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历史遗迹考察报告 圆明园遗址公园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圆明园历史遗迹考察报告 圆明园遗址公园,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发展圆明园文化产业的调研报告
□陈名杰李亚敏[1]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通过奥运会世界更加了解了中国,中国也更加融入了世界。以此为标志,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更加风靡世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国际竞争中,中国历史文化已经成为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从美国发端并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机正严重考验着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并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经济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明显冲击。不过,与敏感的制造业特别是出口外向型企业相比,金融危机对中国文化产业带来的影响还没有呈现集中爆发势头,对于一些坚持创新的文化企业来说,风暴虽然潜藏风险,但更蕴含机遇。金融危机也正好可以迫使中国下决心进行经济结构的转型,加速文化产业转型的步伐,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契机。通过拉动内需、扩大消费、减少收入差别等政策的实施,以及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的改革,直接推动文化消费,进而推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近年来,党和政府日益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和弘扬,并设立了中国自己的文化遗产日,各项有关文物的法律法规也得到有效的实施,人民群众的文物意识和文化思维更是逐渐增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文化市场形成多样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产品供给新格局和传播快、覆盖广、容量大的文化产品流通新网络。一定程度上而言,文化产业已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在不断上升。“十一五”规划已经把文化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文化部明确提出在五年内文化产业要实现年均15%的增长。北京、上海、浙江、广东、云南、重庆、四川、河南、山西等诸多省、市提出建设文化大省(市)、文化强省(市)的目标,在各自的规划中都提出文化产业要高于GDP的增长速度。 作为首都,北京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注意把握文化生产的特殊性,正确处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和企业的关系,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通过确定组织领导协调体系,建立文化政策引导体系,健全文化产业规划指导体系,搭建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完善财政资金保障体系,积极培育现代市场体系,强化文化人才支撑体系,全力推进北京文化产业的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奥运会的高水平成功举办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
上述国际、国内大环境及北京作为首都、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作为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的独到优势都为圆明园遗址公园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氛围。
