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语言的论文(语言文化论文范文(5篇))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有关于语言的论文(语言文化论文范文(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1篇:语言文化论文范文
1.1企业文化内涵及特征
企业文化指的是从事有关经济活动的组织,在其内部所形成的有关企业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等的意识形态与物质形态都得到了组织内部成员的认可。更进一步说,企业文化可以再分为狭义的企业文化与广义的企业文化,其中狭义的企业文化指的是将企业的价值观当作是核心的意识形态;而广义的企业文化则包括了企业的物质、行为、精神和制度等方面文化的总和。企业文化作为某一特定群体的文化,其本身也具有某些独特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文化强调的是务实的,重在强调对经济效果的追求。企业文化强调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也是具有连续性和逐渐积累特性,现在的努力也是为了能够放眼未来。第二,企业文化是强调投入与产出的文化。企业本身是自负盈亏的组织,依靠投入,将生产相关的要素在生产经营之中进行一系列的组合,转换成企业所需要的产品或者是相关的服务。第三,企业文化是集体文化。这一文化更强调组织在管理上的所形成的一种合力,能够激励并推动企业的员工开展协调一致的行动,进而达到预期的目的。第四,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是互相作用的。在企业文化中的那些能够体现人类所共有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以及企业本身的先进技术、创新能力等也会通过其生产的产品和服务慢慢融入到整个社会之中,势必会整个社会的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时,社会文化也会对企业文化产生一定的作用,两者之间的变化是相互制约的。
1.2非语言符号内涵及特征
非语言符号也是语言的基础,能够单独来表达信息的一种符号,也是信息的载体。非语言符号不以有声的语言与书面语为载体,但是能够对人的感觉器官产生直接的刺激,比如人的面部表情等。非语言符号同语言都是相辅相成的,并且始终贯穿在人们交际的始终,目的是为了完成人们之间的交际任务。非语言符号本身在人们的信息传播活动中具有语言所不能够达到的作用,人们可以利用非语言符号进行有效的传播活动。语言是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是信息传播中最为基本的因素,其承载的信息量是很大的,但是语言符号传递的信息还需要非语言符号进行有效的补充,经过强调才能将信息更好的传达给接受者。非语言符号具有形象性、隐含性、普遍性和多维性等特点。第一,非语言符号的形象性。非语言符号在语言意义的表达上更具备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加以形象化。例如麦当劳其标志是“M”,这更够给人们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所以在远处只要看到这个“M”的标志,人们就会意识到快餐店到了。第二,非语言符号的隐含性。这指的是非语言符号是不容易被察觉的。例如,恋人之间的眉目传情,恋人之间在表达感情的时候,往往一个动作或者是眼神就能表现出来,需要去揣摩,心领神会。第三,非语言符号的普遍性。指的是非语言符号超越了民族、国家和语言等诸多因素的限制,非语言符号已经成了国际上承认的交际手段。例如,交通灯中的红灯表示禁止通行,红色的十字代表的是医疗机构等。第四,非语言符号的多维性。指的是非语言符号在进行传播的过程中,不是拘泥于直线性传播,而是通过多种途径,从多维的角度将事物进行充分的表达。例如,一个橙子,在相同的时间段内,其形状、颜色等特征便可以同时表现出来,是三维的。
2非语言符号在企业文化中的体现
2.1非语言符号的重要性
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需要观察来对事物进行有效的判断,对事物进行进一步的认识。比方说当我们看到别人在冲自己微笑,就会自然而然感受到一种亲切与友善感。看到交通灯中的红灯时就知道不应该通行。当我们看到树叶开始凋零了,就会想到秋天到了。举这些例子,都是想说明当人们在看到一个具体的现象时,然后才能进一步发现现象背后的意义。这些现象可以称之为非语言符号,这些非语言的符号能够承载一定的意义,我们可以将这些非语言符号称之为标识,比如医院、机场等都有自身的标识系统,人们通过这些标识可以准确辨别其所代表的含义。人们用感觉器官去感知外在的世界,而视觉在人们认识世界中占有的比例是相当高的,视觉识别在人们认识物质世界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世界上用来进行交流的语言有5500多种,人们之间是必然存在着在语言沟通方面的障碍的,而由图形形成的标识却能有效弥补语言本身所带来的不足。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文化的形象,除了其基本的有形资产外,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标识,能够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企业标识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是兼有视觉传达和环境设计,这两大专业。从视觉传达的角度来看,这种简洁的图形符号能够传达准确含义,并且能够跨越国界的限制,突破语言的障碍,瞬间就能够进行识别。比如耐克公司的标识,那个简洁的对号,无论在哪个国家都能准确加以识别。从环境设计的角度来看,外观、位置等艺术表现方面的因素,能够使得非语言的企业标识迅速融入到环境中去。规范与统一化的企业标识,能在环境中对信息进行及时的传导,能够促成企业与员工之间的进行有效对话。企业的标识可以说是一种无声的向导,向企业的员工传达着企业文化中的有效信息。
