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重点论文网原创论文)
Classroom Instruction of Chinese Teacher’s Language Art
摘 要
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艺术性,纵然是枯燥乏味的内容,也能讲得生动形象,有条有理,亲切悦耳,优美和谐,学生听起来简直就是在享受一顿“语言艺术”大餐。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求规范、准确、生动形象,具有逻辑性、启发性、趣味性、通俗性。本文拟从导入、讲授、结束新课的方法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对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作了一些较有实用意义的探讨。
ABSTRACT
It seems that we are in kind enjoy when the teacher uses rich artistic language in teaching, the sound listens to comfort the ear. Ever the tasteless article when he uses artistic language, we will feel live and clear which also enters the buckle and has holds true, or wears that enjoying our "the word" as the western-style food. Great positive affection is requested we should use normal, accurate logical, lives the image, makes every effort interestingly and orally humorally. My article had the intense searched on Chinese teaching art from the new lessons’s intention and the method of teaching now lesson.
Key words: chinese; classroom instruction; language art
目 录
摘要……………………………………………………………………………Ⅰ
Abstract…………………………………………………………………………Ⅱ
目录……………………………………………………………………………Ⅲ
导论……………………………………………………………………………1
一、语言与教学语言…………………………………………………………1
二、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2
1. 注重逻辑性……………………………………………………………2
2. 讲究启发性……………………………………………………………3
3. 力求生动性……………………………………………………………3
4. 富于幽默性……………………………………………………………4
5. 富有感染性……………………………………………………………4
6. 注意通俗性……………………………………………………………5
三、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艺术…………………………………………5
1. 导入语的运用艺术……………………………………………………5
2. 讲授语的运用艺术……………………………………………………6
3. 结束语的运用艺术……………………………………………………8
结论……………………………………………………………………………9
注释……………………………………………………………………………10
参考文献………………………………………………………………………10
致谢……………………………………………………………………………11
导论
语文学科除了它的科学性特点之外,还有一个其他学科很难具备的艺术性特点。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这种艺术性特点得以展现的中间媒介,便是语文教师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课堂教学语言,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有的语文老师讲课,听起来简直就是一种享受:亲切和顺,音调优美和谐。纵然是枯燥乏味的课文内容,从他口中讲出来,也能讲得生动真切,有条有理,听课就是在享受一顿“语言艺术”大餐。可有的老师则不然:或语言干瘪乏味,表情呆板无趣;或高腔高调,像开机关枪一样,把人压抑得透不过气来;也有的是干涩枯燥地照本宣科,满口的名词术语,让人听不懂;还有的是漫不经心,少气无力,讲得直让人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语言,即使内容再好,准备再充分,也难以打动学生。由此,我认为:语文教师必须讲究课堂语言的艺术魅力。
一、语言与教学语言
语言是传授知识、交流思想的工具。
从语言本身结构看,语言是一种符号体系,它是由语音语义结合的、由词汇语法组成的符号体系。语言是人类藉以思维和相互交际的一个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一个变动的音义结合的结构系统。
语言作为思想的体现和表达,是赋有意义的符号。它是主体之间的一种思想性关系,反映了听与说、读与写、理解与接受、需要与满足等方面的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语素是它的最小单位,由语素合成词和词组,词和词组合成短语,短语成句,句成段,段成篇。不管是词的构成还是句子的组成,都要遵循语言自己的规则——语法。语言符号系统指文字、口语、方言、书面语等,也包括语言的特殊语境。语言可分为书面语言、口头语和体态语言。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教学的具体条件下,有明确的教学任务,针对特定的教学对象,使用规定的教材,采用一定的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目的,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提升品质的活动中使用的语言。它属于专业语言,既不同于哲学、政治、法律的语言,又有别于电影话剧、相声等文学艺术用语;既不是纯粹的书面语言,也不是普通的日常口语,而是经过加工的书面语和经过提炼的口头语的合金。
