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未来发展方向

2024-07-18 03:43: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论文未来发展方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文未来发展方向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发展方向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发展方向论文范文第1篇

①社区教育具有全员性。社区内的所有人都拥有受教育的权利及机会,这体现了教育的公正平等。②社区教育具有全程性。社区应该积极创造教育条件,使社区人员在任何年龄段都能得到相应层次、种类的学习机会。③社区教育具有广泛性。整个社区都有责任参与到教育中去,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为社区人员的终生学习提供帮助和服务。随着社区教育的逐步开展及实践,社区人员开始乐于接受这种教育方式,并使之不断深化,从而促进了传统学校教育观的更新。因此,社区人员应该全面认识社区教育的特点。

2.建立健全社区教育发展的运行机制

①社区教育应该纳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范围。根据社区的总体发展目标,统筹规划社区教育的发展目标及部署。例如,苏州市已经在市政府文件里明确把社区教育纳入了苏州市的发展规划中,并且成立了相应的独立机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②订立社区教育的法律法规。明确其性质、职责以及实施方案等。

3.开发利用社区教育的丰富资源

根据地区发展需要,应该充分开发利用社区各类教育、体育、文化以及科研等设施资源,促使学校教学资源以及师资等逐步向社区人员开放。加强家长、学校以及社区之间的沟通协调,选用社区人员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强化学校德育工作,为青少年提供健康优良的社区教育环境。

4.强化社区教育工作者的能力

目前,江苏还缺乏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人员,社区教育管理中应该建设专业的教育师资队伍,不断吸引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的青年才俊来从事基层社区教育工作。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促使社区教育得到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5.社区教育多元化发展

社区教育工作应该进行多元化发展,其中具体的做法有:管理和教育好外来人口;更新技术设备,公平竞争岗位;加强职工的培训力度,提高职工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下岗人员的再就业教育;适当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及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化娱乐活动,最终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发展方向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主题词:总战略竞争战略职能战略文化产业文化市场多元化经营竞争机制

论文外文题目:AStudyonDevelopmentStrategyofCCTVChinaTeleplayProductionCenter

外文主题词:GeneralStrategyCompetitiveStrategyFunctionalStrategyMulti-businessCompetitiveSystem

摘要

战略问题是任何企业都会面临的重大决策问题。近几十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非常迅速,文化市场日臻成熟、完善。作为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如何使企业成为适应文化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这是企业改革的方向。制定合理而长远的发展谋略正是企业持续发展、求得生存的必要保证。

广播影视业隶属文化产业,因此本论文简单介绍了文化产业的概念和内涵,文化市场的特点与作用,以及文化作品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辨证关系。分析了国内外广播影视业的发展状况和环境特点,国内同行企业组织结构、经营方式和发展方向,在理论上、宏观上以及横向上对相关企业情况及环境动态进行系统的分析。

发展方向论文范文第3篇

第一节核心期刊的概念与特点

目前,核心期刊的影响领域非常广泛,但追溯其历史,还不到百年。关于核心期刊的概念,有各种不同的观点,而其具有的特点,已逐渐清晰。

一、核心期刊的概念

“核心期刊”(corejournals)概念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由英国的布拉德福提出。“核心期刊”一词,到20世纪80年代才从西方传入我国。它的初始含义侧重期刊载文量,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现在核心期刊概念已经涵盖信息量、学术质量及期刊利用等诸方面。

英国著名文献学家布拉德福(B.C.Bradoford)于三十年代提出了定量描述文献序性结构的文献聚散定律,其原义为:“如果将科学杂志按其刊载某个学科主题的论文数量,以递减顺序排列起来,就可以在所有这些杂志中区分出载文率最高的‘核心’部分和包含着与核心部分同等数量论文的随后几区,这时核心区和后继各区中所含的杂志数量成1:a:a2:a3……的关系”。a为“布拉德福常数”,a>1,a≈5,可通过具体的学科期刊统计出。例如,将某学科期刊分成三区,期刊数为10,50(即10*5),250(即10*25),则刚好符合这一定律。当然,现实情况不会完全符合,只能是基本符合。这就是情报学中著名的布拉德福定律,虽然带有经验性的色彩,难以准确反映不同时期文献的特点,但它仍然是我们今天研究与筛选核心期刊最重要的依据之一。

关于核心期刊的概念,凤元杰认为有四种代表性的观点:(1)某刊是否是某学科或者专业核心期刊,主要在于它是否集中刊登了该学科的文献,而成为学科的主要文献信息源;(2)核心期刊说到底是高质量高水平的期刊;(3)核心期刊指的是,刊载与某一学科(或专业)有关的信息较多、且水平较高、能够反映该学科最新成果和前沿动态、受到该专业读者特别关注的那些期刊;(4)核心期刊是指发文质量高,情报含量大,被摘率、被引率和借阅率都较高,被公认为代表着学科(或专业)当代水平和发展方向的期刊。

综上所述,核心期刊是指那些信息密度大、内容质量高、论文寿命长、被引率、被索率、被摘率、借阅率也较高,能代表某学科、专业最新发展水平和趋势的期刊。这一概念比较全面地反映核心期刊的各方面因素,但在实际判断时,很少期刊能同时满足各方面条件,一般只能有所侧重并综合各种数据加以统计分析。

严格说来,“来源期刊”与“核心期刊”是有区别的。来源期刊是编者根据所编数据库的目的、要求,从期刊学术性、编辑标准等方面衡量选出的作为统计源的期刊,与核心期刊有所不同,而且不同的来源期刊表之间,其质量也有明显差别。但两者的筛选结果相近,基本上或大部分重合,特别是对刊物学术水平要求高,数量严格控制的来源期刊,基本上等同于核心期刊。因此,在理论上和实践中经常将来源期刊视同核心期刊。

二、核心期刊的特点

核心期刊相对于一般期刊,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集中性。指少量的一组核心期刊集中了某学科大部分高质量论文。1934年,英国文献学家布拉德福揭示了文献聚散定律,为核心期刊研究奠定了基础。所以集中性是核心期刊最基本的特点。

2、代表性。指某一学科的一组核心期刊上的论文,代表着这一学科的最新水平和发展方向。这一特点是由核心期刊的集中性特点所决定的。由于一组核心期刊集中了某学科的大部分高质量论文,因此,它自然就代表着这一学科的研究水平和发展方向,学科研究的每一进展基本上都首先反映在这些核心期刊所登载的论文上。追踪这些期刊的论文,就能站在学科的最前沿,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

