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新课程背景下的跨学科学习设计策略)

2023-04-06 08:43: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跨学科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新课程背景下的跨学科学习设计策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跨学科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在基本原则中,提出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求。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中,提出了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理念。笔者结合PBL项目式学习、STEM课程的理念,参照学科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组织和教学提示,结合大量实践案例,选择了一个主题、双线目标、三维表现、四大活动四个设计要素,探索跨学科学习设计的“一二三四”组织策略。

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在基本原则中,提出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求,要求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

新课程方案倡导的学习方式,从学科探究进一步走向学科实践,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学习。跨学科学习是学科实践的需要,又自然而然会超出学科实践的范畴。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

新课程方案在课程设置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侧重跨学科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一至九年级开展班团队活动,内容由学校安排。校本课程由学校按规定设置。专题教育以渗透为主,融合到相关科目中,原则上不独立设课。

因此,“跨学科学习”的实施路径,应以学校整体规划为主线,以学科教师的设计与组织为主体。在学校整体规划的指导下,强化同年级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重视同一学科不同年级之间的纵向发展。

结合PBL项目式学习、STEM课程的理念,参照学科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组织和教学提示,我们可以围绕主题、目标、表现性任务、活动设计四个要素,探索跨学科学习设计的“一二三四”组织策略。

选择一个主题

主题相当于跨学科学习的统帅,因为有了主题,跨学科学习就有了具体的情境和任务,有了解决真实问题的真实需求。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提出了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版块,给出的主题与内容组织建议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反映科技、自然、生活等方面的应用、说明、记叙类作品,以及外国优秀文化作品。在六大任务群中,给出更为具体的主题建议。如“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第四学段(7~9年级),有4大类主题,包括科技活动、身心健康、社会热点、文化精神、文化活动等。

语文新课标中的主题,除三大文化较为清晰外,其他主题相对杂乱,且无法涵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主题。相比较而言,义务教育英语新课标中的主题设计,更为简洁,且内涵丰富,几乎囊括了所有常见主题,有利于“跨学科学习”时主题的选择。包括三大主题,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范畴。在学校层面整体规划时,这三大主题可以给出很好的指引,而语文课程中的“三大文化”则可以作为重点来安排。我们在选择主题时,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出发:

1. 从课标中选择主题

语文新课标中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在第四学段(7~9年级)第1条提示为:结合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学科学习,或者自己参与的科技活动,学习撰写并分享观察、实验研究报告。相关的专题建议为“科学理性”,此外没有更具体的要求。

鉴于此,我们可以参照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的课程标准,寻找相关联的主题。如数学课程标准在“综合与实践”部分的第4学段,有这样的主题建议:在例57“度量衡的故事中”,有“查找成语中的计量单位”的活动建议,可以指导学生查阅工具书(如成语词典),从中找到带有计量单位的成语,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胆大如斗”“百步穿杨”“半斤八两”等,了解成语中这些计量单位在古代的具体意义,并换算成现代计量单位。这一主题,可以了初中“古诗文”的学习相结合,选择“古诗语文中的数学成语故事”为主题,指导学生用文字、算式、图画等,呈现这些成语故事及其中数学意义。

再如地理新课标中,给出了一个活动主题为“设计北纬30°沿线的环球旅行路线”,以世界地形图和世界气候图(或地球仪、数字地图等)为主要知识点;一个活动主题为:创作、表演“一方水土一方人”情景剧,通过创作、表演情景剧,体会不同区域的差异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语文课标中有环境、安全、人口、资源、公共卫生等方面跨学科学习主题建议。数学课程标准有“例 58 制订旅游计划”的案例,在真实情境中,引导学生经历从数学的角度概括事物的关键要素、有条理地制订计划的过程,积累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发展应用意识。笔者曾以《八十天环游地球》的整本书阅读为主线,结合语文、地理、历史、数学等学科,选择“我为世界地域文化代言”为主题的跨学科学习。引导学生从自己家乡的山川河流、人情风物、历史沿革、产业发展、商贸流通、文化嬗变等方面出发,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

2. 从教材中选择主题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材,多数也是以主题为统领组织单元的。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为例,使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其中人文主题具有跨越学科的特点。如六年级和八年级语文教材中都有“民风民俗”主题单元,英语学科则有“家乡一日游”的跨学科主题,二者结合,可以确定“向外国友人介绍家乡风俗”的主题。

部编版八上语文教材中有“身边的文化遗产”综合性学习,人教版八上数学教材中有“轴对称”单元设计。许多物质类文化遗产都追求轴对称的理念,这就可以和数学、美术结合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章巍老师就做过这样的案例,选择了“北京城的轴对称理念”的主题组织教学活动。

再如,七上语文教材中有“新的校园 新的环境”习作主题,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新学校 新同学”的学习主题,在地理学科中有“美化校园”的活动。三者结合,可以确定“初识校园”的入学跨学科主题学习。

