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训练文章 思维训练论文全文

2024-01-05 05:07: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思维训练文章 思维训练论文全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思维训练文章

第1篇:思维训练论文范文

在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即学生对于作文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与抵触心理,导致作文教学效率低下,再加之作文一直属于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内容,针对以上问题,教师需要注重开发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此来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同时,教师也需要改善作文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注重启发学生的写作思路,让他们能够按照自己接受与喜欢的方式开展写作,让学生在思考与创新中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从而能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改变以往写作过程中思考模式固定、僵化的问题,要让学生能够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去写作,展现出写作角度的多元化与创新性。

一、当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较为束缚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习惯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作文思想与模式来展开写作,不能让学生创造性地开展作文写作,这样做的结果便是完全束缚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为了快速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有时会用一种规范化的作文模式来约束学生,这样不仅无法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还会让他们对于作文存在严重的学习排斥心理,认为写作文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同时,教师只是机械地为学生提供一些素材内容,完全抑制了学生的童心与个性的发挥,更导致学生缺乏探索事物的好奇心与自主性,无法对事物有深层次的了解与认识,作文课堂成为束缚学生发散思维的场所,致使个别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完全是“记流水账”。而且,教师的作文教学活动模式较为单一,平时开展的一些作文教学活动也严重缺乏趣味性与开放性,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与想象的空间,完全制约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

(二)作文教学模式较为成人化

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活动中,存在作文教学模式较为成人化的问题。个别教师可能认为自己的思维能力要比学生强,自己习惯于成为学生作文写作的主导者,无论是作文教学的教案设计,还是教学过程活动的模式,教师都会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对作文进行思考与构思,致使小学作文教学存在一定的功利性,完全被束缚在固定的作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可能认为这是理想化的作文教学模式,但是对于学生来讲却是无法理解与接受的。而且,教师完全没有意识到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性,认为孩子的思想观念幼稚、简单,不屑于尊重学生的想法,而且遏制了学生对于人生与社会的思考,殊不知教师不重视的这种情况却恰恰是学生最珍贵的学习优势所在,在强调教学规范与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完全让学生丧失了写作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三)教师习惯用技巧控制学生的思维

在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指导过程中,教师习惯于用技巧来控制学生的思维,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的思维模式中,无论是写作内容的选择,还是写作方法的设定,教师都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模式进行,导致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活动缺乏一定的创造性,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而且,大多数教师习惯于选择一些知识记忆性的写作素材,通过自己精心设定的问题,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步骤完成写作过程与对白,最终实现自我教学目标,但是这样做的结果,便是让作文写作课堂成为知识灌输的课堂,根本没有体现出作文教学中的循序渐进理念。特别是在一些开放性的写作讨论活动中,学生撰写的作文内容大致都是相同的,完全丧失了真实的沟通与交流,更缺乏了表达自我观点的机会,完全扼杀与磨灭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发散思维训练策略

(一)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活动中,要想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需要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为每一位学生设定一个轻松与愉悦的写作氛围,让他们的思绪与心灵不会受到教师的强制束缚,而是能够做到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写出高质量与高品格的文章,进而在写作过程中实现发散思维的训练。另外,教师不能把自己作为写作教学中的强势一方,而是要成为学生写作的帮助者,为学生解决写作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充分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造潜能。而且,在作文写作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需要积极的沟通与交流,实现平等对话,因为学生只有实现真正的学习平等,才能够在思想沟通过程中消除顾虑,能够把教师作为自己的朋友,描述自我的真实想法,从而完全改变传统写作教学中教师权威者的角色。小学作文课的最核心目的,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真正获得发展与成长,拥有创新的能力,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发散思维能力,但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尊重学生与理解学生的基础上,所以,教师要成为学生思考的推动者,而不是学生思考的评判者与指挥者。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不只是要体现在交流与对话中,更多的是教师要肯定学生的思考与写作内容,不能简单地用好与坏来评价学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开展作文教学活动。

(二)借助促进性态度构建轻松的写作氛围

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活动中,要想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需要借助于促进性态度构建轻松的写作氛围,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发散思维始终处于一个迸发的状态,进而实现思维的自由成长。因为学生只有在思维放松的状态之下,才能够写出表达自我真实情感的文章,同时,情感生活属于学生创造性写作的重要源泉,而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却是轻松与快乐的,所以,教师要实现生活场景重现,必须让学生对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思考与创造,在无形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另外,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激励者与促进者,充分给予他们自由写作的机会,并且教师要和学生共同进步与学习,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感受与问题。教师要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推动者,尊重学生对于逻辑的推理,让学生能够在内心的自由表达与思考中,减少一切写作束缚力,写出自己喜爱的内容,从而让他们拥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权利,学会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也是对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训练模式。教师要让学生之间学会分享写作方法与技巧,让他们在对话中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改变以往被迫式的写作对话,让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实现发散思维的训练。在重点与难点写作内容中,教师要适当给予指导与点拨,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把写作主导权交给学生,教会他们如何面对困难,以及如何创造写作内容,培养自身良好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评价活动中,教师要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价模式,借助于开放性的评价模式,为学生构建一个轻松的写作情景与氛围,不要让学生为了快速完成写作任务,而在内心存在较大的写作压力。教师要开展多元化的写作评价,可以结合学生写作内容的创新点与情感性展开评价,多肯定学生写作中的闪光点,提高他们参与写作的自信心。