2.2非语言符号体现企业文化
在现代的企业文化中,企业标识作为一种系统和规范化的视觉传达系统,也是企业环境中的管理者,在充分表达企业文化的同时,还用一种无声的服务,传达着企业的命令,让企业的员工不断提高自身的效率和生产水平。也能够将企业的形象和其独有的魅力。能够为企业的员工提供一种更为安全、高效与方便的工作环境。另外企业的标识也能向企业的员工提供一种可视和可信赖的环境信息和心理的依据,能够使企业的环境进一步的有序化。企业标识作为企业的一种非语言符号,更多的承载了企业文化,使得品牌形象和其它的形象能够进行有效的区别,进而能够成为企业形象的原动力,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企业可以让其标识带有更多的信息量,能够让企业更容易融入社会。企业的标识是企业内涵的最好体现,标识本身的内涵是极为简洁的,没有什么很复杂的东西在里面,但是随着时间的逐渐推移,便成为了企业面向社会的一种符号。能够对企业文化进行阐述的时候,其独有的非语言符号的特性,往往比语言具有优势,传递更为迅速,也更加有力度和准确性,不会受到地域的限制,在世界范围内是通用的。企业文化中的这种非语言符号能让消费者了解企业的性格,并能对企业的差异性和多样化进行准确的定位,在当前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经济进一步全球化的基础上,企业标识要朝着具有生机和活力,并且向着较为人性化的向发展,表达企业文化中的温馨、热情的一面,很能够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也能够体现当前的时代精神。企业标识作为非用语言符号在反应企业的文化时,通常富有感染力。这一非语言符号要能给人以简洁、形象鲜明和能够吸引人为主要目的,便于人们的理解、识别和记忆。企业标识要能够体现艺术特色,这一形式要能够符合人们共同的审美感知要求。标识中的点线面的有机结合能体现标识的艺术美。企业标识在设计的时候,要在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前提下去展示企业文化。具体说来,标识中的字体要能够体现外观美,表述尽量做到简洁,空间的设计要注意从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的过度,这样更能够体现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理性与感性的有机结合,要注意企业标识能够向充满生机和更为人性化的方向努力,让人们透过企业标识这一非语言符号,就能感知到关于企业文化。
3企业案例研究
3.1海尔标志体现企业文化
海尔集团的前身是1984年由两家濒临倒闭的小厂合并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当时张瑞敏出任厂长。1985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公司先进技术和设备生产出亚洲第一代“四星级”电冰箱,为体现双方合作,产品商标定名为“琴岛———利勃海尔”,当时从冰箱装饰考虑,设计了象征中德儿童的吉祥物“海尔图形”(海尔兄弟),“琴岛———利勃海尔”和“海尔兄弟图形”成为企业第一代识别标志。这些识别标志经广告广泛宣传,使海尔商标初步深入人心,为企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琴岛———利勃海尔”冰箱在中国已是家喻户晓,成为优质产品的代名词。随着产品的畅销,出口量的不断增加,使用“琴岛———利勃海尔”商标这一识别标志的弊端开始显现:企业标志与合作方近似,不利拓展国际市场;商标“琴岛———利勃海尔”与企业名称“青岛电冰箱总厂”不统一,不利于识别等等。到1991年企业名称确定改为“青岛琴岛海尔集团公司”,产品商标也同时改为“琴岛海尔”,实现企业名称与产品商标的统一,同时导入CIS理念,推出以“大海上冉冉升起的太阳”为设计理念的新标志,中英文组合标志“琴岛海尔”,“海尔蓝”为企业专用颜色,形成了集团CI的雏形。这是海尔的第二代识别标志。这些标志的推出强化了消费者对海尔企业和商标的认知,但是识别标志存在着不够凝练,工业感、科技感不强等弱点。伴随着海尔企业的迅速发展,多元化、国际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原有的企业识别标志已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步伐,迫切需要更为超前的企业识别标志和品牌定位。1993年,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产生了第三代海尔企业识别标志。企业名称改为“海尔集团”,英文“Haier”成为主识别文字标志,集商标标志、企业字号于一体,传递信息更加简洁、稳重、大气和更具国际化。为推广“Haier”这一新的识别标志,海尔集团以使用中文“海尔”、海尔吉祥物图和“海尔”组合设计为辅助推广手段,着手建立长期稳定的视觉符号形象,为企业国际化奠定了形象基础。海尔的品牌名称从最初体现当时时代典型特征的琴岛--利勃海尔开始,到琴岛--海尔,再到已拥有显著国际化特征、简洁有力的名称海尔,这一品牌名称的变化,折射出张瑞敏和海尔企业对品牌的认识和学习的不断深化。
