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计划实施(课程评价: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

2023-11-16 09:07: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课程计划实施(课程评价: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课程计划实施

文章传送门:施良方 《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第六章

心得体会:课程实施是整个课程编织过程中一个实质性的阶段。我们都知道,课程设计得再好,如果在实践中得不到实施,那也就没什么意义了。因此,本章首先探讨了课程实施的界定与三种不同取向;课程实施的两种基本方式——变革与教学,采取何种实施方式,与政治体制和教育制度有关;最后分析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事实上,从1902年语文以独立学科建立开始,便一直处于变革的进程中。从课程理念到学科分科再到课程实施,学科只有变革才能产生进步。文章中提及到课程变革产生阻力的原因非常到位:教师要克服惰性,不断更新已有的学科理念、知识技能。这对于教师而言,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一种机遇。

但是,文中提到的变革往往无法做到具有计划性,这只能是一种理想性的方式。因为从课程初步设计开始,学科专家需要讨论,实施者需要适应,验证改革结果需要时间,根据结果进行进一步调整,再到定稿需要漫长的时期。

主要内容:

一、课程实施的定义与取向

课程实施的界定

60年代后 ,课程领域逐渐达成了共识,教育改革的三个阶段:发起、实施、常规化

我国,课程实施的问题很少有人论及

除非直接分析和了解课程实施过程,否则就不知道实际发生的情况

有助于了解为什么有的课程计划会成功有的会失败

不考察实施过程,就难以解释学生学习的结果

2.三种取向

得过且过取向:建立在悲观主义至基础上的。更多的是避开问题,而不是朝向目标。

适应或改编取向:局部适应(基本按照课程计划实施,只做局部变动)、相互适应(课程设计和实施之间局部变动)、全面修正已设计好了的课程计划

忠实或精确实施的取向,或称程序化取向:重点要保证课程实施符合课程设计者的意图

分析:

~课程目标相当明确、实施计划比较完善、外部干扰因素影响较少以及教师科研水平不是很高时,采取“忠实或精确实施的取向”可能会有效

~相反情况下,“适应或改编”好

~严格意义上的“忠实或精确实施的取向”会让老师丧失技能

二、课程实施——变革

对变革的性质的认识

本尼斯对变革的分类:有计划的变革(最理想)、强制性的变革、互动性的变革(人们缺少共同的审议,往往不知道如何遵循实施计划,没有形成有效的程序或步骤,人们或多或少有些自行其是)

实施新课程变革的阻力:

~中小学老师已有的知识技能赶不上学科发展的速度

~一部分人为了寻求一个比较稳定的职业,而不是革新创造

~以不变应万变

~老师不了解课程变革的性质以及变革可能会带来的结果

变革的模式

消除对抵制的地址的模式(ORC模式):关注发动阶段

~课程变革的成败,取决于课程领导者是否有能力克服教师对新课程计划的抵制

~在各种社会组织中,某种行为方式一旦确立,就会对变革形成阻力

~对策:让实施者(包括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决策,促使把新课程改革视为自己的事情。

~分为:发动阶段和运作阶段

领导-障碍过程的模式(loc模式):关注整个过程中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条件

(orc模式的进一步延伸):主要问题是教师对新课程计划的抵制

不仅要负责消除课程实施开始时出现的地址现象,还要确立和维护完成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

兰德变革动因模式

课程变革的主要障碍存在于学校的组织动因之中。困难在于人们已习惯于原来的一套做法

变革包括三个阶段 :

~发起阶段:努力使大家支持预期的课程变革

~实施阶段

~合作阶段

三、课程实施——教学

课程与教学

三个隐喻:图纸——施工(教学是门科学);方案——过程;乐谱——演奏(教学是门艺术)

塞勒 :教师在准备教案时所要经历的步骤

2.教学策略与课程内容的转化

教学过程主要受学生、教师、课程三要素影响

乔伊斯与韦尔,对教学模式的分类:信息加工类教学模式、个性发展类教学模式、社会交往类教学模式、行为系统类教学模式(行为是有规则可循的,是隶属于环境变量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发现某些环境变量会以哪些方式影响行为)

转化课程内容最典型的教学策略:“纲要信号”图示法

上课时用一种直观图表,把需要学生掌握的课程内容用文字、符号或代码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记忆和联想能力(eg:板书)

范例教学:通过借助典型事例,使学生了解一般规律,以此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

提炼教材的步骤:在熟读精思教材的基础上摘出这一节课要学习的知识点;分析出重点、难点和关键;选定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抓住关键

四、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可传播性、可操作性、和谐性、相对优越性

2、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

3、交流与合作

4、教师的培训

5、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