(三)构建多元化的写作活动

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借助于多元化的写作活动,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通过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观察能力,鼓励他们创造与观察。教师要借助于游戏活动来落实作文教学任务,因为游戏属于学生发展心智与智力的重要手段,游戏能够释放学生的天性与童真,教师要让学生在游戏中认知世界与体验世界,从中拥有更多的感悟,这对学生来讲会收获更多的生活化与创造性的写作素材,在无形之中也训练和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同时,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要提前设定写作模式,而是要让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究,展现学生思维的多样化创作,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提供一个写作方向,为学生开展创造性的训练活动。教师要改变以往封闭式的写作教学模式,而是要设定一种开放式的写作模式,不要让他们失去自由想象与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写作。由于每一位学生的生活精力与家庭背景都是不同的,这也导致了每一位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能力也是有区别的,其思维逻辑与思维模式也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教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这种思维差异化,而且要尊重与理解每一个学生的表达模式,认可学生的写作观点,鼓励学生能够站在不同角度展开写作,完全展示出自己的写作特色。另外,教师要尽量减少一些封闭式的写作问题,要认可学生想象与思考的合理性,在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多多和他们沟通与交流,因为教师只有参与到学生的创造和想象过程中去,才能够真正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借助于多元化的作文教学模式,让每一位学生能够感受到写作的趣味性,能够自主地投入到作文学习活动中去,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发挥与自由思考的时间,让他们能够在内心的思考中完全释放自己的童心与天性,这样才能够使他们融入真实情感去写作,培养自身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改变传统作文教学中学生作文千篇一律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古吉慧,龙群.新课程标准下小学作文教学与认知训练的整合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10).

第2篇:思维训练论文范文

法学家富勒曾经说过:“教授法律知识的院校,除了对学生进行实在法规和法律程序方面的基础训练以外,还必须教导他们像法律工作者一样去思考问题和掌握法律论证与推理的复杂艺术。”[1]这段话强调了在法学教育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在当今中国,法律的制定、修改较为频繁,围绕法条的规范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法学教育要取得长久性的实质成效,更需要重视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实践中法律思维培养的现状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例如,我国法学教育长期以来缺乏对学生法律思维养成的自觉[2]。由于思维训练不是教学大纲的内容,部门法学科的教师们在自己的教学中多数都不会将思维训练贯穿其中。的确,思维能力的培养相对于知识的传授更为“隐性”,需要教学双方更加积极主动,教师既要更加深度地思考教学问题点,又要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和应变能力。因此,有学者提出,当前我国法学教育存在不适应法律思维培养的诸多问题,需要从法学本科教育目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入手加以完善[3]。在法律思维培养方面,逻辑思维的训练可以说是核心和关键。一方面,法律思维过程中人们较容易产生逻辑错误,正如考夫曼在《法律哲学》第二版序言中所说,“基于经验,我知道一再会有违反逻辑基本规则的情形发生”[4]。另一方面,利用逻辑思维这一方法论工具,法学教学不仅可以授之以鱼,更能实现授之以渔。例如,通过触类旁通式的举一反三、通过对已有观点的归谬、通过发现规则的例外等,学生都能更好地实现知识的再生和创造。同时,现今社会新的学情情况对教学方向提出了新要求。当代大学生接收法律类信息的渠道广泛,各种新观点、新思想、新现象都会极大地发散同学们的思维视角。这时,更需要师者在众说纷纭中进行判断、甄别、取舍,而这也是在因应思维活跃化的同时保持思维理性的要求。

二、刑法教学中系统开展逻辑思维训练的高度必要性

在现有的法学本科培养方案中,基本所有法学院系在本科阶段为法学低年级学生皆开设了法律逻辑或形式逻辑的课程作为先修课。但是,仅设置此类课程还不能达到真正实现学生法律逻辑思维能力锻炼和提升的效果。受课程内容、现有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师和学生对部门法的熟悉程度等方面因素所限,专门的逻辑课难以将逻辑与法律进行有机融合。可以说,形式逻辑类课程只能为学生了解法律逻辑思维提供基本的入门,却无法展现法律逻辑思维运作的详细过程,也无法充分暴露学生进行法律思维活动时的具体逻辑问题。刑法学作为法科学生最初接触部门法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和锻炼逻辑思维能力的恰当场合。首先,刑法中的很多问题更与日常生活语境相联系,更能为普通人所理解,因而可以为起步阶段的法律逻辑思维训练提供相对易懂的文本背景。其次,越是对抗性显著,就越需要清晰的逻辑思维。在刑法这个部门法领域,不仅刑事实务中控辩双方有着立场和方向上的外在对抗,即使是刑法领域的诸多内在思维对象,也具有二元对立的明显特征,诸如事实与规范、主观与客观、定罪与量刑、实体与程序,等等,因而面对刑事法律范畴更需要严密而辨证的逻辑思维。此外,刑法教学具有自身的时代特征。随着国门的打开和国际视野的拓展、比较刑法研究的开展愈加深入,刑法教学如今面临稍异于其他部门法教学的一个特点在于:我国立法规定及传统理论主张的四要件犯罪论和国外引介并渗入国内法考及法律实践的阶层论知识之间存在既具有张力又需要兼容并包、取长补短的特别状态。如果沿袭传统做法在刑法教学中仅仅讲授四要件理论,现今已然无法满足知识受众的需求,可以说,刑法教学进入一个知识转型的阶段和时期[5]。本来,中外理论相互有别在比较法的视角下并不是什么特别现象,学习借鉴也是常有的做法。但是,刑法中要件论和阶层论不仅在法系渊源、理论术语、制度规定等方面有诸多不同,更重要的是,两者在思维方式和论证过程上也有较大差异,因而,这两种知识体系之间的学习借鉴以及择优融合相对而言显得更加复杂。因此,克服此种比较法学习困难的最关键之处在于教学中需要加强思维的训练。可以说,刑法教学内容的扩展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密切相关。阶层论知识带有鲜明的逻辑特征,在刑法教学中完善逻辑思维训练对于学生不论从知识论还是方法论上都极为重要。可以说,刑法阶层论学习和规范性思考离不开逻辑思维的密集运用。

