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之科学小制作篇12

2024-07-21 09:25: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之科学小制作篇12,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之科学小制作篇12

科学活动是指人们从事探索事物存在及变化的状态、原因和规律的实践活动,以及在科学知识、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实践活动。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之科学小制作 篇1

制作原理:利用重心移动的原理(电池滚动而带动外壳翻转)。

材料:废旧1号电池、硬卡纸、双面胶。

制作方法:

1、将长20厘米、宽7厘米的.硬卡纸围成圆筒状,再用双面胶粘贴固定。

2、将其中一个筒口用长8厘米、宽5厘米的纸封住。

3、在圆筒内放人电池,并用同样方法封住另一个筒口。

4、用水彩笔在圆筒上画一个站立的小人。

玩法:将玩具放在斜坡上滚下来,筒上的小人会不断地翻跟斗,非常有趣。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之科学小制作 篇2

制作原理:平衡原理

材料:细铁丝、橡皮泥或乒乓球、硬卡纸、笔。

制作方法:

1、将一根长20厘米的细铁丝弯曲成M状,然后在铁丝两端插上乒乓球或等重的.橡皮泥。

2、把画有小动物头形的硬卡纸贴在铁丝上。

玩法:可放在手指或笔上摇晃着玩,体验平衡的神奇。

注意:必须符合力臂相等和两边物体等重这两个条件才能平衡。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之科学小制作 篇3

材料:

磁铁

小铁球或者其他可磁化的铁锡制品如:曲别针,钉子,小的饰品。(可以生锈的铁制品就是磁性金属)

食品盘

无毒颜料

碗或者其他容器

勺子

稍厚一些的纸

步骤:

1、把颜料倒入容器中或者烤盘中

2、把纸放入食品盘中,或者你用的盘中

3、指导着孩子把各种小制品放入颜料中

4、用勺子舀出这些物品,然后放在食品盘内的`纸上面

5、用磁铁在甜品盘下面不停的移动。这些小铁制品会随着甜品盘下的磁铁不停的跳舞。不久你的画就做好了,要随时补充颜料。

操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如果小物品太湿,他们就不会移动

特别注意防止儿童把这些小东西放入口鼻中引起窒息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之科学小制作 篇4

设计思路:区域工作时我班大部分孩子被纸杯吸引,他们把纸杯变成机器人,又把纸杯变成很多东西,我看到孩子们对纸杯变化那么感兴趣。所以设计这节活动,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想象进一步探索纸杯的变化。

教学目标:

1、通过想象探索用各种方式或使用各种辅助材料是纸杯变化。

2、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1、用纸杯接一杯水喝,问:我刚才干什么了?用什么喝的水?

2、纸杯除了喝水还能干什么呢?

3、幼儿操作,教师引导。

4、评析。

5、教师总结:“生活中有很多可变的东西,只要我们爱动脑子,一定会让更多可变得垃圾变得有用。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之科学小制作 篇5

一、活动题目

会“走”的盒子

二、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制作会“走”的盒子,懂得废旧物品可以加工成有用的物品。

2、幼儿通过操作感知橡皮筋的弹性,学会简单制作玩具的技能。

3、幼儿通过实验记录,加深对实验过程的理解,养成关心科学、好奇、好问,乐于尝试的好习惯。

三、适用对象

4~5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橡筋、小棒、橡皮泥、吸管、纸盒、绳子、曲别针、录音机、酸奶盒。

五、活动过程

引入:幼儿模仿各种小动物随意地走入教室。教师提问小动物是怎样走路的.。幼儿讨论各种各样动物行走的样子。

教师出示一个会“走”的纸盒,提问:这个纸盒怎么会自己“走”呢?看一看,纸盒里有什么秘密?