3. 从学生需求中选择主题

时事热点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更具有吸引力,更能触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对真实世界的思辨。其中,音乐与时事热点的联系较为密切,也是学生较为关注的话题。音乐新课标跨学科学习教学策略建议中提出,通过课外研究性学习或项目化学习,指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探究音乐在生活中的运用,了解社会生活中的多种音乐现象、音乐文化和音乐活动,并进一步理解音乐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近十年来,音乐选秀类节目已由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学生。从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寻找他们关注点背后更有价值的问题,是寻找教育契机的最佳突破口。对于《中国好声音》等音乐选秀节目来说,“好声音”只是听觉感觉上最直观的感受,“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则是中学生困惑的部分,也正是他们的艺术修养中急需补充的部分。

中学生还没有完全具备欣赏、鉴别、评判音乐美丑的能力,对音乐的审美容易受外界的干扰,认为流行就是美,否则就是不美。在“中国好声音”现象的潮流猛烈冲击下,很多中学生对通俗音乐津津乐道,大加赞扬,而对严肃音乐却一味排斥和反感,认为其落伍,甚至难听,这充分反映了在“中国好声音”现象的影响下中学生对音乐审美的片面性与局限性。

笔者曾以当下的流行歌曲为主要资源,结合“中国好声音”等音乐节目,结合语文、音乐、道德与法治等学科,选择“好声音密码”主题,把其中蕴藏的音乐素养、文学素养、励志元素作为提升学生艺术修养的突破口,帮助中学生积累“好声音”背后的重要音乐元素和文学元素,进而激励人生梦想,提升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4. 从身边的资源选择主题

地方资源是PBL项目式学习的重要资源,也是STEM课程的主要抓手,在新课标中,也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重要资源。如在地理新课标中,有关于“区域发展”的跨学科主题建议要求深入理解区域发展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关系,强调因地制宜,培养家国情怀,促进社会责任感的提升。

在历史新课标中,给出了“在身边发现历史”的主题建议。综合运用地理、道德与法治、语文、艺术等知识,搜集、整理身边的不同时期存留下来的物品和亲历者的回忆,探究其历史背景,了解各个时期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生活状况及其变化。

笔者曾从自己所在乡土资源出发,结合区域内的南水北调工程、黄河、大运河以及东平湖,可以将东平境内的江河湖泊融为一体,确定了“吞吐江河东平湖”的主题,集语文、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多学科相融合,拓展到历史、地理等学科,将书本知识应用于认识家乡的实践活动中,学以致用,发展知行合一的品格。学习乡土实践的方法,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增强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确定双线目标

在确定主题后,我们就可以结合主题确定目标了。这里所说的“双线目标”,是指素养目标和知识技能目标。跨学科学习与项目式学习的区别,在于跨学科学习强调某一学科的主导地位,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7-9年级“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中强调: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英语新课标则强调,用英语完成设计、计划、问题解决、决策、作品创作和成果交流等一系列项目任务。

新课标特别强调素养目标的立意,在新课标中,给出了课程可以重点达成的核心素养。我们可以参考不同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表述,确定包含跨学科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撰写学生素养提升的目标。同时,素养目标的达成,也离不开学科核心知识和技能的支持。因此,可以同时列出同一主题下,不同学科的“知识图谱”,进而分解为具体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关于知识图谱的设计,在历史新课标中有相关的示例,如“大运河”这一主题的跨学科学习知识图谱如下:

笔者开发的“吞吐江河东平湖”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以从历史、地理、道德与法治、语文、物理、生物几个学科呈现知识图谱:

该主题确定的素养目标为:研究东平湖吞吐江河、治水调水、航运、旅游、环境治理、生态发展的科学技术及人文要素,总结东平循环经济,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文化振兴的经验,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包括:

参观东平段黄河治水工程,走访滩区移民避险社区,解释黄河水闸涉及的物理学原理,评价新中国黄河治理的成就。阅读黄河、运河相关书籍,结合《水浒传》,研究黄河与东平湖、梁山泊的联系,提升文献研究能力。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艰苦创业、团结协作、勤劳坚韧的优良传统。

模拟东平段运河复航重点工程与南水北调工程,掌握工程背后的科学、技术、数学、艺术、生态等知识技能,运用古人的科技智慧设计工程宣传模型,探讨历史遗迹的保护与发展,交流东平在运河复航、南水北调工程中的重要地位。

考察东平湖湿地生态建设项目,认识常见的湿地动植物,分析生物多样性在湿地保护中的作用,归纳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推断湿地生态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

梳理东平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治理、黄河滩区移民、循环经济、旅游发展方面的系列举措,讨论当地文化振兴、城乡振兴、可持续发展新路径,撰写研究报告,提交当地人大政协等部门。

