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怎么做(教师教学设计写作要点及优秀教学设计展示)

2023-12-05 12:55: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怎么做(教师教学设计写作要点及优秀教学设计展示),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设计方案怎么做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教学设计把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在设计实践中连接起来,把教与学的理论与教学实践活动连接起来。

作为一名教师除了上课批改作业之外,还要写好教学设计,写好教学设计是上好课的前提,如何写好教学设计呢?

一、课前部分

(一)教材分析

(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

(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学生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目标

(1)确定知识目标。

(2)确定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3)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选点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重点。

(2)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式

介绍进行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方法与技巧。

(六)教学用具

(1)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

(2)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

二、课堂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方案。

(二)导入新课

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教学引语要起到“凝神、起兴、点题”三个作用。

(三)师生互动

(1)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

(2)写出每步设计的设计目的。

(四)课堂总结

(1)设计出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

(2)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五)课后作业

每节课设计10道单项选择题(选择题突出对教材知识点的记忆、理解与掌握),1道材料解析题(材料解析题突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道问答题(问答题突出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比较、评价能力。)

三、课后部分——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部分

(1)评价出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实施结果。

(2)对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及时的修改、补充、完善。

(3)写出你的教学感想、心得、体会。

反思的主要内容有

①教学目标实现了没有?

②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了吗?通过什么方式转化?

③有没有创造性地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

④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是什么?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在哪里?

⑤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策略。

部级优秀教学设计展示

史论双璧异曲同工

--- 从《过秦论》到《六国论》的比较欣赏

(语文课标版选修《六国论》第三课时比较探究欣赏课教学设计)

西北工业大学启迪中学支东锋

九堫巍巍,渭水汤汤,大秦咸阳,故都春秋。漫步咸阳湖畔,时时处处可以感受秦砖汉瓦的气息;登临古渡廊桥,秦灭六国的历史烽烟似乎依然随渭水流淌;眺望五陵塬头,多少秦宫殿堂彷佛依稀可见。历史文化如斯,当教化传承,坚定文化自信,立德树人。

战国时期以秦都咸阳为中心的中华大地是上下五千年最精彩的一段时期。期间七雄纷争,纵横捭阖,最终大秦从咸阳出发,统六合,吞八荒,一举荡平中原,虎威何雄哉!然在盛极一时却訇然崩塌,身死国灭,让后人不得不扼腕叹息。千百年来,一众有识之士奋然而探求其兴亡之谜,留下了许多旷世名篇。这其中很有代表性的就有北宋苏洵的《六国论》和西汉贾谊的《过秦论》。

《六国论》这篇课文是普通高中语文课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四单元“苏洵、苏辙散文三篇”中的一课。《课程标准》指出:“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同时选修课学习是对必修课的延伸和提高,教学内容更具有选择性,教学方法更应体现个性化学习,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应比必修课有明显的拓展。主要立足于语文活动,致力于实际的应用。

《六国论》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论证严密,它以结构上的独特个性,奠定了现代论文“三部曲”程式的基础,与贾谊的《过秦论》交相辉映,在我国古代政论文中各呈异彩,因而受到后人的称道,可为我们师法。基于高中语文课的基本要求和本课的特点,坚信由群文、甚至整本书等共同构成的语文阅读和教学生态,必将带给语文教育更加多元、丰富、立体和美好的未来,立足高中语文选修教学实际,以新课标学习任务群为依托,合理整合教材,大胆地把处于选修课的《六国论》和已经学过的必修课文《过秦论》进行比较欣赏教学。以期通过具体的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思辨比较等语文活动,实现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核心素养的落地。

