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一、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目的
在世界各国,中小企业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临近港澳致使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而技术创新又是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的中小企业由于起步较晚,技术创新能力还很弱。目前,在面临全球金融海潚的景气下,国家十分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已相继出台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贷款体系指导意见》和《科技中小企业创业基金实施办法》等措施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是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之一----珠三角地区则要进行可研究性的分析才能找出最优的方案来起带头作用。因此,如何提高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其竞争实力,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现实选择。
调查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技术研发现状,分析其技术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加以重视的必要性,根据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理论,提出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能力构筑的重要源泉,结合目前世界技术发展趋势和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的特点,设计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与途径对策。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中小企业量大面广, 2001年据统计: 意大利、日本、法国的中小企业的数量占企业总数的99 %以上; 新加坡的中小企业有10 万多家, 占企业总数的92 % , 即使在以大型企业著称的美国也有中小企业400 多万家, 占企业总数的98 %以上。中小企业具有灵活性好, 专业化程度高等特点, 中小企业发挥着大企业所无法替代的作用。目前, 我国企业总数的99 %、工业产值的60 %、利税的40 %、就业机会的75 %、出口的60 %都是中小企业创造的。实践证明, 中小企业凭借其特有的灵活性和挑战性, 依靠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整个国民经济活力的源泉, 成为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一支主力军。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条件的限制(如资金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人才缺乏、管理不善、信息渠道不畅等) , 致使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 面临不少困难。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如今日渐显现。国外需求急剧减少,中国企业订单明显减少,现金流濒临断裂。与此同时,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提高和库存增加导致成本提高,大部分企业经营环境恶化,珠三角、长三角出现大批企业倒闭,农民工“返乡潮”和“二次返乡潮”,中国经济面临严峻考验。
自2009年1月14日至2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先后审议并原则通过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电子信息、石化、轻工业、有色金属和物流业十个重要产业的调整振兴规划,逐渐体现出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广东省在2008年的主要运行特点如下:一是个体私营企业户数较快增长。2008年末,全省共有375万户,比年初增加32万户,其中私营企业73万户,新增10万多户;个体工商户302万户,新增58万户。二是规模以上民营工业较快增长。2008年1-11月完成增加值3627.5亿元,同比增长20.0%,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增幅高出7.2、9.6、11.9个百分点。三是小型工业较快增长。2008年1-11月完成增加值5227.7亿元,同比增长16.4%,比大型工业增幅快3.7个百分点。四是中小企业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小企业面临五大问题:资金缺乏、出口回落、订单减少、成本上升、效益下滑。预计2008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43万亿元,同比增长9.3%,同比回落5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出口708.7亿美元,同比增长8.8%,同比下降近30个百分点。据各市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统计,2008年1-10月关闭、停产和外迁企业15661家。据省工商部门统计,2008年全省共注吊销企业6.4万家,其中注销2.9万家。
创新越来越重要,部分是由于市场全球化的结果。国外竞争的压力迫使公司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来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新产品的引入有助于企业保护自己的市场,生产过程中的创新则可以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信息技术的快带发展也加速了创新的步伐,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使得产品的设计和生产都很方便,而且速度大大提升;弹性生产技术使得小规模生产也很经济,降低了规模生产的重要性。
1.技术创新是促进“研产”结合的根本途径。为获得更大的利润, 中小企业的企业家凭着自己对“研”和“产”的洞察力, 自主地、积极地对生产要素、生产要件、生产组织进行新的组合, 进而建立效能更好和效率更高的新的生产体系。而“拉郎配”式的研产结合的效果是无法与在技术创新中的研产结合的效果相提并论的。
2.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 以技术创新的核心特征的技术进步, 在工业化国家的国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80 年代就达到60% 以上, 而我国1965—1984 年间仅为23—27%。因此, 依靠技术创新及其扩散推动技术进步, 进而实现我国中小企业的经济增长, 既有必要, 又有潜力可挖, 技术创新应成为中小企业经济增长的基本源泉。
