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体育活动区设计说明(公园设计说明 最新3篇)

2024-03-08 23:50: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公园体育活动区设计说明(公园设计说明 最新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公园体育活动区设计说明

公园设计说明 篇一

设计说明:

该园是一个规则式的小游园,设计布局合理,从功能角度出发,全园有休息广场,和儿童游乐场及老年人的活动区。该园前是校园图书馆,说以人口比较密集,必须有个大的广(不同的铺装突出风型图案)供人们集散,花坛供人们休息之余欣赏。从道路系统分析,园路成对称式,本园道路贯穿全园,设有大的入口,而且多个入口,减少了人流拥挤现象。园内景点多个,左右两边分别有两个小景点,小型观景墙广场,组合型花架,设计巧妙的将这两个景点缩小和中央景点放大,从而突出主题。儿童游乐区配有儿童游乐的基本设施,地面是沙地,防止儿童受伤,老年活动区配有老年人健身的基本设备,园内还设有一个小水池假山,道路通过桥连接两侧,让人们在园中不尽能看到山还可以看到水,好比自己就生活在自然中。园内植物配置种类多样,为园内营造了一个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让游人不仅能观赏景色,更能享受生活。

(一)地理位置

游园位于河南城建学院校图书馆后面,游园东临十号教学楼,西邻山顶操场,北对校图书馆,南为学院教师公寓。

二、设计理念 (一)绿地定位: 游园公共绿地不能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公园。它既是各座大学校园绿化景观的延伸和补充,更是展示多种学术风格、思想方式的公众舞台。

(二)我们的理念: 1.完整的生态理念——自然 (1)尊重现实的自然观。“天人合一”反映了古代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和采取的态度,我们的生态理念也源于这一朴素的自然观。

(2)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在继承先人思想的基础上,我们融合了当前的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现代的生态观。采用综合的、完整的生态设计方法,在各绿地所处位置、环境的自然地理条件下,绿地的要素设计均考虑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和对生态最大程度的改善。2.独特的文化理念——沟通与超越

(1)“游园喷泉区”的设计依托“沟通”和“超越”理念。人们获取信息是为了更好的交流和沟通,从而使自身以及整个团体得到提高。其后,终将实现自我的超越,这也是人类体育精神“更快、更高、更强”的最佳体现。

(2)我们希望这种对环境景观的体验与实践,能让莘莘学子们获得源于自然,超越自我的一种感悟。 (3)植物配置说明1.绿化的分区

本标段的公共绿地是我们学院公共景观的核心部分。其位于整个学院中轴线上的最后一块地区,地块呈弧形状,分为

2、渗透“以人为本”的主题

植物配置中所谓的“开放式”,充分体现了1标公共绿地的共享属性,这是一片从功能和形式上都必须考虑其使用主体(广大学子以及教工)的热土。

公园设计说明 篇二

哈尔滨某公园景观设计说明

一、项目认知

1.1区位关系

此基址位于哈尔滨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开发区占地面积较大,但是在这里目前还没有综合性公园。今年政府决定拟在开发区内建一开放型综合性公园,公园占地面积11.12公顷。

南面、西面为公司云集的高楼大厦,北面和东北是新建的住宅小区。

其中西面街道为城市交通干道,其余三条街道人流量并不是很大。

1.2区域自然条件 1.2.1气候条件

哈尔滨位于最北端,是中国纬度最高、气温最低的大城市。四季分明,冬季漫长寒冷,而夏季则显得短暂凉爽。春、秋季气温升降变化快,属于过渡季节,时间较短。

哈尔滨的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全年平均降水量569.1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0%,集中降雪期为每年11月至次年1月。四季分明,冬季1月平均气温约零下19度;夏季7月的平均气温约23度。[14] 4-6月份为春季,易发生春旱和大风,气温回升快而且变化无常,升温或降温一次可达10℃左右。气温月际变化强烈,一般在8~10℃左右。

