遴选进考察了,1:2差额考察,要一个,我是第二,有翻盘的可能吗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遴选进考察了,1:2差额考察,要一个,我是第二,有翻盘的可能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近年来,为了增加“岗位契合性”,招录“人岗相适”的人才进入部委工作,几乎所有部委的选调、遴选以及二分之一左右部委的国考都采取了差额考察的考察方式(今年受4月以来疫情多点散发的影响,采取差额考察的单位有所减少,但仍有四成以上)。作为应试者迈入部委大门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用人司局考量“人岗相适”的“最后一道关卡”,其重要性当然不用多说。
首先,必须要强调的是,虽然都叫差额考察,甚至表现形式也都差不多(无非就是提交个人自述及岗位契合性材料+老师同学或领导同事谈话+与本人谈话+查阅档案四个环节),但不同考试形式下、不同部委的差额考察是有本质区别的。这个本质区别就是不同考试形式、不同部委的差额考察对最终录用的影响程度不同,有的是决定性的,有的则只是次要参考因素。一般而言,选调生的差额考察决定性最强,其次是遴选,最后是国考。
国考中,虽然采取差额考察的单位有四成以上,但因为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比如主观上国考的公平性要求要高于选调,客观上国考进面考生的硬件差异要小于遴选),虽然可以“不唯分取人”,但除极少数强势单位外(不超过10家),大部分单位在差额考察之后还是会录取综合成绩第1名的考生(有部委甚至会直接短信告知谁是正选人选谁是替补人选,还有部委也会通过一些方式近乎明示)。而这个综合成绩,在差额考察正式开始之前,国考考生是可以在系统里查得到的,只不过不知道排名而已。但这个排名在很多情况下也问得到,因为面试结束后并不禁止考生自己透露本人成绩,如果至少一名考生手里有其他offer且两个人之间可以通过彼此信得过的老师同学联络上,在长达1个多月的差额考察期间内提前知道排名并非不现实。这个在差额考察刚出现而且就业形势没那么卷的18、19年是比较普遍的,而且往往是互惠互利的好事,至少不至于把现有offer拖黄然后“竹篮打水一场空”,并没有很多“评论家”想象的那么“尔虞我诈”,毕竟能站在这个平台上的很多人是知道合作共赢这个道理的。所以,虽然差额考察比较折磨人,我之前的文章也说过如果选岗时福利待遇同等的2个岗位,报录比相差也不大,稳妥起见可以尽量选择等额考察的岗位。但没有必要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要“谈差额考察色变”,对于国考岗位而言,除非自己档案上有硬伤(如直系亲属有犯罪记录等),或者自身条件和我之前文章说的“规律性”认识(后面还会重申)有多项不符,否则不必在选岗时一键排除差额考察的岗位。
正因为上面说的这些特点,对于大部分国考岗位而言,进入到差额考察阶段后,虽然等待的时间比较漫长,但也并不需要太过焦虑,说句可能得罪同类答主的话就是这一阶段约1对1辅导的意义也没那么大(在很多人看来,我的文章尤其是最近这两篇非常不利于“割韭菜”,很没有“屁股决定脑袋”的意识,这并不是立人设,而是对我来说知乎更多的是“树洞”而非“副业”,赚钱并不是核心目的)。那么这类一般会录取综合成绩第1名的差额考察部委怎么准备呢?说到这特别强调,不要评论或者私信或者付费咨询去问哪些部委原则上会录第1名哪些部委经常出现录第2名的情况,你付费咨询可以在介绍完个人基本信息后问某个部委的差额考察该怎么准备,我回答完之后你也就明白了(就像不要试图通过付费咨询让我把所有分房快、子女教育解决好的部委列个名单一样,你考哪个问哪个或者3选1、4选1甚至5选1比较的时候问都没问题,我一定会不厌其烦的给你解释的清楚明白,甚至咨询结束了再想起啥私信问我都是一周内回复且不另外收费。但我虽然没啥私心而且不算胆小怕事,却并不是傻白甜,哪些是真遇到困难了需要我提供尽可能准确的信息哪些是过于“精致利己”甚至贪心不足我还是分的清楚的,这不是付费的问题,稍微懂点体制内的就知道该不该提这种要求)。
