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教育类论文的期刊有哪些

2024-05-12 02:25: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发表教育类论文的期刊有哪些,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育类论文发表

发表教育类论文范文第1篇

《我是歌手》是由韩国引进的明星真人秀歌唱比赛节目,在湖南卫视2013年1月18日播出后便备受瞩目,众多高品质、高呼声的歌曲随着节目的热播红遍大江南北。典藏臻品的原唱歌曲得到再次升华,量体裁衣的改编歌曲演绎出独特味道,犹如古老编钟的演奏由婉转悠扬的抒情阶段转入高潮迭起的盛况阶段,让平稳的中国流行乐坛掀起了惊涛骇浪。2013-2015年,《我是歌手》已经播至第三季,中国内地、港台地区最大牌、最风格、最新锐的歌手都出乎意料地先后在这个台上对垒。羽泉、韩磊、韩红、孙楠等老牌唱将,彭佳慧、邓紫棋、黄丽玲、胡彦斌等实力麦霸,黄绮珊、陈洁如、李健、李荣浩等潜伏金嗓,皆在这个舞台大放异彩,爆红乐坛。

这股音乐飓风被湖南卫视《我是歌手》刮起至今,已经连续三年聚集了中国顶尖音乐人的目光。这场风暴让乐坛资深唱将、中流砥柱与新声代佼佼者同台竞演,牵动了中国流行乐坛的迅猛发展,更对电视传媒与传播、节目机制与规则、受众审美与需求、音乐品质与创新各个领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启示作用。学术界对《我是歌手》的关注度也随着节目的爆红而越来越高,据不完全统计,2013-2015年权威期刊发表的关于电视音乐节目《我是歌手》的研究论文共有28篇,本文就以这28篇论文作为重点考察对象。

一、制胜之道 花开有音

“有车必有辙,花开自有因”,湖南卫视电视音乐节目《我是歌手》的空前成功并不是偶然,从节目制作到营销策略其实是下了很大一盘棋。这档节目的成功迅速引起各大电视台的跟风,不仅衍生了《蒙面歌王》《国色天香》《最美和声》等明星真人秀音乐电视节目,也使《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中国梦之声》等同类节目的关注度得到提高。如此,便水到渠成地受到了传媒等各界的学者们的解剖探讨,本文着重论述的28篇论文中,从传媒角度研究的占据16篇,数量已然过半。

李彩霞发表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4年第2期的《〈我是歌手〉成功传播的内驱力和价值》一文认为,打造高品质的音乐、致力于节目创新与彰显品牌价值三个方面造就了《我是歌手》节目的成功,笔者认为第一、二部分解析时提到的实力派歌手、一流乐队、超级音响、悬念十足、制播精彩等,作者都有深入细致地分析,第三部分中提升大众音乐审美能力一点的分析稍显简单,但这篇文章显然对后人的研究是具参考价值。党君发表在《传媒》2014年第5期(下)的《〈我是歌手〉缘何如此火爆》一文,则从收视率、微博、微信平台宣传的时效性与广泛性方面进行了探讨,是一篇具代表性的传媒学研究论文,对电视节目机制、成名明星再包装甚至观众在现场的“表演”都给出了正面的评价,对好歌、舞美与音效也做了简明的分析,最后呼吁广大学者学习、关注这一成功典范。高菲发表于《新闻与写作》2014年第2期的《有车必有辙 花开自有因——浅析〈我是歌手〉的制胜之道》中提出了捆绑营销、粉丝营销、话题营销、饥饿营销、立体营销五个跨界营销手段,并对电影院直播《我是歌手》第一季总决赛,这一成功跨界营销案例进行了肯定。文中更以各类实例作为论据,从策划策略、制作策略、营销策略三个方面进行了充分证明。李永峻发表在《青年记者》2013年第29期的《明星竞技娱乐节目多赢营销理念分析——以〈我是歌手〉和〈星跳水立方〉为例》一文再以《星跳水立方》做对比,从娱乐节目多赢营销理念的的视角加以分析。石磊、郭思忱发表在《中国电视》2014年第9期的《电视娱乐节目与官方微博的融合传播——以〈我是歌手〉为例》一文则紧贴时代,从《我是歌手》官方微博和电视节目融合的现状剖析了新传媒的无限生机。

接下来是对节目赛制、规则的讨论。欧阳逸雪发表在《当代电视》2013年第8期的《从〈我是歌手〉看版权引进节目的本土化改造》一文,对比其他国外引进节目失败的教训中看出《我是歌手》成功的策略,并提出了不能止步于引进,而是应该实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的策略,创新改造才能成功的观点。雷盛廷发表于《当代电视》2013年第7期的《〈我是歌手〉的创新理念与实现路径》与尚立云发表于《当代电视》2013年第12期的《〈我是歌手〉的管理突破与创新》两篇文章主要着眼于节目引进后赛制规则、现场布置等诸多创新元素来评价。另一篇从创新角度出发的文章则添进了与《中国好声音》的对比来论述,这是胡鹏昊发表在《当代电视》2013年第7期的《〈我是歌手〉如何唱出新聲音》。钱明发表于《新闻知识》2013年第8期的《真人秀节目纪实性与戏剧性融合策略研究——以〈我是歌手〉为例》一文以竞赛为考察对象进行了研究,分为赛前宣传、赛前准备、竞赛现场、赛后感言四部分对这档真人秀歌唱节目的成功进行了论述。

最后,研究内容开始上升到内在特色与内在文化的层面,毛凯、杨传红发表在《当代电视》2014年第8期的《解析〈我是歌手〉第二季的延续与突破》一文认为,“平民明星”当道的电视节目坏境中,《我是歌手》节目重塑了歌唱类真人秀节目的风尚标,不仅避免了为比赛而比赛的目的性选歌制度,而且让歌者自由唱出内心的感受,这让观众更多地感受接地气的明星的真情实感。每一期竞演规则的巧妙变动,使得节目的关注度与延续性又大大提高。这篇文章已经走出了节目机制、宣传规则取胜的范围,更多地上升到了歌者的歌唱素养层面来看《我是歌手》的成功,不失为一次不错的尝试。杨博发表在《当代电视》2013年第6期的《叙事思维下的电视文艺创新研究——以〈我是歌手〉为例谈导演构思创意》一文,从叙事思维这一全新的角度为切入点在理论介绍的基础上,深度剖析了叙事在《我是歌手》的具体应用。高慧艳发表在《新闻知识》2013年第9期的《音乐类真人秀节目〈我是歌手〉的规则创新与文化怀旧》一文中,提出了怀旧这一关键词,“《我是歌手》背后怀旧文化:老人家的逆袭”,在大众媒介塑造的怀旧风的背景下,参加《我是歌手》竞演的歌手出道时间都不短于7年(尚雯婕),更多的是十年以上甚至三十年以上(齐秦)。石谭轩发表在《当代电视》2013年第4期的《浅析音乐真人秀节目〈我是歌手〉的内在特色》与张增赋发表在《传媒》2014年第6期(下)的《〈我是歌手〉的内在特色研究》两篇文章都以内在特色为题,都提到了剧情悬念化、怀旧心理牌、叙事视听剧等方面,但石谭轩一文在此基础上对娱乐化带来的正负面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路径。常阳发表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年第9期的《〈我是歌手〉叙事节奏探析》一文将叙事节奏分为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对《我是歌手》叙事节奏作出了细致的论述。

