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计量学论文属于哪种类型的报告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文献计量学论文属于哪种类型的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文献计量学论文范文1
[关键词]学科评价 文献计量 指标
[分类号]G353 G359
1 引 言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量化方法在科研评价中的应用,科研评价也经历了从专家定性评价到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文献计量方法在科研评价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科研评价由部分使用文献计量指标,到完全使用文献计量指标体系,再到使用高级文献计量指标,进而到有意识地进行文献计量评价指标的有用性、公正性、透明度及指标使用总结的转变,开始了文献计量指标从使用到反思的过渡。澳大利亚REPP“科研评价指标战略评估”项目预示着文献计量科研评价指标将从使用实践上升到理论反思阶段。国内科研评价还形成系统的文献计量评价指标体系。文献计量评价指标理论研究,除《社会科学评价的文献计量理论与方法》系统研究了社会科学文献计量指标的评价机理和功能,较少见对科研评价之文献计量指标的系统研究和总结。
研究学科评价中的文献计量指标,以科研评价的第三层级学科评价为平台,明确文献计量指标的评价机理、评价功能,有助于科学地选择评价文献计量指标,最大限度地发挥文献计量指标在学科评价中的有效性,进而促进文献计量方法在科研评价中的利学使用。本文在为我国科研决策人员、科研人员、基金管理人员在学科评价中科学使用文献计量指标提供帮助,为国家科研知识创新工程的全面系统提供有效的工具参考。
2 研究样本及分析方法设计
2.1 指标研究样本
选取7套国内外代表性文献计量评价指标集(见表1),这些指标集中①②③⑦指标完全用于学科评价、⑤⑥指标部分用于学科评价、④是通用指标。经过合并去重,选取了111项代表性衍化指标,以下的分析都是基于衍化指标。
2.2 指标分析方法设计
衍化指标是评价指标集中直接用于学科评价的原始指标。基础指标对衍化指标作了概念上的抽象。文献计量指标的识别标志是反映指标形式与内容特征的标志。其中,指标评功能是学科评价主体选择指标的依据,识别标志和基础指标是设计指标的依据。
按照指标分析过程(见图1),抽象衍化指标,站在宏观角度整理得到基础指标,为进一步提炼或拓展衍化指标做准备;基于基础指标,识别文献计量指标的本质特征,挖掘基础指标间的内在联系,得到指标识别标志。根据识别标志评价机理,总结衍化指标的评价功能;最后将整个分析结果制成识别标志一指标评价功能集成图(集成图结构见图2)
3 学科评价代表性文献计量指标
3.1 学科评价文献计量指标集成图
限于篇幅,截取指标集成图中部分指标(见图3)。图3是学科研究热点及未来发展趋势评价的指标集成,各项指标从上到下严格按照识别标志―基础指标―衍化指标评价功能四个层次集成。从图中可清楚地看到文献计量衍化指标、基础指标、指标评价功能、指标识别标志之间的联系。
3.2 学科评价文献计量指标参考集
从识别标志―指标一评价功能集成图中,得到衍化指标111项及其对应基础指标58项(见表2),作为学科评价重要参考指标。A学科指被评价学科,x指代除A外的各个学科,a、b分别指代某一个学科,x指代任一科研基金。指标以科学产出中的论文为统计对象进行说明。
4 文献计量指标的评价功能
IMEC指出,文献计量用于评价,主要具备两类评价功能。①绩效评价。以科学产出和引用为基础,用以评价国家、大学、机构、个人等科研绩效水平;②科学映射。目的在于说明:A学科指被评价学科,x指除A外的各个学科,a、b分别指某一子学科,x指任一科研基金。
揭示科学研究的结构和变化趋势。从识别标志-指标-评价功能集成图中,得到文献计量指标具有的学科评价功能如下;
学科群规律分析。包括:学科群中各学科相互引用情况,间接预测学科交叉趋势,选择凯德洛夫的当采学科理论,确定科学中心,计算科学中心科学兴隆期。
学科产出与影响力基本特征分析。包括:学科国际论文产出对国际论文产出的贡献,被评价国家对学科国际论文产出的贡献,学科二级子学科国际论文产出和对学科的贡献,学科二级子学科国际论文产出规模的变化过程,被评价国家学科论文产出对本国论文产出的贡献,学科国际论文质量,学科被评价国家论文质量,学科国际论文影响力,学科国内论文影响力,学科被评价国家在国际的影响力,学科中文论文在国内的影响力,学科中文论文在国外的影响力,学科二级子学科论文影响力,学科论文质量,学科高影响力论文对学科的贡献,学科被评价国家发表国际的高影响力论文及对学科的贡献,学科老化趋势、学科发展阶段,学科对国外文献使用情况,学科列各类科学资源的使用情况,学科科学产出类别(“被评价国家”可根据需要换成被评价机构、个人等实体)。
学科结构分析。包括:学科子学科产出规模及分布。
学科与相关学科分析。包括:学科独立性、稳定性,识别学科的相关学科及其联系程度。
学科研究热点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包括:识别学科研究领域,学科活跃研究领域,学科子学科活跃研究领域,学科国际关注热门论文,预测学科各子学科交叉发展方向,追溯学科发展历史、预测发展趋势,学科国际研究热点子学科,学科中国研究热点子学科,学科与其它学科分化、组合趋势。
学科内国家及地区分析。包括:识别学科主要研究国家。识别子学科主要研究国家,学科被评价国家国际论文产出,学科被评价国家地区布局及论文产出,学科国际有影响力国家,学科被评价国家的学科影响力。
学科内机构分析。包括:识别学科发文机构类型,识别学科核心机构,学科研究机构的科学生产力、机构地位,学科机构主要研究领域、及在该领域活跃水平,学科核心机构的地区布局,学科核心影响力的机构,学科研究机构对学科的影响力分析,学科研究机构对各子学科影响力,机构对学科的影响力、机构论文质量,学科核心研究机构地区布局。
学科科研人员分析。包括:学科科研人员整体规模,学科主要科研人员,学科子学科主要科研人员,学科科研人员组织结构,学科核心影响力科研人员,学科被评价科研人员特征参数。
学科期刊分析。包括:学科主要研究期刊,学科期刊对学科的影响力。
学科基金分析。包括:学科可使用基金及其产出对学科的贡献,学科基金产出对学科的贡献,基金在各学科产出,学科基金论文产出的年度变化。
学科合作情况分析。包括:学科合作率,国家的国际合作水平,机构合作水平,学科个人合作水平,国家合作伙伴分析,学科机构合作伙伴,学科个人合作伙伴。
文献计量学论文范文2
利用文献统计分析学对中国部分地区高校的预防医学、卫生学二级学科科技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进行逐年统计分析,客观评价高校、学院、学科、个人的医学科研产出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旨在揭示2006-2010年我国相关高校的该学科科研动态,以及5年间全国高校该学科的科技学术水平;按照二级学科进行分析评价,旨在反映高校在各个学科的研究实力与水平,发现各高校的优势学科和研究不足,以寻求稳步发展。
按照《教育部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目录》,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二级学科为: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卫生毒理学、军事预防医学等。笔者对2006年-2010年间我国部分地区高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二级学科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的文献简要评述如下。
目前,国内外对于2006年-2010年期间,我国高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二级学科的科技论的统计与分析比较少,仅有山西医科大学孔瑞珍的学位论文《高等院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科技论文产出的综合评价》对筛选出的27所高校在2003年—2007年间产出的科技论文,经秩和比法逐年统计分析后得知,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具有较高的论文产出能力,提示这些高校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方面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成绩突出。对27所高校预防医学下属二级学科的科技论文产出数量运用秩和比法统计评价后,得出了在各二级学科方面各大学的科研情况以及优势所在: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以第四军医大学和复旦大学为优,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方面复旦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表现突出,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第三军医大学和中山大学名列前茅,儿少卫生和妇幼保健学以华中科技大学和安徽医科大学最强,卫生毒理学突出的是第三军医大学和吉林大学[1]。在进行横向比较后发现,各高校5年间每年的论文产出数量相对起伏不大,但高校在各学科的论文产出能力并不均衡,需要发挥所长,弥补不足,既要全面发展,也应重点突出。
其他文献主要是对以某地区的卫生机构或某一高校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进行研究,例如:温州医学院图书馆赵丽红的《2002-2007年温州医学院医药卫生科技论文产出的计量分析》一文中应用文献计量学的科学方法,对2002-2007年温州医学院(温医)教师在国内生物医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及SCIE收录国际论文进行定量研究,提供各项指标的统计数据和测评结果。文中利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按照论文机构分布、论文作者分布、载文期刊分布、基金资助项目产出论文情况统计分析等,得出2002-2007年间,温州医学院国内发文和SCIE论文量均呈现出显著增长的趋势,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就目前而言,与国内一流医学院校尚存在一定的差距[2]。浙江省医学情报所的舒畅和《移植杂志》编辑部的沈敏共同完成的《浙江省各地区医学科技论文计量分析》一文中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对浙江省11个省辖市在2002-2007年发表的生物医学文献进行统计,按照11个省辖市的总量、省辖市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献量、11个省辖市排名前五位的学科等进行统计,根据统计结果对浙江省各地区的生物医学水平进行分析,发现浙江省生物医学水平有长足的进步,但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十分明显,尤其是省属单位占居了主导地位,市级医疗单位难以与他们竞争,该文对以后这些地区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还有部分文献是仅仅研究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的文献计量指标的有关情况,中华预防医学会的刘玮完成的《从期刊的文献计量指标变化看预防医学和卫生学期刊的进步》一文中,从选取的7个主要文献计量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总引比、源文献量、基金论文数比、平均引文率等来对2005和2006年全国科技期刊、医药类期刊及预防医学期刊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78种预防医学期刊的平均指标值稍低于全国期刊和医药期刊。但增长率大部分高于全国和医药期刊,表明预防医学期刊的发展势头较好[3]。
