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最喜欢读的书(《朱元璋传》)

2023-04-19 03:28: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朱元璋最喜欢读的书(《朱元璋传》),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朱元璋最喜欢读的书

朱元璋这个人很复杂。他有大功也有大过。这一点倒是跟秦始皇很相近。但是如果你要说赢一朱二。打死我是不会承认的。就以我这几天看《朱元璋传》的一些心得,试着来分析一下。

吴军版《朱元璋》

1、这本书的来源地位和个人看法

作者是吴晗,胡适的弟子。同时也是中国北平的副市长。我了解吴晗,还是通过《海瑞罢官》这个传统剧目开始的(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海瑞罢官》是WG事件的导火索之一)。

这本书的历史地位还是比较高的,一般研究明史的入门书籍。几乎为所有研究明史的人所必看。这本书一共有四版。中间会随着作者的政治立场和社会情况其中部分观点会有变化。我们读的这一本,是第四版,也是迄今为止为大家都比较公认权威的一版。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吴晗写作这本书时候的时候,正好在1949年前后,但是蒋家王朝行将覆灭,正在进行垂死挣扎。这时候滥发货币,随意行特务制度,法外执法。同时也冷酷无情的对待所有反对他的人。

这一点和当年的朱元璋真的是很神似。不排除作者以古讽今的意思在里面。真实历史上的朱元璋,是一个很复杂多面的形象。我们既要看到他的残忍嗜杀不尊重人权,也要看到他的艰苦朴素,知人善任和勇于学习的优点。

既然是传记,当然是围绕主人公朱元璋的生平做了一个整体的描述的。从最初的天灾人祸被迫做和尚,到中间官逼民反做了红巾军头目,以及中间的20多年的奋斗历程建立大明。到最后的对大明朝制度根基的构建等等各个方面。基本上朱元璋这一生的主要事件都在这本书中有体现。

从朱元璋身上,有两点值得我们职场人学习的:一个是终身学习的态度和精神,一个是构建自己多元思维,能够灵活适应复杂多变环境的能力。也有一点需要我们戒除的,就是封闭心态,不懂得和伙伴分享的作风。

2、终身学习

朱元璋第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他那股终身学习的精神。

我们知道,朱元璋小时候很穷苦,从祖父那一辈开始推往下都是贫农,能养活一家老小就已经好不错,加上当时的元朝对汉人的歧视,这些都导致朱元璋那个时代基本都是文盲。

但是他还是能秉持终身学习的态度,来经历的每一次事情上学习模仿,早在做游方和尚的时候,就已经尝尽了世间冷暖,见过了人间百态。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逼得他掌握了一套揣摩人家心意的学问。不然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如何能得活?

到了从红巾军之后,能够接触到一些帐下幕僚了,像刘基,宋濂,杨宪,夏煜,范祖干,胡翰,戴良,李公常这些大儒经常朝夕相处,讲述经史。经过十几年的熏陶,加上自己不断的努力学习,中年之后,朱元璋不但懂得经义,还能写通俗的白话文,并且也能作诗。

做有韵律的文字,能够新上,评判文学的优劣了。能做到这一点,固然跟他处的环境有关系,也和他终身学习,学以致用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

从一个文盲到可以流畅书写诗文,从目不识丁到自己编写书籍(《大诰》,一本宣传法治反腐败的书籍)。这一切都说明了朱元璋具有终身学习者的特性。且不满足于现状,不断的从周边环境汲取经验和资源,为自己所用。从而能做出一番丰功伟业。

元末的草莽英雄们大多是各种社会底层的人物,生活不下去了被逼起来造反。他们的社会地位是很低微的。像陈友谅是打渔的,张士诚是贩盐的,方国珍也是个盐贩子。这些在当时都是不入流的社会底层。都是因为时势造英雄,成了一时的气候。但是也因为不具备终身学习,不断进步地精神内核,最终被朱元璋逐个的击破。

人一时的出身高低贵贱只能决定一个人的起点,你的终身学习能力才能决定你能走多远。

身在职场的我们,身边有着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只有抱定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精进,才能成为职场上的达人。在行业中求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3、多元思维

朱元璋的人生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和思维模式。但是他能做到跟着大形势而灵活的切换自己的思维模式。从而让自己可以轻松的紧跟潮流,顺潮流而动。

早期阶段朱元璋实用主义思维很明显,这一阶段朱元璋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生存问题,能最小化成本,最低风险的让自己活下去的方式,是他优先选择的方式。

面对着亲人的离去,举目无亲投靠无所。去做和尚还天天被欺负。皇觉寺主持高彬让他每天挑水砍柴打扫寺院来换取一点吃的维持温饱。一点正经的经文也不教给她。甚至在朱元璋没有打扫干净寺院后还大发雷霆让赶他出寺院。气愤的朱元璋在珈蓝菩萨后面刻上:发配三千里! 来泄愤。