基于以上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学者们从诸多角度对《我是歌手》成功的原因从节目赛制、规则、营销手段、内在特色与文化等角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分析,虽然有少数文章并不全面或者并不细致,但是从全局来看已经完成了较全面深入的分析。不难看出,大多数论文应属电视传媒与传播范畴研究成果,基于流行音乐与大众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研究成果也直接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审美价值 别具匠心

《我是歌手》作为一档娱乐节目,在音乐上,却是以其高品质、高要求、高水准在为流行乐坛输出精致的音乐作品,在模式上,改变了真人秀节目的固定模式,在受众上,其受众策略的选择与应用也是极其成功的。从搜集到的资料提供的理论依据与我个人对流行歌曲的学习和研究来看,在这些方面《我是歌手》还很大程度上引领了大众审美趋势甚至价值观导向,并映射出受众的心理需求。

吴振华、王亚蓓发表在《新闻战线》2015年第2期的《〈我是歌手〉的受众策略运用与启示》一文中,提出了《我是歌手》对受众情感需求、主体性需求、接近媒介的需求的满足,从而达到满足受众需求赢得关注度的目的。启示部分提倡好的节目应该传播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引领大众价值取向,直接肯定了《我是歌手》良好的导向作用。刘书慧发表在《青年记者》2013年第17期的《从受众心理视角解析〈我是歌手〉的成功》与曹陆军发表在《中国电视》2014年第4期的《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受众心理分析及发展对策——以〈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为例》两篇文章皆从受众心理出发,对《我是歌手》爆热反映出的受众心理进行分析,前者结合节目机制论述,后者则准确地指出真人秀受众心理诉求的“真”、追求戏剧化叙事的心理期待、情感共鸣、寻求情感本位的心理慰藉等五点心理需求。杨虹偲发表在《当代电视》2014年第1期的《从〈我是歌手〉看音乐综艺节目对人的价值观影响》一文中,用举例的方式深入地分析了电视节目正面价值的传播势必会赢取良好的口碑和收视率,同时也对受众特别是青少年起到正面引导作用。张明芳、王珍珍发表在《当代电视》2013年第7期的《有声与无声之间——综艺节目〈我是歌手〉文本分析》一文,也侧重审美角度,对《我是歌手》的文本进行了剖析,段卫红发表在《当代电视》2015年第6期的《〈我是歌手〉第三季歌手服饰赏析》一文,提到了《我是歌手》审美的另一个方面——服饰。尽管文中主要讨论服饰对歌手竞演的作用,毋庸置疑的是《我是歌手》舞台上体现的服装审美趋势也必然影响着受众的服装审美。

由此可见,学者们的讨论主要集中于《我是歌手》成功地順应了受众需求这一观点,衍射出《我是歌手》审美趋势及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从而大获成功的事实。但是,单从最后一篇有关服装审美的文章来看,研究现状最明显的不足就在于发掘面不够广泛,大众文化涉及面除审美、价值观、服装外,还有许多从《我是歌手》节目能映射出的问题未被深入研究。

三、音乐臻品 唯美动听

《我是歌手》是一档成功的电视节目,更是一座中国流行音乐的风向标,从这个节目中爆红的歌手与备受瞩目的歌曲都在一夜之间升值。除了既成熟又创新的节目模式与符合受众审美又迎合受众需求的策略外,最核心的关注点,应该是音乐本身。遗憾的是,音乐界对《我是歌手》现象中的音乐研究成果反而较少,本文着重分析的28篇文章中,从音乐本身研究的论文仅占6篇。

周志强发表在《文艺研究》2013年第6期的《唯美主义的耳朵——〈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与声音的政治》一文中,以学理性极强的语言,以《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为考察对象,从声音开始到音乐商品再上升到音乐功能,得出的政治化的方式及其磨平体验的机制,正是当前中国娱乐文化伪经验生产逻辑的典型方式这观点。这是一个全新的角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的参考方向,也体现出了《我是歌手》研究角度的多样性。丰欣欣发表在《当代电视》2013年第10期的《由〈我是歌手〉看音乐选秀的审美新趋势》一文,作者便从音乐本质元素、编曲的多样化及舞台内在表现,系统深入地从审美层面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在受众审美越来越趋于理性的的今天,对音乐态度已经开始转向专业化。这对大众重新审视对流行歌曲的审美起到了非同小可的作用。李燕发表在《音乐创作》2014年第3期的《评当代流行音乐的导向选择——以〈我是歌手〉为例》一文提出,从《我是歌手》对当代流行音乐的导向的回归性探索与选择的缺失及合理思考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探析,力挺用音乐表达真诚的内心从而打动观众的音乐臻品。杨红光发表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4年第2期的《〈我是歌手〉的音乐演绎之美与原创缺失之憾》与冯颖发表在《四川戏剧》2015年第5期的《缺憾美?还是再创作?——〈我是歌手〉语境中的中国流行乐坛》两篇文章在肯定《我是歌手》对中国流行乐坛的推动作用之后,都以《我是歌手》缺乏原创作品为遗憾,展望中国流行乐坛的的发展,更指出音乐评论者作为受众群体的一部分,也应以包容的心态,积极的视野审视中国流行乐坛。张又丹、刘洋发表在《人民音乐》2013年8期的《〈我是歌手〉的音乐启示:怀旧之外的更多可能》一文最应该被重视,其中的内容依旧是关乎《我是歌手》成功的缘由,从回归音乐本质、老歌新唱、创新发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这两位作者作为《我是歌手》常驻乐评人,研究内容或许更贴近真相,他们的参考资料也都来自网络,第一篇参考文献便是《我是歌手》总导演洪涛的专访。

狭隘地看,学术界对《我是歌手》中的音乐的研究成果,与其他领域相比还较少,文章对音乐本质、歌手演绎、歌曲编曲等方面的研究还远少于对《我是歌手》这档音乐节目空前成功的传播与受众分析。纵观全局,流行音乐的研究也迫切地需要充实,相较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更是急缺系统深入的研究。