也有不少文献是介绍如何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来应用于医学信息研究,北京协和医学院张雪燕在其硕士论文《医疗机构科研绩效评价研究》中,利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1999-2008年科研活动统计数据库,调查中标课题、获得成果、发表SCI论文、著作、专利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及发展趋势。采用SAS8.2统计软件描述课题、成果、论文在时间分布、专业分布、人员分布上的变化趋势和特征,并通过建立科研绩效评价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对医院及各专业进行科研绩效评价,全面、客观地评价医院科研工作的发展态势、潜力,为医院制定中、长期科研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并促进科研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其中的研究方法:一是数据库的建立。(1)科研处建立的课题、SCI论文的Excel数据库:在日常工作中形成。课题库入选的指标有姓名、基金名称、经费、项目类别、科室,入选标准为1999-2008年承担的纵向课题。SCI论文库入选的指标有:姓名、影响因子、科室,入选标准为1999-2008年第一作者发表的文章。(2)人事处的人员信息Excel数据库:在日常工作中采集形成。另有中国医学科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入选指标:为姓名、性别、年龄、学位、职称。二是统计分析方法。利用SAS8.2软件进行分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描述研究变量:课题、成果、论文的时间分布、专业分布、人员分布上的变化趋势和特征。三是建立评价体系:通过查阅文献和专家咨询法,以科研绩效考核为总目标;课题、成果、论文、著作、专利为一级指标;课题、成果、专利、论文的类别为二级指标;以课题的级别、成果的级别、论文的形式为三级指标。四是评价方法即综合指数法。综合指数法是将一组指标值运用统计学方法处理转化为综合指数值,以便对不同类别、不同结构、不同计量单位的指标进行综合比较[4]。无论是不同医院同类科室间的横向比较还是同一科室不同时间的纵向比较,多指标综合评价都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指标指数化(f):当各个指标值的数量、性质、单位不同时,不能直接比较,必须将指标值标准化,即指标值指数化(f)。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胥秋华在《医学文献计量分析应用的研究》一文中,提及医学文献计量分析的情报功能时,提到文献计量分析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简便可行的情报信息获取途径;文献计量分析的结果客观地展示了主体事物的发展情况及规律,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通过对分析结果进行纵向及横向的比较,从对自身的科技产出能力、科研水平进行整体评价,并寻找出影响科研论文数量和质量的主客观因素,与此同时,利用计量指标对一个学科或专业发展以及一个国家、地区、单位甚至个人的科研成果进行评价的需求也迅速增长;文献计量分析的结果可以全面、完整、准确地反映主体事物的真实性,不仅具备有说服力的论点和论据,也显示和揭示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对科学研究素材的选择具有较高的准确度,主要作用是对这些事物进行客观认知,同时进行前瞻性预测,为科学决策或科学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文献计量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中国档案 复印资料二次文献 统计分析
1.《人大复印资料》对我国社会科学期刊质量具有评价、鉴定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出版的《人大复印资料》(以下简称《资料》)是我国社会科学领域内深有影响的二次文献刊物,也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复印资料库。该《资料》中心现已成为评价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和论文的学术影响的尺度之一,越来越多的学报、社会科学综合期刊、专业期刊和科研管理部门在评价期刊和学术论文中,以《资料》作为重要参数,被公认为部级的权威性二次文献出版物。《资料》以我国公开发行的3000余种期刊为基础和依据,遴选和收录各期刊精华论文,分为114个专题向读者推荐,具有信息丰富、观点新颖、学术性强、公正性较强和权威较高等特点。《资料》以学术质量和学术水平作为衡量和筛选论文的唯一客观标准,对所有报刊都一视同仁,无论其主办单位的行政级别高低还是作者的名气大小都不是决定性因素,因此能够比较客观、公正地对众多社科报刊论文进行评价,选择出真正优秀的专业论文。正是由于这一原因,《资料》在实践中成为测评我国社科报刊学术质量水平的比较客观的标准之一。不同的使用单位都对《资料》的报刊评价功能进行了广泛运用。
对于档案学期刊来说,《资料》同样起到了推荐、评价和鉴定的作用。《中国档案》是国家档案局主管的业务指导类期刊,是档案界创刊最早的刊物。自1951年创刊至今,刊物已累计发行2060万册。1999年起,连续多年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创立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L)列为来源期刊。2000年在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1475种文化、科学、体育类期刊中,转载量排名第14位。2001年以其高质量、高品位入选国家期刊方阵,并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双效期刊,受到读者的欢迎。本文从二次文献转载利用角度,对《中国档案》近6年来被《资料》全文复印转载的情况进行考察统计分析,通过计量分析对《中国档案》进行客观评价。
2.《中国档案》被全文转载文献量统计分析
文献量是衡量期刊信息容量和文献传递能力的重要指标。从载文量看,《中国档案》6年来累计发文2314篇,平均年度载文386篇,说明《中国档案》具有较大的信息容量和较强的文献信息传递能力。从载文量的年度变化情况看,近6年来《中国档案》的年度发文量不断增多,反映该刊的文献信息容纳能力不断增强。期刊被二次文献摘录的论文数量从一个方面客观地反映了该刊物的学术水平,而期刊被摘录量的变化状况又反映了期刊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变化特点。统计表明,《资料》中“档案学”专辑每年全文复印的论文数量平均每年169 篇,6年来该专辑论文容量基本保持稳定。从《中国档案》论文被转载复印的情况看,平均每年度被《资料》转载的文献量占《中国档案》总数载文量的7.35%,也就是说《中国档案》年度发表100篇既会有7篇被《资料》全文转载复印,应该说,这一比例在核心期刊中是很高的。从年度复印量占总载文量比例的变化情况看,尽管转载的论文绝对量逐渐增加,但是年度比率有所降低,这主要是由于《中国档案》的年度总载量有较大的提高和《资料》文献容量有限两方面因素造成的。从被摘录复印的文献量看,《中国档案》被摘录复印的文献量基本保持稳定状态,近6年来共被复印转载了170篇论文,平均每年28篇,平均每期2.33篇,占《资料》“档案学”总摘录复印量的16.73%。2000年被摘录量偏低,只有13篇,仅占《资料》当年摘录总量的7.26%,显示当年《中国档案》的论文质量有所降低。2003年被摘录量达到了6年来的最高峰,共47篇,占《资料》当年摘录总量的41.96%,说明《中国档案》在2003年发表了一大批观点新颖、内容丰富、创新力强的高质量论文,刊物的质量和论文的学术水平达到了近年来的最好状态。《中国档案》能拥有如此高比例的文摘复印量不仅说明了《中国档案》在《资料》中占有很高的地位,是《资料》非常重要的复印文摘源,而且从被二次文献利用率的角度证明了《中国档案》是一份具有很高的学术质量,在我国档案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专业核心期刊。
3.13种档案学核心期刊对比分析
通过对同类期刊被二次文献利用情况的对比分析,可以从横向对比的角度考察和了解期刊的学术质量和社会影响力的高低。在一定时期内被二次文献摘录转载率较高的期刊,就越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因此,《资料》对期刊的转载量反映了刊物发表质量论文的状况,是衡量期刊质量、确定核心期刊的重要指标之一。作者对13种档案学核心期刊在6年内被《资料》转载复印的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档案学核心期刊均具有较高的二次文献转载复印率。13种核心期刊6年来合计被《资料》转载复印799篇,占《资料》全部复印转载量的78.6%。这说明科学文献的集中―分散规律对于期刊被二次文献利用方面同样适用,即少数高质量的核心期刊登大量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具有很高的二次文献利用率;而大量相关期刊发表学术质量一般的论文,虽然数量较大,但是二次文献利用率却低。从各刊被转载文献量看,《中国档案》具有较高的转载复印量,共有168篇论文被《资料》转载复印,占《资料》“G7”全部转载量的16.5%,是《资料》的最重要的文献源。以上数字充分证明,《中国档案》被列为研究水平和质量较高,颇具有影响力的核心期刊,在学术水平基本上可以反映当代中国档案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和发展方向,在13种核心期刊中转载率排名第一位。下表是13种档案学核心期刊中论文转载排在前5名的期刊,该表从第二次文献利用方面反映了档案学核心期刊学术质量的高低和社会影响力的大小。
编者按:牛芳、滕继林的这篇论文以计量方法,从被二次利用的角度,对《中国档案》杂志上刊登的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并进而对《中国档案》杂志进行了评论。
文献计量学论文范文4
1.1主要研究方法得到继承和普及,运用熟练性水平提高由表1可知,论文研究方法使用频数排在前四位的依然是我国足球科研主要的研究方法即文献法、调查法、统计法和观察法[3],使用频率分别为文献法75.3%、统计法51.4%、调查法46.2%、观察法28.3%,远远超过相同期刊19992006年间的统计结果(文献法24.7%、数学方法36.2%、调查法24.5%、观察法23.1%)[4],说明在论文的研究中足球科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得到了继承和普及.体育科学研究中常用体育科学方法得到更为广泛的普及是科学方法运用熟练性水平提高的表现之一[5],由此可见,我国足球科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运用熟练性水平得到了提高.
1.2不同研究领域方法运用的独特性体现得越来越明显足球运动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对足球教学、训练、比赛和实际管理工作以及足球运动发展和变革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研究自然离不开对相关社会影响因素的调查.因此,除文献法外,足球教学训练研究论文运用频次最高的就是调查法(表1),说明研究人员充分认识到只有多途径、多视角地研究该领域的问题,才能真正解决这些问题.该领域论文研究方法运用频数较高的还有统计法、观察法、逻辑法等.比赛分析研究论文主要通过观察法来实现研究资料收集,文献法也是该领域论文研究资料收集的主要方法.由于该领域的研究需要准确地用数量这一客观证据来描述和分析足球比赛的特征和规律,统计法的运用频数是四个研究领域中最高的,大量运用了推断和多元统计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比赛分析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人体科学应用研究论文的研究方法运用频数依次为统计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量法等,说明其研究方法运用秉承了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传统,即/以实验为基础,以客观量化的统计数据为依据0[6].由于是运动人体科学理论和方法在足球领域的应用研究,研究有时需要对具体的研究对象或有关专家进行调查,调查法也是该领域研究使用频数较高的方法之一.
人文社会学研究论文的研究方法运用频数依次为文献法、调查法、统计法、逻辑法等,其方法运用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研究的烙印.研究的实证资料主要通过调查方法来收集,研究的理论资料主要通过文献法来收集.以定性分析为主的研究,如足球文化、球迷现象、道德伦理、足球运动发展的历史、足球运动与社会体育关系研究等,主要通过具体的逻辑方法,如比较与类比、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辩证地揭示足球社会现象,探索足球社会发展规律.任何具体研究方法都有其方法学的理论基础和具体要求[5],由表1可知,除文献法在各个研究领域的论文中都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外,随着我国足球科学的发展,不同研究领域的研究对象逐渐明确,研究内容不断明晰,科研人员能按照不同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根据研究课题的性质、内容等实际需要而灵活运用[7],不同研究领域论文方法运用的独特性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如除文献法外,足球教学训练和人文社会学这2个研究领域的论文主要常用研究方法是调查法和统计法,但是,在它们各自的具体研究领域,也反映出方法的独特性,如足球教学、运动训练问题的研究方法与足球运动市场经济、俱乐部经营管理问题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区别;比赛分析研究论文主要通过观察法来实现研究资料收集,同时,其统计法的运用频数是四个研究领域中最高的;人体科学应用研究主要采用统计法,实验法的运用频数是四个研究领域中最高的.
