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业学科评估

2024-07-19 05:04: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科评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临床医学专业学科评估

临床医学专业学科评估范文1

1.1学科不同于专业,两者在构成、划分原则和直接追求的目标等方面都有区别;两者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科是专业发展的基础,专业为学科建设提供基地。学科与专业的结合是主要通过课程的设置及课程内容的选择来体现。

1.2学科建设不同于专业建设,它主要包括学术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图书资料、实验设备等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管理工作的提高等,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既要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前沿性和发展趋势,又要注意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形成稳定的学科群,发挥系统功能。

1.3临床医学学科建设不同于基础医学等其他学科建设。临床医学学科建设作为构建医学学科门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医学学科建设的共性,更有其特性。它更注重于临床技能培养和临床实践操作,而不像基础医学那样专注于基础科学和实验研究。当前,临床医学学科的发展落后于基础医学,如何实现基础与临床相结合共同发展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目前,国内高等医学院校像是北京大学医学部、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等都已经在相关研究和实践中取得重要进展。

2临床医学学科建设的内容

我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科学研究为核心”的强校理念,并详细规划了相关内容,主要涉及:学位点建设、重点学科建设、学科梯队建设、科学研究、科研平台(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学科管理体制创新、学报发展建设等方面,为高校学科建设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了依据。

3临床医学学科建设的研究方法

对于学科建设问题的研究我国学者普遍使用定性理论分析,基本属于个人观点陈述型和经验总结型,西方关于学科建设的研究很少有涉及对学科建设内涵的认识,定量模型分析、实证研究和大规模的统计调查研究比较少见。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已经参与和开展相关研究,并不断取得突破,科研人员广泛运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等统计分析方法、SPSS统计软件、调查问卷分析法、DEA超效率模型、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学科带头人胜任特征模型等研究方法分析临床医学学科建设的相关因素,不断完善学科构建体系,为进一步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打下基础。

4临床医学学科建设评估的研究

学科建设是一个需要不断进行动态监控管理的过程,做好评估工作,有助于学科持续、健康、高效发展。临床医学重点学科评估引入竞争机制,采取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科学的量化评估指标体系,对学科现状和水平进行全面检查和评定。在国家政策指引下,为了解临床学科的技术水平、人才状况、科研能力,许多医院、管理机构和高等医学院校大都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学科建设评估工作,探索构建学科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的方法,并根据反馈和研究结果不断进行完善。虽然各地具体的实施方案细节有所不同,但是大体上都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4.1制定临床医学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的结构学科评分表采取等级指标的方法,分为三个等级,一级指标涵盖主要评估因素,涉及人力、财力、物力、科研、技术等大方面,二、三级指标是一级指标内涵的延伸,根据国家和军队对医学科学发展和医院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及科学性、整体性、可行性、可测性、一致性等原则进行立项。不同机构根据本院具体学科情况设计的学科评估指标内容各有不同。

4.2确定临床医学学科评估指标的权重权重系数是临床医学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赋予各项学科评估指标内容不同的权重系数,才能更好地保障指标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4.3构建临床医学学科评估标准方法的研究当前,各机构主要运用文献法、调查问卷法、系统分析法、头脑风暴法、专家咨询法尤其是德尔菲法等研究方法确定学科评估指标及其权重系数,采用赋值统计迭代法、样本平均法、加权加法等统计学方法计算权重并进行评估。

5促进临床医学学科建设的策略与思考

5.1凝练科学研究方向,构建特色学科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和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方向的凝练是科研工作开展的前提。不断探索各门学科的特色科研方向,是学科建设发展的关键,是特色学科形成的主导。汲取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经验,不难看出,在学科建设战略上,只有集中科研力量突出重点、形成特色,才能有更好的发展。以伯克利加州大学为例,它原来下设100多个学科系,每门学科的发展非常均衡,虽然水平很高但特色不明显。于是,他们就调整发展战略,集中科研力量,重点发展生物原子工程,终于经过几年努力拿下17个诺贝尔奖,形成生物原子工程特色学科,闻名于世。

5.2注重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相结合,促进学科交叉学科的形成往往是某一领域研究课题的综合,是专业分工的必然,然而学科之间又有发展的不平衡。随着科技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各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和广泛,任何重大科研项目的突破,都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团结协作。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应在日常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中强调临床和基础两个学科的紧密结合。例如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就明确主张临床医学学科建设应强调基础与临床医学的交互作用,采取两个学科的交叉教学,关注对医学生两方面能力的全貌性培养。

5.3培养学科带头人,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的关键是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学科带头人队伍的培养工作关系着医院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目前,业界对学科带头人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标准,一般认为,医院学科带头人不仅是医学专家,还应是学科领域的战略家,有较 强的学术组织管理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关于学科带头人模型的研究也还处在探索阶段,以第四军医大学为例,他们采用美国劳工部最新组织开发的O*NET工作分析系统中的5个结构化的问卷进行信息收集,通过团体焦点访谈进行探讨,然后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临床学科学科带头人的工作活动和知识、技能、能力和工作风格要求,最终形成临床医学学科带头人胜任特征的模型。然而,其信度、效度、权威性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建立更加完善、全面的临床学科带头人模型。

