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反例在议论文写作中的运用

2024-07-27 19:48: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浅析反例在议论文写作中的运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浅析反例在议论文写作中的运用

◎ 刘和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教学过程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引导,注意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笔者以为,就中学生议论文思辨性表达而言,应该包括合理地架构、理性精神。在写作过程中,应在合理架构的基础之上倡导理性地表达。恰当运用反例,可以优化论证的架构,深化议论的层次,强化批驳的力量,使表达更具思辨性。

本文所说的“反例”是指相对于议论文写作中的观点而言的论据(理论论据与事实论据)。根据其与观点的关系分为反面支撑观点的、部分否定观点的和全面否定观点的。前者称为表面上的反例,用于支撑对观点的论证;后两者称为实质性的反例,用于证明观点的局限和反驳观点。

反例的使用要遵循典型适切不堆砌基本原则,它旨在提供必要的刺激。合理恰当地运用反例,可以解决中学生议论文写作中普遍存在的论证扁平式、辩护式、盲从式等问题,从而使论证过程更加立体,推理更加深入,观点更加鲜明。下文就根据三类不同的反例,阐述其在议论文写作过程的运用。

一、转扁平为立体:强化观点,论证立体有粘连性

与正例相对的反例,用于强化观点,可使论证立体有粘连性。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观点+材料”是为比较传统的论证模型,这种构思模型本身无可厚非,但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往往演变成“正面观点+正面材料”单一化的扁平模型。此时,恰当合理地使用反例可以有效地解决论证扁平化的问题,改传统的扁平化模式为立体化模式。

建立在正反例以及据此对比分析基础之上的论证过程,可以增强观点与论据之间的黏合性,在对比中强化观点,使论证更有力。例如,一名学生以“节俭是一种美德”为论题写了一篇作文,阐述的观点是:以节俭约束自己的言行,对于修身养德是大有禅益的。并通过以下例证加以论证阐述:

(1)朱元璋以四菜一汤,“一清二白”宴请众官员;

(2)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名言:“静以修身,俭以美德”;

(3)周恩来总理在重庆坚持三钱油、三钱盐不额外加榨菜的生活作风;

(4)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以谚语“节约便士,英镑自来”为自己生活的座右铭。

就论据的充实性而言,这名学生的论证是有充分的事实与理论支撑的,论证的过程也比较充分。但论证形式比较单一,呈现出比较扁平化的线性特征。如果能适当地增加反例,或用反例替代其中的部分论据,如商纣王“酒池肉林”“长夜之饮”导致国祸,霸业既成的齐桓公骄奢致晚节不保、惨死深宫等反例加以对比分析,可以增强说理的张力和冲击力,并使观点与论据之间的粘连度加强。

当然,轻率地评判扁平线性式与立体对比式论证孰优孰劣显然也是武断,但从充实文章内容、增强论据的典型性(代表性)的维度而言,通过反例来加强论证无疑是一条可选择的论证途径,也是思辨性表达在文章架构层面的体现。

二、化辩护为质疑:补充观点,论证深入有伸缩性

对观点修正的反例,用于补充观点,能让论证深入有伸缩性。与正例相对的反例解决的是论据的典型性在维度层面的问题,而对观点修正的反例则力求解决观点的弹性问题,通过反例进一步修正观点,可使观点更符合特定的语境,彰显观点的理性。“‘辩护式’的基本格式是‘观点+事例’,观点是现成的,来源主要是权威的、古人的或社会流行的;事例则是‘叠加的’,搜索论据的原则是‘合用则取,不合则弃’。”[1]这种辩护式的说理往往经不起深究,通过反例将合理的质疑纳入论证框架,对观点做出合理限定、补充,可以使论证过程更加严谨,使观点更加地全面而辩证,富有弹性。导致结果发生的一个单独的原因都有可能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而不是唯一的原因。因此为了规避观点片面、简单、绝对、武断,应对质疑,有时需要对观点的适用范围做一些甚至是一系列的限定,即增设必要条件,进行理性的分析与归纳。

语文写作过程中的一些观点,适用一切情境、对象的观点往往极其少见,大多数的观点往往都可以列举出反例后对其修正。如为人要诚信,节俭是一种美德,谦让是一种大局观等。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为我们深化观点提供了可能性。

西方理性主义者强调质疑精神,认为质疑是寻找真理的起点。其实,将这种理性的质疑精神运用到议论文写作中是我们应有的写作态度,面对任何一个论题,我们要问的是:这是正确的吗?这是真理吗?可不可以阐述得更合理一些呢?遗憾的是,很多人没有这样的警惕性。

我们还是以上文的观点“以节俭约束自己的言行,对于修身养德是大有禅益的”为例进一步加以说明。当我们行文至“以节俭约束自己的言行,对于修身养德是大有禅益的”时,可以思考有没有反例可以“修正”“补充”上面的观点。列举出反例:

凯恩斯提出的“节俭悖论”,简言之就是消费拉动生产,促进经济繁荣,反之则抑制经济增长。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将观点修正补充为:节俭是传统美德,“节”做到节制理性,“俭”做到勤俭不浪费。但节俭也需要与时俱进,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由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到满足“美好生活”需要为度,做到节制合理地消费。否则一味地强调节俭可能就变成葛朗台式的吝啬鬼。