言归正传,对于上面说的这类岗位的差额考察准备,其实和等额考察并没有那么大的区别,核心要领就是:服从配合、实事求是、稳妥谨慎、注重细节(这十六个字的重要性是有先后顺序的)。其实这类差额考察往往是司局长确定了倾向性人选之后用人处室的处长(甚至有时就是个调研员)过来把这个程序走完,当然有些比较负责的处长会想在这个基础上了解一下你的性格能力,看看有没有明显的硬伤或者和之前司局长对你的印象有特别大的出入。
所以,你的首要任务是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按照处长既定的时间安排,配合处长在繁杂的日常工作的同时又快又好的走完这个程序。这块一是注意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不要在时间安排上讲条件,一定要配合处长的时间。比如有小伙伴为了让和自己关系好的同事从外地回来参加面谈,编理由说单位某天有重大活动,希望处长换个时间来,结果处长来和他的主管领导谈话时这个事情“露馅”了,这就是典型的因小失大。二是要自己多跑腿多求人,做好服务。比如,除了疫情防控这个不需要再提醒的点之外,对于档案和工作地不在一块的小伙伴们,肯定要拜托自己单位的领导多做做协调,想办法让处长尽量跑一趟,就算跑两趟的话也控制在一个半天把这事搞定。
最后,你要尽可能多的关注细节。这个其实和稳妥谨慎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尽可能的避免节外生枝。这种性质的差额考察最怕什么?最直白地说,怕举报信。举报信可能来自三个方面,原单位的领导同事(应届生的话就是舍友和同班同学)、直接竞争对手、父母单位的同事甚至亲戚朋友。实践中,来自直接竞争对手的举报信反而较为有限,因为目标太明显,一旦确定这个举报信来自竞争对手,那招录单位最可能的选择就是两人均不录用。因为体制内招进来一个人大概率是要和你做五年、十年甚至一辈子的同事的,所以宁可大家累一点再坚持一年,也不愿意招一个“定时炸弹”放在身边。正因如此,某年某部委甚至出现了某排名第2的差额考察对象自己“捏造事实”举报自己的情况,就是为了让用人司局怀疑第1名人品有问题进而“成功上位”。还好最终参加考察的某处长还算机智,问了几个问题最终她露出马脚,避免造成“千古奇冤”。但即使这样,如果差额考察对象问你的面试成绩,除非有学长学姐、导师背书确定对方人品没问题,而且自己有和这个岗位性价比差不多的offer在手,否则谨慎一点没什么错,毕竟这年头越来越卷。事实上,这个阶段的举报信往往来自身边看上去没什么直接利害关系的同学同事,甚至父母的亲戚朋友,原因无他,嫉妒而已。所以,这个阶段除了平时与人为善、谦虚低调之外,还是要在细节上下些功夫,尽量控制知悉范围。比如,考察时除了特定谈话对象之外,还需要贴一张考察公告,这块如果来考察的处长没有特别要求,那么地点的选择上还是可以下点功夫,虽然不能贴在无人问津处,但也可以选择一个位置还算过得去、但和你关系比较友好且闲杂人等经过较少的科室门口。这些细节都是要尽量想到做到的,这样才能尽可能平顺的把这个阶段渡过去。
写了这么多有人又要一针见血地发问,你针对这类差额考察写了这么多,似乎都是建立在综合成绩第1名小伙伴的视角上,我如果是第2名咋办?我这么做不就是目送第1名被录用然后被发张好人卡了吗?不行,我要出奇制胜,我要力挽狂澜,我要不惜一切代价采取非常手段......很遗憾,在这种类型的差额考察里,你如果是第2名,你能做的也只是按照我上面说的那三点来操作,然后沐浴焚香吃斋念佛(念基督也行)等待对手出现我前面说的那些情形,直白说就是他自爆你捡漏。
