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期假说理论解读(关键期假说与敏感期假说)

2024-04-27 10:26: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关键期假说理论解读(关键期假说与敏感期假说),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键期假说理论解读

关键期假说至今仍然有争议,所以不能绝对说是被证实或证伪了。从意识到到运用上的意义更重要 。

关键期假说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CPH)

概况

关键期(Critical Period),是指在人生发展的某个特定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可以在没有外部干预、不需要教授的条件下,轻松、快速地学习一门语言(Fromkin &Rodman,1983)。

提出

Singleton在《关于语言获得的介绍》中,对年龄因素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作了评论,他认为孩子在学习第二语言初期比大人成绩更好,这一观点得到了普遍认可。

早在1950年,Penfield提出对最佳第二语言学习年龄的看法,他指出如果在10岁或14岁之前,孩子与讲第二、甚至第三语言的那些人交往,他能以一种学习第一语言(母语)的方法不用费很大力气学会两种或三种语言。

1970年,Lenneberg(列尼博格)在《语言的生物学基础》中提出语言获得的最佳时期:语言发展如此迅速是按照一张明确的时间表有明确的发展过程,而关键期大约从2岁开始延长到12岁结束,这是从神经生理角度解释的。在这一时期,人的大脑既灵活又具弹性,大脑中的语言功能尚未侧化移至左半球,整个大脑参与语言学习,因此在这个阶段可以轻松自然地吸收新的语言信息。

Lenneberg最初研究父母是聋哑人的孩子第一语言的获得情况,后来才转向对第二语言获得中的外国口音的研究,目的是为了阐明语言的发展通常在12、13岁后结束,即在青春期开始后结束。

他指出外国口音和开始学习第二语言之间的一种关系:4岁-12岁孩子的目标语发音不带外国口音,并且在此期间这一能力没有明显的下降。然而在青春期开始后,大约12岁的孩子开始学习目标语就会带有外国口音。

Lenneberg关于语言获得存在关键期的观点对于第二语言获得的研究是一个转折点。支持关键期存在和反对关键期存在的研究者之间一直存在争论,在上世纪末又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潮。

1996年,国际应用语言学学会由Birdsong教授主持在芬兰召开“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研究的新视角”学术研讨会。赞成派以Johnson&Newport、Eubank&Gregg、Hurford&Kirby、Patkowski、Weber-Fox&Neville等为代表,反对派以Bialystok、Bongaerts、Flege、Major、Snow & Hoefnagel-Hohle等为代表,其中反对派占据上风。

支持关键期假说的代表性研究

支持派Johnson & Newport在证实关键期假说时,又引入了两个二级假设(对Lenneberg关键期的模式在第一语言获得中作出两点解释)——

(1) 练习假说

一言以蔽之:语言学习能力必须不断使用,否则就会丧失。

在生命早期,人有一种较高的语言获得能力。如果该能力在此时没有得到训练,它将消失或由于人的成熟而下降;如果能力得到训练,进一步学习语言的能力将在整个生命期间保持完整。这个假说可解释关于某些人外语学习的趣闻轶事:他们很早开始学习语言,直到成年仍然能够成功地学习新的语言(Birdsong,1999)。

Bever(1981)对此的解释:言语生成和言语知觉两个系统必须协同工作,才能保证特定语言结构的习得。如果语言学习活动不能一直持续下去,两个系统逐渐分离,结果知觉能力远远超过生成能力,因为心理语法在正常情况下是两者之间的中介,但此时失去作用。然而,在连续使用条件下,心理语法未丧失其作用,生成与知觉没有脱节。

(2) 成熟假说

一言以蔽之:高级认知能力会阻碍(模块化?)的语言学习任务。

Newport(1990)认为,认知不成熟对语言学习是有利的。与成熟相伴随的学习能力,在某个阶段内,有一个高峰,超过此阶段,则开始衰退。儿童短时记忆容量小,最初只能从语言输入中提取几个词素。在加工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儿童比成人更成功,因为成人记忆容量虽然增大了,允许他们从输入中提取更多的信息,但同时面临另一个更棘手的问题:必须同时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普遍语法和适用于各个领域的高级认知能力并存,两者相互竞争,结果后者获胜。成熟的适用于各个领域的认知能力不适合于模块化的语言学习任务,因此第二语言习得通常会失败。