1.3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明显增强马樟生等的研究提出/足球科研方法的综合运用有待进一步加强0[8],为了了解论文科研方法综合运用的状况,对其运用的研究方法数量进行了统计.由表2可知,论文使用的研究方法数量统计结果相比较于李仪的研究结果(1种方法占74.10%、2种方法占21.26%、3种及以上方法占4.64%)[9],运用1种研究方法的论文比例明显减少,运用3种及以上研究方法的论文比例明显增加(占58.8%),并且远远超过运用单一或2种研究方法的论文,足球论文研究方法综合运用能力明显加强.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当代的足球科学研究正向高度综合性发展[10],需要探讨和研究的因素不断增加,因此需要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并发挥研究的综合作用,以增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能力;此外,随着整个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供选择的科学方法明显增多[5],为足球科学综合运用研究方法创造了方法学条件.
1.4重视定性与定量方法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之间虽有歧异却并不排斥和矛盾[11],如果能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使用,不仅能克服单一运用某种方法带来的缺陷,而且,必然在方法的使用上表现出更为全面的优势.调查发现,四个研究领域的论文在逻辑思辨的基础上,较好地结合了统计方法(足球教学训练研究为66篇,占48.2%、比赛分析研究为55篇,占74.3%、人体科学应用研究为27篇,占64.3%、人文社会学研究为48篇,占37.5%),利用统计方法对大量调查、观察、实验和测量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有效地将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较准确地用数量来揭示影响所研究问题的内部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较精确地描述了研究结果的本质与规律,从而对问题做出了客观的阐释和理解,提升了研究的科学化水平.
1.5统计学方法运用水平明显提高统计发现,有196篇,占51.4%的论文运用了统计学方法对大量数据资料进行处理.研究人员大量运用了假设检验、非参数检验、多重比较、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回归分析、差异性分析、聚类分析等复杂的推断性统计方法,远远超出了/大部分论文所运用的数学方法还停留在百分比、平均数的水平0[4],统计学方法运用水平明显提高,如论文对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运用,使复杂的、多变量的研究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较准确地用数量来揭示了影响所研究问题的内部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了研究的科学性和说服力,提升了研究成果的理论深度.
1.6实证主义倾向表现明显统计发现,除比赛分析论文外,其他三个研究领域的足球论文大量运用了多种类型的调查法(表3),特别是对问卷调查法的使用,问卷调查法由于具有实证性质,有助于获得定量化事实材料,能帮助我们收集系统的数量化资料、经验理论假设[12],体现了足球科学注重采取定量的手段,依据客观的验证来分析和研究具体足球问题的研究特征.此外,人体科学应用研究有38.1%的16篇足球论文运用了可靠性、科学性。较强,能更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并具有实证性质的实验法.由此可见,足球论文的研究中重视/借助于调查、实验等实证方法,获得更多的支撑论据,通过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做到有理有据,得出可靠的结论0[11],说明足球论文的研究中比较重视对研究对象的测量与客观分析,强调客观事实,实证主义倾向表现明显.
1.7参考的文献资料类型全面由表4可知,论文的参考文献种类较全面,涉及图书、期刊、论文集、学位论文、标准、报纸、汇编、报告、电子文献和未定义类型文件(该类型文件只做一种统计)等10种类型的参考文献,这表明论文获取文献信息的途径进一步拓宽,参考文献的分布正在逐步扩散.期刊、图书长期以来都是我国足球科研人员主要和习惯参阅的文献类型,参阅频数排在前两位;值得一提的是电子文献,由于其知识覆盖面广,时效高并且随着网络的普及获得更加快捷、轻松,正日益受到我国足球科研人员的关注,参阅频数排在第三位,将来有可能成为我国足球科研的主要参考文献类型.硕、博士学位论文的参阅频数也较高,说明我国足球方向的硕、博士研究生教育与科研水平正在提高,最能代表其科研水平的学位论文正日益受到我国足球科研人员的关注;其他类型的文献资料虽然参阅频数不高,但它们正日益丰富、充实着我国足球科学的文献资料库,使我国足球科研的文献资料更加全面.
1.8资料收集、加工手段日趋科学化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可供足球科学研究使用的先进科学技术日益增加,这些技术的运用为足球科学研究提供了研究条件与应用保障,促进了足球科学研究手段的现代化发展.调查发现,大部分足球科研人员都掌握了较为扎实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利用计算机联机检索系统和各种机构或专业网站进行文献资料的收集,实现了文献资料的计算机检索,文献资料收集手段日益现代化,从而保证了文献资料的全面性、时效性.此外,科研人员大部分都能利用各种统计软件如SPSS、Excel对资料进行数理统计和分析,部分科研人员还把Poiar遥测心率手表、奥林巴斯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新型身体机能测试系统、QualisysMCU500GC红外光点运动捕捉系统和SIMIOmotion7.3三维运动图像解析系统等现代科学的高新技术运用到具体的研究项目中,从而保证了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和先进性,提高了研究成果的科学化水平.由此可见,我国足球科研人员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利用正在逐步加强,研究资料收集、加工手段日趋科学化.
2结论
文献计量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网络计量学,文献计量学,网络资源
1 相关说明
本文所作统计的资料来源仅限于期刊论文和文章,不包括相关的专著或研究报告、学位论文等。
特定时期内发表的相关期刊论文和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某个学科或主题的研究现状、所取得的成绩及发展方向。所以,本文采用关键词“网络计量学”在大型数据库(包括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国报刊索引》等)中查找有关我国网络计量学研究方面的文献,经过合并去重后,统计出2000—2007(9)年有关网络计量学研究的相关文献共218篇。
2 统计分析
2.1 论文出处分析
本文所统计的218篇论文,分别发表在35种期刊上,其中26种为图书情报类期刊,占所发期刊总数的74.29%;9种为其他学科期刊,占所发期刊总数的25.71%。可见,网络计量学主要是我国图书情报学的研究领域,而且它在其他学科领域还未得到像文献计量学一样广泛的应用。35种期刊中,刊载论文5篇及以上的12种刊物及其相关数据见表1。论文参考网。
表1 发文的期刊分布
文献计量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 科技文献 评价体系 评价指标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是科研评价发展的高峰时期,科研管理专家和经济学家提出了许多系统的评价方法[1]。科研评价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和核心内容之一,是推动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科技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和保障[2]。而在科研评价中,科研产出始终作为科研评价的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对科技文献的特点进行分析,找出各个要素以及要素间的语义关系。通过对这些要素进行深入分析,在原有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对科技文献产出评价体系重新设计,分别从科研机构综合科研实力、核心作者学术力、学科发展、最新科研动向(领先研究领域),需求信息特点等五个方面,建立了一个相对系统全面的针对科研机构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
1 科技文献产出评价体系的作用
科技文献是基础性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表征一个国家、地区基础性研究实力的主要指标[3]。近二十年,一直被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政府部门作为评价科研能力水平和科研成果的重要指标。科技文献产出评价体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上:宏观上评价国家的科研创新水平,反映一个国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水平;中观上评价科研机构的科研业绩,反映了科研机构的学术、科研水平及科研机构间的竞争力;微观上评价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反映某个机构的团队或个人的学术地位和影响。
2 科技文献产出的要素
本文通过对科技文献的特点进行分析,找到各种要素以及要素间的语义关系。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统计分析,可以展开计量分析、主题揭示、关联挖掘和综合评价,从而获取对科技文献产出相关要素更深入全面的认识。
2.1 科技论文产出的相关要素
从科技文献中可以获得题名、摘要、作者、作者机构(单位)、关键词、参考文献、分类号以及基金项目等相关要素。科技论文的相关要素如下:
(1)科技论文是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科学研究成果。科技论文(题名、作者、机构(单位)、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发表期刊或会议)。
(2)作者,科技文献的主要创作者,是科技文献产出的源头。作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单位、邮箱、研究兴趣)。
(3)期刊,科技文献产出的媒介和主要载体。期刊(名称、ISSN、主办单位、地址、邮箱、出版周期、是否核心、影响因子)。
(4)机构(单位),是科研人员联系形成科研团体的主要方式。机构(名称、地址、邮编)。
(5)基金,是资助基础科研工作的主要方式。基金(名称、编号、类别、起止时间、额度、主持人、依托单位)。
(6)关键词,作为科研人员对科研成果内容提纲挈领的体现,是科技文献产出的主要内容特征。
2.2 科技文献产出要素间的语义关系
要素与要素之间关系有三种:父子关系(等级)、相等关系(等同)和相关关系。相关关系根据紧密程度,又分为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直接相关是指直接定义了概念间的关系,没有经过任何其他的概念;间接相关是指某两个概念虽然没有直接定义关系,却通过其他概念产生了关联。
科技文献产出要素的间关系如下图1,其中的父子关系如文献与参考文献;相等关系如作者与项目参与人员;直接相关如作者与文献之间是撰写与被撰写的关系;间接关系如基金项目与文献之间通过作者产生关联。
3 科技文献产出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科技文献产出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围绕科技文献产出分别从科研机构综合科研实力、核心作者学术力、学科发展、最新科研动向(领先研究领域),科研人员需求信息特点等五个方面设计评价体系。
3.1 科研机构综合科研实力评估指标
科研机构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在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创新能力、科技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基于文献计量的角度,通过文献发表数量、被引篇数及频次、专利数量以及合作论文数量等指标,对科研机构的成果(科技文献)进行分析得出科研机构的综合科研实力总体情况。
科研机构综合实力评估分别从产出力、影响力、创新力和合作力四个方面进行评估,指标包括:
