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的自我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如何指导学生自我教育)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班主任的自我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如何指导学生自我教育),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在班主任工作中如何指导学生自我教育
作者:湖南省凤凰县廖家桥完小姚兰
[摘要] 现代农村学生没有进取意识,没有光荣感和自强精神,是不会有自我教育要求的。为什么在教育活动中要强调学生立志,强调他们有积极向上的意识,其原因就是让学生有所追求,有所进取。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教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长为“人”。
[关键词]班主任;指导学生;自我教育
随着小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是体现学生思想深处的驱动,是深层次的教育,这种教育的不断进行和深入,就能使学生达到自警、自励、自省、自策的境界,是他们逐步成熟的表现。教师在引导学生自我教育时,必须时时鼓励学生,使他们有强烈的自我要求。要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必须使他们有责任感和充满信心,使他们重视自己的表现,那么,在班主任日常工作中,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呢?下面我就从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引导学生树立上进心
学生没有进取意识,没有光荣感和自强精神,是不会有自我教育要求的。为什么在教育活动中要强调学生立志,强调他们有积极向上的意识,其原因就是让学生有所追求,有所进取。当学生的追求进取心成为他们内心的需要,就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学生的理想越高远,进取必越强,自我教育的要求就越高。这时候,他们能够把远大的目标和实际行动结合起来,能够脚踏实地地积极向上,能不断形成自我要求,也能够高标准要求自己,能够自我誓言,自觉见贤思齐,
不断努力,不断奋进。教师要以学生的这种境界为教育追求的目标,以培养学生立疯牛病为教育的根本,抓住“立志”这个中心,强烈的上进心就随之而产生了。
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我学习了魏书生老师的成功经验,经常经他们讲述一些伟人或成功人士的成长故事,鼓励他们自己阅读这些人物传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安全获益颇多。
二、引导学生自尊自重,发扬“慎独”精神。
引导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要求,还要从引导他们自尊、自重抓起,培养学生形成强烈的自尊心,教育他们自觉爱护自己的名誉,不做有损自尊、有损荣誉的事。形成这种心理,要有多方面的外界条件,要使学生生活在人人平等、互相尊重、真正有主人翁感的氛围之中。这种氛围使每个人都感到是那样“真诚”,不会因身体缺陷,经济困难,学习成绩不佳,犯有错误等原因而演戏到歧视。创造这种条件,除了建设一个优秀的班级集体外,还要教师去对某些环境条件进行优化,或是去努力营造。
自重是随着自尊而来的,没有自尊心,荣誉感,高精尖不可能产生自尊意识。教师培养学生形成自尊意识,就要使学生感到自己在社会、在集体中的价值,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并且能够不断努力去充实这种意义,对于没有认识到或没有想到追求自我价值的学生,很难有办法使他们形成自重心理,他们随波逐流,轻视对自己的要求,不看重人格表现,甚至自轻自贱,那就谈不上自我教育了。
学生自尊自重心的发展,最后必然形成一种“慎独”的境界,这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高水平,也是教师应该努力教育促成的。所谓“慎
独”,是道德修养的极高境界是指人们在没有任何制约的条件下,仍然自觉地按道德要求去行动,自觉恪守道德规范,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这种道德修养,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在秦汉时期的《礼记·中庸》中就提出,在道德修养中要“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对“隐”和“微”加以强调,意在达到“慎独”的境界。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都要在“进入”这种境界上下功夫。“慎独”的境界并不旧自身随意可以达到的,要经过深刻的首先观念的铸造,使学生形成并树立牢固的道德观念,才能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在有做坏事的可能的时候,恪守道德要求。“慎独”的境界也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达到的。因此教育要给学生创造长时间艰苦磨炼的机会,尤其是在细小的,不容易显现的地方给予学生锻炼的机会,以增强学生“慎独”的意识和修养。“慎独”的行为,虽然是在无人制约下的“表现”,其实仍是道德规范的体现,这就要求教师严格从“他律”入手,逐渐使学生养成由“他律”到“自律”的行为习惯,深刻的首先观念和严格的习惯的养成,是达到“慎独”境界的基础。这是引导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贯穿线索,是教师在工作中从各种问题、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始终抓住不放的。