7-8月份为夏季,气候温热湿润多雨,7月份平均气温19-23℃,最高气温达38℃。平均降水量占全年的60%-70%,气温月际差异很小,为各季之最。

9-10月份为秋季,降雨明显减少,昼夜温差变幅较大,9月份平均气温为10℃,10月份北部地区已到0℃,南部地区2-4℃。

11-次年3月份为冬季,漫长而寒冷干燥,有时也会出现暴雪天气。1月平均气温零下15℃-零下30℃,最低气温曾达零下37.7℃(1985年1月26日)。

1.2.4地形地貌

哈尔滨市区及双城区、呼兰区地域平坦、低洼,东部县(市)多山及丘陵地。东南临张广才岭支脉丘陵,北部为小兴安岭山区,中部有松花江通过,山势不高,河流纵横,平原辽阔。哈尔滨市区主要分布在松花江形成的三级阶地上:第一级阶地海拔在132~140米之间,主要包括道里区和道外区,地面平坦;第二级阶地海拔145~175米,由第一级阶地逐步过渡,无明显界限,主要包括南岗区和香坊区的部分地区,面积较大,长期流水浸蚀,略有起伏,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是哈尔滨市重要农业区;第三级阶地海拔180~200米,主要分布在荒山嘴子和平房区南部等地,再往东南则逐渐过渡到张广才岭余脉,为丘陵地区。 1.2.3水文条件

哈尔滨市境内的大小河流均属于松花江水系和牡丹江水系,主要有松花江、呼兰河、阿什河、拉林河、牤牛河、蚂蜒河、东亮珠河、泥河、漂河、蜚克图河、少陵河、五岳河、倭肯河等。松花江发源于吉林省长白山天池,其干流由西向东贯穿哈尔滨市地区中部,是全市灌溉量最大的河道。一年中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解放以来,全市最大水利工程——西泉眼水库工程,1996年已经合龙蓄水,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151平方公里,库面面积40.86平方公里。水库建成后,新增灌溉面积15133.3公顷。哈尔滨水资源特点是自产水偏少,过境水较丰,时空分布不均,表征为东富西贫。全市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1630立方米。 1.2.2土壤条件

受地形、气候、植物等自然因素及人为活动的影响,全市土壤类型较多,共有9个土类、21个亚类、25个土种。黑土,是郊区及12县(市)的主要土壤,也是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土壤类型。黑土在全市分为2个亚类(黑土和草甸黑土)、3个土属(粘质黑土、砂质黑土、草甸黑土),共7个土种。黑土土壤养分含量比较丰富,适于各种农作物生长。黑钙土,是全市主要耕作土壤,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川地和岗平地上,在全市分为3个亚类:黑钙土、淋溶黑钙土、草甸黑钙土,共8个土种。黑钙土养分含量仅次于黑土,适于作物栽培。草甸土也是全市主要耕作土壤,多数分布在沿江河低洼淋溶地带和松花江台地漫滩地带。草甸土在全市分为6个亚类:草甸土、碱化草甸土、泛滥地草甸土、盐化草甸土、潜育草甸土、硫酸盐草甸土,共10个土种。草甸土大部分宜耕性较差,宜发展草场和栽植薪炭林。砂土及沼泽土,主要分布于江河两岸河滩和低洼地块,适于发展渔业、牧业。

1.3历史文化

1.3.1历史沿革

哈尔滨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一座从来没有过城墙的城市。早在22000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已经有人类活动。大约5000年前,哈尔滨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大约3000年前,殷商晚期,哈尔滨进入青铜时代,属于黑龙江地区最早的古代文明国家——白金宝文化的分布区域。

哈尔滨是金、清两代王朝的发祥地。公元1115年,金代在上京(哈尔滨阿城区)建都。19世纪末,哈尔滨已出现村屯数十个,居民约3万人,交通、贸易、人口等经济因素开始膨胀,为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1896年至1903年,随着中东铁路建设,工商业及人口开始在哈尔滨一带聚集。中东铁路建成时,哈尔滨已经形成近代城市的雏形。20世纪初,哈尔滨就已成为国际性商埠,先后有33个国家的16万余侨民聚集这里,19个国家在此设领事馆。与此同时,中华民族资本也有了较大发展,建立起哈尔滨在当时的北满经济中心和国际都市地位。

