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一学校国际部怎么样 在十一学校国际部就读是什么样的体验

2023-04-09 23:48: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北京十一学校国际部怎么样 在十一学校国际部就读是什么样的体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北京十一学校国际部怎么样

最近被问到国际部选择这一方面,简单说一下吧。目前的情况,rdfz(icc 的Alevel慎重考虑),sdsz,和四中国际部是明显的第一梯队,想在北京读国际部尽量去这三个。当然也可以考虑去美高,不过目前的情况还是慎重些吧。

不少同学选择出国无非就是开拓视野,并且不想花三年在国内高中内卷当做题家。在一定程度上十一的确帮我开拓了视野,但高中这三年我却实实在在的在当做题家,从刷GPA到标化均是如此,没觉得比参加高考的朋友过得更有意义。尤其是在美国,学校的压力和排名并不成正比(在GaTech拿个4.0绝对比在Harvard拿4.0要难很多),这个情况下给学生施加如此大的压力,让大家一起搞内卷恶性竞争就显得很莫名其妙。

最后关于对sdsz,icc某些负面传闻,比如造假、支撑不住退学等。sdsz造假的确很多,但并不是不造假的人申请结果就不好,能做到独善其身,sdsz依旧是不错的选择。最后答主人在美国Top10(不过可能要掉出去了)学校,有几位sdsz的同学,从来没有觉得他们有“哎呀学不下去要gap要退学“这样的状态。虽然学业压力不算大,但也能驳斥“sdsz除了申请好其他一无是处”的观点。十一高层到教师对sdsz的批判,有部分属实,但更多的仅仅是嫉妒和无能狂怒。icc造假我个人没怎么听说过,但icc的槽点在于IB、AP和Alevel的教学水准相差很大,去ICC的alevel应该是不如来十一的。

final考完后再一次更新

已毕业国际部校友飘过. 匿名了, 免得被学校发现. 并且奉劝回答下吐槽学校的各位也尽量匿名, 否则可能收到找家长大礼包. 高一是十一粉丝, 高二粉转黑, 原因会在下文详细解释. 不过这里尽量做到客观. 无论如何, 还是希望十一国际部越来越好.

先说一下总体感觉: 十一所存在的问题应当由管理层(这里的管理层特指某位级别>年级主任的行政人员和某些CCC工作人员)背锅. 十一引以为傲的教学理念为本部带来了成功, 国际部的管理层便也活在这个泡影中. 他们傲慢的认为自己的教学理念就是最先进的, 不会采纳任何建议, 也从不把“问题”当做“问题看”, 更不会尝试解决问题. 此处借用三体中的一句话“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 傲慢才是“. 国际部在这样的傲慢中坠落却不自知.

国际部的管理层同样还有一种“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视清高. 虽然我不反对十一在众多国际部中算很“清”的, 但这所谓的“清”的代价由谁付出的? 屈原有着“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气魄支撑着他的清, 但无力回天, 他也为此付出的是生命的代价. 而国际部所付出的, 是学生的申请结果, 与管理层毫无关系. 国际部离无力回天的状态还差很远,管理层并不是在保留“清”的前提下什么都做不了, 比如申请季为学生减少作业量, SAT前不设DDL. 国际部的“清”是由学生一次次的夜不能寐和一份份喋血沙场的文书支撑的. 即便如此, 国际部还是放不下自恃的“清”, 不愿与rdfz一样总评curve, 但是AP, IB考试有curve都有curve, 为什么我们不能curve呢? 大概是为了凸显我们的“清”吧. 管理层的梦永远醒不了, 因为在国际部被扭曲的十一教学理念伤害的是学生, 管理层不会付出任何代价(通俗地说, 这等于我请客, 你买单).

愿意维持“清”的气节我还很是赞同的, 不修改GPA, 不编造活动文书是一个申请生的行为红线, 我很庆幸十一国际部并没有被功利主义冲昏头脑而跨越这条红线.

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国际部现在离凉透还有一段距离. 我所在的这三年大概是国际部盛极(2016/2017)而衰的一段时间, 体验不算特别差.

说三个亲身经历论证以上观点. 上课时老师(中方)聊到申请, 同时嘲讽了三所学校: rdfz, sdsz, 和21世纪. 原因分别是水, 水, 什么都不行. 我不知是什么让这位老师认为我们比这三所学校都强, 即便十一的确比他们都强, 我也不明白为什么我们有资格去嘲讽他们. 亢龙有悔. 连九六之位都未曾到就已经不知道戒骄戒躁了.