(3) 设计实验/验证过程

为查明练习假说还是成熟假说对第二语言获得有影响,Johnson & Newport调查了46个3岁到39岁的中国人和韩国人在美国接受的一项语法和词法测试。

被试:在目标语国家至少接触5年的英语,在测试之前在美国连续生活3年。

在第二语言语法的获得中,年龄和语言能力有着紧密的关系,其结果与成熟假说的结论是一致的:越早学习第二语言的被试,其成绩就越接近本族语者,且由于成熟的作用被试的成绩逐渐下降。

3-7岁的人像英语本族语者一样完成任务。7岁之后到青春期之间的人,成绩逐渐下降。11-15岁的得分与8-10岁的得分相比又是逐渐下降的。17-39岁的成绩最差。

总体上,除年龄外,其他因素(学习动机、接触英语的数量和质量、第一语言的影响等)都不能很好地解释早学者和晚学者之间的差异。

他们由此得出证实假说的结论:在童年期人类有一种获得语言的特殊能力,不管那些语言对他们来说是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

(4) 总结

Johnson & Newport的研究”证实“了第二语言的获得存在关键期,并且证明了成熟假说的预言。

反对关键期假说的代表性实验验证过程

Bongaerts研究了年龄为12岁以后的荷兰人学习英语和法语的语音能力。

被试都是12岁以后开始大量接触目标语。将其分为两组:一组11个被试;另一组9个被试。13个英语本族语者和10个法语本族语者对以上被试进行评价,认为两个学习组中分别大约一半的被试同第二语言本族语者发音一样好。

得出”证伪“结论:第二语言起步晚的学习者成功地掌握目标语语音的研究结果与关键期假说相矛盾。

Birdsong在句法学领域的研究同样得出了起步晚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也能获得成功的结果。

在此基础上,Birdsong主张这些成功的学习者不能被认为仅仅是局外人,因为他们占这些研究样本的5%-20%。

对假设回归到理论解释

关键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的基础是大脑模块化理论,即各种相对独立能力的存在——语言能力是与其他形式的能力相对独立的能力。

关于其存在与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理论家做出了不同的解释——

1)神经语言学、神经科学

2)普遍语法的强势理论

3)成熟理论

4)语言习得进化理论

5)练习假说

6)传统的学习理论

神经语言学、神经科学

a.大脑侧化完成之前,大脑两半球是均势的,存在两个语言区域,左右半球各一个,左半球的用于储存母语,右半球的用于接收第二语言。但是,随着大脑各个组织功能专门化的完成,右脑中功能相对较弱的语言区域消失(詹姆斯,1996;Fromkin&Rodman,1983)。

b.人出生后随着大脑功能的侧化,神经组织失去灵活性,语言学习所必需的某些脑神经组织在关键期后已无法到达。Lenneberg(1967)认为,语言习得是由生物因素所决定的过程。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大致限定在2岁到青春期之间。

普遍语法的强势理论

关键期结束意味着失去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伴随关键期的结束,与语言学习相关的先天策略也可能丧失。用来解释早开始的第一语言习得和晚开始的第二语言习得之间的差异。

弱势理论认为:普遍语法在大脑中仍然存在,但由于种种原因,已为语言学习者所不能激活。成年人第二语言习得中普遍语法恒定的原则没有失去,问题出在第二语言参数的习得上:关键期过后,年龄增大,参数值需重新设置(Birdsong,1999)。