语言在教学中具有特殊的作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沟通多数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教师和学生这一特定对象在教室这一特殊场合下所进行的语言交流,就是所谓的课堂语言。课堂教学语言不同于普通语言,它是经过教师加工制作,融对教材深刻钻研、个人生活经历、学生学习实际于一体的语言。艺术的课堂教学语言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语言从课堂教学常用的形式来看,又可分成口头语言、板书语言和体态语言三种。下面从有声语言的角度对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进行一些探讨。
二、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
具有高超的教学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重要能力之一,也是取得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教学语言是反映教育的特点,并受教学规律所制约的课堂语言。课堂语言是书面语和口语两者相融合的经过教师锤炼的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和语言结构的语言。这样的语言文而不奥,通而不俗,是一种艺术化的语言。教师利用这个工具向学生传授人类几千年来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1]我们教师的语言修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率,那么教师应从多方面努力以实现课堂语言的艺术效果。教师课堂语言运用得好,能准确地表达授课内容,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始终兴趣盎然地保持较高的注意力,更能通过教师的语言素质感染学生,从而充分发挥课本作品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是在课堂教学中以简洁精确而富于技巧、充满情感的语言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运用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做到以下几点:
1. 注重逻辑性
语言是传授知识、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体。课堂上,教师主要通过有声语言来传递教学信息,这就要求教师吐字清晰、准确、声音清亮、圆润甜美,语气、语调、节奏富于变化,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让学生在优美的语言启迪下达到会学和学会的目的,所以教师语言要规范、准确、具有逻辑性。
高度准确是语文教学语言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它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和灵魂。语言教师讲课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措词精当,就能使学生倾心聆听。清亮、明晰、舒缓、流畅而富有节奏变化的语言,会刺激听觉神经的兴奋,调节听觉神经保持良好状态。教师用语调、节奏、轻重的变化来表达不同角色的思想感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抑扬顿挫的语感,提高朗读水平。语言的准确性要求掌握丰富的词汇,特别是掌握多种同义词,同义词的含义大体上相同,但又有微小的区别,只有选用最切当的词,把那些微小的差别表达出来,才能使语言更趋准确。
课堂语言的逻辑性首先体现在教师授课的条理上,周密而系统地组织课堂语言,使之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其次,课堂语言的逻辑性体现在教师抽象思维能力上。课堂语言要达到不凌乱,不罗嗦,教师就必须要有精确、灵敏、合乎逻辑的思维能力。让学生领略到逻辑艺术美。第三,课堂语言的逻辑性体现在准确的概括能力上。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就要有相当的概括综合能力,抓纲张目,准确地把授课内容的重点有条理地概括出来。如此一来,学生便能因教师语言的严谨而学会思之有序、言之有理、论之成章。
2. 讲究启发性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名著《学记》中提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就是主张启发,反对牵抑。[2]在这一点上,孔子说得更为具体,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3]”意即教师讲课要有启发性,诱导学生而不处处拖着学生;给学生点明解决疑难的“诀窍”,而不是把现成的答案硬灌给学生。教师讲课的语言应弦外有音,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要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讲授上的启发,就是“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点亮”。
