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屈原和渔父两种不同的人生观【精选】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如何看待屈原和渔父两种不同的人生观【精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若论优先级,屈原将国家的兴亡,自己的理想、信念至于生命之上,而渔夫的哲学毫无疑问不会把任何事情排于生命之上,为了活得更好,其它一切都是可以变通的。
最后渔夫抛下的名言也是让屈原无言以复:“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一个近乎完美的暗喻,意思是无论世界如何变,都能在其中找到和谐共存的方式,而估计按屈原的逻辑看,若水浑就只能选择渴死或溺死了。
归结来看,屈原是纯粹的理想主义者,而渔夫十分现实。
两种处世观也带来了截然不同的结局:屈原在楚国覆灭时悲愤地自投汨罗江,兑现了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的预言,而渔夫依然无忧无虑地活着。
乱世和腐败王朝真的不利于理想主义者生存,所以屈原一生注定是悲剧,但我认为他能把信念坚持到最后一刻本身就是一种成功,值得敬仰,因为真正的伟大不是在对自己有利时做正确的选择,而是在即使对自己百害无一利的环境下依然坚持正确的选择。
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结局: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人们还设立端午节来铭记屈原,而渔夫早已被遗忘。
总的来说,就是屈原对自己有着极端的道德要求, 不能忍受自己屈从于世俗。
而渔父的意见,其实是实用主义,既然改变不了世界,那就按照世界现有的规则,从而达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屈原对这种意见显然是无法接受的,他追求的是道德的完美无瑕,而不是个人的利益,甚至不是功业的建立。即使像渔父所说的,可以随波逐流,趁势而起,哪怕最后造福了民众,但是这样已经违背了自己的道德观,违背了自己的信仰,使自己不再洁白无瑕,不再完美。
那还不如清清白白的去死。
这就是屈原——一个道德上的处女座, 精神上的孤高者,愤世嫉俗的狂人,偏执坚守的愚人。
两人的看法很难说谁对谁错。要看在什么角度。
从现在的价值观,以及我个人的观点, 当然是渔父比较有道理, 世界是发展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道德。恪守过去的旧道德,认为整个世界背叛了道德,又何尝不是自己背叛了整个世界。
不能与时俱进,宁可为旧时代殉葬,这在我们当今看来,屈原太过迂腐。
而且道德洁癖达到如此境地,已经偏离了道德的目的。道德之目的,在于移风易俗,教化世间。 过于要求自己洁白无瑕,已经是强迫症,道德变成了枷锁,这是对道德的根本目的的曲解。
所以,即使我们钦佩屈原的精神, 钦佩他对自己信仰的坚守,但是实在无法赞同他的观点。
但是也不能一棒子把屈大夫全然打到。 人在精神上是要自立的, 渔父所说的随波逐流不是浑浑噩噩,而是在认识世界的真面目之后有目的地去操作, 屈原有清晰的认识,只是选择了不去入世而已。
而且哲学和道德是要看环境的。 如果所谓的举世独浊,只是屈原自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那自然是屈原的不是。
而实际上当时的环境是, 楚国朝堂昏聩,君昏臣奸, 一切都是错误的。这个时候屈原要是去随波逐流,那就是同流合污了。 所以能恪守自己的操守,在当时就是非常难得的了,
屈原活成了一个炽热的焦点,渔父看破不说破、是理性的背景板。战争来了,有人慷慨就义、有人保存力量曲线救国。只要心中持守的仁义是真诚的、是非观是清晰的,用何种态度去面对、去执行都值得尊重。
屈原赴死的壮烈会点燃他人的血性,不单是他自己的时代、更成为后世文人墨客发牢骚的模板(梗)。渔父所言智慧颇深,不单是"逍遥自在、凡事看开"而已,更能成为一个用现实主义践行理想的心态平衡点。
在我看来可惜的是,当今中国纪念屈原主要宣传他的“爱国主义”而不是那份清白与倔强,而渔夫的“若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的生存哲学却默默被广大中国人所接受并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