哈尔滨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较早、工人和学生运动比较活跃的城市。1923年,哈尔滨成立东北地区第一个党组织。1927年,在哈尔滨召开了东北地区第一次党代会,并成立满洲临时省委。哈尔滨成为党领导东北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后来抗日斗争的指挥中心。

1932年,哈尔滨沦为日伪统治。哈尔滨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先后涌现出赵尚志、杨靖宇、李兆麟、赵一曼等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和革命烈士。1945年,哈尔滨从日伪统治下解放,人口70余万。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正式建立人民政权,成为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

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发展国民经济,在“一五”时期,哈尔滨是国家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前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建设工程,有13项设在哈尔滨,成为国家重要工业基地,并迅速由一个消费城市转变为新兴工业城市。1958年至1965年,哈尔滨经历了“大跃进”和经济调整的曲折发展过程。“文化大革命”期间,哈尔滨的国民经济遭到严重挫折,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破坏。

1996年,国务院批准松花江地区与哈尔滨市合并组成新的哈尔滨市。哈尔滨市辖七区十二县(市),行政区划面积5.3万平方公里。

2004年2月4日,国务院批准了哈尔滨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调整后的哈尔滨市辖道里、道外、南岗、香坊、动力、平房、松北和呼兰8个区和宾县、巴彦、依兰、延寿、木兰、通河、方正7个县,代管五常、双城、阿城、尚志等4个县级市。全市总面积5306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4272平方公里。

2006年8月15日,国务院批准哈尔滨市对部分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即:撤销动力区、香坊区,组建新的香坊区;撤销阿城市,设立阿城区;将阿城市永源镇、巨源镇划归道外区管辖。调整后的哈尔滨市辖道里、道外、南岗、香坊、平房、松北、呼兰、阿城8个区和宾县、巴彦、依兰、延寿、木兰、通河、方正7个县,五常、双城、尚志3个县级市,全市总面积5306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7086平方公里。

2014年5月,国务院批准哈尔滨市对部分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即:撤销县级双城市,设立双城区。[8] 调整后的哈尔滨市辖道里、道外、南岗、香坊、平房、松北、呼兰、阿城、双城9个区和宾县、巴彦、依兰、延寿、木兰、通河、方正7个县,五常、尚志2个县级市,全市总面积5306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198平方公里。

二、场地现状分析

2.1现状山体改造

由于场地内自然山体的存在,在公园设计中对部分等高线进行了改造,挖湖堆山--在场地内设计一水域,在水体内设计了岛,在布置场地时将原油等高线进行了小的改动,保证场地内部的平整,同时进行了大量的竖向设计,增强立面景观的丰富性。

2.2场地适宜性分析

1、该场地周边建筑是居民区和办公楼,为了满足周围居民及工作人员休息娱乐的需要,将该公园设计成一综合性质的公园。

2、场地地势有平坦,也有山体。所以将中心景区及广场、老人休闲活动区设置在平坦地区。设计标高比义峰路低,植被尤其是大树比较丰富,宜挖湖形成水面加大景观的纵深,避免单一,另将挖出的土方堆在垂直的山脚形成缓坡。

3、场地北侧为居民区宜设计绿色屏障,减少公园对商业及居住区的影响。

4、场地西侧为商场,所以在此设置公园主入口。东侧设置次入口,入口处为老年活动区。

5、湖体南侧栽植大量密林,打造生态绿林。

三、设计定位

3.1有利条件

自然条件——植物资源丰富,环境优雅,是休闲漫步佳地。 人文景观——体现金源文化。

交通方面——四面临街,交通便利。

城市依托——体现哈尔滨文化特色,别具一格。 3.2不利因素

虽然具有众多有利条件,但是由于自身山体比较大,为设置场地及湖体增加了困难。 3.3功能定位

将不利因素化为有利条件,体现生态主题,打造大型生态主题综合性公园,因此公园不仅可以为附近居民服务,还可吸引周边城市的游客,为他们提供青山绿水、田园人家的自然生态型休闲公园,兼顾城市公园性质,突出生态公园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特色,具有生态游览、度假休闲、娱乐健身、和素质教育等功能综合体。