3、学科性。指的是核心期刊总与某一学科联系在一起,某学科的核心期刊是关于这一学科文献的核心期刊,把它放到另一学科期刊中,一般就不再是核心期刊。但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错综复杂,所以在某些情况下,少数期刊可能是多个学科的核心期刊,而一个学科的核心期刊中包括一些相关学科的期刊也是正常现象。

4、权威性。指核心期刊的确定需得到公认。在核心期刊确定过程中,除应用文献计量学的原理进行筛选,还需吸收有代表性学科专家的意见,以弥补学科知识不足而产生的偏差,其研究方法要得到学科专家的认可,其研究成果要获得利用,必须得到学科专家的鉴定。因此核心期刊研制机构的权威性和对研究方法的认同是很重要的,否则核心期刊的应用成果就不能得到公认,也就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5、层次性。指核心期刊中也分不同的层次,有的是该学科最重要的权威刊物,有的是层次略低的重要刊物。核心期刊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修订,例如北大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自1992年推出第一版以来每隔四年修订一次,南大版的CSSCI来源期刊每年修订一次,位于核心期刊前列的权威刊物,一般都会保持其核心期刊的地位,具有连续性;而层次略低的重要期刊,有时会进入核心期刊,有时则会被淘汰出核心行列,具有不稳定性。

发展方向论文范文第4篇

一、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口径狭窄

传统农学专业的学习对象主要是大田作物,如玉米、小麦、水稻,而北京郊区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三大作物的种植面积逐渐缩小,甚至生长期间需水量较大的水稻已经限制生产,小麦亦改为节水种植。有限的农用土地逐渐被籽种农业和设施农业的兴起所占领,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应用的舞台日渐缩小。

(二)专业课程老化

传统农学专业的骨干课程主要是作物栽培学、耕作学和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课程的学习目标是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面对北京都市型农业中农作物种植的多元化、生产的机械化、设备的现代化和农业功能的转化,其学习内容与北京农业的发展方向渐行渐远。

(三)实践教学简化

学校正向综合大学转变,原本在校内的农场、实验田逐渐被其他功能的建筑所替代,实践教学远离教学区,实验课与理论课在不同场地进行,增大了实验课的难度和成本,原来每天都要求观察农作物生长情况的教学安排,在成本约束下,变成了一次性行为,投入时间少,学生学农兴趣很难形成。(四)动手能力弱化在教学改革“厚基础”的大背景影响下,专业课时逐渐减少,相应的实践学时也在减少,在规定的实践教学时间内,很难培养学生扎实的实践技能。实验课中以验证性实验居多,教师无法得到学生掌握实验技能情况的反馈,学生也以考试能过关的低标准要求自己,导致实验设计能力差、独立操作能力差。

二、专业方向与课程体系的改革

针对上述问题,按照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特点和专业教师的业务优势,经过多方调研和论证,提出了“适合北京需求,培养都市型农业人才”的原则,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方向,构建课程体系,增加实践环节,争创特色专业。

(一)调整专业方向

农学专业的支撑学科以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为主,作物遗传育种学科是北京农学院重点建设学科,硕士点之一,以农作物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为特色,先后选育出6个小麦品种,6个玉米品种,4个小豆品种,2个大豆品种,师资力量在种子科学方面有优势。其次,根据北京农业的发展方向,籽种农业将成为北京农业的优势产业。因此,农学专业在2003年第一次改革时,将专业学习方向调整为“种子科学与工程”方向。2006年,又针对北京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专业领域,借助本院园艺学科和北京都市农业研究院(北京农学院)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增设了“观光农业”的学习方向。至此,农学专业包括:“种子科学与工程”和“观光农业”两个学习方向,形成了培养北京都市型农业中籽种农业、观光农业两个核心产业所需人才的新型农学专业,每年两个专业方向各招收一个本科生班。农学专业的两个专业方向直接针对北京都市型农业中籽种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的人才培养,特色鲜明。“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侧重于培养北京籽种产业发展需要的,掌握种子科学与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理论、技能;懂得国内外种子法规、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在种子管理部门、种子加工与生产、种子营销企业等领域和部门,从事新品种选育、种子繁殖生产、种子检验、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专业人才;“观光农业”专业方向侧重于培养掌握观光休闲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技术,在农业观光园区、农业文化旅游产业、高科技现代农业园区等部门和领域,从事技术指导、规划设计、项目策划和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构建新型专业课程体系

2005年在北京市教委“农学专业课优化整合及骨干课程体系的研究”教改项目的支持下,根据专业学习方向和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并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深入调整。经过反复修订,形成了现在的专业课程体系。“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的专业必修课包括:《植物育种学》《种子生物学》《种子生产学》《种子加工与贮藏》《种子检验学》《种子法规》《种子经营与管理学》等,专业选修课程包括:《种子营销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园艺学概论》《植物种质资源学》《国际贸易学》等。专业课程体系以新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加工、贮藏、质量检验、经营管理为主线,涉及种业产业化方方面面的知识;“观光农业”专业方向的专业必修课为《农业生态学》《植物种质资源学》《观光农业》《现代农业生产原理与技术》《都市农业发展规划》《都市型农业评价案例分析》等,专业选修课程包括:《新农村发展规划》《现代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籽种农业》《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城市园林与绿化》《观赏植物装饰与应用》等,形成了以观光休闲园区、现代高科技园区建设、管理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均面向北京农业生产需求,很多课程没有现成教材,任课教师就边学习、边总结、边教学。学生感到学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有用武之地,增强了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方向,每个学生都有专业特长。