3.2IBM标志体现企业文化
IBM(美国国际商用计算机公司)公司一直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脑软件、硬件公司,可以说它的历史代表着整个前半部电脑史,是现代电脑工业发展的缩影和化身,它的成功取决于锐新的创新精神。IBM公司很重视企业形象,曾两次请著名设计师保罗•兰德来设计企业形象。最先保罗•兰德把不易记忆的公司名称缩写为IBM,并设计出一直沿用至今的企业标识一一IBM粗黑体黑字,使该标识具有强烈视觉震撼力和可识别性。后来他又把原来标识颜色换为蓝白相间的色彩,从而使标识的单一识别功能发展到代表性、说明性、象征性等多种功能,鲜明地表现了IBM的经营哲学,把握品质和时代感。该标识设计的抽象图形表达了在寂静的溪流上一块蓝白相间的木板横卧在岸两边,寓意是把IBM品牌喻为沟通企业和客户之间的跳板,也表示IBM是帮助客户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手段,它推行了企业文化理念,即以客户为中心的品牌导向。接着公司利用一切设计项目来传达IBM品牌理念,并使它的设计应用统一化,广泛在信封、服装、车辆和广告等上使用,进一步通过技术创新、产品设计、生产以及优质的售后服务等系列产品营销战略,来贯彻公司的理念。最终调动起一切因素使IBM公司成为公众信任的计算机界的“蓝色巨人”。IBM公司的标识被誉为“美国国民的共有财产”。可见品牌就是一项能带来利润的资产,是有效市场竞争的一大要素,正如科特勒所说,如果企业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么就要打造好优秀的产品品牌。
4对未来企业文化中非语言符号应用的展望
未来企业文化将更加重视非语言符号的使用,企业标识在设计过程中也将更加注重加强企业的凝聚力和促进国内外的交流,并能够对信息进行更为有效的传播,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消费者对企业的信赖度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创意构思是一个重要而有艰苦的过程。创意不是空穴来风,凭空捏造,而是来源于先前精心准备的企业分析资料,首先寻找各种可表达主题的可能性,简单的说就是在这些资料里寻找一个切入点。切入点可以有很多,但是最准确最形象的只有一个,就如两点之间最近的线只有一条,所以最佳的创意也只有一个。很多优秀的设计师给客户的提案只有一个,做到精而准,方案越多效果反而越不好。现在很多设计师总喜欢提供八九个甚至十几个方案给客户,客户看到眼花缭乱,无从选择。如今企业标志创意的方式早已呈现多元化的发展,寻找创意点的范围越来越宽广,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外在的诸多因素,而且更加注重企业的管理、企业文化、企业经营理念等内部因素,并与时代的发展密不可分。
4.1作为非语言符号的标志要具有企业行业特征
每个企业都有其独特的行业特征,以此为切入点进行设计,给人直接,明了的感觉,不拐弯抹角,有着特定的行业特征美。这样的范例很多,如中国的各大银行基本上都离不开钱币的形象,先不论这些行标的好坏,但首开先河的企业是值得肯定的。2O世纪8O年代,以中国古钱币为基本元素,结合“中”字创造出简洁易懂的中国银行标志,引得其他银行争相效仿。值得注意的是,以行业特征进行创意设计,虽然在造型上要下足功夫,但也不能忽视造型所赋予的内涵,这也是比较难把握的。选用古钱币而不是现代钱币来设计中国银行标志,就足以说明了这一点。
4.2企业文化在企业标志中得到体现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财富,是长时间培养起来的,有着无法比拟的地位,深入人心。以文化理念进行创意设计的标志,具有永恒的生命力,不会因为时间改变而退色,它传播的不只是图形,还有文化。融进了中国几乎全部哲学的太极图,在今天甚至将来来看,他无疑是经典永恒的,没有人怀疑过。回过头来看中国以往运动会的会徽,基本上都是跑道、火炬、数字组成,生搬硬套,几十年不变,糟烂无比,根本不会留下任何印象。虽然九运会在造型上有所突破,但仍逃脱不了被遗忘的宿命,直到北京申奥会徽的出现,才彻底打破这种局面。申奥会徽一扫由跑道、火炬、长城一统天下几十年的阴霾,将中国的本土文化元素完美的融合进标志中,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个融合了太极、书法、中国结的标志,成为一个里程碑,为中国体育赛事标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为今后体育赛事标志的设计提供了一个难以跨越的高度,它留给后人的将是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中国最大的烟草行业之一白沙集团,是一个具有几十年历史的卷烟企业,在对自己企业形象重新规划设计时,充分挖掘了几十年积累形成的丰富文化。鹤:白沙文化的图腾,自信、从容、稳健、和谐共生;和:白沙文化的精髓,是对优势的集约;白沙井:独特的地理文化景观,透射着千年的湘楚文化底蕴;飞翔文化:追求从容、自信、生生不息、不断超越的生命状态。他们都是白沙品牌长期积累下来的优秀资产,设计师将这些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合成一个独特的富有无限张力的图形标志,一个自然和谐的图形、一个一跃而起,飞翔国际的图形,完美地诠释着白沙企业的文化理念。