四、主题概念

4.1 设计理念

尊重自然、生态为先,合理利用自然景观 遵循场地肌理,遥记沧海桑田

尊重场地精神,塑造精神溯源地和文脉延续场所 4.2 设计原则 可持续性发展原则 保护性开发原则 特色性原则 经济实用原则 4.3 主题概念 生态 自然 休闲

五、整体布局

5.1 景观分布

“一核”以某为生态绿核,大量绿色植被与主体功能区共存的景观核并由此向四周发散,在原有山体的基础上进行挖湖堆山,建立起来的“生态水轴”,将城市的自然绿地景观界面和山体自然景观界面有机的贯穿起来,再由数个景观节点点缀其中,形成清晰的空间格局、动态的室外空间,层次丰富多样。 5.2功能分区

根据场地条件及项目所需功能的要求,方案分为四个功能区——滨湖景观区、主题广场景观区、办公休闲区。

六、景区景点设计

根据场地的功能布局及各自所处位置的独特禀赋,方案大致形成六个不同特色的景区——“稻香盈岸”景区、“花田叠翠”景区、“绿谷拥翠”景区、“花潭草坪”景区、“义峰耸翠”景区和“义门庄园”景区。

七、道路交通设计

场地的交通系统实行了人车分离,严格控制机动车上山,给予游客充分的安全感和自然的宁静,故可分为车行交通系统与人行交通系统两大部分: 车行交通系统主要分布在场地周边,由于山体景区严格控制机动车上山,故场地内的车行路较少,只集中在花谷、新宾馆、休闲度假村及青少年活动中心四处,因此主要车行入口及停车场也位于这四个节点位置。

人行交通系统可分为主要人行步道和次要人行步道。主要人行步道主要环绕某景区,并联系车行路和各重要节点的枢纽,供人们散步休闲、晨练健身之用。其中从主入口到中心这段路设计12米,其他主路宽8米,平时管理不允许机动车进入,紧急情况下满足消防车与急救车的通行。人行小步道1.5—3米,主要加强主要步行道之间的联系,以青石板和石汀为主。

八、水景设计

水是整个场地重要的景观特征,水岸的处理也成为设计中重点考虑的部分。根据水体位置和性质的不同,水岸设计分成溪水岸,亲水岸,涉水岸。溪水岸是在水似小溪时,轻轻的流过,柔柔的,让人能感到它的清澈、它的温顺。亲水岸是在汇集的大的水面处,大片的木栈道——亲水平台伸向水面,让人感受水的自然灵性。涉水岸是缓坡草坪入水,浅浅的水岸,人们可在其中自由自在的嬉戏。

九、植物绿化设计

9.1绿化设计原则

1、保留场地内的原有植被,以利于保持景观的连续性,同时可以降低费用,节约成本。

2、适地适树,在原有植被基础上添加的树种均以乡土树为主,并从本地自然植被中选择优良树种,便于粗放管理;草坪选用当地生长良好的草种,减少维护。

3、在植物空间设计上,利用植物维和空间,在平面上有聚有散;在竖向上,进行分层设计,形成乔木——小乔木——灌木——地被的空间模式。

4、植物品种的选择与相应的功能区相协调,满足不同功能、景观的需要。

5、强调植物季相性变化,注意各类植物的花期在时间上的连续性,注意秋色树在造景上的搭配,如忍冬、白桦等。

十、景观小品设计

11.1 休息设施

该项目中的休息设施主要包括景观构筑物和休息座椅。 景观构筑物设计——景观构筑物设计取向造型朴实,结构突出明显,空间组织丰富合理,材料选择以木材、石材、钢材为主,内配设施(如座椅、照明器)齐全,形成自然质朴大气的效果。