(三)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为加强实践环节,在教育部“新世纪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工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校内外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002-2005)教改项目的支持下,将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技能作为农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形成实践课程《农事学》教学体系。《农事学》在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其配套教材《农事学实践教程》为2005年北京市精品教材。目前,该课程改名为《植物科技技能训练》,成为植科学院所属农学、园艺、植保专业的基础实践课程,该课程从大学第一学期开课直到第四学期,每周3个学时。在农学专业两个新学习方向形成后,又对专业课学习增加实践环节。原则是专业课学时不变,调整实验课时和增加教学实习天数,同时安排一些科研实践、生产训练和创新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现在的专业课都增加或补充了实践教学,例如,《植物育种学》课程包括30学时理论课、10学时实验课和9天教学实习;《种子加工与贮藏》课程包括16学时理论课、16学时实验课和3天教学实习;《种子检验学》课程包括8学时理论课、16学时实验课和3天教学实习等等。在科研实践、生产训练和创新竞赛等活动安排上,第四学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假期或周末参加不少于12天的“三农问题调查”和“拓展训练”,在学习专业课之前了解农村、了解农民、了解农业生产。第六学期以毕业论文为主线,学生自由选择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活动,完成毕业论文,毕业前答辩。同时组织、鼓励学生申报市级或校级“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课题,通过参与项目研究的方式激发大学生创新与创业热情,提高科学研究与创业能力,目前,农学专业已经形成了以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基础、有一定理论体系和实用价值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包括:(1)大一、大二学生设置有《植物科技技能训练》课程,每周一次3学时,学习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技能。(2)大二学生参加不少于12天、由教师指导的“三农问题调查”和“拓展训练”活动。(3)大三学生开始参加科研训练,加入到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在科研活动中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实验实施和写作,毕业前完成论文答辩。(4)大四学生在第八学期结合就业参加毕业生产实习。这一套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不断线,培养学生的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同时,每年聘请名师专家来校讲学,使课堂教学与北京都市农业的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基本实现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往往难以掌控,为了督促师生更好地完成实践环节,在考核上制定了一系列的评价标准,完成后计学分,保证教学质量。例如,(1)在每次实验、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或实习报告,分别考核,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40%。(2)“三农调查”和“拓展训练”等实践环节,要求每位学生深入北京农村或农业生产一线,进行调查、考察,结束后完成调查报告,采用答辩方式,全体导师为评委集体考核,合格后方可计入学分。(3)毕业论文采用导师负责制,学生每人一题,依次完成论文综述、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论文写作和论文答辩等工作,每项工作均由导师进行评价和集体考核,最终成绩采用优、良、中、及格四个等级,毕业论文只有达到中等以上成绩,方能合格毕业。几年的实践表明,实践教学的严格要求,督促和激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供了施展才能的空间和条件,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毕业后很容易融入到工作岗位中。

发展方向论文范文第5篇

1.1P(计划)——明确培养目标定位,制订培养方案

中国人民大学的经济学、金融学、法学、商学等学科居全国领先地位,与这些优势学科相结合,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是学校工程硕士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我们设立了5个研究方向,其中金融信息工程方向是软件工程学科与金融学科的结合,企业信息化与电子政务是软件工程学科与工商管理学科的结合,计算机取整与司法鉴定是软件工程学科与法学的结合,大数据与云计算方向、基础软件方向都是我校计算机学科的重点研究方向。这5个研究方向与学校的优势学科紧密结合,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学生可根据兴趣自行选择研究方向,根据研究方向选修相应的课程。中国人民大学在工程硕士的招生、培养模式方案设置、学生实践落实、质量体系控制的过程中都与人文社科学科紧密结合,目标明确,过程严谨。

1.2D(执行)——实施培养方案,严格培养过程,完善质量保障

工程硕士培养要经过3个重要环节:课程学习、企业实习和学位论文。在每一个环节中又有若干环节,为保证培养质量,我们严格规范每个环节[2]。图2是一套完整的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1.2.1课程环节

在课程环节,除严格执行培养方案外,每门课程都有教学大纲。授课期间要进行教学评估,学生给每位授课老师在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打分,也可给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评估结果和学生给出的意见将会反馈给老师,让老师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提高。每个年级的硕士班设立一名班主任,协调课程安排,了解学生动态,组织课余活动。

1.2.2实习环节

面向行业进行专业实践是培养模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落实实习基地和实习制度是保障实习环节有效完成的关键。我们选取与软件工程学科相关的高新技术型企业、金融信息化企业等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在实习基地聘请企业导师,具体指导学生的实践环节。在实习过程中,制订实习管理办法,明确实习的时间、形式、要求,通过《企业实习手册》对实习环节进行过程控制。

1.2.3论文环节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是工程硕士研究生掌握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全面体现,也是衡量培养质量和授予学位的重要标志。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与工学硕士的学位论文侧重点不同,它更加重视解决工程实践的问题,因此论文的形式和评价标准也有不同的要求。我们将工程硕士论文划分为系统研制报告、IT管理类论文、工程设计类论文以及学术研究类论文4种类型,每一种类型都对论文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为保证论文的最终质量,我们在论文阶段设置了开题报告、、预答辩、论文评阅、论文答辩5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要求规范及实施办法,任何一个环节不通过,都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这就保证了能够进入答辩的论文基本质量。具体实施如下:(1)开题报告环节。学院组织不少于3人的开题报告评审组,对学生的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进行评审。基于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我们制订了开题报告评价标准。相关文件包括《开题报告模版》《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开题评价标准》。(2)环节。为了有效惩戒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我们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专门审查,采取软件检测的方法,务求论文重复率不超过10%。相关文件包括《信息学院开展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审查工作办法》。(3)预答辩环节。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预答辩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对进入答辩环节论文的又一轮筛选。相关文件包括《信息学院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工作实施办法》《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预答辩评价标准》。(4)论文评阅环节。由两名专家对论文进行评阅,其中至少一名校外企业评阅专家针对论文的应用性给予评审和评价。(5)论文答辩环节。严格执行学校关于学位论文答辩环节的规定,保证通过的论文质量。

1.3C(检查)——培养质量检验

培养质量的高低可以从论文质量、教师学生的反馈、就业情况3个方面来检验。

1.3.1论文质量

论文写作过程5个环节的把关保证了通过答辩的论文已经过至少3次专家评判、1次。在某个环节被淘汰的论文,需要重新修改后才可以再次进入答辩。

1.3.2学生和教师的反馈

我们定期举行授课教师、学术导师、企业导师座谈会和学生座谈会,通过座谈会的形式,收集学生和老师对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习安排、论文等环节的意见和建议,听取学生和老师的评价意见,听取导师反映的培养和指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下一步改进方案作准备。

1.3.3就业情况

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面向企业、面向实践,因此学生的就业情况最能反映我们的培养质量。企业在选拔人才时有它所关注的指标,企业的人才需求是否与我们的培养目标一致,从就业率及就业情况就能反映出来。2012年人民大学第一届全日制工程硕士毕业生和2013年第二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均为100%,毕业去向为金融机构、国家机关、大型国有企业(非金融类)、外资企业和国内其他知名企业,有的学生甚至同时拿到几家单位的录用通知。以2010级为例,50名学生的毕业去向数据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近一半的学生被金融机构录用,这与我们最初设定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我们秉承与人文社科优势学科相结合的理念,将金融与软件工程结合起来,学生在课程学习、企业实习等环节都接受了相应的培养和训练,这样的毕业生一定是用人单位所欢迎的。

1.4A(处置)——总结、反思及改进

PDCA理论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对于既往的总结与反思,提出改进措施。通过检验和反思,我们对培养方案进行更精细化的调整,对开题、评阅、答辩的各个环节以及管理流程进行改进,使之更适应工程硕士的培养。