圆明园是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登峰造极之作,其地域规模之宏大、造园艺术之高超、文化内涵之丰富、政治地位之突出均令人叹为观止。圆明园遗址是举世闻名的文化大遗址,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圆明园遗址公园则是在圆明园遗址基础上逐步建设的富有多重珍贵价值和承载多种重要功能的主题性公园。在现实情况下,切实挖掘圆明园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加深入地向世人展示这颗东方艺术明珠的迷人魅力,对于圆明园文化大遗址的保护和遗址公园的建设,对于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增进国际文化交流,无疑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大力发展圆明园文化产业,将圆明园遗址公园建设成为开展皇家文化旅游和艺术创作的集聚带,以文化产业作为圆明园遗址保护及公园建设的突破口,实现既有基础设施与软件资源的优化升级,促进圆明园遗址公园文化产业科学发展,是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落实海淀区发展文化产业相关规划和部署,融入市、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潮的具体体现。圆明园遗址所积淀的丰厚历史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极大优势,这对于树立独特的园区形象,打造富有竞争力的文化旅游品牌,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拓展客源市场,提高遗址保护水平和完善遗址公园建设,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为促进圆明园遗址公园科学发展,有效开展圆明园文化产业工作,我们对圆明园的历史文化资源及其文化产业现状进行了一次深入调研,现将具体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 圆明园盛时概况
圆明园是清朝五代皇帝在150余年间,役使无数能工巧匠、费银亿万所倾心经营的皇家宫苑。盛期的圆明园,由紧相毗连的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统称圆明园。它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造园艺术、精美的建筑、丰富的文化收藏和突出的政治地位闻名于世,被誉为“万园之园”和“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法国大文豪雨果把圆明园和雅典的帕特农神庙分别称为东西方艺术的代表,盛赞圆明园“不但是一个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艺术的崇高典范”。圆明园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皇家御苑,而是清代五位皇帝长年居住、生活并处理朝政的地方,即所谓“以恒莅政”,或称之为“凡莅官治事,一如内朝”的一座大型宫苑,前后长达130余年之久(1723年到1860年)。这就是说,清王朝统治中国268年的半数岁月,全国的政治权力中心,实际上是由圆明园与紫禁城共同构成的。它与大内(紫禁城)的主要不同之点,在于宫苑结合、以苑为主,是封建帝王“避喧听政”、“宁神受福”的理想场所。
(一)自然资源
1、山形水系。圆明园是一处人工创造的大型水景园林。平地叠山理水,山起西北,水归东南。园中水域占总面积的十分之四,由大中小水面串联成回环萦绕的完整河湖水系,并缀叠大小土山约250座,最高的不超过15米。水随山转,山因水活,构成百余处山拥水抱、形态各异的园林空间,整个园林宛如江南水乡般的烟水迷离。圆明园的堆山理水集我国古典园林艺术之大成,是平地造园的杰作,也是其造园艺术的精华所在。从山水景观来看,圆明园是通过平地叠山理水,移天缩地,以断续的山丘、纵横的清泉、曲折的水系,将广阔的空间分隔成大小百余处山水环抱、意趣各异的风景群组。山与水这两个既构筑又划分空间的要素在圆明园有独特的空间处理手段,起伏的山体形势是圆明园建园的第一要素。创建圆明园之初,雍正帝希望“移”九州天地“在”此园之怀。据史料记载圆明园的山水轮廓与华夏江山的主体轮廓完全吻合。
2、植物配置。圆明园的树木花卉是丰富多彩的,不仅有北方的各种花木,还引种有江南、塞北、西疆以及南亚的不少树木花卉。配置方法颇为讲究,最大特点是因景而异,各具特色。如镂月开云,旧名牡丹台,种植各色牡丹数百本,是观赏牡丹之处。碧桐书院,种植梧桐数株,寓意清雅、高洁,是读书的好地方。三友轩,屋外栽植松、竹、梅,取“岁寒三友”之意。在北方园林中种植如此之多的奇花异草、名树古木不能不说是圆明园一大园林艺术成就。
在清代《圆明园内工则例》中收录有近80种树木花卉。园内以松、竹、柳、荷为四大主要园林植物。绝大部分景点周围或苍松繁茂,或“竹满前亭”,或苍松翠竹兼而有之。花木配置因景而易,各具特色,造景主题多采用名木佳卉,如“杏花春馆”的文杏,“武陵春色”的桃花,“濂溪乐处”的荷花,“天然图画”的竹林,“洞天深处”的幽兰,“镂云开月”的牡丹等,或竹影参差,或灿如云霞。水面以荷花为主,“红衣印波,长虹摇影”,真可谓“碧树千章密荫深,细柳名花绕碧池”。
3、皇家动物园。盛时的圆明园可以说是一座皇家动物园。园内蓄养有各种动物,这为圆明园增添了不少情趣。廓然大公的水禽、玉玲珑馆的鹤、鹿等都为皇家所喜爱。坦坦荡荡的金鱼也为圆明园的一景,乾隆皇帝经常前往观鱼赏游。圆明园内喂养着大量种类各异的鸟类,西洋楼的养雀笼蓄养了不少人间罕见的名贵雀鸟。
(二)人文资源