休息座椅设计以木质材料为主,造型简洁现代,考虑符合人体特征的亲切尺度。休息设施的设计在符合人体工学的基础上,可以适当的进行个性化处理,以提高艺术趣味,直线造型、硬朗边角,呼应主题。座椅的设置还必须以不阻碍行人活动为原则。在林下空间设置集中的休息设施,在道路两侧每隔一定距离设置座椅,设置间距为25-50米,为行人提供必要的休息设施;方形造型与整体设计元素呼应;椅面以防腐木为材料,冬暖夏凉,更为人性化;椅墩采用天然石材为材料,结实耐用;椅墩内设置照明设施,保障夜间安全。

11.2 标识设施

以钢材为主要材料,绿色、桔黄色、灰色相结合;外形采用直线、方形硬朗的设计元素;设计为一系列标识,统一风格,其中包括停车场标识、方向标识、位置标识、指示标识等,设置在路口等较为醒目的地方,起到很好的引导、指示作用。

11.3 夜景灯光

灯光是公园景区的夜妆!灯光让公园景区的夜景更迷人!独特而有效的灯光设计能让公园景区充满魅力,使人流连忘返。灯光的设计原则以人性化设计原则为先导,以合理有效的照度、色温、光色、光照角度体现人文关怀。结合艺术性的视觉需求和审美需求,艺术地创造人性化的光环境。

公园景区光环境区域照度设三个层次,按照度的强弱依次为 (1)广场群众性的交流和纪念性的标志构筑物需求的强照度区(依功能需求而定)。(2)主要入口处交往区的次强照度区(依功能需求而定)。(3)沿河的休闲交往区及主要景观节点艺术性照明(依视觉审美需求而定)。

道路照明照度分四个层次:车行道双侧设置高杆灯泛光照明,一级人行道双侧设置多种装饰性照明, 二级人行道单侧设置地脚灯。主要出入口和景观节点根据设计的需要设计装饰性景观灯光效果,突出景观夜景的装饰性,沿河岸广场和花田台地肌理采用装饰性照明,部分湖岸边和水生植物生态区设计了装饰水下灯,突出湖岸边界和水景观柔美和变幻的效果,纪念碑、主题雕塑、景观墙、标志性构筑物等根据需要照明。

11.4 公共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的设计应该充分地体现人性化的设计,体现人性关怀!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应该从公园中各年龄层次的游客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出发,结合公园科学、有效、方便的管理方法需求来决定。

景区公共服务设施系统的建立是以服务核心点网络为特征的,将小卖部、餐饮服务、厕所等服务设施组成服务核心点,集中便于管理,尽量少占绿地和破坏生态系统。其中小卖部与餐饮的服务半径为400到1500米之间,电话报警系统的服务半径为500到1200米之间,厕所得服务半径在500m以内,人行道路灯服务半径为50到80米之间,分布于公园里人流主要集散地,形成网络,建立完善的服务机制,形成完善的现代公园功能体系。

同时,在道路交叉处、主入口处设立垃圾投放点,间距为200米以内,按颜色分类: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为城市清洁卫生提供保障。室外坐椅和其它服务设施根据游览路线布置在人流集散地和道路边及其它有需要的地方。

公园设计说明 篇三

综合设计论文—— 《综合性公园设计说明书》

东北农业大学 风景1102班 A02110037

姚苗苗

综合性公园设计说明书

一、综合公园的定义

综合公园是城市公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居民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它不仅为城市提供大面积绿地,而且具有丰富的户外游憩活动内容,适合于各年龄和职业的城市居民进行一日或半日的游赏活动。它是群众性文化教育、娱乐、休息的场所,并对城市面貌、环境保护、社会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二、综合公园功能