成熟理论

Newport(1990)认为,认知不成熟对语言学习是有利的。与成熟相伴随的学习能力,在某个阶段内,有一个高峰,超过此阶段,则开始衰退。儿童短时记忆容量小,最初只能从语言输入中提取几个词素。在加工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儿童比成人更成功,因为成人记忆容量虽然增大了,允许他们从输入中提取更多的信息,但同时面临另一个更棘手的问题:必须同时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普遍语法和适用于各个领域的高级认知能力并存,两者相互竞争,结果后者获胜。成熟的适用于各个领域的认知能力不适合于模块化的语言学习任务,因此第二语言习得通常会失败。

语言习得进化理论(Evolutionary View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

儿童获得语言后,习得能力自然失去。早期学习语言是为了在一生更长的时期内获得用语言进行交流的益处。因此,虽然人在整个成年期一直都在使用语言,语言学习机制在童年早期就已经完成了其使命(Pinker,1995)。Hurford & Kirby (1999)用进化模式对语言学习机制的解释是:关键期大约在青春期结束时,在这一阶段,促进发展的选择压力降低,发展的动力减弱。

练习假说(Exercise Hypothesis)

语言学习能力必须不断使用,否则就会丧失。可解释关于某些人外语学习的趣闻轶事:他们很早开始学习语言,直到成年仍然能够成功地学习新的语言(Birdsong,1999)。

Bever(1981)对此的解释:言语生成和言语知觉两个系统必须协同工作,才能保证特定语言结构的习得。如果语言学习活动不能一直持续下去,两个系统逐渐分离,结果知觉能力远远超过生成能力,因为心理语法在正常情况下是两者之间的中介,但此时失去作用。然而,在连续使用条件下,心理语法未丧失其作用,生成与知觉没有脱节。

传统的学习理论

一种学习抑制另一种学习。学习是逐步积累和强化输入和输出之间联结的过程。系统输出正确的可能性越大,联结越强。这种学习的不利之处在于:一旦学会便难以“习失(unlearn)”。根据这种理论,为了成功地学习第二语言,新语言的神经表征必须取代以前的语言表征。

小结

1)第一语言习得中,存在一个由生理因素决定的关键期(从出生到关键期),过了这个关键期,语言习得就难以达到正常水平。

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是否存在关键期,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赞同关键期假说的学者,在关键期的起止时间、受影响的语言领域等方面,意见也不相同。

2)关键期假说关注的是语言学习的终极状态,即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研究表明,在青春期之后开始学习外语的人,也有可能达到母语者的水平。但是,必须具有较高的语言学习能力并且经过较长时间的沉浸才能如此。

3)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类学习语言的能力会不断下降。这是语言学习中的年龄效应。年龄效应影响终极状态。开始习得的时候,年龄越小,终极状态越有可能达到母语者水平。但是,这里的年龄指的是到达年龄,不是正式教学开始的年龄。此外,相同条件下,在开始阶段,青少年和成人的习得速度明显快于儿童。

敏感期假说 Sensitive Period Hypothesis(SPH)

提出假设

Oyama认为第二语言语音获得存在一个敏感期的假设。这是她基于1976和1978年分别通过测试60名意大利男性移民的英语感知和发音能力得出的。

两次研究确认说明了被试的讲话能力和理解目标语(英语)的能力与其到达美国时年龄的关系:6-10岁与英语本土人成绩类似;11-15岁、16岁以上与英语母语者成绩不同,11岁之后被试的语音和理解方面的得分降低了,也就是说,越来越不地道了。然而,与关键期假说的预言不同——被试的成绩不是突然地下降。

Oyama指出偏爱“敏感期”这一术语是因为“敏感期”准确地反映了年龄等现象逐渐地、自然地过渡状态,以及这些现象在感受上的敏感变化。

Oyama得出结论:

1、语言的获得与年龄的关系显而易见不是要么全有、要么全无的现象;

2、成年人确实能学会讲新的语言,而且常常讲得非常好。

不论习得的效率仅仅是由于年龄的增长而减退或者是由于功能的退减而使习得过程停止,人都必须借助其他的能力,其效率与成熟的关系不是非常紧密,当然除了年龄小的人以外,其他学习者获得纯正的第二语言似乎是十分困难的。