3.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有利于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水平较大企业低,需要从外部获得先进技术,从而形成了规模巨大的技术市场,市场需求又加速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的过程。
4.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小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使得经济增长从过去的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转变为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从过去的速度型增长转变为效益型增长,促进经济、环境、能源、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提高。
5.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很多中小企业都是依托大企业进行专业化协作配套工作的。
另外, 技术创新对于中小企业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促使产业结构高级化, 改善我国外贸状况, 缩小与发达国家发展差距等方面, 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本课题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一)国外的研究
在《现代企业战略:管理创新》一书中写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诞生了一门研究人类的发现、发明、创造、创新活动规律和创造新能力开发的崭新学科——创造学。它不仅揭开了人类创造活动的神秘面纱,还以特殊的魅力激发出人们创新的欲望,使创新能力得到神奇般的提高。创造学在美国的传播,促使了美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创造学在日本的普及,造就了600万的发明迷,成了日本经济腾飞的推进器;创造学在中国的推广,虽然不到30年,就已经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它已经成为企业开发创新能力的首选课程,成为各级学校开展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主要理论依据和方法宝库。
熊彼特在1939年《商业周期》中较全面地提出了创新理论。但他始终是将技术创新作为一新的我独立变量来考察其对经济增长以至社会变迁的影响作用,并没有对技术创新本身进行专门的研究。
索罗(1951)重新对技术创新理论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首次提出技术创新成立的两个条件,即新思想来源和以后阶段的实现发展。
厄特巴克在1974年发表的《产业创新技术与扩散》中认为,“与发明或技术样品相区别,创新就是技术的实际采用或首次应用”。他和阿伯纳西通过对以产品创新为主的持续创新过程进行研究后发现,企业的创新类型和创新程度取决于企业和产业成长阶段。他们把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及产业组织的演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不稳定阶段、过渡阶段和稳定阶段,并与产品生产周期(PLC)联系起来,提出了描述以产品创新为中心的产业创新分布形式的A-U创新过程模型。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逐步引起关注。主要分为三大学派:过程学派、资源学派和战略学派。“过程学派”主要是围绕着技术学习或知识积累的过程展开。Desai(1984)将技术能力定义为企业购买技术、操作运行、复制和扩展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过程学派”的相关研究成果在阐释技术能力演变过程及如何获取技术能力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大部分对技术能力的定义是以“能力”定义,存在循环定义的弊病。
“资源学派”是基于企业资源基础理论提出的,它将人们的注意力从企业产出的研究引向企业投入的研究。Katz(1984)是否较早从知识视角定义技术能力的学者之一,他指出,技术能力就是企业采用国外技术并使之适应本地环境逐渐建立起来的技术诀窍的存量。Katz的定义还没有揭示技术能力的全面内涵,但他是第一个明确地把技术能力和核心能力的本质是企业的技术知识相呼应,对后来的研究有启示意义。
“战略学派”的研究则是在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和补充,认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是提升企业动态能力。Helfat(1997)认为,动态能力是一种能使企业通过生产新产品和重构生产流程来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胜任力或能力。Eisenhardt和Martin(2000)认为,动态能力是一种组织过程和战略惯例不断更新资源配置,能说明企业怎样才能应对环境变化。“战略学派”的贡献是将企业的注意力转向如何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和分何重新配置资源,是一种更加高阶的能力。然而,该学派对如何获取这种能力却鲜有论述,尤其缺少相关的实证研究,而且其概念过于宽泛而失去指导实践的意义。
综上所述,现实中的情况并不像熊彼特假说那么简单。有一些大企业主导的产业部门并不是技术进取型的,而有些中小企业主导的产业部门却是技术进取型的。其后,学术界围绕着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哪一个更有效的问题展开了长期的争论和研究。由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家参加的六国项目在1977年、1980年和1981年连续召开了三次有关中小企业的研讨会,其结论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质量不可能令人信服地量化,而且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不仅有竞争的一面,还有共生和相互补充的—面。而厄特巴克(J.M.Utterback)则认为小企业的特点和所处的处境更适合重大技术创新。罗伊.罗丝威尔和沃尔特.泽格威尔德(RoyRothwell and Walter Zegveld)在对具体产业部门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为接近实际的结论,即小企业在不同部门之间的相对创新效率差别甚大,比如在诸如制药等部门小企业的作用很小,或者说是不发挥作用;而在其他诸如科学仪器等部门,小企业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我国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广东主导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广东每年的生产总值、财税收入、实际利用外资和外贸进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的1/9、1/7、1/4和1/3左右,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广东是在改革开放后承接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中发展起来的,核心技术普遍一直还掌握在外方。比如,广东每出口一台DVD只售39美元,却要向外国公司平均支付19.7美元专利使用费,而且占成本70%的机芯、解码器等关键器件还要依靠进口。在有关行业的利益链条中,外商拿走了大部分利润,广东得到的是一份微薄的加工费。目前,广东多数企业技术创新主要集中在非核心技术领域,原创性科技开发薄弱,被动引进和模仿是广东企业获取新技术的普遍方式。