(1)纸盒里有橡筋。

(2)纸盒里还有橡皮泥和曲别针。

做会“走”的纸盒。

选用橡筋一根,用橡皮泥裹住橡筋的中间,捏成一个小圆球,圆球表面要光滑。将带有橡皮泥的橡筋两端,分别穿入纸杯口两边的小孔里,分别用曲别针固定橡筋。用手转动橡皮泥将橡筋拧紧,放在地上,纸盒就会“走”起来了。

想一想,说一说。

(1)橡筋拧紧了,一松纸盒就走了。

(2)橡筋有弹性。

(3)像我的弹弓一样,一拉就将橡皮泥弹走了。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之科学小制作 篇6

设计意图

在晴朗的夜空,孩子们会看见许多行星。在他们的眼里,星星是有生命的,因为他们发现星星总在不断地眨眼睛。他们偶尔也会发现一颗流星从天边划过,留下长长的一道印痕。这些星星想干什么呢?此活动旨在让孩子们感受故事中的美好情感,拓展孩子们的想象空间。

活动目标

1、了解有关流星、陨石的指示,理解故事内容。

2、感受作品中的美好情感。

3、提高角色表演的能力。

活动准备

1、观察夜空的流星。

2、收集陨石的图片。

3、故事挂图、配乐故事。

过程建议

1、回忆对夜空及流星的观察,说说自己对夜空的`想象。

2、听配乐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看图听故事,感受作品中的美好情感。

小星星为什么想去地球?月亮婆婆和白云姐姐为什么不让他去?小星星是怎样做的?小星星到了地球上,他见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

4、听故事,学习故事中的词、句。

月亮婆婆说,地球是个怎样的地方?

小星星想到地球上去生活,月亮婆婆是怎样说的?

小星星对白云姐姐说了什么?白云姐姐又是怎么说的呢?

5、表演故事。

延伸提示

1、绘画:小流星和他的朋友们。

2、绘画:神秘的夜空。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之科学小制作 篇7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从两块磁铁相互作用的实验现象中,归纳出关于磁极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规律的假设。

2、能设计实验验证关于两块磁铁的磁极靠近时,相互吸引和排斥规律的假设。

3、能从实验结果中分析出两块磁铁相互靠近时。二者相互作用的规律。

科学知识:

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两块磁铁相互靠近时,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与同学交流。

能说出反复验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知道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三、教学支持

教师准备:实验记录卡、两块大磁铁,两辆玩具小汽车

学生准备:小磁铁、小汽车

四、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

教学

行为

教学过程实施步骤

学习行为

设计思想

复习

谈话

教师组织谈话:你能使缝衣针吸起曲别针吗?

关于磁铁你都知道哪些知识?

回忆所学的关于磁的知识

复习所学知识

教学

内容

教学

行为

教学过程实施步骤

学习行为

设计思想

谈话

把两个磁铁的两极相互靠近,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用学具实验。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提出假设

谈话

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汇报所观察到的现象并提出假设。

对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

实验证明

演示

把两个条形磁铁分别放在两个玩具小汽车上,N极对着N极,看看发生什么现象?

猜一猜,小汽车会向哪个方向跑?

用实验初步验证。

小组合作反复验证

巡视指导

两个学生合作实验,四次变换磁极相对的方向,看看发生什么现象?

边观察边填写实验记录卡

自己动手实验,鼓励用其他的方法验证。

汇报交流

演示

谈话交流

请学生利用投影演示实验过程并说出方法。

动手操作并口述

分析记录表

得出结论

谈话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

拓展

了解“科学在线”的知识

阅读科学在线的知识,用自己的话解释地球上磁铁能指南北方向的原理。

应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之科学小制作 篇8

活动目标:

1、会借助各种材料制造声音。

2、初步感知材料与声音的关系。

3、感受探索声音的乐趣。

4、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重点:

借助材料制造声音,制造不同的声音。

活动难点:

幼儿操作常规。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有初步的科学操作经验。

物品准备:

各种空瓶子、罐子、盒子,小石块、豆豆、米粒、小纸片,乐音与噪音的录音。

活动过程:

一、制造声音。(6分钟)