综上所述,研究热点主要围绕《我是歌手》体现的电视传媒与传播、节目机制与规则、受众审美与需求、音乐品质与创新等角度展开的讨论可谓遍地开花。但是,本文着重分析的6篇侧重研究音乐本质核心期刊论文中,发表于音乐类核心期刊上的论文仅为3篇,从张又丹、刘洋发表在《人民音乐》2013年8期《〈我是歌手〉的音乐启示:怀旧之外的更多可能》一文的参考文献出自网络也可以看出,中国流行乐坛的研究尚未集中在权威期刊之上,许多优秀音乐人的乐评都存在于微博、博客、QQ甚至微信等信息平台,无法让流行音乐研究者更便捷、更全面地进行参考鉴定。但是,权威期刊现有研究成果中的研究视野为流行音乐研究提供了很多方向,对推动中国流行乐坛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发表教育类论文范文第2篇

资源与社会全纳”专刊

2012年第二期《远程教育》杂志围绕“远程教育与社会全纳”主题发表专刊。Lane指出远程教学的大学已扩大参加高等教育学习的机会,一些学习者通过学习开放教育资源来进行非正式学习,开放教育资源架起通向正式学习的桥梁,其他人常常将其作为终身学习活动的一部分。一些欧洲远程教学大学的初步经验表明开放教育资源对自信和有经验的学习者来说有益,但大多数人需要其他支持机制来促进其参与。这可能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来设计和呈现开放教育资源以适合学习者支持他们的学习。Bossu、Bull和Brown探究澳大利亚开放教育资源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促进社会全纳的一些重要政策和措施。Nikoi和Armellini基于开放、可迁移、技术支持的教育资源(OTTER)项目,开发“开放教育资源混合”框架来促进开放教育资源的使用和更新,该框架包括目的、过程、产品和政策四个部分。Willems和Bossu指出采用开放教育资源需要考虑一些问题,包括学生人口日益多样化、教学语言、语境和本地化、技术、全球和边远地区的访问等。Richter和McPherson的文章关注不同地区开放教育资源部署的文化问题,他们列出发展中国家采用开放教育资源的一些障碍:殖民地历史影响,语言问题,情境差异,文化多元性,教育权利和成人文盲,基础教育需求等。文中也提出了一些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的建议以支持可重用。Scanlon的文章探究科学课程中开放教育资源促进基于探究学习的方法。Hockings、Brett和Terentjevs总结一些原则用来支持全纳实践,支持资源内容、设计、开发等,他们概述了三种支持全纳实践的模式,提出一种用于支持全行业全纳实践的模式。Hodgkinson-Williams和Paskevicius描述南非研究生参与开放教育资源创作来促进社会全纳的案例。专刊有3篇反思文章:Harding反思关于澳大利亚政府为非政府远程教育经常性拨款政策的相关问题;Phelan关注开放教育资源的政策、实践等问题,并描述与这些问题相关的一系列措施;Don Olcott考虑跨越正式与非正式学习情境开放教育资源的影响,文中探讨了在大学管理结构中开放教育资源的混合,跨越正式和非正式学习情境开放教育资源的使用,可持续的开放教育资源商业模式的需求,以及开放教育资源的扩大意识、采用和使用等内容。

Distance Education Vol. 33, No. 2, August 2012,

支持终身学习的智能

导师项目启动

欧洲委员会终身学习计划的重要行动之一便是信息与通信技术促进学习,此重要行动支持的多边项目之一——支持终身学习的智能导师(I-TUTOR)项目已于2012年1月启动,项目将于2013年12月31日结束。项目旨在开发基于多元代理的智能系统,用于开放源代码的学习环境,能够监视、跟踪、分析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者,并给出形成性评估和反馈,为远程学习中的教师和导师提供数据,以便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角色。智能导师系统使用java开发软件,因此能够轻松地实现在大多数免费数字化学习平台上应用和重用。为此,项目计划实现以下目标:① 系统回顾文献和案例,以便所有合作伙伴从技术和教育的视角了解项目框架,促进合作伙伴之间汇集资源和相互学习,以及进行课程学习分析;② 为智能导师设计和开发基于多智能的工具以实现学习和教学目的,并将其应用于开源平台;③ 基于已开发的工具对教师、培训人员、导师进行培训,使他们在在线工作中能够使用这些工具;④ 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培训和成人学习的常规课程中试用已开发的工具,并评估试点; ⑤ 通过试点、直接参与项目活动、研究人员和开发人员参与来探究结果;⑥ 宣传项目的目标、结果和成果;⑦ 在联盟内确保高质量的进程、结果和输出,监控或促进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 ⑧ 管理项目,确保财政和人力资源的高效率利用。项目结束时,已试用和审查的智能导师系统将在所有使用共同标准的平台(所有开源平台)中应用。

http://

http://blog.unimc.it/i-tutor/about/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全球

学习型城市指数框架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正在肩负着越来越大的责任,要为全民提供终身学习机会和决策。学习型城市的全球网络将为许多城市提供技术支持、促进政策对话、同伴学习和能力发展。早在2012年5月的第七届会议期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终身学习研究所(UIL)理事会中批准 UIL 建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学习型城市网(UNESCO-GLCN)计划。从UIL的60周年纪念大会和哥本哈根举行的欧亚会议(ASEM)终身学习论坛的反响来看,此项倡议都得到了大力支持。在学习型城市网准备阶段,一个重要任务便是建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学习型城市指标——一套监测和评估全球学习型城市的关键指标。UIL已于2012年7月举办研讨班,商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学习型城市指标框架。

2012年秋将在北京举办国际咨询委员会的第1次会议,研讨会的成果将在这次会议中更进一步详尽阐述。

http://

新书推荐:《远程教育和数字化

学习中的质量保证和认证:

模式、政策和研究》

2012年第3期《国际开放与远程学习研究》杂志推荐了一本由Insung Jung和Colin Latchem编辑的新书——《远程教育和数字化学习中的质量保证和认证:模式、政策和研究》,该书由Routledge正式出版。这本书可用作参考指南,通过提供案例、多个模型来介绍质量保证的系统方法,例如“质量保证审核和自我审查的数据收集方法”、“用来判断关键绩效指标(KPI)成果或关键性成功因素的分析指标”等都在最后一章中提到。书中探讨远程教育中的质量保证是什么,还为质量提升、结果的追踪记录提供概念性的组织模式和切实可行的策略。约翰·丹尼尔爵士在前言中写道,“我们面临这样一个悖论,远程教育正在蓬勃发展,学生和机构数量快速增长,部分应该感谢在线技术,但对这种增长的敌意也越来越大”。随着数字化学习的增长和普及,需要平衡自治与责任,也要保证投入时间和财力的质量。该书前三章是关于影响开放和远程教育质量保证和认证的问题概述,书中两个结论章节提供具体的质量保证能力和指导方针。本书用十个章节来呈现质量保证方面的成果,包括地区政策和指导方针:亚洲开放与远程学习;撒哈拉以南非洲远程教育;英国质量保证和认证;巴勒斯坦开放大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远程教育机构和开放教育联盟政策和指导方针(2章);韩国企业数字化学习中的质量管理;南太平洋和西印度洋双模式大学中的质量保证;南美質量保证和认证概述;欧洲质量保证政策和指导方针。六个章节内容聚焦各种教育模式:开放大学中质量保证模式和案例研究;巨型大学(印度尼西亚开放大学)和全球电信中心中质量保证的成果(2章);来自学习共同体的尝试,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质量保证改进模式,该模式低投入、高效率;在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偏远和弱势社区的中学所面临的质量保证问题和挑战;欧洲中小型企业(培训)所面临的质量保证挑战。

http://

2013年远程教育峰会

将在悉尼举行

作为国际开放与远程教育协会(ICDE)成员之一的澳大利亚开放与远程学习协会将于2013年2月4日至7日在澳大利亚的悉尼举行2013年远程教育峰会。ICDE行政委员会主席Tian Belawati将作大会主题发言。澳大利亚远程教育峰会的目的是汇集全球实践者共同探讨与教育相关的问题和措施,以满足远程学习者的不同需求。ICDE 主席Tian Belawati、Gregor Kennedy副教授、阿什福德大学评价与学术质量委员会副主席Deborah Riemer、数字化学习领域知名专家Bob Spence也将作大会主题发言,就教育问题从不同角度各抒己见。在技术中介和终身学习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实践已超越传统的定义和区别,2013峰会主要针对大学中的研究与教学、面向公司和社区的混合教育和远程教育。澳大利亚远程教育峰会将接收论文、创新展示、海报和工作坊,无论哪种形式都应至少与以下一个主题相关:社会性学习、移动学习、隐性学习、非正式学习;分析;公平和评估;开放教育资源;课程与教学;变革环境中的教师角色;学习者驱动的学习/学生开发内容;开放与远程学习的管理和领导。

http://

吴亚婕 编译

(本栏目由北京师范大学交互媒体与远程学习实验室同本刊合办)

发表教育类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可视化分析;演进趋势

2021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创刊20周年了!作为我国第一本面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指导性杂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积极关注中小学师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坚持介绍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及时反映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前沿和研究热点。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的老读者、老朋友,我带领研究生、本科生通过这本专业杂志学习相关的心理理论和丰富的智慧经验。同时,这本杂志也成为我们许多学生学术生涯起点的展示平台。怀着对这本杂志的感激之情,在杂志诞生20周年之际,我和研究生魏铭辰同学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自创刊以来的所有文章进行了可视化分析,以了解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研究热点和演进趋势,也借此研究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致敬!

一、研究工具及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使用了美国德雷塞尔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陈超美教授基于Java语言编写的应用于科学文献可视化分析的CiteSpace软件。使用版本为5.8.R1版本,从作者(Author)、机构(Institution)、关键词(key word)三个层面生成数据图表和可视化网络图谱,直观地展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年来所发论文的基本情况、研究热点和演进趋势。

(二)数据来源

通过中国知网(CNKI)获取研究数据,使用高级检索功能,将文献来源限定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时间跨度设置为2001—2021年,在剔除征稿启事、学校简介、会议通知等无关文献后,得到有效文献11832篇,最终样本时间跨度为2002—2021年。将目标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出并转码,建立本文研究的样本数据库。数据下载日期为2021年11月6日。

二、基本情况

为了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文的基本情况,本文运用CiteSpace从作者、机构两个层面对其进行分析。

(一)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运行CiteSpace,节点类型设置为作者(Author),时间跨度为2002—2021年,时间切片为1年,由于数据量较大,在链接剔除功能(Purning)中选择Pathfinder以突出核心结构,其他设置项保留预定参数。最终得到节点数(N)916,连线数(E)163,密度(Density)为0.0004的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图1)。

由图1可以看出,期刊作者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早期,形成了以陈虹等为主的合作网络,各作者间联系比较紧密;后期逐渐以独立作者为主,作者之间联系较为松散。

(二)机构发文量分析

运行CiteSpace,节点类型选择机构(Institution),时间跨度为2002—2021年,时間切片为1年,在链接剔除功能(Purning)中选择Pathfinder,其他设置项保留预定参数。分析后将结果导出Excel,整理后可得机构发文量(表1)。

从表中我们看出,期刊发文机构包括高校、中学、研究院等,说明作者来源较广,包含高校专家/教师、研究人员以及一线教育工作者,文章种类包含理论研究、实践研究、教学反思等内容,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发展现状。

三、研究热点

(一)高频关键词分析

运行CiteSpace,节点类型选择关键词(

进一步将关键词数据导出Excel,整理可得高频关键词表(表2),排名前五十的高频关键词共出现7883次,占关键词总频次的58.58%。

在排除研究对象(高中生、小学生、中学生、初中生、中小学等)为关键词后,仍排名前十的高频关键词分别为:心理健康教育(900),家庭教育(335),心理辅导(283),心理健康(267),活动设计(255),班级管理(183),积极心理学(173),心理咨询(171),亲子关系(171),心理课(170)。

(二)关键词聚类分析

可视化图谱生成后,以LLR算法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得到关键词聚类图谱(图3),其中节点数(N)937,连线数(E)1030,密度值(Density)为0.0023,模块值(Modularity)为0.8809>0.3,说明划分出来的聚类结果有效。平均轮廓值(Mean Silhouette)为0.9669,说明聚类具有较高的信度[1]。

在关键词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将数据导出Excel整理可得关键词聚类表(表3)。

通过对数据的搜集和整理可以发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关键词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家校沟通”“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等,以研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为主,主要从发挥心理教师主导作用、强调班主任支撑作用、增强家校教育合力等方面展开;(2)学生心理健康:主要关键词为“考试焦虑”“人际交往”“心理弹性”等,以理论研究为主,主要探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心理品质等内容,能够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指导;(3)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探索:主要关键词为“团体辅导”“校园心理剧”“心理健康教育课”等,积极探索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手段和途径。

四、演进趋势

CiteSpace可以在突变关键词分析的基础上为研究者提供学科研究的演化动态,预测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图4直观地显示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自创刊以来的研究演进过程。我们大致可以将论文研究内容的演进过程分成三个阶段:2002年至2003年,2005年至2010年,2012年至今。这三个阶段并非是孤立的,时间上存在交叉重叠,内容上各阶段承上启下。