(1)科研机构生产力:反映科研机构科研产出能力。论文产出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的论文数量;(2)科研机构影响力:反映科研机构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引文量(篇/次):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的论文被引用的数量(篇/次);篇均引用次数: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所篇均被引用次数;SCI/EI收录的论文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被SCI/EI收录的论文数量;核心期刊刊载的论文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被核心期刊刊载的论文数量;(3)科研机构创新力:反映科研机构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专利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公开的专利数量;基金立项数: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基金立项数量;科技成果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科技成果数量;(4)科研机构合作力:反映科研机构与国际、国内交流的活跃程度;会议论文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会议论文数量;合作论文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与其他机构合作的论文数量的比例。C=No/(No+Ns),式中C:合作率;No:合作论文总数;Ns:独立论文数。
3.2 核心作者群学术力评估指标
科技文献的作者是推动学科发展的主体,对机构或学科的核心作者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核心作者群是具有较高的学术产出和学术影响力的作者集合,是学科发展和创新的主体。通过对作者的发文量、被引次数等多方面指标,采用文献计量、引文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综合以上指标用定量的方法对核心作者学术力进行综合评估。核心作者群学术力评估指标包括:
(1)发文方面。
作者论文产出数量:作者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的论文数量;
作者合作论文数量:作者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与他人合作创作的论文数量。
(2)引文方面。
总被引次数:作者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的论文被引用的数量
自引次数:作者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的论文自己引用自己文献的数量
3.3 学科发展评价指标
学科发展评价则在于客观科学地分析被评学科目前的发展基础、发展状况和态势,预测将来发展可能达到的程度,发现学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解决问题、促进学科发展的对策。开展学科发展评价,从而为制定学科发展战略以及进行学科建设和管理提供直接、有力的支撑。学科发展评价指标包括:(1)学科文献数量分布: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的论文在各个学科分布数量;(2)学科文献数量增长趋势: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各个学科论文数量的增长趋势;(3)学科关键词及频次:该学科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论文的主要关键词以及关键词的出现次数;(4)学科题名及频次:该学科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论文题名以及题名的出现次数;(5)学科文献引文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该文献被引用的数量。
3.4 最新科研动向(领先研究领域)分析指标
基金论文的生产能力是衡量这个学科科研实力和水平、科研组织能力及学科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而权威期刊刊载基金资助论文往往代表着该研究领域的新动向、新趋势、制高点。研究科学基金资助研究论文生产能力,对了解科研机构科学学发展动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金论文总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基金论文数量;
基金论文增长趋势: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基金论文的增长趋势;
基金论文主题分布: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基金论文的主题分布;
基金论文高频关键词: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基金论文的出现频次高的关键词;
基金论文被引用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基金论文被引用次数。
3.5 科研人员需求信息的特点分析指标
分析引文是研究科研人员使用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根据科学文献的引文可以研究人员的信息需求特点。一般来说,附在论文末尾的被引用文献是科研人员所需要和利用的最有代表性的文献。因此,引文的特点可基本反映出用户利用正式渠道获得信息的主要特点。通过对科研人员所发表的论文的大量引文统计,可以获得与信息需求有关的许多指标,如引文数量、引文的文献类型、引文的语种分布、引文的时间分布、引文出处等。这样就可以从中挖掘出科研人员需求信息的特点。
引文数量:反应科研人员对已有研究成果和最新信息的利用能力;
引文国别:弄清与国际文献交流的数量和流向;
引文语种:分布反映科研人员对外文文献利用能力;
引文文献类型:有利于确定文献情报搜集的重点;
引文时间分布:吸收新信息和新成果的能力。
4 结语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可以发现,国内外在基于科技论文产出评价体系研究已经非常丰富,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也已经比较成熟,研究视角多种多样,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但是可以发现,我国对高校科研评价相对较多,对科研机构的评价比较匮乏,在科研评价的建设上还缺乏一个系统全面的指标体系。本课题在理论研究方面进一步完善了科技文献产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从科研机构综合科研实力、核心作者学术力、学科发展、最新科研动向(领先研究领域),需求信息特点等五个方面,对科技文献产出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建立一个相对系统全面的科研机构的科技文献产出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刘作义,陈晓田.科学研究评价的性质、作用、方法及程序[J].科研管理,2002,23(2):33-40.
[2]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事局辑.美国社会科学现状与发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370-393.
[3]HENK E.Moed,Research Assessment in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EB/OL].http://lingue.unibo.it/evaluationin-thehumanities/Research Assessment in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pdf.2010-10-15.
文献计量学论文范文7
【摘 要 题】信息资源管理
【关 键 词】知识管理/知识计量/知识评价
知识的计量与评价包括知识量的评价、知识质的评价和知识价值的评价3个方面。目前国内外在间接知识计量与评价、知识创新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在文献计量、 科学 计量、信息计量、 网络 计量、 经济 计量的理论、方法、技术与应用等方面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突破,促进了知识计量与评价的发展,为直接进行知识计量与评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知识的载体依附性、知识计量单元的不确定性、知识内容的不可分割性、知识价值的环境与对象的依存性,目前直接对知识内容本身进行计量与评价还有很大的难度,而核心的问题就是知识内容计量与评价单元的确定。
当前已有的知识计量与评价单元都是以知识的载体——文献为基本计量与评价单元,都是间接的知识计量与评价,离对知识内容本身进行直接计量与评价还有很大的差距。尽管有研究表明知识的直接计量与评价是可以实现的,并且提出了“知识元”的概念与模型[1-8],但其可操作性还没有得到有效检验。
自从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了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based economy)的年度报告后,“知识经济”一词随即在全球范围内变得炙手可热,有关知识经济、知识资产、知识产品、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的研究风起云涌,此起彼伏。知识经济、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的基础是对知识本身的测度、计量与评价,包括知识量与知识价值的测度、计量与评价。知识的测度、计量与评价研究是一项基础性的研究,既包括知识经济和知识产业测度、计量与评价,也包括对知识的物理测度(载体)与价值测度(经济贡献)的研究[9]。因此,作为知识创新活动评价的基础,知识计量与评价开始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近年来,人们在科学计量学、文献计量学、信息计量学以及经济计量学(国内又称数量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对知识(信息)的计量研究。如科学计量学科研绩效的评价(从本质上说,科学计量学是对科学知识的数量与质量进行测度,因此,包含知识计量学的内容),文献计量学对核心期刊的测定与评价(文献是知识的载体,对文献的计量也间接地反映了对知识的测度与计量),信息计量学对网络信息流量的计量与评价,特别是近几年来经济计量学(一般说来,经济计量学侧重于经济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价值测度,但经济过程又包含着知识的投入、流动、应用和转化等过程,因此经济计量学也同知识计量有相通之处)对知识经济理论的探讨都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10]。
对知识本身及其在经济中所起的作用进行研究,包括对知识在经济系统中的生产、传播、扩散等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测定产品、 企业 、部门中的知识含量;知识的质量、价值和价格的评估;知识存量与流量的确定,以及确定因特网上知识传播带来的经济效益等,都涉及到一个问题,即需要从知识这一角度进行量化研究,包括编码类知识和经验类知识。
因此,对知识进行计量和评价是知识经济理论中的核心问题,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信息计量学和情报计量学、网络计量学、经济计量学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国外科学界、学术界和企业界很早就开始关注对知识本身及其价值的测度,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和方法体系[11-14]。而我国则注重从整体上和宏观上来测度科学知识体系(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以科学知识的载体为基础对科学活动的成果进行计量,即间接的知识计量)及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知识经济测度和经济计量学)[9]。有学者提倡建立“知识管 理学 ”来囊括关于知识获取、表达、管理、计量等方面的研究。甚至有学者直接提出要建立“知识计量学”这样一门学科来研究知识内容本身的计量与评价问题[15]。这些都明确地反映了知识社会和知识时代对知识进行直接管理的客观要求。
然而,知识管理、知识计量都难以回避一个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就是确定知识单元和知识计量单元的问题。只有明确了知识单元和知识计量单元,才使得知识的管理与计量具有可操作性。是继续延用原有的知识载体计量与处理单元(知识的物理计量单元),还是寻求新的知识计量与处理单元,是摆在知识管理界和学术界的难题。本文从知识计量单元的演变及其关系出发,并对不同类型的知识计量单元进行了比较与评价,期望能对知识内容的直接管理与计量有所裨益。