教师要充分利用导语的启发效应。一位老师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别出心裁,随身带了一盒火柴。上课时她拿出火柴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学生齐声回答:“一盒火柴”,老师感慨万千地说:“不要小看这普普通通的一盒火柴,它却能够无私地放出光和热,给人们以温暖。今天我想给同学们讲个与火柴有关的小女孩的故事……”[4]这位老师讲起故事,同学们个个都在全神贯注地听着故事,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和学习之中。这种启发式导语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通过语言的艺术魅力,增强了教学的效果。其次,教师要恰当地使用设问提问的方法。前苏联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提问的讲授是毫无生气的讲授;提问缺乏艺术性同样是失败的讲授。”[5]教师恰如其分的提问、设问,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设置悬念让学生在课外去探讨,此外教师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有所掌握。
3. 力求生动性
语言生动形象,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的浅显,枯燥的变得风趣。教师通过语言的刺激,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使学生大脑皮层形成新旧兴奋点联系,激发他们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课堂语言要有形象感,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实际,恰当举例,选用贴切、有趣的比喻,运用机智幽默的语言,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或讲解,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教师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的语言,会使学生产生某种立体感。对教师讲的东西好像看得见、摸得着似的,甚至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语文教师要善于用最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让学生在形象的意境中去切身感受体会,去解其惑,得其道,感知教材,理解作品,发展形象思维。某特级教师在一次识字教学时,她用火柴点燃了瓶子里的纸团,这时孩子们马上叫道:“火!”于是袁老师板书了“火”字。接着她又用一块硬纸板盖住了瓶口时,顷刻间,孩子们又喊道:“火灭了”。袁老师趁机启发:“当我用一枚硬纸板盖住瓶口时,瓶里的火就熄了,火字加一横就是灭字。这一横应加在什么地方?”学生们纷纷举手,一个男孩走向黑板,在火字上添了一横,学生们很快牢固地掌握了“灭”字这一生词的写法。
教学实践表明,即使是同样的课题,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时空条件和教学对象,如果语言生动活泼,具有趣味性,则教学过程将会有声有色。
4. 富于幽默性
“幽默带来千家乐,哲理育人暖心怀”。幽默和趣味,可谓课堂语言艺术的双璧,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才智等方面,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好似课堂的味精,投放适量的话,定能使课堂这锅菜其味无穷,充满魅力。运用语言艺术技巧娴熟的教师,他们上课时含有幽默,幽默中含有智慧。有些理性较强的课,学生常常感到乏味、枯燥,教师应运用幽默的语言,启发学生的智力,创造有利于学习的幽默气氛。幽默的语言,就像一串爆竹,一点就响,一讲就笑,在笑声中绽开智慧的花朵。幽默的语言,往往通过各种修辞格而得到体现,而学生一旦领悟到幽默形式的契机时,内心会迸发出微笑,从而对正确的知识加深印象。幽默是语言艺术的一种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驱走学习疲劳,激发学生兴趣,融洽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
幽默语言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常运用类比、比喻、双关等修辞方法,既引人入胜,妙趣横生,令人发笑,同时又鞭辟入里,启发思考,令人回味。幽默的课堂语言使学生在发笑的同时,领会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幽默往往不揭示问题的实质,而是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比起直露的课堂语言来,它更具有启发性,更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在语文课堂上运用幽默,要做到“该出手时才出手”。
5. 富有感染性
含情的语言能使人们受到感染,引起共鸣。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能启迪学生的心灵,激励学生上进。讲课时,教师通过语言的声调、音色和语速变化,可以再现教材蕴涵的丰富感情,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当课文中无声无情的文字变成有声有情的语言时,学生便会有“如出我口,如出我心”的感受,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更为深刻透彻了。
记得有位教师教都德的《最后一课》,在导入课文时动情地说:“我们都记得历史上,日本侵略者的铁蹄长驱直入,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轰响的枪炮声自远而近传来,一座小学校的师生们悲愤地唱着:‘我的家在东北的松花江上,……’,明天这个小学校就要解散了,可老师们、孩子们是多么不愿意离开学校……” [6]教室里安静极了,同学们都被感染了。当他请他们谈感想时,不少同学慷慨发言,心中那种悲愤溢于言表。教师导入语中描绘的情景与《最后一课》中的故事情景极为相似,这就为学生充分了解课文中主人公小佛朗士的感情打下了铺垫。当他讲到韩麦尔先生那样的神情、反常的举动、内心的悲愤时,更是调动起所有的感情细胞:“对于一个老师而言,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永远和自己的学生在一起,而最悲哀的就是被迫告别自己心爱的讲台,离开心爱的学生。尤其让人愤怒的,伴随着这一切的竟是国土的沦丧,民族的耻辱。同学们,国仇家恨,还有比这更让人悲愤的是吗?……”这样的语言抒情色彩强烈,字字句句扣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整节课中,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三情合一,同步进行,合奏出一曲语文审美教育的交响乐。
