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炎症案例分析(病理学——炎症)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病理学炎症案例分析(病理学——炎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炎症
概念:具有血管系统的生活机体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复杂的防御反应称为炎症(inflammation)。
炎症的原因
(致炎因子)
1、物理因子:高温、低温、机械性创伤、紫外线和放射线等;
2、化学因子:外源性和内源性化学物质;
3、生物因子: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原虫、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等;
4、组织坏死
5、变态反应(异常免疫反应)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变质、渗出、增生
1、变质(alteration):炎症局部组织的变性和坏死。
2、渗出(exudation):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蛋白原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体表和粘膜表面的过程。
3、增生(proliferation):炎症区域局部细胞的再生和增殖,包括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的增生。
炎症的局部表现
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1、红、热:细动脉扩张,然后毛细血管开放的数目增加,使局部血流加快。
2、肿:局部炎症性充血、液体和细胞成份渗出。
3、痛:渗出物的压迫和炎症介质的作用。
4、功能障碍:基于炎症的部位、性质和严重程度可引起不同的功能障碍。
炎症的全身反应
急性期反应包括发热、睡眠增加、厌食、肌肉蛋白降解加速、补体和凝血因子合成增多,以及末梢血白细胞数目的改变等。
急性炎症过程
1、血流动力学变化:细动脉短暂收缩、血管扩张和血流加速、血流速度减慢至血流停滞。
2、血管通透性升高:
机制:内皮细胞收缩和(或)穿胞作用增强、直接损伤内皮细胞、白细胞介导的内皮细胞损伤、新生毛细血管壁的高通透性。
3、白细胞渗出:
过程:白细胞边集和滚动、白细胞黏附、白细胞游出和化学趋化作用。
4、白细胞在局部发挥作用:吞噬作用、免疫作用、组织损伤作用
炎症介质
概念:在炎症过程中,机体产生的能介导并参与炎症反应的化学因子称为化学介质或炎症介质(inflammatory mediator)。
炎症介质的作用
功能
炎症介质种类
血管扩张
组织胺、5-HT、缓激肽、PGE2、PGE1、PGD2、PGI2、NO
血管通透性升高
组织胺、5-HT、缓激肽、C3a、C5a、LTC4、LTD4、LTE4 PAF、活性氧代谢产物、P物质
趋化作用
C5a、LTB4、细菌产物、嗜中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细胞因子(例如IL-8和TNF等)
发热
细胞因子(IL-1、IL-6和TNF等)、PG
疼痛
PGE2、缓激肽
组织损伤
氧自由基、溶酶体酶、NO
炎症细胞的种类和主要功能
炎症反应最重要功能是将炎症细胞输送到炎症局部,白细胞的渗出是炎症反应最重要的特征。
中性粒细胞
吞噬降解细菌、免疫复合物和组织碎片,构成炎症反应的主要防御环节
巨噬细胞
1、吞噬
2、激活后释放各种生物活性产物,有利于吞噬和杀伤病原微生物,但过多的生物活性产物可导致组织损伤和组织纤维化。
淋巴细胞
细胞和体液免疫
肥大细胞
在对食物、药物过敏反应、昆虫叮咬及对寄生虫的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嗜酸性粒细胞
参与IgE介导的炎症反应和寄生虫感染性炎症
急性炎症
类型: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增生性炎。
病理变化:
1、变质性炎:
特征:以变质为主。
常见类型:急性重型肝炎、乙型脑炎、阿米巴脓肿、白喉外毒素引起的中毒性心肌炎等
2、渗出性炎:以浆液、纤维蛋白原及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的炎症。
根据渗出的主要成分可分为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和出血性炎。
(1)浆液性炎:
特征:以浆液渗出为主。
部位:粘膜、浆膜、疏松结缔组织。
病变:渗出物弥漫浸润组织局部→炎性水肿;在表皮内和表皮下→水疱;体腔、关节腔 → 积液;粘膜→浆液性卡他性炎。
结局:一般较轻,易于消退,渗出物过多也有不利影响,甚至导致严重后果。
(2)纤维素性炎:
特征:以纤维蛋白原渗出为主。
部位:粘膜、浆膜、肺组织。
病变:纤维素呈红染交织的网状、条状或颗粒状,常混有中性粒细胞和坏死细胞的碎片。
常见类型:粘膜的纤维素性炎(又称伪膜性炎或假膜性炎),如白喉、菌痢;浆膜的纤维素性炎,如绒毛心;肺的纤维素性炎,如大叶性肺炎。
结局:少量纤维素可被溶解吸收,大量纤维素渗出可导致粘连或被机化。
(3)化脓性炎:
特征:以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并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点。
脓液(pus):脓性渗出物,除含有脓细胞外,还含有细菌、坏死组织碎片和少量浆液。
脓细胞:已发生变性和坏死的嗜中性粒细胞
病变:
1)表面化脓和积脓,如支气管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输卵管积脓、小叶性肺炎。
2)蜂窝织炎,为弥漫性化脓性炎症,如蜂窝织炎性阑尾炎。
3)脓肿,为局限性化脓性炎症,形成充满脓液的腔,如脑脓肿、疖、痈。
(4)出血性炎:
特征:炎症灶内血管损伤严重,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红细胞。
病变:常由毒性较强的病原体引起。鼠疫、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不是一种单独类型,常与浆液性或纤维素性炎合并存在。
3、增生性炎:
特征:以增生变化为主
常见类型:急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伤寒等。
急性炎症的结局
1、痊愈
(1)完全愈复:在炎症过程中病因被清除,若少量的炎症渗出物和坏死组织被溶解吸收,通过周围健在的细胞的再生,可以完全恢复原来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2)不完全愈复:若坏死范围较大,则由肉芽组织增生修复。
2、迁延为慢性炎症
3、蔓延扩散:
(1)局部蔓延:炎症局部蔓延可形成糜烂、溃疡、 瘘管、窦道和空洞。
1)糜烂为皮肤或黏膜浅表组织坏死脱落后所留下的缺损,如胃粘膜糜烂。
2)溃疡是皮肤或粘膜深在的组织坏死脱落后所留下的缺损,如上消化道溃疡病。
3)瘘管是指连接皮肤与空腔脏器,或连接两个空腔脏器的病理性管道,如肛瘘、阴道膀胱瘘等。
4)仅一端与皮肤或黏膜相通,而另一端为盲端的病理性管道称为窦道。
5)空洞是由于坏死组织沿自然管道排出体外后在局部留下的空腔。
(2)淋巴道蔓延:淋巴管炎及其所属淋巴结炎。
(3)血道蔓延:病原微生物的毒性产物回流入血、炎症灶中的病原微生物可直接或间接通过淋巴路进入血循环,引起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和脓毒败血症。
1)毒血症(toxemia):细菌的毒性产物或毒素被吸收入血称为毒血症。
2)菌血症(bacteremia):细菌由局部病灶入血,全身无中毒症状,但从血液中可查到细菌,称为菌血症。
3)败血症(septicemia):细菌由局部病灶入血后,不仅没有被清除,而且还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和病理变化,称为败血症。
4)脓毒败血症(pyemia):化脓菌由局部病灶入血后,不仅没有被清除,而且还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和病理变化,并在全身一些脏器中出现多发性栓塞性脓肿或转移性脓肿。
一般慢性炎症
病理变化特点:
1、炎症灶内浸润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单核细胞,反应了机体对损伤的持续反应;
2、主要由炎症细胞引起的组织破坏;
3、常有较明显的纤维结缔组织、血管、以及上皮细胞、腺体和实质细胞的增生,以替代和修复损伤的组织。可形成炎性息肉和炎性假瘤。
炎性息肉
概念:Inflammatory polyp,在致炎因子作用下,局部黏膜上皮、腺体及肉芽组织增生形成的突出于粘膜表面的肿块。
炎性假瘤
由于炎性增生形成的境界清楚的肿瘤样团块。多见于肺和眼眶。
肉芽肿性炎
概念:Granulomatous inflammation,是一种特殊的慢性炎症,以肉芽肿形成为其特点,所谓肉芽肿是由巨噬细胞局部增生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病因:
1、细菌感染:结核病、麻风、猫抓病。
2、螺旋体感染:梅毒。
3、真菌和寄生虫感染:组织胞浆菌病和血吸虫病。
4、异物:手术缝线、石棉、铍和滑石粉。
5、原因不明:如结节病。
病变特点:病灶较小,直径一般在0.5~2mm。肉芽肿的主要细胞成份是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向外为较多淋巴细胞浸润,结节周围还可见纤维结缔组织包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