一个企业的诞生是从她的名字开始的,认识一个企业也是从企业的名字开始的,好的名字是企业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在中国,企业名字包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文化思想、甚至哲学在里面,很多企业的名字就直接反映了企业的文化理念和行业特征。企业的名字与企业主也有着莫大的联系,企业主往往将企业的功能、文化、远景发展、愿望糅合进企业的名字中,对企业有着美好的规划和憧憬。因此,以企业名称进行标志创意设计,就直接抓住了企业的文化理念,往往会与企业主的想法不谋而合,从而直捣黄龙,一箭中的,不会出现太多的迂回曲折过程。这其中广东的太阳神集团就是一个经典的案例。‘太阳’是热情、智慧、勇敢、慈爱、健康、创造的象征,无论在东方或西方古老的话题中,都有的传说。将。太阳神作为企业名称,形象地体现出企业独特的个性和气质,贴切地反映出企业属性及产品功能。因此,在其标志的创意设计中,紧紧抓住企业名称太阳神所赋予的含义,将太阳”和“人的造型元素巧妙结合起来,形成一个造型丰满,内涵丰富的图形,堪称标志设计中的杰出典范。以企业名字进行标志创意的形式有多种,主要有:(1)根据名称所包含的含义进行创意;(2)直接以企业的名字进行造型创意;(3)名称和内涵相结合进行创意。这样的案例有很多,如三九医药、三一重工、红豆集团等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信息的传递变得没有阻碍,为了走向国际化,越来越多的大品牌企业不得不使用国际化的图形、符号和国际通用语言来表达自身形象。这种标志大多以企业的英文简称、阿拉伯数字为主体,如联想、海等等。衡量这种标志的标准是看造型是否完美、传达的信息是否国际化、图形是否有内涵及意义。
创意是一种思想,是一个主意,将思想变为现实,化无形为有形,就要寻求和搜集与创意点相关的图形图像资料,找到最切合创意点的图形具体的表现出来,形成一个让人看得见摸得着的有血有肉的生命体。这个过程较为艰辛和反复,设计师会经常遇到对设计方案难以取舍的情况,因为与创意点相关的图形资料可能有多种,选择哪种最为合适不是瞬间就能确定下来的。通常设计师都会把他们一一表现出来,加以反复比较,推敲,与客户讨论,寻求客户的意见,最终确定与创意点最为贴切图形来加以完善。北京奥运会的会徽。舞动的北京创意点就来自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有很多,从最初入选的方案里就有印章、天坛、长城、书法、祥云、熊猫等图形元素,他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中国印”有着独特的形式、气质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印证的概念与中国承话举办一届精彩的奥运会的意念比较贴合,促使评委们最终选择了中国印作为会徽的基本图形。图形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归纳融合的过程,如何将确定的图形以最简洁、最精细、最完美的姿态呈现出来,需要设计师具备良好的造型能力和审美意识,使最初的创意锦上添花,这点是极其重要的。无论是“太极人还是“中国印”奥运会徽,最初的造型都是不尽人意的,如何将太极、中国结、人以及将中国印和奔跑的人分别融合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形态,是经历了无数次的推敲、修改和完善得采的,后期的艰辛可想而之。企业标志设计的创意思路是多元的,是宽广的,是与时代紧紧相连的,不应拘泥于一种形式,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创意思路,不同的创意思维有着不同的审美情趣。精彩的创意配合优秀的表现形式,就能创造出优秀的企业
第2篇:语言文化论文范文
1.系统性原则
虽然每种文化都各成系统,但至今为止,在外语教学中关于如何学习跨文化还没有定论。教师们通常遇到什么文化现象就浅尝辄止地说明一下,给人的感觉就是话题不定,随意性很强,缺乏系统性。这也是困扰大多数外语教师的问题。细川认为“在教授日本事情的时候,教师对所教知识在大脑中必须要有一个整体规划,比如这部分对学习者来说将来会起到多大作用,为了扩大所起的作用,接下来要讲哪部分必须要想好”[3]20。如果不这样的话,也许课堂气氛会很活跃,也很有意思,但是关于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也许什么都学不到。那么在外语课堂中教师到底需讲授什么样的知识以及如何讲授,这就涉及到教学大纲的问题了。在制定教学大纲时,要参考外语专业的社会、事情、概况等课本及相关的大纲,明确对待跨文化的原则、内容、方法、手段及学生的学习目标等。只有这样,才能使系统性的文化讲授成为可能。
2.适度性原则
课堂中所导入的文化知识必须要适时适度,本着紧密为传授语言知识服务的原则,不可喧宾夺主。因此在外语教学中需要导入的文化必须要与外语知识学习或交际能力培养相关联。如果理解成文学、艺术、音乐、历史、地理、哲学等,那就大错而特错了。这样大量的导入,不但超出了大纲的范围,而且也与教学目的和目标背道而驰。文化的导入目的应该是外语学习的补充,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的掌握。另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理解和吸收能力随时对内容进行调整,太难或太易的内容都是不适合的。还应合理地把握时间的分配,注意既不能影响教学的进度,又能达到文化导入的目的。
