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阅藏杂谈60【精选】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网—阅藏杂谈60【精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众阅藏是究竟怎么一回事?它的理念是什么?它采用什么方式来推广?如何避免在推广中可能出现的流弊?这些问题我们在推广大众阅藏时常常被问到,我们自己对此也在不断地进行思考,并且随着大众阅藏的不断深入,及时调整,持续改进,我们也通过各种渠道与各界交流分享,不断澄清、解释我们的理念,接受各界的反馈意见和建议。正是在这种不断的总结与互动中,我们对大众阅藏的认识不断深入,相信以后还会进一步深化。目前我们对大众阅藏的理解,大体上可以总结为这样的四句偈:
读经很重要
阅藏能做到
活动无中心
引导有僧宝
一、读经很重要
佛教是理性的宗教。佛陀既不是宇宙的创造者,也不是众生的主宰者,而只是真理的发现者。佛陀救度众生,依靠的不是神通,而是通过教导众生,让众生自己通过艰苦的修行去实证宇宙人生的真理。因此,佛陀已经涅,对于我们今天的佛子来说,佛陀所传授的经典就是学习佛法的必由之路。
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反对迷信和个人崇拜,佛教的这些理性特征只有通过广大佛子广泛闻熏佛经之后,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只有广泛阅读佛经,对佛教整体有所了解,这样才可以真正理解自己深入修行的宗派、法门,不至于对祖师大德的言教产生误解,甚至犯舍法的过失,造成宗派法门之间无谓的冲突与矛盾。
现代人根机陋劣,不通过长期闻熏经典,开启智慧,佛教各种修行法门都难以收到实际效果的。
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多如河沙。不读佛经,佛子们容易被相似佛法所误导,断送法身慧命,令人痛心。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说的言教,是我们认识真理可以依靠的圣言量。历代祖师大德的开示,也是我们学习佛法重要的参考。但是祖师大德的开示,更具对机性,随着时空因缘的转换,未必能简单地照搬照用。如果只读祖师大德的开示,少读佛经,往往会误会祖师大德的真实意趣。因此,多读佛陀的言教,可以帮助我们更容易领会祖师大德的真实用心,分清祖师大德的方便说与究竟说。
二、阅藏能做到
一部中国佛教史,乃至整个世界佛教史上,其实从未出现过普通佛教信众大规模、全面、系统阅读佛教经典的现象。
在印度佛教史上,佛教在信众中的传播,虽有从小乘发展到大乘,虽有中观与唯识学的争论,乃至后期密宗的广泛影响,但是,对佛经的深入研读仍然主要局限于出家众。广大在家信众主要还是护持三宝,接受出家人的教导,对于经典的阅读和研究,仅限于少数经典,很少有全面阅读了解佛经全貌的。
中国佛教史更是如此。佛教进入中国之后,首先是翻译引进佛教经典、建设僧团制度等等,到了唐代,在主要佛经都已翻译的基础上,中国佛教宗派的修行方法的确立和理论建设是主要工作。后来在三武一宗灭佛之后,为了适应中国特殊的国情,禅宗、净土宗异军突起,成为主流,而重视理论构建与止观修行的唯识宗、华严宗、天台宗逐渐衰微。由于儒家的强势打压,朝廷对于宗教事务的深度干预,使得三教合一的趋势日益严重,祖师大德也只得顺应这一趋势,以此为方便接引儒、道两家进入佛门。信众全面系统闻思教理的理想,显然不可能真正落实。
传统上,系统全面阅藏被人们认为是只有少数高僧大德才能完成壮举。需要闭关三年才可以实现。别说普通居士难以做到,即使是出家人一般也难有此福报。更不用说,许多时候古代中国的一个省也没有一部大藏经。所以,法宝极其珍贵难得。更别说,在古代社会教育不普及,大多数信众不识字,普通信众通阅大藏经条件根本不具备。
今天,河北佛学院教务主任杨新宇博士,及各方发心菩萨,在q益大师精心编纂的《阅藏知津》基础上,将印度传来的三藏,去其重复,遴选善本,按照从短到长,从易到难,合理编排,注音释义,使得普通居士都可以在并不很长的时间内完成通阅大藏的任务。大藏经的电子化,大众识字率的显著提高,使得大众阅藏运动的开展成为可能。
经杨新宇博士的统计,去掉未受灌顶不宜阅读的密教经典,不出家不宜阅读的出家戒律之后,在合并了异译本之后,普通居士可以阅读的印度三藏,共有经藏页以下的佛经共天可以读完。天可以读完。这样不到一个月,就可以读完80%的佛经。然后最快14天就可以读完89部在家居士可读律藏,和21部有关大乘修行次第的论典。至此已经读完全部在家可读律藏,80%部数的经藏和15%的论藏。可以说对三藏的概貌已经有所了解,可称为“小阅藏”。这是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通阅12部大经在之外的全部佛经,最快可以在三个月内完成。
第三个阶段读完最后12部大经和剩下的所有论藏。最快可在一年内完成月阅读。
三、活动无中心