另外一件事, 是我高二时在国际部校长有约时向管理层提交了一份建议, 希望能够联络一些愿意帮助在校生的往届学长学姐, 以帮助学生在申请上少走弯路 (这份提议源自于和一些sdsz朋友的交流, 了解到他们学校有类似的组织). 提议大概是联络往届毕业生, 按学校拉微信群. 我也提出我愿意做这件事, 希望他们提点一下. 他们说之后会回复我, 但我却从未收到过任何回复. 我以为他们是怕打搅已经在大学的毕业生, 于是我也没有跟进. 但我毕业后, 却时常收到老师的信息, 问问题, 或者要写祝福语录视频之类的, 也经常会被老师把名片推给下一届的学生. 这就让我很好奇了, 一个个推不比把所有人拉进一个群更麻烦吗? 同样的问题在群里回答一次就够了. 后来觉得, 他们不过是乐于现状, 不想改变而已.

还有一次, 是rd申请结果出来以后, 我去三层找某位老师(想必大家也知道办公室在三层的都是大佬). 听到了几位的对话. 内容是关于出国班某位大藤大佬. 他们认为, 这位大佬会八国语言完全不现实, 申请材料是编的, 国际部学生自然竞争不过, 国际部没有任何问题. 只能说他们太狭隘了吧, 国际部学生显然学不了8门语言, 作业都写不过来. 但出国班有时间并且热爱学习的大佬学八门语言并不是不可能, 并且根据我以前和这位大佬的接触, 我大概知道这位大佬至少会古希腊语, 法语, 拉丁语. 我是相信这位大佬的确会8门语言的. 国际部这几位老师武断的言论, 我也不知应当怎么理解. 大清的闭关锁国也不过如此. 对学生恶意的揣测, 然后酸葡萄一下, 最后来个精神胜利法, 我能想到的大概只有某位没剪辫子的文学人物吧.

我其实一直希望能够用自己的经历和对申请的理解(毕竟申请结果还可以hhh), 帮助后几届的学弟学妹. 我自己也获得过一些学长学姐的帮助. 但当我想到学校管理层的态度时, 我也明白, 如果学校管理层对此不屑一顾, 我能做的其实也很有限. 不过大家若是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在评论区问我hhh.

但不可否认的是, 十一这三年的确给我带来了成长. 或许是因为太久没有学到新知识, 做的无意义事情太多, 我逐渐重新点燃了自己对知识和智慧极致的追求, 也让我不再会花过多时间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

再写一些关于管理层内部的个人见解. 如上文所述, 对管理层的批判主要是针对某位级别>年级主任的行政人员和某些CCC工作人员. 外方学术主任们管辖的更多是“课水不水“等问题(which其实也是个大问题), 但目前而言, 如果招不到好老师, 他们也没有任何办法. 在和项目主任交流过一两次后, 我得出的结论是压GPA等一系列申请相关的问题, 主要是来自CCC.

在国际部这个体系下, CCC咨询师名义上是最权威的申请专家, 国际部大多情况下会采纳他们的任何意见. 那么为什么上文要捎带着某位级别>年级主任的行政人员一起怼? 是因为不作为, 缺少作为管理层的判断能力, 缺少基于事实作出推论和变通的能力. CCC无论是对学生, 还是校领导, 都应只是有咨询作用, 就如学生要自己写文书一样, 管理者最终应当靠自己的判断力做出调整, 而不是直接使用咨询师的意见. 反正我是没发现任何调整.

至于平时那些不太讨喜的管常规的年级主任, dean之类的, 我认为倒不至于需要被挂到网上怼. 或许某些人的确缺少对新事物的接纳能力和同理心, 但这些规定也不算太过分, 高中时期有一些常规要求是可以让我接受的. 不过对于一个本应非常开放的国际部而言, 十一的规矩的确太多了点.

原答案

学术方面, 十一不算水, 但也并不突出. 然而, 学校留的作业非常多. 申请季ddl前, sat前写作业到两点是很正常的事, 并且一般是不会有extension的. 找老师要extension老师必然说是你time management不好. 但是庞大的作业量所带来的并不是学术水平的增长. 这些作业带来的帮助则非常有限. 一方面是因为学校课业比较水, 作业多但知识简单, 另一方面则是很多教师并不知道什么样的作业以及多大的量对学生有帮助. 某些教师能干得出一周5篇500词reflection, 或者留4000词annotated bibliography这种荒谬并且恶心人的事情. 这些作业除了提升了我的打字速度以外没有太多实质帮助.