3.主流性原则
文化的种类丰富多彩,多种多样,既包括高尚的,也包括低俗的部分。应该导入的内容也五花八门。既包括政治、经济等,也包括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风俗、习惯、礼仪等等。通常会有很多人认为“讲什么都行”,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在“什么都行”中选择出“什么(即所教授内容)”[4]95。因此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挑选,尽可能的选取那些能为课堂知识服务的主流文化。
二、语言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手段
在外语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在教室中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充分利用文字资料
包括课本、杂志、参考书等书籍的阅读。阅读书籍是学生系统学习目的语国家文化的有效手段。特别是文学作品的阅读非常利于人们对该国文化的理解和把握。因为某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学作品是该国家或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传统文化的积蓄。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一些文学作品提高自身的修养、欣赏作者的创作技巧,还应该对文学作品所包含的社会背景、历史时代及文化风俗进行详细地剖析,这样才利于学生对该作品所包含文化的理解和吸收。从而培养其对跨文化的理解意识和运用能力。因此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外语教师的一项重要责任。另外,杂志往往会及时地登载一些最新的信息,通过阅读杂志可以了解目的语国家最新的文化发展动态,以此来推察该国文化的变迁,以便系统完整地理解该国文化。
2.合理利用视听资料
现阶段人们使用的视听资料主要有幻灯、收音机、录音机、录像、电影、网络等。视听教育是把声音或影像资料作为素材进行教学的。在外语教学中,充分发挥视听资料的长处,有机地使声音和影像结合在一起,就会使外语学习中的“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中的“听”与“看(另一种形式的读)”有效地结合到一起,提高效率。而且视听教材能够把抽象的文化通过客观的声音、图像等以影视剧等形式,再现活生生的生活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5]。
3.充分发挥实际指导者的作用
这里所说的指导者是指来自于目的语国家的外语教师、留学生、研究人员以及对跨文化感兴趣的人士。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看,邀请外籍教师来担任会话、听解、社会事情、作文等课程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学生通过与目的语国家的人们进行接触和交流,可以很自然的习得通常情况下在教室和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和文化。例如:我们中国人从小就知道,与人见面时为了表示诚意,要主动把自己的手伸给对方,通过握手来传达友好。而我们在书本上也学到了日本人见面时,要把自己的头低下,通过鞠躬来传达一种敬意。看似非常简单的问题,可是实际上,对于互不了解对方文化的双方来说,当时的姿势、视线、表情、时间的长短、使用的语言等都是难题。而且这些东西不经过反复实践是很难掌握的。所以,在生活中通过与目的语国家人们的实际接触会很自然地掌握。为了更好地发挥人的媒介作用,除了聘请外教外,很多学校还邀请外国留学生走进外语课堂,互相做学习伙伴,以便在实践中学会跨文化交流。
4.利用各种渠道拓展第二课堂
语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外语教学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对学生加强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和学校利用各种渠道开展教学实践满足学生对语言实践机会的需求,积极拓展第二课堂,有效促进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第二课堂的形势主要有外语角、原版影视作品欣赏、外语专题讲座、外事活动见习和去外企社会实践等形式。通过以上途径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掌控能力,并能切身体会感悟和检验课堂中所学相关文化在语言应用中的作用。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一定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指导,让学生领悟文化在交流中的重要性,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语言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规律分析
