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入职员工离职率(该如何正确的计算员工离职率)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新入职员工离职率(该如何正确的计算员工离职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算法没有正确与否,只是不同的数据呈现方式而已。关键在于你希望不希望通过数字发现问题,发现问题以后你希望是粉饰太平还是积极解决,你的解决是希望亡羊补牢式,还是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式。
借用@艾人才的例子,我们来看一下,如果需要做1-6月份半年度的离职率汇报,用同样的数据,不同的呈现方式会有什么样的效果。
方法一:用当期离职率=当期离职人数/(期初人数+当期新进人数)×100%计算每月数字,用每月平均计算半年度
上表中的方法五已经用该公式算出了每个月的离职率,我们简单的对此计算平均值,得出的结果就是33%。这个结果看上去还行。如果我们同时发现,这个数字比行业平均要好,或者比去年同期要好,那就更好了,我们可以做个图表,放上比我们差的行业平均或去年同期数据,作为参考。
这样的话,做汇报看上去结果好,而且这个好有参考线,更具有真实性,老板的感受也更直观。
但是,这个方法的坏处就是,自己骗自己久了,容易自己都信了。如果HR都认为自己公司的离职率没有问题,那肯定不会采取行动,放任下去,那很可能最终数字再怎么平均都会高了。
方法二:用当期离职率=当期离职人数/(期初人数+当期新进人数)×100%计算半年度离职率
这个方法和上面的差异在于,不用平均,直接算结果。
113/(55+102)*100%=71.97%
这个数字比平均数翻了一番还要多。
但到底71.9%这个数字高还是不高,依然要找参考线。
参考线依然是行业平均,去年同期。要么和自己比,要么和行业比。
如果发现的确高,那就要采取行动。
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当我发现结果是71.97的时候,已经是6月了,这样的事情已经发生了6个月了。虽然说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但是这也是一个滞后的结果。那到底有没有可能有办法让我更早发现问题?
有的,就是下面的方法三。
方法三:(当月离职人数+前两月离职人数)*4/(当月期末人数+前两个月期末人数)的平均值
为了方便计算,我们取表中1-3月的数据来计算3月当月的离职率。
在Excel中,用公式表达就是=(6+30+45)*4/average(36+22+17)
结果是432%
比起表中3月份最高的27.27%是不是更加触目惊心?
这个算法和之前或者艾人才的算法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要乘以四?
有心的小伙伴可能已经发现了,我们是用当前三个月的状况,放大到全年,也就是如果以现有三个月的情况,我们不做任何改变,那整个12个月下来,会变成什么样。
所以相比于此前的滞后的算法,这是一个前瞻性的算法。
期间的差异就在于,滞后的算法,当你知道的时候,已经发生了,改变不了这个结果,只能努力去改变未来。而前瞻性的算法,当你看到这个结果,这个结果尚未发生,而是即将发生,如果你进行干预,结果应该会好于预期。
所以,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数据呈现,可以帮我们掩盖问题,看到问题或预测结果。
回到离职率本身,我们也不是单纯的看个数字而已。
为了更科学的看清楚离职率,除了算法,我们在取数这件事情上,依然要更加的仔细。
首先,看离职率,重要的是想知道员工为什么走,以及我们能做什么让人员相对更稳定一些。
那我们是不是应该区分主动离职率和被动离职率。
主动离职率,分子应该是自己提出辞职的员工。看主动离职率,更重要的是能知道,自己的管理、主管、文化、薪资有没有出问题。毕竟员工离职,要么钱没给到位,要么主管是人渣。
被动离职率,分子是被公司结果的员工。一般这比例不会高,但如果这个比例也很高,那首先HR要检讨,为什么老是招不到胜任的员工,或者本身得培训体系是不是出了问题,不然为什么那么多员工都没有办法在企业生存下去。
出了区分主动,被动,如果你的公司,包含了生产制造和销售,如果生产制造又有明显的淡季旺季,那计算的时候,我们还要把工人和销售、支持部门分开。
如果工人的离职率高低和淡季旺季相匹配,那无论是高是低,都有合理的解释。如果不匹配,那一定是发生了问题,需要找到原因进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