临床医学专业学科评估范文2

1.1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质量评估认识混乱[2]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对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质量评估没有清醒的认识。一方面,认为毕业生在学书面考试成绩即为对该毕业生进行的质量评估,或者仅对教师作教学评估,认为教师教学水平高低即反映其学生水平高低;另一方面,部分高等医学院校认为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进行质量评估仅是为了在求职过程中提高毕业生的成功率和学校该专业的招生情况。故在评估过程中主动放弃一些不足项目,使评估流于形式,丧失客观性。这样对学校下一步的发展及毕业生对自己的正确认识都不能起到指导作用。

1.2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质量评估方式单一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质量评估应体现多方面标准,而现阶段多数高等医学院校仍仅采用毕业生参加的各类理论考试作为主要评估依据。虽然部分院校也会在实验室举行实践考试,但这都不能体现毕业生的高素质和综合能力。如职业道德、协作能力等往往不能用上述方式进行评估。

2新的评估标准应符合以下原则

2.1客观性原则

评估指标的制定应具有客观性,在制定过程中应尽可能考虑各种因素,收集各类信息。

2.2科学性原则

评估指标应能够准确体现被评估者的情况,并且各指标间要求无重复、无矛盾、无因果关系。

2.3可操作性原则

评估指标制定尺度应适中。定量指标易操作且较为准确,但不宜体现被评估者的自身特色;定性指标可通过分析比较来把握被评估者发展的趋势,便于指出改进方向,但不如定量指标易操作。所以应该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增加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4可比性原则通过观察评估结果,可获得明确结论。该结论应能反映出各毕业生的不同属性,使评估者能够就各指标的结果相互比较。

3评估标准的建立

新标准应符合上文所提出的四原则,能反映毕业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工作能力以及思想动态。通过分析以上原则,在汇总各方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新的评估标准。对毕业生进行评估从四方面进行:职业价值主要包括了政治素养、工作责任感和医德医风;职业能力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应用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建立和保管医疗记录能力、创新能力及抗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主要包括与人协作能力、同学或同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能力;学习和工作成绩主要包括在校学习总体情况和论文、科技及受表彰情况。

4评估试运行

4.1确立评估对象

从我校2007级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中随机选取153名学生作为评估对象。

4.2确立评估内容及区分评分等级

评估内容包括职业价值、职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学习和工作业绩,共4项一级指标和14项二级指标。评分级别共有5级,分别是优秀(5分)、良好(4分)、一般(3分)、较差(2分),差(1分)。14项评分指标满分为70分。

4.3具体评估方法

评估时间安排在被评估人就业后的第6个月,以便用人单位对被评估人有充分的了解。参加评估人员包括在校期间曾教授过被评估人的各教师和用人单位被评估人的科室主任。其中问卷收集分两部分:在校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填写完成问卷,统一由所在系部主任收集并确认;用人单位的问卷在填写完成后由医院医教科主任签字盖章后方为有效。

4.4收集评估问卷

此次评估共发放问卷153份,收回144份。该次评估问卷回收率为94.1%。

4.5评估结果

4.6评估结果分析

评估结果显示总体上4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都达到良好程度,其中政治素养、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建立和保管医疗记录能力、在校学习总体情况领先于其他指标。但创新能力、抗压能力和论文、科研及受表彰情况总体评分稍低,说明这3项有待加强。另外,有少数毕业生的临床工作责任感和创新能力存在较大不足,表明这2项发展不均衡,在今后的教育中应注意全面发展,加大对个别学生的教育。

临床医学专业学科评估范文3

关键词: 临床医学 教学管理 教学评估

第一军医大学自2004 年8 月集体专业为广东省属高校,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办学模式和理念经历了巨大变化。为适应地方办学模式和要求,迎接即将到来的2007 年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我校在保持部队院校优良作风的前提下,结合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坚持以本科教学为基础,以育人为中心,以规范教学管理为切入口,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1-2]。第二临床医学院珠江医院在坚持“质量建院、人才兴院、特色强院,文化立院”的办院宗旨下,以“迎评促建”为契机,不断加强教学基础设施、教学软硬件建设,强化教学意识,规范教学程序,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显著提高了临床教学质量。本文总结我学院迎接本科教学评估的实践经验及取得的效果。

1 宣传动员, 统一思想是迎评工作的重要基石

1. 1 明确思想, 统一认识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是对本科教育的一次大检阅,是规范高等学校办学与管理,促进学校建立内部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大措施,符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这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是很有必要的。我院充分认识到迎评促建对提高学院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重大意义。2006 年初学院成立了本科教学评估领导小组,专家小组及工作小组,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制定了珠江医院《迎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组织实施方案》,对主要内容和要求做了详细的说明。学院上下明确了思想,统一了认识,牢固树立迎评促建工作的中心地位。全院动员、全员动员, “人人皆知、人人过关”,全院同志在思想上树立高度的责任感、紧迫感、危机感、使命感,充分发扬主人翁精神。充分认识评估的重要性和艰巨性的同时,对本科评估的目的及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1. 2 明确任务, 统一方向