2结语

发展方向论文范文第6篇

细化到计算机学科领域,大多数的期刊相对于计算机学科而言也是综合性的。中国计算机学会目前有13种会刊[2],其中只有《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和《软件学报》这2种有较为明确的专业指向,而包括《计算机研究与发展》在内的其余11种期刊都基本涵盖计算机学科领域各个研究方向的文章。

1综合性学术期刊专业化的必要性

综合性学术期刊由于涉及多个学科方向,相较于专业性的学术期刊,很难彰显特色和准确定位[3-4]。美国IEEE和ACM旗下的期刊大多是专业性学术期刊,很受作者和读者的青睐。在我国,刊号资源非常有限,计算机发展速度又很快,再加上评价体系等诸多因素,主办单位在创办新刊时大多稳妥地选择创办综合性期刊[5];但是站在读者的角度,这样的期刊显然是不利于阅读的,专家学者也一再呼吁希望能专业化办刊,差异化发展。办出期刊的特色,才是各个期刊以及学科可持续发展之道。然而,将综合性期刊转为专业性期刊,改变办刊宗旨涉及期刊历史发展、编委会、主办单位等因素,同时还需兼顾学科发展趋势,保证期刊能够可持续发展,需要慎之又慎;因此,我们提出一种综合性学术期刊的专业化实践方案,在《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4年编委会议上讨论并启动了领域专题制度,并要求逐步推出J-CRADTransactions系列,从2015年正式实施,形成独特的办刊风格。这个实践方案有助于学术期刊主动布局学科方向,把握学科前沿;有助于学术期刊赋予编委更大责任,激发编委的办刊热情,为期刊做出更大贡献;有助于科研人员明确投稿和阅读预期,增加对期刊的关注和好感度。

2领域专题制度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是我国计算机学科的第一个学术期刊,与我国计算机事业共同起步和成长。为了将《计算机研究与发展》这一综合性学术期刊办得更具“专”业性,同时发挥其历史积淀的优势,引领计算机学科各个领域的发展方向,使其对读者来说更具阅读价值,本刊第7届编委会在2014年编委会议上决定:从2015年起执行领域专题制度,将《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的征文方向分为软件技术、网络与通信、体系机构、人工智能、安全与隐私保护、应用技术6个主要方向,每年的6个双月中留出1/2版面,固定为某个领域,根据该领域当前研究热点或主要进展,每年选定该领域的某个主题集中报道。

2.1论文组成

根据专业特点,各个领域的选题各有侧重,可以是经典方向的沉淀与积累,也可以是前沿方向的尝试和探索,收录的文章篇数不做限定,以“精”为原则,质量上要求高于普通的自由来稿。稿件来源以公开征稿为主,同时鼓励专题编委有针对性地约稿,建议有2~3篇综述。

2.2专题组织形式

为保证领域专题制度的顺利执行,《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编委会同时设立了6位领域编委,由各个研究方向上学术水平较高、号召力强、影响力较大的编委担任,每位领域编委负责1个方向的专题实施。领域编委提前半年根据学科发展方向和当前研究热点确定专题选题以及实施方案,经主编及相关编委讨论后形成征文通知并公开。编辑部负责接收稿件并整理,然后交由领域编委组织评审并综合给出推荐意见,最后由执行主编终审确定录用稿件清单。纵向来看,经过多年的累积,每个领域的专题就会自然形成一个学科方向的发展脉络,每年选题不同,但是却一脉相承。

2.3过程推进

编辑部人员紧张,如此同时高密度、高频率地出版专题,对于编辑部和编委之间的协调配合,以及编辑部内部的工作流程都是很大的考验。为此,我们专门优化了工作流程,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在面临各种突发的情况、延期的情况,还有进度的调整时,能够较好地应对。经过逐步摸索和积累,编辑部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大大提高。领域专题的推进至少包含选题策划、公开征文、评审选稿、编辑出版、推广宣传这5个过程,其中推广宣传贯穿推进的始终。按照《计算机研究与发展》近2年的领域专题计划,在每个时间节点,都至少有4个专题处于推进的不同阶段。尽管每个专题的进度稍有差异,但在编辑部的协调和努力下,都可以顺利完成。

2.4宣传和推广

领域专题的各个环节都有科研人员参与,其宣传和推广工作也更便于贯穿始终。1)策划阶段。领域编委常常会提出若干选题,然后请相关专家参与论证,这同时也就在一定范围宣布了专题的启动。2)征文阶段。领域编委会结合选题向相关的专家和主要研究团队约稿,征文通知也会在专题编委的学术圈、朋友圈、专委会、研究组,以及期刊本身积累的作者、读者和审者中传播扩散。3)审稿阶段。领域编委会广泛邀请相关研究团队的科研人员参与。4)出版后,编辑部通过期刊微信、微博、网站、专家库、作者函件等途径进行密集的推广。专题选题明确,整个过程均由科研人员参与和主导,相对于单篇论文往往会更有宣传点,有更好的显示度,也更容易吸引读者的关注。

2.5取得效果

热点专题体现了期刊跟踪学术前沿和把握学科热点的能力,《计算机研究与发展》将领域专题制度化、常态化,更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能力,也放大了其在读者中的效应。执行领域专题制度,主要有如下几个优势:1)专题常态化,可预期。相比于以往不定期的专题组织,领域专题制度更能对广大科研人员形成投稿和阅读的预期,增强他们对期刊的关注热情和黏合度。2)主动布局学科方向,把握学科前沿。尽管借助各种搜索引擎找到自己关心的文章已经是常态,但松散的一组论文远不如专题更能体现出学科发展的最前沿和最热点。领域编委负责制避免了之前编辑部主导选题的专业局限,使得学术期刊能够实现刊登论文方向的主动布局,能准确跟踪前沿甚至引领学科发展的方向。3)激发编委办刊热情。编委是心系期刊发展、学术水平很高并有很强学术影响力的科研人员,通过领域专题以热忱的态度邀请编委在期刊发展的关键点上发挥重要作用,委以重任才是对编委的更大依靠和尊重[6-7]。自实行领域专题制度以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的领域编委们带动了一批热心的学者,参与选题策划的专家1年达23位,通过专题邀约到一批优质稿件。从专题选题的关键词“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可以看出,领域编委们很敏锐地把握了当时的热点研究方向。通过领域专题制度的实施和推进,达到了凝聚专家、优化内容、把握前沿的效果[8-9]。

3J-CRADTransactions领域子刊

近2年,《计算机研究与发展》领域专题大概占全年版面总容量的1/4,已经初步形成了一种声势,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开始定期关注期刊动向,或投稿或阅读,起到很好的黏合作用。另外3/4的自由来稿是分散在各期的,为了方便读者获取和阅读,《计算机研究与发展》将这些论文按照研究方向精选和分类,以电子领域子刊的形式呈现给科研人员,目前是每年推出1~2期。在计算机学科,科研人员对于ACM和IEEE的Transactions系列有着很大的认可度和情怀,《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的J-CRADTransactions系列推出后,很快吸引了科研人员的好奇。