1 知识计量单元的内涵与类型
知识计量单元是进行知识管理、计量与评价的基础,知识管理、计量与评价就是要通过对确定有效的知识计量单元进行处理以便对知识进行独立、自由、有效识别、处理与组合,达到知识服务、知识发现和知识创新的目的。知识计量单元是指在知识管理、计量与评价中可以对知识进行独立、自由、有效识别、处理与组合的基本知识单位。
人类对知识的处理经过了以篇为单位的文献(分离)处理时期,正在进行以数据库为单位的信息(集成)处理时期,将要进入以知识元为单位的知识(知识元链接)处理时代[1]。
按照划分标准的不同,知识计量单元可以进行如下划分:
1)按知识计量对象划分:可分为文献计量单元、信息计量单元和知识计量单元;也可分为知识载体计量单元和知识本体计量单元,或知识物理计量单元和知识内容计量单元。
2)按知识计量方式划分:分为直接计量单元(如知识元等知识内容计量单元)和间接计量单元(如文献计量单元)。
3)按知识计量的层次划分:分为宏观层次的知识计量单元和微观层次的知识计量单元。
4)按知识计量的学科领域划分:有文献计量单元、科学计量单元、知识计量单元、经济计量单元。文献计量单元有外形特征计量单元和内容特征计量单元;知识计量单元有知识元和知识单元;经济计量单元有投入、产出、效率、效益等计量单元。
5)按知识计量的内容划分:有知识的物理计量单元 (包括知识的数量和质量)和知识的价值计量单元(知识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6)按知识计量的载体类型划分:有纸质文献计量单元(主要是文本,如册、本、卷、期、篇、字数等)、 电子 文献计量单元(如磁盘、光盘、网站、网页、链接数、节点数、点击数、下载量、浏览数、比特数、字节数等)、缩微文献计量单元(如卷、张、版等)、声像文献计量单元(如曲、首、帧、盘、盒、套、卷等)。
尽管知识计量单元类型多样,但使用最广泛、最频繁的还是文献计量单元、信息计量单元和知识计量单元3种。
2 知识计量单元的演变过程
知识计量单元是指在知识管理中可以对关联知识进行独立、自由、有效识别、处理与组织的基本单元。由于人类社会的知识管理活动大致经历了3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即以文献(知识的载体)为基本单元的知识管理时期、以信息(知识的某些属性特征,如主题概念、关键词概念、数据等)为基本单元的知识管理时期和以知识本体 (知识内容本身)为基本单元的知识管理时期。目前,随着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热潮的兴起,人们开始把知识管理的目光从文献单元和信息单元的管理推进到知识单元的管理上,并期望能实现从对知识载体和知识属性特征的管理过渡到对知识内容本身的管理。即从间接知识管理上升到直接知识管理。因此,知识计量单元的发展也经历了从文献计量单元到信息计量单元,既而到知识计量单元的演变过程。
国内外的许多有识之士,早就对这种以 文献 为单元的管理方法提出了质疑,而把目标定位在知识管理上。早在 20世纪70年代后期,有专家就指出,知识的控制单位将从文献深化到文献中的数据、公式、事实、结论等最小的独立的“知识元”。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著名情报学家布鲁克斯提出了绘制“认知地图”的任务。美国情报 科学 研究所研究员斯摩尔(h. small)提出了用思想“ 网络 图”揭示重大发现,用学术思想“网络图”来表述重大发现的来龙去脉。知识的控制单位一旦实现由文献深化到“知识元”,大量文献中所包含的“知识元”及相关信息间的链接,将产生极大的知识增值。从而大大推进人类对知识的利用,促进对新知识的创造,从而也将推动知识资源业的重大 发展 ,这正是我们现在应该做也可能做的工作[2]。
3 文献计量单元及其评价
文献计量单元,即文献知识单元,是指以知识的载体——文献,作为知识管理与计量的基本处理单元,知识管理与计量的全过程都是以文献计量单元为基础和核心的。文献计量单元,也称为知识的物理计量单位,主要指图书的册、本、卷、套, 论文 的页、篇、期、卷,专利和标准的项、件,磁盘、光盘的张、盒或存储设备的个数,缩微胶片的卷、张,还有文献的字数、行数、页数、篇幅数等物理载体计量单位,有时尽管也涉及篇幅和词汇等计量单位,但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处理和定位需要管理的目标文献,主要是文本单元和以文本为核心的其他相关单元,如流通量、借阅量、发文量、引文量等。
文献是指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一方面文献的类型不断丰富和完善;另一方面对文献进行有效处理和管理的方法、技术与手段也日益先进和完善。不可否认,对文献计量单元的有效管理、计量与评价,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人类实现对知识进行管理的最有效、最科学、最有影响的管理方式,并且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如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sci和ei等文献数据库。直到今天,尽管我们在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等诸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许多领域我们仍不能摆脱文献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影响,以文献计量单元为基本的知识管理单元仍然是最有效、最易实现和最易控制的手段和方法。
目前,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领域的许多重大突破还是建立在过去文献管理系统和文献管理数据库的基础上,是在文献计量单元管理基础上的改进和创新。例如增加和改进文献管理系统和文献数据库的信息管理(增加文献外形信息特征和内容信息特征项)与知识管理(增加基于引文的知识网络和知识关联网络等)功能,这些无非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对文献计量单元的处理和管理。
当然,文献计量单元之间并不是孤立和毫无联系的,而是通过各种文献计量单元、信息计量单元和知识计量单元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各种复杂的知识网络关系。例如,文献计量单元之间可以通过主题词、关键词、分类号和引文等建立联系。
因此,我们研究文献计量单元的管理,并不只是关注单个独立的文献计量单元,还要研究和分析文献计量单元之间通过各种方式建立起来的关系链和关系网络(如学科关系、引文链、引文网络、共引和引文耦合等)。因而,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不仅研究知识载体的数量、质量和价值等特征,还要研究知识载体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 (包括关系链和关系网络),并由此产生的各种数量特征与数量关系。文献计量单元是信息计量单元与知识计量单元的基础和来源。
人类生产和创造的知识最终都以不同的形式存储在不同类型的文献中,尽管新的文献类型仍有可能出现,但已有的文献内容格式都是以纸质型文献内容格式的方式存在 (如 电子 文献和网络信息仍然是以纸质文献格式表现),因为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并接受这种
比较完善的知识表达和生产方式。因此,对知识单元和信息单元的处理离不开对文献单元的处理。所以知识的控制单位长期以来一直停留在文献这一级上,而人们对知识的需求一般不是以文献为单位的。
现有的以文献——知识的物理计量单元为基础的知识组织与生产方式(如目录、题录、索引、文摘、文献数据库等)有两大缺陷[3]:其一,组织和管理的是知识载体——文献单元,而不是知识本身,尽管通过文献单元能反映和揭示知识的某些特征,但这只是表面的、粗糙的和不精确的特征,较难深入地揭示知识的内在特征与联系;其二,检出的文献只含已有的知识,未能揭示其间的内在联系,不能为产生新知识提供营养土壤。由于文献计量单元和知识计量单元在处理对象上的差异,因此它们在反映知识的关系程度上相距甚远。
信息资源虽可以通过标题、关键词、作者、内容分类特征等“元数据”进行关联检索,甚至可以进行简单的全文任意词检索,然而对于“求知者”所要解决的问题来说,并不能迅速而准确地提供全面、系统、针对性的知识信息。加之这些数据库在结构、信息加工标准和质量上的差异,使得数据库之间的信息关联、内容关联更加难以实现。在这个意义上,在现有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目标下开发的知识信息资源,本质上还只是一本一本“堆积”起来的数字化图书、期刊。除了信息量大、检索查询速度快等方便之外,数字化图书馆使人们感受到的获取信息的手段与方式,依然类似于传统图书馆的“ 计算 机书目检索”与“开架借书”,与在 现代 信息技术水平之下人们追求的信息资源共享所应当达到的境界还相距甚远。
以文献计量单元为基础的知识计量与评价,主要是通过对文献信息流的分布 规律 (如文献量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文献主题分布(如词频统计分析、内容分析、结构分析、关联分析等)和引文分析(如被引量和被引率等),用文献的数量与质量来间接反映知识量和知识的价值。但由于文献量与知识量并不等同,文献计量单元和知识计量单元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计量单位,所以很难用文献量来准确反映知识量。
同时,也因为文献的价值主要在学术价值、科学价值、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上,无法用文献本身的价值来准确衡量文献中知识的综合价值(学术价值、科学价值、精神价值、社会价值和 经济 价值等)。因为文献是有形的,文献的价值可以通过被使用次数(如被借阅次数、被引用次数)等文献计量指标较为准确地评价,而知识是无形的,也是无价的,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作用的结果也是综合性的,目前还没有科学的方法和指标对知识量和知识的价值进行直接计量与评价。尽管如此,文献计量与评价、科学计量与评价同知识计量与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是同步的,目前还只能通过间接方式来对知识进行计量与评价,文献计量与科学计量方法还是较为有效的用来评价知识量与知识价值的方法之一。
4 信息计量单元及其评价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电子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迅速增长,信息(information)作为一个影响深远的重要概念在全球范围兴起,对各个学科领域的发展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围绕着信息的计量与管理产生了新的知识计量单元,即信息计量单元,也称信息知识单元(在我国还有情报知识单元之称),它是指以文献知识的某些属性特征(包括文献的外形特征信息和内容特征信息)作为知识计量与管理的基本单元。我们通常把一部文献所包含的完整信息称为文献信息,文献信息主要包括文献外形特征信息(如题名、著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出版地和相关载体特征等)和内容特征信息(如摘要、提要、主题词、关键词、标题、文献中的字、词、句、段、篇幅、 参考 文献等)。信息计量单元的处理通常用信息熵,词频数、篇幅量,数据、信息和情报的比特量、字节量,图像、声音的帧、幅等来表示。
信息计量单元既反映了文献计量单元的基本特征,也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信息计量单元往往通过提炼、加工、组合、转换等过程即可形成知识计量单元。可以说,信息计量单元是联结文献计量单元和知识计量单元的一座桥梁。但信息计量单元既没有克服文献计量单元本身固有的缺陷,也没有实现对信息、知识内容本身计量与管理的目标,因而信息计量单元只是从文献计量单元到知识计量单元发展的一个过渡性的计量单元。传统的信息服务只提供文献的信息或作为知识素材的文献,并没有揭示文献中的知识链。人们获取的只是文献数据信息本身,并不是知识。比如人们看到了题录摘要,从中未必可以看到知识。即使读完了一次文献,也许仍不能准确了解其中的知识所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以及信息经济的产生,信息、情报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信息计量学、情报计量学随即兴起。但信息、情报的直接计量与评价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因为在计量和评价中如果无法有效确定信息单元和情报单元,就无法实现对信息、情报进行直接计量与评价,也只能通过间接方式进行。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情报的价值同知识的价值一样,也是无形和无价的,而且具有多变性。所以早期的信息计量、情报计量与评价也主要是通过对信息、情报载体(如以各种 文献 、信息情报产品的计量与评价为基础)的计量来间接完成的。到后来,随着信息技术手段日益提高,对信息量的测度与评价不断精确化(如信息熵、比特量、字节量等),但对信息价值的测度与评价仍只能间接完成(如通过对信息产品价值、信息产业、信息 经济 等的测度与评价)。尽管信息、情报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但它们在本质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对信息、情报的计量与评价能有效地运用到对知识的计量与评价上。只是目前对信息、情报的准确计量与评价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信息计量单元之间也不是独立的,同样也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关系。信息计量单元之间可以通过词频反映其在文献知识单元乃至整个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程度,通过主题关联发现信息计量单元之间的学科关系、主题结构、关联程度(如主题词或关键词共现频次),通过信息计量单元的不同组合还能发现新的知识计量单元(如主题词或关键词链及其 网络 )。