为迎接预评估,学院提出了“全员参与、领导当先、突出重点”的工作思路,全院一盘棋,成立了评建领导小组,评建办公室,机关工作组,督导小组,临床评建组,其中临床按照业务分工分了14 个组,每个组的任务都非常明确。稳抓评建重点:一是各种评估材料的准备;二是教员、学员的准备;三是硬件条件的准备。学院、教研室、三级学科三个层面按照评建要求准备,层层落实,责任到人。

1. 3 明确计划, 统一步骤

我院的迎评工作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学院组织专家及评估领导小组成员与校本部专家共同赴外院参观学习阶段;②学院组织评建专家集中学习,制定《迎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组织实施方案》,迎评工作全校动员阶段;③2008 年5 月份学校自查阶段;④2008 年7-8 月份请外校专家模拟评估检查;⑤2008 年9 月份迎接广东省教育厅本科教学工作检查评估;⑥2008 年12 月迎接教育部专家检查;⑦学校整改阶段。

根据各阶段要求,学院各部门从全员迎评知识掌握、教师学生培训、座谈会的准备、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迎评材料的整理等五个方面,积极准备,同时进行自查、自纠、自评,发现问题,不断完善。根据学校两次自评的情况,外校专家模拟评估检查及广东省教育厅本科教学工作检查评估情况,总结各阶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针对存在问题对下一步工作重点作详细的部署,进一步明确了各处(室、部)、各教研室、科室的任务分工,制定了严格落实层层负责的责任机制。

1. 4 明确细节和重点, 统一部署

由于我校前身为第一军医大学,从为部队培养医科人才到为地方培养人才,面临人才培养对象,办校方针的转变,在行政、管理、教学等方面与地方院校存在差异。而采用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对我校的本科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评估,评估结论都有可能出现偏差。因此根据我校参加外校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经验,针对我校实际,加深评估方案中部分指标内涵的理解和把握,明确细节和重点,制定了详细的指导意见,并统一进行部署落实。例如关于迎评材料的准备方面:明确了分卷材料要严格按一、二级指标中的各观测点进行准备,对这部分内容应逐项准备,突出重点和特色。关于迎评准备工作中应重点把握的问题方面,强调了关键指标的准备是迎评资料准的重点,注意基本数据的一致性。对评估指标观测点中最易出现的问题,考察与考核中易出现的问题作等也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说明。[论文网]

2 加强建设, 注重质量是迎评工作的核心

2. 1 加强教学基地建设、教学硬件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基地建设、教学硬件设施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近年我院每年投入教学经费300 万元,进行各项教学基地,教学硬件软件设施和教学办公设备的改进。新增了各项内外科教学式教室、外科操作技能训练室、外科手术室及动物实验用房共1450mm2。学院新增了数字化教室350mm2,用于多媒体教学。同时进一步完善了教学网络建设,教师课件及视频材料经归类上传方便学生自学和复习。所有临床课程纳入了计算机试题库管理。增加了师生互动园地,课外辅导专栏等,便于师生课外交流学习。学院2006 年申请了全国腹腔镜培训基地,正在积极进行相关设备的购买和场地的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核心。针对临床医学院部分科室人员结构欠合理,部分临床教研室师资队伍出现断层,高学历的教师比例尚可,中级职称教师比例仍未能达到要求的情况,为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学院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选拔方案,鼓励在职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学院从抓好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着手,以名优教师为示范,组织中青年教师观摩学习,并每年进行中青年教师“教学擂台赛”,教研室、教学督导组、优秀教师点评的方法,迅速培养了大批中青年教师。学校及学院设立了教学基金,鼓励中青年教师申请教学基金及发表教学论文,激发教学热情,提高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积极性。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理论探索、课程建设及临床技能等方面的教学改革。尤其我院的双语教学及查房示范课件得到了校内外专家的肯定和好评。通过上述措施,我院临床师资队伍稳定,具备了成熟的教学经验,提高了教学效果。

2. 2 严抓教学规范化管理

学院一贯重视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建设,为了迎接本科教学评估,我院更是严抓教学规范化管理。先后制定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实施细则》、《本科教学督导制度》、《临床实习考核办法》等制度和文件。内外妇儿科以第6 版教材为基础,根据临床医学特色和发展,重新编制了《临床医学教材》、《临床医学进展》,汇集各学科最新的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要求授课教师对卫生部本科教材进行深加工和再研究,使学生在学习临床基本知识的同时,对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及研究方向有了进一步了解,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医学探索热情。各科室及各教研室设立了专门的教学秘书,整理各种教学档案及课件,教研室记录手册、临床教学记录手册、教学过程实时记录、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

