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策划论文

2024-07-12 18:36: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旅游策划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旅游策划论文

第1篇

关键字:城市旅游规划;政治性;科学性

ReflectiononaFewbasicQuestionsofUrbanTourismPlanning

Abstract:Theintegrationofscienceandpoliticsisabasicprincipletobeimplementedincitytourismplan-ningwiththedestinationplanning,targetplanningandobjectiveplanningasitsbasiccharacteristics.

Keywords:Urbantourismplanning;Politicalnature;Scientificnature;

1两种角度认识城市旅游规划

笔者在博士生阶段读的是旅游规划与管理,之间和之后做过多处旅游规划和策划,例如平遥、北京、泰山等地;再之后,先后进入泰安、杭州等城市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就职。因工作关系,直接接触和操作过多处城市旅游规划。笔者发现,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什么是城市旅游规划,它应当包括哪些内容,应当遵守的规划理念等方面,在由旅游部门委托的城市旅游规划和由规划部门委托的城市旅游规划二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和理解上的分歧。

1.1从旅游规划看城市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按照空间尺度,从大到小分为三类:区域旅游规划、城市旅游规划、景区景点规划。区域旅游规划属于宏观尺度,侧重于旅游业的布局分工;景区景点的规划属于微观尺度,侧重于景区的开发,包括景观的配置、道路等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等。而城市旅游规划是属于中观尺度的规划,虽然城市有大有小,但是,规划内容大同小异,既要有宏观上的定位,又要有微观上的建设规划,因而是一种旅游综合规划。

这类城市旅游规划的委托方即甲方往往是旅游主管部门;而乙方即规划编制单位,由于需要把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来研究,需要多种学科的支撑,因此,中标单位往往出身于旅游、地理、文化等学科。

1.2城市规划中的城市旅游规划

城市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城市旅游规划。在这里,城市旅游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而存在。虽然与城市规划一样,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法律性,但其内容十分单一,主要成果是旅游景区(点)在城市中的布局(有的规划还包括了部分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规划内容),以及旅游线路的组织等。显然,这是一个城市的"游览规划"或观光规划,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规划。由于这种背景下的城市旅游规划主要依托在城市规划之中,它的完成单位基本上是城建规划设计单位,而这些单位的技术人员多为城市规划出身,鉴于其学科背景,对旅游产业和文化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同时,规划人员依照1933年的《雅典》提出的城市四大功能(即居住、交通、生产、游憩)来进行空间布局,而游憩不等于旅游,范围比较小,因此,把城市旅游规划做成"游览规划"是在情理之中的。

不过,作为具有法律效应的城市规划,如果城市旅游规划包括过多的不可预测的旅游经济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城市规划的可操作性和权威性。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2城市旅游规划的性质与特征

笔者在做学者时,是作为乙方完成甲方交办的规划任务,主要的着眼点是在学术上是否立得住脚,因而极为重视数据得分析和结论是否经得起推敲;进入旅游主管部门以来,多是作为甲方协助和监督专家组完成旅游规划,因而更多的是从实践的角度去评价一个城市的旅游规划,出发点就变成了规划的实用性、指导性、可操作性和结论的可靠性。根据这几年的实践经验和城市旅游业发展的要求,笔者认为,城市旅游规划的特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目的地规划。其假设是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而不是作为客源地进行的规划。这其中有两层基本含义,第一,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是要满足游客到这座城市之后的旅游需求而进行的规划;因此不必涉及这座城市作为客源地满足市民出游需要的规划。第二,旅游目的地规划决不仅仅是旅游线路和旅游景区的问题,它要涉及到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旅游要素,即城市旅游规划的综合属性。

二是目的性规划。城市旅游发展的目的、方向、指导思想、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等是城市旅游规划的重要内容。例如,上海城市旅游发展规划近期的主要目的是:如何构筑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旅游框架,以及世博会完成后,旅游设施和资源如何可持续利用等;北京考虑的则是迎接2008奥运会,借此提升北京旅游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而杭州则是围绕"旅游业国际化战略"这一目的展开。离开了目的性,城市旅游规划就失去了它的实用性,也就不具备可行性。

三是目标性规划。城市旅游规划作为一个产业规划门类,不可能不涉及旅游业发展目标和指标问题。虽然我国学者完成的诸多城市旅游规划大都进行了指标的测算,但往往是太教条,不具备现实意义,与规划措施也不匹配。例如某大学规划组在给中国东部一个著名旅游城市的规划提出的指标中,在该市2003年接待2800万人的基数上,按照年递增比例,测算出到2020年,年接待规模为2.5亿人次。显然,这是想当然,当一个城市接待达到其最高承受力时,游客还会来吗?这是没有考虑现实中存在着"自疏"效应的结果。所以旅游发展目标既要有战略上的,即城市旅游发展的定位,又要有战术的,即设定发展的指标,但是,这个指标要合理--既要与规划举措相适应--光有目标没有投入,指标的完成是无源之水;又要与城市的承载力相适应。笔者对中国城市的调查显示,住宿往往会成为这个城市接待规模扩张的最后的瓶颈要素,例如苏州,由于星级宾馆数量较少,许多游客只好住在无锡等周边地区。在新加坡则可能是劳动力成为限制要素。

言而总之,城市旅游规划是以特定的经济区域--城市作为对象而编制的,有关旅游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城市这一特定区域内的细化和落实,是旅游业战略性、空间性和有约束力的规划。规划工作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对旅经济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和调节的重要手段。

3城市旅游规划的原则

科学性和政治性相统一,是好的城市旅游规划应当贯串的一个基本原则。

科学性是一名规划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规划科学"也是要掌握的第一要务。但是,作为甲方的城市政府和作为乙方的规划编制单位虽然在大的目标上总体是一致的,但在具体的措施和行动上往往产生矛盾,特别是在环境、资源、土地、文物等的保护与开发方面往往有很深的"鸿沟"。这个时候,规划编制单位就必须坚持真理,通过广泛而深入的"沟通"来消除认识上的消除差距,力图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去说服甲方,坚持科学,避免损失。为达到这一目标,要不惜借用权威人士或社会舆论来迫使当地政府"就范"。另外,我们经常谈到的规划的"前瞻性"应当包含在"科学性"这一范围之内。政治性则是要在方向性、根本性的问题上与当地政府、党委保持统一。由于城市已经成为现代旅游的支撑点,很多城市把旅游当作支柱产业来对待,因此,城市党委和政府对旅游业非常重视和热心,有的领导甚至已经成为这个方面的专家,所谓的"旅游书记"、"旅游市长"层出不穷。他们对这个城市非常熟悉和热爱,战略构思也基本形成,一个规划如果与他们的战略背道而驰,即使是通过评审,也会束之高阁,落入"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俗套,甚至规划是一套,做又是另一套。这种规划既然不具备可操作性,所以是失败的。其实,规划就是一个甲乙双方的思想博弈过程,规划组没有思想是不被甲方看重的,而一旦思想与当地政府完全背离是行不通的,只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借鉴和启发后形成的规划才是成功的。例如,北京大学在做杭州的旅游规划时,按照国际化的要求,听从了西方专家的意见,提出了"大运河"是杭州旅游的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并在媒体上,结果与当地政府培育"西湖"作为核心竞争力的理念相“冲突”,使得规划编制陷入僵局。最终通过多次交流、沟通、论证,科学的提出了分市场的竞争产品概念,即国内市场和日韩、东南亚市场对应西湖,而欧美市场对应"西湖+大运河",圆满解决了这种矛盾。

4城市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

按照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要求,笔者认为,一个好的城市旅游发展规划应当能够解决以下问题(也即它的基本内容):

第一,提出城市旅游发展战略。明确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空间步骤,城市旅游发展的方向、定位等。第二,在对城市旅游资源进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旅游发展的空间结构,合理安排土地利用。第三,通过目标市场分析,提出旅游业发展的目的地营销规划。第四,结合城市规划,提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体系建设框架,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地区等的安排。第五,基于功能和营销为目的的城市旅游形象规划与设计。第六,对现有旅游产品进行提升与改造。第七,制定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包括旅游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旅游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等。

城市旅游规划把城市作为规划对象,而城市的旅游发展对区域产生极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城市越来越成为区域旅游的主导,因此,城市旅游规划要考虑这个城市的个性化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研究和规划:

(1)随着城市居民周末度假、观光休闲需求的增加,城乡结合部和郊区旅游逐步兴起,近远郊旅游可能成为城市旅游的重要补充和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②为保证城市旅游的健康发展,必须把近郊区的旅游功能定位列入城市旅游规划的范围。至于郊区的范围有多大,要视需要而定。(2)城市康体休闲设施越来越成为城市旅游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晚间娱乐活动,成为一个城市品味的关键因素和吸引游客逗留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不可忽视这些传统上不算是城市旅游要素的规划。(3)要注重城市公共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一般认为,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旅游产品,城市本身就是旅游产品。但是,城市要成为旅游产品,措施之一就是在诸多公共项目上进行更新和再创造,在不影响原先功能的基础上,把公共产品直接转化为旅游产品。例如,大学城、特色街、标志性建筑景观、桥梁、海港等。上海88米高的金贸大厦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当然,在进行大厦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了把它建设成为上海城市空中观光的重要设施,自然就可以减少后期改建带来的损失)。把城市景观建筑、城市广场、城市中心(如CBD)和分中心、城市标志性地段、城市雕塑、城市绿化等公建设施转化为旅游资源,既共享了资源,节约了资金--建设新的旅游景点的投入要远比利用原先建筑要节省费用和土地;而且可以提升城市的品味,增加游客的逗留时间。这一点,大连是全国的典范。(4)要对城市的风貌和格局提出建设性意见。城市需要灵魂,这个灵魂就是文化,而文化是地域性的、个性化的,建筑、道路等是城市风格的主要载体,建筑是城市文化的标签。要从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原则出发,对城市的风格做出界定。例如,杭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就要从文化的角度去界定这个城市的建筑风貌--体现东方园林之美的江南水乡风韵,布局疏朗、尺度合宜、色彩淡雅,以宋瓷"鸭蛋青"为基本色调。而浙江湖州提出的"亲山、望水、见塔、知城"理念,也是提升城市魅力的重要途径。而地理或旅游学家所作的城市旅游规划对城市风貌和格局的忽视,显然也是不应该的。另外,城市设施和旅游设施既要体现这个城市的文化个性,又要有"代"的概念,以展现和表征城市的活性。例如饭店的大堂和外立面,饮食、娱乐等场所的建筑和装修,都要渗透这个城市的文脉,既互为背景,又各有千秋。城市旅游规划不可忽视这些背景要素。

关于规划期限,原则上应当与城市规划、区域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一般为10年,其中,近期规划为5年,重大问题和发展远景可以展望到15-20年。

城市旅游规划的文件,一般要包括规划文本,规划编制说明,规划图件以及主要规划研究成果(或专题报告)。

参考文献

[1]崔凤军.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创新与发展[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2]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3]DuncanTyler,YvonneGuerrier,MartinRobertson主编.陶犁,梁坚,杨宏浩译.城市旅游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4]陈传康.城市旅游开发规划研究提纲[J].旅游学刊,1995,(5).

[5]这是笔者借用的一个概念.所谓"自疏效应",是指当一个区域的旅游密度达到一定比例后,潜在旅游者就会通过信息的反馈,选择其它地区游览的现象.如中国的黄金周,如果"五一"黄金周期间这个地区人、满为患,往往"十一"黄金周期间就相对冷淡.

[6]乡村度假是国际上流行的四大主题度假产品之一,其余3个是:海滨度假、山地度假、温泉度假.