3.1呈现形式

从2015年开始,《计算机研究与发展》把全年的文章按照人工智能、数据科学、高性能计算、系统结构、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网络与通信、软件技术、图形图像和信息处理等9个更细粒度的学科方向精选分类,形成9个电子领域子刊———J-CRADTransactions系列,推送给各研究方向的读者,方便读者集中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文章。

发展方向论文范文第7篇

学术规范是期刊学术质量的有力保障,是保障学术质量和科研诚信的重要基础。为提升论文质量、规范论文格式、评判论文内容及其结论的可靠性,国际期刊界提出了一系列的学术规范,包括研究方法、内容结构、数据与图表处理、作者贡献、利益冲突、参考文献、辅助资料、版权与使用许可等的规范[1-8]。还有很多措施也在迅速推广中,包括保证期刊质量控制政策与机制的细粒化、透明性,建立明确的责任宣示与追溯机制,建立论文支撑数据的存缴与检验制度,建立鼓励公开纠正学术不端行为和出版不端的机制[9]。随着学科的不断交叉融合,合著论文现象也在逐年增加。Glnzel等[10]对1992年的SCI的论文进行了研究,发现4534篇论文中有90%以上的论文都是合著作者。合著论文越来越多地受到作者及学者的认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和交叉融合,以及网络资源的普及,科研人员间的沟通交流更加便捷,资源的开放共享变得更加普遍,这些都促进了合著论文的产生,而这一现象在科学社会学领域得到广泛地推广和应用。如果一篇论文中凝结着不同学者的不同分析角度,并且最终得到认可,那么可以说这种知识包含了不同学者的贡献。由此看来,探讨作者贡献其实是对科研论文形成的一种分解过程。Einstein[11]曾说,如果想从理论物理学家那里对他们所使用的方法有所发现的话,建议“不是听他们说的话,而是关注他们的实际行动”。结合该思想,我们可以确定,在对作者之间的合作,作者对论文的贡献有所发现的话,不应该只看作者的署名和顺序,而应该关注他们的实际行动(实际参与论文的内容和程度)。作者贡献声明揭示了每一位作者在论文中的实际工作,对于评价个人的科研绩效具有直接现实的作用。剖析期刊设置作者贡献声明的原因,分析作者贡献声明的设置对期刊的影响,对科技期刊更好地开展学术规范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作者贡献声明的相关概念

2.1署名作者的内涵

关于署名作者,国内外都给出了相关的概念。GB/T7713.3―2014《科技报告编写规则》规定,署名作者“只限于那些对于选定研究课题和制订研究方案、直接参加全部或主要部分研究工作并作出主要贡献,以及参加撰写论文并能对内容负责的个人或单位,按其贡献大小排列名次”[12]。国外则主要是遵循1985年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nternationalCommitteeofMedicalJournalEdi-tors,ICMJE)的相关规定,ICMJE规定论文中的署名作者必须符合以下4个条件[13]:1)对论文(该项研究)的概念、设计及数据搜集、分析和解释有实质性贡献;2)撰写论文或参与论文重要内容的修改;3)前的最终决定;4)同意负责所有工作,以确保相关问题的正确性和完整性都能够得到适当的调查和解决。ICMJE认为:论文的署名作者必须满足以上4条标准,如果缺少一条,就不能被当做作者;但这些学者应该列入“致谢”中,每一位作者都应该对自己所做的工作负责任,而且可以方便地识别团队中其他人的工作,应该对共同作者的完整性有信心。Lancet中也明确指出,作者必须符合ICMJE规定的4项标准[14]。

2.2作者贡献声明的内涵

科研论文由论文内容和作者信息构成,论文内容一般包括题名、分类号、关键词、摘要、正文和参考文献等,而作者信息主要涉及作者贡献、作者简介、署名作者和作者机构,结合前期研究成果[15-16]可知,在揭示文章主题内容上,论文正文最详细,摘要次之,题名最为简单直接;而在揭示合作作者在论文中的作用时,作者贡献最为详尽,作者简介次之,而作者机构揭示内容则最少。虽然作者贡献只是论文中很小的一部分,但却是作者在论文中实际作用的最直接体现。基于此,本文将作者贡献声明定义为:署名作者在投稿或论文中声明每位署名作者具体都做了怎样的贡献(本研究所述论文均是指期刊论文)。良好的作者贡献声明有利于分清各作者承担的相应责任及其责任追究,促进各作者认真对待其承担的具体工作,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提高学术论文质量水平[17]。

2.3作者贡献与作者贡献声明的关系

作者贡献与作者贡献声明是2种不同的概念,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都是为了区分作者参与文章创作的过程,是对作者署名的补充和支持。从词性角度讲,作者贡献是名词,是科研人员将个人知识奉献出来,以促进科学进步和发展的一种行为。作者贡献声明是动词,重点在于声明这一过程,是将隐性合作内容显性化的一个过程。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来讲,作者贡献是一种定量的概念,主要是通过定量的数据来区分不同作者对论文的贡献,通常有贡献多少之分,作者贡献声明是定性的概念,描述的是每个人在合作论文过程中的具体参与内容,是阐释说明性内容。

3期刊设置作者贡献声明的原因分析

目前越来越多的期刊开始设置作者贡献声明栏目,国外如《Nature》《Lancet》等,国内如《现代图书情报技术》(现名《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图书情报工作》《中国科技期刊研究》,规定所有合著论文均需注明“作者贡献说明”。作者贡献声明的设置,不论是对作者、读者,还是期刊和基金单位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从个人角度讲,它关系到职称、基金、奖项等的获取;就国家来说,拥有一套公正有效的人才评价体系,有利于中国科技期刊的良性发展及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分析作者贡献声明的形成原因,可以为期刊是否设置该栏目或设置该栏目的政策提供支持,本文将期刊设置作者贡献声明的原因归纳为以下3点。

3.1署名危机

随着学科的发展融合,为获得职业晋升和科研资助,越来越多的学者选择在高质量的学术期刊上合作发表学术成果,但是有限的署名位置,无法满足不同学者同一位置的署名需求。这就引起了署名的优先权之争问题,也因此增加了许多署名权纠纷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贡献声明政策呼之欲出。