但是即使这样的环境,忍饥挨饿,被人打骂他也是还是选择了最稳妥的解决办法:忍耐。因为他知道待在皇觉寺虽然是苦但是毕竟还是个容身之所,还能有一口饭吃。出去之后能不能活都是一个问题。所谓人穷志短,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朱元璋在最极端的情况下,他选择了一条老百姓选择最多的一条路:忍耐。吃的苦中苦,方为活着人。

最后寺院也养活不了那么多人后他被赶出来自寻生路,不得已只能做了游方和尚。漫漫长路,何处是生存的地方呢?自小没有出过远门的他,不晓得未来如何。在受尽对方白眼和冷落之后,也迅速的改变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他变的能说会道起来,还学到了一套揣摩人意的本事。就比如说经常去富人门前高声唱祝词,就是抓准了富人在现实中压榨百姓后的心中不安,为了求的一丝心安,他们也会给来唱祝词的和尚多一点吃的喝的这样的一种愧疚心理。

这条办法在朱元璋游历的3年中屡试不爽。正是这种学为实用的思维,帮助他度过了最艰苦的三年时光。

第二阶段就是在他决定投奔濠洲郭子兴,做了起义队伍的一分子到做封疆大吏的领导者思维的转变。

这个时候他体现的就不是老百姓忍耐那一套,而是注意结交豪杰,打仗勇敢,并且懂得动脑子。

每次的战斗中因为有勇有谋,都能立下功劳。同时注意团结伙伴的关系,正是队长对他的推荐让他一跃而起做了郭子兴的帐前亲兵。进而有了被郭子兴接纳为女婿的这一步。

朱元璋这一阶段主要完成从“顺从者”到“革命者”的身份转变,同时也在实战当中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军功,累次升迁到西线红巾军的封疆大吏和统兵大员。身份地位变了高了,对应的思维模式也自然从底层执行者转变成了领导者。

领导者都需要什么样的思维呢?具体来说有四点:

1、换位思维,指向他人。也就是多想对方需要什么利益并尽力满足他;

2,内省思维,指向自己。也就是每次大的行动之前需要多问问自己是谁,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

3,目标-手段思维,指向目标。也就是每次的攻城略地之前,都要有一个通盘的计划,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尽可能的集中一切手段调集一切资源为自己所使用。而这一切,恰恰是朱元璋所表现出来的。

4,前瞻思维,指向未来。一个不能为部下小弟描绘蓝图的领导不是一个好领导。一个无法看清楚未来战略形势的领导,注定要把自己的小弟带到沟里去。

以上四点,在朱元璋这一阶段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他礼贤下士,尊重并听取下属的正确意见(比如朱升的“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

他目标清晰,先占南京(当时叫应天)做为根据地。取得了战略要地后先西攻陈友谅后东征张士诚(只因为张士诚胆子小,先打陈友谅,张士诚只会偏安。事实也证明了这个决策是正确的),一点点做大地盘;

他对部下论功行赏,为部下制定清晰的行动计划并且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部下也能形成很强的执行力和方向感;

他经常换位思考,化身元顺帝朝廷,化身陈友谅,化身张士诚,化身刘福通等。就是为了设身处地考虑对方的关注点,寻找对方的弱点并加以利用;

他知道“老百姓是胜利之本”,严令队伍不侵扰百姓。这是他的手段。他把将领家属安排在后方集中看管,对将领恩威并施。这也是他的手段(《琅琊榜》梅长苏说:所有琐事都交给

他是信任,把他的家人囚禁是手段。大致也是这个思路。);

这时候的朱元璋的领导身份做的顺风顺水,地盘也在短短几年的时间中迅猛扩张。形成了张士诚和陈友谅鼎足三立的军事集团。

随着陆续扫灭群雄,朱元璋的队伍已经具备了建立一个新政权的气象。随着徐达常遇春的北伐以及南征的胜利,朱元璋的思维和角色又逐渐从领导者转变成了封建时代的代言人:九五之尊的皇帝。随着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和缓的处理跟着自己多年的部属的身份和地位问题。

如果说在做小明王的封疆大吏时候,朱元璋和他的部下,更像是一个带头大哥和从属小弟的角色。那么现在国家建立了,组织已经逐步走上了正规化,集团化,这个时候他的思维中考虑更多的应该是如何把之前的带头大哥身份转换成为九五之尊的皇家威严,和底下小弟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再是大哥和小弟的角色,而应该是君臣之道。

所以这个阶段朱元璋做的主要是制度框架方面的建设性工作:

为防止小弟们的贪污腐败,特地撰写了反腐案例集《大诰》;

为了收敛皇权,他发起胡惟庸案,裁撤相权。彻底结束了中国1000多年相权皇权共治天下的惯例;

为了改变军队将领哗变和抗击防御边疆外敌,他设置了卫所制度(将军在自己的都督府,战时接受诏令带领卫所士兵出征)实现了将军和士兵的彻底分离;

至于教化百姓,八股文,文字狱等等就不一而足了。

总之是站在了一个统治者的高度上来设计了一套以上而下的制度,奠定了明朝200多年的基业。

朱元璋这种系统思维对于我们职场人至今依然具有参考意义:对于我们遇到的分发复杂的问题,站在一个较高维度上去整体性的思考解决方案,创造性的解决难题。总比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要来的艰辛,但也更有效果更有价值的多。