第2篇

近十年的发展,泰安的市容市貌、旅游环境、自然资源保护和开发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在2003年全国首次中华名山推选活动中,泰山荣登“中华十大名山”榜首。2006年泰山又获得“世界地质公园”称号。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旅游市场主体分散,造成旅游资源的多头管理,经济效益低;泰山旅游资源时空布局不合理,热点景区、景点在旅游旺季超载严重;泰山景区与周边景区、景点缺乏联系和呼应,各自单打独斗,尚未形成大泰山、大市场、大旅游格局。为实现泰山旅游可持续发展,做大做强泰山旅游业,就应从战略高度加以规划,制定战略对策。

一、通过旅游资源整合,培育、壮大泰山旅游市场主体

泰安旅游市场主体分散,各个都有自己的利益,运作不协调,无法对旅游资源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进行系统、科学的设计、规划。因此,要对泰安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市场运作主体,用经济手段对旅游主体实行统一管理、科学运作,做大做强旅游产业。从泰安旅游企业的现状来看,能够承担起市场主体作用的企业只有泰山旅游集团。

壮大旅游市场主体,做大做强泰安旅游产业,必须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在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及帮助下,实行内联外引,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以泰山旅游集团现有的存量资产及泰山品牌为基础,通过对旅行社、宾馆饭店、交通等旅游资源的整合,壮大市场主体,发挥整体优势,降低交易中的经济成本,实现多元化发展。利用泰山旅游集团的实力和影响力,运用市场和经济手段,促使泰山旅游集团与周边景区(景点)合作,形成战略联盟,共同开发,互惠互利,如实行通票制,盘活旅游资源,提高泰山旅游的实力,彻底改变泰安传统、单一的“泰山旅游”模式,把“泰山旅游”品牌打造成国家级乃至世界级旅游精品品牌,构筑泰安旅游发展新优势,提高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

二、灵活运用价格机制,调整游客空间分布

通过运用灵活的价格机制,调整游客空间分布,减少游客(特别是在旅游旺季)对旅游资源环境的承载力:(1)对旅游人数比较集中的红门入口和天地广场入口,采用高门票价格,而对相对人数较少的桃花峪、天烛峰景区采用相对低价,鼓励游客从这两处进山,减轻中天门—南天门的承载力;(2)对泰城居民旅游旺季价格不实行减免,而在旅游淡季则加大减免幅度,促使当地居民在高峰期让开主景区,到周围的景区渡假游玩,一方面减少泰山主景区压力,另一方面会增加周围景区的游客量;(3)由于游客乘索道大大减少了在泰安的旅游逗留时间,也未能真正体会到泰山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伟岸秀美的自然风光,因此,可适当提高索道价格(主要是中天门索道,因为中天门旅游旺季人数过于集中,常常需排很长队),一方面可增加旅游收入,另一方面鼓励游人步行,延长游客在泰安逗留时间,同时可分散游客。

三、精心设计、科学规划,把天烛峰打造成生态旅游精品园区

当前,游客在泰安逗留时间很短,原因之一就是“娱”做得不够,游客直接参与项目少,创新点少,引不起游客兴趣。天烛峰发展生态旅游条件得天独厚,她集泰山之“雄”、黄山之“秀”、峨嵋之“俊”、华山之“险”、雁荡之“悄”于一身。因此,可依托天烛峰的资源优势,沿河谷带开发建立面积为3000亩的集休闲、餐饮、娱乐、购物、度假为一体的大型旅游绿色生态园。为增加游客参与性,园区内在河流、绿地、山峰等自然风景的基础上,进行开发规划,可分为生态果林区、娱乐休闲区、绿色购物区、文化长廊、食宿服务区、植树留念等六大功能区。整个园区以自主游、自助游为主,让游客跟大自然亲密接触,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体会泰安的风俗人情。

四、以泰山、泰城为中心,构筑大旅游格局

为进一步贯彻市委、市府提出的“营造大泰山、开拓大市场、发展大旅游、构筑大产业”战略构想,形成以泰山为中心向周边辐射、营造、发展大泰山的旅游格局。为此,泰安市旅游业的发展必须面向国际、国内旅游市场,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市内主要景区以及莲花山景区、肥城桃园、东平湖、腊山等泰城周边景区景点建设,从目前泰山旅游区的单一主体向整个泰安市境内各旅游区整体发展和大区域联动型旅游产品开发方向转变。

第3篇

关键词:**;旅游;开发;规划

一、**旅游发展现状

(一)旅游发展背景。

**市位于辽宁省的东部,距省会沈阳市45公里,**是一座因历史而影响中国,以资源而闻名世界的现代工业城市,也是历史文化厚重、人文景观独特、自然风光秀丽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它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近年来,我市的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旅游投资逐年提高,现代旅游功能明显增强,旅游产业链逐步延长,产业规模由“小散弱”逐步转向集约化,**的知名度和旅游目的地形象日益凸显。目前,旅游经营单位和旅游从业人员分别达到248家和6.3万人。2009年在全省旅游指标排名中由2003年的第11位提升到第4位,尤其是红河峡谷漂流、皇家极地海洋世界等旅游产业精品的建设,带动了地区旅游产业化发展,地区旅游总收入比2003年增长了10倍。旅游业作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大拉动作用的产业,已经成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

(二)问题诊断。

我市现有的旅游产业尚存在规模小、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滞后、外宣力度不大及对旅游资源保护意识淡漠等问题。因此,如何一方面发展旅游,一方面合理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旅游赖以持续发展的环境成为旅游界急需迫切解决的课题。

二、**旅游产品开发与项目布局

(一)开发原则与思路。

旅游景区的开发应遵循特色性原则,共生性原则和网络化原则。

要实现旅游景点的特色性、共生性和网络化,自身的核心景点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但目前**许多旅游景点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这关键在于景点扩容的思路、设计理念和开发主体上存在着问题。从设计理念上讲,自然资源的开发,不仅要求有独特性,同时还要强调资源开发上的文化内涵。

(二)旅游产品开发的总体布局。

1.**四区的旅游产品开发。

(1)新抚区的旅游产品开发。中心城区新抚区规划确立以现代化花园城市为城市景观特色,以中央大街为城区主要景观轴线,以中心商务区、新建行政办公中心、体育中心、人民广场、文化广场、站前广场为城市主要景观控制点;以城区景观轴线的各主要道路交叉口为重点城市设计地段。

(2)东洲区的旅游产品开发。东洲区有著名的萨尔浒风景区,每年水库水位最低的五、六月份是登山的好时节,山间独特的自然景观让人拍手称奇。所以在此期间,政府应多举办一些旅游活动。

(3)顺城区的旅游产品开发。顺城区位于长白山脉龙岗山南西延的低山丘陵和辽河平原的过渡地带,区内山青水秀,高尔山古塔参天而立,白龙山故事流传千古,高句丽新城,明代墩台和**战犯管理所等史迹无不闪烁着熠熠的历史灵光。上寺、台山十余座水库,山水相映、流光溢彩、诗意盎然,是旅游、休闲的风水宝地。

(4)望花区的旅游产品开发。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在**市望花区度过了他一生最闪光的年华。**雷锋纪念馆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吸引大量的游客。

2.**三县的旅游产品开发

(1)新宾满族自治县的旅游产品开发。新宾满族自治县几年来,全县共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初步建成了以岗山和红升水库为代表的东部旅游景区,以永陵陵宫和赫图阿拉城为代表的中部旅游景区和以猴石森林公园和神树沟为代表的西部旅游景区。

(2)清原满族自治县的旅游产品开发。清原满族自治县是辽宁东部山区的一颗绿色明珠,自然风光秀丽,交通发达,全县总面积3900多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72%。境内有著名的红河峡谷漂流区,今后的发展方向可在此开发出旅游度假区,可大力开发生态旅游。

(3)**县的旅游产品开发。**县是辽沈中部城市群新兴的生态旅游胜地。**县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共计42处,其中三块石森林公园、关山湖风景名胜区是**县生态旅游的灵魂和象征。

总的来说,**的旅游景点多位于市郊或山区。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开发力度,做好宣传工作。

三、旅游发展规划

(一)旅游环境保护规划。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保护旅游资源,不得在旅游景区(点)或者已经规划但尚未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地域内建设对环境有害的项目,不得建设损害景观的设施;建设与旅游有关的其他设施或者项目,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禁止在旅游景区(点)或者已经评估认定但尚未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地域内擅自进行采石、开矿、挖沙、埋坟、砍伐林木等破坏环境、文物或者自然资源的行为。旅游景区(点)应当根据接待容量,按照规定标准设置停车场、公共厕所、环境卫生、通讯和安全保障等必要的配套服务设施。旅游景区(点)的配套服务设施应当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不得影响旅游景区(点)的景容。

(二)旅游产品开发规划。

一个国家、省、市的旅游业要想得到稳步、健康的发展,旅游产品必须有一个合理结构,才会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有人讲,观光旅游是人类旅游活动“永远不落的太阳”。当前,**在观光旅游产品规划和经营中,要进行优化和更新换代,进一步丰富游览内容,提高参与性和吸引力。度假旅游在**虽然是新开展的项目,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海外各种旅游者的进入、全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环境条件的改善,度假旅游产品会同观光旅游产品一样成熟起来,从而改变目前**旅游产品的单一结构局面。发展专项旅游是旅游业成熟的标志,也会为旅游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由于目前**工业化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和人们过度的精神紧张,人们保护自然和回归自然的心情迫切,生态旅游产品就成为当今旅游者追逐的目标。**拥有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以及广大农村,开展生态旅游潜力巨大。**历史悠久,应对节庆活动给予充分注意,精心设计,年年举办,年年创新,最后以约定俗成的新民俗形式稳定下来。**的主要节庆活动有:三块石登山健身活动,中国**满族风情旅游节等。会议旅游不仅因参加会议者身份高、消费水平高而被旅游界关注,而且是一个城市开放和经济文化水平的标志,也是宣传自己、提高知名度、改变旅游淡季游客少的重要措施。根据**旅游产品的特点,位置等因素,我设计了以下线路:

(1)满族风情专线:这是一条以赫图阿拉、永陵、战犯管理所、觉尔查?费阿拉等为主线的、展示清王朝兴起的旅游线路。它以“中华满族风情园”为闪光点,以全面展示满族风情为立足点,以艺术表现谒陵祭祖和努尔哈赤登基称汗为兴奋点,让游客从中体味到满族风情。

(2)原始山林游专线:这是一条以夏湖、湾甸子、刚山、红河、猴石、神树、三块石为主线的自然景观旅游线路。它以原始山林为载体,把观过海而没见过原始山林的人引入神秘的大自然,从中领略奇特的自然风光。

(3)寻根探源专线:这是一条以高尔山、锁阳城、元帅林、赫图阿拉、三块石、博物馆等为主线的**历史景观旅游线路。它以文物古藉展示为主,以考查**历史渊源为重点,让游人从中了解**的史迹。

(4)人格比较道德游专线:这是一条以雷锋馆、白骨馆、战犯管理所、夏湖、雷锋团等为主线的爱国主义教育旅游线路。它以人格塑造为中心环节,进行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为公和为私两种人格的解剖、对比,让人受到形象教育,接受灵魂洗礼,树立起共产主义人生观和道德观。

(5)工业奥秘探索游专线:这是一条以**洗化厂、**钢厂、西露天矿、海信集团、石油二厂和6409厂等为主线的探索工业奥秘的旅游线路。它以**重工业为优势,对青少年进行知识、科技的现场形象教育,以补充课堂知识的不足,为四化建设培养人才。

(三)旅游接待设施规划

**现有的宾馆及餐饮设施档次已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很有必要建设一座五星级宾馆。**旅行社应推行ISO9000国际系列标准,建立同世界旅游业接轨的旅行社标准化体系。从战略上考虑,近期内国内游应是**旅行社工作的重点,而入境游与出境游是工作的两翼。除了巩固发展已开辟的国内外多条旅游线路之外,应策划新的旅游线路。:

**有辉煌的过去,曾以煤都著称;更有骄人的现在,一座新兴的石化工业和国家级旅游城市已经在这里崛起,发展的宏伟蓝图已经展开。开放中的**热诚希望海内外朋友前来观光、旅游,分享**发展的欢乐与硕果。

参考文献:

【1】邹统钎,《旅游开发与规划》,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年

【2】郑伟,《工业旅游大创意》,企业研究,2003年8月

【3】甘枝茂等,《旅游资源与开发》,南开出版社,2000年

【4】俞晟,《城市旅游与城市游憩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第4篇

从世界范围和我国的情况来看,旅游规划的产生与发展是与旅游发展实际紧密联系的,而旅游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科技的进步。

1.世界旅游发展与规划

世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经过了战争创伤的医治和经济的恢复性增长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的旅游开始兴起并得到快速发展。

与此相对应,在旅游业发展最快的西方发达国家,首先开始出现旅游规划。最早的旅游规划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的法国、英国和爱尔兰。70年代开始,旅游规划呈现从西方发达国家扩散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分散化趋势,这些国家和地区在wto或西方发达国家的旅游规划研究机构的协助下,通过自身努力也完成了不少的旅游规划。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外旅游规划经历了约50年左右的发展过程,现已基本形成了以wto(世界旅游组织)和西方发达国家为主体,包括少数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旅游规划结构体系。

