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唯物论的论文 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容及其当代价值

2023-11-15 11:50: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唯物论的论文 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容及其当代价值,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唯物论的论文

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容及其当代价值

On the Content and Contemporary Value of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摘要: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明显的区别于其他哲学流派,也是使哲学从“解释世界”走向“改变世界”的理论基石。为了实现唯物史观的时代功能,指导新时代的实践,必须通过理论重视现实,通过深度解读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前提、原则、动力以及正确理解其所体现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问题与实际联系,浅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对于早期哲学理论的超越,也是明确区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其他哲学的关键。

Abstrac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one of the two great discoveries of Marxist theory.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makes Marxist philosophy distinct from other philosophical schools, and it is also the theoretical cornerstone of philosophy from “explaining the world” to “changing the world”.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era func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guide the practice of the new era, we must attach importance to reality through theory, and analyze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by deeply interpreting the premise, principle, power of Marxist materialism, and correctly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cialist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re-ality embodied in it. The research theory of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on social history is the transcendence of Marxist philosophy over early philosophical theories, and also the key to clearly distinguish Marxist philosophy from other philosophies.

1. 引言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随着历史潮流应运而生,在人类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列宁将马克思唯物史观称之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1]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中最伟大的两大发现之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探寻唯物史观的过程中,马克思是基于批判地继承前人的历史观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马克思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主要是对与人类社会历史的总的看法和根本的观点。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把握有利于在新时代发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时代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定基础。

2.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发展历程

2.1.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初步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史观初步形成之前,马克思深受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但在马克思通过对以往历史的总结与现实的考究,批判性的继承与发展相关的历史学理论主要体现在完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神圣家族》等著作之后,逐步的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划清界限,从唯心主义中脱离,走向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道路。这两本著作为马克思走向唯物史观打开了理论之门 [2]。

在马克思逐步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脱离之后,马克思在1844年的4~8月间撰写了一部未完成的手稿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部手稿在唯物史观的发展中意义重大,《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主要内容可以被分为以下三个部分:首先马克思在此提出异化劳动理论,并通过扬弃分析了人的本质如何回归。其次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在现实中对工人的剥削。最后马克思系统的阐述了世界的最后趋势即共产主义社会及共产主义的世界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核心部分,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这一时期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劳动观进行扬弃,继承与发展使得劳动的概念有了更加科学与详细的阐释 [3]。马克思站在实践的角度,联系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详细的考察了现实的物质劳动提出了劳动的四重规定性,为马克思主要的唯物史观中生产关系概念奠定了基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出现标志着马克思向唯物史观的进步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联合公开发表的第一部批判性著作《神圣家族》,标志着与鲍威尔等人的新黑格尔派决裂,向科学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又迈进了一步。恩格斯说:“对抽象的人的崇拜,即费尔巴哈的新宗教的核心,必须由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这个超出费尔巴哈而进一步发展费尔巴哈观点的工作,是由马克思于1845年在《神圣家族》中开始的 [4]。”对费尔巴哈哲学的全面批判中,同时马克思也初步形成了唯物史观。

2.2.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成熟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发展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出版,马克思在其中系统地批评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恩格斯指出:“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 [5]。”《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主要有十一条内容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四个主要部分内容为论述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与旧哲学的区别、实践的作用地位、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新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书中,马克思表现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特征。第一,实践是“现实的感性活动”。这意味着实践是一个“生动、现实、感性”的人的活动。马克思提出这一观点,本质上是批判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忽视实践的作用,把实践视为精神活动。第二,实践本身是“革命性”和“批判性”的活动。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 [6]。”费尔巴哈最大的问题是分裂思想和直观、实践和感性的问题。费尔巴哈不理解实践活动和理论活动的重要性,过分的关注情感直观的活动这与实践观的科学性渐行渐远。马克思提出的哲学理论以实践为基础的新的唯物主义,也就是以科学实践为根基的以唯物史观为支撑的雄伟大厦。

2.3.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系统表达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哲学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的发展之前《神圣家族》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科学唯物史观思想,共同完成《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部举世瞩目的巨著。马克思与恩格斯在本书中对唯物史观进行了第一次系统的阐释全面表述了其中的基本原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巨著对以往的旧的哲学进行了彻底的清算,其中完成了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抨击费尔巴哈的人文主义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发展奠定了在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与重要作用。《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理论发展的里程碑,《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被称之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系统表述的重大标志,最主要的原因是马克思系统表述了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即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个结论的产生就是标志马克思主义新唯物主义理论的形成,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形成。