我国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技术创新。技术经济学作为我国学者创立的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技术经济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与其他学科的成长历程类似,回顾技术经济学近二十多年来的发展轨迹,呈现的特征是:理论探索少而方法上的建树颇多,特别是涉猎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宽广,几乎渗透到经济学的所有领域,包括财政、金融、保险、税制、证券……等等,甚至有扩展到社会学、人口理论、社会保障、公共政策等学科领域的趋势。总之,技术经济学从学科建设来说尚未脱出草创阶段,而技术经济学的学科定义存在歧义就明显地彰显这一点。迄今为止,关于技术经济学的学科定义可以归纳为三大说。
其一是徐寿波说(齐建国(1997)称之为“计划一效果学派”)。该说认为,技术经济学中的技术,从广义上来看是“包括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劳动方法技能等内容的总称”,而经济的含义是指“节约”。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徐寿波(1980、1986)建立的技术经济理论框架里,所说的“经济效果”指的是国民经济层次的宏观经济效果,至于企业或项目的经济利益(包括经济损失)则忽略不计。
其二是李京文、郑友敬说(齐建国(1997)称之为“关系一效果学派”)。此说关于“技术”和“经济”的观点与徐寿波(1980、1986)关于“技术”和“经济”的主张没有本质的差异,但李京文(1987)更引伸经济是“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即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经济活动”,认为“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技术和经济的关系,是技术与经济之间的最佳结合及其运行规律,其目的是求得最佳经济效果。”
郑友敬(1985)的见解是“技术经济学是立足经济,寻求技术与经济的最佳关系,寻求它们协调发展的规律,研究各种不同技术赖以生存的条件,并通过技术比较、经济分析和效果评价,确定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最优经济界限。”显然,研究技术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研究二者的“最佳结合及其运行规律”,大大拓宽了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将技术进步的经济学规律等等纳入研究视野,向技术经济学当时尚未涉足的技术领域发展,这无疑是对学科建设的一大贡献。
其三是傅家骥、吴贵生说(齐建国(1997)称之为“技术资源最优配置学派”)。该说的主张是,“技术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最有效地利用技术资源促进经济增长规律的科学。它的理论基础是经济增长理论。”“在现代社会里,技术已成为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再生资源,而且在再生过程中可以不断进步。但是,相对于社会的需求来说,技术不论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是有限的。
以上三说基本上囊括了技术经济学学科定义的诸种说法。首先,上述说法都不约而同地对“技术”的概念进行了限制和延伸,这种对“技术”所做的限制和延伸使得其恰恰落入技术的经济学定义所确定的范畴内。由此可见,技术的经济学定义所定义的“技术”正是技术经济学所要研究的“技术”的内涵;其次,徐寿波说的主张是研究技术的经济效果问题;李京文、郑友敬说直指“求得最佳经济效果”;而傅家骥、吴贵生说则要求“如何最有效地利用技术资源”,实际上也是隐含着考察技术的经济效果的问题。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荣退教授傅家骥是我国技术经济学科的三个学派之一的代表人物,是我国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早期的开拓者和持续推动者之一,创造性地提出了“基于中国国情的技术创新理论”、“中国特色的设备更新理论”、“中国特色的技术改造理论与方法”。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吴贵生教授(2004)认为,“在全球化的条件下,新技术的涌入速度非常之快,我们可以没有时间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没有时间消化,把新技术又引来了,这样一来过去的方针可能需要调整,可能需要从单一模式向多元化模式转变,多元化模式可能包括过去实施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这个模式,对于我们的产业技术已经有比较高的水平,和国际的竞争不是最激烈的领域”。
孙学敏教授在2003发表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路径与方法》着重从实战的角度探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路径选择、操作方法以及创新机制的形成对策。此文在全面搜索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有关中小企业支持政策文献基础上,归纳了我国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各项支持政策,尤其金融、财政支持政策,为中小企业争取政府技术创新资金支持提供了完备方案,弥补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实务研究的一项空白,极具参考价值。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郭国庆(2009)“把脉”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建议从建立服务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金融支持、减轻研发人员创业压力、完善技术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等5方面增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了也越来越多地参与了国际市场的竞争与对抗,为此迫切需要通过自主创新来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与优势;另一方面,国外创新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成果已经涵盖了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各有关方面。技术创新这课题的发展历程尚不成熟,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外,各种学说都存在需要改善的地方。针对当前全球的经济形势,我不但分析我们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情况,而且从可行性分析的方向来探讨技术创新在中小企业的实际应用。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论文紧密围绕当前我国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这个主题,首先通过收集和查阅大量相关的期刊文献资料和书籍,对中小企业以及技术创新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论述,然后对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结合技术创新战略模型从中找出适合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路径。最后,提出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与建议。
