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论文查重发现抄袭 已经毕业了,但是论文存在严重抄袭,心里很不安,现在想联系学校重新申请写论文,大家给些建议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毕业后论文查重发现抄袭 已经毕业了,但是论文存在严重抄袭,心里很不安,现在想联系学校重新申请写论文,大家给些建议,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不请自来。
私以为题主最好还是先确认一下,自己的文章到底是不是“抄袭的”。
据我所知,本科生的论文,只要写作过程中经历了完整的“扒结构、找文献、找创新点、换自己的数据”这个过程,文章里面又确实有专属自己的创新点,文字内容也不是全盘照搬的,查重也通过了……那么这样的文章,应当是可以被通过的。
当初我写论文的时候,其实也担心过自己的文章会不会和其他人写的太过相似。毕竟水平有限,很难从前辈们的一堆观点里挤出点自己的东西。
然后我咨询了自己的导师。
咨询之后的结果,就是我把自己参考的那篇文献倒着拆了一遍,先学习了一下前辈的写作结构,然后反向搜索了上面的参考文献,并逐一确认了一下这些东西:
2.我所研究的课题,还有没有其他的研究方向是这些文献里没说、而我自己又可以写的。
3.目前我手头上还有没有其他数据可以支持我的观点。有没有大佬在类似的问题上做过其他研究,可以拿过来横向对比填充文章内容的。
当初我自己毕业时,写的是某作者小说中的地域意识。扒完结构、列完提纲、确定了从哪几个方面去解题之后,我的导师也根据我的解题角度给过我不少文献资料,主要是用作横向对比——可以说,这些文献直接让我的文章从篇幅到内涵都“厚实”了不少。(笑)
总之这么一通操作后,一稿的时候我感觉文章里还没有太多原创的东西——而到了三稿的时候,整篇文章给人的感觉就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所以到了最后,我已经可以非常明确地说清楚自己到底写了个什么玩意儿,以及这玩意儿到底是怎么来的(手动狗头)。
其实,在我当初毕业时,我的导师也说过——在本科毕业阶段,受限于自身实力和眼界,我们写论文的时候必然会有学习借鉴。
此时我们当然需要坚持原创、注重细节,但也需要给予自己创作的信心,没必要将自己变成“惊弓之鸟”。
如果题主也经历了我说的这些过程,也的确通过了查重,而且也确实在写作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思考,那么我相信你的文章应当不至于被认定是“抄袭”的。
4月22日更新:
凌晨偷偷更新,厚着脸皮说一下我当初怎么找的所谓“创新点”好了。
本人汉语言专业学渣一枚,水平相当有限,以下说法完全基于个人经历,希望各位前辈和大手子们轻点喷。
本人当初选题前,几乎所有老师都给了这样的提示:
找切口的时候,要么从隔得挺远但是有关系的学科里找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要么就看看自己能不能这课题里整出点儿本地特色,缩小讨论范围。
比如说,我们的研究方向是现当代文学,那么研究对象就可以考虑选个现当代文学史上不那么出名的本地作者,论文的切入角度找得刁钻一点,涉及的专业跨度也可以大一点。
举例,论文标题是“某作者小说/散文/诗歌中的地域意识/地域文化”。
按照流程,咱首先得搞清楚,这回要研究的地域意识具体是什么——而这就是为什么老师们会建议“本地学生挖掘本地作者”。对于自己的家乡,我们定然比其他人了解得更多一些,拥有天然的信息优势。
接下来走流程:搜关键词,找参考文献,扒文章结构、拉文章大纲。
然后本人就尴尬地发现,在当前关于此作者的研究中,地域意识这一问题的前几个切入角度(如该作者作品中出现的方言、饮食、习俗)已经有其他前辈研究过了,而且还整理得比较详细。
好吧,也别那么悲观,至少范文有了嘛。(笑)
既然还是要研究作品的地域意识,显然又必须提到“前辈已经提过的”这几个方面。“相似的观点”是避不开了,这部分描述就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并缩减点篇幅吧。(捂脸)
本人当时因为担心重复率,着实慌得不行,只得绞尽脑汁,拼命避开使用前辈已经引用过的“原作内容”(原始数据)。
大概就差在自己的文中表示,“前辈,您找得不全,我观察其他数据也得到了相似的答案,绝对没有完全扒拉着前辈的成果照搬照抄……至于观点相似,实在是因为双方的原始材料和切入角度一样,我实在翻不出什么花儿来了,求放过”。
但是讲真,光拿着前辈的观点换汤不换药,显然是不行的。不管怎么说创新点还是得找找——哪怕它真的很小。
所以咱在一通操作、写完和前辈相似的观点后,剩下的重点就是找前辈没说的东西了。而这些就是需要咱狠狠填充、大书特书的内容。
例如,本人研究的这个作者,他作品中除了方言、食物、习俗,所出现的元素还有:当地典型建筑风格、带有地域特色的服饰文化、当地的装饰用色偏好等等——
这些元素同样体现了地域文化,但这些切入角度都是前辈的研究文章里没写的东西。
嗯,既然前辈没写,咱就可以愉快地搞事情了。(手动狗头)
本次我们要研究的文学作者是个南方人,而这个作者也在自己小说里写了不少本地建筑。所以之后的新切入点就可以写“从建筑风格角度浅谈某作者小说中的地域意识”。
然后咱就各种搜索资料,去找该作者老家的建筑都是些什么设计风格,这种风格又是怎么出现的,与当地独特的地理地域环境又有什么联系,体现了当地什么文化,等等。
没错,咱一个文学生,因为这个问题去翻了一堆建筑类的参考文献,就为了搞清楚我研究的这个作者他写了些啥玩意儿,虽然用处其实相当有限。
总之,这个过程很曲折。(捂脸)
接着就是翻该作者的原著,找上述这些元素在该作者的文里有什么体现,该作者又是怎么在文中写这些东西的。