综合公园除具有绿地的一般作用外,对丰富城市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的功能方面更加突出。

1、政治文化方面

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介绍时事新闻,举办游园活动,为集体活动,尤其少年、青年以及老年人组织活动提供合适的场所。

2、娱乐游憩方面

全面照顾到各年龄段、职业、爱好、习惯等的不同要求,设置游览、娱乐、休息设施,摄影人们的游乐、休憩需要。

3、科普教育方面

宣传科学教育成果,普及生态知识及生物知识,通过公园中个组成要素潜移默化的影响游人,寓教于游,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

三、综合公园设计原则

1、生态性的设计原则:

该综合公园公园在景观要素与设计构思中,其生态功能是第一位的,它对于城市内环境的改善起着重要的作用,保持着土壤的稳定性,减弱了汽车尾气对区域内大气的影响,是城区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因此,本次设计的重点是围绕以植物造景为主的生态型城市景观的营造,利用植物的不同生态习性及形态、色彩、特性等营造各具特色的景观区域,植物配置运用乔、灌、草三者相结合的多层次植物群落的构筑,在有限的绿地范围内,达到最大的绿量,使之产生最大的生态效益,在城市中间形成一条充满绿色、生机盎然的“绿色公园”,成为城市景观的补充和完善。

2、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人有大半的时间是在居所和学习工作中度过的,所以公园应致力于创造出有自身风格,符合当地文化习俗的环境,而不单单是钢筋水泥的简单组合。融入很多的人文色彩,让恬静、质朴、自然的生活模式不再只存在于我们的梦想之中。设计一个小型的公园,其设计理念我注重于以“人”为本。

3、休闲的设计原则:

休闲性是现代城市绿地设计重要的特征之一,是生活性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又是体现现代景观设计的“人本主义”原则的重要标志之一。任何设计都是为了人类能够更好的生存、生活,给人的生活带来欢乐、悠闲、幽雅的感受,所以在设计中精心设置了园路,休息观景亭、台等,达到道路线型流畅、曲径通幽、移步换景的效果。一切园林要素的布置都要满足人们工作之余的放松和休闲。

四、综合公园设计构思

在设计中注重了景观的节律感,以符合人在运动中的视觉规律,园林小品采用现代的材质、现代的景观手法,营造一个简洁、美观、富有现代气息的休闲场所,真正体现出综合公园生态美的特色。

为使景观符合生态公园的景观效果,绿地以植物造景为主要手法,保持绿地景观的生态性特色。适当点缀部分园林建筑小品,供游人观景、休闲之用。

五、综合公园设计概述

1、概况

此基址位于哈尔滨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占地面积11.12公顷。

南面、西面为公司云集的高楼大厦,北面和东北是新建的住宅小区,其中西面街道为城市交通干道,其余三条街道人流量不是很大。

2、设计目标

整体目标为创造景观型、生态型、文化型相统一的现代城市综合性公园。 设计布局合理、使用方便、内涵丰富、景观优美、独具特色的城市居民游憩绿地系统,实现“服务市民。重塑绿城”的目标。

3、设计布局

两条主轴线将公园分为四个区域,左右分别为广场区和绿地区,上下分别为特定人群服务区和公共服务区。

4、功能分区

(1)左上方蓝色区域 —— 周围居民游憩区

该区局紧邻居民区,人流浪不是很大,以满足周围居民休闲游器为主。上部为健身活动区,设有篮球场、乒乓球场,网球场,还有各种健身器材,使大家都能加入全民健身的行列。中部是广场舞池,可以中、老年人集体跳舞休闲娱乐,也可以作为组织宣传活动的开放性场地。左下方为儿童游乐区,设有滑梯、秋千、沙坑等活动场地,满足各个年龄段儿童的需求,景观小品设立的独具特色,寓教于游。儿童活动区旁边为休息观赏区,家长可以在此区域等待玩耍的儿童,此区域设立了很多形式的座椅,周围设立丁香花,夏日香气四溢,半开敞较为私密,是休息小坐的主要场所。该区域可满足周围各个年龄段居民的游憩和娱乐。