2. 3 严抓教学质量监控

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评估成败。在传统的课堂观摩教学和临床实习评估工作基础上,我院进一步建立起符合我院教学实际的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制度。通过实施主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青年教师培养制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教师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教学事故一票否决制度,同行评议制度,督导委员会听课制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制度,研究生导师制度,研究生中期考核汇报制度,院系教学状态评估与考试过程监控制度,考试质量分析制度和试卷评估制度等,增强了教学质量意识,建设了教学质量文化,构建了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确保了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2. 4 严抓临床基本技能培养

学生的临床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的培养关系到学生成才关键,也是评估检查重点内容之一。为此,在强化训练的同时,学院编印了《临床实习诊疗技术操作规范》,进行临床基本技能强化培训,对临床各科室常见技能内容进行了规范化整理汇编,并对各项技能设立考核标准。规范制作了包括外科无菌术,切开、缝合、止血、打结以及各种穿刺术等示范多媒体课件。录制了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三级教学查房录像,各类外科手术操作多媒体材料等。建立实习医师外科操作手术室,购买试验动物,抽调优秀中青年教师专职操作培训。在此基础上,科室筛选病例进行实习医师“主刀”操作,极大地加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临床技能操作的规范性、正确性。

3 归纳总结, 完善材料是迎评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过程中,材料准备亦是一个艰巨而琐碎的工作,主要包括自评报告在内的背景材料,佐证材料和备查材料。材料准备过程也可以说是对学院多年来教学工作的总结回顾,有利于我们发现不足,更好地规划今后的教学工作,促进教学工作持续发展[3]。为此学院专门成立了相关的材料准备工作小组,学习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案有关材料,将评估方案中的各项指标进行分解,深刻领会评估指标的内涵和外延。各工作小组分工明确,对有关材料进行全面收集、归纳和整理。各临床科室及教研室组织专人收集整理原始材料,并进行加工整理,一般由科室教学秘书或行政住院总医师负责收集整理;材料撰写小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加工,进一步整理各项备查材料,撰写初步总结材料;材料审核小组专家则对照评估指标和要求对撰写材料进行进一步检查,查漏补缺,不断规范,不断完善。各教研室、各处室撰写自评报告,学院汇总撰写自评报告。自评材料的准备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与薄弱环节,突出特色项目,注重内涵。备查材料目录,自评结果及多媒体汇报材料通过学院专家小组论证及大学,省专家小组评估检查,保证材料的准确性,完善性和科学性。各专项评估结合学校的教学状况、基本统计数据,自评报告等材料公正、客观;定性材料要有依据,具有说服力,定量材料要数据真实准确,有利于专家组结合进校实地考察作出评判。

4.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积极作用

评估的过程是对附属医院、教学医院临床教学管理规范化的检验过程,完善的临床医学教学规章制度是保证评估成功的基础。为达到教育部提出的“厚基础、高素质、强适应” 目标,培养高素质的德才兼备的医学专业技术人才,教学医院应与时俱进,更加科学、规范地加强医学教育管理,通过参与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教学的评估工作使医院获得可持续的发展。通过迎接本科教学评估检查,我院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进一步明确了办学理念和办学指导思想及科学管理工作思路;改善办学条件,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办学基础;强化教学体制创新和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管理更加规范化;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了师生综合素质;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 促进了优良校风的形成,促进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论文网 LunWenDataCom]

参考文献:

1. 禹奇才, 罗三桂. 以评估为契机, 全面提升本科教学工作水平. 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6( 3) : 23- 27.

临床医学专业学科评估范文4

为了加强临床科室与检验医学科的沟通,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检验医学科将美国病理学会实验室认可体系(collegeofAmericanpathologists-laboratoryaccreditationprogram,CAP-LAP)员工培训程序、培训内容、评估时间、评估内容、评估方法、培训档案管理及培训过程监控指标等方面的质量标准及其在科室通过CAP认可过程中建立的员工培训与评估模式的成功实践经验运用到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中,通过对教学管理人员及带教老师岗位职责的界定、《轮转培训手册》的编写、入科培训、入组培训、出科考试、反馈及改进机制和培训档案管理等具体环节,逐步建立起一套系统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模式。基于CAP-LAP员工培训质量标准建立的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模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得到所有完成轮转培训临床住院医师的高度认可,荣获2008-200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临床住院医师轮转培训质量综合评价第一名。

【关键词】

CAP-LAP;培训;质量标准;临床医师;检验医学科

实验室员工培训是一个相当抽象的概念,模糊的质量标准容易造成培训程序缺乏系统性、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评估时机缺乏严密性、评估内容缺乏依据、评估方法缺乏科学性、培训档案管理缺乏条理性及培训过程缺乏监控指标等一系列问题。美国病理学会实验室认可体系(collegeofAmeri-canpathologists-laboratoryaccreditationprogram,CAP-LAP)的质量标准则对实验室的员工培训程序、培训内容、评估时机、评估内容、评估方法、培训档案管理及培训质量监控指标等方面的要求进行了具体而详细的描述[1]。2003年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检验医学科遵循CAP-LAP的要求,逐步建立起一种“谁负责谁编写,谁编写谁培训,谁培训谁评估,培训评估有记录,所有记录要归档,培训质量要监控”的员工培训与评估模式[2]。这套模式历经CAP三个检查团的严格检查均获得较高评价。临床医师到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可达到两个目的,一个是掌握与检验医学科相关的专业知识,提高临床医师完成岗位职责的能力;另一个是了解检验医学科全程质量管理体系,增加临床与检验的信任度。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检验医学科是临床住院医师轮转培训的科室之一,而我国尚未制订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轮转培训的相关制度。基于上述原因,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检验医学科吕元主任多次向医院呼吁进行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的探索。2008年起,在医院教育处的大力支持下,检验医学科开创性地将CAP-LAP员工培训的质量标准和科室通过CAP认可过程中建立员工培训与评估模式的成功实践经验运用到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模式的实践中。