再如“好声音密码”跨学科主题学习,笔者确定的素养目标为:提升艺术修养、人文素养、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坚定理想追求。

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目标为:

1通过对流行歌曲音乐元素的分析,让学生了解流行歌曲的继承、发展与演变过程。学会鉴赏流行歌曲,掌握歌曲演唱的基本技巧,能写简单的乐评,尝试创作简单的流行歌曲(可以是配乐或是填词)。

2通过对流行歌曲歌词的探究,初步掌握歌词的艺术创作手法、表现内容,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与审美能力。

创设三维表现

结合项目式学习的经验,我们在确定学习目标后,就要确定目标实现的证据,为目标达成设计表现性任务。2022版语文课标也指出,跨学科学习的评价主要以学生在各类探究活动中的表现,以及活动过程中完成的方案、海报、调研报告、视频资料等学习成果为依据。关于相关的表现性任务,则提示第一至第三学段以观察、记录、参观、体验为主,第四学段以设计、参与、调研、展示为主。

我们强调表现性任务的三个维度,即身(生活实践)、脑(学科认知)、心(情感体验)的一致性。提出这三个维度的依据,主要是结合新课标课程理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参考高考命题的原则,将学习情境分解为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我们将三维表现性任务的价值概括为:源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真实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真实过程和方法,指向能够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为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表现性任务,威金斯等人创作了 GRASP 模型作为开发工具参考,包括目标(Goal)、角色(Role)、对象(Audience)、情境(Situation)、表现或产品(Performance/Product)和标准(Standards)几个要素。这就提示我们在设计表现性任务时,要在任务描述中写清目标,帮助学生明确自己在任务中担任的角色,任务服务的对象,让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表现或产品要具体,相关的标准也要尽量描述出来。

以笔者设计的“我为世界地域文化代言”表现性任务为例:

(情境)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强大,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境旅游成了时尚。出国旅游,了解世界,也是培养“全球化思维”的一种方式。(角色)现在,你和全班同学一起作为一名环球旅行的推荐师,分别选择一个自己最钟情的国家和地区。(对象)为本地旅行爱好者(产品)编辑一份图文并茂的环球旅行手册。(目标)介绍自己的家乡或其他地域的旅游看点和注意事项,如主要城市的美景和气候等,为更多的朋友世界旅行提供方便。

(资源)推荐项目参考书目:《希利尔讲儿童世界地理》《好想去这样那样的国家》等。

(标准)请选择一种进行项目学习吧,要求如下:

1.小组讨论,确定一个国家或地区。

2.查阅资料归纳该国家或地区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的范畴:方言、节日、民俗、宗教、地方艺术、饮食、服饰、生产等)。

3.使用电脑配图,或手绘插图,WORD排版后,展示交流修改完善,上传作品到打卡区。

规划四大活动

在确定目标和目标达成的表现性任务后,我们就可规划整个主题学习的任务群了。我们把整个任务群分解为四大活动,即:学习任务群、评价活动、成果展示、反思总结。

学习任务群,是围绕主题引领下的知识图谱,指向素养目标的学生认知发展结构化设计,包括了学习活动的结构、资源支持和组织实施的步骤等要素。

评价活动,包括了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结合语文新课标的建议,我们可以针对主要学习环节和表现性任务,制订评价量表或明确标准要素,组织学生自主或互评,邀请相关学科教师、家长、社会人士参与评价。评价要关注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成果展示,是跨学科主题学习重要的一环,是核心素养达成情况的重要检验。基于前面的表现性任务,学生个体或小组呈现能够证明自己达到了预期的理解目标的真实的产品或表现性任务,例如∶小测验、考试、问答题、观察、作业、日志、音视频成果等可视化产品。在展示前,老师和学生要共同明确能够评判表现性任务的标准,有助于学生反馈和自评(或他评)的学习支架。

反思总结,教师可以采用归纳和演绎两种方法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估,从而促进学生元认知的发展,促进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改进和完善。

第一种是以学习过程为中心的归纳法,使学生能够有意识地认识和反思学习过程中使用的策略和技能。第二种是从学习结果出发的演绎法,学生将回顾实现学习目标的整个过程,并用自己的行为举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其中,演绎法更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转移到未来的新情境中。

总而言之,跨学科主题学习虽然未必能够做到像项目式学习那样,以大情境、任务、大成果一以贯之,但是也绝不是同一主题下不同学科相关活动的简单罗列。不同学科的学习活动既要形成跨学科知识图谱,又要指向共同的素养目标,围绕素养目标。通过生活实践、学科认知、个人情感三位一体的表现性任务(或任务群),分解活动流程,配套评价标准,组织成果展示,落实反思总结,才能促进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提升,从而有效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文章原载于《语文教学通讯B刊》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