简单概括一下:扒作品原文,扒建筑设计研究资料,分析该作者作品中的与建筑相关的地域特色。
不过写到一半咱又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孤掌难鸣。单揪着一个地方的地域特色去描述,显然会说得不够清楚,所以还得再来个横向对比。
这个喜欢写建筑的南方作者,和他同时期那几个同样在文里写了很多建筑的北方作者,他们对建筑的表现都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这些异同点又是如何体现出不同地域差异的。
同样概括一下:继续扒原文,扒北方作者的作品原文,扒研究北方作者的文献资料,扒研究北方作者老家建筑的资料。
最后在“建筑”这个切入角度上,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本次被研究的这个作者,他在文中对建筑的描写,总体表现出南方地区的普遍特色(甲),同时又带有一定的其他特色(乙)。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特色(乙)和常用于描述北方地区建筑的特色(乙)是有所差别的……
然后综上所述,咱就这样在前辈的研究基础上,带着一个自己找出来的切入角度,顺利水了一篇文章(捂脸)。
虽然不是什么特别厉害的东西,但好歹也勉强能厚着脸皮说句“有创新点”了。(继续捂脸)
以及最后,当然不能够忘记标注参考文献,并在谢辞中感谢前辈的前置研究。
不错,作为本科生,我们见识自然相对不够,水平自然相对不高,观点自然可能不够新颖……但是至少态度一定要端正。
既然写作中借鉴了前辈的文章,作为后辈的我们就必须给前辈足够的尊重。通过这种方式,咱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读者“我的观点从哪来的”,尽可能做到有理有据,坦坦荡荡。
顺便,偷偷分享一个整理论文的视频~
稍微谈一谈题主所说的“抄袭”吧。
其实在我看来,除了“重复率”,某种意义上判断“是不是抄袭”其实很主观也很简单——“借鉴”时有没有“不告而取”。
《弟子规》曰,“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其实在本科阶段的学习中,吸收、援引他人的观点既然无法避免,那么就光明正大地“求”好了。
先使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观点,然后注明出处,标明参考文献。后者相当于表明我们“师承何人”,这样实在创新不了的时候,咱至少可以“体面一点”:
看,某个优秀的前辈把话都说完了,咱就只好学习一下,并因为太菜只能在此给出学习笔记了。
何况在现实中,不同的人在文章中使用了相同的素材,自然有可能会创作出相似的东西,毕竟人力有时穷。如果真避不开和前人大同小异的“破题思路”,我们也可以尽可能地用其他方法,比如更换描述、替换引用的数据,给自己的“作品”打上独有的烙印——
好吧,这就是所谓的“降低重复率”。不管怎样,办法总是比问题多的吧。(允悲)
其实说到底,“水平不行”和“态度不行”,到底是两码事。最可憎的往往并不是“呈现相似”,却是“不告而取”。
无论如何,问心无愧就好。
4月29日更新:
看到评论里有提到“本科生论文哪来的创新点”的。
关于“寻找所谓的创新点”,可以参看本篇4月22日的更新内容。此后不再赘述。
再次声明,以下我所说的每一句,都是基于个人对创新点的理解。
一篇文章中的创新点,可以是新对象、新破题思路、新的讨论角度。只要是“写综述分析研究现状时没出现过的”以上东西,都可以算自己的创新点。
正是因为这样的东西特别难找,所以写作时,文章的切口才越小越好。
比如,某同学在学习了“研究甲对象、以A角度进行破题探讨的论文1”和“研究乙对象、以B角度进行破题探讨的论文2”之后,写出“研究丙对象、以AB等角度进行破题探讨的论文3”。
这其中,甲乙丙三个对象是同一类对象,比如,同一时期、三个不同作者的小说作品。
而此时,A角度和B角度在之前关于丙的研究中,确实是没有人尝试过的破题角度。
那么,在针对甲和乙的研究中分别出现的A角度和B角度,看着的确不新鲜,但在论文3里,就可以定义为——“针对丙的研究”中出现的创新点。
在理解“创新”时,我们首先要知道:“新”是一个和“旧”相对的概念。所以至少这个时候,在研究丙的领域,A和B这两个破题角度确实和“目前对丙的研究中,已有的破题角度”不同。
那么它至少此时,在针对丙的研究中是“新出现的”。
如果诸君非要认为,A和B这两个角度在甲乙丙三者共属的学科中并不算什么新东西,从而认为论文3里根本没有什么创新点……
那么也许大多数本科生都要因此被扣上“拾人牙慧”的帽子,再被吐槽一句“本科生的论文里没什么创新点”了。
好嘛,这么理解也许没什么问题,但是某种意义上太打击人了。
大概对于本科生来说,所谓“创新”的意义更多还是鼓励大家尝试和思考,培养一种探索的精神。
毕竟,如果要一个本科生“写出前无古人、拿出来直接震惊整个学界的东西”才算“有创新点”……
——“何不食肉糜”。
拜托了,这种事情就别再压榨本科生了。
对于某一领域的研究者而言,本科阶段也终究只是一个开始而已。这句话其实也是老生常谈了。
至于“创新”一词,只能说:
烦请各位大手子们给本科生们留一些探索的热情和信心,也希望本科生们能够给自己留一些自信。
“创新”从来不是无中生有。更多时候是继承、发扬,还有对某些东西的创造性应用。
毕竟人几乎不可能解决自己认知以外的问题。
只要不是敷衍了事,那就尽力而为吧。
最后再次声明,本篇所有内容都基于个人的经历和认知。适用于某个人、某个学科的破题方法未必就适合其他人、其他学科。
最终还是得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