以文献计量单元和信息计量单元为基础的知识组织与管理或只停留在以整篇文献或文献信息为单元,选取若干主题词,没有分离出构成知识的最小单位——知识元;或采用引文索引,但没有建立知识元之间的直接联系;或只是采用文本知识发现提供文献中精细的信息和多篇关联的信息,但输出的仍是文献,难以提供脱离原始文献的独立知识元。文献检索和信息检索只能通过间接地获取文献再获取知识。
5 知识计量单元及其评价
知识单元,也称知识的内容单元,是指在知识管理中用来处理知识的最小的、不可分割的、独立的基本单元。知识单元主要用主题知识单元、关键词知识单元、知识元、知识单元、知识基因、知识因子、知识项、知识本体、知识概念、概念地图等来表示,目前主要用知识元来表示。
知识元是指文献中相对独立的、表征知识点的一个元素,它可以是一段文字、一幅图表、一个公式、一章或一节、一段动画、一个程序等。知识元也往往直指知识产品 (图书、 论文 、专利等)中的概念、论点(观点)、论据 (数据、资料)、论证(方法、模型)、结论等知识核心和知识创新点,也可称为元知识,知识元的粒度没有十分明确的规定,是知识管理、知识计量与知识评价的最小的基本单元,由不能再分割的框架结构来表示。元知识为不可再分的知识,元知识是我们进行知识检索的依据,某一具体的元知识我们称它为知识元[2-8]。同时,知识元之间也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之间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关系。因此,基于知识单元和知识元的知识管理不仅研究知识元的数量、质量和价值等特征,还要研究知识元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包括关系链和关系网络)。
知识元是具有独立的确定意义且不可再分的一个知识单元,在不同的应用中,对知识元的描述是不同的。知识元不仅可以直接表述知识的内容,也可以通过文献单元和信息单元将使用这一知识元的文献关联起来,将大量不断更新、不断出现的知识元建成知识元数据库,将会产生各种知识内容之间的内在网络化关联,体现出各学科专业交叉渗透的关系特征。
文献[3]将知识元分成两大类型:①描述型,包括信息报道型,名词解释型,数值型,问题描述型,文献引证型。②过程型,包括步骤型,方法型,定义型,原理型,经验型等。也可分为理论与方法知识元、事实型知识元和数值型知识元。而文献[17]将知识元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概念类知识元,是对事物性质、事物变化 规律 的认识。如“杠杆平衡”是一个概念。②原理类知识元,是对事物性质、事物变化规律的认识。如“杠杆平衡原理”是一个原理。③方法类知识元,解决同样的问题,方法可以多样,方法类知识元是指分析、解决问题的某种确定的方法。如“因式分解法”有配方法、十字相乘法、求根法等。④事实类知识元,反映一个事实。如 历史 事件、地理现象、社会现象等。⑤陈述类知识元,是用来表述两者之间的关系或为了表达某个观点。如生物学的基本特征、细胞中的种类和含量等。⑥数值类知识元,是用来表述对象或过程的数量特征和关系。如 工业 总
产值、 gdp、变化量、变化率等。⑦模型类知识元,用来描述事物或对象的数学或图形模型。如统计模型、dna双螺旋结构等。
从“知识元”层面研究知识计量与管理,揭示单篇文献个体中的“知识元”信息与某领域共性中的“知识结构”的链接关系,从而找出信息与知识的导航链接的普遍规律,为用户提供直接获取有效知识元而不是大量文献的有效方法。因此,知识元计量与管理是知识管理的起点。知识检索是在知识结构中获取知识的过程,用户可以通过知识单元间接地获取知识,更可以通过知识元直接获取知识[2-3]。
尽管在现有的一些 文献 中提出了“知识元”的概念及其在知识组织与管理中的操作方式,确实是突破了以往知识组织与管理的模式,但在知识单元和知识元的处理上还存在大量的问题。首先,目前所提出的“知识元”这一概念是抽象的、不确定的,即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还不能清楚地界定。其次,虽然在许多文献中已经对知识元的结构描述颇具特色,较为清楚,但知识元的长度、来源、识别、组合等依旧十分模糊,导致在知识元标引、组织、存储、检索、利用等方面尚不具有可操作性,特别是 计算 机自动处理。第三,知识元的基本构成单元还是要以字、词、句、段、全文中的主题知识概念等为基础。仍然不能脱离文献单元和信息单元,也就是说,知识元应该是一个最小的表达一个完整知识概念的独立单元,它最终还是由一个或多个主题词、关键词等组合而成。因此,对知识元的明确界定、知识元的有效提取和对知识元的可操作性是目前仍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最后,由于知识组织和管理的惯性,以知识元为知识单元的知识组织与管理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首先面临着人们习惯的挑战。我们在知识的组织与管理上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方法和体系,在技术上也得到了有效实现,正趋于完善。人们在思维、学习、知识获取、知识生产和知识利用等方面已经习惯于以文献单元为中心,在知识的组织与管理上也已经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毫无疑问,要打破这种现存的、完善的知识组织体系,在知识管理和利用习惯、观念以及社会成本上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可以说,知识单元的 发展 不仅面临着本身的缺陷和瓶颈,还要解决和克服来自知识利用习惯和社会成本等方面的压力。
6 结束语
知识管理、知识计量与知识服务要把文献知识和信息转化为可用知识,为用户提供知识产品和服务,首先要依赖于实现对知识内容的加工处理。知识的内容加工处理先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知识单元的表达和组织,从物理层次的文献单元向认知层次的知识单元转换;另一个是知识的内容计量从语法层次向语义层次转换。从知识标引的阶段开始,把知识分解为最小独立的“知识元”,建立以知识元为计量单位的“知识元自由集成系统”,是实现知识组织和管理的本质和关键[4]。
知识单元的组织与管理离不开对文献计量单元和信息计量单元的处理。知识元、知识单元、知识结构都以文献单元和信息单元的方式表现,文献单元、信息单元转换为知识单元是实现知识组织与管理的关键。深入研究文献单元、信息单元的结构与内容特征,如何用文献单元和信息单元所包含的内容特征及其关系等为基础来分析和表达知识元,从文献单元和信息计量单元中有效识别和提取知识单元仍然是今后长时间内要研究的核心问题。此外,还需要借助于 现代 知识管理技术,利用知识管理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将知识元和知识单元的智能化管理向前推进,真正地实现知识元和知识单元的集成、综合、推理与自由管理,达到知识自由组合、高效创新的目标。
【 参考 文献】
[1] 温有奎.基于知识元语义网格平台的知识发现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4):4-7
[2] 温有奎,徐国华.知识元链接理论[j].情报学报,2003(6):666-671
[3] 温有奎,赖伯年.网格技术将推动知识管理革命[j].情报学报,2004(1):125-129
[4] 曾民族.向知识标引进军——阅读《知识元挖掘》的体会[j].情报学报,2006(2)
[5] 朱庆华.《知识元挖掘》评介——兼议情报学的理论研究[j].情报 科学 ,2006(12)
[6] 温有奎,等.基于创新点的知识元挖掘[j].情报学报,2005(6):663-669
[7] 温有奎.基于知识元的文本知识标引[j].情报学报,2006(3):282-289
文献计量学论文范文8
本文通过采用文献统计与分析的方法对我系教师数学研究论文所附引文进行统计与分析,旨在友映数学文献引文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我系的特点,分析其吸收文献的习惯、规律与能力,以及我系数学文献的供求情况,并从侧面了解我系的科研进程,从而为定量研究数学文献的积累与服务提供某些数字依据。
一、论文与引文数量统计与分析
本文统计的论文是我系教师自1981年至1993年13年间发表的论文。在这13年里,我系教师共发表数学论文237篇,其中有40篇由于所载期刊未能找到,所以只对其中197篇数学论文所附的引文进行了统计与分析。197篇论文共附引文945条(其中有17篇未附引文,占8.6%,附引文最多的达52条),平均每篇论文引文量4.8条,这个数字和国际数学论文平均引文量11.7条相比无疑是太低了,就是和国内的核心数学期刊1987年发表的数学论文平均引文量9.04条相比也是过低。这说明我系教师平均吸收文献的广博程度较低,其原因是科研人员掌握情报理论不够,文献检索能力低造成的园此,今后一个时期内,重要的伐务是提高我系广大教师利用情报的能力和文献检索技能。
表1我系教师数学:
从“表1”可以看出:我系教师的论文量是逐步增长的,这说明我系的科研成果不断增大。
二、引文语种统计分析
考察引文语种分布情况,可以分析出科学研究工作与其他国家的交流程度,以及科学研究工作者掌握和利用不同语种文献的能力。为了进行对比分析,笔者对我系教师数学论文所附的945条引文的语种进行统计,并将统计的结果与美国《数学评论》1987年收录的文献语种分布情况进行了比较。这是因为该刊为世界三大数学文献之一,收录数学文献范围较广,且被评文献学术水平较高,因而其语种分布基本上可以反映世界上数学文献分布状祝。统计结果见“表2”(徘在22页)。
从“表2”中可以看出,我系教师引用英文文献最多,与《数学评论》语种分布一致,这一点是比较合理的。这说明我系教师有一定的外语水平,而且大部分精通英语。其次是中文文献被引用较多,这主要:黝卫团为中文是我们的母语,用起来比较方便,另一个原因是中文文献周期较短,情报传建较悔但对俄文文献引用却太少,仅占2.2%,而美国《数学评论》的俄文数学文献收集量仅次子英文文献收集量,居第二位。我们知道,前苏联在数学方面的研究水平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而且业文数学文献的收藏很受许多国家的重视,就是我国俄文数学文献的收藏也很可观。为什么我系教师引用俄文文献少?究其原因,主要是语言障碍所经,现在的青年教师全部是学的英语,而他们是我系教学和科研的主力,另外一个原因是,我系资料室每年订的外文期刊有95%以上是英语的,俄文数学杂志仅几种,这无疑是一大损失,今后应加强俄语的学习和文献的收藏。
三、引文文献类型统计与分析
我们将文献类型分为期刊、图书和其他(包括内部资料、会议论文等)三大类型,从中分析出数学文献源的主要载体。统计的结果是:945条引文分别分布在期刊上的549条、分布在图书上的357条,其他39条引文分布在内部资料和会议论文上。三种文献载体所占比重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1)期刊是我系教师数学论文引文的主要载体,占58.1%,这主要是因为期刊作为文献载体具有既快又新的特点,这也符合世界范围内文献载体期刊大约占总文献源三分之二的特点。(2)图书是我系数学文献源第二大载体,占l邝略强。书本作为文献载体虽然没有期刊快新的特点,但书本上的文献内容一般比较专深,系统全面,观点成熟。(3)内部资料占一定的比例,但比例不大。内部资料内容更较新颖,专业针对性较强,它包含了大量可贵的“零次文献”,是专业图书馆、资料室皮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由于内部资料的观点尚不成熟,未得到公认,且检索较难,所以目前发表的科研论文中一般引用较少,这一点有碍于及时了解某些科学领域中新的发展动向和某些研究成果的首次交流与探讨。
由于期刊文献被引用较多,在此对其具体被引用情况专做一次统计分析。统计结果表明,被引用的549条期刊引文共涉及中、外文杂志95种,其中有84种可以在我系资料室查到(占88.4%),这说明我系资料室皮藏状况良好。另外,据统计有25种杂志被利用频数较高,其中中文12种,英文13种。这25种杂志共载引文303条,占期刊引文总数的55.2%。因此,这25种杂志是我系的核心期刊,资料室应注意收藏、积累和管理,以及这些期刊所载情报信息的传递工作。
12种中文期科是:(1)科学通报,(2)数学学报,(3)数学进展,(4)数学研究与评论;(5)应用数学,(6)数学的实践与认识,(7)应用数学和力学;(8)数学年刊,(9)应用数学学报;(10)计算数学,(11)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2)力学学报。13种外文期刊是:(i)J.Math.Anal。Appl。(2)FuzzySetsSyste(3)J。Fun-et.Anal.(4)Proe.Amer.Math,Soe,(5)J.Math,Soe,Japan(6)M尽th、Ann.(7)Bull.A犯er.Math.Soe.(8)PaeifieJ.Math.(9)BUSEFAL(10)Proe.LondonMath.Soe.(11)Trans.Amer.Math.Soe.(12)LinearAlgebraAPPI.(13)Amer.Math。Monthly。