三、以刑法教学为载体开展逻辑思维训练的实践与目标

笔者将以刑法教学实践中的探索和思考为基础,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例举说明,对思维训练的不同侧面加以梳理,其中既揭示了思维训练的着力点,也提出了相应的目标指向。笔者将逻辑思维训练分为两大方面共五小点:一方面是结构化训练,其中包括清晰性、完整性和位阶性训练;另一方面是逻辑思维的进一步操作化训练,即深入性和批判性训练。以下分别就这五小点进行具体展开。

(一)逻辑思维训练之一:思维的清晰性训练

首先,概念是思维抽象的起点,思维清晰的前提是概念的明确。在刑法教学中,概念的明确性尤为重要。相比于其他法律部门,基于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刑法中的概念必须尽可能精确。即使概念存在解释的空间,在进行刑法解释的过程中,解释结论仍然受到文义边界的限制。思维的清晰要求法律人对于语言的涵义范围有较好的把握,并能够正确使用法言法语。其次,正确比较概念的异同才能对容易混淆的概念获得清晰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使用相似概念时常见的误用,必须特别强调区别和界限之所在。例如刑事责任年龄和刑事责任能力的划分,很多同学容易混乱,关键就在于对两个概念的种属关系以及分类依据认识不清。若把握了区别点,就很容易理解为何完全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以16周岁作为起点而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具备的年龄条件则以18周岁为界。再次,思维的抽象过程不能忽略重要的具体事实,以案析法的清晰性很多时候离不开具体化。以假定的因果关系为例,甲在乙被执行死刑前一分钟砍死乙,看似同样是死亡却不能抽象为同一结果,需要看到死亡时间、方式等具体细节的不同,因为其正是死因的体现和印证,属于原因判断中的重要事实,不能被抽象掉,如此,运用条件公式判断因果关系时才不会得出荒谬的结论。

(二)逻辑思维训练之二:思维的完整性训练

完整性的基本要求是无所遗漏,除此之外还要求相互关照,协调统一。因此,有机的完整性要求前后连贯,没有相互矛盾抵牾之处。而刑法解释中体系解释这一解释方法也正是完整性要求的体现。其通过解释实现刑法条文用语之间的协调、全文之间的协调,乃至刑法和其他部门法之间的协调。在刑法学习中,思维完整性也要求在部门法之间能够灵活运用关联思维。例如,在认识刑法的罪刑法定和罪责刑相适应等基本原则时,应当能够联系刑法作为公法的基本属性,这两大原则自然也是公权法定原则和比例原则的具体演绎。这就在刑法学和宪法行政法学之间实现了思维的关联。同时,具体而言,在刑法阶层论知识体系内,就同一内容进行多角度思考也更能锻炼思维的完整性。例如“偶然防卫”的问题,既涉及行为无价值和结果无价值的违法性本质之争,也涉及防卫意识是否必要的正当防卫成立条件之争,更涉及未遂犯中具体危险是否存在的判断之争。主张行为无价值,则在正当防卫主观要件方面应采取防卫意识必要说,进而认为偶然防卫构成未遂,这样的观点具有逻辑连贯性。相反,若出现矛盾,结论便难以令人信服。又如,对不知自己的行为构成犯罪这一情形,既可归属于错误论当中的法律认识错误,又可以置于故意论中讨论犯罪故意的认识要素是否包括对于违法性的明知。因为刑法围绕人的行为展开研究,其中主客观内容必然紧密联系,所以刑法知识点的相互关联性极高,往往需要在体系中加以完整性思考。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在分述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串并式、联想式教学,重新链接不同的单元,从而引导学生防止思维割裂,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式的思维局限。此外,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假设不同的事实变量进而推导出不同结论来训练思维的完整性。例如,对于甲为乙买机票导致乙飞机失事身亡是否构成犯罪的讨论,需要区分假设一般日常生活化的买机票行为和假设甲特别地知道有人在特定航班上设置定时炸弹。这样,不同的事实变量既发散了同学们的思维,又能够将例如“实行行为”和“特别认知”这些本来分布在知识树不同位置的内容联系起来,为将来面对实务时能够完整而缜密地分析案件打下基础。

(三)逻辑思维训练之三:思维的位阶性训练

思维的位阶性涉及思维运行的动态要求,是指思考过程中不同环节具有此先彼后的逻辑递进关系。首先,在宏观上,刑法中阶层论的知识转型就需要整体的思维方式由平面化、流水式向立体化、阶梯式转变。阶层犯罪论的思维长处就在于其具备分步骤、分阶段的精耕细作,将认定犯罪的先后顺序加以明确,减少重复劳动,提高经济性,并具有对案件同等操作的普适性。其中,客观判断优先于主观判断、事实判断优先于价值判断等规律也越来越成为共识。其次,在微观上,在具体的刑法学习细节中,位阶性思维方法也有着事半功倍之效。以刑法空间效力中不同的管辖权适用这一具体知识点为例,属地管辖优先,而后依次递进式地判断属人管辖、保护管辖、普遍管辖,前面判断一旦成立后续判断即不需进行。在思维中明确这一位阶关系对于学生学习、判断具体案件的管辖依据有着点睛作用,判断效率和正确率显著提高。