一、设计思路

从秦于咸阳出发统一六国厚重的历史叙事导入,将沉睡在记忆中千年的战国史事唤醒,带领学生探寻千百年前的风起云涌,为整堂课打上深厚的历史文化烙印,为学生营造充满新奇与思考的学习氛围。再通过巧妙的引导,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力在让学生精彩展示。具体的过程中创设了“品读入境-质疑入法-探究入情-思辨入理”和“分享-合作-交流”的文言文欣赏教学“四层三步法”,从基础知识的学习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从文学素养的提升到审美意趣的培养,真正实现让语文核心素养关注的四个维度精准而全面的落地,同时紧扣文言文教学“文字-文言-文章-文学-文化”的五度原则,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在厚重与趣味之间灵活转换,让学生在学习政论散文的同时感受古典文学的无限魅力。同时遵循文言文教学的基点,即教学经典古文,要让学生感受到应有的文化氛围:学习一点语言知识,邂逅一位古人,倾听一段心声,走进一个社会,触摸一段历史,感受一种文化。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整体设计思路是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活动,在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个方面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进而实现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同时在教学中坚持这样的教学目标:通过品味语言深入理解文本内涵,进而产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更好的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建立文化视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本课的重难点在于让学生深度理解文学欣赏的维度,并能结合课文进行有效的比较欣赏,培养思辨思维,同时在辨证思维的基础上深层次理解古代知识分子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担当情怀。并让学生理解,这种勇于担当的精神,显示了我国传统文化人格的本质。在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羿上射九日、下除猛兽以拯救百姓,大禹为治理洪水八年在外、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些凸显了那勇于担当民族重任的悲壮、崇高的人格。在现实生活中,贾谊、苏洵是这种文化人格的典型代表,千百年之下还让人肃然起敬。

二、教学准备

在本节课之前,我先动员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教材本身、图书报刊、网上浏览)搜集与秦、六国灭亡有关的资料典故,从中筛选信息,找出有用的材料,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文本。课堂上,我通过多媒体屏幕,逐步展示问题,设疑问难,提供资料,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品读、思考、质疑、推理、思辨、判断,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三、教学过程

(导入)著名作家张爱玲有这样一句话,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在课堂上,我们一次次穿越历史的时空,走进文学,走进经典,去聆听大师的声音,也一次次被经典感动,感染。感谢遇见,感谢生命中和你们的遇见;感谢遇见,感谢生命中和经典的遇见。今天,我们将再一次穿越历史的时空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时期。---视频《六国破灭与秦统一》切入。

1、品读入境

(1)、朗读走进文本,注意文字、文言。(ppt出示重点语段,学生齐读,学生、教师纠错并点出重点文言。)

(3)、用经典解读经典:ppt出示材料一吴楚材《古文观止》卷六“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仁义不施一句便断尽,从前竟不说出。层次敲击,笔笔放松,正笔鞭紧,波澜尽析,,恣态横生,使读者有一唱三叹之致。”和材料二唐德宜《古文翼》卷七“以赂秦作主,而又补出不赂者以赂若丧,是非利害,了然如指诸掌。至其气雄笔健,段落紧密,尤自出人头地。篇末一结,若预烛南宋之主和,而深为寄慨,识更远到。”(学生分享理解、评价、感受、品味,教师引导。)

2、质疑入法

问题设置:一般的古典文学作品欣赏的维度?(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回答以及补充、评价,同时教师板书学生的理解成果,指出问题。再建议学生从“评论的内容”、“写作的意图”、“论证的方法”和“分析的结构”四个维度进行下面的探究。)

3、探究入情

语文活动二之合作探究:《过秦论》和《六国论》被誉为“史论双璧”,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通过比较欣赏,你认为它们有何异同?(小组自主合作探究,代表展示,学生、教师评价,补充的同时板书相同点和不同点。)

4、思辨入理

教师提出自己的看法:苏洵看到了六国失败的原因在于没能力抗外侮而割地苟安,但他没看到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因循保守,不重视改革;更没看到秦统一的意义;贾谊指出秦的灭亡在于不施仁义,也看到人民力量的强大,这是难能可贵的;但他没认识到在封建社会,统治者与人民之间始终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当然更提不出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方法。

(总结)在思辨入理的基础上适时的以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部分内容作结,来升华课堂内容,提出“主宰自己命运的永远是自己”,“任何人把自己的幸福感寄托在别人身上这本身就是悲剧”的教师凡言。倡导学生相信自己,发展自己,成就自己。以此把课堂的落脚点落实在“立德树人”上。

5、援笔共情(课下作业延伸)