1、园林艺术。圆明园是中国古典园林营造艺术的集大成之作和18世纪世界园林艺术的盛大博览会。三园内百余处著名景点,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园林堆山理水手法之大成。融会南北园林艺术精华,移天缩地,在如画的山水环境中缔构宫室台榭,寓江南水乡之明秀与北国山川之雄奇。造景题材包罗万象,从政治说教到儒学经典,从宗教祈求到民间百态,天上人间,应有尽有,被誉为“万园之园”。圆明园的总体规划采取风景点、小园、建筑物和景区相结合的集锦方式,是园林规划上的一个创新。圆明园内的“园中之园”数量很多,大部分小园都能利用叠山理水所构成的局部地貌,与建筑的院落空间穿插嵌合,而求得多样变化的形势。小园之间有曲折的水系和道路相联络,对景、泄景、透镜、障景的安排构成一种无形的联系,很自然地引导人们从一个园林景观到达另一个园林景观。特别是圆明园中“江南四大名园” (安澜园、小有天园、狮子林、如园,分别是摹仿当时江南的四大名园海宁陈氏的安澜园、杭州小有天园、苏州狮子林、南京瞻园)和极负盛名的“西湖十景”(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三潭印月、雷峰夕照、南屏晚钟、曲院风荷、苏堤春晓)被再现在圆明园中。
雍正帝在圆明园内用泰西水法取凉度夏,乾隆帝在长春园北隅成功地建造了一组西式水法宫殿。这是从康熙帝开始注意学西方技术为己用,清廷引进西方文化的又一发展。这组西式建筑,布局是欧洲的典型几何平面构图,建筑样式和外部修饰是十八世纪欧洲最流行的风格。而局部装饰又兼顾中国传统文化,屋顶样式考虑了长春园的整体园林效果。所以西洋楼是中西文化的成功结合,是圆明园园林艺术又一大成就。
2、建筑艺术。圆明园有成百处园林风景群,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建筑物在平面配置与外观造形方面,广征博采,创造出不少极为罕见的建筑形式。其群体组合,则因景随势,千姿百态,没有一处雷同。如万方安和,建筑构于湖中,呈“卍”字型,共33间房。由于造形奇特,四时皆宜择优居住。汇芳书院,全景分为三个湖面、两个岛屿。东头为平面呈新月形的“眉月轩”伸入水中,是观赏水景佳处。方壶胜境,建筑的底座用汉白玉砌成山字形伸入水中。洞天深处,是中轴对称式建筑布局。适用于长幼有序,主从分明的封建宗族制度的居住需要。圆明园各景观中用于组合建筑、点景、观景、借景的桥、亭、廊,更是姿态万千,令人叹为观止。圆明园堪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综合展览馆。
3、宗教文化。清帝园居期间,宗教活动丰富多彩。园内设有大型皇家祖祠,其庙宇的数量、类型及佛城、佛阁、佛塔等,极为丰富。帝后逢年过节拈香拜佛的次数,更为频繁。园内还有喇嘛、道士在主要寺观开设道场,梵修念经,又有更多庙宇以太监充当僧人上殿念佛。雍正甚至在园内开炉炼丹,以求延年益寿。
园内有众多以佛寺、道观为主体的园林建筑群。主要的有皇家祖祠安佑宫,慈云普护,月地云居(俗称清净地),日天琳宇(俗称佛楼),汇万总春之庙(仿自杭州西湖,俗称花神庙),舍卫城(仿古印度桥萨罗国都城,俗称佛城),方壶胜境,广育宫,宝相寺,法慧寺,延寿寺,庄严法界,惠济祠河神庙(仿江苏清江浦规制而建)及正觉寺等。此外,园内还有单个庙宇建筑三四十处,诸如关帝庙、龙王庙、天神坛、土地祠、观音庵、花神庙、雷神殿、吕祖祠、刘猛将军庙、圣人堂等。至于皇帝和后妃各座寝宫所设的佛殿、佛堂,那就更是不计其数。
4、文化资源。盛时的圆明园是一座收藏丰富的文物博物院和精品荟萃的皇家图书馆。园内千百间殿堂内曾珍藏着上自先秦两汉的鼎彝礼器,下至宋、元、明代的名人字画。文源阁中存有乾隆钦定的多达79000多卷的《四库全书》。另外还收藏有《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以及康熙年间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乾隆在长春园含经堂中专为收藏著名法帖《淳化阁帖》摹版而修建了淳化轩。乾隆年间,根据北宋的“初刻赐本”(我国第一部大型丛帖,为诸帖之祖),经过精审更订之后,进行钩摹刻石,至乾隆三十七年春将所摹刻的144块帖版,镶嵌于淳化轩的24间回廊之中,这就是著名的《乾隆重刻淳化阁帖》。
5、节庆活动。圆明园不仅是帝后常年园居之处所(一年中约有2/3的时间生活在圆明园),而且是清朝五代皇帝临朝听政、统治国家的政治中心。清代的许多节庆活动和体育活动都在圆明园内举行。如圆明园盛期每年正月灯节前后要办“庆丰图”,在同乐园举办连台灯戏和宫市活动;山高水长元宵火戏活动;端午节皇帝、后妃在圆明园的望瀛州、蓬岛瑶台观赏龙舟等节庆活动。
清代皇家的体育活动主要为骑射、“诈马”(即赛马)、相扑、端阳竞渡、冬季冰嬉等。棋类活动也是皇帝及皇家人员在园内的主要文体活动之一。
二、 圆明园遗址公园文化产业现状
近年来,圆明园管理处在做好遗址保护和公园建设的同时,注重开展历史文化研究,拓展文化产业工作思路,切实推动圆明园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近年来主要工作及成果
1、尝试开发了系列文化产品。从2006年起,圆明园管理处把发展圆明园文化产业提到了重要的工作日程,并于2007年成立了文化产业科,以便集中力量专门负责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开发、推广工作。通过自主研发,引进社会各优势企业、公司等机构共同开发,以及监制授权等方式,多方面推进圆明园文化产业工作的探索式开展。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设计圆明园LOGO,确立圆明园标识,逐步打造圆明园的旅游文化品牌,使圆明园文化品牌内涵得以形象地诠释,是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步。