6. 注意通俗性
教学语言是一种有声语言。教师的教案必须转化为口头语言,才能通俗易懂,亲切感人。正像严济慈所说:“要用自己的话把书本上的东西讲出来,要发挥,要有声有色。”语文教师讲课最忌书面语代替口语,满口晦涩难懂的概念术语,甚至故作高深地说些文白夹杂的“玄言”。只有深入浅出,才能引人入胜,因为口语借助了语音的细微差别,语调、停顿的一系列手段,口语化的教学语言在语音上的要求,就是提倡使用规范的普通话进行教学,尽量避免过多地使用方言土语。特别是口语中的语气和声调的运用,就更有利于恰当表情达意。
四、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艺术
1. 导入语的运用艺术
导入语即开场白,是教师一堂课开始所讲的与教学目标有关的、能调动学生热情的话。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每节课的导入语的设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导入语能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富有艺术性的导语像戏剧的序幕,令学生心驰神往;像巨大磁石使学生倍受吸引;像投石激浪让学生启开思维的大门,点燃智慧的火炬……从而为教师进一步教授创造气氛,打好基础。
无论采取什么形式的导语,都要简短凝练,富有启发性和艺术感染力。所以教师在设计导入语时,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是准确,有针对性。导入语要切题,紧扣教学内容,避免离题千里,不知所云。
其次是精炼,有概括性。它是引语,不是讲课重点,老师的语言要简洁到位,不必长篇大论。导入时间不能太长,要控制在几分钟之内,语言简洁明快,很快进入正文。
再者要巧妙,有趣味性。导入语的形式要丰富多样,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不必千篇一律。要让学生听的有新鲜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但不能哗众取宠,故弄玄虚,否则效果就适得其反。
至于导入的方式,通常采用的有:
①温故导入
譬如教师讲《茶花赋》一课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散文作家杨朔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可以说每个学期我们都能和他见一次面。第一次他奉献给我们的是北京香山的红叶;第二次他请我们品尝了广东香甜的荔枝蜜;今天,他将捧给我们春城昆明的一丛鲜艳的茶花。大家高兴吗?”学生回答:“高兴!”[7]这样课堂气氛就很活跃,学生的情绪开始兴奋了。这一导入语,教师分别用了三个排比句,既回顾了过去所学的知识,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又联系到了将学的新课文,教学效果很好。
②情景导入
《荒岛余生》的导语可以这样设计的:“《荒岛余生》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个荒岛:没有名字,没有人居住,到处是乱石野草。一个船长在船被毁后独自一人困于这个荒岛之上,并通过智慧生存下来。最终在收服野人后,其发展成为一个部落而其自身回到现代社会。……设置这样的导语,学生一下子就被神奇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这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
③设置悬念
说书人在结尾时常常打住:“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为了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教师多采用这种方式。设置悬念,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思维跨度,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所以设计精妙的导语,总蕴含着丰富的悬念。
有位教师在教学《伟大的悲剧》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常听人说:天上最难的,那就是太空旅行;天下最难的,则是叩访南极。南极,是所有爱好探险的人永久追求的目标。今天,人类已无数次登上了这地球的最南端。可你知道,设立在南极南纬90度的科学实验站为什么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吗?那是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这两个人都想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的英雄。那最后的结果怎样呢?”[8]这段导语运用高超的悬念艺术,多处设疑,丝丝相扣,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生动优美的语言也极具感染力,为学生深入学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 讲授语的运用艺术
讲授语是教师较系统、完整地阐释教学内容的教学言语,是教师讲授知识的主要手段。讲授语都须做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语言准确明白。讲授语是教师对学生讲解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言语中融入教师的独特见解和丰富的感情。这种充满感情的讲授,使学生深深感受到教师对教材中有关知识的鲜明态度,从而更深刻、更具体地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内容,学到知识;同时教师的感情会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受到启迪和感染,对他们的思想意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语言达到一定的艺术性,并带有较强的情感性,就可以叩击学生的心扉,产生美感效应。