2.中国旅游发展与规划

我国的旅游业发展晚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晚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旅游业以世界其它国家少有的速度发展,现已成为推动世界旅游发展的极富活力的重要力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旅游大国。

国内旅游规划的实践与研究也是与旅游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的。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相适应,我国学术界开始对旅游发展与规划进行尝试性研究。以郭来喜教授为代表的地理学家在改革开放伊始,率先在国内进行旅游规划问题的探讨。以其为主撰写的《旅游地理文集》,开启了我国旅游地理研究和指导规划实践的先河。北京大学的陈传康教授,从大量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的实践出发,从多学科交叉综合的视角,探索着我国旅游规划的理论构建。经过20世纪80年代我国旅游业的大发展以及大量的旅游规划的实践,一方面,催生了大量的旅游规划编制任务;另一方面,对旅游规划的技术体系、性质特点和理论方法在学术层面进行了较多的探讨。

二、我国旅游规划的近今趋势1.我国旅游规划的发展脉络

综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20年左右的旅游规划历程,其发展的脉络呈现两大特点。

(1)理论借鉴与规划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总结与创新

有学者认为,我国研究界对区域旅游规划的特点、性质和一般规范的探讨是在总结、积累已经实践的区域旅游规划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如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理论分析、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架构、旅游规划中的景观与环境、旅游资源分类评价体系等。其实,这只是理论构建的一部分。我国旅游规划的理论构建从一开始就相当多地引进、借鉴以世界旅游组织和西方发达国家为主的理论与方法。引进和介绍的主要旅游规划理论和方法有:巴特勒(r.w.butler)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科特勒(philipkotler)的市场理论与市场营销理论等;b.马列士的swot分析(强势—弱势—机会—威胁分析方法)等。在旅游规划的类型与层次结构上,也较多地借鉴与引入了国外的一些成果。如wto将旅游规划层次分成:国际、国家、区域(省级或州级)、地方和社区级、景点规划、建筑与景点设计。克莱尔·甘将旅游规划的空间尺度划分为:区域尺度(国家级、省级或州级)、目的地尺度、景点尺度三级,道格拉斯和wto:国家级、区域级和地方级。对这些“洋”理论,我国规划学者并没有奉行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强调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分析与创新,强调“洋为中用”。

(2)旅游规划编制专业主力以地理、城规、旅游管理部门为主

近年来,旅游规划的编制队伍虽然出现了多元化趋势,但专业主力仍以地理、城规和旅游管理部门为主。

地理学领域在规划实践中侧重于区域旅游规划、旅游资源开发和项目策划,总体上而言可以称之为“软规划派”。较之其它学科,地理学者们在完成大量开发规划的基础上,做了包括旅游资源分类评价、旅游规划理论框架、旅游形象、旅游区划等多领域的研究,成为旅游规划主力中的主力。

风景园林、建筑和城规等专业的规划人员,在旅游规划实践上扮演着与地理领域各有侧重但并行发展的角色,承担了以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历史文化名城等为主的旅游规划编制任务。

此外,政府旅游主管部门也承担了相当多的地方旅游规划编制任务,包括当地的旅游行业发展规划、战略与年度计划。这类规划的最大特点是体现政府规划意图,以政府的任期目标和主要任务为出发点,以产业规划为鲜明特色,突出旅游的产业地位、对地方社会经济的作用、旅游六要素的配套、旅游项目

招商与投资、旅游政策环境等。

2.我国旅游规划的近今趋势

我国旅游规划编制发展明显变化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尤其是1992年中央提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之后,我国地级以上城市中有70%%以上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催生出大量的旅游规划编制任务,在大量旅游规划实践的基础上,旅游规划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因此,将1992年以来的旅游规划变化称之为近今趋势。这个时期旅游规划呈现出以下特点:

(1)规划编制队伍的专业融合趋势

多学科融合的趋势。以地理、城规为主,经济、文化、历史、土地利用、资源、环境、投融资、市场等各类专业人员参与到旅游规划中来,形成多科学相互融合、共同编制旅游规划的局面。从规划实践来看,近年来非常时兴的区域旅游规划招标中对多学科综合的专家队伍的要求,便是这种趋势的最直接反映。

国内外结合的趋势。我国对旅游规划实践及其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使得旅游规划中引进国外旅游规划队伍成为必然。但由于西方旅游规划编制单位在对实地情况了解、当地文化挖掘和实际操作层面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故此,国内外专家相结合成为旅游规划编制队伍组成的新趋势。如《黑龙江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及新近由西班牙出资的《南京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

(2)规划实践与理论总结并重的趋势

在大量规划实践的基础上,以地理学为主的多学科对旅游规划的理论研究也十分活跃,在发表大量期刊论文的同时,理论专著也日益增多。这些专著包括区域旅游规划、旅游区规划等不同地域层次的规划专著,还包括城市旅游、度假区、风景区等不同类型的规划专著。

(3)观念、理论与方法的创新趋势

近今的旅游规划更加重视观念、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如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规划及其旅游规划实施的支撑系统越来越受到重视;旅游规划更加强调对历史地段和文化传统的保护;更加强调跟踪旅游市场需求趋势,突出市场营销等内容;3s技术、旅游地发展过程的计算机模拟技术等新技术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三、中国旅游规划的类型、特点与内容

1.旅游规划的类型

按照不同的空间尺度,旅游规划的规划类型可分为三个主要层次。一是区域旅游规划,按照旅游目的又分为产业规划、目的地规划、产品规划、项目规划、用地规划、战略规划、营销规划、旅游投资规划、综合性规划九个种类。二是旅游区总体规划,按照旅游区性质又分为综合性旅游区、旅游开发区、旅游度假区、风景旅游(名胜)区、生态旅游区、文化旅游区、城市旅游区、休闲旅游区、(国家、森林、主题)公园、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城市(镇)规划等类型。三是旅游项目用地(景点)的详细规划(设计),按照规划深度又分为适宜开发建设地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近期建设地域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两个类型。此外,还有概念规划等其他规划类型。

2、旅游规划的特征

现时期的旅游规划具有以下四个主要特征:其一,旅游规划是非法定规划。旅游规划不属于我国现有的法定规划编制体系,从规划类型上属于非法定规划,因此在操作和实施等方面出现了很多非正常的行为。加强旅游规划和其他法定规划,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效衔接,是加强旅游规划的可操作性、真正发挥旅游规划的实际作用的有效途径。其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旅游规划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规划。这一特征要求旅游规划改变过去资源导向型的规划设计理念,深入研究市场的需求特征和发展趋势,策划与市场需求高度契合的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其三,旅游规划是一个旅游发展策划和物质空间规划紧密结合的规划。旅游规划除了控制、引导旅游区(点)的管理部门或旅游企业的行为规范外,重点还要策划创意与开发建设具有高(核心)价值和市场美誉度的旅游产品。所以,旅游规划不仅要落实到物质空间,还要有很好的策划创意,二者就像计算机的软硬件一样不可或缺。最后,旅游规划是一个需要衔接不同行政主管部门、协调各种矛盾的规划。在中国大力提倡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发展时期,广泛吸纳各方意见,发挥旅游规划对相关主体间的协调、沟通、服务作用,是旅游规划不可回避的职责。

3.不同类型旅游规划的规划要点

迄今为止,我国的旅游规划仍是一个“没有规矩的规划”,主要表现在旅游规划名称与性质杂乱、旅游规划编制内容与评审验收的不规范等方面。如何树立旅游规划的“规矩”与“标准”,提高旅游规划编制、审批的科学性,成为当今旅游规划研究工作的当务之急。故此,作者试提出不同类型旅游规划的规划要点,权作抛砖引玉,与规划同仁商榷。

(1)综合性区域旅游规划

综合性区域旅游规划的编制目的主要是为区域旅游业发展提出明晰的思路,为申请政府旅游专项资金和招商引资提供规划支撑,为下一层次的旅游规划提供依据。从规划性质分析,区域旅游规划属于偏重于战略规划的总体规划,规划内容以发展战略、旅游策划为重点,辅之以物质空间规划。规划重点内容包括:旅游发展的区域地位和旅游业的产业地位,旅游发展的条件与主要问题,旅游发展目标与战略,旅游发展性质定位与规模预期,旅游形象塑造、产品开发、项目策划,旅游发展的空间结构与布局,旅游业发展的支撑体系等。

(2)旅游区总体规划

旅游区总体规划的编制目的是为了“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旅游资源和环境,发展旅游业,促进旅游区内社会经济与资源的协调发展。从规划性质分析,旅游区总体规划是以旅游创意策划和产品开发为特色,以旅游区用地布局和配套旅游功能优化为依托的总体规划,属于旅游开发策划与物质空间落实并重的旅游规划。规划重点内容包括:旅游区类型特点;主管部门、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条例与规范的要求;旅游区资源环境特点及其开发建设条件;旅游区开发建设主要问题与发展目标;旅游区旅游发展创意策划;旅游区功能配置与用地布局;旅游区开发模式与规划实施对策。

(3)旅游区建设地域控制性详细规划

旅游区建设地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目的是对近期建设或开发地区的各类用地进行划分,提出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为土地综合开发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规划一般以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对旅游区来说,一些旅游区没有总规或分区规划,可用概念规划或结构性规划来代替。它与城市区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最大不同点在于,前者的控制重点为用地功能和景观环境,而后者的控制重点在于土地使用性质和土地开发强度。

旅游区建设地域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内容包括:确定建设地域重点发展地区;重点研究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规划用地范围内各类用地的界线和适用范围,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有条件可建的建筑类型,规定交通出入口方

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建筑面宽、环境景观等要求;确定详细规划地段内道路的控制点坐标和标高;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控制点坐标和标高以及工程设施用地界线。规划控制指标包括规定性指标(包括用地性质、面积、建筑密度、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后退、出入口位置、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要求、配套停车车位等)和指导性指标(包括建筑形式、色彩、公共绿地面积、环境景观等)。

第5篇

关键词:旅游业 产业要素 旅游规划 理论

旅游发展规划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要素所做的安排。在国家“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政策背景下,我国正在掀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新一轮旅游规划热潮,从旅游发展规划转为旅游产业规划是一大趋势。统筹配置旅游产业要素,是各地旅游业实现协调发展并形成竞争优势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之一。国内第一部省级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由王兴斌教授主持完成,其成果对编制旅游产业规划特别是建设大旅游产业群,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但在旅游规划理论研究上存在缺陷。本文结合广西桂林和湖北宜昌旅游发展实践,从“水桶效应”、产业集群和核心竞争力等三个方面,构建旅游产业规划理论体系,以期指导新一轮旅游规划的编制。

旅游产业规划特点

旅游业是个涉及面广、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综合性产业群,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六要素,以及由六要素外延拓展形成的旅游产业链,如农业旅游、工业旅游、商务会展旅游、文娱体育旅游等。在旅游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往往成为第三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先导性和带动性的产业。可见,旅游业不仅仅是一个单一行业的产业,而是涉及众多行业的成长性产业群。旅游业这种特殊的产业群是通过产业波及线路来联系的,一是沿着“旅游产业——旅游业的上游依赖产业”的线路产生逆向波及;二是沿着“旅游产业——旅游业的下游后续产业”的线路产生顺向波及;三是沿着“旅游产业——旅游业相关联的消费互补性产业”产生间接波及。

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统筹配置旅游产业要素,旨在促进旅游业的协调、健康、和谐发展。基于此的旅游产业规划,也应具有综合性、协调性、关联性的特点,也就是要把旅游业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综合考虑旅游业发展的上述三大波及领域,协调旅游业发展的各方面关系,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优势,重点强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协调性、聚集性和竞争性。只有这样,所编制的旅游产业规划才能指导旅游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旅游产业规划理论体系

(一)“水桶效应”理论

“水桶效应”理论,是指水桶由多块木板绑成,水流的外溢取决于水桶上最短的一块木板,据此一个水桶装水的多少不取决于组成它的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木板。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都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决定了整个组织的水平;而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质部分往往又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旅游产业要素规划就犹如设计一个“水桶”,食、住、行、游、购、娱等六要素是组成“水桶”的木板。因此,制定旅游产业规划,研究的重点是要对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评估,发现最短的那一块木板(要素);规划的重点就是要以此为突破口,并以最长的木板(要素)来统筹安排其它组成部分(要素),使“容量”(目标)更大化。