支持敏感期假说的相关研究

(1) Patkowski的研究

Patkowski总结了关键期和敏感期之间的区别:

“关键期”中“年龄限制”是绝对的。从理论上讲,第一语言的获得是不可能超过关键期的。

“敏感期”中“年龄限制”不是绝对的。成年人获得一门外语的确是可能的,但不可能达到本族语者的程度。

Patkowski观察了67位第一语言是西班牙语、波兰语和汉语的15岁左右到达美国的移民习得句法的情况。结果发现:第二语言的句法习得方面存在一个敏感期,并且要在第二语言中获得地道的句法必须在15岁以前开始学。

(2) Long的研究

认为:在目标语的获得中对于语言能力不同的人来说不仅存在一个敏感期,而且存在几个敏感期。在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获得中均受到敏感期的制约,获得语言的能力不是突然地全部丧失,而是逐渐下降的过程。大多数个体从6岁开始下降,而不是通常所说的从青春期开始下降。

(3) 小结

“关键期”这一术语经常被用于更广泛的意义上,即其中包含敏感期这一概念。为了方便描述,通常只使用“关键期”或“敏感期”中的一个术语。虽然Long & Oyama对语言学习的敏感期特点的描述更准确地反映出小孩和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的不同,但是“关键期”和“关键期假说”这两个术语在文献中使用的比“敏感期”这个术语要多。

两个假说的异同 Resolve the conflicts

1.联系

1)无论学习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都有一个“临界期”。语言的学习能力均受机体“成熟阶段”的影响,不同年龄的人,语言学习成绩是不同的。

2)均重点研究年龄因素对获得第二语言的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的影响作用。

3)均强调应该把学习者“最后的成绩”作为研究的前提。

4)均认为开始学习的年龄影响第二语言语音的正确感知。在学习初期,儿童比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语音的速度更快、发音更好。

5)对于第二语言的获得和第二语言的研究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2.区别

1)关键期假说从神经生理角度进行解释,认为12岁以后大脑完成侧化,语言功能完全移至左半球,所以青春期到来后语言的发展已经结束。

敏感期认为:虽然第二语言的学习受机体“成熟程度”的影响,但是语言的获得与年龄的关系显而易见不是要么全有或全无,成年人确实能学会讲新的语言,并且常常讲得非常好。不论学习效率是由于年龄的增长而减退或由于功能减退而使习得过程停止,人都必须借助其他的能力,其效率与成熟的关系不是非常紧密,当然除年龄小的人以外,其他学习者获得纯正的第二语言似乎是十分困难的。

2)关键期假说中的“年龄限制”是绝对的。从理论上讲,第一语言的获得是不可能超过关键期的。

敏感期中的“年龄限制”不是绝对的。成年人获得一门外语的确是可能的,但不可能达到本族语者的程度。

3)关键期假说认为语言的获得存在一个关键期。

敏感期假说认为在第二语言获得中不仅存在一个敏感期,而且不同语言领域存在几个敏感期。

4)关键期假说认为大约从12岁,即青春期开始后,第二语言的语音学习能力明显下降,而在4-12岁的孩子此能力没有明显下降。

敏感期认为第二语言语音获得的能力在6岁之前就已经开始下降。

很多学者认为:与其讨论语言获得是否存在关键期,还不如尽力解释关键期或敏感期存在的根据,即是什么使得儿童和成年人在第二语言获得上存在差别。

参考文献

1.刘振前 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研究述评 当代语言学 2003年第2期

2.于春波 影响第二语言语音获得年龄因素的研究综述 2009年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3.何雅男 化石化现象与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研究 2007年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文秋芳 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年11月第一版

5.D.W.卡罗尔 语言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3月第一版

6.邵俊宗 言语心理引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年7月第一版

7.刘颂浩 第二语言习得导论——对外汉语教学视角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7年12月第一版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