讲授语的运用,一是要科学准确。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教师使用讲授语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正确掌握教材的知识,不允许把不科学、不准确的东西讲给学生听。用科学准确的语言讲授能让学生听得明白,理解正确。二是要循序渐进。教师讲授时,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远及近、由具体到抽象地讲授。讲授时要按照事先准备好的内容和次序,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进行。不可随意穿插无关的内容,不可随意颠倒讲授的顺序。要努力使学生把握教师讲授的思路,做到主次分明,条理清晰,抓住关键,把握教材的内在联系。三是要因材施教。讲授时,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分对象、分主次地讲深、点透。该讲的地方一定要讲,要讲重点、难点,讲学生不理解的或容易误解的地方,讲学生似懂非懂、不能深入的地方。
讲授中可以采用的方式有:
①概述式
这是用精炼的语言把教学内容、有关事物或道理介绍给学生的讲授方式。概述的语言要做到言简意赅,便于学生整体把握教学内容。教师往往在新内容导入、讲完一个问题的小结以及整堂课结束时运用这种方式。例如:一位教师讲鲁迅的《论雷锋塔的倒掉》,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归纳中心思想后,说道:“这篇文章一共有10个自然段,分为听说倒掉、希望倒掉、居然倒掉和终于倒掉4个层次。前两个层次论雷锋塔,后两个层次从论法海到归纳全文的中心论点,借题发挥,述中有议。”[9]
这里运用概述式的语言,十分简洁、精炼地讲述了课文内容,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②阐释式
它是使用频率最高、运用最广泛的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语言,在一节课中常常要很多次地使用它。要将一个全新的学生不明白的知识传授给教学对象,讲好阐释的话是很重要的。阐释语要求规范、明了、准确、流畅,还要求针对学生特点。如《醉翁亭记》一文作者要表达的政治理想是与民同乐,而从行文看,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因而,在学习第三段时,应对“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三层作一些阐释:滁人能老老少少一起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作者与大家一起出游正是体现了作者欧阳修的励精图治;而从宴会的食物(野肴野蔌)、玩的方式(非丝非竹、射箭、下棋)来看,都是大众化的东西,这体现出作者的与民同乐的思想。这样的语言通俗、生动、活泼,带有趣味性、启发性,使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快乐,而不是一种负担。
③情景式
有些课文的重点难点,教师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去讲,学生仍然雾里看花。在这时候,若教师采用能再现情景的语言讲授,学生对此会迎刃而解的。例如,叶君健的《看戏》一文关于声音的描写十分精彩,其对艺术家婉转的唱腔,圆润的歌喉的精彩描绘,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对这精彩的语段,教师只有用精彩优美的语言去再现作品中描绘的情景,把学生引入想象的王国里,才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教学中,可以运用抑扬顿挫的有声语言来模拟表现,绘声绘色;也可以运用修辞技巧如比喻、比拟等辞格和直接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还可以运用体态语,利用表情目光,动作等进行演示,增强语言表现力;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
3. 结束语的运用艺术
结束语也叫课堂教学结尾语,是一节课结束时,教师归纳一节课教学内容,总结教学活动的话语。就像写文章一样,课堂教学的开头、结束也要犹如凤头和豹尾,要开头引人入胜,结尾干净有力,让人回味无穷。好的结束语能加强印象,增强记忆,也可承前启后,为下一节课作好准备,有的能质疑问难,发展智力。一个绝妙精彩的结尾与具有吸引力的开头有机结合,似锦上添花,使课堂教学始终扣人心弦。
课堂教学结束语要求准确、简要,突出重点,切中要害,必须紧扣教材体现教学目的。这是因为:总结语是对学习的主要内容、重点、要点的总结、提示,起着帮助学生理解、巩固和记忆的作用。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恰到好处的结语,给学生留下鲜明而具体的印象。
①概括式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收束方法。它是对教学内容、课文特色作提纲挈领的总结和归纳,是对知识进行条理化和系统化的工作,意在让学生由博返约,纲举目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用语自然必须简明扼要,力戒重复罗嗦、拖泥带水,避免产生消极作用。
例如,教学完叶圣陶的《夜》,我们可以这样收束:“这篇小说写于1927年,反映的是 ‘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它没有正面描写反革命大屠杀的真实场景,而是选取一个普通家庭在这场反革命大屠杀中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了反革命政变的残酷和给全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烈士的母亲,她经历了一个由悲痛到愤怒、由怯弱到勇敢的心理变化过程,反映了人民群众前仆后继的斗争精神。小说用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写母亲,暗线写其子女;明线正面实写,暗线侧面虚写。此外,心理描写推动了故事的发展,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了人物心情,渲染了气氛。”