(2)右上方黄色区域 —— 办公人群游憩区

此区域一半半开敞,一半开敞左侧设立了大面积的半开敞场地,可以供人休息,一边面对办公楼,一半用灌木丛与园路分割,使周围办公人群在在办公室的压抑后,能看到些许绿意,半开场的环境也可以使人心情放松,豁然开朗。此外,该区域还设有咖啡厅,让人民在享受绿色的同时享受生活。右半部分为开敞式,建造模式是借鉴玛莎施瓦茨的雅克博。亚维茨广场。设立大量S形座椅,一面开敞一面私密,满足不同办公人群的需求。

(3)中间蓝色区域 —— 公共休闲游憩区

此区域以绿地为主中间设计小的广场。以地形为主,通过地形营造山林特色。该区域以还原城市生态为主,打造城市园林为主。

(4)下方粉色区域 —— 主入口及流动人群休憩区 由于紧邻商场,马路人流量大,所以此区域以广场为主。可以满足大量人群的集散。商场正对主入口。为开敞性广场,可以在此处举办公众活动。周围设立众多的树池座椅,满足流动人群的休息需要。此区域上部分以灌木丛分割公园绿地区和广场区。此外,此区域还设立了咖啡厅,茶室,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5、竖向设计

地形的设立主要在中间的公共游憩区,此区域以绿地为主,用地形的变化体现景观层次的变化。

六、景观分区的说明

充分体现现有地形,以重点与一般布置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考虑别各年龄段游人的活动需求,坚持以人为本,对绿地进行功能分区。主要为芳香花草区,景观树丛区,露台活动区三大板块。

各功能分区即可以成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景观,又通过连贯的游览路线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集休闲、游览、趣味于一体。

各功能分区说明:

1、芳香花草区 芳香花草区可根据季节,栽植各类芳香植物,如丁香、暴马丁香等。即可观赏又可实用,使游人在游览途中充分感受芳香的乐趣,是夜花园的主要模式。

2、景观树丛区

景观树丛区的设置,遵循的是“风吹气散,树挡气聚”的原理。树林就像是一道绿色的墙,夏天遮荫,冬天挡风。其间榆叶梅、树锦鸡儿、茶条槭等植物,让人感受到植物的季相变化和自然和谐之美。树下地被植物的运用,不仅创造了生态的多样性,也是为了打破方形广场空间的呆板,使整个公园设计显得灵活而富有变化。

3、露台活动区

露台活动区是以小亭子、露台为主体的多功能区域。露台采用木质纹样,再加一现代桌凳,方便与夏日高温时的消夏活动。在园中利用不同造园材料的质感和线条的对比,产生丰富的变化,增添情趣。

七、植物设计说明

植物配置力求做到乔、灌、草结合,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色,冬有绿,体现植物的季相变化。让园主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无穷魅力。

植物种植采用丛植,列植为主要形式,使整个公园显得简洁、自然。为丰富景观,也采用了多种种植形式,有对植,孤植等,选用的树种多为常用的乡土如树种,如丁香、紫椴、榆树„„并配以糖槭、百花花楸等叶色叶形丰富的植物,强调园中色彩的变化。

公园中大块草坪的设置,均一的颜色、细腻的质感、以及可以踩踏和让人亲近,给人一种惬意的享受。这也是别的地被植物所无法比拟的。草坪还把树、灌木、花草有机联系在一个和谐的背景中,统一视觉。

垂直绿化。利用一切空间,采用多种形式扩大绿化拥有量,围墙都布置了五叶地锦,做到墙体的垂直绿化,即丰富了景观层次。

春景:连翘树篱,榆叶梅、毛樱桃灌木丛等 夏景:丁香,暴马丁香,树锦鸡儿等

秋景:糖槭,蒙古栎,茶条槭树篱,四大观果树种等 冬景:红瑞木树篱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