1CAP-LAP员工培训质量标准

1.1培训程序必须先培训后评估;评估不合格必须进行再培训和再评估。

1.2培训内容实验室必须针对每位员工完成其岗位职责的能力进行培训。《员工岗位能力培训手册》必须详细而准确地描述每个岗位不同的培训要求,必须包括检测结果的判断和解释等技能。《员工岗位能力培训记录表》必须包括培训人及被培训人签名、培训项目和有效期。

1.3评估时间①新定岗人员(半年一次);②定岗一年以上在职人员(每年至少一次);③启用新的操作项目、新方法及新仪器时;④工作轮调前一个月内。

1.4评估内容必须针对已培训内容进行评估。

1.5评估方法①直接观察常规操作,包括标本准备、标本处理和测试等环节;②监测化验结果的报告和记录;③审核检测中间结果或工作表、室内质控记录、室间质控结果与分析和定期检修记录;④直接观察仪器保养和功能检查的操作;⑤通过已知结果的标本和CAP室间质量评估及室内盲样标本检测来评估操作能力;⑥评估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员工岗位能力评估记录表》必须使审核人员能够明确什么技能已被评估和如何评估。

1.6培训档案管理《员工岗位能力培训记录表》存入组室培训档案。《员工岗位能力培训汇总表》和《员工岗位能力评估记录表》存入《员工档案》。

1.7培训质量监控指标实验室质量改进计划必须包括合适的质量监控指标以保证质量的持续性改进。可选择培训与评估等记录为培训过程的监控指标。可选择CAP员工室间质量评估标本检测结果反馈表为培训结果的监控指标。

2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模式

目前,我国尚未制订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轮转培训的相关制度。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借鉴CAP-LAP质量标准和科室通过CAP认可的成功实践经验建立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模式,并根据培训过程的反馈意见持续完善。

2.1入科前准备

2.1.1建立培训团队1)教学管理人员由检验医学科主任及教学主管和教育处继续教育办公室管理人员组成。具体负责:①确定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的住院医师数量、批次和时间(与放射医学科相同);②制订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的住院医师的轮转进度;③督促带教老师编写《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手册》,经科主任审核后由教学主管汇编成册;④监控并记录各培训与评估的环节;⑤实施反馈及改进机制;⑥管理培训档案;⑦严格执行检验医学科和教育处双重管理的考勤制度。2)带教老师由检验医学科主任、主管、组长和检验医师组成,具体负责:①针对临床住院医师岗位需求制订培训内容;②培训并评估相关的培训环节;③根据临床住院医师的反馈意见及时改进培训质量。

2.1.2编写《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手册》制订培训内容的依据是临床住院医师岗位职责中与检验医学科相关的部分,主要包括:①网上查阅《标本采集和运输手册》;②指导患者、护士和其他工作人员进行正确的标本采集和运输工作;③网上选择和组合检验项目;④正确解读检验数据;⑤合理使用检验报告;⑥掌握与检验医学科交流的方式。手册由轮转进度表、入科培训、入组培训、自评表与评估表等四部分组成。每批更新一次。

2.2入科培训由科主任和各职组室的主管主讲。科室领导介绍科室的概况、通过CAP的过程和规章制度并参观科室。医疗副主任讲解检验科的全程(尤其是分析前)质量控制与临床的关系。医疗主管(检验医师)讲解临床医生在检验科的学习要点。实验室信息系统(laboratoryinformationsystem,LIS)主管讲解检验流程与LIS管理。文本主管讲解文本管理制度。安全主管讲解对实验室安全的认识。教学主管讲解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培训模式及注意事项。《入科培训记录表》由教学主管负责记录,每位授课老师和轮转住院医师签名后交科主任审核。

2.3入组培训由各临床组室的组长和检验医师主讲。

2.3.1标本接收室及抽血组1)理论讲解,包括CAP-LAP对检验科分析前质量控制与临床关系的要求,探讨临床医师、护士、患者及家属、标本运输工作人员和检验科在分析前质量控制中的作用。2)现场介绍,包括门诊抽血组工作流程,标本接收和拒收工作流程,标本接收过程中容易忽略的问题。3)示范,包括整个抽血操作、标本接收和拒收流程。4)专题讨论:如何做好分析前质量保证的工作。