为什么这么说?一是,这种类型的差额考察最大的悬念就是谁是第1名不公开,除非你内部有人真能问到准确消息,否则你“以为的”哪怕是竞争对手“一脸坦诚”告诉你的也未必是真实的。所以,你如果以为自己是第2名而采取了一些冒险的乃至画蛇添足的方式方法,最后却发现自己其实是第1名,岂不令人啼笑皆非。二是,就像前面说的,这种类型的差额考察最大的特点是考察执行者对最终结果的话语权十分有限。前面说了,综合成绩第1名和第2名是司长做出的决定,考察是处长去,除非第1名有明显的硬伤,否则即使处长再喜欢你,能去和司长说,您的眼光有问题,我觉得第2名更好吗?更重要的是,选择这类差额考察方式的部委、司局往往是没那么强势的,这类单位普遍更讲究在什么位置干什么事情,讲究等级和服从,再加上这些单位的处长以78到85年龄段为主,这个年龄段的人刚刚参加工作的时期恰恰是体制内新的等级秩序已经建构起来且领导权力受到约束较少的时期,服从几乎是他们浸透在骨子里的特性。所以,这种特点就决定了第2名在这种性质的差额考察中机会极为有限。尤其是某部委那种直接告知或者某某部委几乎明示正选人选和替补人选的那种差额考察,那其实代表用人单位已经在“人岗相适”上做出了原则性决定,这个结果会改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三是,你如果真有那种力挽狂澜采取非常手段的本事,就不会是综合成绩第2名了。有极个别自以为是的“聪明人”会选择去举报竞争对手,这个前面也说了,如果你举报的属实或者难以查清,那大概率就是2个都不要,举报的很容易证明不实则不影响对方的录用。总之,举报就是件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所以总结这类差额考察的应对方式,其实就是平常心,然后是服从、认真、谨慎。前面说的16个字也好以及之后展开的三段也好,都是围绕这9个字说的。这些内容同时适用综合成绩第1名和第2名。
好了,在近5000字的铺垫之后,终于到了本文最精华的部分,就是对于那些真正的差额考察来说(就是前面说的选调生的差额考察、某些实权部委实权司局的差额考察),如何准备才更有可能脱颖而出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要再简要重申一遍部委机关选人用人的规律性认识(详情请看就业选择漫谈五)。在长期的机关工作中,不少司局级、处级干部基于自身的“血泪经历”以及尝到的“甜头”,形成了一套对满足什么特质的人更可能适应岗位需求(通俗的说就是“听话”且“好用”) 的规律性认识,并在“口耳相传”下被各个用人司局的负责同志所接受。也就是说,你的软硬件条件越接近这个规律性认识,你就离这个100米跑道的终点线越近,自然考上的可能性更大。那这个规律性认识是啥呢?就是硬件上喜欢要男生、年轻人(30岁以下)、名校(基本上只有和其他学校这一说,本硕均为名校当然更佳)、国企或部属事业单位或者和招录单位业务关联性较强的单位出身的、工作连贯性强的、家庭中产出身的(最好北京已有住房或者具备购房能力而非要死等分房的);软件上喜欢要自我认知清晰且有一定视野和格局(主要在差额考察中体现)、文字功底强、逻辑思维清晰、组织协调能力强、有健身习惯身体素质较好。
建立在上面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这类真正的差额考察如何应对呢?和前面那种程序性的差额考察一样,最基础的还是要服从配合、注重细节,这个具体内容去看前面,完全一样。和前面不同的是,前一种程序性的差额考察因为结果已经基本确定了,所以这个考察更像是一种“复核”,自然要稳妥谨慎;而后一种实质性的差额考察因为结果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这个考察更像是一种“选拔”,则要突出比较优势。所以,应对这种实质性的要把“实事求是、稳妥谨慎”这8个字替换成“事实为基、知己知彼、亮点突出、短板可控”16个字。