3.2学术不端

作者署名顺序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科研学者在论文中的贡献,但也会造成权责不清的现象,采用作者贡献声明,能更加全面地显示作者对文章的权利与义务,一旦出现学术不端等现象,可以通过作者贡献声明内容迅速追踪到责任者,保证作者在享有部分著作权的同时,承担与之相对应的义务。

3.3马太效应

科研人员科研成果一方面希望科学能够被更多人认识,得到传播和交流;另一方面也希望自身能够被公众认可,提高个人学术地位。朱克曼指出,诺贝尔获奖者的社会出身、师徒关系、跨进科学界的精英行列所形成的科学优势的积累都是有利于获奖的因素,相反没有进行这些优势积累的科学家可能做出了比诺贝尔奖获得者更大的贡献,反而屈居“第四十一位”[18]。马太效应的这种现象,导致了部分不知名的科学家在一段时期内没有得到科学共同体的承认[19],而作者贡献声明不但明确每位合作者的贡献,也便于后续知识贡献的回溯。

4作者贡献声明对学术期刊的影响层面分析

国外期刊纷纷开始尝试增设《作者贡献声明》栏目,保障期刊质量,规范学术环境,增加科研诚信。而作者贡献声明的设置有限于上述原因,在假设所有的学术期刊都了解了作者贡献声明的前提条件下,本文认为,设置作者贡献声明对期刊主要有以下5个层面的影响。

4.1政策层面

宏观政策是推动我国期刊业长期发展的动力。2010年1月,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大力推动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转制和改制,支持新闻出版企业组织策划和出版更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发展数字出版等非纸介质战略性新兴出版产业,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20]。国家的大力支持,为学术期刊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动力,结合宏观政策,探讨作者贡献声明对期刊的影响力,主要包括期刊的合法性和制约性。

4.1.1期刊的合法性

合法性指期刊在国家层面上的权威为公众所认可的程度。一般通过新闻出版总署的期刊查询平台进行查询,我国正规期刊的刊号是由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和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2部分组成,期刊同时具有主管方和主办方,而印有类似于“CN(HK)”或“CN×××(HK)/R”等非标准形式的均不是合法的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21]。通常情况下,如果一种期刊有着明确的办刊规范,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来执行,则说明该期刊比较注重合法性,注重长期发展。

4.1.2期刊的制约性

制约性指期刊有严格明确的投稿模式必须遵循。例如署名作者、作者指南、投稿指南等。同时,还包含如何撰写作者贡献声明,作者贡献声明的提交方式等。如果期刊设置了作者贡献声明部分,说明期刊的学术规范意识较强,对自身的制约性较强,对期刊中所刊登的每篇论文都有一定的保护意识,注重维护学者的学术行为。反之,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期刊对署名作者认识不足,相关方面的制度目前还不够健全。

4.2内容层面

学术期刊是知识创造、传播和利用的重要工具,随着学科研究内容的广泛化、研究对象的丰富化、研究视角的开放化,期刊内容能否准确反映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范式、学科体系、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发生的新变化,可以通过多方面指标来判断,如影响因子、H指数、论文下载量、总被引频次等。结合科学社会学的角度,认为可以从期刊的学术地位、学术声誉2个角度来探讨作者贡献声明对期刊内容的影响。

4.2.1期刊的学术地位

学术地位指期刊在学术领域内被公众认可的程度,一般通过影响因子来判断期刊的学术地位,期刊的影响因子越高,被更多科研人员阅读的机会就越大,期刊的学术地位也就越高[22]。通过对NatureIndex68种期刊的调研发现,期刊的学术地位(影响因子)越高,越注重对期刊格式(作者贡献声明)的规范,如《Nature》从1999年开始实行作者贡献声明起,到2009年严格规定所有《Nature》系列的期刊都要在文后注明“作者贡献声明”。因此,通常情况下,在同一领域内,如果一本期刊有严格的投稿流程,要求在文后注明作者贡献声明,那么则说明该期刊对其在领域内的影响力比较重视,反之,则说明期刊的稿件中,文章的学术规范格式有待进一步加强。

4.2.2期刊的学术声誉

学术声誉是学术期刊的名片与标签,是学术期刊的重要形象。期刊的学术声誉是保证其在学科领域内长期发展的软实力,当一本期刊具有良好的学术声誉时,才能最大程度上保证在学术领域长期立于有利地位,就如马太效应一样,期刊的学术声誉越高,投稿的作者就越多,投稿的质量也就越好。如果期刊设置了作者贡献声明部分,说明期刊能够及时跟随世界期刊的发展方向,不断规范和约束期刊的质量,以保证期刊具有良好的学术声誉。

4.3科研道德层面

学术期刊必须严格遵守科研道德规范,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才能够真正地实现期刊的学术价值。一方面需要遵守出版领域的相关规定,另一方面也需要制定符合自身期刊发展方向的规则,紧跟国际步伐的工作指南和科研道德规范标准,时刻保持科学、严谨、有序、规范的办刊原则。

4.3.1期刊的严谨性

严谨性指期刊的出版商、编辑等对待审稿件的格式及论文中署名作者坚持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态度和信念。如果期刊设置了作者贡献声明部分,说明期刊比较注重作者对于文章撰写的参与度,注重作者个人知识产权,因为要求作者填写作者贡献声明或是核对贡献声明的过程是一次全部作者对论文撰写过程的回顾,能够真实地反映出每个人的贡献,从期刊出版的角度来说,可以减少“名誉作者”,保护真正的作者,避免因为期刊良好的声誉而抬高部分作者的影响力,帮助学术界寻找真正的科研贡献者。

4.3.2期刊的民主性

民主性是指期刊的编辑或审稿人对于投稿作者的一种科学民主的认真态度。如果期刊在投稿流程中设置了作者贡献声明的必填项,那么则说明期刊比较注重作者的知识产权,具有较为严格的学术规范流程,注重民主的学术作风。通过设置作者贡献声明,期刊也可以明确作者分工,减少由于学术不端可能产生的纠纷。反之,则说明期刊对论文出版、对作者声誉等缺乏一定的民主性,尤其当出现知识产权纠纷时,期刊的处理方式往往具有非常强的被动性。

4.4科研环境层面

科研环境是影响科技人员从事科研活动的不同因素的统称。良好的科研环境既能为科研人员创造舒适的环境,协助科研人员潜心创作,激发其创造力,又能够进一步推动科技领域的进步。学术期刊作为科研成果的外部表现形式,不仅代表期刊的形象,同时也肩负着净化科研环境的重要责任。

