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心理健康测试(公务员心理健康应得到大力关注)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公务员心理健康测试(公务员心理健康应得到大力关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无锡市委副书记蒋洪亮日前跳塔自杀的消息,让与公务员有关的抑郁症、压力等话题再次升温。 瞭望微信刊播此篇分析,希望引起社会重视。
由于难以纾解,这些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公务员,轻者影响家庭生活质量,降低工作效率,重者出现异常,甚至导致自杀现象的发生。
从目前情况来看,公务员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一些地方政府或部门重视,并开展了相应的心理健康讲座、咨询等工作,但并未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公务员是社会公共资源的掌管者和支配者,其心理健康是切实履行职责、廉洁自律、取得工作成效的内在要求。”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沈友军副教授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
在沈友军看来,公务员心理健康是公务员素质健全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公务员心理问题不但是其个人健康问题,而且是一个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宜把公务员心理危机干预纳入执政视野。”
公务员“心病”难题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各地时有公务员上吊、跳楼等非正常死亡现象发生。据官方公布的鉴定结果显示,除少数“畏罪自杀”外,大多数却源于“劳累过度致死”、“工作压力大”、“抑郁症困扰”等。
2014年7月26日,湖北省国资委国有企业第三监事会主席王运清跳楼自杀,他在遗书中写道:“我很抑郁,抑郁难忍,先走了。”此前2014年7月8日,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卫生局局长张柏成跳楼自杀,他同样留有遗书:“我在医院检查有严重抑郁症,非常痛苦,不能吃睡,生不如死。”
据不完全统计,仅2014年,就至少有30余名官员非正常死亡。其中,又至少有20余人被官方认定为自杀。
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许燕看来,因为抑郁症而自杀的案例代表了某种极端的状态,而其大背景是心理健康危机在整个公务员群体中的日益凸显。
据《人民日报》报道,中国公务员中29.3%的人存在心理问题。在所有心理疾病患者中,有10%是公务员,远高于其他群体。在某省的一次职场心理健康调查中,公务员的生活状态评估排名在所有职业中倒数第一。
早在2012年,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对20个中央部委共2500名职工进行的一项调研结果显示,有63.3%的职工认为自己承受着中等以上程度的压力,13.5%的职工选择了重度或极重的选项。
在云南某县机关任职的一位公务员朋友与本刊记者谈心时说:“我经常加班,而且还不像公司那样有加班费。每次连续熬夜加班后,调节三四天都缓不过来。感觉都快崩溃了,但这种郁闷又不知向谁诉说。”
“公务员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却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即使个别地方政府或部门重视,也缺乏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李成言教授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认为。
面临两大“压力源”
目前,中国公务员主要面临工作繁忙导致心理疲劳、“本领恐慌”引发心理焦虑等两大“压力源”。基层一线公务员是主要受困扰群体。
一方面,工作繁忙导致心理疲劳。在当前公务员队伍中,心理疲劳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状态。尤其是基层公务员,他们与各种琐碎、矛盾、纠纷打交道,工作节奏快,加班加点是常态,而且工作中还常存在害怕犯错的焦虑心态。
本刊记者调查发现,有些基层公务员面对上访、突发事件等问题,经常会倍感挫折和无助,对工作滋生厌倦感。在拆迁、信访、司法岗位上的公务员,更容易出现情感压抑、工作失控、言语暴躁等状况。
由于超负荷的工作任务,不少基层公务员不得不把大量时间及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无暇照顾老人及子女教育,从而引发家庭矛盾。这种来自家庭的压力,给一些公务员的心理健康也造成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本领恐慌”引发心理焦虑。由于公众对政府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公务员压力倍增,包括知识社会对执政能力提出的挑战、行政问责对依法行政能力提出的考验、以人为本对科学执政能力提出的考验等。
“随着年岁增长,有些公务员职业倦怠感产生,职业认同感下降,专业技术能力也有退化,以致无所适从;现在中央对腐败零容忍,惩治腐败力度大,持续性强,互联网新媒体每日报道‘老虎’、‘苍蝇’被打被拍,也会导致一批曾经腐败过的公务员担心问题暴露被查,于是终日诚惶诚恐,如履薄冰,心理压力如影随形。”沈友军说。