三、引导学生自警、自动、自省、自策
自我教育是自己给自己确立目标,自己用实际行动努力达到应有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政治要求,自己改正缺点错误的自觉行为,也是学生不断提高自我修养的过程。
首先要教育学生学会自警,在帮助学生分清学生分清是非善恶之后,要引导他们自我警醒,由他人的失陷而警惕不重蹈覆辙,不犯同
样的错误,这对青少年学生尤其重要,他们可以在别人的失误中引以为戒,这是自我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经常用这样的事例教育学生。
其次是引导学生自励,即自我激励,自我确立进取目标,提倡“战胜自己”,增强奋斗意识和持久的意志。青少年学生往往容易“激发”而不容易“持久”,这就要求教师激发得当,使学生总保持那么一般跃跃欲试的劲头,同时又要通过各种活动和在各种情境中使学生不断得到激励。在班级集合中努力形成竞争的气氛,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方法,你追我赶,往往最容易激起自我教育的驱动力,从而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
再次是引导学生自省,即自己省察、自我批评。这既是加强自我修养的必由之路,又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一种方法。青少年学生在成长中,在与外界接触中,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这种错误有时是较为明显的表现,有时却是他不易察觉或是隐蔽的东西,这就要靠他们自省和自我批评。学生能够自省和自我批评,是他们进行自我教育的较高的境界,形成这种境界要靠教师做大量的工作。教师要让他们明确是非标准,使他们能够有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同时要培养他们有较强的进取心和极大的自觉性,还要在集体中努力创造一种气氛,使自我批评成为一种风气。
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还要鼓励学生不断鞭策自己向前进步,与自己的惰性、自满和停滞斗争,这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是很重要的,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内容。许多学生基础条件很好,却成长缓慢或成绩平平,其中一个原因就不能够自策,随遇而安,甚至得过且过。教
师引导学生自策,主要是用提醒的方法、激励的方法、推动方法,形成集体的风气和舆论氛围。
四、引导学生学会自立
父母给予孩子不恰当的东西就是让孩子坐享其成和用父母的“替代”取代孩子应有的自立,使孩子逐渐失去自立意识。有些教师也有此种表现,以为这样做才是学生尽心。自立意识是自我教育的思想基础,缺乏自立意识就难有自我教育的要求。自立意识的表现首先百有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即自立精神;其次有把握自己的能力和方式,即独立生活的能力。有了这种精神和能力,必然会在学习、思想品德、生活等各方面自己把握自己,管理自己,教育者——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一旦热衷于“替代”,学生就会产生依赖心理,他们会认为凡事有人会替自己去想,有人会替自己去做,自己的某种愿望有人会替他实现,因此去追求自立就是多余的了。青少年学生蕴藏着很大的智慧和活力,他们的潜力也很大,所以教师要放手锻炼他们,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实践,不断对自己提出要求。不断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青少年在成长中要想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他们 惟有去奋斗,去拼搏才能成长;假如为使他们事事称心如意,需去“替代”,最终会使他们失去自我教育的能力,形成事事碰壁的局面。所以克服“不放心”和教育者“自我高明”的思想,是引导学生形成自立意识,并形成自我教育能力的重要方面。
引导学生形成自立意识,让他们在“自立”中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首先要求教师在集体活动中尽量从多方成锻炼学生,要力求做一名导演,让学生在舞台上心情地表现,忙乱力地锻炼,尽可能地磨炼,
其次要给学生创造施展的机会,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特长,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并尽量让他们独立完成某件事,使他们逐渐养成自立的意识和能力。最后教师要注意多给予鼓励的评价,使学生不怕失败和困难,不怕“做不好”。教师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对开他们形成自立意识和能力非常重要,不可能增强他们的信心,而且由此会引发他们进一步的自我教育,提高对自己的要求。
总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教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长为“人”。班主任工作任重而道远,我将不停地去教育实践中探索“成长”之奥秘,愿有志之士共同研究,一起开创更灿烂的教育之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