四、结语
第3篇:语言文化论文范文
由“范式”所形成的各种理论表述或理论语词,使得“范式”成为目前文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的话语资源。在当今文学研究多元化的时代里,原来所坚守的宏大叙事、本质论等话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定势思维及理论表述的局限,找寻新的但又不会造成束缚的文学研究视野和方法成为学者标举“范式”而较少使用“模式”的原因所在。程光炜在《文化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多样观察》一文中认为,传统的现代文学已没有空白,唯有文化研究、媒介等是文本意义新的增长点。欧阳友权也认为,新的电子媒介是文学研究新的增生点。两位学者都认为文学研究的方法或模式必须进行转换,强调从新的研究范式来研究文学。虽然在具体的应用中,范式与模式两个词在意义使用上的差异并不大,但我们还是预设了两者之间的差异:模式更在于模式的已然生成性,使用者处于不自觉的状态;而范式则强调自觉性,或者说使用者具有自觉的“范式意识”,且还具有革命性的内涵———托马斯•库恩在谈及范式转换时说:“当每次科学革命改变了经历革命的共同体的历史视角,那么,视角的改变将影响革命之后的教科书和研究著作的结构。”受思维习惯等因素所致,某种具有革命性的“模式”或方法我们会称其为“范式”。因此,我们在提到某种范式时多强调其“未生成性”,也即某种范式本身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较强的生命力。这是“范式”成为学者语词新宠的一个原因。“范式”一词之所以能成为文学研究中重要的理论话语,还与知识资源的更新方式有关。知识资源之所以需要更新,是因为原有的理论方法、思维方式、话语模式不能适应相应研究领域的发展需求。知识资源的更新最明显地体现在话语模式或者理论语词的更新方面。然而,知识资源需要得到一定“共同体”的认可,体现新知识的语词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因此,这些语词的内涵就需要从它最先使用的学科领域中延伸出来,成为诸多学科领域可以共享的语词,这就是语词的迁移现象。语词的迁移是当今文学理论跨学科研究中最重要的语言现象,当某一语词由某一领域迁移到另一个领域来使用时,该词的主要内涵不变,且与新领域的知识资源相结合,为新领域研究中的理论增生提供话语表述模板。比如,原本是心理学范畴的“精神分析”一词,被广泛运用到其他学科,形成了诸如精神分析社会学、精神分析文学理论、精神分析哲学、精神分析伦理学等学科或研究方法。范式也是这样的语词,与各种文学研究视角相结合形成了各种范式,具有一定的理论建构价值和方法论意义,尽管“范式”一词在使用中呈现出一定的随意性。
文学研究表述中“范式”话语的充斥,使得我们在文学研究过程中面临着一种范式语境的压力,即只要所强调的语词内涵类似于模式的话语都用“范式”来代替,无形中就形成了一种用“范式”话语表述的行文范式。这一范式的形成,体现并强化了这样三个意义:一是“范式”话语是我们现在标举研究文学新角度或新方法的语词表征,或者学术创新的语词表征。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中指出了两种现代文学批评模式:语言学批评模式和心理学批评模式。但随着“范式”话语的流行,这两种文学批评模式被称作是语言学范式和心理学范式。诚如我们前面所说,范式与模式的内涵是有差异的,但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两者之间的界限消弭了。因而,在文学研究范式的相关论述中,就可能缺乏真正的理论建树意义,而仅仅停留在语词的堆砌上,最终使得文学研究变成一些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论文或著作:到处都是“范式”。二是由范式所衍生的“范式转换”成为当前文学研究理论、问题、对象以及方法自我调节机制的明显表征。库恩认为,“范式”是“指那些公认的科学成就,它们在一段时间里为实践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这就强调“范式”本身的时效性,“范式”及“范式转换”为文学研究提供了开放性的视野。范式转换是针对旧的文学研究模式不能适应新的文学现象的一种能动调节机制,在这种机制下,文学研究可以突破原有的模式,为文学研究继续进行的可行性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能让人们从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层面对文学研究的现象、方法有动态的全面的把握。三是由“范式”话语所形成的文学研究范式,在当前具有哲学意义和方法论的意义。文学研究范式所具有的哲学性内涵是指范式可以是一种整体的把握方式,可以从形而上的层面对文学研究有一个宏观的认知;所谓方法论的意义是指文学研究范式具有形而下的层面,即范式可以作为一种具体的研究手段或方法来解读具体的文学作品。所以,文学研究范式本身就具有了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双重意义,或者说文学研究范式可以既是微观的也可以是宏观的,可以既是理论的也是实践的,这是文学范式现在可以畅行的重要原因。