研究分为四个部分:
(一)概述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状况,通过收集的资料进行整合。
(二)提出该研究地区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分析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实施的意义,从此基础上得出进行可行性分析。
(三)结合技术创新战略模型及珠三角中小企业实况,得出战略路径。
(四)综合我国政策及技术创新案例,论证其研究的正确性。
四、具体研究方案及进度安排和预期达到的目标
(一)具体研究方案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经验分析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经验分析主要是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利用经济数据和实际模型来分析,研究问题,探索一般经济规律。理论分析主要是运用发展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范畴和原理来推导经济发展趋势,论证经济发展的轨迹和可以遵循的规律。
本研究所采用的文献资料主要来源与五邑大学图书馆的资源与网上的资料,通过分析关于我国私营企业员工激励机制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的理论等资料,然后对这些资料进行筛选和整理,将此作为研究的基础和论证依据。
针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的模型,深入研究R&D体制,推断出适合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战略,从而选择技术创新项目管理模型,并制定系统评价和开发管理。
(二)论文研究的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 2009年 第8学期2-3周
收集、查询相关文献资料,整理相关资料,确定选题方向、确定论文提纲和方法、步骤;完成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 2009年 第8学期4-7周
强化相关概念,对整理归纳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完善论文结构体系;进行思想和理论的总结,设计论文内容,按照格式规范,完成论文初稿;
第三阶段2009年 第8学期8-11周
对论文进行总体分析,根据分析进行结构调整和修改,并进行中期检查,根据指导老师的修改意见进行论文初稿的审查和整理,完成论文修改及定稿,打印完成论文。
第四阶段2009年 第8学期14-18周 论文答辩
(三)本文研究的预期达到的目标
1、指导我国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在面对当今经济形势下的发展,为中小企业在金融海啸下提出几点发展建议,以作参考;
2、有利于中国崛起,促进中国的技术进步。
六、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
本人已阅读了大量有关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书籍,并且进行了学习和对比研究。所以,本文研究所需的基本知识已基本具备,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二)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措施:
在对中国中小企业的技术战略分析过程中,需要到比较多的数据,可能会出现数据查找方面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会上国家统计局的网址或到书店查找所需数据,以及寻求教师的帮助。在讨论战略调整方面可能会存在局限性,对问题考虑不够全面,针对这个问题,我会尽量阅读多些关于这方面的书,然后进行研究对比,找出研究的新思路。
八、主要参考文献
[1] 黎友焕,黎友隆. 如何提升珠三角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商业时代,2007,(3)
[2] 广东省中小企业2008年工作情况和2009年工作意见. 中小企业局, 粤中小企2009(5)
[3] 陈冀. 珠三角中小企业倒闭真相调查. 中华工商时报, 2008
[4] 创新才会赢―珠三角发展转型情况的分析与认识. 广东省统计局.2008-02-18
[5] 赵修卫,黄本笑.技术创新管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6] 陈青松,沈江.技术创新战略、流程与案例.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7] 樊建锋. 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1)
[8] 蔡继彪,马连杰.论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科技进步与对对策,2000,17(1)
[9] 石志龙,张良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条件分析与对策.科技术进步与对策,2002,10(1)
[10] 王嘉星.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 现代管理科学 ,2004,8
[11] 王克勤,刘建徽. 论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8(1)
[12] 晓时. 国外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特征及经验研究. 当代财经,2004,12
[13] (美)Melissa A •Schilling.技术创新的战略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4] 徐恪东,刘珂珂. 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 济南大学学报,2001,11(4)
[15] 傅家骥.技术创新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16] 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17] 王伟光,唐晓华.现代战略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18] 张建涛.现代企业战略管理创新.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19] 周道生,赵敬明,刘彦辰.现代企业技术创新.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20] 玛格丽特•A•怀特,加里•D•布鲁特.技术与创新的管理:战略视角.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