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的科举考试(明清两朝的科举考试,规定的教科书和参考书是哪些)

2023-08-07 20:29: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明清的科举考试(明清两朝的科举考试,规定的教科书和参考书是哪些),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明清的科举考试

泻药。

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内容颇多相似,其内容有着极强的经学化倾向,但也略微有些不同。

先说明代,《明史·选举志》载: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人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三年大比,以诸生式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次年、以举人试之京师,曰会试。……乡试以八月,会试以二月,皆初九日为第一场、又三日为第二场,又三日为第二场。”

“初设科举时,初场试经义二道,《四书》义一道;二场,论一道;三场,策一道。中式后十日,复以骑、射、书、算、律五事试之。后颁科举定式,初场试《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四书》主朱子《集注》,《易》主程《传》、朱子《本义》,《书》主蔡氏《传》及古注疏,《诗》主朱子《集传》,《春秋》主左氏、公羊、谷梁三传及胡安国、张洽《传》,《礼记》主古注疏。永乐间,颁《四书五经大全》,废注疏不用。其后,《春秋》亦不用张洽《传》,《礼记》止用陈潞《集说》。二场试论一道、判五道,诏、浩、表内科一道。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五道。”

基本上考试内容既是乡试所有,也是会试所有,从总的要求看,几乎无任何差别。儒家经学是其科举考试主要的和核心的内容,除二场所试诏、浩、表、判属公文写作外,三场试的策论也是结合经学理论来对当时的时事政务发表见解。

洪武十七年(1384年)又在科举考试的细节上作了更为细节化的规定。如规定初场的三道《四书》义每道均为二百字以上,四道经义则每道需三百字以上,二场的论要求三百字以上,三场的五道时务策允许减二道,但要求在三百字以上。

到了清代,变化也不大。

顺治二年(1645年)《科场条例》规定:乡、会试

“首场《四书》三题,《五经》各四题,士子各占一经。……二场论一道,判五道,诏、浩、表内科一道,三场经史时务策五道。……乡会试首场试八股文。”(《清史稿·选举志)

“《四书》主朱子《集注》,《易》主《传》、朱子《本义》,《书》主蔡《传》,《诗》主朱子《集传》,《春秋》主胡安国《传》,《礼记》主陈潞《集说》。其后《春秋》不用胡《传》,以《左传》本事为文,参用《公羊》、《谷梁》。”(《清史稿·选举志)

之后,相继颁布了《钦定四书文》、《御纂四经》、《钦定三礼》等作为八股文写作的规范,并规定:

“首场制艺以《钦定四书文》为准,其轻僻怪诞之文不得取录。”“经文以遵奉《御纂四经》、《钦定三礼》,及用传注为合旨,其有私心自用,与泥俗下讲章,一无秉承者不录。”(《钦定科场条例·乡会试艺》)

乡试考试内容后来有着多次微调。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有鉴于

“时诏、诰题士子例不作,文、论、表、判、策率多雷同剿袭,名为三场并试,实则首场为重,首场又以《四书》艺为重”

的弊端,二十六年下诏废诏、浩。又因《孝经》内出题有限,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改为论题

“兼用《性理》、《太极图说》、《通书》、《西铭》、《正蒙》。”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又改为二场论题专用《性理》(《性理》即为《性理大全》)。

乾隆二十一年(1756)又对乡试三场的内容作了调整:

“嗣后乡试第一场,止试以《四书》文三篇;第二场,经文四篇;第三场,策五道。其论、表、判概行删省。……乡试以乾隆己卯科为始,著为例。”

乾隆二十三年(1785)规定,第一场《四书》文三题之后,

“仍出《性理》一题。”(《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三三一,《礼部·贡举·命题规制》)

二十四年(1759)己卯科乡试开始,

“于第二场经文之外,加试五言八韵唐律一首。”

四十七年(1759年)又规定:将第二场的排律诗一首移至头场八股文之后,将《性理》论一道,移至二场经文之后。

五十二年(1787),改第二场试题为《孝经》、《性理》中轮流出题。为防止考生猜题,乾隆决定从戊中科(乾隆五十三年)乡试开始,先

“以《诗经》出题,次年会试,著用《书经》,侯下次乡试,再用《易经》。以后按照乡、会试科分,轮用《礼记》、《春秋》。”(《钦定科场条例·三场试题·题目成式》)

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五经在完成轮试一遍之后,开始并试。

至此,清代乡试考试题目为:初场《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二场,五经文各一篇;三场,策问五道,这一做法一直沿用至清末。

再之后,即是“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到来,科举制不断受到时人的指责,在教育救国思潮影响下,清末有志之士对科举制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在清末的几科科举考试中,乡试考试内容以及形式均进行过一些变革的尝试,展现出了一股清新的现代气息,算学科举与经济特科设立的尝试,以及废止八股文体的尝试即是这些改革中的重要内容。

上述基本上是为明清两代规定的官方参考书目,但于民间,还有“时文”之说。所谓“时文”,科举时代的应试之文。约等同于今天的高考范文,在明清两朝,由于知识阶层的壮大与印刷术的发展,“时文”发展极为迅速。很多大儒也参与到“时文”写作和选编工作,如清初著名学者吕留良所选“时文”在当时就极受士子推崇。(“时文”方面,我也不大懂,但数量极多,流传下来也不少,可自行查找资料)

PS(若为历史系学生,极不推荐在知乎上问此类问题,这类简单问题,自去翻阅相关著作、论文。若是非历史系学生,则忽略此话~)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