上述的三个意义,其实都具有当下性,正如不同时期的文学研究中会出现新的理论语词一样,“范式”只不过是当今学术话语的新宠。当“范式”的革命性内涵渐渐趋于程式化,丧失了其陌生化效果的时候,有关“范式”的论文论著所形成的研究范式也就失去了真正的范式功能。此时的范式只是理论言说者的一种无意识表达,其所具有的理论增生功能也将趋于消亡,“范式”话语可能会失去其自身存在的理由。当有关范式话语的理论表述处于自动化状态时,“范式”一词是否会真的消亡?“新近流行上帝死了,上帝死了的神学也被发掘出来,可是上帝死了之后更多的神再生出来,替代一神教的不是无神论,而是多神教。同理,小说死了以后,它留下来的不是一片空白,而是你争我夺,不断增生的一大群次生文类,每一个都在大喊大叫,要求获得承认。”这应该也是当前文艺学学科的生存状态:一种研究思路或者范式所造成的局限性日益明显时便会受到种种质疑,从而会有新的研究思路或方法出现,但先前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并不会消失。因而“范式”一词在文学研究中被新的语词所取代,但范式所指的模式、思路或方法并不会消亡。我们知道,一种话语的使用代表着一种价值。“范式”这一话语也不能例外。那么“范式”究竟具有怎样的表征功能?张旭东指出:“文本总是会产生行话套话和新奇的流行说法来代替旧的说法。在我看来这些都是值得重视的症候,借以窥探某一历史时刻的集体性是什么,它的需求是什么,它的矛盾性何在,它的问题何在等问题———这些突然变得时髦的意识形态似乎总是会以某种方式对上述问题给出解答。”“范式”的行话套话性的意义表征了文学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术语”压迫性,即每个观点的言说者都需要在一定的话语框架中表达自身的想法,这当然与我们的学术体制有密切的关系。而学术体制又是我们这个时代整个社会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反映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因此,一系列“范式”话语所形成的范式是我们这个时代意识形态的表征,借用范式话语而形成的文学研究范式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意识形态的表征,这就需要对由“范式”话语所形成的表述的范式重新进行审视。
二、有关“范式”的反思
在我们强调差异性的时代里,追求多元化、非中心化也是文学研究努力的方向。在“范式”语词充斥的语境压力中,人们都试图依托“范式”这一话语共同体来争先表述自己的理论观点。诚然,理论观点不同,所形成的范式也就不同。因而,所强调的每一种范式并不必然是所有人的共同体,“艺术家永远不会停止互相反对,互相否定”,因此,文学研究的不同学者会立足于自身学科范式的基础之上,有可能造成对整体语境的忽略,这样也就形成了文学研究视野的局限性。叶舒宪《本土文化自觉与“文学”、“文学史”观反思》与雷世文《现代报纸文艺副刊的原生态文学史图景》两篇文章,尽管分别是从人类学和传播学的角度来对文学进行诠释,探讨文学自身的特征以及文学史的构成方式,但他们都认为,对于文学的解读、对于文学史的重写都应该放在某一个视野之下来观照,从而建构既能还原文学现实又能探讨文学真正本质的文学研究范式。叶舒宪认为应该放在“文学人类学”的视野之下,因为“文学人类学的文学观是一种宏观的整合性的文学视野”。同样,雷世文则从文学传播学的角度认为“以单行本构筑的文学史至少掩盖了某些东西。作家选集作品所做的淘汰工作,使我们再也无法从单行本中看到其作品的原貌”。因而,文学研究必须考虑整个“复调的文化氛围”。其实,每个学者都认为自己站立在一个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野,但终究只是停留在一种理论的建构与言说上,即便对文学的研究有一些本质的解释,但只能算是一种解释,是对文学现象诸多解释中的一种解释,这种解释形成了一种立场。但这种立场并非完全不同于其他的立场。目前文学研究的诸种立场都是以范式为学术话语来涵盖其表述角度和表述方法的,这就导致表面上不同的范式表述最终却不过是一群家族相似的语词而已。也就是说,这些看起来多元性、互不相同的范式论,实质却是相通乃至相同的:这些貌似不同的范式都有共同的原型,都试图通过对自身的强调以便与以往的研究方法和学术立场相背离。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所谈论的范式与传统的是完全“隔”的,毕竟对于范式的过分强调可能会忽略新旧理论之间的承袭关系。我们现在所谈的范式多被认为是文学研究方法或者对文学解释的不同角度,那么传统的文学研究模式,比如作者论、作品论乃至读者论等等概念虽然是从文学的本质为根本切入点的,但这些角度也是解释文学的角度。
第4篇:语言文化论文范文