创办“清史书店”是另一个重要的尝试。2006的下半年,圆明园管理处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以协议的方式确认了双方在清代历史文化、皇家园林研究方面开展合作。创办了特色鲜明的“清史书店”,该书店是目前国内第一家以传播清史知识为主要功能的专业书店,旨在为国内外清史教学与研究工作者、清史爱好者及中外游客提供全面细致的服务,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
开发具有圆明园特色的文化产品,如根据圆明园的12生肖兽首设计出的系列产品,包括12生肖青铜兽首、12生肖镀金兽首、12生肖琉璃兽首、12生肖紫砂茶壶、12生肖T恤等;依据圆明园LOGO所设计的一系列具有圆明园标识的产品,包括钥匙链、书签等特色文化小物品。截止到2008年底,圆明园管理处自主开发的旅游纪念品已经有35大类、近百个品种, 这些产品的开发和流通,提高了圆明园的旅游文化品位,为文化产业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对于树立圆明园优质的社会形象,提升圆明园的品牌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成功打造了荷花节等文化活动品牌。从1996年起,圆明园管理处开始探索举办独具特色的系列节庆活动,诸如踏青节、荷花节、春节游园会、中秋灯会等,旨在宣传圆明园文化,扩大圆明园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充分发挥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多方面功能,切实服务于人民群众。
目前圆明园荷花节已举办了14届,初步具备了品牌效应,尤其是在2008年,圆明园管理处成功举办了第22届中国(圆明园)荷花展。全国荷展是中国花卉协会各种花事活动中规模最大、档次最高、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展会,此届荷展全国共有24个省、市、区达百家参展单位进行参展,此外,还有来自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的单位和友好人士前来参会。荷展期间展出了全国各地的特色精品荷花近400种,同时精心设计制作了具有各省市及地方特色的26处荷花造景景点,举办了系列文化活动。2008年8月18日,圆明园荷花节被北京市园林局和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命名为北京市公园十大品牌活动。活动的成功举办,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向世人展示了圆明园悠久的历史文化,成功打造了圆明园旅游文化中的荷文化品牌,进一步提升了圆明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他制约因素
1、圆明园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圆明园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依然停留在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浅层次开发上,还有很多基础性工作没有做到实处。一些文化旅游资源,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仍然保持其固有状态,像原始金矿一样,还没有进行深入、系统的挖掘和整理。这实质上是对文化旅游资源的一种浪费,也是制约圆明园文化产业工作发展的一大瓶颈。
(1)缺乏可以代表圆明园的文化符号。目前,圆明园的旅游产品涉及到四十景、铜版画、十二生肖、LOGO等主题,几乎圆明园被社会所知的文化符号都有各自相应的产品。这虽然体现了圆明园文化内涵的丰富,但也造成了产品主题过于分散,使圆明园的文化形象模糊不清,以致于游客在选购旅游产品时感到每一款产品都不能真正代表圆明园,这给他们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惑。
(2)旅游产品开发结构过于单一。圆明园旅游产品的开发目前仍以较高档礼品为主,市场价格稍显昂贵。在已开发的产品中,主要作为礼品的有近10种,销售占所有产品的50%左右。低端销售产品比较缺乏,仅有钥匙扣、明信片等几种。这种情况若不能在短期内予以改善,其不利影响将导致旅游文化产品不能广泛接触到人民群众。
(3)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链。虽然圆明园的旅游文化产品涉及到许多文化符号,但是每一个文化符号所对应的产品却比较单薄,仅有1-2种产品,不仅不能产生群体效应,更不足以树立品牌形象,不利于在社会上广泛、深入地予以宣传和推广。
(4)产品美观性、实用性不强,不便于携带。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要获得发展和认同,不仅要使其成为风景区部分形象的浓缩型象征,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纪念意义,还要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并且便于携带。圆明园遗址公园旅游产品由于结构单一,因此在这方面的开发力度也是相当不够的。