(四)逻辑思维训练之四:思维的深入性训练

首先,现实中的法律适用并非就法律规范之大前提和具体事实之小前提简单运用三段论法即可导出结论。实际上,除少数的事实典型对应于特定规范的案件以外,更多的法律适用过程包含演绎推理和涵摄的平行过程。其中涵摄的过程即为思维更加深入、脑力运转要求更高之过程。将事实“归摄”于法律规范,需要目光不断往返于事实和规范之间,对事实作出合理裁剪和认定,对规范进行正确选择和解释,进而得出法律效果的结论[6]。其次,很多法学问题的讨论不能浮于表面,看似具体的争论背后涉及更深层面的分歧。以正当防卫的讨论为例,笔者会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展开分析。例如,防卫过当与否判断的第一层次涉及:是否超过必要限度?防卫人是否有退避义务?第二层次则涉及:正当防卫阻却违法的本质如何?防卫是否是一种权利?第三层次则甚至上升至法理层面即:如何处理道义和利益的关系?权利何时应受限制?这样,一步一步地分析争论背后的争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得到更切实的锻炼和提升。再次,刑法知识转型的特点之一即更加重视实质的规范判断。以具体的刑法问题来看,例如因果关系的条件判断可以说是事实判断、形式判断;客观归责理论则是规范判断、实质判断。当然,类似的实质判断贯穿于刑法始终,不再赘述。实质判断要求超越自然事实从而进行更为本质的评价,当然这也不再是纯形式逻辑所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体现了法律逻辑思维的共同特征即其不可能价值无涉,相反必然是结合价值判断的。逻辑思维深入性训练在论文指导、辩论指导等超越局部知识框架的互动教学中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学生拨云见日,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五)逻辑思维训练之五:思维的批判性训练

对逻辑思维加强上述清晰性、完整性、位阶性及深入性的训练本身即是为避免逻辑错误打下基础,同时,在批判他方观点时也更容易发现不合逻辑的“硬伤”。可以说,批判性训练也是对前述训练的反面整合。首先,对于违反逻辑清晰、完整等要求的逻辑谬误能够快速地反应。常见的逻辑谬误有概念混淆、循环论证等。概念混淆,也有称为偷换概念。在逻辑上,对于某一概念的运用,如果开始时用在某种意义上,就不能中途改变它的意义,否则就破坏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逻辑上偷换概念的错误[7]。而循环论证则是指基础命题的结论再次被拿来当作自己的理由使用,借此形成了循环。若要辨明这种将结论隐含在前提中打太极式的循环论证,便需要特别注意论证前提,对论证过程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保持连贯的考察。其次,还应当识别常见的逆语句错误,即从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推论到附条件事物,或是从法律效果的一个充分条件没有实现推导出法律效果不发生。此类错误的关键在于没有正确区分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再次,正确运用归谬论证能够实现有效的间接批判。归谬论证是指假定对方的命题为真,然后以此为前提按其逻辑进行推论,最后导出无法接受的荒谬结论,使得对方观点不攻自破。归谬论证是驳论的有力武器,但是应当谨慎地使用,因为归谬论证必须满足一系列条件如谬误性要求、正确推论要求、排他性要求、完全性要求、独占性要求等,才有效成立[8]。

四、刑法教学中逻辑思维训练的总结与展望

第3篇:思维训练论文范文

关键词:土木工程,拔尖创新,培养模式

引言

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国家重点关注的社会活动内容之一。随着中国国力的持续提高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也越来越大,诸如长距离跨海大桥、超高层建筑、长距离海底隧道等高难度建设项目的成功完成标志着我国土木工程建设水平进入到一个新的高度[1-3]。根据当前最新统计分析,中国的土木工程设施建设中无论是土木工程设计、施工还是土木工程行业的科学研究都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4-7]。人才是推动行业进步的源动力,拔尖创新型人才更是行业进步的关键力量[8]。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一种行业想要获得快速的发展,高精尖人才或者说拔尖创新型人才必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无论是什么行业这种拔尖创新型人才都是被需要的,同时关于这类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探索也从未间断过[9-11]。本项研究基于吉林大学本科教学改革项目《土木工程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与实践》,经过项目预研、正式研究、分析总结几个阶段,历时7年完成土木工程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此项研究重点关注创新思维训练模式、学生个性化特质延展、指导教师队伍针对性建设等几个方面,在项目结题之际获得的研究结论可以为后续土木工程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些经验和建议。

1大学本科阶段拔尖创新培养理念的重要性

大学承载着国家人才培养的重大使命,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思考并实施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并输出培养经验[12]。大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本科阶段的培养关乎学生创新思维的锻炼、个性化能力的延展等诸多重要方面,是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13,14]。欧美国家的先进大学培养经验已经充分证明,大学本科是塑造“创新灵魂”的关键学习阶段,学生在这个时期完成其创新思维和专业知识的第一次正面碰撞,并且是良性的碰撞模式,如果在这一阶段学生接受到的是注重创新培养的本科教育,那么学生将受益终生,国家也会收获越来越多的拔尖创新型人才,我们将会有充足的人才储备保证国家在科技创新的快车道上越走越稳。

2土木工程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1研究样本及研究方案

研究团队选取吉林大学2012级~2019级土木工程专业道桥方向230人作为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示范对象。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项目研究团队将本文中关于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应用其中,对学生的培养过程、培养结果等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具体的研究计划如图1所示。