回到学术上, 先说理科. 无论是ap, ib, 还是al, 理科都很简单, al和ib的further math其实也就那点东西, 没什么意思. 至于其他学科, 就更没什么可评价的了. 如果只跟着学校走, 那从国际部毕业后理科生的数理基础大概也不存在了. 想要维持数理基础, 那必然要去课外学. 高一高二在本部竞赛班和课外学竞赛, gpa有点凄惨不说, 拿多少奖也不怎么被老师同学看得起. 毕竟当时标化没怎么刷.

后来怒刷标化(这里就把标化归为学术了), 就上网学了学文学和哲学, 来提升sat的阅读水平. 我也意识到了文科的重要性. sat 5月刷出分后, 就继续学了下去. 国际部理科水不代表文科不水. 更准确的说, 国际部没有真正的文科(除了语言). 历史, 哲学这些课都很难找得到(当然也取决于项目). 于是我也就继续在网上刷课了. 高二高三这两年, 前前后后刷完的课大概有20门, 加上只上了一部分的课大概有50门(文理都有). 作为一个古典学和古典哲学粉丝, 我在学校一点能利用的资源都没有, 只能自己买书或者刷网课. 那时候AP和IB都应该是没有开起来philosophy的, classics就更不用说了. 至于IB的TOK, 那完全是IBO自己发明和的学科, 和哲学没什么关系. 可以说, 我绝大多数知识都是源于竞赛课和edx还有coursera, 真正在学校学到的东西不多. 至于上这些课的代价是什么, 那当然是睡眠时间和gpa. 在这里非常赞同另一位答主所说的, 十一国际部所宣传的学生的综合素质, 恰恰不是来自于国际部, 而是我们费劲千辛万苦在写作业之余自己学来的.

那么即便是这样疯狂刷课, 来大学体验如何呢. 现在在美国top10本科, 理科想要A+一点也不轻松. 并且, 我校GPA卡得还不算很严. 在上课之余, 还是要补以前落下的数理基础. 而反观其他高中来的大佬, 无论是来自竞赛强校比如NFLS还是美高比较重视science/tech的学校, 数理基础都非常强. 十一的问题在于, 学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学校认为GPA=学术, 但当拿高GPA要一遍遍写一些意义不大的作业时, GPA还能和学术画等号吗? 另一个问题, 则是学校对通识教育错误的认知. 通识教育不是什么都要学, 而是学更多自己想学的. 我在大学不想学社科, 完全可以躲得开, 但在十一, 躲开社科是不存在的. 在国际部体系中, 通识是不包括理科的, 但至少在我校, 通识教育的要求包括理科. 学校从来没有提过的是, 搞econ需要multivariable calculus和高等线代, 搞finance需要time series analysis. 学大部分社科也都需要会编程. 另外, 通识教育不是美国教育的全部, 美国的技术也不是外星人送来的. 国际部对美国教育的理解有些本末倒置了. 通识教育是锦上添花, 但专业知识是不能没有的.

课程方面, 水平参差不齐. 有非常认真, 并且为学术考虑的老师, 也会有水怪. 认真的老师, 每节课都自己做ppt, 讲课有条理并不失风趣. 碰到sat/act的时候也愿意给extension. 到了申请季, 甚至愿意为学生改文书. 这种老师不多, 但在十一只要运气不差, 总是能碰上的, 自然要好好珍惜. 至于最常见的水怪, 大概就是自己不讲课, 把学生分成几组, 搞一个group project, 介绍课本上的内容. 老师在教室后面一坐, 手里端杯咖啡, 在criterion上打几个钩, 给学生扣几分, 一节课就过去了. 美其名曰翻转课堂. 这些水怪, 不局限于外教. 还好这么明目张胆水课的老师以前并不多, 否则一年10万的学费真不如用来买辣条. 还有一些老师, 非常擅长留作业, 什么事情都得给ta让路. 似乎热衷于虐待学生. 碰到这种, 能转课跑路就跑路. 当然最好是和学长学姐交流一下, 别上这种老师的课. 学不到多少东西, 一天还5个小时的作业.

