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本科论文范文(关于本科社会学论文2000字)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社会学本科论文范文(关于本科社会学论文20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本科社会学论文2000字(一):生命历程视角下能力为本的社会学本科生培养论文
对本科生培养的相关研究由来已久,常关注某一教学元素(如读书会、双语教学、田野调查)或模式(如导师制)的培养成效,以工学和理学专业(如工程学、地理学)为主。社会科学类方面虽亦涉及如俄语、历史学、金融学等专业,但未见对社会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的专门研究。社会学作为理论与应用见长的专业,有着丰富的本科生培养的概念框架与经验,可以从理论框架与实际经验入手来开展社会学本科生培养研究。
一、研究设计
(一)生命历程视角
生命历程理论反映了剧烈的社会变迁对个人生活和发展的显著影响,同时也强调个人能动性(李强等,1999)。结合社会学本科生来看,学生从大一入学至大学毕业,历经多次学业转折与人生的转折。追踪这些转折所发生的时机与适当的培养措施带来的影响,将有利于从总体上梳理特定的培养规律。
(二)能力为本框架
能力为本教育强调知识、技能与能力的递进与转换,是从教育的普遍规律和需求出发,以从事某种职业应当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为主线实施教育的模式。而能力是指由知识、价值和技巧等构成的可测量的实践行为(陈树强,2013)。社会学本科生培养要求兼具理论与应用能力,每一种能力都有特定的成长规律。以能力为本为内容框架能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学本科生培养的内容分析。
(三)研究案例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14级社会学本科生以学生多样化发展证实了能力为本培养经验的可取之处。这一届学生同时经历了学校大环境的变革、班级培养总目标与分阶段目标的实施等与众不同的事件,这些对其本科生学习生涯之生命历程的影响有进一步研究的意义。因此本研究以该校2014级社会学本科生为例,考察生命历程视角下能力为本的培养历程与效果,以期为社会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提供借鉴,并致力于理论层面的提升与总结。本研究的主要特色在于研究者实际参与了案例实施,研究设计上将纵向上的大学生涯生命历程与横向上的能力为本内容结合起来,方法和内容新颖严谨且贴合实际,研究成果具体且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案例与分析
(一)案例总述
2014年8月,37名社会学本科生即将步入大学生涯。截止到在2018年7月,这一批学生加上大二转专业过来的一名男生经历了班级培养总规划与分阶段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以及各时间节点上的学生成长与互动。在将近1500天的大学日常后,一些重要的班级工作内容解释了这群有志青年如何从茫然走向充实、从跃跃欲试到放飞梦想的过程。
限于篇幅,本文仅重点分析班级培养总规划和分阶段计划的内容与理论支持。
(二)班级培养总规划
根据该班在互联网教学平台上留下的文字记录(表1),可见该班总的培养思路为能力为本之价值观、知识与技能框架;并有鲜明的时间阶段的规定性,包括了在大学不同阶段需面对和解决的任务节点,体现了生命历程方法视角。
(三)分阶段计划
班级以“专业为本,兴趣为翼”之“社会学.爱的教育”开展了特色班级活动。时间纵向上,班级的分阶段任务如下:第一学年:我相信;第二学年:我专业;第三学年:我社会;第四学年:我拼搏(表2)。
分阶段计划的内容以学生阶段性个性特征和学习转折点为出发点,既体现了学生个人能动性,又提示外部环境与培养目标下学生的特定能力发展之要求,还显示了学生个人与环境及教育培养的互动,充分体现了生命历程的内容框架与能力为本的实质。
(四)其他
结合该班入校后的问卷调查,班主任进一步与学生一一确认了个人特点、需求和愿景;并相应制定了与学生个人特点相关联的特色培养小组和分类活动方案,确定了贯穿四年的事务优先级规定和班级评优依据的班级管理规则。这些做法进一步体现了学生个人的能动性及其与环境的互动,并从时间节点上强调了大学生涯关键转折点对学生生命历程的影响。
三、结语
本研究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14级社会学本科生培养为例,探讨了生命历程视角下学校宏观环境与本科学业的阶段要求对社会学本科生微观的个人生活和发展的要求与促进。立体生态的人才培养过程的案例研究表明在“能力为本”的培育理念下所培养出来的社会学本科生个人能力对其本科生生涯乃至人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这为我国社会学本科生培养提供了参考和思路。
本科社会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课程质量提升导向下社会学本科生专业认识调查论文