2.2培养模式探讨

如何在大学本科阶段开启土木工程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一直是全国土木类专业教师持续关注的教学改革内容之一。论文作者经过多年对国内外教学方法的深入研究和多年来对教学方法及教学结果的总结分析可以发现,完善的创新思维训练体系、深层次的个性化特性延展及教师指导力量的保障是当前阶段大学本科土木工程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合理模式。

2.2.1建立创新思维训练体系具备创新思维方式是拔尖创新型人才必备的基本特质。教学实践充分证明,大学本科阶段是进行此项能力训练的最佳时机。土木工程专业具有十分显著的工科专业特性,理论知识需要和实践环节深度融合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创新思维能力的获得也同样源于理论和实践融合的土壤。按照传统的课程设置,本科低年级需要进行基础课程如数学、力学、物理等科目的学习。由于学习内容与专业内容看似有一定区别,所以常规的教学环节容易忽视这个阶段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团队对低年级同学进行全程“专业熏染”,成立多个学习小组,由教授团队的博士生或者硕士生担任学习小组的组长,定期举办讲座沙龙活动,将低年级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进行适当对接。实践证明,很多学生的第一次头脑风暴是在这个阶段形成,并对后续创新思维能力的获得起到了重要作用。全天候开放性实验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课题小组轮转、课程设计及实习是高年级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主要途径。作为教师应该以培养高质量学生为根本出发点,在开放性实验计划和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这两个环节由被动变主动,设置高水平且数量足够的实验选做题目。同时启动课题小组轮转制度,让有精力的学生了解更多适合专研的内容,以期提高学生知识广度。同时常规的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不能墨守成规,指导教师在设计内容的难度和广度方面要下足功夫。

2.2.2学生个性化特性的延展在本文中学生的个性化特性意指学生自身对某一方面的学习兴趣或者学习天赋。本论文的研究团队一直倡导学习应该在快乐的情绪中进行,所以学习兴趣就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性是实现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又一个重要途径。摆脱传统单一模式、单一目标的教学训练模式,研究团队在常规的教学活动及非常规的训练模式中注意挖掘学生个体的特质,让乐于推演并且具备推演能力的学生进行基础理论层面的力学分析,让热衷于计算机编程的同学通过程序解决土木工程中繁琐的求解问题,让具备超强动手能力的同学自行设计高难度实验解决复杂的工程技术问题等。

2.2.3指导教师队伍的针对性建设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是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诸多环节中重要一环。此处的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与常规的增加教师数量不同,本文针对性的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主要指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和对应教学思想的转换。研究团队的实践证明,在教学培养的诸多环节中,指导教师应该以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这种培养目标为纲,打破常规教学模式,在诸多教学活动中主动寻求教学变革,组内教学人员充分交流、充分动员。在完成教师自身教学思想的转变及相应教学模式的准备后,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避免千篇一律式的教学方式,要乐于、勤于发现学生的特质,并为学生个体制定最优的培养方案。

3教学成果检验

研究团队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已经毕业并具有一定工作年限的70位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及功能发挥两个方面进行了调研和总结。在创新能力方面分成四个级别,分别为“A具备特别好的创新思维”“B具备良好的创新思维”“C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D不具备创新思维”。在功能发挥方面同样设置了四个级别,分别为“A正在发挥拔尖创新人才功能”“B已列入人才梯队培养序列”“C正在进行考察”“D工作成绩不理想”。两个方面的调研结果如图2,图3所示。基于上述两个方面的调研结果可以得出,研究团队持续开展的创新思维训练、学生个性化延展、指导教师队伍针对性建设是很有成效的。在创新思维方面,A,B两个级别累计达到70%,在功能发挥方面A,B两个级别累计达到49%,标志着研究团队开展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结果。

4结语

第4篇:思维训练论文范文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科研思维;培养

为加速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的培养,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临床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1],开始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招生,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侧重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能结合临床实际,学习并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四证合一”培养模式促使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需创新与拓展专业培养方式的内涵和外延,要求培养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要有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同时也要掌握临床科研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科研能力[2]。因此,培养科研思维能力对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至关重要。科研思维能力是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科研能力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在传统培养模式下,由于相关教育部门对科研能力的重视不足,导致专硕生的日后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故要求其在科研能力的培养方面下功夫,从科研创新思维、科研实践能力和科研理论能力等层面出发,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3,4]。而科研思维能力主要以逻辑思维训练为主。本文就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现状,及如何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进行了探讨。

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现状

1.1科研能力培养环节薄弱

通过对2000年至2016年收录的有关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文献进行分析[5],教学方法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中显著的问题。表现在教学方法偏向传统的教师讲课、研究生听课,完成作业,闭卷考试,过于模式化,科研思维能力培养效果欠佳。另外,传统带教模式下,由于过分强调实践性和操作性,更加弱化知识的深度,研究生不能进行很好的临床科研思维训练,科研能力的培养更加缺失。在对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习的43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包括18名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的调查也进一步表明[3],临床轮转工作繁重和技能学习压力大,由于缺乏科研思维的培养,科研能力不强,其在临床科研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也就缺乏应对之策,从而放弃解决。而科研能力的培养更多的在于科研思维能力培养而非实验室各项技术和临床操作的指导[3],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应在注重实践与操作技能教学的基础上,同时注重知识的深度,引导研究生主动思考,提高科研创新思维能力。

