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的学术价值 《难经》的针灸学术思想研究

2024-02-14 11:12: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难经的学术价值 《难经》的针灸学术思想研究,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难经的学术价值

摘要:

《难经》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经典医集。本书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的相关理论,有着宝贵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要的影响。本文结合近几十年对于《难经》的研究成果,主要采取分析比较、归纳论证等方法,通过系统研读其著作,从《难经》的释名、成书与作者、基本内容、版本源流、学术思想等方面对《难经》进行一次全面的整理和研究,比较分析《难经》与相关医学古籍之间的联系,剖析研究他们在学术观点上的异同,探求其学术渊源关系,整理《难经》相关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及后人所做的发展,尤其就一些有争议的学术观点进行深入分析,归纳和总结其突出的学术贡献,充分展示《难经》理论的学术价值和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br>  全书以问答释难的形式编撰而成,作者为谁,成书年代为何时,学术界众说纷纭,至今尚无确切统一的结论,近年来新出土的文物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线索。本书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的相关理论,所述基础理论涉及脉学、经络、藏象、疾病、腧穴、针法六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要的影响。《难经》学术原书早已亡佚,考察版本源流,今所传本都是诸家注本。进行注解是历代医家主要的研究方法,历代研究《难经》的学者更是不乏其人。近50年,研究范围更加广泛,学者们更是多层次、多角度进行研究。<br>  通过对《难经》与《内经》、《伤寒论》、《脉经》、《仓公诊籍》等书之间关系的探讨,我们认为《难经》一书并非《内经》的注解,而应是针对当时所存的多种医经,包括《内经》在内就广泛的医理特别是与本学派观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论辨以申其义。且该书对后世的医学著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许多学术思想为后世医家所继承并加以发扬完善。仲景辩证论治体系即是在《难经》的脉诊体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在疾病诊断、治则确立和理法方药的选用方面,都贯穿着《难经》的学术思想。王叔和继承张仲景事业,整理《伤寒杂病论》遗论,和仲景一样撰用《难经》,可见其在学术上深受《难经》之影响。仓公《诊籍》所记具体病案,与《难经》在脉诊法上有许多相一致处亦为独取寸口法。<br>  在学术思想这部分,主要总结了《难经》八方面的贡献。可以概括为:<br>  1、《难经》在《内经》遍诊法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的理论,强调寸口部位属太阴经之脉动,是脉之大会,五脏六腑之所终始,可反映全身气血之盛衰。首创寸、关、尺三部定位及寸、关、尺,浮、中、沉三部九候,明确了三部的长度、具体位置,赋予三部九候新的内涵,《难经》在体察脉象浮、中、沉三候以测知病位及邪之浅深方面又有突破。它借助于不同数量(重量)的菽豆,取类比象地对脉搏的浮、中、沉三候作了较为客观化和量化的描述。提出“脉有三部,部有四经”及寸、关、尺分候五脏六腑等一整套脉诊理论,初步形成了“独取寸口”的较为系统地理论体系。<br>  2、首创元气学说用于医理的阐述:揭示了它先天本原的内涵。元气是生命的根本,“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元气之所止,为十二经之原穴,元气的盛衰,可反映于尺脉,《难经》关于元气、命门、三焦的理论是相互贯通的:命门者,元气系之,乃先天之本原;元气者,先天本原之气,推动激发脏腑的功能,维持人体基本生命活动;元气通过三焦布达全身,发挥其生理效应,调控机体内外统一。<br>  3、首次提出三焦“有名而无形”之论,开启二千年学术争鸣之门,全面阐述了三焦的部位、功能和主治腧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难经》在此基础上详细的论述了三焦部位的划分及各部的生理功能,并说明了各部位病变时的主治经穴,对针灸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三十一难云:“三焦者,何禀何主?何始何终?其治常在何许?可晓以不?然,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上内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二乳间陷者也;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其治在脐旁。下焦者,在脐下,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导也,其治在脐下一寸。故名曰三焦,其府在气街。”<br>  4、首次提出“左肾右命门”“命门为六脏之一”学说,论述了命门的基本功能,是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主管生殖,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为后世命门学说的形成及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br>  5、首次提出奇经八脉这个概念,二十七难认为阳维脉、阴维脉、阳跷脉、阴跷脉、冲脉、督脉、带脉,此八脉者,皆不拘于十二经,称为奇经八脉。所谓“奇经”是不同于正经的意思,使其正式从十二正经中分离出来,形成并列于十二正经的独立的经脉系统。《难经》则删繁就简,概括了冲脉、任脉、督脉的循行起止,还补充了带脉、阴阳跷脉、阴阳维脉的循行起止,完善了奇经八脉理论;详述了奇经八脉的病候,补充了带脉、阴阳跷脉、阴阳维脉的主病。《难经》的奇经八脉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许多学者从事这一理论的研究,如元代滑寿的《十四经发挥》、明代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等书,对奇经八脉理论做了深入研究和发挥。<br>  6、对五输穴、原穴、八会穴、俞募穴等特定穴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和创建性论述,使针灸学术更加趋于完整和系统化。首次提出八会穴名称:“腑会太仓(中脘),脏会季胁(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膻中)”。首次提出五输穴的主治作用:“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关于原穴的治病机理,《内经》未有阐述,《难经》对此作了全面阐发:“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脏六腑之有疾者,皆取其原也”。深入阐述了原气与原穴的关系,即原气通于原穴,扩大了十二原穴的主治范围。《难经·六十七难》对俞募穴治病机理进行了概括:“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并阐述了俞、募配合治疗疾病的道理,为后世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首次以五行生克理论论述了五输穴阴阳五行属性、与天干、五行的配伍关系,为其后“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原则的提出,五输穴的应时取穴法,子午流注中合日至用开穴规律,后世演绎为“子午流注纳支(子)法”、“子午流注纳干(甲)法”提供了理论依据。<br>  7、针刺补泻法亦有创新,在阴阳五行的基本理论指导下,在“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原则指导下,创造和总结了子母补泻法,泻南补北法、泻井刺营法、迎随补泻等针刺补泻方法。穴位补泻法为难经针法之精华,其治疗原则为后世所效法。<br>  8、提出伤寒有五的观点,启后世伤寒、温病学说之肇端。《难经》始,明确提出广义伤寒和狭义伤寒之分,广义伤寒为一切外感热病总称,温病被包括在内,并论述了五种外感病的基本脉象及治疗。《难经》对伤寒的明确分类,促进了后世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的形成,对外感病的分类有卓越的贡献。仲景受此影响将温病学说依附于伤寒体系中,在伤寒中兼述温病,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实践中人们开始认识到了温病与伤寒应区别对待,后世医家开始进行新的探求,随着温病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就出现历经数百年的温病学派与伤寒学派的激烈的学术争鸣。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就是伤寒是否可以包含温病。

更多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信息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