(2)、通过阅读对比,完成一篇随笔。

附:板书设计

四、教学反思

经过本节课一番品读分享,讨论探究,思辨交流,同学们不仅认识到,应该如何比较鉴赏一般文学作品;更重要的是认识到,六国破灭和秦王朝的迅速灭亡,并不是、起码不仅仅是苏洵的所说的“赂秦”和贾谊所说的“仁义不施”,而是多种原因共同产生的结果。不过,我们作这一番思辨探究,并不是为六国和秦翻案,更不是批评苏洵和贾谊,而是要明确一个问题:苏洵和贾谊作为中国古代的儒家学派的知识分子,能拥有这样的家国责任担当,已经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了。值得我们为他们点赞。在此我们也看到,这些古文经典的作者们,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都能通过不朽的作品,将自己和读者带入温馨的精神家园。吟诵、赏析这些古文经典,我们便找到了回家的路,便在血脉中注入了民族基因。同时这些古文经典表现出中国人独特的审美形象、审美观念和人生观。这正是中国形象、中国表达、中国智慧、中国精神。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的脊梁”们用生命谱写的格言名句流传千古:“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天下大同”“天下为公”“和为贵”“仁义礼智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舍生而取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种理想信念、精神品质,千百年来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成为民族的基因,支撑着伟大的中华民族战胜无数的苦难,走过了五千多年的辉煌历程。另外课堂最后适时的以杜牧《阿房宫赋》中的观点作结,来升华课堂内容,倡导学生相信自己,发展自己,成就自己。以此把课堂的落脚点落实在“立德树人”上,实现和新课标要求的无缝对接。

“学无止境,教艺无涯”,教,然后知不足;学,然后知困;研,然后知精进。2017年版新课程标准的实行,不仅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更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首先,教师应该彻底转变教学观念。自觉践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恪守语文教学的本分。其次,教师应改变授课方式。语文课堂不应只局限于向学生传授具体的知识点,而应该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的语言、思维、审美及文化这些能力得到提升。“教在今天,想到明天”,文化关乎民族复兴,教育关乎民族未来,语文关乎每个学生的生命底色。中国人怎么做人、怎么做事、怎么待人接物、怎么表达、怎么抒情、怎么交流,语文教育都应该予以回答,都应该让学生懂得。用语文点燃学生的生命之火;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一代新人。这才是新时代语文的生命意义!

今天,在两千多年之后的大秦故都-咸阳,我们从新审视比较这两个传统经典篇目,我们应该“劝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刘禹锡)如果仍然是陈词旧调,一年又一年重复过去的单篇短章的孤立教学那可真是十分遗憾的。既不能适应新课标的任务群教学要求,更不能实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逐步建立文化视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伟大目标。

汩汩泉眼吞吐,终究没有江海的澎湃;熠熠恒星闪耀,到底欠缺苍穹的浩瀚宽宏。阅读和语文教育不能只专注于既有的“半亩方塘”而沉吟醉唱一隅之“天光云彩”,还需要不断注入源头活水;不能只在“镜花”“水月”般的自我观照中茕茕独步,还需要在文本的相互映照和彼此烘托中建立“温度”、同构“意境”!从而做到在中华文化的平台上,展现生命的多姿多彩。充分让学生感受到应有的文化氛围:通过阅读,学习语言知识,品味文字背后的蕴含,触摸一段历史,了解一个社会,倾听人物的心声,感受别样的文化。透过品味语言深入理解文本内涵,进而产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建立文化视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特别是古诗文经典的教学,要沿着文字、文言、文章、文学、文化的路径,向传统文化漫溯,把民族文化的基因嵌在学生的脑子里。具体而言,就是要认识中华文化,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获得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欣赏古人怎样通过艺术的眼光来看待生活,看待人生;领略古人的精神境界,涵养生命意识;感受古人悲天悯人的情怀:对自然虔诚敬畏,对民众无限深情;学习古人的语言技巧和表达艺术,感受古人的审美情趣,以此来感受中国形象、中国表达、中国智慧、中国精神的熏陶。

在新时代的语文教学中,当群文教学从个体的研究实践成为学界共识,课标要求,我们相信由单文、群文、甚至整本书等共同构成的语文阅读和教学生态,必将带给语文教育更加多元、丰富、立体和美好的未来!而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眼界开阔,胸怀浩大,充分运用各种语文因素,调遣腾挪,排列组合。这样的语文教学,才会彻底摆脱小家子气,而拥有大格局大气概。

参考文献资料: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

2、《植根优秀传统文化,重塑语文生命意义》(赵明)

3、《最美语文课》(王君)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