3.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容

3.1. 社会历史的前提即“现实的人”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本质内容即人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马克思废除黑格尔的新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最终结果。因此,唯心主义的历史观,或者说新黑格尔主义者的唯心主义,表现在他们总是认为解决社会主义发展问题只能在批判抽象的思想中寻找,而不需要对现实生活,特别是群众的实践活动进行真正的改变和批判。很明显,新黑格尔派仍然从完全唯心主义的概念出发,根本无视哲学批判的起点必须是现实人的物质创造这一事实。这种历史唯心主义不可避免地不利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在详细揭露了理想主义的错误之后。马克思明确说:“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臆想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7]。”马克思还认为,人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包括家庭、朋友、陌生人、工作、买卖等等。由此可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出发点和来源是现实中的个人。

3.2. 社会历史的原则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两者在社会历史的演进中相互适应和调节,两者之间具有辩证统一性。首先,社会存在在它们的关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们相互影响。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如果社会存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那么社会意识也必须随之改变,因为社会意识的主要目的是为支持和服务于创造和界定社会意识的社会存在。其次,社会意识不仅仅是被动于社会存在,而是能够对社会存在做出积极的回应,两者在社会历史中和谐的发生作用。积极正确的社会意识能够有助于社会存在的发展,相反地消极的社会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存在的发展。这是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这种动态作用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来实施,而人是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人们理解和使用社会意识的方式决定了它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第三,社会意识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具有相对独立性。然而,这种相对独立不能脱离它对社会本质的依赖,离开它作为基础,就会陷入唯心主义的历史泥潭。因此,社会存在具有客观的物质性和基本意义,而社会意识则体现了主观能动性。

3.3. 社会历史的动力即“社会基本矛盾”

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资本主义无产阶级的实际需要,在人类社会生产形式下首先发现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条件的规律,以及由此产生的第二个规律,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条件规律。恩格斯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8]。这表明,人类历史的演变需要动态因素,其中最有力的是生产和互动模式的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了阶级分化和不同阶级之间的冲突。财富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而这种生产活动在历史上一直没有间断过。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两个矛盾运动的发展构成了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历史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作品《德意志意识形式》中详细描述和论证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认为人类历史最重要的规律是与生产力发展状态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规律,从而科学地揭开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本质和根源,这就是马克思的划时代历史功绩。

3.4. 社会历史的方向即“共产主义”

在这种形式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理解,指出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为共产主义的胜利指明了方向。共产主义只能泛泛而谈,因为它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实现 [9]。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详细介绍共产主义的宏伟计划,但提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要求和条件,并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关键发展的基础上,科学地预测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特点和表现。生产力和大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为消灭资本主义创造了物质条件和阶级基础,这正是实现共产主义的需要。生产力的大范围解放和发展将为所有民族实现共产主义的进程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世界相互联系的加深为同时实现所有民族的共产主义创造了阶级抵抗和理论上的可能性。只有在充分解放和高度发展的生产力的世界历史基础上,才能开始真正的共产主义道路。因此,世界历史的普遍性和发展是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的基础和保证,共产主义在全世界得到承认和胜利是历史的必然进程和人类社会斗争的最终目标。

4.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研究是建立在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基础上的,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全面反对和战胜表现在科学观的实践中,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即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复兴。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最后一个反对意见涉及在实践中坚持和应用科学世界观的必要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源于人类实践的科学理念,它不仅是一个科学理论体系,也是实践掌握现实的科学方法 [10]。因此,有必要摆脱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初始立场,从更广阔的历史角度理解社会历史发展,自觉地走向实践的科学概念。只有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产生的历史中找到对中国重建和改革的启示,才能建立科学实用的现代中国观,才能更好地推动现代中国的全面和根本性改革。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全面地揭示了世界历史的客观发展趋势。从人类社会的角度来看,共产主义的人类社会确实是一个共同体社会。通过实现共同体的团结,每个人可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自由。今天,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全面展开,人类面临许多复杂的问题,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只有通过共同的行动,我们才能实现一个和平的世界和达到所有人民的互利互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回到过去的伟大复兴,而是着眼于21世纪所有民族和国家的共同繁荣和发展。因此,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揭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种现实的可能,是历史上不可避免的事件。

5. 总结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这一伟大的思想不是一夜之间诞生的,而是来自于我们前人的理论遗产和对实践的仔细研究。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通过批判性地审视社会历史的旧概念和研究现实生活的问题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于正确理解世界历史的模式和全球化的演变具有重要价值。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