1、幼儿尝试制造声音。(4分钟)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瓶子、罐子、盒子等很多东西,请你们用它们来制造声音。你们会吗?"幼儿自由分组操作,教师观察指导。2、集合,交流怎样制造声音。(2分钟)提问:"你制造出声音了吗?你是怎么制造的?"教师简单小结:"物体通过碰、打、敲、摇……发出声音。"

二、探索声音。(9分钟)

1、 启发,提问:"刚才制造声音过程中你还发现了什么?"(1分钟)2、探索材料与声音的关系。(3分钟)(1)教师出示分别装着石块、豆豆、米粒的'铁罐,依次摇动铁罐,让幼儿听辨。

请幼儿猜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并出示给幼儿看。小结:不同的东西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2)教师出示装着不同量米粒的两个铁罐,摇动铁罐,让幼儿听辨。小结:同样的东西放得多与少发出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

(3)教师出示装着纸片的铁罐,摇动铁罐,让幼儿听辨。请幼儿猜猜里面有没有装东西?并出示给幼儿看。小结:有的东西会发出很响的声音,有的东西发出的声音很轻,有时几乎听不到。

3、 幼儿操作,再次制造声音,探索材料与声音的关系。(5分钟)幼儿自由分组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三、乐音与噪音。(2分钟)

教师播放不同的录音,请幼儿听听有什么不同的感觉?知道避免制造噪音,活动室里应轻轻地说话。

活动反思:

此节课的主要设计意图是让幼儿通过学习操作而感受自制声音带来的乐趣。从而能主动借助各种材料发出不同的声音。

此次活动的第一环节是"声音可以制造"。通过教师用瓶子制造出的声音引起幼儿兴趣。从而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能体验到原来声音是可以制造出来的。只要愿意动脑筋,许多的东西都是能发出声音来的。此环节下来,让幼儿们能感受自制声音带来的乐趣,充分的体现了师生互动。

第二环节是分组制造声音。教师通过在不同区域内分放材料,让幼儿自由探索,尝试制作不同的声音。第三环节是说说自己的发现。幼儿分别围坐在老师的身边,说说自己创作,制造了什么样的声音,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并在同伴前演示。此环节让幼儿能大胆的发言,锻炼了幼儿的观察力及表现力。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之科学小制作 篇9

活动目标:

1.乐于参与探究活动,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2.通过操作感知空气的存在。

3.在活动中体验发现成功的快乐。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实验材料:塑料瓶、吸管、装有水的脸盆、小水杯;

2.记录表格、记号笔、报纸、抹布、视频课件、表演绸带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欣赏喷泉

1.师:我们已经用磁铁做了一些小实验,有打电话、钓鱼等。今天有两位叔叔他们也来做小实验,我们一起看看他们用了哪些材料?做了什么实验?

2.幼儿欣赏《可乐喷泉实验》,问:“你看到了什么?叔叔用什么材料制作喷泉的?”

3.喷泉真好玩,我们也来做喷泉吧!

二、指导幼儿制作喷泉。

1.教师向幼儿介绍实验材料。

2.教师示范制作喷泉。

(1)在密封的塑料瓶里扎两个洞,灌上水,插上两根吸管。

(2)用力向其中一根吸管吹气,水就会从另一根吸管里喷出来。

3.教师介绍喷泉实验原理:

我们向一根吸管吹气,吹入的空气会变成气泡,对水施加压力,水就会从另一根吸管中被推挤上来,形成喷泉。只要不断吹气,水就会不断喷出来。

4.幼儿制作喷泉,教师随堂指导。

5.幼儿玩喷泉,提醒幼儿不要弄湿衣服。

三、引导幼儿讨论:怎样让喷泉喷得更高?

1.问:怎样让喷泉喷得更高?请你试试,并记录下来。

2.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并能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教师注意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问题和发现并给以适时的支持与帮助。

3.预想与对策:玩的过程中存在操作技能上的问题,如喷泉的水柱总是喷到脸上、手上,有时瓶子爱倒……帮助幼儿发现操作技巧中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讨论结果:鼓励幼儿大胆与同伴交流,关注每个幼儿的发现和感受,获得相关经验。

如:孔打得高,喷泉喷得高;用力吹,喷泉喷得高。

四、游戏表演:

1.幼儿分组竞赛,比比谁的喷泉喷得更远?