在沈友军看来,有些公务员发生心理危机,除外界因素以外,还与自身心理承受能力有关。“有些公务员毕业就到机关,缺少基层艰苦环境的锻炼,一旦遇到棘手问题,就往往因难以处理而无法解开心结。”
“人格冲突是公务员特殊的职业心理问题之一。”沈友军认为,“每个人都希望展现自己的个性,但公务员工作特点是要具有高度的服从性与规范性,这会使一些个性突出的公务员倍感压抑。这种‘内心世界’与‘外部行为’的不一致导致的人格冲突,也会严重影响公务员的心理健康。”
南开大学教授齐善鸿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公务员有了高标准、高要求。一些习惯于旧体制的公务员,其原有的工作模式、思维方式受到极大冲击,而问责机制日臻完善,‘为官不为’难以为继,也会导致公务员心理压力增大。”
“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当下,中央对公务员约束越来越多、管理越来越严、要求越来越高,而以往的隐形福利却在减少。这也会使公务员中的一些人失去心理平衡。”齐善鸿说。
缓释出现“中梗阻”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公务员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相关部门应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但现实却并不那么令人乐观。
从个人角度分析,受传统思维影响,不少公务员对心理问题认识存在偏差。“心理健康问题,不能等同于思想问题,但也不能完全分割开来。在现实中,有些公务员认为心理问题就是思想问题,说了就会影响仕途,于是不敢说不想说,死扛着,以致心理健康隐患越积越重。”齐善鸿说。
齐善鸿曾给一些地方政府公务员开过心理健康讲座。“这类讲座很受公务员欢迎。但令人惊讶的是,每次讲座结束后,极少有人当场咨询。但一段时间后,会有人用街边公用电话,或以帮家人或同事的名义咨询。”
“后来我才明白,这些公务员不想当着同事的面,暴露自己的心理问题,更不会承认自己心理不健康。”齐善鸿说。
类似现象,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博士李恒的临床经验同样遇到过。“公务员前来咨询、问诊和治疗的比例很低。即使有,也基本都是全自费,不走医保,为的就是不留档案,怕会影响仕途”。
“去年年底,本来我可晋升副处,但不知何故,最后上去的却是别人。”北京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公务员曾对本刊记者说,“那段时间,我郁闷极了,还常感觉身体不舒服,但去医院检查后,医生说,可能是心理压力大所致。可我又不愿意去看心理医生,只好把自己内心包裹很紧。”
而从社会大环境来说,在很长一段时期,中国的公务员培训,往往侧重在业务水平和政治思想上,缺乏对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科学化的足够训练,以致公务员心理压力难以找到缓释渠道。
而事实上,很多地方政府或部门对公务员心理问题的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一些已经存在心理问题的公务员,大多数解决方式还是由负责党工团的书记、工会主席、妇女主任等按“思想问题”进行办理。
由于心疾难以消除,一旦工作中遇到挑战,如果公务员能力欠佳,缺乏危机处理经验,就极容易陷入能力和心理的双重危机。
建立心理援助制度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应把公务员心理健康当成一个重点工作来抓,构建完善的公务员心理援助制度。
“应定期对公务员进行心理健康咨询或测试,及时收集公务员心理信息,准确评估公务员心理健康状况、性格特点等。”沈友军建议,“建立一套公务员心理健康状况的跟踪调查研究系统,为公务员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公务员身心健康问题,要尽量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以往各级政府和部门提拔官员,更多看重学历、年龄和政绩,而对其身心健康,则没有更多关注。”沈友军说,“选拔官员时应过‘心理健康’这一关,对于明显存在心理缺陷的公务员,不宜提拔重用。”
同时,沈友军还建议,可将公务员心理健康服务“外包”。由于专业人员来自工作单位之外,这样可降低公务员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敏感度,打消他们的顾虑,以便把心理援助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要完善公务员谈话谈心制度。”齐善鸿建议,“公务员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多数容易出现在矛盾集中、岗位调整等时期,此时要注意对公务员进行积极引导,及时疏导好思想情绪,以有效地解除心理问题。”
“可设立心理咨询机构或开设心理健康咨询热线,配备专业咨询人员,为公务员提供心理辅导。”李成言建议,“对那些已出现心理疾病的公务员,宜安排心理咨询师对其提供个别、保密安全的心理健康辅导和疏导。”
“中央党校、公务员专门培训机构应设立心理学科,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针对压力较大、承担特殊工作的公务员群体,比如公、检、法和各安全部门等,应进行专项的心理辅导。”李成言说。
“加强对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公务员心理健康意识。”在李成言看来,公务员自身平时也应多学些心理学知识,学会自我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