(二)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是经济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现象,被誉为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波特把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定义为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实质上,产业集群理论是以新贸易理论、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而提出的关于产业空间结构布局的理论,是同一地区相同或相关产业在更高层次上的聚集效应,竞争的结果是一种正和博弈。产业集群的空间集聚优势来自于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不同企业分享公共基础设施和专业技术劳动力资源,并在交往中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和维系这种信任关系的社会关系网络,因生产成本和社会成本降低而构成了产业集群价格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理论在旅游产业要素规划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旅游产业各要素在空间布局上的聚集。因此,旅游产业规划的研究重点是要对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分布现状进行评估,发现产业要素在空间上的聚集趋势;规划的重点就是顺应这一聚集趋势统筹安排产业要素布局,使之发挥产业聚集优势。

(三)核心竞争力理论

核心竞争力理论最早由普拉哈德和哈默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并把核心竞争力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心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组合多样技术流派的学识”。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核心竞争力理论是企业发展战略从多元化到归核化转变的必然结果和重要标志,具有价值优越性、资源集中性、文化异质性、整体完整性和模仿高成本性等特性。特色是旅游业的生命力,特色的形成源于旅游核心竞争力。所谓旅游核心竞争力,就是某一旅游目的地内部诸要素的整合,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能力。某一旅游目的地要保持竞争优势,关键就是要在旅游发展中某些“战略环节”上保持核心竞争优势,以形成和巩固这一独一无二的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因此,旅游产业规划的研究重点是要对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进行评估,发现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产业要素;规划的重点就是围绕这一核心竞争力要素统筹确定发展战略重点,从而增强该地旅游竞争力。

上述旅游产业规划三个理论在实际规划的运用中各有侧重。“水桶效应”理论侧重于旅游产业各要素之间统筹发展,讲求的是均衡发展,即各要素之间在量上的协调;产业集群理论侧重于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布局,讲求的是聚集优势,即要素在空间上的聚集;核心竞争力理论侧重于旅游产业要素内某些环节的突破,讲求的是核心竞争优势,即要素在质上的明显优势。可见,三者在旅游产业规划中的配合运用,既能促进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又能形成旅游业的聚集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优势,从而实现旅游业量的增长、质的扩张。

旅游产业规划理论的实证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的桂林旅游业曾一度出现大滑坡,床位增长的幅度超过了客源市场的增长幅度,客源市场的不足导致桂林旅游饭店床位过剩,旅游饭店纷纷采取削价或变相削价等手段争夺客源。依据“水桶效应”理论来判识,交通瓶颈成制约桂林旅游业发展的“短板”,大量的游客进不来,散不开,出不去。20世纪90时代随着桂林两江机场和火车新站的建成,交通“短板”问题得到解决,客源大幅增长。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桂林城市景观和公交容量变成了“短板”,这一问题又在20世纪90年代末以“两江四湖”为代表的旅游城建项目完成而得以解决,自此桂林旅游产业要素又在更高的水平上寻求新的平衡点。当前宜昌旅游产业要素的配套问题与桂林20世纪末的情况类似,游客尤其是入境游客的可进入条件和城市景观建设的滞后,成为宜昌旅游业发展的“短板”,突出表现为旺季出现“一票难求”和城区旅游“空心化”的矛盾,这是宜昌旅游产业要素协调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又如桂林的旅游购物聚集在瓦窑旅游商品批发市场,旅游产品聚集在漓江沿线,旅游饭店及夜间文娱活动聚集在桂林城区。相比之下,目前宜昌旅游产业各要素还没有形成有效的集群,旅游饭店尤其是高档星级饭店还没有在城区得到聚集,难以满足规模稍大的商务会议团队的同一接待规格和水平的要求;环坝(三峡大坝)旅游产品具有聚集的潜质,但聚集优势仍未形成;旅游商品、城市景观、夜间文娱活动等产业要素亟待规划和聚集开发。能否形成有效的产业要素集群是宜昌旅游产业发展的另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风光甲桂林,在山水同构产品的竞争中,阳朔旅游曾一度缺乏竞争力;自从策划并推出“印象·刘三姐”之后,阳朔一跃成为桂林旅游圈中新的旅游目的地,这是因为旅游文化产品“印象·刘三姐”成了阳朔竞争桂林山水风光的核心竞争力产品。在传统的三峡旅游产品中,葛洲坝船闸、三游洞、中华鲟、屈原祠等产品的竞争优势平平,宜昌旅游在产品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核心竞争力,使之在与重庆竞争三峡旅游中占居下风。三峡工程建在宜昌,三峡工程实现蓄水通航发电后,三峡大坝是宜昌建设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吸引物。离开了三峡大坝,宜昌难以与重庆旅游相抗衡。为此,要举全市之力支持三峡大坝建成宜昌旅游的核心吸引物。但目前三峡大坝还是较为简单的工程观光型产品,缺乏深层次的工程文化的挖掘和展示,游客参与性体验不够,游客实际的体验经历与其旅游期望值存在较大的反差,这是三峡大坝旅游应解决的首要问题。

结 论

综上所述,旅游产业规划的三大理论中,“水桶效应”理论解决旅游产业要素的协调发展问题,产业集群理论解决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布局问题,核心竞争力理论解决了旅游产业要素的市场吸引力问题。这三大理论配合运用于旅游产业规划,可以解决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2.吴议.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eb/ol].中国新闻网,2006年1月10日

3.王兴斌.旅游产业规划指南[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4.michael ·e· porter.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j].harvard business revies,nov-dec,1998

5.西韦尔(英)著,姜法奎译.核心竞争力.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6.阚如良等.转型期三峡旅游核心竞争力分析与发展对策[j].三峡大学学报,2004,26(5)

第6篇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 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

按照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旅游出境国。中国旅游业持续高速的增长,既依托于旅游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也有力地推动了旅游教育的迅速发展。在我国本科层次的旅游教育体系中,“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是教育部和国家旅游局指定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主干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旅游资源调查、开发、规划的一般方法,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旅游资源开发和规划的现状进行评价,并可以初步从事相关的实践工作。

由于“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能有效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这与我国高校重视实践教学这一重要教学手段是相对应的,具有积极意义。实践教学是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转化为综合能力的关键教学环节,也是检验和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手段。通过“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的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在实习实践、课堂讨论的基础上,加深对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共同提高学生素质。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的特点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综合性强的专业化课程。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旅游规划相关的基本方法、基本程序、规划文本说明书的格式和事项,能够熟知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的步骤和内容,并能使用相关应用软件进行作图,可以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旅游规划工作打下初步基础。所以说“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而若想掌握上述能力,知识范围则要涉及地理、历史、城市、交通、建筑、市场、计算机等多学科领域,这就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的教学现状

目前在“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1.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不够紧密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具有很强综合性,涉及多学科领域,与“旅游地理学”、“旅游市场学”、“城市规划原理”、作图设计等课程内容息息相关。在课程的安排上,存在前后教学计划安排的不合理,并不可避免地存在课程间内容的交叉和重复问题,只重视课程内部的衔接,而忽视了课程间的关系。

2.任课教师师资队伍薄弱

旅游规划涉及范围很广,需要的规划人员应具备有旅游、市场营销、区域规划、建筑、交通等各方面综合素质。而目前课程的任课老师主要来自地理学、建筑学、景观学等专业,缺乏跨专业知识,使得教学层次受到限制。多数任课教师参与旅游规划项目较少,实务经验缺乏,这就必然会影响教学水平。

3.实践教学比例过小,教学方法单一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经费、时间、教学计划等限制,教学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践环节难以开展,即使安排了少量的实践课也只是在附近的景区作一些简单的资源调查评价、市场调查等基本工作,真正让学生提高能力的景区产品开发设计等工作,则较难实现,这就影响到教学效果的有效发挥。

4.课程考核评价不合理

目前“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对学生的教学评价,许多学校还是主要采用闭卷理论考试的形式,缺少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检测,这种评定方式造成学生只注重分数,特别是只注重期末考试,而对实践活动重视不够,这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也不利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实践教学的设计

本文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针对课程联系不紧密、教学方法单一和课程考核评价不合理这三方面问题,对本课程实践教学的设计进行探索,主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两方面入手。

1.教学内容的设计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的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体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关系,力争实现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把理论联系到实践案例中去,在实践教学中又能把所学的理论联系到实践中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目的。

课堂教学内容体系可以根据各个学校课程设计不同而做出调整。作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所做出的课堂内容体系安排如下表所示:

实践教学内容是“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旅游资源的调查与分析,旅游市场的调查与分析,旅游区的空间布局设计、形象设计及项目设计,还包括制图等实践内容。任课教师通过案例讲授相关理论方法,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实地调研分析,让学生将理论联系到实践中,再通过课堂讨论,进一步巩固理论方法的掌握。

2.教学方式的设计

(1)课堂教学方式设计。课堂教学应更多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等,更加形象直观地展示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2)多采用案例教学。任课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可引入一些成功的案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通过参观展览馆等途径,让学生对旅游规划、城市规划的实例进行直观的学习。任课老师可多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然后加以分析和点评,从而促使学生开拓思维方式。

(3)实践教学方式设计。“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实践教学中,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实践教学任务。主要包括:一是实地调研。选择某一个具体的旅游地,让实践小组分别对旅游地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调查、评价等工作,并为后续的资源开发和形象设计打好基础,有课题的任课老师,更是可以让学生参与课题中的资源考察、资料收集等具体工作;二是实训教学。大力提高教学硬件水平,完善实验室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支撑,开展有关地理信息技术的实训教学,让学生突破技术关,初步掌握规划制图功能,进而结合前期实地调查案例,进行地图数据化、功能分区设计及规划图件绘制等工作。

四、结语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中资源调查、资源评价、市场分析、形象设计、功能分区、 图件制作等工作都需要通过实践教学的形式来完成。只有重视和发展课程实践教学的设计,才能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和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旅游规划人才。

参考文献:

[1]唐建兵.“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分析——以成都大学旅游文化产业学院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1):85-88

[2]严少君,俞益武,方躬勇.旅游规划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07(36):111-112

[3]王计平,方田红.“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教育论坛),2011,9(18):96-98

第7篇

绪论

我国的乡村旅游开发规划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尚没有公认的编制体系,这也导致了规划编制单位编制的乡村旅游规划五花八门,为此,本文将收集到的乡村旅游规划文本进行了内容分析,梳理出较为普遍接受的乡村旅游规划编制体系,希望能够推动乡村旅游规划实践的有效进行。

一、研究方法及数据分析

(一)样本选取及文本内容获取

本文在山大文景旅游规划院共收集到13篇乡村旅游规划文本,分别为《祁县修善村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祁县河湾村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祁县闫漫村乡村旅游规划设计》、《兴县蔡家崖乡蔡家崖村旅游扶贫规划》、《清徐县车南安村乡村旅游规划方案设计》、《临县碛口镇李家山村旅游扶贫规划》、《清徐县洛池渠村乡村旅游规划方案设计》、《佳县木头峪景区旅游详细规划》、《平顺县底景区旅游详细规划》、《祁县西建安村乡村旅游规划方案设计》、《王莽岭景区锡崖沟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忻府区鸦儿坑民俗村旅游总体规划》。笔者将收集到的乡村旅游规划文本目录复制到1个word文档,用于进一步分析。

(二)文本内容分析

笔者对word文档进行了预处理,将文档中的“旅游资源特色分析”、“旅游资源SWOT分析”、“旅游资源评价”统一改为“旅游资源评价”;将“分区与节点”、“功能分区”、“规划分区”统一改为“分区规划”;并将涉及村名的词语进行去村名处理,然后将修正后的文档另存为词频分析软件能够识别的.txt文件,并采用了ROST Word Parser软件分别对修正后的.txt文档进行内容分析。运用软件的过滤功能,过滤无关词汇,获得规划文本的高频特征词表及其频次。

(三)规划文本内容分析结果(见表1)

(四)结论及建议

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高频特征词反映出乡村旅游规划编制体系符合RMP理论,即注重资源挖掘、市场分析与定位和产品体系构建。本文研究发现,现行乡村旅游规划主要将乡村作为景区,按照总规+详规的体系进行编制,详规内容主要涉及村容村貌整治规划、绿地系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景观设计规划,这也避免了按照总规、控规、详规的编制顺序造成的费时费力问题,也避免了各规划衔接不到位的情况。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要吸引旅游者,还要考虑乡村居民原有农业产业发展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因此,现行乡村旅游规划体系中应融入旅游发展规划,明确乡村旅游业在乡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统筹相关资源配置,促进乡村旅游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笔者在参考了《旅游规划通则》、内容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将乡村旅游规划按照旅游发展规划、区域旅游规划(总规、控规、祥规)的要求进行融合,并结合乡村旅游的特点,将乡村旅游规划编制框架体系概括如下。