第一阶段(2002年至2003年),这一时期主要关键词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研究内容以对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进行描述、总结和思考为主[2-3]。

第二阶段(2005年至2010年),主要关键词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开始从教师、班级等具体角色和环境出发,探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途径和方式[4-6]。

第三阶段(2012年至今),主要关键词为“心理活動课”“辅导个案”“元认知干预技术”“心理剧”“生涯教育”等,这一阶段开始探索心理学技术和手段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应用,聚焦于学生心理问题[7-9]。同时,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逐渐从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向培养、发展学生心理品质和能力转变,如“生涯教育”等[10-12]。

五、讨论与展望

通过使用CiteSpace软件,本研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年所发文章从作者、机构、关键词等层面进行了可视化分析,以期从中探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和演进趋势。我们发现:第一,作者群体来源多样,但缺乏合作;第二,实证文章较少,理论与实践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第三,研究集中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关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较少。

在国家大力推进教育改革,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中小学生频发心理健康问题的时代背景下,在未来的研究与发展中,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1)加强对公共政策、时代背景的学习和分析,落实国家教育要求,着眼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2)加强高校、研究院所与中小学的协作研究,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开展;(3)开展跨学科融合工作,将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补充;(4)重视学生积极发展与全面发展的需求,从解决问题向预防问题转变,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5)积极与高校合作,开展针对心理教师的专业培训,加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升;(6)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重视家庭、社会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增强家、校、社的教育合力。

总体而言,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不断发展、壮大的阶段,因此要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体系的科学构建,搭建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沟通桥梁,充分发挥理论研究的科学指导作用。同时,要促进家、校、社的良好协同,学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环境,社会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支撑,三者共同努力,才能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桂琴,方奕,易明.近五年我国青少年研究的前沿演进与热点领域——基于CiteSpace研究文献的可视化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7(12):90-95.

[2]蔡静文.发挥心理辅导中心在学校教育管理中的功能[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12):16-17.

[3]任翠红.辽宁省阜新市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12):20-22.

[4]傅军,崔建平.略论师生沟通对中学生心理安全的影响[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18):11-13.

[5]韦洪涛,邢延清,王倩.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24):7-10.

[6]肖观仁.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23):17-18.

[7]范慧玲.心理活动课堂评价的新尝试——同桌督学机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22):15-16.

[8]柯永红.独处的酸与甜——高一年级团体心理辅导[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31):33-35.

[9]朱雯娴.对一起校园心理危机事件的有效干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32):60-63.

[10]韩桂莲.叙事心理学视域下初中生涯教育的内容构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32):53-55.

[11]韦志中,卫丽.“双减”政策下教育改革的逻辑、难点和策略分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32):22-24.

[12] 朱赛飞.运用焦点问句赋能生命,提升心理课堂生命张力[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32):25,27+30.

发表教育类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研究论文 研究范畴 成果组成 期刊分类 核心期刊

近年来,有关学术论文的撰写、投稿等已有一定的研究[1]-[6],然而针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者而言,系统性地介绍研究论文的撰写、分类、期刊的发表等的研究仍显不足。针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者而言,贴近中小学教育工作实际的研究论文的撰写与发表的系统性全面论述介绍显得很有必要。

1.研究论文的分类

研究论文从内容上讲,主要有理论创新、经验总结、综述论述、应用研究等;从形式上讲有调查报告、研究报告、教育评论、毕业论文、学术论文、专利设计发明等。

理论创新性研究论文。主要是在已有相关理论、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局部创新或完全提出一个新见解、新理论,通过严谨的语言、严密的逻辑推导论证得到一个新的理论、新的体系、新的公式步骤或新的适用范围等,以弥补已有研究的不足,纠正流行说法偏差,填补研究的空白,达到现有研究的新高,此类研究论文通常称为理论创新性论文。一般情况下,在某一领域、某一范围,只有掌握相关前沿理论、方法,具有一定研究洞察能力才可以研究提出,这类人通常具有强大实践背景、丰富的经验阅历、掌握前沿的相关理论,多数为大学、科研院所、专业研发机构等高层次人才,他们通常具有高学历(硕士博士)、高职称(教授)等显著特征。

经验总结性研究论文。主要是指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对经验活动和认识的分析、提炼形成的在某一方面自身的见解和认识,是方式方法、实验步骤、感受感悟等基于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一般情况下,经验总结性研究论文的应用推广意义和借鉴程度,决定了其研究论文分量的权重。对中小学教师而言,经验总结性研究论文比较普遍。

应用研究性研究论文。主要是研究者借助已有的相关理论,创新性地提出应用、比较并得到实践性、论证性的研究论文,能对正在实践的对象提供方法指引。应用性研究论文依据抛砖引玉程度的大小,可以判断研究论文的学术分量程度。对中小学教师而言,只有具有丰富教学经验、有一定洞察力、掌握一定研究方法、技巧和研究工具并占用一定硬件资源的人员,才可以提出并得到较高水平的应用性研究论文。

综述论述性研究论文。是指对某一领域而言,一段时期以来相关成果的综述性论述,要求撰写人员能够站在前沿的高度,洞悉一切,以精练的语言介绍相关理论、实践、创新等全部成果。综述论述有范畴的大小和深浅程度之分,所涉范畴越大、深度越深,论述难度越大。综述性论述的重要作用是概括全面、提纲挈领,研读者读后能够快速了解目前研究领域的状态,可以指引后续研究者明确目标、直奔前沿主题进行研究,撰写此类成果的人员应是长期从事这一领域或对这一领域前沿知识了然于胸的高层次人员。

2.教育研究的层面

近年来,随着从事中小学教育的高学历、高职称人员的增多及地方政府对中小学研究支持力度的加大,中小学教育研究呈多彩纷呈、档次不断提升之势。在相关课题,比如规划课题、教研室课题、协会课题、重大课题、专项课题的引领下,中小学教育的课题由以前的单一性、局部性、分散性等向交叉性、综合性、全域性、时代性、服务型等方面转变。大型课题、重要课题、专项课题对研究人员的研究历史、研究资历等都提出较高的要求,这些课题往往在国家、省市某一区域具有一定前瞻代表性,往往引领重大研究方向。