2018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提出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同时,社会学专业学生学业需求的变化加深了专业对于课程质量建设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因此,回应内外需求,科学有效切入,以课程质量提升为基准点,以学生中心为基本情怀了解新时代学生需求,开展实证调查,根据学情事实建设人才培养。
1三亚学院社会学本科生专业认识调查数据描述
1.1专业认识
社会学专业已录取学生中第一志愿比例低,百分比40.7%,40.5%的学生为调剂进入专业学习,56.0%的学生有转专业想法。整体感知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不高,当然这与专业在整个学科生态中的位序、社会对高教学科期许的声望排名有关,同时也要求专业课程建设中着力做好入门教育,以特色和应用的意涵去除学科暧昧性。
按表1信息进一步測算,平均分较低的三个陈述分别是“我认为社会学专业的就业形势很好”、“我认为社会学在社会中认可程度高”、“我认为我之前所了解的社会学专业情况和我原先设想的十分符合”。依此可知廓清专业出口领域、对话人才市场的专业教育需要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行业调查是课程建设中重点延伸课题。
按表2信息进一步测算,平均分较低的三个陈述分别是“我积极阅读社会学领域相关的书籍”、“我经常寻找课本或与课程内容相关资源中的不足和问题”、“我积极地向专业教师请教或交流”。依此可知革新传统授课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探究冲动是经典且应持续关注的基本教学话题。
1.2专业课程
2专业认识与课程建设聚焦话题讨论
(1)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学科,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与反思精神,树立问题意识的敏感,分年级调查显示,无论高低年级,关于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期待高比例分布于“积累知识”与“解决问题”,学生对于知识的增长与知识的应用是受教育者最朴素的诉求,所以课程改革方面,课前预期、课堂学习、课后练习等情境中尽可能设置广阔的知识外延,以事实的、热点的案例启发学生的专业想象力,以论文、报告、实验、随笔、视频、方案等多种形式的成果呈现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师不仅规划课堂展演,也应渗入学生作品达成的过程中,及时积极反馈学生疑惑,引导规范学生灵感,同时积极开拓遴选高质量信息平台,有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课题研究的意识与技巧,既要重视理论视角的多元启发,也要灵活科学方法的多样探索。
(2)关于课程质量与专业认识提升的路径选择,既要交流管理部门与一线教师的经验,也要联动理解学生视野的良方灵丹,调查显示学生对于外在制度设计的诉求内容集中人数分布的方面有“就业指导”、“专业讲座”、“教师指导”。专业建设急需构建“职场人”的轮廓,科学合理论证核心竞争力,课程设置在行业调查和国标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课程地图的脉络与特色,链接权威资源制定人才产出基本标准,增强课程体系的逻辑性。专业建设还应以讲座座谈、社会调查等活动为契机加强与其他院校的互动,搭建学生触碰前沿、拓展思路的平台,同时应积极尝试本科生导师制,增强师生交流,近距离“传递”专业素养。
3课程质量提升思路
3.1重视质量监控
严守质量标准,构建可量指标,全面覆盖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重视学生学习效果的跟踪评价。定期开展课程建设评估工作,注重教学反馈。定期开展学生座谈,了解学生需求,并有详细座谈记录。有意识针对性制定专业会议计划,必须纳入学生全体或学生代表的设置,搭建微信等平台通畅生生、师师、师生沟通。
3.2充实讲授内容
制定专业教师学习交流计划,多渠道触摸学界前沿,突出新观念、新观点、新内容、新方法、新技术。同时每门课厘清知识脉络,形成框架图解,模块化知识体系,强调承继改革之时空背景,重知识的生命,勿要机械灌输,强行输入。
3.3关注知识的应用性
授课尝试以社会事件等实例导入,突出社会学理论和视野的魅力,以培养学生社会学想象力为基本出发点提升知识的应用性,通过专题讨论充分给予学生发表学说的空间,潜移默化反思精神,破解传统二元认知,开阔视野认知社会现象,在描述、解释与预测任務方面灵活方法、拓宽格局。
3.4敏感职场信息
以输出规格反思教学活动,专业教师需要敏感于市场的人才需求,尽管社会学知识对应的职场岗位是模糊的,但需要对话用人单位,落实明确技能需要,缩小培养口径,定位核心竞争,重视创新创业培养,辅助低年级学生做好学习进度计划及职业生涯规划。
3.5衔接课堂与课外
培养学生课外预习习惯,以读书会、mooc学习、社会调查、课程论文等多种形式强化学生自学意识与自学能力,制定考核方案,强化跟进监控;课堂上重视知识应用,以诠释问题、解决问题的倾向延伸课外阅读,贯通课堂课外,让知识的宽度与厚度破格课堂时间的约束。同时加强实践课程设计,开发契合专业培养的实习模式,以学生切实参与构建专业应用性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