1.2重临床实践技能培养,轻科研思维能力培养

在对全国37所医学院校或综合性大学医学院的专硕研究生的调查中发现[6],89%的研究生非常重视职业规划,计划进入三甲医院从事医疗工作,对临床实践技能方面高度重视,在研究生的自我评价中,临床实践技能评分最高,而科研能力评分最低,印证了研究生职业规划导向致使科研思维能力培养不重视,基本的科研能力欠缺,满足不了三甲医院对高层次应用人才的需要。在目前“四证合一”培养模式(即执业医师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硕士研究生毕业证、硕士研究生学位证)实施下,使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临床医院有33个月的规培转科学习,而临床医院的导师更多地从医生的角色出发,重视对研究生临床操作技能及实习能力等专业技能的指导,忽视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思维训练相对薄弱,其科研能力自然也得不到很好的训练和培养[7]。

1.3强化临床技能考核,弱化科研能力考核

由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其目标培养上主要侧重临床技能培养,促使各医学院校普遍将临床技能与实践能力考核作为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临床训练过程逐渐趋于规范化管理,尤其是使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对研究生的临床训练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对科研能力的考核相对不足,虽然大多数的研究生参与到导师的课题研究中,但是并不作为毕业考核的重点指标。

2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索

2.1优化课程设置,强化授课知识的广度、深度和新度

首先,整合基础课程,为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奠定基础。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能为研究生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及认识世界的工具和方法。譬如英语课,英语在临床医学科研方面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载体,对提高临床英语阅读能力非常重要。其次,专业必修课强调“结合学科前沿”,是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核心和精髓,一定要根据学科范围及其发展趋势,把本学科前沿知识以及体现当代科学发展特征的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整合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8]。把临床医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作为重点课程,开设学科前沿进展的课程,目前已开设的主要有外科学前沿、内科学进展、肿瘤学前沿、免疫学进展等,为研究生提供前沿知识,加强思维能力培养。第三,专业选修课设置充分考虑学科交叉融合,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利用高校综合优势,提倡全校范围内选课,比如医学人文道德课程、理学院的医学高等数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生物信息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各类计算机软件使用等提高医学人文素养、数学、逻辑、统计等能力的选修课程。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教育、通识教育、基础医学教育、临床医学教育,扩大医学研究生的视野、思路和知识面,提高其在医学领域更多的科研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

2.2加强教师授课方式引导与信息化建设

教师授课方式和引导直接影响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研究生信息获取渠道比较广泛,但是缺乏在知识的海洋中敏锐把握核心主线和趋势变化的能力。教师可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诸如PBL教学、CBL教学、Sandwich等教学手段,加强对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引导。PBL教学的优势是小班上课,8人一组,能够放手让研究生通过主动思考,边分析、边总结。例如肝炎病毒的免疫应答是个前沿问题,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将肝炎病毒的免疫学机制以实际病例的形式融入其中,引导研究生查阅文献、分析病情、探讨免疫学机制的最新研究,最后引导研究生完成肝炎免疫学治疗的设计方案,研究生在讨论中激发科研思维。CBL教学也非常适合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其能突出案例的引导作用,既能够结合临床实践教学的需要,又能够通过案例分析,融入思维能力培养,为较好的一种教学形式。如,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引入艾滋病的案例,讨论艾滋病致病的特点,结合HIV的生物学性状,给研究生布置作业,引导研究生独立思考艾滋病疫苗的设计思路。Sandwich教学侧重研究生自学能力,团队能力培养,在自学过程中促进科研思维能力训练。为进一步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在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如慕课、微视频、雨课堂等,将传统知识通过分解使学生进行碎片化学习,快速掌握基本知识,然后通过开放性平台引导研究生进行以讨论为主的扩展式学习。在此环节,教师的引导作用是主要因素,对教师自身素质要求更高,教师首先需要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信息化平台,从而有效把控教学,促进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医学信息化快速发展和医学知识不断更新,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我能力,才能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好地引导研究生接受前沿信息,切实提高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

2.3在实践技能培养中提高科研思维能力

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周期长、任务重的特点,将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实践技能培养中,在有限时间内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效率。研究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会一种方法,而要教会研究生思考选择最佳方法,引导研究生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操作。一方面通过研究生实验课,在实验课前,教师引导研究生进行实验设计,懂得对照分组的重要性和实验流程设计的逻辑性;实验中,随时引导研究生对目前步骤含义、用途和方法的深入思考,对每一步的结果积极分析、判断,制定下一步方案;实验后,以开放性的问题引导研究生的发散思维。比如教师可借鉴给学术学位研究生开设的《感染与免疫》实验课程中的溶血空斑实验授课流程。首先提前布置,让研究生设计实验方案,实验课上,引导研究生思考脾细胞的分离方法有哪些,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在哪,采用方法的依据是什么;在小鼠的脾细胞悬液离心洗涤一遍以后,引导研究生深入思考去除红细胞的方法有哪些,以及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同时为验证这些方法的实际效果,可进一步通过分组设计,增加红细胞裂解液、蒸馏水两种干预因素,比较不同处理组之间去除红细胞的效果。实验后,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研究生进一步思考完成溶血空斑实验检测后,进一步做什么工作,开拓研究生的思维。通过总结、反思、讨论进一步引导研究生优化实验设计,比如脾细胞悬液的制备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能收集到最大量的脾细胞,溶血空斑实验的方法采用双层玻片小室法、琼脂平板溶血空斑法还是采用何种方法优化实验。如果研究生在开设的实验课程中将每个实验都能通过设计、优化、操作来检测证实自己的判断,实验设计的逻辑性、合理性、完整性都能达到一定的高度,此流程正是科研思维及临床科研训练的过程,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临床实践,医院可搭建科研服务的双向指导和培训,按照标准要求完成每个科室的项目后,纵向上将科研嵌入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中,由导师和医院科室教师随时启发引导;横向上主要针对临床病例课题,开展基本流程选题、文献检索、社会调查、数据处理、论文写作等进行专业化指导和培训,从而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