对设区市层面,具有远期规划的市级政府、规划、科教育部门都会结合重大规划时段,发布本区域内重大课题研究目标,主要服务解决本区域研究解决问题实际;对县区级层面,相关课题往往结合上级层面的框架,提出一些研究目标及方向,旨在为本区域研究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对于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者而言,立足本校、面向全县是研究的一次突破;再提升,具备一定研究背景、阅历后,研究可以提升到市级层面;具有较高研究水平、视野开阔、掌握一定研究资源后,研究就可以突破到省乃至国家级课题研究方面,因此课题研究、教育研究首先要求研究者立足基层,逐步提升,当然不排除起点高的特殊情况。

3.教育研究的主要范畴

作为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者,尤其本专科学历的年轻教育科研工作者,教育教学是第一实践战场,最具发言权,研究的范畴可以是教材、教法、学法的认识总结,可以是班主任管理經验的方法介绍,可以是教学模式、方式方法的比较对比研究,也可以是从管理者层面出发的质量评价研究,还可以是校级、区级层面需解决问题的某一层面研究,当然也包括实践研究。研究范围可以是研究教师、学生等人的因素,可以是研究教法学法等方式方法的因素,可以是管理理念、办学体制机制等理念的研究,只要是具有代表性、有发现、可借鉴、可推广、可应用的就可以进行研究,这些研究总体上归类为先前提到的经验总结、应用研究等两大类研究论文。

进行教育研究,首先应注重经验的积累,善于发现和总结。首先要求研究者处处“想”总结、具有研究意识,也就是在教育领域活动时,应时刻闪现并储存思想的火花,也就是灵感。每每做事时,那些代表性、有发现、可借鉴、可推广、可应用的东西想法应首先闪现在你的头脑中并存储;其次,付诸行动。教师有想法,不代表可以进行教育研究,教师应该在某一段时间静下心来,认真梳理你的想法,同时印证你的想法,可以通过中国知网认真查阅、研究此范围是否有人已经研究,研究的领域、范围是否全面,你计划研究的内容是否具有创新性等,静下心来读完、研究完就可以知道你的研究是否有价值,是否值得研究;第三,掌握一定的工具。战场上打仗,首先武器要精良,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素养,比方说掌握一门数学软件应用工具,比如SPSS,也比如说掌握一定的处理技巧,如某种独特的试验方法、某种处理软件等;第四,掌握一定的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吃饭就要有粮食,研究就要有数据支撑,尤其目前大数据时代,没有数据支撑的研究就会显得空洞、乏力。有些素材有时可以直接收集,有时需要跨时间段联合取得,通常情况下,取得的素材是否有代表性往往成为一个研究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四个步骤的实施和深入推进,将使你的研究逐步从经验总结性向应用研究性转变,达到综述论述性。一般来说,中小学的纯理论创新性研究论文很难达到,主要是研究的领域、研究者资源、资历、研究时间、掌握的资源等受到很大的限制。

4.研究论文生成

以应用性研究论文为例,一篇发表的成果论文通常由摘要、引言、相关介绍、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六部分组成,当然有时引言和相关介绍可以合并,广义上讲,还可包括诸如关键词、

撰写一篇研究论文,在总体酝酿生成阶段,一般是研究者先写出正文部分的草稿,因为这是研究论文最主要的东西,主要东西得到了,然后才是比较修正;其次相关介绍部分,由于研究的内容往往要求比较专业,成果介绍一般会涉及一些新的定义和术语,如果不提前介绍,研究的东西往往就会因为太专业、跨度大导致部分内容脉络不清晰,读者难以理解;再次是引言部分。引言部分是承上启下,介绍你研究的背景意义,说明你的研究是否有创新性、有意义的重要铺设,一般引言常常包含相关研究论文的介绍,这些研究论文需要被精简概括,相关目录常常放在后面参考文献中。引言中论述的研究论文往往是小综述,小综述是否全面、是否到位往往成为后续课题是否有意义研究下去的重要判断依据;最后是摘要。摘要就是喉舌,摘要一般要求200字左右,需要精确概括你研究论文的方式方法和成就及借鉴意义,审阅者阅读你的研究论文,第一时间就是看你的摘要,摘要写得清晰明了,审阅者一看即清,由此可以判断研究论文是否有意义,创新的成分有多大,是一篇文章能否发表的最主要影响要素。这是一篇研究论文成文时一般的主要生成顺序。在准备阶段,一般是先有想法,再研究查阅相关资料,确定想法是否值得研究,然后是积累素材,得到正文的结果。一篇基本成型的研究论文在发表前,一般都会将研究论文冷静一段时间,稍后再予以修缮,确定无误即可投稿发出。

5.研究论文发表的期刊

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者而言,研究论文的发表,一般指期刊的发表。本质上讲,期刊是教育科研工作者将自己理论成果表达出来,发表自己看法的地方。既然是成果,自然在某些审阅者的眼里就有成果大小、是否值得发表之说,因此人为地就有了期刊的分门别类之说。从期刊的主办者来说,期刊主要分为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市级期刊。这种分法实际上是期刊本身刻意为之,国家从来没有对刊物做过级别之分,也就是在影响力和专业程度上没有省级和国家级的差别。所谓国家级期刊和省市级期刊之分,主要为方便管理,即国家单位主管期刊为国家级期刊,省单位主管期刊为省级期刊,市级单位主管期刊为市级期刊。“国家级期刊”,即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刊物。省级期刊,即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所属部、委办、厅、局主办的期刊及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学报(刊);市级期刊通常指市级层面相关部门主办的期刊。这种期刊分类方法并无明文规定,之所以有这种分法,无非两种情况,一是有一些代理中介忽悠投稿者,让大家误以为省级期刊没有国家级期刊好,代理中介可以将你的成果短时间内刊发到所谓的国家期刊上面;另一个就是某些省市在职称评定时,一般要求论文是省级期刊的标准。事实上,这种做法有失偏颇,不能因为是小刊物就给予否定,小刊物上也会有高质量的文章。在我国,刊物有CN类刊物,ISSN类刊物。CN类刊物就是在我国发行的刊物,ISSN类刊物,就是在国际上发行的出版物。通常情况下,多数刊物既在国内发行又在国外发行,是否正规主要看是否有国家正式批准的CN、ISSN刊号,可以从国家新闻出版总局网站查询到,发表文章时,只要确定期刊双号齐全即可。通常被中国知网、维普资讯、万方数据库、龙源期刊网等收录的期刊都为正规期刊。