2.表扬遵守游戏规则的幼儿。

3.欣赏音乐喷泉,幼儿表演:我们一起来当喷泉,跟随音乐一起表演吧!

五、总结延伸:

1.我们欣赏了神奇的喷泉,小朋友们表演得真棒!在大海深处,蓝猫又有神奇的发现了,我们快点跟随蓝猫去海底探险吧!

2.欣赏视频《蓝猫淘气3000问》之《海底喷泉》

3.总结活动:大自然真神奇,我们小朋友好好学习,长大了发现更多的.科学奥秘。

活动反思:

活动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活动内容、教学理论、幼儿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2.对活动过程的反思:(以下方面无论是与否,都应该分析是与否的原因,从而总结经验或提出改进措施)

⑴对幼儿发展的反思,例如,是否被理解、尊重、接纳?是否有适度的自由空间?是否能通过与环境材料、同伴以及教师的互动,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得到自主发展?

⑵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例如,是否了解幼儿的经验水平、学习特点和个性特征?是否能把握教育内容的核心价值及其发展线索?能否以自己最小的支持,促进幼儿最大限度的发展?

⑶对师幼互动的反思,例如,师幼配合情况,教师能否依幼儿的需要调整教学。

3.对活动效果的评析。在对目标、策略的验证与分析中找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并明确今后改进与完善的方向。

4. 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之科学小制作 篇10

活动目标:

1、知道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2、学习自制风向标,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活动准备:吸管若干根、硬纸板若干张、大头针若干个、有橡皮头的铅笔若干支。

活动过程:

1、问题导入。

(1)师:今天老师带来一样工具(风标),请你们猜一猜这种工具的作用是什么?

(2)幼儿自由猜想,并引导幼儿说出理由。

2、了解示风标的作用。

(1)师:请一位幼儿朝风标吹气,观察风标发生了什么变化。

(2)再次变化方向吹气,观察风标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结:风的大小和强弱就是是用风向计来测量的'。风标就像一个信使,能告诉我们风来了,是从哪个方向吹来的。

1、制作风标。

(1)教师示范制作风标(见幼儿用书p25页)

(2)幼儿制作风向计。

(3)幼儿手持自制的风标,自然走动、跑动观察风的方向及风力大小。

活动延伸

请幼儿将自己制作的风标插放在窗口或室外的树上,观察风标在自然状态下的情况。并鼓励幼儿在记录天气时,根据风标来记录风向和风力大小。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之科学小制作 篇11

一、设计意图

“竹蜻蜓”是我国民间最古老的玩具之一,它小巧精致、携带方便、飞行灵活,一直倍受孩子们的青睐。而大班幼儿正处于喜欢动手制作、探索发现的阶段。因此,我尝试设计了一节科技制作“竹蜻蜓”活动,预设以幼儿自主学习为主,旨在通过科学与艺术领域间的整合,借助图示、儿歌引导,难点前置等方法,引导幼儿通过观察、猜测、验证、制作、交流等途径,在做做玩玩中获得操作技能,进一步激发主动尝试、积极探索的科学,并发展幼儿初步的艺术审美和表现力。

二、活动目标

1、熟悉左右对称特征,在看流程图示制作竹蜻蜓中尝试探索竹蜻蜓翅膀的大小与飞行的关系。

2、学会较熟悉地运用对折、画剪、粘贴等技能进行科技小制作,同时养成活动后收拾材料工具的习惯。

3、体验自主学习、合作制作的愉悦情绪,激发对民间艺术的向往和民族自豪感。

三、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幼儿对蝴蝶、蜻蜓的基本特征已有一定了解。

2、材料准备:

(1)蝴蝶实物标本,课件(以蝴蝶、蜻蜓为主要内容)各一;制作流程图7幅。

(2)剪刀、吸管、透明胶、画报纸、白卡纸、油画棒、记号笔、五角星(鼓励制作成功的幼儿用)。

(3)自制“竹蜻蜓”范例1只。

四、活动过程

1、通过观察、欣赏相关的实物标本和课件,熟悉左右对称特征。

(1)出示蝴蝶实物标本,引发幼儿对探索的兴趣。

指:“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蝴蝶,请大家仔细观察它的翅膀有什么特点?”