四、自引率统计与分析
论文后面所列的参考文献中出现了作者本人的文献,这种现象叫自引。著名科学家都有其连续积累的科学成果,他们的研究方面往往是持续稳定的,因此他们必然也要继承和发展自己的成果。在一定意义上讲,自引频率大正是有成就的科学家撰写论文的重要而突出的特征。
在我系教师所发表的197篇数学论文中,出现自引现象的有87篇,其中以模糊数学专业方向自引率最高,这说明我系教师在模糊数学研究方面有较强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五、引文年代统计与分析
分析引文年代分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学文献的老化及其使用寿命。图书资料人员掌握文献自正式产生到被利用这一过程中时间上的规律,可以更有效地提高文献的利用率和保证重点文献的收藏。
“表4”是我系教师数学论文引文被引年代分布情况一览表。为了便于观察引文年代的变化情况,我们把我系教师发表的数学论文分为两部分,即1981~1988年、1989~1993年两个阶段。由“表4”可以看出:(1)80年代和70年代的期刊是我系教师利用的重点,引文共422条,占期刊引文总数549的76.86%;〔2)从60年代到90年代共有引文531条,占期刊引文总数的96.72%,60年代以前的引文仅18条,只占3.27%,(3)从表中可以看出,80年代的外文引文载体主要是70年代的外文期刊,进入90年代后,外文引文载体则是80年代的外文期刊,而中文引文载体则是以本年代的中文期刊为主,这和世界公认的外文文献半衰期为10年、中文文献半衰期为6年几乎一致。
六、结论
(一)从我系教师数学情况表中可以看出,我系的科研成果在逐年增多,因此对于数学文献的需求量亦会随之增大,作为数学情报资料工作者应充分估计到这个趋势。
(二)平均引文率低,说明我系教师吸收文献的能力低,所以增强广大教师的情报意识,提高文献检索与利用能力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三)提高我系教师俄文文献的吸收能力,克服利用外文文献的单一性。
(四)我系数学论文引文源以期刊为主,应当注重期刊的积累,特别是25种核心期刊的积累。
文献计量学论文范文9
摘要:以SCI期刊引用报告JCR最新网络版作为数据源,统计分析了2011年SCI收录科技期刊文献在国家与地区分布、学科
>> 论科技期刊载文信息的统计分析 厦门地区被SCI收录医药论文统计分析 《科技与经济》文献计量与研究热点统计分析 基于CNKI收录统计分析 2003~2012年SCI收录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术论文的统计分析 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SCI—E收录论文统计分析及政策建议 教代会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在中国:期刊文献统计分析 云计算研究的文献统计分析与热点分析 近20年乡村旅游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与引文分析 SCI收录的护理学类期刊分析 无锡市妇幼保健院近五年发表SCI收录论文统计分析 2000~2010年中国旅游研究国外期刊文献统计分析初步 关于三种中等化学教学类期刊微型化学实验研究的文献统计分析 内部控制研究文献统计分析 电子病历系统研究文献统计分析 档案工作模式研究文献统计分析 社区管理研究文献统计分析 复式教学研究:期刊论文的统计分析 档案工作“有法必依”期刊文献计量统计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王学勤,章蕾,潘继进,等. SCI收录中国期刊的统计分析与研究[J].现代情报,2005,(10):158-162.
[3]付晓霞,游苏宁,李贵存. 从2000—2009年我国在SCI收录期刊发表的论文数据看SCI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影响[J]. 编辑学报,2011,23(3):209-214.
[4]赵宏铭,魏颖. SCI分析工具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以肿瘤免疫基因治疗技术为例[J].中国索引,2007,(2):18-21.
[5]Zhang Y. Analysis of Moxibustion Reports Published in Journals of Science Citation Index in Recent 5 Years [J].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2012,(4):243-247.
[6]田德桥, 郑涛. SCI收录生物安全相关论文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9,(5):69-71.
[7]ISI. 2011-2012年SCI影响因子[EB/OL].(2012-08-22)[2012-10-12].http://.cn/index.php?page=sci_journals.
[8]王国龙, 李佩. SCI源期刊概述[J].中国索引,2003,1(3):19-24.
文献计量学论文范文10
关键词:《艺术百家》;学术影响力;网络传播;引证;被转载情况
中图分类号:G237.5文献标识码:A
A Research on the Academic Influence of Hundred Schools in Arts
LU Hu
《艺术百家》是江苏省文化厅主管、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主办的艺术类综合性中文核心期刊,发行渠道广泛,在国际、国内学界和同行业中拥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声誉,本文根据中国知网的科学文献计量评价平台和引文数据库2003-2009年的有关数据,结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期刊信息检索中心的资料,运用文献计量学的分析方法,分析《艺术百家》的网络传播、引证和被转载情况,以定量分析该刊的学术影响力。
一、网络传播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2005-2008年《艺术百家》在纸本发行无大变动的情况下,网络下载频次增长了近4倍,这显示了网络传播的巨大威力。网络传播使《艺术百家》突破了地域的限制,传播范围覆盖除南极洲以外的六大洲(表1)。
当然,由于语言和文化的限制,《艺术百家》主要的读者还在汉语文化圈内。表2显示《艺术百家》的主要读者是在中国大陆和港台。
从表3中国大陆各地下载量对比中可以发现,《艺术百家》在北京、江苏、广东、湖北四地的下载量比较大,主要因为这四地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高校云集,《艺术百家》应加强在这四地的宣传、推广工作,同时挖掘山东、上海、四川、陕西等地的读者潜力,扩大读者范围。
从表4被访问学科下载量对比表中可以看出,戏剧影视类是《艺术百家》下载量最多的学科,这与学术界公认的《艺术百家》是戏剧类权威期刊的观点一致,《艺术百家》被遴选为戏剧类中文核心期刊有着文献计量学的依据。
从表5可以看出,《艺术百家》影响力大的文章主要属于其优势学科戏剧影视类。
二、引证分析
1.引文分析
引文情况是从期刊的文后参考文献统计中得出的,而参考文献反映了作者在学术论文创作过程中吸收或利用早期研究者的概念、方法、技术等方面的情况。从图2可以看出,《艺术百家》2004-2007年的引文量变化不大,但2008年的引文量上升较快,根据《艺术百家》各年的载文情况可以发现,2004-2007年每篇文章平均不到1个参考文献。翻阅其纸本期刊可以发现,2008年之前的各期引文极少,有的甚至没有参考文献,2008年该刊注重学术规范,参考文献比较齐全,引文量回归到比较正常的数值。
从图3可以看出,《艺术百家》被引用量逐年上升,显示其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强。
2.各类引证指标分析
(1)从表6可以看出,近年来,《艺术百家》载文量较大,反映其内容不断丰富,体现了核心期刊信息集中度高的特点,对于读者而言,可以以较低的成本(时间、金钱等)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2)影响因子。影响因子(IF2)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传统期刊评价指标,也是SCI、EI、CSSCI的国际通行指标依据。此项指标是《艺术百家》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与《艺术百家》前两年发表的论文总数之比。一般说来,影响因子越大,期刊整体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作用也越大。根据表格内的数据分析,《艺术百家》近五年影响因子上升6.52倍,较上一年度(2008-2009)变化倍数为1.8。根据变化分析,《艺术百家》整体学术影响力迅速跃升,特别是在近一两年内,正逐步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
(3)基金论文比。基金论文比指期刊中,各类基金资助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这是衡量期刊论文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从表6可以看出,近年来,《艺术百家》的基金论文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反映其学术水平不断进步。从表7可以看出,在《艺术百家》刊载的各类基金论文中,国家社科基金论文被引频次最高,应当加强该类论文的约稿力度。
(4)总引用频次指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这反映了期刊的长期影响力。从表6可以看出该刊的长期影响力在显著上升。在载文量变化不大的前提下,总引用频次的迅速增加反映了该刊学术影响力的快速扩大。
(5)他引总引比指期刊所发表的文章被其他期刊引用的比例。这个比值低则说明期刊的自引率高,根据文献计量学的理论,不能低于80%。从表6中可以看出,《艺术百家》很少
三、被转载情况分析
有自引,但也说明其论文的关联度较弱。
(6)即年指标和Web即年下载率。即年指标又称当年指数,指某期刊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次数除以该期刊当年发表的论文数。Web即年下载率指某期刊统计当年出版并被全文下载的篇次与当年出版并上网的文献数之比。这两项指标反映了期刊的时效性,从表6中可以看出,《艺术百家》的时效性不强,但趋势是在上升。
学术期刊所刊载论文被其他报刊的转载情况是反映该刊学术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期
刊信息检索中心提供的资料来看(图4)(2009年被转载情况为截止目前的不完全统计),《艺术百家》近几年发展迅猛,学术影响力迅速扩大。
图4非常清晰地表明,《艺术百家》学术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始于2007年,由于《艺术百家》载文量较大,根据该刊近年来发展势头可以判断,该刊被转载量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四、结语
根据以上对《艺术百家》的定量分析可以看出,该刊近年来网络传播中的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拓展,各项引证指标均不同程度地上升,被转载情况良好,发展势头迅猛,反映了该刊在编辑队伍、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在读者的有力支持下,办刊质量不断提高,其信息传递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不断增强。当然,在参考文献的规范著录和基金论文的刊发方面,该刊仍需努力;毕竟,打造顶级的精品期刊非一日之功。(责任编辑:高笑云)
参考文献:
文献计量学论文范文11
1.指导教师职责如下:
(1)编写具有统一格式的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经教学院长(主任)审核后,提前发给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任务书格式见附表).
(2)提前做好毕业论文(设计)的预做或相关资料准备工作,规划所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安排.
(3)根据课题对学生应完成的文献检索,外文资料翻译,设计的技术线路,经济分析或实验研究分析或实验数据,撰写设计说明书或论文等提出明确的要求.
(4)指导教师既要采取启发引导和介绍参考资料等方式对学生作实质性的指导,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不包办代替,也不放任自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应贯穿于毕业论文(设计)的全过程.
(5)指导教师应及时掌握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进度和质量,注意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工作能力,对学生的工作态度,出勤情况,守纪状况作出详细记录,作为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的参考依据.