2.3.2生化组1)现场介绍,包括生化组工作流程,生化组检验项目、临床意义及正常范围,项目标本采集要求(包括注意标本送检时间、标本拒收范围),急诊项目要求和危重患者项目急诊检验及危急值报告项目,生化项目检测过程质量控制,生化检验项目的合理使用。2)轮转各组,包括LIS系统标本前处理小组、出凝血小组、自动生化分析小组、电泳和杂项小组。3)专题讨论:如何做好生化检测的临床沟通工作。

2.3.3免疫组1)现场介绍,包括免疫组工作流程,免疫室检测项目及相关临床意义,免疫检测项目及分析和应用免疫检测结果,免疫室检测项目的分类及开单要求(包括开单路径),免疫检测项目的特殊要求(包括患者准备、标本的采集、送检时间等),主要是激素、甲状腺、药物浓度等,免疫检测可能存在的干扰(包括患者自身问题和检测过程中的问题),免疫检测过程中的全程质量控制。2)专题讨论:如何做好免疫检测的临床沟通工作。

2.3.4PCR室1)现场介绍,包括PCR室工作流程(以HBV为例),HBV病毒载量与肝炎的预后、转归以及肝癌患病率之间的关系,介绍HBV检测的方法和各自的优点、局限性,乙肝病毒YMDD基因突变以及检测的意义,我国标准化临床基因扩增实验室建立的意义和基本设置。2)专题讨论:PCR检测项目的临床意义和科研价值。

2.3.5门诊、急诊组入组培训1)现场介绍,包括门诊、急诊组工作流程,常规检测项目所使用的仪器、方法、操作、质量控制、检验目的和报告方法,门诊、急诊生化检验项目的正常值、临床意义、危急值、标本采集与运送的特殊要求和干扰因素等。2)专题讨论:门诊、急诊组等窗口单位与临床各科室的沟通方法。

2.3.6微生物组1)现场介绍,包括微生物实验室工作流程,怎样开出正确且有意义的培养单,各种微生物标本的采集、运送、储存的具体要求,各种临床上常见细菌的革兰染色形状,痰标本培养合格痰的判断标准,血培养流程,抗酸涂片及分枝杆菌培养标本采集、送检的要求,读懂微生物报告表达内容、药敏结果。2)依次轮转标本接种、痰标本鉴定、其他标本鉴定和药敏试验等岗位。3)专题讨论:微生物检测项目的临床沟通和科研价值。每组轮转培训结束时每位住院医师填写轮转体会,组长填写组室评语,由教学主管汇总后交科主任审核。

2.4出科考试带教老师依据实用性的原则针对培训内容出题并依据得分标准阅卷,阅卷后签名。评估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教学主管负责监考和试卷分析。教学主任审核评估结果。

2.5反馈及改进机制将培训内容和培训进度列为培训质量持续改进的监控指标,每批学员在出科考试时针对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的内容和进度也进行适时的不署名反馈调查。科主任定期主持召开检验医学科教学会议。教学主管汇总并汇报反馈意见。教学管理人员和带教老师根据反馈意见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完善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培训模式。

2.6培训档案管理《入科培训记录表》、组室评语和出科考试试卷由检验医学科教学主管汇总后交教育处继续教育办公室备案。出科考试结果由检验医学科主任录入每位受训医师的《临床住院医师华山医院轮转手册》(华山医院教育处编)。反馈表和改进措施在所有授课老师和科主任签名认可后,由检验医学科教学主管一式两份交检验医学科和教育处继续教育办公室备案。

3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模式的成效和体会

3.1培训成效检验医学科按照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模式培训了10批共100名临床住院医师。受训完毕的临床住院医师针对轮转培训的内容和进度提出了97条具有建设性的反馈意见和建议。检验医学科召开相应的教学会议,认真对待每一条意见和建议,集体讨论合理的改进措施并付之实际行动,取得2008-200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临床住院医师轮转培训质量综合评价第一名的优秀成绩(图1)。

3.2实践体会

3.2.1《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手册》的重要性《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手册》针对提高临床住院医师完成岗位职责的能力编写,受训医师普遍反映实用性很强,可作为工具书长期使用。手册是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与评估的依据,丰富多彩的培训方式有利于临床住院医师消化培训内容,开卷考试的形式有利于临床住院医师归纳总结培训内容。

3.2.2反馈及改进机制的重要性实践证明不署名的反馈调查反映出临床住院医师的真实想法并能实时监控培训质量。检验医学科定期召开相应的教学会议,集体讨论每一条意见和建议合理的改进措施,有利于及时发现培训过程的问题、解决问题并保证培训质量持续改进。

3.2.3检验医学科与医院教育处共同管理的重要性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系统的轮转培训在国内缺乏先例,作为医院住院医师轮转培训的管理部门,医院教育处响应检验医学科主任的呼吁并给予具体行动的支持:①将检验医学科列入临床住院医师轮转培训的科室之一;②将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模式的建立作为医院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③医院教育处定期进行专项培训质量调查并及时与检验医学科交流和沟通。检验医学科吕元主任对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方面的前瞻性和医院教育处的务实作风有力地推动了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系统的轮转培训模式健康发展。