展开来讲:事实为基是应对好这种差额考察的基础和前提。就是你要在脑子里以过电影的形式把大学这7年做过的有意义的事情、获得的奖励荣誉都梳理一遍,然后以拉干条的形式落到纸面上。这个其实就是知己的一个重要过程,主要侧重能力方面。另一个知己的过程则要侧重性格方面,自己最在乎什么、最不在乎什么、有哪些好恶,这些性格特征哪些是符合部委选人用人“听话、好用”这一标准的?这块有两个常见的误区需要特别强调。第一,会采取这种实质性差额考察的部委往往是比较强势的,资源至少对外的资源是比较丰富的,它所说的“听话、好用”绝不是要选一头只知道埋头耕地的老黄牛。所以,这里的“听话、好用”不是唯命是从,更不是不思考只是原地转圈拉磨,体现出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观点在这类考察中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对硬件条件不利的一方更是如此。第二,这个知己的过程也必须是实事求是的,绝不能为了迎合部委的喜好颠倒自己的性格。强调这个最主要是因为如果要刻意迎合,你很难在经验和能力都强于自己的人面前装的“天衣无缝”,更可能是“掩耳盗铃”。如果你的某些性格特征一定是部委所不喜欢的(比如“得失心”比较重,很看重个人利益),你可以淡化,可以有意无意的绕过去,但不能把自己说成大大咧咧很多事情都不在乎。而知彼则要通过合法的手段(比如知网、比如校园网)客观的了解你的竞争对手的基本情况,了解你所报考的部委有无特殊性的选人用人偏好,了解这个不是为了给对手添乱或刻意迎合考察组,而是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选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那个“比较优势”(就是神主牌,杀手锏,原则上只能有一个,比如文字功底强、相关工作经历契合度高、组织协调能力强等),进而明确自己在提交相关材料和进行考察谈话时的主线,这个是在实质性差额考察中脱颖而出最关键的。
在知己知彼之后,我们确定了自己在提交相关材料和进行考察谈话时要展示的主线,然后把相关事实论据遴选出来、梳理清楚。和主线搭不上关系的论据不要心疼,可以一笔带过,也可以干脆不要,因为有时这些论据反而会起反作用。比如,你是法学专业的应届生,干了三年党支部书记和团委副书记,报考岗位也是某部委的机关党委,而对手党建工作经历并没有你丰富,那你主打的肯定是相关工作经历契合度高,而不是学习能力强,那么高分通过司法考试这个事实论据就尽量不要放上去。否则,对方问你为啥不考虑报最高院呢,福利待遇更好也更对口,你总不能说我衡量可一下觉得最高院大概率考不上吧,这就属于自己给自己挖坑了。主线清楚了,以什么形式把亮点呈现出来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这个既要尽可能了解招录单位乃至考察者的个人风格,也要依托自己的能力,传统的比如说PPT、工作手册,灵活的比如说作品集、视频啊都可以是呈现方式。简洁大方、不要标新立异和适度创新并不矛盾,视频也不算是一种很出格的方式,这在机关也是一种重要的技能,尤其是和宣传沾点关系的岗位。前提是你自己真能做得好,而不是花钱找别人做。
短板可控则主要体现在面谈时回答问题上。你有什么缺点并举一个例子几乎是必问的,这个还是要和参与面谈的领导同事打个招呼,最好你想个缺点给他们说。类似于比较固执、主见特别强、特别敏感、抗压能力弱容易焦虑这种缺点尽量还是不要说了,因为在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氛围下,这种词汇容易被考察者认为是被考察者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只不过大家用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了。当然,工作太拼命、太为别人着想老委屈自己这种“假缺点”也不要说了,容易让人觉得不真诚。最好的办法还是想一个你身上真实存在、但在报考岗位上不是特别严重的问题。比如,报某部委机关党委的宣传类岗位说自己能力上发散思维更强一些,类型化分析的能力相对较弱;性格上更喜欢换位思考,对自己的观点相对没那么坚持,容易被领导同事说服。这都是相对可以说的缺点。
最后,在这种“实质性”的差额考察下,因为考察过程对结果影响更大,且考察组对最终招录结果有更大话语权,准备自然要有针对性、具体、务实。我认为,这种情形下,选择尽可能熟悉情况的部委公务员做辅导才具有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