(1)规划总则;(2)旅游发展背景条件分析;(3)旅游资源调查与分析;(4)发展目标与规划定位;(5)空间布局与规划分区;(6)旅游产品体系规划;(7)市场分析与营销规划;(8)道路系统与游线组织规划;(9)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规划;(10)乡村旅游服务要素及附属设施规划;(11)乡村旅游开发的经营管理;(12)村容村貌整治规划与环境保护规划;(13)重点项目景观设计规划;(14)土地利用规划及相关技术指标;(15)项目投资与建设时序。

二、研究不足及展望

第8篇

关键词:旅游规划 人本主义

我们常说旅游和旅游规划要以人为本,但对于什么是以人为本?以人的什么为本?人们却不太清楚。本文试对此做出简要分析。

旅游规划人本主义原则的内涵

旅游规划以人为本,是指旅游规划的人本主义原则。即在旅游和旅游规划中,人就是人,人要成其为人,要使人成为人。

旅游是一种奢侈性的活动,是人在生存性需要满足后的活动。奢侈性活动比生存性活动更具有人性。通常人们所说的“这才是人玩的”就是指这个意思。反过来说,娱乐、游戏、旅游等更具有纯粹的人性或属人性。旅游规划就是为人提供具有人性化的旅游环境和活动,尊重人性,促进人性的发展。

人本主义原则要求人作为人,使人有人性。人性从广义上来说是人的属性。旅游以人为本就是要有利于人和人类的成长,由不完善的个人和人类走向较完善的个人和人类。从理论上讲,人至少有五种基本的属性:生物性、意识性、社会性、历史性、实践性。

人的生物性,即人的生理属性。这主要是人体的生理结构和生理结构产生的本能行为。现实意义上,这不是一个纯粹生理过程和生理现象。任何一个现实中的个体和任何一个阶段的人类都具有那个时期和阶段的地域、文化、经济、政治的印记

意识性,即人是有思想、有意义、有心理、有感情的动物。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是以意识的内存动机为主题,这是人区别于动物,成其为人的显性指标,也是人的属性,但实际上,人的生物性对人的心理、认识有极大的影响。

实践性,即人能主动改变世界,获得自己需要的资料,与动物本能地适应世界相区别。人类强大的改造力使人类膨胀,伤及自身,出现环境问题。

社会性,人因群而成社,因互动而相会,故有社会。社会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方面。群居团体有边界,就有人群的差异,互相沟通交往就有个体差异,从而形成了人的各种社会属性,如地位、阶级、分工、职业等。于是又产生了社会管理。马克思认为这是人的根本属性即人的本质。德国哈贝马斯认为交往是社会的本体。旅游主要是因为社会的差异而引起的人在不同的群体中的流动。如果只有一个社会,则没有旅游兴起的必要。从自身的社会中抽身出来,放下一切功利因素,才有纯粹的旅游产生。这是纯旅游,我们一般研究的是泛旅游,是包括了旅游交通、住宿等的非纯粹旅游的旅游。

历史性,人因代代相传绵延而成文明。如果放弃历史,人类一切从头开始,则无异于其他动物。人文景观在物理意义上,对人没什么功利意义,在历史时间中,人文获得了弥足珍贵的意义。这是人的属性。没有战争,民族难以融合,没有前人的代代艰辛,就没有我们心中的回响。现代人常怀着优越感去打量古人,民俗旅游则代表了这个历史的打量。

旅游规划人员人本主义素养

在这个意义上,旅游规划人员要具有人本主义素养。

尊重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等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这表明在旅游与旅游规划活动中,人们的人格是平等的,每一人格都应受到尊重。每一人格都是独立的个体。没有自我的人格是不独立的。这一独立的人格有其独立的人身、独立的思想、独立的行为、独立的经济能力、独立的情感世界,这一切在旅游中都有自己的权利,不能成为别人的工具。

平等对待每一独立的旅游主体的旅游需求、消费。不能有旅游消费歧视。

尊重旅游主体的自由和选择,反对文化中心主义。主要是尊重旅游者在旅游中能自由主动地选择自己的旅游消费。只要不伤害他人,不危害社会,不有害环境的旅游消费都是正当的。

充分理解人性,营造宽松的旅游环境。旅游者的游戏娱乐等非功利要求成为旅游的重要主题,人的生理要求等被悬置了。游戏性在旅游规划中居于突出的位置。

旅游规划的人本主义原则

旅游规划的人本主义目标:为旅游者提供非功利的旅游环境,提供成长经历。人作为主体时与主体之外的客体有四层基本的关系:改变对象,创造财富的实践关系,探索对象,追求真理的认识关系,确定目的,寻找秩序的价值关系,观照对象,把握意义的审美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实践关系主要体现为生产,认识关系表现为科研和学习,价值关系则确立道德伦理和秩序,审美关系表现为休闲和艺术。前三种关系都是功利性的关系。审美关系是人们忘却直接的功利目的的一种关系,追寻的是人之为人的有意义的世界。这是人的最高快乐的追求。是人成为人最重要的方面。旅游规划就是为人们提供功利之外的体验和经历的环境。旅游是人们从自己生存的功利环境中抽身出来,在一个与自己工作(实践生活、学习(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环境中打量、体验和休闲(审美),进行一种为人的享受和消费。

旅游规划的人本主义理念:以旅游者为核心,为旅游者提供成长的快乐体验,旅游是旅游规划的主要内容,旅游规划是为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创造娱乐和享受的价值。

旅游规划要以旅游者为核心,一是市场经济的要求,二是旅游的人本主义的要求。旅游规划不是以旅游资源为核心,旅游资源为核心的观念在理论上其实是营销中的生产观念,是以自己为出发点的规划理念,不是以市场和旅游者为目标的规划理念。旅游资源是规划和旅游活动的载体,是旅游规划的基质和材料,但不是旅游规划的灵魂和核心。旅游者处于旅游规划的中心,旅游规划者是旅游者的代言人和表达者,而不是站在旅游者对面来规划旅游者的需要。旅游者与旅游规划者是统一的,不是对立的。

旅游规划是为旅游者和旅游从业人员提供快乐的成长体验,感受到成为人的快乐,丰富人性的内容。人们在研究旅游现象时,很难把握旅游的特殊之处,常把旅游与其他服务业等同起来。不能体现旅游的特点,不能把握旅游发展的脉搏。旅游服务与其他服务的最大区别在于功利性。旅游者去旅游肯定有其功利性,旅游企业等媒体也有其功利目的。市场经济把人类的大多数东西都商业化了。这是正常的必然的现象。但在旅游活动进行中时,旅游者的功利目的就会暂时消失。如果旅游者在旅游中时时都在算计其功利的要求,他是达不到旅游的目的的。

旅游规划的主题是游戏。游戏是无意义或无功利意义的娱乐。是由游戏者根据自己的体验自由的制定规则的活动。这是人成长的最重要的形式。小孩在游戏中锻炼了身体,学会了规划,形成了交流,铸就了人格,使人在与人的交往中获得了人性。游戏越无功利性其对成长的作用越大。

旅游规划的价值在于创造旅游的娱乐与享乐价值。旅游是人获得自由的表现,人的旅游活动有别于动物的季节性迁徙,也异于人因环境或生存需要而进行的流动。旅游是人抛开生存发展意义的功利目的进行的人口空间移动,是主动的、自由的、有选择性的移动。旅游是高级的享受。其价值在于娱乐和享受,尽展人性非功利的方面。旅游规划是旅游活动的预构,是旅游开发的基础,是旅游者愿望的提前表达。旅游规划就必须为旅游者创造娱乐和享受的价值。至于旅游者的娱乐偏好和享乐偏好的具体方面和内容,是各不相同的。不同的娱乐和享乐价值要求不同的旅游规划,不同的规划为不同的旅游者创造娱乐和享乐价值,这就形成了旅游市场的多元化,致使旅游规划取向的多元化。

旅游规划中规划的游戏,旅游活动的游戏与旅游者生活环境中的游戏是不同的。如修学旅游的学习与正式的学习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策划的修学旅游与正式的学习没什么区别,旅游者就用不着专门通过旅游的方式来进行修学了。

旅游规划人本主义原则体现

新。旅游规划的游戏、主题是为旅游者提供一种新的经历、情绪、过程,是旅游者没有体验过的。旅游规划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知识活动,不是工业生产那样的标准化生产。其结果是知识产品。知识产品是创造性产品,忌重复,重独创。不同的旅游规划要有不同的思路、主题和模式。旅游规划不同于旅游服务这样的第三产业的地方就在于其知识性。

戏。旅游规划是一种博弈,是一种游戏,是一种沟通。旅游规划是旅游物质载体(景观、建筑、服务设施等)与旅游者、旅游媒体、政府、目的地居民等各方文化、利益、制度的博弈。这本身就是一种游戏。更主要的是,规划的内容也是游戏。不管是体验式旅游、参与式主题,还是经历创造,都要有明显的游戏性,而且是与旅游者日常生活有距离而又是其梦想的东西。于是就有游戏规则、表演者、表演方式、表演舞台、表演评价等。旅游规划就是要提供这些的基础。旅游策划与产品开发则是游戏的组合与实施、更新、创造。游戏是旅游的核心吸引力。游戏的主角是旅游者。

乐。快乐与享乐是旅游者的旅游目的。在理论上,我们可以区分快乐与幸福两个不同的内心感受。快乐一般是获得某种个人成就带来的内心愉悦,幸福主要是由于满足某种情感而产生的内心的充盈。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主要不追求幸福,因为旅游活动商业运作后,其实质是一种交易,旅游活动中的关怀是商业化了的,旅游者没有期望从商业化的关怀中获得情感的满足,主要是通过远离原来的生活场景,释放压力,渲泄不满,达到某种成就而获得快乐。不是通过追求亲情、友情、爱情这些情感而快乐或幸福的。

形式。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生物性的器官要获得快乐,主要集中在感觉、知觉、表象这样的心理学区分上。感觉要求快感,知觉形成旅游形象,表象产生回味。这就要求旅游规划要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能给旅游者感官造成有效刺激。旅游规划中人的意识性是形成旅游者旅游需求偏好内在因素。旅游规划就要形成使旅游者好奇、认识、学习、体验的场景。科考修学旅游就是基于人性这方面的需求才产生的。人的社会性是文化旅游的基础。跨文化沟通和文化打量,体现了在文化中心主义背景下,旅游者具有文化优越感和文化好奇心。这可以算一种文化窥视。人的实践性是旅游规划中体现旅游者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因。旅游中的参与性、体验式主题多因人的实践性而起。与之相联,人的历史性常常要求在旅游中再现历史情景和体验历史情趣。

参考资料:

1.谢朝武、黄远永,论旅游地形象策划的参与型组织模式,旅游学刊,2002

2.(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重庆出版社,1994

第9篇

关键词:绿色通道规划理论;生态旅游规划;实践运用

引言:现阶段,生态旅游市场在不断完善,促进了生态旅游区的建设,但在实际工作中,其规划方法具有落后性与传统性,生态旅游区建设存在诸多的不足,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设计的不合理性,为了实现对其中问题的有效解决,要运用绿色通道规划理论,本文研究了长春市生态旅游规划对绿色通道规划理论的实践运用,旨在促进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和谐与健康发展。

1、绿色通道规划理论的概况

绿色通道规划主要是指沿着自然或者人工要素而建立的线形空间,通过对此空间的规划、设计与管理,实现了对生态、风景与文化资源的保护。绿色通道是城市生态规划的重要方法,因此,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绿色通道的作用主要有:它构成了自然系统,促进了生态意义的实现;它具有明显的娱乐性、休闲性,同时实现了对文化资源、历史遗产的保护。

2、绿色通道规划与生态旅游规划二者的异同

2.1相同性

绿色通道规划和生态旅游规划二者最为显著的特点便是实践性,为了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要依靠相应的理论指导,二者的理论基础具有相似性,均是基本的规划理论,如:景观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等。二者遵循着相同的原则,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护优先原则、真实性原则、参与性原则、教育性原则与安全、健康、法制等原则。同时,二者的规划程序具有一致性,主要流程有明确规划目标与保护对象,调查和评价规划资源、环境,划分功能区域,完善参与机制等。