临床医学专业学科评估范文5

1.SP的概念

SP又被称之为模拟病人(simula-tedpatient),是指经统一化培训后能准确表现出真实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并能接受病史询问、临床技能操作等的从事非医学类专业的正常人,目的在于逼真地再现真实的临床情况,以用于医学生培训考核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发挥扮演患者、充当评估者及教学指导者3种功能。

2.SP的工作职责

从SP的概念中不不难看出SP担负着3个重要职责:首先是“扮演”患者的职责,这是SP最为基本的职责,SP需根据不同的“剧本”生动而又逼真地表演出患者的特点,以供医学生查体及病史采集;其次是充当评估者的职责,这是对SP较高的要求,SP需在熟悉病例及相关专业医学知识的前提下需要根据统一的标准对不同学生的表现作出客观的评价,从而避免了教学评估的不公平性及随意性;最后也是对SP的最高要求,SP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出反馈信息,及时指出学生在操作中存在的优缺点及遗漏、错误之处。

3.SP的优势

3.1反复操作性

SP可以为医学生提供反复练习的机会,并可将学生查体中不规范的手法、遗漏及时向学生反馈,这一点是临床真实患者无法提供的。通过反复多次的练习与操作,不仅可以使学生的临床操作日益成熟,以期在临床实践中赢得病人的信任,也锻炼了学生稳健的心态,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3.2培训多元化

传统医学教育中的笔试在对学生的考核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大多集中在专业基础知识,而涉及医患沟通、医学伦理、人文关怀的内容是相对欠缺的。利用SP对学生进行培训和考核可以补充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可以将传统教学笔试中无法评价的属性都贯穿于训练中,真正实现“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

3.3资源丰富化

通过规范化培训的SP补充了临床病例、病原的不足,成为解决病种不足的有效手段。

3.4考核公正性

经严格统一规范培训的合格的SP用于临床技能等成绩的考核中,大大提高了临床考核的准确性、可比性、客观性、公正性。

3.5利于教师针对性教学

对教师而言,SP能依照教学上的要求,配合上课时间参与教学,比起用真正的患者有更大的优势,同时能及时将学生的表现及时反馈给教师,有利于教师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4.SP的实施

4.1SP的招募

SP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1)SP具有一定的表演能力,能将真正病人的反应声情并茂地表现出来;

(2)SP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并愿意接受学生的肢体碰触。

(3)SP具有良好的记忆力及注意力,在对医学生进行培训时集中注意在学生的操作上,并能在结束后正确地回忆起学生的表现;

(4)SP需要守时、可靠、有弹性,SP的工作时间需根据临床要求进行调整,不能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开展;

(5)SP不能仅限于一个年龄段,需要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或SP能根据角色的需要表演出不同的年龄段。

4.2SP的培训

(1)SP作为患者的培训:SP需要向学生提供病史并供体格检查,这就需要向SP普及一定的解剖学及诊断学等医学基础知识,以疾病为单位,进行病史、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的培训,掌握常见病及多发病常见症状的特征性描述,使SP趋于熟练化及病种专业化、多元化。

(2)SP作为“评估者”的培训:SP作为“评估者”的培训,需要高年资、专业化的培训教师针对不同场合设计特殊的评估表,并详细地逐一解释评估表中的各个项目,让SP有意识地留心评估内容,并在培训医学生的过程中必须牢记每一项的评分标准,尽量保持一致性,以便尽可能公平客观地评估每一位学生。在病史采集时,SP在扮演病人的同时,既可以对询学生的问诊言行进行观察,还可评价学生的问诊技巧及体格检查方法的准确性。

(3)SP作为“教师”的培训:SP作为教师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做基础,故这一培训是所有培训中的最高程度,也是SP培训的难点,除了SP人员的自身素质外,培训是重要的决定因素。它在要求SP完成“患者”及“评估者”两项任务之外,还需要知道学生的问诊内容及体格检查有无错误及缺陷,能适时予以正确的指导。

(4)SP的考核录用:经标准化培训的SP上岗前需经过严格的考核,合格者方能被录用。一般由有临床经验的高年级医学生及专家组共同考核,并对考核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让学生对SP进行评估反馈,最后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及学生反馈作为否被录用的条件。

二、SP在我国的发展

PaulalStillman于1991年把SP引入我国,1993年在美国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的支持下,由浙江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及九江医学专科学校联合培养出了我国第一批SP,后相继由中国医科大学、山东大学、汕头大学等院校启动了SP培训,并逐渐应用于多学科的临床实践中。李晓丹等将SP应用于诊断学教学中,认为SP对提高医学生的问诊技能和查体技能是奏效的。王丽红将96名高职临床医学生分为SP教学组与传统教学组分别进行培训,发现SP在病例综合分析能力及临床操作技能方面均优于传统教学组。李晖等认为在儿科教学中,SP能提高医学生的病历书写水平,并能锻炼临床思维。吴芃对SP在泌尿外科教学中的培训方法及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何晓峰等将SP应用于内科教学及客观的临床技能考核中,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并逐渐地延伸到住院医师规范化训练方面。李勤等将SP考试的方法应用于住院医师临床技能的考评中,并认为SP可以作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临床技能考试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SP的应用在我国很多院校尚处于尝试阶段,培训内容单一化,培训成效不明显,尚未形成系统化、规模化的培训体系或SP中心,使培训合格的SP在不同院校及地区间实现资源共享。目前关于SP的文献主要集中于理论阐述方面,实际应用于教学培训的还是很少。