(2)播放课件,引导幼儿观察左右对称现象,掌握其特征,再次引导幼儿从蝴蝶的两个翅膀的图案、色彩、形状上进行比较和体验。

2、尝试制作左右对称图形。

(1)讨论制作左右对称图形的方法。

提问语:“如果要做一个漂亮的左右对称的图形,应该怎么做?你有什么好办法?(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幼儿尝试用画纸、油画棒独立制作并装饰左右对称图形。

(3)教师观察制作情况并归纳左右对称图形的制作方法。

①出示图1~4,让幼儿了解左右对称图形的制作流程。

②自创儿歌归纳制作方法,便于幼儿熟记、掌握技能。“纸儿长长边对边,中线起始图案画,沿着轮廓剪一剪,再给图形穿新衣!”

环节自评:“制作对称图形”是本次活动中的关键部分也是难点部分。以“蝴蝶”而非“蜻蜓”作为观察学习的例示,主要是因为蝴蝶翅膀大,易于幼儿观察比较。这样,他们在观察左右对称的同时就能直观地欣赏到蝴蝶翅膀上的花纹美,为下一步自制过程中的艺术装饰操作部分的更好参与埋下伏笔。制作前,让幼儿先用画纸进行尝试制作左右对称图形,一是节约材料,二是为幼儿的想法、猜测一个检验求证的机会,在此基础上,结合老师自创朗朗上口的儿歌以及图示呈现,幼儿和老师一起出比较合理的制作步骤和方法利于幼儿轻松攻克第一步制作的难关。

3、制作“竹蜻蜓”玩具。

(1)出示自制“竹蜻蜓”,激起幼儿动手制作的愿望。

指:“这是什么?你们认识吗?谁愿意上来玩一玩?”

(2)介绍基本玩法和制作所需要的材料。

指:“这么好玩的竹蜻蜓是用哪些材料做成的呢?”(一根吸管、一张卡纸。在此教师简介古时与现今竹蜻蜓制作原材料的`不同。)

(3)出示图5~7,结合上环节图示1~4,启发引导幼儿理解完整制作的步骤及方法。

教师:“应该怎么做呢?谁看懂这些图了?说说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有没有什么地方看不懂?”

(4)幼儿完整观察图示1~7,结合教师制“竹蜻蜓”实物,交流讨论制作方法。

(5)对幼儿提出的较多疑问之处,老师可作详细讲解或示范。

(6)幼儿具体的操作材料,并提出制作要求。

指:“根据图1~7做竹蜻蜓,然后用油画棒在翅膀上装饰图案。制作时保持安静;遇到困难先看图示或者观察“竹蜻蜓”玩具后再想一想,实在不能解决时可以请同伴或老师帮忙;制作中注意安全使用工具、注意节约材料;做完后及时材料。”

(7)幼儿独立制作,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可选择合作制作或先独立制作局部后再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制作。

(8)教师巡回指导,指导重点如下:

①引导幼儿发挥创造力制作不同形状的竹蜻蜓。

指:“怎样才能让你的竹蜻蜓与众不同呢?”启发幼儿尝试做出不同形状的竹蜻蜓翅膀。

②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运用已有美工知识自主创造性地装饰翅膀。

教师:“你准备用什么方法、什么材料、怎样来装饰你的竹蜻蜓?”