油画语言的表达的历程即是油画艺术的发展变化。一种艺术语言的转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并进而转变了人们的观察方法和审美理念,从而不同程度地推动了其自身的发展。是画家进行形象思维并把这种思维转化为无声的东西的手段。艺术思维是注入艺术家个性的思维,想法的不同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油画表达的个性,所以,一个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一个不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不会用自己的头脑去认识世界的画家,他的绘画语言最多是熟练和模仿,熟练地陈词滥调和鹦鹉学舌,是画不出优秀的、新颖的、独具个性的作品的。在艺术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发展的进程中,艺术个性得到了拓展,绘画语言也随之得到了发展,油画语言表达体现了画家个性特质和审美倾向。在语言的运用上,因受不同的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以不同特色的语言形式反映在画面上的特性。最后通过艺术家品性、不同的生活环境在各画家油画创作中的体现也有所不同,就形成了不同风格。事物是画家所存在的这个真是的世界,油画语言是画家的精神追求与情感表达的方式,通过某种艺术语言形式的展现,在油画作品中呈现的油画语言作为审美符号所出现。把客观事物通过油画语言所展现,通过心灵对外界的感性把握,使其具有精神思考与启迪的特点。印象派时期的大师梵高,他的油画作品《麦田与收割者》他试图用色彩去揭示精神,用了很耀眼的金灿灿的黄色来表达收割时人们喜悦的心情。用短而有力的笔触来传递那种收获的情感,在他笔下那强烈的色彩清晰的点旋转运动和夸张的变形的形象作画更生动了表现了他的作画心情和他要表达的情感。
二、艺术个性已经成型的画家
他的绘画语言已经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艺术特色。艺术风格的形成,除了画家的自身知识素养之外,主要靠平时的生活的积累与艺术的实践,只有这样积累生活,在发现与表现人的思维的时候时,才能认艺术的独特性对于一个画家的重要,包括自己用怎样的绘画语言以表达自己所获取的审美语言又用怎样的方式。当代画家任传文的作品大多冷色调,清雅、静谧,充满童真与性灵的悸动,般若禅意的流贯。《秋声》是早期代表作,此时造型工整细致,但手法已体现出精神性探索。画面上方,一线风筝逸出蓝空,两旁鱼儿般云朵满怀意趣;中间,幽蓝湖水,倒映黄树林,左侧红砖房,前边白褐树,每一笔通灵般描绘细致;一男孩手举纸风车,奔跑于金灿灿路上,这儿时玩物,旋转画布上,竟有莫名喜悦与感动。我认为画家存在的意义是画家不仅仅能够在平凡淡泊的岁月里和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唤出某些心灵深处的特别的情感,而更在于他能够在其中发现一种崭新的艺术语言,并不遗余力地去实现它。任传文先生就做到了这一点。他的每一幅画都是一个真实情感以一种与之相吻合的特别形式的袒露,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艺术语言。在笔者多年的习画过程中,当然也有自己的看法,要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也离不开借鉴,模仿为了学步,一旦能独立行走,掌握了方法,就应当抛弃掉。甚至有意回避掉。绘画中的个性不是绝对的以自我为中心,绘画语言也不能特殊很神秘或没人知道。我们所提倡的艺术个性,应与人民大众的审美要求相契合。每一个艺术创作都是时代的产物,都遵循着某种艺术原则,适应人的审美需求。艺术家拿出自己对生活的看法,通过艺术思维转化为绘画语言。绘画语言既是表现对象、表达情感的手段,也是画家和观者审美交流的桥梁。要使画家在思想感情上发生共鸣,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这种共鸣和交谈应该是独特的,是积极向上的、健康的、真挚的、高尚的。画家不可能和所用的观者产生共鸣,因为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审美,艺术素养,欣赏习惯都是不一样的,画家永远不可能也不必要去追求人人满意的绘画效果,要争取人们热爱生活和艺术的绘画效果。艺术家应该是时代的领航者,他有义务提高和引导观者审美能力和趣味的责任,通过自己的语言传出画者的心声。
第5篇:语言文化论文范文
在词块理论指导下,可通过词块教学法以及其他途径克服学习者的语言石化,具体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教师层面;第二,学习者层面。
(2)从学习者层面出发,应当配合教师教学工作,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主动克服母语的负迁移带来的影响。例如,在课堂上:外教:Couldyouexplainwhatsyntaxis?学生:Explainwhat?上述例句中,学生习惯将母语“什么”迁移到英语中,还有其他诸如:用“noface”来表达“没面子”;“Somepreferradishbutothersprefercabbage.”来表达谚语“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等。另外,除了尽可能多地接触原汁原味的具有语法功能的目的语词块以外,学习者应当加强对具有文化功能的词块输入,自觉进入目的语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模式。Itrainscatsanddogs.”是表示“下倾盆大雨”“;Confidenceman”指“骗子”而非“自信的人”等等。从上述例证可看出,学习者可通过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注重文化融入,习得具有文化背景常识的词块有利于其准确进行语言输出,以此来解除语言僵化问题。
2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