2.2区别性

绿色通道规划和生态旅游规划的规划对象存在差异,因此,二者的规划目标略有不同,前者的规划目标是为了实现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并对区域进行功能分区的划分,旨在为社区营造良好娱乐、休闲与游憩的环境,后者的规划目标是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实现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二者在调查方式与评价方法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异,前者的方法有潜在需求区域分析、土地适宜性分析与潜在连接性资源分析等,后者的方法有资料统计分析、综合考察法与区域比较法等[1]。

3、绿色通道规划理论对长春市生态旅游规划的指导作用

现阶段,生态旅游规划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在实际工作中,游道建设、景观设计、线路选择等未能得到重视,因此,要对生态旅游规划展开深入的研究,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游道的可观赏性得以增强。同时,在实际规划过程中,要积极发挥绿色通道规划的相关理论,为长春市的生态旅游规划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与规划方法。

3.1增强了生态旅游区的生态化

绿色通道规划对相关的功能分区进行了系统的划分,主要的依据有可达性分析、潜在需求区域分析与目标确定等,同时,在划分过程中,对土地适宜性、生态条件与生态敏感性等进行了分析、调查与评价,并且考虑了区域内的重要环境与重点保护对象,在此基础上,廊道开发具有了合理性,避免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功能分区的主要界线为绿道,它全面指导着生态旅游区的划分。

3.2保护了生态旅游区的生态环境

绿色通道具有一定的自然属性,其生态环境功能较为显著,分别为保护环境与保护生态系统。绿道作为水质缓冲区,实现了对废水污染物的捕获,拦截了溪流中的枯叶,发挥了环境保护的作用;同时在保护了内部的栖息地,为物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其存活机率有所提高,再者其连接性较为突出,促进了物种的重新定居、散布与迁移。

3.3提升了生态旅游区的观赏性

绿色通道规划十分关注景观设计,将景观学与生态学进行了有机地结合,从而发挥着垂直功能与水平功能。在廊道设计过程中,运用了本土树种,如:乔木与灌木等,使其具有了较强的层次性。同时游道设计具有明显的生态性,对游道的铺设借助了人工材料,符合游客骑车与步行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游道的观赏性与自然属性均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3.4增加了生态旅游区的游憩性

绿色通道的休闲性与娱乐性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主要是由于城市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绿道满足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需求,同时也符合人们的娱乐空间要求,在绿道中主要的休闲活动有散步、骑车与慢跑等,在众多的城市、城镇与乡村等区域均有所分布。绿道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喜爱,它为人们提供了娱乐性的体验,适应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3.5维护了生态旅游区的历史遗产

绿色通道通常情况下,沿着河流与海洋等建立,此类地区与历史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绿道将文化、历史资源等进行了系统的连接,绿道的文化价值、历史遗产等,为游客提供了教育、娱乐与观赏等价值。同时,在长春市生态旅游规划中融入绿道规划理论,利于实现对历史遗产的保护[2]。

4、绿色通道规划理论对长春市生态旅游规划的实践运用

绿色通道规划和生态旅游规划二者具有一系列的共性,在长春市生态旅游规划过程中,运用绿色通道规划理论,增强了规划的科学性、生态性、合理性与美学性,下文主要研究了该理论的实践运用,旨在促进长春市生态旅游的长足、稳定与和谐发展,进而满足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

4.1功能分区的科学化

绿道规划将廊道设计与线性廊道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以原有廊道的基础,改善其生态环境,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同时功能分区的界限为廊道,在长春市生态旅游规划中也运用了绿道规划中功能分区的相关原理与方法,此时的功能分区实现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了其划分的科学性。

4.2游道设计的生态化

绿道规划十分关注设计的生态化,在游道设计过程中,主要为非机动车化型,不仅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还避免了对动植物的影响。游道建设的主要材料为本土树种与天然材料,使其生态化更加显著。长春市生态旅游规划中的游道设计运用了绿道规划的方法,使其设计与建设满足了生态化的要求。

4.3景观设计的美学化

绿道规划运用了景观学与生态学的方法,使绿道的生态功能与美学效果均十分突出,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层次性。长春市生态旅游规划过程中,绿道景观设计借鉴了相应的规划方法,选用了乔木、灌木与草坪等,在此基础上,游道的景观设计与自然环境实现了有机的协调,其立体美感较为浓烈。

4.4社区参与的普及化

绿道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营造良好的休闲、娱乐环境,使社区居民的生活更加舒适,因此,在规划过程中,十分注重居民的参与性,通过居民的参与,其规划更加灵活与高效。在此背景下,长春市生态旅游规划对各方的意见进行听取,如: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与社区居民等,同时对风俗习惯、建筑方式等进行了了解,使其规划更加有序与和谐。

4.5遗产保护的多元化

绿道规划对历史遗产与文化资源等实现了系统的保护,同时也促进了其价值的实现,让游客对遗产、文化资源等实现了深刻的理解与全面的保护。因此,长春市生态旅游规划时,对历史遗产进行了全方位的保护,并充分彰显了其旅游价值[3]。

总结:综上所述,绿色通道规划理论对生态旅游规划有着积极的作用,指导着其功能分区的划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历史遗产的保护等,通过实践的运用,使长春市生态旅游规划具有了科学性、生态性、美学性与多元性。

参考文献:

[1]周军. 可持续旅游规划的理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第10篇

一、“旅游规划”课程教学三步骤模式内涵及创新之处

1.“旅游规划”课程教学三步骤模式内涵

“旅游规划”课程教学三步骤模式,即“理论―野外考察―模拟实践”三步骤模式,该模式把整个课程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相互衔接的阶段:理论精讲、野外考察和项目模拟实践,三个教学环节相互支撑、相互关联、相互推进(如下图所示)。理论精讲部分由主讲老师讲授,主要是从理论上回答三个问题:什么是旅游规划?为什么要学旅游规划?怎样做旅游规划?从理论上把握了这三个问题后,学习开始进入下一个步骤――野外考察。考察地点是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景区,原则上是以未经开发或开发不充分的景区为主,以成熟景区为辅,通过两种类型景区的对比,让学生体会成熟景区和未充分规划景区的差距,从而真正了解旅游规划的重要性。考察回来的第三个步骤就是项目模拟实践任务的开展。学生每6到8人一组成立团队,老师以工作单的形式下发任务书,各组独立完成考察景区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制作。学生学习形式是课前查找资料,自学相关知识,制作规划方案和汇报PPT,课堂上各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方案先由学生互评,最后由主讲老师点评完善。模拟实践课结束时,景区旅游规划也完成了,从而达到了“旅游规划”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掌握旅游规划基本理论和工作内容的知识目标,具备旅游资源评价、客源市场定位、空间结构划分并能初步进行旅游项目规划的能力目标以及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进行旅游规划的素质目标。

2.“旅游规划”课程教学三步骤模式创新之处

课程教学三步骤模式创新之一是主讲老师的教法改革。三步骤环环相扣,尊重教学规律,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认知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培养学生初步完成旅游项目规划的实践能力[2]。该模式顺应笔者所在学校由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的发展定位,将实践教学放在更为突出的地位,打破封闭式的课堂,融入野外实地考察,以小组团队为学习单位,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期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旅游规划人才。

课程教学三步骤模式创新之二是引导学生学法改革,该模式倡导教学互动,充分突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一方面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⒂肟翁茫主动思考,通过团队合作、讨论、实地考察,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鼓励学生学习课件制作、视频剪辑,锻炼成果汇报能力,并积极推动学生依托课程项目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和省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并产生了一定成效。尤其在学习过程中推崇赏识教育,老师赏识学生,学生相互赏识,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二、“旅游规划”课程教学三步骤模式的实施

1. 学时任务分配

学校开设的“旅游规划”共有48学时,其中理论课有42学时,实践课有6学时。课程采用三步骤教学模式后,具体学时和任务安排如下:

步骤一:理论精讲阶段。主要是从理论上阐述旅游规划的内涵和发展脉络、旅游规划的重要性和类型,同时引入国内外典型旅游规划案例,讲解旅游规划制作的技术路线和理论方法。

步骤二:野外考察阶段。主要分为三个环节:考察准备环节、实地调查环节和考察成果汇编环节。野外考察地点选择的是浏阳市故里,代表成熟景区;另一个是离故里车程20分钟左右的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代表未充分开发的景区。考察第一个环节是考察准备,主要是学生对考察线路进行设计和考察资料的前期准备,如准备5种调查表格:《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景区客源市场调查问卷》《景区居民调查问卷》《景区工作人员访谈提纲》和《带团导游访谈提纲》。第二个环节是实地考察。任务一是参观故里。全体学生和老师在故里进行90分钟的参观学习,了解景区空间布局、景点分布和线路设计。任务二是参观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纪念馆。全体学生和老师在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进行了60分钟的参观学习,了解景区空间布局和馆内陈列物品展览设计。任务三是将学生分为8个调查小组,分别从会师旧址纪念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出发到景区周围进行社区调查访问和寻找旅游资源。第三个环节是考察成果汇编。通过对学生调查问卷、访谈记录和图像资料分析结果的课堂检查,带领学生寻找图文数据反映出来的一般规律,为步骤三模拟旅游规划项目的撰写提供思路和素材。

步骤三:模拟实践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托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景区,分步骤完成景区旅游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任务。任务分为四个环节:景区环境分析―景区总体规划―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景区保障设施规划和投资效益分析。由于课堂课时较紧,所以学习小组需要利用课余时间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老师布置的各个环节的任务。18节课堂时间,主讲老师主要是用来点评作品,深度讲述旅游项目规划的重点内容,如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旅游形象定位和策划、旅游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等。完成四个环节后,各组对各个部分进行梳理,形成最后的规划文本和图件。

2.考核评价方式

课程改变“期末一张卷” 的传统考核方法,按照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的原则,采取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

第一,闭卷考试和平时考核相结合。闭卷考试主要是测试学生对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等理论知识的掌握,占期末总成绩的30%;平时考核,即景区旅游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文本的撰写。各组作品的总成绩就是每一位组员的成绩,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考核学生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团队作品成绩占总成绩的50%。平时课堂表现、撰写调查报告和参观心得成绩占总成绩的20%。

第二,加强过程性考核力度。重视过程性学习评价与考核,灵活采用多种考核形式,如基础知识掌握、旅游资源调查报告、景区参观心得、案例策划、团队学习等,三部分成绩在期末总评成绩中的比例充分体现了课程特点,“以考促学”效果显著。

三、“旅游规划”课程教学三步骤模式的效果与评价

首先,“理论―野外考察―模M实践”三步骤模式符合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理念,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能通过考察和项目的模拟实践将知识进行灵活运用,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三步骤模式鼓励学生以团队为中心,学习自我管理,以多种方式进行探讨和交流,从而使学习信息量大大增加,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了解和感情。最后,三步骤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锻炼对旅游规划项目的敏锐观察力和思考力。在三步骤模式教学中老师退居后台,把课堂舞台让给了学生,但老师在课后需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对老师的学识水平、组织协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理论―野外考察―模拟实践”三步骤模式的实施,同学们感受到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特别适合当代大学生的在校学习。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中的应用,不仅使学生们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勇于探索、学习创新的精神,而且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自学能力、合作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等。通过不断的实践研究我们发现,“理论―野外考察―模拟实践”三步骤模式不仅适用于“旅游规划”课程,而且适合相关的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中国;旅游规划;30年回顾;时代特点;学术前沿

30年来,中国旅游业经历了从旅游小国到旅游大国的历程,2007年接待入境游客1.3亿人次,创汇419亿美元,国内旅游16.1亿人次,收入7771亿元,旅游总收入突破1万亿元,位居世界第四。伴随这一过程的旅游规划为中国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面临很多新的挑战,需要认真反思、总结和改进。

1 中国旅游规划的发展历程

中国真正的旅游规划是20世纪80年代后伴随大众旅游业发展而产生的,是在全国各地旅游发展浪潮驱动下诞生的,以北京大学陈传康教授,中国科学院郭来喜教授,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丁文魁教授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敏感地认识到旅游发展与旅游规划的社会需求以及对地方经济的重要性,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致力于地方旅游开发与规划的咨询服务和实践研究,对丹霞山、深圳市、华北海滨风景区昌黎段、江南水乡古镇、海南岛旅游开发与规划的研究等,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孙尚清教授对中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研究等,可以说是中国旅游规划的先锋之作。回顾30年来旅游规划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总结出4个明显特征。