2.4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科研引导作用

导师作为研究生阶段科研思维培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除课堂教学外,还需承担更多重要的工作及肩负更重要的责任。导师不仅需要通过言传身教树立榜样,对研究生科研思维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更需要有针对性地对研究生进行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导师以科研课题为载体,将科研逻辑思维培养贯穿于研究生培养整个过程,让研究生查阅文献,帮助研究生梳理研究方向;通过提出科研问题、立题论证、研究方案设计等方式锻炼研究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以论文研究为主的研究生组会,让研究生精读文献、专题讨论,为研究生提供科研思维训练的环境及氛围,使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2.5开展学术交流与学术讲座

校校合作、校院合作,搭建科研分享平台,定期聘请国内外高校、医院知名专家开展专题科研讲座,了解国内外最新科研动态、立题理念、课题目标、研究内容、科研方法、技术路线、结果分析等内容,研究生参加科研型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对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具有重要作用,经常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有助于拓宽视野、博采众长、集思广益、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对研究生形成独立的科研思维能力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3结束语

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培养的一个重要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医学高校可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教师授课方式引导与信息化建设、在实践技能培养中提高科研思维能力、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科研引导作用、开展学术交流与学术讲座等途径,将临床实践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培养有机地统一起来,构建一个培养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的良好氛围和环境,从而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促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综合能力的提升,满足医院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J].中国教育,1998,17(5):3-5

[2]张萍,张艳萍,梁德东,等.“医教协同”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创新培养模式构建[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6,15(4):333-336

[3]徐昊,鲁继红,于岩岩.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9,39(6):446-449

[4]李萍萍,王鹿,陆梅华.医教协同发展背景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探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8,32(1):15-18

[5]邓锐.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问题的荟萃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8:122-123

[6]任延刚,袁本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9:32-36

[7]吴春红,任东明,张世忠,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医学技能基础上的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194-195

第5篇:思维训练论文范文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1998年国务院和教育部第一次出台指导性政策意见,提出要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1999年,清华大学举办了第一届创业计划大赛,同年,全国首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开赛,标志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始[5]。近年来我国的双创教育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制定了具体的要求,做了相应的详细部署,同时还创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试点单位,总结经验,逐步推广。针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除了起步晚、起点低、资金和政策制度保障不力等共性问题[6],还有一些自身特点,比如,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传统精英式本科教育应对社会需求变化的转型定位,本身对自身办学定位、办学特点、办学道路的就尚在探索当中,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之后,对双创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教育形式及内容流于表面,创新不够,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定位易不明确,容易造成人才培养模式不科学的后果。再有就是应用型本科“双师双能”型教师较多,但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教师师资力量不足,双创教育会有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第三个,本身应用型本科有重实践的特点,实践平台、实习基地本应是其长处,但将这些与双创教育有机融合却做的不够,造成创新创业依然缺乏平台。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材料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本研究认为,要提升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除了要建立完善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的创业教育体系,还可以从优化专业结构、构建课程体系、设计教学项目、强调实践训练、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建设、搭建校企联合平台、改革考核方式等具体方面来凸显其实践性、应用性、技术性、创新性,从而促进应用型本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研究以应用型高校——西安航空学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具体改革的专业方向,基于以上思路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和完善的策略和构想,以期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具体对策有以下几点。

(一)建立健全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在明确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前提下,优化当前课程系统设置,结合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现,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本研究在学校满足修改要求的前提下,在西安航空学院材科科学与工程2017版培养方案中,试点性开设以专业为基础的创新思维训练先导课程一门(《无机非金属材料创新研究方法导论》,24课时),开设创新综合实验一门(材料科学基础创新综合实验课),增加和改革课内创新综合实验8课时(《材料成形基础》、《金属材料》、《材料加工方法》、《航空材料概论》各2课时)。在2019版大纲中又增加校企合作的企业高工参与授课的《材料科学创新创业系列学术讲座》16课时;另外,原版培养方案中一直在实践教学板块包含《材料创新设计》、《材料创新实训》两个部分针对创新创业的环节,在新版培养方案中得用保留。至此已经形成了先有研究方法教育(创新研究方法导论),紧接理论课程中运用此方法的训练(课内创新实验),再联合贴近企业生产实操和生产需求的创新创业讲座,最后衔接实践环节的集中课设和实训,培养方案中创新创业部分的课程体系已经相对完整:有方法论教学,有对在理论知识中对方法论的运用训练,有贴合企业实操的讲座,最后再结合集中实践环节的夯实。