A、启发幼儿选择油画棒、记号笔、画纸等多种方式进行装饰。

B、对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装饰方面的具体的分层指导:能力差、速度慢的幼儿可以在翅膀上先画简单的线条;能力中等的幼儿可以进行色彩图案的装饰或用撕贴画纸的形式进行装饰;能力强的幼儿可以综合运用以上多种方式进行创意装饰。

③鼓励幼儿遇到制作流程方面困难(如粘贴步骤)时可进行两两合作。

环节自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的,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各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此环节将艺术的表现力和美感培养巧妙地融合在科学的探索过程中,让幼儿在制作中感受着图形的对称美,以及大胆运用图案、线条、色彩等表现出个性美,为科学探索活动了更丰富的空间。

4、探索竹蜻蜓飞行的奥秘,了解竹蜻蜓翅膀大小与飞行的关系。

(1)玩玩自制竹蜻蜓作品,体验成功的喜悦。

指:“大家的竹蜻蜓都做好了,赶快试一试能飞起来吗?都飞得一样吗?”(为作品能成功飞行的幼儿颁发五角星,并让其作一定的示范。)

(2)探索竹蜻蜓飞行的奥秘。

指:“一样都是竹蜻蜓,为什么有的飞得高、有的飞得低?有的飞的时间长、有的飞了一会儿就会落下来呢?”(幼儿三两成群进行比较飞行,观察、比较、交流、讨论。)

(3)幼儿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教师归纳。

教师:“原来竹蜻蜓的飞行和它的翅膀大小有关系。翅膀大的要比翅膀小的飞得高一些、飞行的时间长一些。”

(4)作品展示、与互换玩要。

(5)迁移知识。将幼儿自制作品展示后让大家评选优秀作品:从外形装饰、造型美到飞行效果等几个方面去评选。同时让幼儿交换作品,体验与比较。

教师:“竹蜻蜓这种玩具在我国民间已经流传了0多年,据说直升飞机的螺旋桨就是人们受到竹蜻蜓的启发后才制造出来的,充分体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这小小的玩具中还藏着大道理,我们在生活中可以继续去探索、发现其中蕴藏着的更多奥秘。”

五、活动结束

1、

2、

六、活动延伸

1、将幼儿制作的“竹蜻蜓”投放在科学区,鼓励幼儿课间继续探索发现飞行的更多奥秘(如翅膀颜色在飞行过程中的变化等)。

2、在手工区材料,鼓励幼儿在竹蜻蜓的翅膀造型、装饰上作多种尝试和改进,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审美情趣。

[设计思路]

甜甜蜜蜜的糖果对幼儿很有诱惑,它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很有价值的教育资源,但幼儿在平时吃得多,但对糖果的种类和糖纸的利用并不高。活动中我充分利用这一资源,组织了这次《甜甜蜜蜜的聚会》,旨在使幼儿感知各种甜食的种类,体验与同伴共同品尝的乐趣。

[活动目标]

1、感知各种甜食的种类,初步学习分类。

2、体验与同伴共同品尝的乐趣。

[教案准备]

每位幼儿带一种甜食来园。

教师自制分类标志,分别放在每张桌子上。

[教案过程]

1、参加甜蜜蜜的聚会。

(1)幼儿拿出自带的甜食,向同伴、教师介绍它的名称,并说说是什么味道的',吃起来有什么感觉。

(2)为甜食找家。幼儿根据分类标志,将食品分类放在相应的桌子上。

2、交流品尝的感觉。

(1)幼儿品尝自己带来的甜食,可以与自己的好朋友交换品尝。

(2)你吃的是什么?甜吗?

(3)教育幼儿持糖后及时漱口。

3、利用糖纸进行创作。

(1)请幼儿想想糖纸可用来做什么?

(2)幼儿通过折折、剪剪、叠叠制作自己喜欢的东西。

[效果分析]

幼儿在品尝糖果的过程非常感兴趣,使幼儿体验了与同伴品尝的乐趣。

通过给糖果分类,使幼儿进一步了解糖果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软硬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

糖纸也是幼儿进行创造的一种材料。幼儿充分利用糖纸进行折折、叠叠、剪剪,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活动延伸]

请幼儿继续搜集不同种类的糖果和同伴一起品尝。

在区角活动中放置各种糖纸供幼儿制作。


上一篇:中秋节节日活动方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