国外重要刊物,主要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与人文学科三大类。目前SCI和SSCI、AHCI为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三大核心数据库。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是理工科的科学引文索引,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编辑出版的引文索引类刊物,创刊于1964年。分印刷版、光盘版及联机数据库等载体。SCI收录来自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约3500种,涉及基础科学的100余个领域,每年报道60余万篇最新文献,涉及引文900万条。被SCI收录的这一刊物的论文即为SCI论文。SCIE(SCI Expanded),即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CI和SCIE是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最具影响力的重要期刊,包括2000多种外围刊。SSCI是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同时收录SCIE收录的期刊当中涉及社会科学研究的论文。AHCI(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艺术与人文科学领域重要的期刊文摘索引数据库,内容涵盖覆盖文学、历史等社会科学9大学术领域28个学科,目前收录1752种国际权威的期刊作为文献源。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亦由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推出,主要收录涉及农业科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等22个学科的全球11000多种学术期刊,是基于SCI和SSCI中的文献记录而建立的计量分析数据库,两个月更新一次,是一款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主要通过论文数量、被引频次、高被引、均被引频次、前沿论文、热点论文等6大指标,分析出世界排名前1%的研究论文、科学家及研究机构,还分析出世界排名前0.1%的热点论文及排名前50%的国家地区,进而对科研水平、期刊学术水平、学术影响力、学术声誉进行全面衡量。

在我国,学科通常只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艺术与人文学科被包括在社会科学内。目前国内期刊大约一万两千余本,根据期刊的总体学术水平、影响力,按照一定核心期刊遴選体系评价标准就可以对期刊进行一定的分类。不同单位、不同领域遴选体系评价的标准不同,就会产生不同分类,目前国内有影响的“标准”主要有以下7种。第一种CSCD(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我国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林科学、医药卫生、工程技术、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等领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发。数据库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核心库的来源期刊经过严格的评选,是各领域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扩展库的来源期刊经过大范围的遴选,是各学科领域较优秀的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每两年遴选一次,目前已积累论文记录530多万条,引文记录7400多万条。2019年度—2020年度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来源期刊1229种,其中中国出版的英文期刊228种,中文期刊1001种,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常被誉为“中国的SCI”。第二种CSSCI(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国外称作SSCI),用来检索中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和文献被引用情况。CSSCI是由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开发研制而成,分来源期刊及拓展版,最新2019—2020版收录包括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在内的568种学术来源期刊和214种拓展版期刊,即为常说的南大核心期刊目录。第三种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是学术界对某类期刊的定义,一种期刊等级的划分。由北京多所高校图书馆及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等27个相关单位的百余名专家和期刊工作者参加评选认定,范围涵盖理工、人文等全部领域,每三年修订一次,最新2017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收录核心期1983种。除此之外,还有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发评选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研发评选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研发评选的“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其中CSCD、南大核心、北大核心为目前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三大期刊遴选评价平台。

6.研究论文的发表

发表研究论文,发表前要做到知彼知己。首先需要根据你的时间紧急程度、文章水平档次选择预投刊物,其次要熟读投稿要求,特别留意字数、字体、行间距、页面设置、参考文献板式、投稿方式(邮箱还是注册登录投稿)等要求;另外,大数据时代,不同的期刊通常都有对论文的查重率要求,一般在10%—30%居多,如果引用的内容或别人原话的内容较多,往往就会使文章的查重率偏高,会给予一票否决。部分期刊,客观上讲,虽然表面上没有单位、学历、职称、是否有基金等要求,但实际操作中,往往有内部标准,比如“看单位、看基金”,单位不高、基金没有或者基金档次不高的,不符合内部标准的投稿论文常常被放入次要考虑的位置。

选择发表核心期刊有一定难度,需考虑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数量有限,即核心期刊的数量及发表容量有限。对具体的某种核心期刊而言,可能是月刊(一月出版一期)或是双月刊,有的甚至是季刊,这就决定了每年出版的论文数量的有限性;二是专业性,多数期刊对论文内容涉及的范围、是否有基金资助、字数等都有明确要求;三是学术价值要求较高,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一般都要求具有较高的学术代表性,需在某一领域达到一定的高度;四是审稿周期长、发表时间跨度长等,这类刊物往往采取初审、外审、终审等三个步骤,一通环节下来,时间最快也要2个月,假如再修修改改,有時会达到半年左右,再加上发表前的窗口期,一般一年半发表实属正常。发表在核心类期刊内的论文,一般会认为该论文具有一定含金量,也就是投稿者趋之若鹜的原因,当然投稿核心期刊也有一定的不足,那就是论文研究成果的显现由于发表时间的推后往往不能及时发表;最关键的若论文审核不通过,有时这类期刊可能不会反馈给你任何审稿信息,尤其邮箱投稿;对于现在比较流行的网上注册投稿而言,目前暂没有统一投稿平台,不同期刊需要不同注册,投稿一个需注册一个。若选择发表一般期刊,则可根据情况选择学报期刊或学术类期刊,前者主要指本专科大学学报及专业类期刊,此类期刊对学术有一定要求,论文准备从写作到发表一般周期在3个月—6个月,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发表在此刊物上;学术类期刊,通常理解为百家争鸣期刊,这类期刊最大的优点是发表时间快,只要你的论文有特色、有亮点、有意义,具有借鉴、参考、推广的作用,都可以发表在此刊物上,这是目前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主要涉及的期刊,最后一种是营利性期刊。这类期刊的典型特征是看重效益、出版量大、只要质量过关、查重率不高,一般文章就能及时发表,当然这类期刊也有见刊快、成果及时展现的优点。

7.结语

中小学教育研究基于实践,重在过程经验积累,在实践中不断提炼升华新方法、新认知,依据自身不断提升的业务能力和掌握的科研方法,开展经验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理论创新研究,形成可以推广的研究论文成果。中小学教师可以根据研究论文的水平档次、不同期刊发表的要求、发表时间的紧急程度等遴选一定的期刊投稿。

参考文献:

[1]宛志亮.谈学术期刊论文撰写与编排应遵循的基本格式和标准规范[J].学术研究,2015(12):12-18.

[2]尹玉吉.编辑视域下学术论文撰写规律研究[J].编辑之友,2017(3):70-73,82-89.

[3]钟来平.SCI论文的撰写与发表[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9(9):461-464.

[4]张俊苗,向月波等.学术论文投稿期刊选择的几点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9(3):76-80.

[5]龙威.正确选择期刊与有效的论文投稿策略[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18(2):62-64.

[6]颜爱娟,陈爱华.论学术论文投稿时作者对期刊的选择[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8(10):118-121.

发表教育类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可视化分析;演进趋势

2021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创刊20周年了!作为我国第一本面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指导性杂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积极关注中小学师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坚持介绍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及时反映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前沿和研究热点。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的老读者、老朋友,我带领研究生、本科生通过这本专业杂志学习相关的心理理论和丰富的智慧经验。同时,这本杂志也成为我们许多学生学术生涯起点的展示平台。怀着对这本杂志的感激之情,在杂志诞生20周年之际,我和研究生魏铭辰同学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自创刊以来的所有文章进行了可视化分析,以了解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研究热点和演进趋势,也借此研究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致敬!

