队的方式进入专业的设计公司进行学习, 了解设计公司的运营过程以及组织构架, 提前熟悉相关的工作过程, 保证学生在后期工作过程中能够更快的上手。

2、完善学生考核过程, 合理运用评分机制

目前, 各大高职院校对于学生能力的考核还是以理论为基础, 并且比重至少达到50%以上, 而忽视了对于学生实践以及动手能力的考核。理论课时分数的设置尽管比较高, 但是并不能够完全表现出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 很多学生都是在考试前一个月的时间进行突击训练。根据当前国家的政策以及相关趋势, 实践课程的考核权重将会不断的加大, 基本上能够达到1:1的比例, 甚至更高。教师在进行考核的时候, 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加大对实践课程的考核, 提升学生对于实操课程的重视性, 保障学生实践能力的快速提升。

三、结语

教育强则国家强, 教育的发展关乎到估计民生的发展, 关系到整个国家人民素质的提升, 关系到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平面设计教育作为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课程, 应该积极响应时代的需求, 积极的改善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根本, 全面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提升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平面设计教育并不是某一所学校的努力, 某一位教师的努力能够发展起来的, 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各大院校的积极配合、资源共享, 才能够取得长足的发展, 相信通过各位教育人员的不断努力, 平面设计教育的前景将不断的变好。

摘要:平面设计专业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学科以及方向, 该专业对于学生的操作能力以及动手能力要求较高, 对学生的创造性以及逻辑思维的锻炼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 国家大力提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各大高校积极相应, 对应用型人才建设不断加大力度, 平面设计专业也应该积极响应。本文将从平面设计教育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趋势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平面设计,平面设计教育,艺术设计

参考文献

[1] 高校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与反思[J].罗自娟.美术界.2015 (16) .

[2] 关于平面设计教学的思考[J].胡海燕, 逯海勇.艺术教育.2015 (08) .

室内设计发展浅析论文范文第6篇

1、供热管网的特点

1.1 设计复杂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对供热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供热管网是供热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电力管线、电性管线、通信管线、煤气管道等,避免发生交叉重叠现象,大大提高了设计的复杂性。而且供热管网设计的要求也非常高,既要保证用户的应用质量,又要提升供热管网设计的合理性,任何一个细微的环节控制不当,都会引发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增加了供热管网设计的复杂性。

1.2 供热用户比较分散

受到早期城市建设遗留问题的影响,城市居民居住比较分散,热用户区域广泛,现如今进行改造时,面临很多问题。大大增加了供热管网设计和敷设的难度。如果处理不当,会对热用户的使用效率造成要严重影响。

2、目前我国供热管网发展现状

2.1 缺乏总体设计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人口也在逐年增加,对供热的需求提高了更高的要求,供热管网敷设总量也在逐年增加。但就目前发展现状而言,在供热管网敷设设计中明显缺乏总体考虑,存在设计一段施工一段的问题,总体呈现支状延伸,严重影响了供热效率。有效的城市在供热管网设计没有实现调查,导致后期施工中,经常发生和其他管线重叠交叉的现象,不但影响了施工进度,而且不利于后期维护[1]。

2.2 优化设计不足

我国在管网设计运行最优化求解中主要应用的方法有:GRG法、DP法和MILP法等传统求解法,而诸如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最常用的方法有:ANN法、GA法、SA法等智能求解法。传统管网设计运行最优化求解方法和智能求解法相比,在设计优化效果、优化效率、设计优化可行性等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在一定程度限制了我国供热管网事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3、供热管网设计运行中的最优化技术发展策略

3.1 供热管网管径设计优化策略

供热管网的设计优化涉及到三大部分,其一是管径设计、其二管网布置、其三管网运行。其中管径优化设计更是重中之重,在进行管径优化中可以采用ANN法,属于一种基于模仿大脑神经网络结构和功能的信息处理系统,可以为供热管网管径的优化设计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管径设计优化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一系列高新技术和算法来合理解决大规模组合优化问题。当供热管网布局条件比较差时,通过ANN法可以呈现出不同的、有针对性的组合。所以,在管径设计优化时,要先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来确定管径的最大值,在某一个科学合理的范围中完成管径的取值和确定工作。

3.2 供热管网布局的设计优化对策

从成本投资的角度而言,在整个供热系统建设中,供热管网的投资占比高达70%以上,同时也是设计和施工最繁琐最重要的环节。因此,在具体设计中必须高度重视供热管网形式的选择,这一点不但关系到整个供热系统可靠性,而且关系到整个供热系统的机动性和经济性[2]。就整个供热管网的布局设计而言,要尽量避免和排水管道、燃气管道、电力管道、地下建筑基础发生冲突。在充分了解和掌控这些管道敷设走向和实际位置的基础上,进行供热管网的布局设计。在实际设计中,要切实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经济合理。在供热管网主干线布置时要尽量呈直线,尽量走热负荷比较集中的区域。

第二,技术可靠,在进行供热管网布局时,要尽量选择土质良好的区域,降低后期布设的难度。尽量避开起伏大、土质松软、地下水文比较高的区域。

第三,在设计时要尽量不穿或者少穿交通主干,尽量布局在行车道之外的区域,通常情况下,仅仅在道路某一侧进行管线敷设即可。通过这样的方法,既不会破坏城市环境的整体美观性,而不会阻碍居民的正常出行。同时在进行供热管网布局设计时,还要尽量和其他管线以及周围建筑物之间预留出一定距离,为后期维护和管理提供便利条件。

3.3 供热管网运行设计优化对策

针对目前我国城市供热系统中存在的诸如:设计不合理、能源浪费严重、经济效益不高、节能效果低的问题,需要进行一系列科学优化设计才能从根本解决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供热管网运行设计优化中可以采用ES法,也就是专家系统法,通过建立专家系统,其内部知识以“IF THEN”的规则方式进行表示,帮助供热管网设计人员,对供热管网运行设计的效果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并作出正确决策从。但在供热管网运行设计中,如何解决冷热不均匀是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研究表明,导致冷热不均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供热管网运行中水力发生失调[3]。因此,在具体设计中,需要对水力进行平衡处理,在设计图纸上明确标出选择和安装相应数量和功率动态参数,为后期施工提供可行性的指导和依据。而对于某些动态系统而言,会有一定的概率发生稳态失调现象,总而言之,要想有效解决水力失调的问题,在具体设计时,就必须充分结合实际情况、现有技术、经济效益等多方面因素,从供热管网运行设计方案上进行优化解决。从而最大限度上减轻或者避免因为水力失调而发生的不利因素,从根本上保证供热管网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理论实践,深入分析供热管网设计运行中的最优化技术发展,分析结果表明,在供热管网设计中科学合理的应用最优化技术,既能有效提升供热管网设计效果,还能为后期施工和管理营造良好的环境。符合目前我国供热管网事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要求,值得大范围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世唐.城市集中供热管网的优化设计[J].科学技术创新,2016(26):123-123.

[2] 李斌.城市供热管网设计的优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3):95-95.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