三、SP的意义及前景

临床医学专业学科评估范文6

关键词:系统化处方评估;药学干预;处方质量

近年来,我国医疗服务质量逐步提升,人均寿命均延长。但因医药业发展速度过快,导致临床药品的应用无法保证其安全性、适当性与经济性,对医院处方的质量产生影响[1]。本文分析了系统化处方评估联合药学干预对医院处方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本院实行系统化处方评估联合药学干预的168张门诊、住院处方;同期选取本院2014年12月前未接受干预的156张门诊、住院处方。

1.2方法

1.2.1系统化处方评估 安排感染科、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外科医生各一名,组建专业评估小组,专家评估小组根据相关资料、《中国药典》、《处方管理办法》、《基本药物制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制定药品评估标准。专家评估小组参照评估标准对门诊、住院部已发出的处方进行系统化评估,分析其不合理问题后,分类整理问题,分析原因。

1.2.2药学干预 医院药品管理部定期调查不合理用药情况,针对情节严重临床医生禁停其处方权,并处分。院内对有关处方问题予以药学干预风险级管理,定期教育高风险处方科室,强化药学监测措施;提醒药师审核与干预处方,发药前分析处方,及时干预用药不合理者,并对临床医生行用药健康教育。

1.3观察指标 观察干预前后的处方评价情况(合格处方、不合格处方);参照药物使用情况评价指标比较干预前后药物应用情况,用药频度(DDDs)=总用药量/日限定药量,DDDs值越高,表示该类药物临床选择性高,应用广泛;药物应用指数(DUI)=DDDs/用药实际时间,若DUI>1,表示药物滥用趋势高,若接近于1,表示药物应用合理[2]。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21.0软件分析,均数标准差(x±s)表计量资料,t行组间比较;百分比(%)表计数资料,?字2行组间比较,P

2结果

2.1干预前后处方评价情况比较 经系统化处方评估与药学干预后,干预后处方合格率76.19%比干预前47.44%高(P

2.2干预前后药物应用情况比较 经系统化处方评估与药学干预后,干预后的抗菌药物DDDs、DUI显著低于干预前(P

3讨论

近年来,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度逐渐提高,亦极大的提高对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可靠性的关注度。本研究结果显示:经系统化处方评估与药学干预后,干预后处方合格率76.19%比干预前47.44%高,提示系统化处方评估联合药学干预可显著提高医院处方质量。分析其原因可能为:院内为提高处方质量,保证患者的医疗质量,组建专家评估小组,对临床医生开出的处方进行评估,针对处方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并予以纠正,从而可提高处方的有效性、安全性,提高处方质量,降低处方不合格率[3]。此外,院内对医院处方进行药学干预,其具如下优势:①临床药师对临床医生予以安全用药知识宣教,可增强其用药安全性[4]。②药品管理部联合药品管理委员会监督各类用药的规范性,可起到良好的用药约束作用。通过系统化处方评估与药学干预的联合应用,可针对临床医生给出的处方进行合理调整,同时定期调查处方,对于情节严重的临床医生禁停其处方权,从而加强处方管理,增强医生对处方的重视度,提高其合理性,从而提高处方质量[5-6]。结果显示:经系统化处方评估与药学干预后,干预后的抗菌药物DDDs、DUI显著低于干预前,提示系统化处方评估联合药学干预亦可以提高药物应用合理性。分析其原因可能为:目前我国卫生部对抗菌药物的应用进行严格控制与监督,因此,各个医院针对有关药物的使用均制定了规范使用与超常使用预警制度等[7]。

综上所述,系统化处方评估联合药学干预对医院处方具积极作用,可显著提高处方质量,改善药物合理应用情况,从而提高医疗质量,具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虹.医院药学干预管理对规范门诊处方和合理用药的影响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30):176-179.

[2]王鹛嵩,吴海涛.药学干预联合系统化处方评估对促进喹诺酮类药临床合理使用的效果[J].重庆医学,2014,43(34):4666-4668.

[3]张倩落,王晓伟,张红翠,等.系统化处方评估联合药学干预促进医院合理用药的效果分析[J].中国药业,2014,23(18):87-88.

[4]张勤,黄玉普,王兰昕,等.医疗机构开展处方评价工作的系统评估[J].中国药学杂志,2014,(17):1569-1572.

[5]冯玉珍,林志绣,厉婷,等.我院门诊不合理处方药学干预前后对比分析[J].北方药学,2014,11(11):143-144.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