(二)改革创新创业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突出可迁移能力的培养

培养方案中课内创新实验的设置与专业理论知识的结合最紧密,如果采用传统的授课方法很容易沦为单纯对理论知识的重复性验证,而丧失创新创业教育的效能。改变单纯的验证性实验,而体现对理论课学习的基本原理的应用,并突出对创新思维方法的运用,一方面可以聚焦复杂工程问题,同时也可以强化双创教育。另外在实验过程中分小组进行,突出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解决问题等可迁移能力的培养。相应的在集中实践环节中,改参观实习为动手操作加分组讨论加头脑风暴,针对企业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分析讨论并实地提出整改建议,这种“问题导向”的模式进行实训,并写入实习报告。除了授课方式,在考核的时候,突出能力目标导向,综合检验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理论课程考核时考试题目增加开放类、创新论述类、举一反三类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让学生现场发挥,根据思辨能力打分。实践类课程实行允许偏差的单一变量参数表征法,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完成任务,根据完成程度和创意效果打分,突出对创新和信息处理这两类可迁移能力的量化考核。以上所述的授课方式要求和考核要求改革已经写入新版课程大纲,并在其中有详细的量化型要求,对哪种授课方式支撑哪一个课程目标,哪种考核方式支撑哪一个课程目标都有清晰表述,深刻容易培养方案的量化产出体系当中。

(三)建立一支“数量足、理论精、实践强”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目前,我国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并没有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如何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并将其与实践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相结合是本项目的一个研究重点。首先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人数比例,同时对全校教师进行双创培训,采用开交流报告、邀请校外专家谈创新方法做讲座、组内成员互相交流创新心得、邀请教育学专家谈创新教育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双创和双创教育能力。近年来,西安航空学院在创新创业学院领导下,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各级双创竞赛、学科竞赛为契机,开展各种大赛辅导培训会,不仅针对参赛学生,更主要正对指导教师的能力进行培训,以此将对双创教育有兴趣也有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集中起来,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此举不仅使提高了学生的竞赛成绩,更有形的提升了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

(四)切实利用好校企合作平台,夯实双创教育的“转化”环节

应用型本科有众多实习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平台等好的实践教学场所,但是如何真正用好这些平台,发挥其更大的作用却尚有许多工作要做。传统教学中,学生仅仅能够在企业中进行参观、观摩、听讲解之类的实践教学模式,即便能够上手实操也仅仅是单一工位、单一设备的简单操作,如双创教学并没有任何联系。但其实,如果能够找到连接学生和企业需求的桥梁纽带,就可以深化与实践基地的交流合作,实现学校科技创新人才资源与基地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的有效对接,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长效性和常态化工作机制。在学校层面,西安航空学院西安航空基地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在航空基地科创大厦建设“筑梦蓝天创客汇”众创空间,帮助入驻的创业团队进行创业项目的孵化,实现创业项目的产业化;在学院层面,材料工程学院有“材料创新创业学会”,召集学生参与教师的各类科研项目,尤其是学院校企合作平台科研项目,帮助学习提供创新能力、贴近企业实际需求、寻找创业契机。另外学校还有创新创业系列沙龙、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基地等多层次、多方位的平台设置,来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研究的初步成果与经验分析

本研究试点创新思维训练先导课程1班次,创新思维引导授课方法1班次,取得引导导向“雨课堂”互动教学课件一份;进行“问题导向”模式实践训练8人次,取得“问题导向”模式实训指导书一份;参与教师校企合作科研项目5人次,学生发表科研项目相关科研论文2篇,在合作企业就业2人;指导参加大学生材料热处理创新创业大赛1人次,并获优秀奖;教师公开发表相关内容教改论文2篇,取得较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教育模式探索经验。1)对材科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工作如何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培养工作紧密结合进行思考,其结果总结为《新建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建设初探》公开发表在西北联盟年会论文集中。对应用型人才建设的特点有了新的深入理解,总结出了我校材料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特点和方向。2)对材科1802班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作为创新思维训练先导课程进行试点。对其实践课时只限定选题范围,让学生自行分组,讨论并选定实验题目;之后自行查找资料,设计完整实验计划,将计划与教师探讨后,根据教师意见进行修改,确定最终实验方案;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后,分析实验数据及成败经验,教师总结实验问题后,撰写实验报告。本次试点全程80%以上的工作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全程记录只提供建议和辅助指导,在最后的总结中指出学生优缺点。根据本次试点的经验,在《教育现代化》期刊,公开发表教改论文《应用型本科院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实践类课时渗透翻转课堂创新教学模式研究》。对实践类课程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创新思维进行了有益尝试,并取得较好效果。3)对飞行器制造专业2016、2017班的《金属塑性成形原理》纯理论课,采用“雨课堂”引导互动式教学方法进行试点,利用“雨课堂”插件促使学生参与引导互动,对纯理论课程采用引导式思维教授方法进行了有益尝试,取得引导导向“雨课堂”互动教学课件一份。4)于2018年暑期,带领学生在“西安皓森精铸有限公司”进行了为期三周的锻炼实践。采用“问题导向”模式,针对企业生产中碰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各工序调研、采样测试、分析原因、验证解决的程序,锻炼学生应对复杂工程问题,利用创新思维,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根据此次经验,撰写实验指导书一份。5)指导1人参加第五届中国大学生材料热处理创新创业大赛,并获优秀奖;指导5人参与与“西安皓森精铸有限公司”合作项目“不锈钢铸件加工表面夹渣机理研究”,发表相关内容学术论文2篇,2人已在皓森精铸有限公司就业。本研究依托西安航空学院高等教育研究项目,经过2年的实施,基于应用型本科的特点,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培养、双创教育平台建设四个层面进行了有效举措,构建了相对立体、完善、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双创教育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开展取得了有益经验。

参考文献

[1]丁俊苗.以创新创业教育引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三个阶段与高校新的历史使命[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7(01):1-6.

[2]徐杨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3]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2):66-70.

[4]王佑镁.当前我国高校创客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综述[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04):20-31+87.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信息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