4.4.1期刊的用户环境

用户是期刊的主要对象,正如期刊分成不同的领域一样,每个领域都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开设不同的期刊,根据用户的需求不断调整期刊的结构、方向,只有不断适用用户的需求,才能发挥期刊的最大价值。其中作者贡献声明最早就是由科研人员所提出的要求,期刊据此设置了该栏目。正是由于用户的这种需求,急切需要期刊及时规范论文的标准,保证其利益受到保护,期刊的用户环境才会越来越好。如果期刊设置了作者贡献声明部分,说明期刊时刻关注用户需求,积极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发展,并根据用户的需求及时调整期刊的定位与方向。

4.4.2期刊的学术环境

学术环境是期刊赖以长期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术期刊具有传播、认知和教育的重要功能,学科的发展主要通过学术期刊呈现。目前,学术造假、名誉作者、作者的现象层见叠出;部分期刊在处理由此所引发的作者之间权责不清、互相推诿现象时轻而易举,而部分期刊则寸步难行,这与部分期刊闭门塞车,没有与领域内的其他期刊或是国际上的编辑规范进行接轨,忽略论文学术规范等现象的发生对期刊学术环境的影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4.4.3期刊的出版环境

随着学术期刊开放性和数字化的环境,新的出版媒介、出版手段的涌现,期刊的出版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包括期刊出版的跨媒体融合、期刊群的形成、语义出版的出现[23]、期刊出版内容从可发现走向可处理[24]、期刊出版内容的新读者变化[25]等。开放环境所带来的这些变革,推动了学术观点、学术思想的快速传播与交流,期刊的格式越来越规范化,在此环境中,科研人员往往能够通过自己的行动使自己所发表的(往往也是公共资金项目产生的)学术论文及时广泛地向社会传播,同时有效地提升自己和作者的学术影响力[26]。如果期刊设置了作者贡献声明,则说明期刊能够很快地适应领域内办刊环境,及时调整出版方式。

4.5协调发展层面

科学的发展需要可持续性,顶级期刊《Nature》和《Science》距今都已有100年历史,它们的发展经验及发展思路是其他期刊学习发展的典范。期刊生态学是研究自然及人类科技文化环境与期刊运行之间的相互影响的情形[22,27]。从该角度来讲,学术期刊是学术生态环境的调节器,期刊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环境的影响,环境的变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期刊的发展。

4.5.1期刊的扩散效力

期刊的扩散效力主要指期刊所刊登的论文、期刊的学术规范格式在本领域及整个学术界的影响程度,扩散效力通常是通过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深度进行判断。如果期刊设置了作者贡献声明,则说明期刊的规范化程度高,能够尊重每一位作者对其科研成果的贡献,保护论文作者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科研工作者的认可,有助于加强期刊在相关科研领域的传播幅度,形成正向循环反馈。

4.5.2期刊的学术净化效力

越来越多科研工作者倾向于投递到那些规范刊出作者贡献声明的期刊,而不愿意进行这种规范化的期刊将逐渐被科研工作者所抛弃。那么越来越多的期刊将会同样制定作者贡献声明的规范,当该领域内的所有期刊都实施作者贡献声明以后,每一位作者的贡献都可以被准确地衡量,那么对于学术圈内会产生一种净化效力,帮助科研工作者准确认定每一位作者的贡献,大大降低搭便车、学术不端的现象。

4.5.3期刊的创新效力

期刊的创新效力主要指期刊对新事物、新现象的接受力,通过接受新事物的时间、形式、内容等进行判断。据对NatureIndex68种期刊的调研[15],期刊对作者贡献声明设置的时间各不相同,仅《Nature》就不同,1999—2009年10年期间,从最初1种期刊尝试设置到最后《Nature》系列所有期刊全部设置,说明《Nature》系列期刊认识到作者贡献声明的意义,对待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具有较强的创新效力。4.65个层面的关系解析作者贡献声明的设置对学术期刊维护学术地位、营造良好的期刊生存环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重要性上,5个层面没有差别,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仅选择了对学术期刊影响比较明显的5个层面进行剖析和阐述。无论是从外部(政策、科研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还是内部(学术和科研道德)层面,作者贡献声明的设置都是学术期刊生存、向国际化前进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对期刊发展的开放性、多元性都具有深刻的参考价值。与此同时,这5个层面相互关联、相互渗透、互为前提,共同推动了期刊的长期、有序、稳定、健康发展。作者贡献声明是期刊新的学术规范之一,无论是国际顶尖期刊《Nature》《Cell》,还是国内的部分期刊都设置了该项目,一定程度上说明该项目对学术期刊的影响,而其他期刊在向着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中,也应该借鉴这些期刊的办刊经验,紧紧跟随他们的步伐,通过设置作者贡献声明,学术期刊在上述5个层面上实现了自身的发展,不断调整现有发展策略,进一步明确自身宗旨和未来发展方向,以便于期刊发挥更大的价值。

关键词: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发展战略;中小企业发展方向

世界经济发展实践表明:中小企业以其经营方式灵活、组织成本低廉、转移进退便捷等优势更能适应当今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消费者追求个性化、潮流化的要求,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在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很大的国家,中小企业的发展更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约1ooo万户,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和一些高新技术出口产品大多是中小企业生产的,中小企业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6o%;中小企业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我国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绝大部分被中小企业所吸纳中小企业每年为国家缴纳的工商税收占总额的50%左右。在2o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工业新增产值的76.7%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但是应该看到,我国中小企业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发展面临着空前的困难,其思想观念、技术装备、经营管理组织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为了使我国中小企业能够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充分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有必要首先明确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方向。

一、战略目标

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就是对中小企业的战略定位,这种定位既要成为我国中小企业的追求目标,起到引导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又要使其在运行过程中通过努力实现并能推动中小企业的逐步发展,是运行过程中的动态目标。就其目标而言.既要与我国国情相符台,又要与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相统一;就其动态来看,还要与加入WTO后的世界经济形势相统一。通过研究我们认为中小企业的发展主要应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战略目标:运动状态支持目标、中小企业运行结果目标、社会效益目标。

(一)运动状态支持目标

这主要是从外部环境来讨论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必须在一个有利于其发展的大环境系统中才能成长壮大。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它们是一个弱势群体,更需要系统环境目标的实现才能达到自身运行的结果目标和社会效益目标。因此,运行状态支持目标就自然构成战略目标中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而具体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政府扶持到位政府的政策扶持是一个关系到中小企业发展方向和系统目标能否实现的首要问题。由于中小企业资金缺乏、人才短缺、技术落后,很难与大企业相互抗衡,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获得发展所必要的资金、人才和技术,这就要求政府对其进行必要的扶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扶持政策到位目标体现在政府观念的到位、政府身份的到位、政府扶持政策的到位。(1)政府观念的到位是指政府应改变自己的观念,认识到大中小企业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平等的一员,都能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各自的贡献.并且大中小企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规模结构的形成过程是既定约束条件下资源的配置过程,它们相互依存、互相协作、互为补充、共同发展,都应给予同等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而不能只重视大企业,忽视甚至歧视中小企业。(2)政府身份的到位是指政府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以恰当的角色出现在中小企业面前,不能超越其职权干预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政府的行为应该是:代表和维护中小企业的利益;负责对中小企业的宏观指导、发展规划和发展产业指导;负责贯彻落实及督促和检查中央有关中小企业发展的文件的执行;推动服务体系建设,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环境等。(3)政府扶持政策的到位是指政府制订的政策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政府运用政策的行为是间接管理而不是直接管理,是引导而不是行政干预。