事实上, 十一一点也不缺优秀的教师, 尤其是中方教师, 大部分水平都不错. 有北大的本科大佬, 有JHU硕士, 不过中方教师没有获得学校足够的重视. AP很多普高的学生长则学半年, 短则2个月就可以考到5分, 而在国际部我们却要学一年甚至两年. 这里不能说国际部学生不行, 只是学校授课效率太低, 并且在十一, 学生能接触到最难的知识也就是AP和IB HL/ AL课程, 对于想更加深入了解某一学科的学生, 理科生只能去本部, 文科生就真的是叫天天不灵, 叫地地不应了. 这些优秀的教师如果能够像许多别的学校一样, 开设研究性学习/更高阶的课程(比如不占用平时上课时间, 开设在社团活动期间), 学生自然能获得更多收获. 在获得更多收获的同时, 这也能够帮助申请. 我在学校的时候, 是有对少部分竞赛的培训, 不过这些竞赛难度不高, 开设的课时也就是三四周, 每周一次课, 显然是杯水车薪.

吐槽了这么多, 说一些优点吧. 优点主要来自横向比较. 学术上, 十一自然比一周7天不上课的某些学校要好, 风气也要好很多. 靠编文书/编活动欺骗招生官这种事, 大多数人还是干不出来的. 学校对plagiarism管的很严, 很大程度上确保了这种事情不怎么会在十一发生. 其实学术的问题在国际部是普遍存在的, 只是在十一国际部这种教师水课没有代价的地方, 这些问题被放大了很多.

申请方面, 国际部是真的搞笑, 仿佛就是一场闹剧. 虽然我的申请结果让我很满意, 不用考虑转学, 但还是忍不住要吐槽. 申请就直接对比出国班吧, 这一届Stanford/yale/Princeton/Amherst/Cornell/等 offer拿到手软, 人数也就相当于国际部一两个班. 出国班一个大佬的offer比国际部一个项目加起来还厉害, 我们国际部学生真是愧对列祖. 当初为什么不去出国班而来国际部? 出国班作业量少, gpa不难拿, 复习标化的时间也很多, 开设的课程也不少, 国际部学生有的资源他们基本上也都有, 学费还便宜, 申请结果还好, 国际部的存在有什么意义? 国际部像是个垫脚石, 凸显出了出国班学生申请材料之强大, 帮助一个个出国班学生爬藤. 我们国际部学生是不是该被集体颁发一个乐于助人奖章?

另外, ccc的脑回路我也是看不懂的, 睿智言论诸如“全美top50学校都差不多”, “压GPA会让大学对十一另眼相看“, ”活动太少不能申美“等听得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平行宇宙. 另外还有坑人设置比如和ccc签约只能申12所美国学校等, 也是让人看不懂. 原因也颇为可笑, 担心学生申了大学不去会影响下一届申请. 人家西单平房每年十几个到几十个UCLA, 去的也不是很多, 怎么没见UCLA减招. 限制申校的学校当然也有, 不过大多是UWC这种全球知名的学校, 毕竟学校的名气也会让招生官更加相信学生的实力. 十一现在这个水平, 在北京都被sdsz和rdfz按在地上锤, 跟人家UWC比还是省省吧. 申请的时候, 自然是要把CA申满的, 要不然申Top20这种几率堪比摇彩票的事就还是省省吧. 我申请CA20所学校11,2所top20, 也不过就进了两个. 当然ED录取的幸运儿倒是省事不少.

申请季的事情更是比平时只多不少, 三天一小考, 五天一大考, 一天不来GPA扣分警告, 三天不来三清道祖都救不了你. 每周project比自习课课时还多. 绝大多时候, 想要extension不如自己造个时光机现实. 升旗早自习睡过一次, 就可以获得导师查水表微信一份, 学校常规记录影响申请结果请家长警告样样不少. 蔡徐坤这么警告一下b站可能没人敢做他鬼畜了. 至于某些和ccc签约的同学, 可能还要等到最后一刻才能要来counselor推荐信, 玩的就是心跳. 如果在申请季又累又饿又困又不及格, 挑灯夜战一夜拿着提神续命的咖啡或者当作早餐的面包进教室, 那么抱歉, 面包和咖啡是一定会进垃圾桶的, 运气不好还要被批头盖脸一顿骂. 也就是senior week给一周写文书还比较人性化. 申请方面, 十一国际部是真的没什么好洗的, 就是一个充满黑色幽默的悲剧.

当然, 对于申英的同学, 十一还是个不错的选择. 十一有UCAS账号, 也会有一些申英的培训, 并且申英的结果也不错. 如果目标校在英国, 十一可以说是北京最好的选择之一了. 至于为什么不是最好的, 原因很简单, 万一学一半想申美或者双申了可怎么办?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信息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