(5)缺乏展示圆明园形象的文化活动品牌。尽管圆明园荷花节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但是还不具备诸如香山红叶节和地坛庙会那样的影响力,且其受众也主要局限于北京地区。此外,圆明园虽然举办过菊花节、踏青节、灯会等活动,但由于没有形成规模,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不显著。
(6)缺乏对节庆活动的策划能力。圆明园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具有开发最具影响力的节庆活动品牌的巨大潜力。但是,由于相关人才的缺乏,圆明园管理处的节庆策划能力有限,历史文化资源无法得到科学、合理、有效的利用,如端午龙舟、元宵灯会等历史记忆和信息虽独具圆明园特色,且是优秀的民俗活动,但也不能予以有效利用其来举办相关活动。
2、圆明园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和宣传、推广是圆明园文化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而其中的制约因素又主要集中反映在资金和人才两个方面。
(1)文化产品前期开发投入缺乏资金保障。圆明园文化产业开发的最大困难就是拿不出充足资金投资于项目开发,导致一些优质资源不能得到及时开发和利用,游客难以买到满意的旅游商品,影响了旅游商品的市场形象,也无法实现应有的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的低下同时又导致开发资金缺乏,从而形成了一个“开发资金短缺-产品品味缺乏-经济效益低下-开发资金缺乏”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着圆明园文化产业的深度和广度发展。
(2)人才短缺,圆明园管理处专业结构处于较薄弱和不合理的状态。目前圆明园管理处在岗职工中,仅有专业技术人员43人(3.85%),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者仅5人(0.45%)。从专业结构来看,高级职称中有文博1人,园林3人,经济1人,文博、古建筑、考古、市场开发、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等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极大地制约了基础研究的水平提升和文化产品开发的力度。
三、圆明园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遗址保护和公园建设,着力提升圆明园文化产业的品位
圆明园300多年的历史为其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努力使遗址及文物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提升遗址公园的品质,提高公园的社会影响力,是圆明园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性举措和必然途径。
1、逐步复建部分代表性建筑和景观。尽快完成长春园宫门、正觉寺复建工程;启动大宫门及正大光明殿、如园考古发掘和复建工程前期设计、审批工作;逐步恢复武陵春色、濂溪乐处、廓然大公、杏花春馆等文化内涵丰富、景观特色明显的植物景观配置,充实、丰富可供游览的遗址内容。
2、不断创建世界级、国家级称号。全面提升我园管理水平、服务水平和景观品质,争取用2年左右时间,取得全国人文景区标准化管理示范单位称号;用3年左右时间,创建国家5A级景区,基本建成圆明园遗址公园;用5年左右时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拓展项目。力争以创建促品牌,以品牌促发展。
(二)加强基础研究和队伍建设,培植文化产业创新力
1、借助外部资源,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在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的基础上,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的相关研究机构,共建圆明园研究院;加强与中国圆明园学会、中国紫禁城学会、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等社会团体的交流合作,参与组织各类学术研讨和文化交流活动,多渠道获取经验和信息;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及流散文物的资料收集工作,启动《圆明园遗址保护年度报告》白皮书和《圆明园植物图谱》的编撰工作,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文化产业开发公司合作,由圆明园遗址公园出项目、由文化产业开发公司出资金联合开发圆明园重大文化品牌。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走引进和培训相结合的道路,壮大研究人员队伍。根据文化产业开发的需要,大力引进有关专业高层次人才,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加大对圆明园遗址公园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夯实整体研究基础,形成一支高素质、善科研、懂开发的文化产业发展队伍。