2.社会服务到住由于中小企业的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差,一般很难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满足资金、技术和人才的需要以及实现信息、培训、市场、法律等方面的自我服务,故政府、社会中介机构都要采取措施,以便中小企业能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获得所必需的各种资源和信息。(1)以行政区划为载体形成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行政机构1)参与、帮助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中介机构。政策性中介机构是指那些由政府出资设立的实施特定政策意图、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中介机构,可设立提供长期贷款的融资机构、出口担保机构和免费为创业者提供注册、信息服务的商会及社区机构。2)根据市场需要由政府协助成立以盈利为目的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投资、咨询、信息、培训等机构。(2)以社区为依托,以民间投资为主体(政府适当资助),建立中小企业综合服务组织,形成全国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融通、技术创新、培训辅导、信息网络、市场拓展、合作服务。3.融资服务中介人到位中小企业发展中最大的难题是自有资金不足,而光靠自己的信誉和财产抵押难以筹集到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这就需要有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介人来协调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鼓励银行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中介人可以是中小企业工会组织的代表团和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通过他们的努力工作,使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帮助中小企业打通筹集资金的渠道,增加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投入。

(二)运行结果目标

这是从中小企业内部机制来讨论其战略定位。运动状态支持目标只是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建立了有利的外部经济条件和环境,要从根本上促进中小企业获得长远的发展,中小企业自身还必须建立起良好的内部机制,具体要实现以下目标。

1.增加数量中小企业的发展首先在数量上要得到较快的增加。为了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在今后10年内应以每年15%~2o%的数量递增为益。

2提高素质中小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是一个普遍问题,既不利于原有企业的发展,也不利于新企业的创立。政府应果断采取措施,创造条件,帮助它们提高自身的素质,迅速改变现有这一状况

3.结构合理我国中小企业在运行体系中结构矛盾突出,行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都不合理,这是使我国中小企业面临困境的重要因素,必须迅速突破。我们必须分析结构不合理的原因,寻找矛盾的焦点,采取有力措施争取在2年时间内使三大结构矛盾得以解决,使我国中小企业的运行结构趋于合理。

4.理顺体制我国中小企业的体制矛盾主要是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目前要解决的还是要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集体企业的体制矛盾是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产权不明晰、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缺乏,使中小企业运行的效率低下,难以真正发展壮大,所以,政府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帮助中小企业理顺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运行的社会效益目标

这是从中小企业产生的社会效益对中小企业的战略定位。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中小企业必然会以利润最大化为其目标,但企业的盈利目标与社会效益目标是密不可分的。每个企业都追求利润最大化并不能实现社会财富的最大化,社会财富的损失反过来又会阻碍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应以中小企业在运行中所产生的整体社会效益作为中小企业是否得到发展的标准。我国中小企业运行的3个社会效益目标是:增多财富、增加就业、城市化程度提高。首先,中小企业的成长,有利于促进就业,增加职工收入,这样可以避免社会资本过于集中,促进社会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均衡分配,达到共同致富的目标。其次,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多,人们会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资创办中小企业,使中小企业不断强大,扶而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最后,中小企业的壮大,就业人口的增加和人们财富的增加为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又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促进。

提问人对(写)扬子的感言:

这是范文么?相关问题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工商管理的学习论文怎么写啊??

•工商管理的毕业论文怎么些?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的毕业论文怎么写?

其他答案

这里有"工商管理类"范文及标准格式,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二、战略方向

作为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体系,缺少对战略方向的阐述显然是不完整的。本文中小企业的战略方向是在充分考虑中国国情、中小企业的特点及加入WTO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而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提出的几个具体发展方向。

(一)发展地域特色型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El趋激烈的今天,只有具备特色的企业才会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因此,培育和发展地域特色型企业是我国中小企业的主要方向。各地应按照市场、资源、劳动力优势,大力发展具有优势和特色的产业群体型企业,通过地域特色形成的产业能带动该地域形成产业群,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配套型中小企业配套型中小企业是指那些为国内支柱型大企业和国外大企业生产配套零部件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为大企业生产配套零部件,可以更好的促进专业分工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了“大而全”“小而全”和重复建设。

(三)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各国的经验来看,科技型企业是中小企业发展较为成功的企业,它在推动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应充分利用高校的科技人才优势,大力促进产、学、研联合,开发一批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科技成果,促进一批院士专家型中小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四)发展就业型中小企业我国的工业不够发达,劳动力富余,就业困难失业人数的增加,会带来巨大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不利于我国工业化的推进因此,要根据我国各地的特色发展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吸收富余、下岗职工和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同时还应重点发展社区(村)企业,这些企业立足本地,服务本地,科技水平要求不高,但生产廉价的商品,这也是就业型企业拓展自己发展空间的领域。

(五)发展外向型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生力军,其发展可以产生几个方面的作用:①加快我国对外开放的步子,使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参与我国的工业建设;②更多地利用外资和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与管理经验;③带动我国出口企业的发展,为增加我国企业产品的出口创汇创造更好的条件;④使我国形成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所以我国应充分利用加WTO的带来的机遇加快外向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六)发展国有、集体中小型企业国有、集体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不在于企业数量的增加,而在于质量的提高提高国有、集体中小企业质量的重点是加大企业的改革力度,促进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成为市场的竞争主体为了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一方面我国应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放松对它们的限制,让其有自由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动力;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为其尽快减负,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中平等的一员。

(七)发展社区服务型中小企业社区服务型中小企业是一类比较特殊的中小企业,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推动社区服务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首要条件是资金来源问题+这类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有两个方面:一是来自政府的扶持性资金;二是来自社区内的共同集资。如果地方经济发展较快,社区服务型中小企业比较容易筹集到资金只要企业的项目有发展前景,比较容易得到政府资金的扶持和居民的支持,通过共同集资的形式筹集到所需资本。

参考文献:

[1]李大明.产业结构谓整与中小企业税收政策研究[J].财贸经济2001.(10):41

[2]项保华.企业战略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信息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