这样的收束,既有对课文内容的总结,又有对课文艺术特色的归纳,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起到强化和深化的作用。
②续写式
有些课文的结局设置得很巧妙,不明确交代人物最后的命运到底怎样,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在教完这类课文后,如能用几句富有挑逗性的话语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然后,再让他们把自己的想象写下来,能达到读写相长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教学莫泊桑的《项链》时,可以这样结尾:“玛蒂尔德借来项链,只风光了—个晚上,却因此而含辛茹苦十年,甚至几乎葬送了自己及丈夫的—生。而在小说的结尾,佛来思节夫人却告诉她,那一挂项链是假的。玛蒂尔德听了以后会怎么想,怎么做呢?”寥寥数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学生们个个都跃跃欲试,进入了“愤”、“悱”的状态。这时,教师就要求他们自由畅想,课后写出《项链》的续篇。结果,学生们写得斑斓多彩。
③激励式
教师用激励性语言,引发学生激奋情绪,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愿望并促成学生思考习惯迅速形成。如议论文《理想的阶梯》的结束语:“作者通过翔实的事例进行逻辑说理,告诉我们‘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在二十一世纪里,只有奋斗才能编织出五彩缤纷的理想。奋斗,才能使理想成为现实。同学们,让我们用不懈的奋斗,去迎接未来的挑战吧!”这样富有激励性的语言,会使学生为之振奋,从而坚定为美好理想奋斗的信心。
结论
语文不仅是一门工具课,作为人文学科,它还担负着另外一些重要使命:为学生提供认识社会、品味人生的借鉴,陶冶他们的心灵,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为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语文课主要通过典型而生动的形象真善美的感情来熏陶、感染学生,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不难想象,如果语文课上,语言干瘪刻板,沉闷暗淡,想再现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和场景,那岂不是异想天开?凭借那些泛味干瘪的语言而引导学生进入佳境胜景,或使学生感受那些振聋发聩的精辟议论,也无异于缘木求鱼。所有一切丰富生动的内容,只要披上平庸的语言外衣,都会变得苍白无力。有人曾经说过,完善的语文教学应该有:诗歌语言的精练,小说语言的生动,散文语言的优美,戏剧语言的传神,相声语言的风趣,演说语言的雄辩。这虽然是一个苛刻的要求,但它无疑是我们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
注 释
[1] 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M].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2] 李学勤. 十三经注疏[M].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3] 孔子. 论语[M]. 华语教学出版社, 1994.
[4] 黄岳州. 中学语文教案[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5] 乌申斯基. 人是教育的对象[M].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0.
[6][9] 李万里. 人教版语文教案全册[M].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7][8][10] 黄岳州. 中学语文教案[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参考文献
[1] 董杰锋. 朱若真教师语言艺术[M].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87.
[2] 魏丽杰. 教师言语艺术[M]. 济南出版社, 2003.
[3] 陈涵平. 教师言语美[M].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4.
[4] 张锐,万里. 教师口语训练手册(试用本)[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5] 李海涛. 教师语言行为研究[M].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
[6] 李如密. 教学艺术论[M].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5.
[7] 阎承利. 教学最优化艺术[M].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5.
[8] 李振村, 庄锦英. 教师体态语言艺术[M].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3.
[9] 蒋同林, 崔达送. 教师语言纲要[M]. 华语教学出版社, 2001.
[10] 张楚廷. 教学细则一百讲[M].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11] 陈波. 语言教学与教学语言[J]. 汉语学习期刊, 1988,(6).
致 谢
白驹过隙,岁月无痕。当我的论文即将付梓时,我意识到我在XXX四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画上句号。我留恋学校的一草一木,我留恋我的各位恩师和同窗好友。
XX老师,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自从我交论文开题报告以来,便一直给予认真地指导、修改,给我提出十分正肯的意见。论文撰写过程中,多次打电话我去办公室给我指点,让我受益非浅,在此,我要衷心的感谢!
我要衷心的感谢我阅读的参考文献的作者们!
我忘不了每一位恩师,是他们给了我新的滋养,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