(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市场空间
1、依法保护圆明园知识产权。注册圆明园商标,尽可能扩大商标保护范围。一方面,通过无形资产的保护,避免文化遗产被混淆使用,给圆明园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一个充分、和谐的法律氛围;另一方面为市场化、产业化做准备。为此,我处已经先后投资116万元,完成“圆明园”商标第41类、第42类续展注册及全园景点商标注册(共702件,近8000项)。为抢占市场先机和圆明园文化产品经营、市场开发提供法律上的依据和保障。今后我们仍将继续推进商标注册工作,尤其会着力将43类(568种)全类注册商标尽快利用起来。
2、申请认定圆明园驰名商标。通过申请认定圆明园驰名商标,保护圆明园的品牌形象和文化价值,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借鉴同行业文化产业开发的经验,聘请专业文化产业创意公司,将“圆明园”这一文化符号和精神产品,转化为现实价值。
3、加快筹建“中国圆明园遗址保护建设基金会”,力争汇集国内外非政府组织和有识之士的力量,在为遗址保护和公园建设提供资金保障的同时,也更好地利用圆明园的无形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进而为圆明园整体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支持。
(四)创新文化产业形式,为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力提供有效途径
充分利用圆明园文化资源的优势,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圆明园特色旅游文化活动,打造体现圆明园文化内涵的文化精品,拓展旅游文化服务项目,增强圆明园在北京皇家园林旅游业大格局中的地位和功能。
1、全力打造清文化特色。依据圆明园的文化特征、景观特色等历史信息,结合公众的实际需求,策划筹备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的旅游活动项目,为形成系列节庆文化品牌奠定基础。突出满族的饮食、服饰、民俗文化特色,是打造清文化特色的重要内容。可开办专营店、风俗馆、特色小吃店,吸引游客。满族的游戏项目丰富多彩,参与性极强,如赛马、赛船、溜冰、踢毽子等,都体现了多元文化的特点,集趣味性、体育性、技能性、知识性于一体。这些都可作为参与性旅游文化项目进行开发,激发游客的兴趣与乐趣。
举办清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清文化展览、满汉全席厨艺大赛表演等主题活动,还可以举办满族服饰展、满族美食节及世俗风情游、清代宫廷礼仪表演等。
继续提升圆明园荷花节品牌形象。并形成春赏牡丹、夏日观荷、秋看睡莲、冬天弄雪等系列品牌活动。使圆明园一年四季乐趣无穷,游客不仅可以在此受到教育,获取知识,还能愉悦身心。
2、开发旅游文化产品。借专业机构的创意资源,研发能够代表圆明园特征的龙头产品。多渠道筹集资金做好旅游纪念品、高档礼品以及数字动画与游戏等不同层次的系列旅游产品开发。
3、借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旅游服务项目。建立数字互动体验中心,用4D电影、三维动画等数字化手段,全面、生动展示圆明园盛时风貌与历史脉络;结合圆明园网站全面改版,开发圆明园网上游览项目;策划梦幻圆明园大型实景演出和室内演出加餐饮(dinner show)等项目。
4、筹建圆明园博物馆,更新展览馆信息,增加展示展陈内容。与此同时,现有的导游服务、语音导览服务、学术文化交流服务、电瓶车交通服务以及水上游览服务等项目,也要不断增加科技文化含量,提升服务内涵与服务意识。
5、延长产业链条,开发夜间和旅游淡季特色经营项目。想方设法扩大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吸引力,力争在旅游淡季圆明园的多重价值和多方面功能也能得到有效、充分的发挥和实现。
6、贯通全园水系,发展水上经济。突出圆明园的理水艺术,发挥水景园的资源优势,探索船队经营模式的新突破,打造京城皇家水上游览活动品牌。开通管理处门口码头和正觉寺北门至遗址西口、九州景区的交通船;开通藻园-西长河-九州交通船和藻园-西长河-廓然大公-福海交通船;增加福海水面画舫数量;长春园自成体系,购置20条左右木船,形成长春园宫门码头-微缩沙盘-含经堂西侧码头-海岳开襟-风荷楼双向旅游环线。
7、策划将同庆街打造为清文化特色一条街,并通过一亩园交通枢纽打通圆明园西南门,使圆明园和颐和园连为一体,共享客源,共同扩大北京皇家园林旅游资源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1]陈名杰,圆明园管理处主任。李亚敏,圆明园管理处行政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