本着理性精神,很多习以为常的观点都值得重新反思。尤其涉及很多道德品质精神境界的话题,如忠贞、献身、诚信、宽容等,这些品质都是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中美好的部分,理所当然应该继承和弘扬。但是,世界上并没有什么抽象的美德。换句话说,离开了具体的背景与环境,我们的道德评价可能就是不着边际的。

再比如就“碎片化阅读: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这一话题,有学生这样阐述:

完整化阅读能激励人们把在书中所学的知识逐步内化为自我的精神结构和外在气质,也能让人们对作品有着更深入的思考。而碎片化的阅读却会给人们带来心智灾难,造成“黄钟喑哑,瓦釜雷鸣”的局面,更会使人们头脑萎缩,灵魂干瘪。碎片化阅读有其便捷轻松的优点,而正是这优点成为了它最大的弊病所在。长期热衷甚至是习惯于碎片化阅读,必然导致读者头脑浅薄化和思维的碎片化。美国科技作家卡尔认为“碎片化阅读的泛滥、便利使读者牺牲了深入阅读的能力,变成只是信息的解码者,导致丰富的精神连接能力被搁置”。

就观点而言,中学生能提出以上观点,是有思想高度的,观点也比较深刻。如要使论证更加深入,我们依然可以找到以上观点的反例:语录体经典《论语》、柏拉图的《理想国》、帕斯卡尔的《思想录》都是碎片化内容的整理。

基于以上反例,我们可以将上面的观点进一步深化为:

阅读讲求的是读的内容,而不是计较阅读的方式。所以只要真正有所收获,读有益的内容,通过碎片化的方式也未尝不可。我们其实无需急于标榜一种阅读方式,使其反而成为了阅读的桎梏。在我看来,阅读的颓势永远是心灵的干瘪和对经典的漠视,阅读方式只是次要的形式而已。

在反例——“碎片化”阅读的对象为公认的经典著作的推动下,推导出“一味地否定碎片化阅读”也是不恰当的,使论证向深入的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之上提出:阅读更多地与阅读内容、阅读心理有关,而阅读方式是次要的。以此进一步修正“前文”的观点,使说理更严密,富有弹性,彰显理性思辨的力量。举出反例的主要目的是找出“前文”观点的不合理之处,然后进行修补,使观点表达得更趋向合理、思辨。

反例可以让学生跳出“非此即彼”的简单论证逻辑。反例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好奇心,培养学习者的理性思辨精神,提升学习者的创造力,使写作成为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记忆和拷贝。

三、从盲从到批判:驳斥观点,论证起伏有针对性

与观点相悖的反例,用于驳斥观点,使论证过程起伏又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批判的态度,指写作过程中始终保持怀疑精神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对于他人的观点或自己作出的判断进行再批判,而非一味地盲从,从而得出“经得起”推敲的具有“独创性”的观点。正如杜威所言“任何思维——只要它是思维——就都含有独创性的成分。这种独创性不是指学生自己的结论和别人的结论有所不同,更不是指要得出一个彻底的、新奇的结论。学生的独创性同别人大量使用的材料和提出的暗示,并不是相容的。所谓独创性,是指学生对于问题有亲身探讨的兴趣;对于别人提供的暗示有反复深思的主动精神,并且真心实意地循此前进,导出经得起检验的结论。”[2]

反例的介入可以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形成。有些反例旨在“修正”(部分否定)观点,有些反例则意在彻底地颠覆观点,此时文章的论证的架构可以朝着驳论的方向演绎,文章整体可采用驳论的方式来架构。

以一道作文题为例进行说明:

河上没有桥,过河只能靠一只小渡船。滩险水急,小船最多只能承载20人。有一次,艄公清点人数准备开船时,发现一下子上来了22人。渡船来回一趟要一个小时,大家都怕耽误时间,没有一个人愿意主动下去。大家斥责最后上来的两个人,但又没人说得清那两个人是谁。艄公因为人数超标坚持不开船。就这样僵持了两个小时。最后,一对小姐妹退回到岸上,乘客们停止争吵,船终于开了……

有学生先根据上面的材料,首先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

退让是一种大局观,成就他人的同时也救赎了自己。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献精神不过时。

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举反例:《吕氏春秋》记载了“子贡赎人”反被孔子批评的故事,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否定。后续该学生以《也谈退让》为题写了一篇驳斥上面观点的驳论文,核心观点如下:

以牺牲善良者的利益为代价的谦让并不值得提倡。从社会规则良性运行的角度出发,善良不应成为规则的牺牲品,这种貌似牺牲自我的精神反而成为社会规则公正进程中的障碍。

在反例的推动下,上文先立后破。首先“立”,退让是大局观,牺牲小我的精神不过时。然后通过列举反例进行“破”,牺牲小我真的就能顾全大局吗?“开船”比“遵守规则”更重要吗?进一步思考“退”的不良影响:会助长不尊重规则的风气,对社会良性运转不利,因小义而失大利。以此得出“貌似牺牲自我的精神反而成为了社会公正进程中的障碍”这样的观点。在反驳的过程中,不仅使文章的论证过程有起伏,观点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更重要的是学生习得了深思的智性及执守求实的批判精神,思辨性表达的能力得到了发展与提升。

“我们可以利用批判性思维技能来怀疑别人的论证、理由和结论,同样也可以用这些技能在自己写作的时候‘以一种结构清晰,推理严密且有说服力的方式介绍一个观点’。”[3]以上这段论述很好地从论证结果与论证过程两个方面概述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价值,反例正是推动这种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推手。


上一篇:毕业设计主要特色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