1.1 2000年以前双线并行,摸索前进

20世纪80年代一方面旅游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百废待兴,旅游研究刚刚开始,旅游开发实践既没有理论指导,也没有成功经验借鉴,更谈不上旅游规划专业,从事旅游开发研究与实践者均是从相关学科转行过来。以地理专业为代表的旅游开发策划与以风景园林专业为代表的旅游景区规划设计为地方旅游发展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两条路线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同时推进,2000年之后两者开始走向融合,这种融合表现在规划思想、规划队伍组成、规划内容上。

1.2 2000年历史转折,旅游规划管理制度初步建立

20世纪90年之后,国外旅游规划理论与案例开始引进国内,国家旅游局为了适应旅游发展需求,开始邀请国外专家进行培训,1992年制定了《旅游资源普查规范》,2000年11月出台了《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旅游规划通则》,2000年11月颁布了《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暂行办法》,2001年公布了第一批甲级旅游规划设计资质单位。这些标志着中国旅游规划进入规范化管理初级阶段。此后国内旅游规划设计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涌现,多类型、多层次、多学科介入是旅游规划突出的时代特点,旅游规划的商业化行为引起关注。

1.3 国际旅游规划智慧的多层面输入

1999年四川省率先邀请世界旅游组织旅游规划专家编制全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国外旅游规划师开始进入中国,2000年云南省、山东省先后邀请世界旅游组织专家编制规划,此后一些城市旅游规划也邀请国外相关旅游规划咨询机构编制,在旅游度假区、开发区层面上很多国外景观规划设计公司进入,2001年《旅游学刊》编辑部在北京主办了旅游规划高峰论坛,较为系统地总结了过去一段时间中国旅游规划的经验与教训,一些国际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旅游规划著作被翻译引进国内。

1.4 旅游规划的反思与理论总结

2000年之后,中国旅游研究的全方位拓展积极推动了旅游规划水平的提高,一批关于旅游规划理论、方法的论文和著作相继问世,一些大学设置旅游规划专业。旅游规划体系与内容基本健全,旅游规划理论、方法与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旅游规划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旅游规划的技术含量是普遍的专业共识。

30年来中国旅游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热点(图3),寻求一个又一个的突破,旅游发展不断走向新的台阶,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日益显现,旅游规划面临的挑战也与日俱增。在全国各地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庞大需求推动下,中国旅游规划走的是一条市场驱动、内外结合的道路,从没有规则到制定规则,从没有理论到总结理论、引进理论,从没有方法技术到多学科踩着石头过河探路前行,从国内驱动走向国外驱动、内外结合,从高校科研院所到旅游规划企业、境内外相关规划设计咨询公司、政府、相关企业等,共同托起旅游规划这轮红日。

主题公园为中国旅游带来了第一个兴奋点,度假区热带来了旅游房地产热,申报遗产热提升了对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认识,生态旅游热提高了学术界和政府对保护与发展关系的认识。由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以及历史文化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旅游规划将承担日益艰巨的任务。

2 旅游规划的价值观

2.1 让每一个人梦想成真

旅游规划是建立在旅游需求的基础上,需求推动旅游业发展,要求旅游规划必须满足、引导旅游需求,旅游规划首先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让富人与穷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旅游梦想。

2.2 让好地方更精彩

对于具有先天优势的旅游区,通过旅游规划使其在空间拓展、结构优化、旅游形象、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更高层次的提升,旅游规划是一项管理系统工程。

2.3 让落后地方有信心

旅游规划的视野始终是需求导向的、向前的、区域性的、差异性的,在差异中寻求特色、突出优势,化平淡为特色,化腐朽为神奇,化劣势为优势,为落后地区寻求经济发展出路,从这个意义上看,旅游规划是一项经济系统工程,针对落后地区的实际情况,一方面通过发展旅游把地区整体推向市场,另一方面强调地区内部资源的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把能耗降到最低。旅游规划为地方经济发展构建了一条内循环与外向型相结合的经济发展之路。

2.4 让目的地走向世界

旅游规划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保护自然资源、挖掘整理地方文化,用地方文化丰富人类生活多样性,从这个意义上看,旅游规划是一项文化生态系统工程。尊重生态环境,尊重地方文化,尊重社区精神。

进一步提炼,旅游规划的价值观可以归纳为“锦上添花,差异取胜,梦想成真”12个字。

3 旅游规划的方法

3.1 旅游内涵的稳定性与动态性

旅游是什么?对这个词的理解时代特色最明显,旅游是观光、休闲、游憩,旅游是度假、娱乐,旅游是会展活动,旅游是离家旅行,旅游是一种精神需求,一种境界、一种心情,旅游是一种功能,旅游需要 服务,旅游是一种产业,旅游是经济。旅游具有多种含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都有自己的游法。如何规划?尽管旅游内涵丰富多彩,但经过这30年来的发展还是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概念:观光、休闲、游憩。只要地球上存在差异,就存在观光;只要地球上有人,就存在休闲游憩。访问者观光度假与本土居民休闲游憩是旅游研究与旅游规划历来关注的焦点。

3.2 旅游规划的4个共性

依附性:旅游本身是一种活动、一种行为、一种精神需求,需要特定的环境、空间、设施、吸引物来支撑。依附天成、依附经济,旅游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能动性:创意与创新是旅游规划的灵魂,发现差异,定位市场,完善功能,提升形象,是旅游规划生命力所在。

融合性:旅游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旅游规划的融合性,与景观、城市、产业、文化等各类物质或非物质文化的融合;

灵活性与规范性:旅游的敏感性决定了规划的敏感性、灵活性,同时,为了保障旅游规划市场的有序性,旅游规划必须具有一定的规范性。

3.3 旅游规划的多维性

(1)旅游规划是吸引人、找特色的规划,是面向非本地人的规划,在地方文化的保护上起到积极作用。适度规模的客流量是目的地生命力的基本保证,通过规划提高目的地吸引力,扩大影响力,增加目的地魅力;目的地开发需要策划,需要超前意识、区域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寻求特色、寻求突破,用概念吸引人、活动吸引人、项目吸引人、环境吸引人、服务吸引人。概念需要活动、项目、环境、服务来支撑。广告宣传营销很大程度上用概念感动市场、吸引游客。目前各类旅游规划中概念与形象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由此出现4种情况:概念新项目旧,有概念无项目,有项目无概念,概念与项目相呼应。

(2)旅游规划是为游客服务、满足游客需求的规划,是需求导向的规划,“高兴而来,扫兴而归”,“不可不来,不可再来”等说明目的地没有满足游客需求。一方面要吸引游客,另一方面要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活动、环境、服务是满足游客需求的3个基本要素,全方位异质体验、细致入微的温馨服务是目的地成功的两个基本条件,从规划性质来看,部分服务已经超出规划范围。

(3)旅游规划是保护生态环境的规划,稳定的生态环境是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既要吸引游客,又要防止对生态环境的过度冲击,保护生态环境。旅游业的发展,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就是外来“物种”的侵入,对地方自然生态系统、文化生态系统造成冲击,加速系统的演替——正向演替或逆向演替。旅游规划的任务就是要寻求一条平衡发展的道路,是以旅游为导向的综合协调规划。

(4)旅游规划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社区发展的规划,任何一个地方发展旅游业都是从发展地方经济的角度提出的,是地方战略或区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旅游规划与景观规划的区别所在。旅游业是提升地方竞争力的产业、是知名度产业,不仅仅是接待服务业。

(5)旅游规划是提升目的地竞争力的规划,通过旅游规划对目的地进行包装营销,完善服务设施,优化服务环境,全方位展示目的地多重形象,增强目的地经济发展的竞争力。

(6)旅游规划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规划,在规划基础研究与目标战略对策、设施规模、生态保护上必须是科学的,在形象策划与旅游体验上又是艺术的。

(7)在各类规划群体中旅游规划是专项规划,从规划内容来看旅游规划又是综合性规划。

4 旅游规划的职业感、规划师与主体地位

旅游规划要承担起社会责任、生态责任和地方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头重脚轻”、重策划轻影响研究,“中间大两头小”,形象、产品、项目策划篇幅大,市场与影响分析少,对旅游规划所存在的问题批评的多,有效良方少。旅游规划的责任不仅仅在于出点子,它的基本出发点是强调可持续利用,不同于单纯的保护规划、生态规划,在市场、特色、利用、保护之间规划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客观效果是把地方推向市场,起到加速地方国际化、市场化的作用,倡导的是一条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道路。

旅游规划师要成为社会认可的职业,至少要具备5个条件:对象(领域)、平台、技术、语言、规范(标准、规则)。

对象:相对独立的领域,如律师、会计师、城市规划师、建筑师、风景园林师等,旅游规划领域的确定取决于对旅游内涵的理解,泛化的旅游及旅游资源的概念对旅游规划职业的界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平台:同国家、国际认可的组织(管理、学会、协会等)相对应。

技术:社会认可的相对独立的技术领域,显示自己的专业特长。

语言:作为一种职业,必须具备的知识基础与知识结构,要有自己的专业语言和词汇。

规范:行规,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和技术规范,道德约束与社会责任、生态责任感。

对照这5个条件,旅游规划还需要作出进一步努力,特别是在对象、技术、语言、规范等方面还需作出进一步明确和界定;在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规划与策划的不同,策划是开放性的、发散思维的,强调价值的挖掘、理念的创新、新颖的提法、项目的创意,而规划是理性的、收敛的、约束的,在社会文化系统、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框架下提出可操作的途径。规划是建立在策划的基础上的。

由于旅游业在我国发展比较晚,有限的国土已划归各部门管理,旅游发展的用地空间成为一个突出的矛盾,一方面旅游管理部门需要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打破已有的行业格局、土地格局,重组“天下”,重新调整资源归属显然是困难重重,有些地方政府力度大,重组比较顺利,有些地方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重组难度比较大,进而成为一些地方发展旅游业的体制因素。目前旅游管理的空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行业管理与目的地管理,经过几年的调整行业管理相对比较顺,而目的地管理难度比较大,林业、水利、建设、文物、宗教等各方利益主体的协调就是一个突出问题,也是旅游规划管理与执行的领域性的敏感问题。

在行业管理上主体地位比较突出,在旅游资源、旅游地与项目管理上主体地位模糊,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调整与协调。

5 旅游规划体系与规划制度

5.1 现行两套体系

这在国家旅游局《旅游规划通则》中已有说明,旅游规划分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区规划。旅游区规划分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旅游发展规划体系分跨越行政区的区域旅游规划以及与行政区划体系相对应的旅游发展规划,不同级别行政区需要编制同一类型的发展规划,旅游区建设规划体系是同一旅游区规划的3个层次,同一旅游区一般需要编制3个不同层次的规划。这两套体系基本保证对旅游发展的引导作用。但在实际规划实践中,呈现规划形式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存在3个 整合3个强调的问题。

3个整合:

旅游规划的行政体系与旅游发展区域规律的整合。在国界范围内旅游者空间分布是具有区域规律性的,不受行政区划的制约,而旅游发展规划是按行政区划编制的,两者有一个错位问题,必须加强整合。旅行社的导向与旅游区特色共同决定旅游区生命力。

旅游发展规划与旅游区建设规划的整合。在发展规划指导下编制建设规划是明显的道理,但在具体的目的地规划编制过程中,这一原则的执行大打折扣,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发展规划深度不够,对特定的目的地规划没有指导意义,两者衔接不上;二是分别由不同单位编制,或主管领导的变动,对目的地的认识不同;三是管理不到位,执行力不够;四是环境的变化,发展规划编制几年后才编目的地规划,社会经济环境、市场环境均已发生很大变化,发展规划已经滞后,不具有指导意义,等等。从规划有效性来看,必须保持发展规划与建设规划的整合,整合点在哪里?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性质、特色定位与大项目设置上,既要保证发展规划的执行力,又要保证目的地建设规划的灵活性、创造性,两者相得益彰。