一、研究工具及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使用了美国德雷塞尔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陈超美教授基于Java语言编写的应用于科学文献可视化分析的CiteSpace软件。使用版本为5.8.R1版本,从作者(Author)、机构(Institution)、关键词(key word)三个层面生成数据图表和可视化网络图谱,直观地展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年来所发论文的基本情况、研究热点和演进趋势。

(二)数据来源

通过中国知网(CNKI)获取研究数据,使用高级检索功能,将文献来源限定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时间跨度设置为2001—2021年,在剔除征稿启事、学校简介、会议通知等无关文献后,得到有效文献11832篇,最终样本时间跨度为2002—2021年。将目标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出并转码,建立本文研究的样本数据库。数据下载日期为2021年11月6日。

二、基本情况

为了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文的基本情况,本文运用CiteSpace从作者、机构两个层面对其进行分析。

(一)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运行CiteSpace,节点类型设置为作者(Author),时间跨度为2002—2021年,时间切片为1年,由于数据量较大,在链接剔除功能(Purning)中选择Pathfinder以突出核心结构,其他设置项保留预定参数。最终得到节点数(N)916,连线数(E)163,密度(Density)为0.0004的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图1)。

由图1可以看出,期刊作者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早期,形成了以陈虹等为主的合作网络,各作者间联系比较紧密;后期逐渐以独立作者为主,作者之间联系较为松散。

(二)机构发文量分析

运行CiteSpace,节点类型选择机构(Institution),时间跨度为2002—2021年,时間切片为1年,在链接剔除功能(Purning)中选择Pathfinder,其他设置项保留预定参数。分析后将结果导出Excel,整理后可得机构发文量(表1)。

从表中我们看出,期刊发文机构包括高校、中学、研究院等,说明作者来源较广,包含高校专家/教师、研究人员以及一线教育工作者,文章种类包含理论研究、实践研究、教学反思等内容,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发展现状。

三、研究热点

(一)高频关键词分析

运行CiteSpace,节点类型选择关键词(

进一步将关键词数据导出Excel,整理可得高频关键词表(表2),排名前五十的高频关键词共出现7883次,占关键词总频次的58.58%。

在排除研究对象(高中生、小学生、中学生、初中生、中小学等)为关键词后,仍排名前十的高频关键词分别为:心理健康教育(900),家庭教育(335),心理辅导(283),心理健康(267),活动设计(255),班级管理(183),积极心理学(173),心理咨询(171),亲子关系(171),心理课(170)。

(二)关键词聚类分析

可视化图谱生成后,以LLR算法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得到关键词聚类图谱(图3),其中节点数(N)937,连线数(E)1030,密度值(Density)为0.0023,模块值(Modularity)为0.8809>0.3,说明划分出来的聚类结果有效。平均轮廓值(Mean Silhouette)为0.9669,说明聚类具有较高的信度[1]。

在关键词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将数据导出Excel整理可得关键词聚类表(表3)。

通过对数据的搜集和整理可以发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关键词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家校沟通”“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等,以研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为主,主要从发挥心理教师主导作用、强调班主任支撑作用、增强家校教育合力等方面展开;(2)学生心理健康:主要关键词为“考试焦虑”“人际交往”“心理弹性”等,以理论研究为主,主要探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心理品质等内容,能够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指导;(3)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探索:主要关键词为“团体辅导”“校园心理剧”“心理健康教育课”等,积极探索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手段和途径。

四、演进趋势

CiteSpace可以在突变关键词分析的基础上为研究者提供学科研究的演化动态,预测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图4直观地显示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自创刊以来的研究演进过程。我们大致可以将论文研究内容的演进过程分成三个阶段:2002年至2003年,2005年至2010年,2012年至今。这三个阶段并非是孤立的,时间上存在交叉重叠,内容上各阶段承上启下。

第一阶段(2002年至2003年),这一时期主要关键词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研究内容以对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进行描述、总结和思考为主[2-3]。

第二阶段(2005年至2010年),主要关键词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开始从教师、班级等具体角色和环境出发,探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途径和方式[4-6]。

第三阶段(2012年至今),主要关键词为“心理活動课”“辅导个案”“元认知干预技术”“心理剧”“生涯教育”等,这一阶段开始探索心理学技术和手段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应用,聚焦于学生心理问题[7-9]。同时,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逐渐从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向培养、发展学生心理品质和能力转变,如“生涯教育”等[10-12]。

五、讨论与展望

通过使用CiteSpace软件,本研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年所发文章从作者、机构、关键词等层面进行了可视化分析,以期从中探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和演进趋势。我们发现:第一,作者群体来源多样,但缺乏合作;第二,实证文章较少,理论与实践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第三,研究集中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关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较少。

在国家大力推进教育改革,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中小学生频发心理健康问题的时代背景下,在未来的研究与发展中,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1)加强对公共政策、时代背景的学习和分析,落实国家教育要求,着眼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2)加强高校、研究院所与中小学的协作研究,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开展;(3)开展跨学科融合工作,将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补充;(4)重视学生积极发展与全面发展的需求,从解决问题向预防问题转变,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5)积极与高校合作,开展针对心理教师的专业培训,加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升;(6)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重视家庭、社会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增强家、校、社的教育合力。

总体而言,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不断发展、壮大的阶段,因此要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体系的科学构建,搭建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沟通桥梁,充分发挥理论研究的科学指导作用。同时,要促进家、校、社的良好协同,学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环境,社会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支撑,三者共同努力,才能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桂琴,方奕,易明.近五年我国青少年研究的前沿演进与热点领域——基于CiteSpace研究文献的可视化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7(12):90-95.

[2]蔡静文.发挥心理辅导中心在学校教育管理中的功能[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12):16-17.

[3]任翠红.辽宁省阜新市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12):20-22.

[4]傅军,崔建平.略论师生沟通对中学生心理安全的影响[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18):11-13.

[5]韦洪涛,邢延清,王倩.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24):7-10.

[6]肖观仁.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23):17-18.

[7]范慧玲.心理活动课堂评价的新尝试——同桌督学机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22):15-16.

[8]柯永红.独处的酸与甜——高一年级团体心理辅导[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31):33-35.

[9]朱雯娴.对一起校园心理危机事件的有效干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32):60-63.

[10]韩桂莲.叙事心理学视域下初中生涯教育的内容构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32):53-55.

[11]韦志中,卫丽.“双减”政策下教育改革的逻辑、难点和策略分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32):22-24.

[12] 朱赛飞.运用焦点问句赋能生命,提升心理课堂生命张力[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32):25,27+30.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信息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