总之,朱元璋这一路走来,从一个寂寂无名的小和尚到最终问鼎中原的王朝开创者,这个身份转变跨度不可谓不大,遇到的难题也可不可谓不多。但是他都能在具体的阶段做到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思维模型来加以妥善的解决。自己也在一路的升级打怪中走到了人生的顶点。

相比他的那位沛县老乡刘邦,朱元璋的解决问题能力也是不遑多让。这些都是身为职场的我们所应该学习的:

实用思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领导者思维,看透领导的心思更好的配合它;

系统思维,站在高处提出系统性的问题解决方案;

以上这些模型,都是组成多元思维模型的一部分。我认为,人要成事,就得具备在超强的适应能力。

而多元思维能力无遗可以大大增加我们指导我们依据不同的现状来采取不同的思考方式。以最快的方式融入到工作学习当中去。更好的适用现状。这一点,朱元璋无疑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

4、拥有一个开放包容合作的心胸

这一点朱元璋就做的非常不好。一个人要成事,不仅仅需要一时团结周边力量。更要一世团结周边力量。

亲爱仁诚,以真诚待人。以利益/义气建立的合作同盟,不能长久。最后也终因为“飞鸟尽,良弓藏”。

吴晗原书中说朱元璋之所以心胸狭隘,残暴待人是因为得了“焦虑恐惧症”。这个大概跟他从小到大受到的实际环境影响有很大的关系。书中这样说到:

他是赤手空拳起家的,除自身而外,三个哥哥和几个堂房兄弟,都在壬辰那年死去(旱灾+瘟疫),父系亲属只有亲侄文正一人,真是“门单户薄”。

母族绝后,妻族也死绝了。到了文正被杀后,诸子幼弱,基业还未稳定,孤零零一个人,高高在上,找遍周围,没有一个人可以寄托心腹的,得撑持着,时刻警戒着,提心吊胆,不让别人暗算。正如驶着独木船,水把独木船冲的团团转,几十年到不了岸,看着水是敌人,礁石是敌人,连天空飞的乌鸦也是敌人,谁都要害他,都在讥笑他,讽刺他。从得了大权,做了皇帝之后,害了高度的紧张并,猜疑病,恐惧病。

焦虑恐惧症在创业初期不能不去团结一切尽可能团结的力量来办事,争取最终目标的达成。

这时候的朱元璋还是一个懂得团结人心,懂得激励的创业者。所做也符合一切成功人士所有的做派。

一旦做了皇帝,有了九五之尊,知道这世界上“天是老大,我是老二”的时候,内心中的那种孤独和不信任感就会随着时间的演变不断的迸发出来: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借口胡惟庸谋反,危害社稷等罪名,将其族灭,胡惟庸死后,针对胡惟庸余党的清算,竟持续了十多年之久,直到十年后太师、韩国公李善长倒台,《昭示奸党录》的颁布,才让我们大概了解到,因胡惟庸“可能谋反”而被处死的人达到了三万之多;

洪武十八年,朱元璋借口郭桓案,大肆屠戮。仅朝廷六部中,就有大量官员牵涉其中,导致朱元璋下令,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皆处死。地方上牵连进此案的官员,也是不计其数。根据史书记载,受郭桓案牵连被杀的人,也达到了数万之众。

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为加强集权借口凉国公蓝玉欲图谋反,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名将的重大政治案件。因蓝玉案被株连杀戮者逾1.5万。朱元璋以蓝玉案为契机,不仅诛杀蓝玉一门,连傅友德、冯胜、王弼等公侯在内,一律牵连;

这还是比较大的案件。至于随意安排借口,甚至没有借口直接杀人的记录,也是比比皆是。这里就不赘述了。

朱元璋由于自身的扭曲心理,在大功告成之后对自己的战友毫不留情的举起屠刀。创业时候对人有多亲切和蔼,这个时候杀人就有多毫不留情。

这一点上,朱元璋跟历史上的几位有名帝王,比如说光武帝刘秀,唐王李世民,甚至就是他那个老乡刘邦都没办法比。简单是愚蠢至极。

最后他的江山被四儿子朱棣夺去,也是报应不爽吧。早知如此,老朱你何必把自己的功臣都杀掉?!

这一点警示我们职场人:一定要用一种包容合作的心态去和对方沟通。且不可做这种卸磨杀驴或者损人不利己的事!人在做,天在看。积善行德才是一个人走的更远的根本保障。

5、总结

这本书中切实的刻画了朱元璋波澜壮阔的一生。对于这个毁誉参半的人物,我们汲取到了他身上可以学习的优点:善用多元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终身学习的态度。这些都对指导我们职场成长有很大的帮助。对于他因为自己的心胸狭隘导致的大肆屠戮功臣的行为为我们所不耻。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更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用合作包容的心态对和对方沟通,往往能收获比较好的结果。就算不能,也不会引起对方的反噬。

以上,是我看《朱元璋传》的一些感悟。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