佛教传播过程中一个鲜明的风格特色,就是无中心。佛教的根本教义是缘起性空,相信众生根基不同,佛法的原则虽然是统一的,但是表现方式和修行具体方法具有对机性,修学者与指导老师之间的关系也同样讲究缘分。所以,佛陀涅后,佛教弘扬过程中,衍生出不同的修行宗派,总体上呈现出和合无争,百花竞放的无中心态势。
大众阅藏运动,秉持佛教无中心的传统,并将其坚持到了极致的程度。活动没有任何宗派的限制,不受任何寺庙的限制,不隶属于任何派系山头。没有任何外在约束和先决条件,人人都可以阅藏,即使没有皈依三宝,也愿意阅藏也可以加入。不与任何修行法门、修行宗派乃至个人、集团构成竞争、冲突关系。相反它力图成为所有寺庙、道场、宗派、修行法门的助缘。
大众阅藏倡导服务网,将自己的定位于倡导者和服务者,努力鼓励大家参与大众阅藏活动,联合海内外各位出家在家菩萨,与各地的寺庙、佛协、居士林、书院等各种组织联手合作,努力创造条件减轻大家阅藏的困难。大众阅藏网认为,人人都有阅藏的资格和权利。
大众阅藏目的很简单,就是让佛子有机会亲聆佛陀金口亲宣的言教,是佛教各宗各派都可以接受的最大公约数。无论佛子们之间有多大的分歧,在宗派的见地上有多大的矛盾,大家都可以通过学习佛陀的教诫,来获得修行上的指导。大众阅藏不过是提倡大家都来阅藏,并尽可能地为大家系统全面阅读佛经提供一些便利而已。阅藏提倡者个人的见解与阅藏运动本身无关。阅藏的过程是一个去除我执的过程,阅藏倡导者们也不想在阅藏的方式上强化我执。大众阅藏运动是去中心化的,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见,组织与自己有缘的众生来推动阅藏,不需要向倡导者汇报和负责。
通过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博客、微博等各种渠道,将天南海北的力量在整合起来,在各地寺庙和大和尚的支持下,在众多法师的指导和组织下,大众阅藏使得广大佛子可以冲破体制的种种束缚,越过层层中介,直接聆听佛菩萨的教诲,获取利用各种学术资源,构建其重重无尽的佛教因陀罗网,让21世纪的佛教走入网络佛教时代。
顺应网络时代精神的去中心化策略是非常成功的。在仅仅半年多的时间里,大众阅藏的参与者就已经超过了5000多人。各地涌现了几十个阅藏小组和阅藏点。微信群+阅藏小组的佛教弘法线上线下结合的O2O模式已经初见成效。参与推动大众阅藏的主体成多元化态势:有寺庙、佛学院、居士林、书院、佛学院、地方佛协等等。每日阅藏微信群报数、定期共修、节假日密集共修、夏令营、冬令营等各种阅藏修行方式不断开发涌现。精校录音等经文深度开发也不断发展……所有这一切活动,完全是佛子们以利他无我之心,以公益协作方式获得的,完全出乎发起人最早的期待。
四、引导有僧宝
在缺乏正见的情况下,一位读了多部佛经的居士,可能得少为足,认为自己对佛法比出家人知道的更多,自以为不需要出家众的指导就可以修学佛法,认为不必皈依僧,沦为所谓的。这样就是执药为病,完全错解了佛经,把无上法宝变成了我慢的资粮,而不是用来指导自己的修行了。
因此在推广阅藏过程中,就非常有必要强调皈依僧宝的功德,强调修行必须要在善知识指导下进行。我们强调大众阅藏活动的展开必须要在僧团的指导之下进行,就是避免出现“二宝居士”,破了三皈依的悲剧。
众生难免执著外相,喜欢执著文字相的众生,意识不到文字的价值在于引导众生去实修,容易纠缠文字的细节和分歧,执指忘月,最后沦为说食数饱。对此,应该强调实修的意义,强调阅读经典的基础意义,而非终极意义。只有落实在修行上,落实在相续的转化上,才能真正实现阅藏的意义。只有结合实际的修行,才能真正领会佛经文字的意义。
不同的佛经针对不同根基,有不同的开示,如何融通,如何保证对于佛法理解的一致性?那么多佛经,究竟是按照什么次第来修学?初学者往往对此茫然无措。这个问题的真正解决,需要佛教义学研究的全面开展,需要汉传佛教修学次第的建立,除了继承古代祖师大德的传统宗派判教之外,各种适应现代众生根基的判教理论也非常值得期待。
在广泛阅读佛经之后,如果没有善知识很好地引导,众生容易无所适从,各种修行法门,都浅尝辄止,泛滥无根,最后无法深入修行。因此,在佛法实修中强调一门深入的意义。在全面、系统阅藏,以保证行人对完整佛教具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各种修行宗派可以确保不同根器的行人能够知所抉择,一门深入。
所有这些问题的真正解决,都有赖于僧宝的指导。持戒精严、精通教理、真修实证的高质量僧团,是大众阅藏顺利推广的保障。
大众阅藏是个年轻的运动,它的发展仅仅一年多,未来还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广阔,远未定型,仍有许多变数,值得我们期待。随着运动深入,我们对它的理解,也将会与时俱进。大众阅藏是一个无中心的开放运动,不同背景和知见的佛子,乃至于对佛典感兴趣的非佛教徒也会参与其中,大家对大众阅藏的理解都各有不同,没有谁可以垄断大众阅藏的解读权利。以上只是我们的理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