总规、控制性详规与修建性详规的整合。旅游区建设规划是不是一定要走这三步?需要更深入研究。现在有些专家提出风景名胜区必须编制控制性详规,需要进一步明确;控制性详规是对开发建设活动的一种控制,风景名胜区编制控规也就意味着风景名胜区开发建设活动的合法性,这是其一。其二是风景名胜区控规范围有多大,所有的区都要编制还是局部地区要编制,我们在崂山西麓风景恢复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过程中,认识到对于社会经济环境比较复杂的风景区边缘地带来说,单纯强调保护是不可能的,必须在保护与发展之间寻求一条平衡的发展方式,这时控规就显得非常必要,而对于以保护为主的景区来说就没有必要编制控制。

3个强调:

不同类型旅游区规划侧重点不同。特别是人造型与自然型、现代城市与历史城镇等,旅游规划的任务与目的有很大不同。

不同发展阶段的旅游区,其规划的侧重点不同。对于成熟型的旅游区,其面临的问题不是建设问题,而是市场开发与经营管理、旅游要素的优化组合问题;对于新兴旅游区,怎么建、建什么是其面临的突出问题。

不同行政级别、不同地域范围的旅游区,规划内容与方法也不相同。对于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不同级别的旅游区,必须强调其侧重点、强调其针对性、强调其有效性。

5.2 未来3套体系

未来的中国旅游规划将是3套体系:旅游发展规划体系(面向访问者的规划体系)、休闲游憩规划体系(面向居民的规划体系)、旅游区建设规划体系。这是旅游规划建立在市场需求基础上的必然要求。尽管居民与访问者有可能共同使用同一游憩设施或游憩地,但从本源意义上来看两者具有本质不同的意义。

旅游发展规划体系应分3类:跨行政区旅游发展规划体系、行政区旅游发展规划体系、专项产品规划体系,在中国的国情下按行政区编制旅游规划容易操作,目前以省级旅游规划、市县级旅游规划编制为主,主要是为各级政府所用;专项产品规划体系是未来中国旅游规划的一个重要趋势,从国家和区域(省)的角度优化资源的利用,建立各具特色的产品基地,如度假基地、漂流基地、登山基地、独木舟基地等。休闲游憩规划体系是城市健康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城市居民的健康需求、社会交往需求、生活质量需求而建立的空间体系与经营、管理体系,欧美很多城市均编制了城市休闲游憩系统规划。

在各类规划中,市场、产品、产业、可持续发展是4个最基本的共同问题。

6 旅游规划的学术前沿

旅游规划未来发展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内功,即旅游规划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环境,即国民经济社会与政治环境。从旅游发展的历史来看,旅游需求规模日益增大,旅游形式日益多样化,人类社会从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至闲暇社会,从物质财富的积累转向精神生产与健康的追求,旅游规划必须保持时代需求与发展变化的敏感性。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文化发展的需要,适应资源保护的需要。

6.1 旅游规划基础理论研究

旅游规划要有自己的核心支持学科与核心技术,这是旅游规划作为一门学科与专业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旅游规划职业化的基本条件。笔者依然认为游憩学是旅游规划的核心,旅游规划一方面要建立在多学科研究基础上,建立在旅游发展规律基础上,另一方面要有自己的词汇与语言,提高旅游规划的科学化水平。旅游规划创意与创新要建立在发展概念与地域化、空间化、形态化途径结合上,这样才能体现旅游规划的专业性。

6.2 各类旅游行为及旅游区发展规律的研究

旅游者的空间行为直接影响目的地市场结构及服务设施布局,观光、度假、休闲等行为模式明显不同,乡村、城市、度假区、风景区、主题园等目的地旅游发展规律也不相同,必须探索不同性质旅游地的规划模式。特别要加强旅游规划两头的研究:旅游资源市场评价、市场需求预测与旅游反作用深度研究。

6.3 旅游规划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研究

资源调查与评价、市场调查预测与统计分析、产品与形象设计等是旅游规划中的核心问题,现有的分析方法与技术不能适应旅游发展的需求,必须改革;总结旅游规划的实践经验,提高旅游规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新方法、新技术武装的旅游规划在规划市场竞争中将会失去规划竞争力。

6.4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

这是旅游规划首要的研究任务。可持续发展不是一句政治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战略。旅游业是消耗能源和资源的产业,是使用土地的产业,旅游规划不仅仅是关注旅游者、关注旅游业,更重要的是关注地方居民,旅游业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一种策略,这是旅游规划观念的重要转变。20世纪后期兴起的旅游规划更多关心的是如何吸引旅游者到一个特定旅游目的地去旅游的问题,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搞好市场开拓和促销活动吸引更多游客方面。21世纪的旅游规划要承担社区发展的责任,旅游业融入到城市和社区的发展之中,保护与永续利用自然与文化资源。

未来旅游规划的重要变革就是两个拓展。内涵拓展:从观光转向游憩,从经济回归生命的本质,关爱生活,关爱健康,关爱社区居民。外延拓展:从旅游作用的规划转向旅游反作用的规划。要适应这样的变革,旅游学科必然随之调整,从现有的旅游系将逐步分离出闲暇科学系,休闲学系,游憩学系,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与管理系,遗产保护、利用与管理系等。建立旅游规划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体系,鼓励旅游咨询公司的有序发展,拓展旅游专业学生的高层次就业渠道。

7 结语

老龄化、休假时间延长、生活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自驾车增多、城市化、国际化等将是未来影响中国旅游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30年来中国旅游研究领域的全方位拓展为旅游规划水平和旅游规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中国旅游业在以国内旅游为主的同时国际化程度将不断提高,旅游产品体系结构更加合理,一流资源基本均已开发利用,在未来发展中其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主要是通过经营管理水平的改善而增强,二三流资源的开发利用将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活力,户外游憩基地建设成为必然趋势,也是二三流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俱乐部化是户外游憩基地建设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旅游小镇;规划设计;分析

旅游小镇是指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市镇,即自身拥有旅游资源成为旅游目的地的小城镇。旅游小镇规划是指紧密结合小镇旅游资源和城市规划基础理论的法定市镇规划。

1 构建理论模型框架

构建规划理论模型目的是为了将居民参与的内容和形式在旅游小镇规划操作过程中具体化,提高规划过程的正确性及决策的质量,实现旅游规划品质的实质性提高。参与型旅游小镇不同于一般的城市规划,其理论模型的建立需要参酌城市规划过程理论,在分析资源禀赋和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准确制定旅游市场定位、营销策略及旅游经营管理方案,以公众参与为核心,建立起从规划大纲设定到规划方案执行到规划回顾的层级回馈机制的框架。

1.1 以城市规划理论为基础

在建立旅游小镇规划理论之前,必须理解旅游小镇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区别。本文研究的旅游小镇规划与一般城市规划的区别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从地域上看,城市规划主要是城市及其周围展开规划,旅游小镇规划主要是围绕镇这一地域概念内的旅游资源展开,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就规划对象而言,城市规划的对象是整个城市,体现的是城市居民的利益和要求;旅游小镇规划不仅为小镇居民服务,同时也关注外来的旅游人口、相关配套设施以及外来旅游者与当地居民关系的协调;就规划目的而言,城市规划是为实现一定时期内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乡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以及具体安排,而旅游小镇规划需要合理地配置旅游资源,以使旅游生产部门能够合理、有效、健康地发展;就规划内容而言,城市规划主要针对城市的性质、发展目标、规模、建设标准、用地布局、功能分区、交通体系、各专项规划等做出具体的规定,旅游小镇规划主要是明确旅游功能分区、旅游服务设施规划、旅游区招商、旅游行销和经营管理策略等。

1.2 以市场为主导

旅游小镇的主导产业是旅游业,旅游业的发展对小镇的发展具有显著意义。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地竞争激烈化,必然要求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研究,重视市场营销战略。米尔和莫里森(Mill&Morrison)指出,旅游规划主要是协调旅游吸引物、旅游者、交通和营销(包括市场营销和服务营销)这4个部分。寻找和吸引客源是营造市场的关键,而营造客源市场、塑造品牌是营造和开拓市场的关键。旅游小镇规划的目标在于营销地方,将旅游地视为企业,而外来旅游者、投资者、本地居民和输出市场都是“企业”产品的消费者,旅游发展规划的目标就是实现供需双方的动态均衡。为实现准确的市场定位和营销策略的制定,前提是要对小镇资源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准确把握,可进行市场调研,结合小镇的资源禀赋、所处的环境特点,包括外部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以及竞争对手的相关行动,考察在市场中的地位,注重小镇的特色,即吸引力要素的挖掘,分析优势、独特的竞争力以及存在的威胁,然后细分市场,选定目标群体,进行市场定位、旅游产品的行销以及旅游投资策略的制定。

1.3 以居民的完全参与为核心

旅游小镇规划无论哪个阶段,都需要重视当地居民,在不同程度上实现居民参与。因为居民参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旅游小镇规划的品质:第一,公众参与有利于提高规划的可行性,当本地居民认同旅游业的发展,并准备好参与其中的时候,这一地区就会集聚起很大的发展动力,居民能够协助发现潜在的问题,了解并支持规划的执行;第二,有利于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体验,促进小镇当地文化的维护和发展,居民参加有目的的教育和培训,使得自身素质提高,并能充分挖掘旅游小镇的文化内涵,提高旅游观赏品位,在使旅游者获得高质量体验的同时使得旅游资源及文化所依赖的环境得到维护;第三,有效维护当地居民的主体权,以前的传统规划仅仅重视政府、投资商、专家学者的意见,很少考虑居民的切身利益,公众参与可以维护居民利益’,并有可能获得本地投资,这样开发项目的生命力就会更长久。如果旅游开发能够与当地的氛围和居民的需求保持一致,尊重他们的居住地和生活质量,则有利于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4 建立层级回馈机制

参与型旅游小镇规划具有3个基本的规划阶段:规划大纲的设定、规划执行及规划回顾。这3个阶段之间必须建立起一种层级回馈的内部机制,大纲设定指导规划执行,在规划执行过程中不断对已执行的部分进行回顾,并针对出现的问题不断调整规划大纲,形成良性的循环机制。具体可在目的一分析一远见一综合预测一评估5个层级实现。

目的:提升吸引力,确定改善经济状况的有关战略,改善营销策略,建立合理规划方案,提高小镇旅游品质,为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空间支持。

分析:了解小镇现状、现有资源要素和正在采取的营销策略,对现存的有关规划与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影响地区开发的潜在市场供求,并分析对小镇未来发展规划所造成的影响和存在的问题。

远见:提出有关建议,对小镇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解决方案,对应予保留的资源禀赋和营销因素予以延续,并创造一个理想中的可持续性小镇旅游发展所具备的条件因素。

综合预测:对于提出的解决方案做出评估,吸纳各方建议并结合共同利益,对小镇各方面进行综合衡量,对各选定的旅游区的设施与服务开发进行可行性分析,并检测解决方案的可行性。

评估:一个好的规划将包括规划成果的评估。这评估需要检验参与发生的背景,每个参与过程的品质,每一次参与的结果和结合的方法所产生的效果。不断评估方案和产品的执行,并准备出更优方案,达到目标。参与评估项目是使之生存的关键环节,在世界旅游快速增长的压力下,通过公民参与推进可持续旅游业发展,已经成为了规划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2 建设体系

2.1 加强旅游区域的规划建设

外迁核心旅游区的居民,完善原有乡镇市政基础设施,特别是旅游服务接待设施,培育、发展、壮大莫合尔旅游小镇,规划建设住宿、餐饮、娱乐、医疗卫生、旅游服务等产业,既解决了当地居民的就业、致富问题,又避免了核心旅游区城镇化、人工化和不恰当的商业化。

2.2 完善生态农业的建设

生态农业是兼具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农业。既从事产业经营又保护生态环境,既创造经济效益又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实现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目标,应在莫合尔镇广大农业种植区中推广。

2.3 推进生态工业建设

不同生态工业链上的消费者企业之间利用主、副产品和原料之间的横向耦合、协同共生关系,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生态网络。生态工业园区一般由“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三大部分构成。三者利用上下环节企业主副产品和原料的衔接关系构成一条条生态工业链,某条生态工业链上某个企业所生产的废弃物经过必要的处理回用于原来的生产过程构成生态工业链的纵向闭合。要通过招商引资,吸引生态工业的建设项目,落户于莫合尔乡,创造就业机会,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

3 结束语

旅游小镇建设是小城镇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发展与壮大会有力地提高城镇化水平,促进城镇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坚持可持续产业化方式,大力发展绿色循环工业、农业,开发绿色旅游产品,走一条以旅兴镇的环境友好型旅游小镇的发展道路。


上一篇:幼师的毕业总结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信息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