(6)停课期间,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检查和答疑的时间要求每周不少于2次,每次对每名学生指导不少于2学时.
(7)指导教师应认真审核学生完成的毕业论文(设计),准确,及时,客观地写出评语,按成绩评定的有关规定评定成绩.
2.表格有关要求
《河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见附件3),表中须填写内容要求打印.《河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表》和《河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申请评阅意见表》一律用钢笔或水笔填写,填写时要求书面整洁,规范.
3.毕业论文要求及格式见附件1
附件1
河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编写规定
为使我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更规范化,标准化,现就我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编写规定如下:
一,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
(一)毕业论文(设计)资料袋内容:
1,毕业论文(设计)文本
毕业论文(设计)封面;
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毕业论文(设计)中,英文摘要;
前言;
毕业论文(设计)正文;
参考文献;
致谢;
2,河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申请及评阅意见表
3,河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表
(二)对以上内容的要求
1,封面:封面由学校统一制定,内容包括:学号,论文(设计)题目,专业,班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姓名;
2,任务书:内容包括论文(设计)题目,学生所在院系,所学专业,班级,姓名,指导教师姓名,研究方向,论文(设计)的主要任务及目标,主要内容,基本要求,主要参考文献,进度安排等;
3,摘要:内容主要介绍所研究的课题内容,提出主要结论及创新之处,中文摘要一般为200字左右,英文摘要一般为250个实词左右,中,英文摘要均要有关键词(3-6个);,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4,毕业论文(设计)正文要求:论点正确,逻辑性强,文理通顺,层次分明,表达确切.把实践结果上升到理论认识或应用理论的高度,最终解决实际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要求设计图纸上的各项内容符合制图标准:结构合理,视图正确,尺寸齐全,图表完备.毕业论文(设计)的图纸尽量利用计算机打印,绘制;
5,参考文献:学生查阅资料的方式可从检索期刊文献上查阅,亦可采用检索期刊文献查阅与网上查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根据学科特点,每篇论文至少要查阅5篇以上的外文原文资料;
6,优秀论文简介:被收录到校优秀毕业论文选编的论文,必须完成约1000汉字的简介,包括课题来源,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和过程的概括性叙述,主要结果结论等.一般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非公知或非通用的符号和术语.
(三)毕业论文(设计)完成后按本要求的第一条第(一)项"毕业论文(设计)资料袋的内容"的顺序排列好,装入毕业论文(设计)资料袋中.毕业论文(设计)资料袋由学校统一发放,资料袋封面内容包括:编号,密级,论文(设计)题目,院系,专业,班级,学生,指导教师等项.
注:资料袋编号为12位,其含义是:第1,2位为本届号,第3,4位为院系编号,第5,6位为专业编号,第7,8位为班级编号,第9-12位为学生编号.如:编号为:030401010085,表示2003届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一班第八十五位学生.各院系及专业编码附后.
(四)毕业论文(设计)字数要求在5000字以上.
(五)对于纯软件类课题,软件文档要齐全,包括有效程序软盘和源程序清单,软件设计说明书,软件使用说明书,软件测试分析报告,项目开发总结等内容.
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打印格式
(一)毕业论文(设计)尽量按规定格式用计算机打印,纸张大小一律使用A4复印纸.
(二)毕业论文(设计)资料袋
资料袋统一使用学校提供的毕业论文(设计)资料袋,填写袋面时,各项内容要齐全,不得漏项.
(三)封面
封面使用学校统一提供的毕业论文(设计)封面,所有内容要居中.
(四)摘要
中文摘要采用小四号宋体字,英文摘要采用四号"TimeNewRoman"字型.
(五)毕业论文(设计)的规格
1,有关文字内容的要求
正文文字内容字型一律采用宋体,标题用黑体字,章节题目采用小三号字,内容采用小四号字汉字宋体和四号TimesNewRoman英文.
章节题目间,每节题目与正文间空一个标准行.
页面设置为:
单面打印:上2cm,下2cm,左2.5cm,右1.5cm,装订线0.5cm,选择"不对称页边距",页眉1.2cm,页脚1.5cm.
页眉设置为:居中,以小5号字宋体键入"河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页脚设置为:插入页码,居右.格式可根据全文一次打印输出,或章节分别输出具体设置.
正文选择格式段落为:1.5倍行距,段前,段后均为0磅.标题可适当选择加宽,如设置为:段前,段后均为3磅.
应尽可能利用计算机整理,打印论文.若手写,必须用方格稿纸(特殊专业例外)以钢笔整齐书写.
2,毕业论文(设计)正文章节序号
均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最多为4级,(如:11.1……1.1.1.1),之后先以括号为序,如(1),(2)…;再以圈圈为序,如①,②….
根据学科特点也可采用五级编号顺序.(如:一,(一)1.(1)①)
3,毕业论文(设计)的公式,图与表
公式号以与正文相统一的编号,如(2·4)表示第2部分的第4个公式.
公式应尽量采用公式编辑应用程序输入,选择默认格式,公式号右对齐,公式调整至居中.
图与表也以与正文相统一的编号,如图3·5表示第3部分的第5幅图.
图与表应有相应的名称,如"实验系统流程示意图"等.
图与表应设置于文章中首次提到处附近.
4,毕业论文(设计)的参考文献
正文引用参考文献处应以方括号标注出.如"…效率可提高25%[14]."表示此结果援引自文献14.
参考文献的编写格式为:
期刊文献的格式:[编号]作者.文章题目名.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图书文献的格式:[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
会议文献的格式:[编号]作者.文章题目名.会议名(论文集),年份,会议地点,卷号,页码.
附件3
河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论文(设计)题目:
院系:专业:班级:学号:
学生:指导教师:研究方向:
1,论文(设计)的主要任务及目标
2,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
3,论文(设计)的基本要求
4,主要参考文献
5,进度安排,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论文(设计)各阶段名称
起止日期
1
2
3
4
文献计量学论文范文12
一、杂志编排审校中的问题
一次文献从编辑流程及方式、审校内容、编排格式等方面均较二次文献有了较大转变,在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编辑自身素质和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1 编辑流程及方式的转变:《国际中医中药杂志》二次文献时主要的工作流程为:选刊、选稿——组稿、翻译——回收、校对——编辑、出版;一次文献的主要工作流程为:来稿登记——送审——退改(退稿)——定稿——编辑加工。编辑工作流程因期刊的转型而发生了较大转变。
2 编辑内容的转变:《国际中医中药杂志》二次文献时以翻译校对为主。突出特点是尊重原文,在不随意改变原文立意的基础上,认真审核翻译稿与原稿内容是否相符,做到内容新颖,文字流畅,简明易懂即可。而一次文献由于所涉及的研究领域较广泛,并且随着各种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飞速发展,已不再是单纯面对纯医学的内容,还包括许多与医学专业相关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内容。为了做好本职工作,编辑在日常工作中就要动态地了解医学各专业发展的前沿,保持医学知识的动态更新。在稿件审校过程中,除了要审核文章选题是否有意义,研究思路和科研设计是否合理,研究结果是否可靠外,还要审核文章内容是否完整,有无缺项等。在确定稿件总体框架合格后,再对文章进行精加工。
3 编排格式的转变:《国际中医中药杂志》在做二次文献时,杂志排版相对简单。改为一次文献后,稿件中除图表内容增多外,作者的署名和工作单位、摘要和关键词、编者按和编后语、统计符号的运用、参考文献的注录格式,致谢等在编排格式上均有严格的规定。转型初期,由于对编排规范不熟悉,经常会在工作中一面看着文章,一面与规范对照,有时还常常因为文章编排上的一些问题反复向中华医学会总编室咨询。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认为,编辑规范的熟悉在杂志转型初期,是仅次于稿件内容审校之外的,耗费精力较大的一部分工作。编辑除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外,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反复认真核对编排规范,不能轻易放过任何一项不确定的内容。
二、稿件内容审校中的问题
二次文献是在一次文献基础上加工整理出来的,所选用的文献质量较高。相对于二次文献来说,一次文献内容因科研水平,论文撰写能力的不同而表现出论文质量参差不齐,编辑要严把稿件的学术质量关,区分哪些内容能发表,哪些不适合发表。
1 论文质量问题:在收录一次文献初期,由于转型时间短,知名度低,多数稿件质量偏低,从而增加了编辑审校工作的难度。常见的质量问题包括:稿件摘要部分的统计数据与正文内容不符;结果中分项统计与总数不符;图表中量和单位使用混乱;全文组别名称未统一等,所有这些均需在后续的编辑加工中予以解决。
2 论文撰写规范的问题:科技论文的撰写应在其科学性和严谨性的基础上遵循特定的格式与规范。目前,我们发现的主要问题包括:①未按规定的格式撰写摘要,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内容出入较大。②摘要中的统计结果只给出P不等式,未注明具体的统计数值。③前言过于简单或缺乏针对性,未交代立题依据、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等。④未交待研究对象的纳入与排除标准,导致无法判定样本的质量;或将临床诊断标准与病例纳入标准相混淆,表述凌乱或含糊不清。⑤临床观察指标未说明检测方法及判定标准。⑥统计学方法使用混乱,未交代统计软件名称或版本,具体的统计数值缺失,或统计学方法选用有误等。⑦讨论内容主题不明,要么写成综述,要么大篇幅论述中医方解或引用大量的中医古文献,再或大量的论述发病机制等。未能真正围绕其研究结果出现的可能原因、机制等展开论述,未交待其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等。作为编辑要善于发现此类问题,协助作者完善论文。
3 退改过程中的问题:在日常的编辑校对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临床经验丰富,基础知识扎实的作者,撰写的论文层次不分明,逻辑不严谨;分段内容不明确,资料和方法不全等,从而未能真正将其研究成果或临床经验展现出来。如何指导作者对所投稿件进行修改与完善,稿件的退改建议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在稿件退改前,我们会认真细读审稿专家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再次通读全文,综合提出尽可能详尽的修改建议和具体要求。
4 学术导向的问题:编辑工作并非限于文字、标点的加工,图表、参考文献的整理等,还存在舆论导向和学术导向的问题。中华医学会在每一年的编辑培训中,也无一例外地都会谈到这个问题。因此,我们对于国家领土的用名、用词、用法及中国地图的使用等会慎之又慎,避免出现舆论导向问题。学术导向则表现为抢“新”和争先发表最新的重大成果,选择并及时组织报道有重大和突出前景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以引导学科的发展。编辑只有对本专业的研究现状和进展有充分的了解和全面的认识,才能恰当的处理来稿,避免学术误导。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