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产业论文范文第8篇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烟草产业论文范文第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烟草产业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烟草产业论文范文第1篇
(一)新控烟背景下烟草产品属性制约《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履行以及我国控烟法律、地方性控烟法规的逐步执行,我国烟草企业的营销活动受到了较为严格的管制,但是这仅仅是一个开端,随着人们关注自身健康和环境治理的不断提高,控烟活动将会更加持久、严格的进行下去,国家也正逐步出台关于控烟的相关立法,加强控烟执法,使得我国的控烟活动进入到实质性的阶段。由此可见,在新的、更加严格的控烟背景下,我国烟草营销活动会受到更加严格的控制,烟草消费人群和消费量将会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整个烟草产业将会出现发展的瓶颈。虽然中国目前来说烟草消费人群仍然十分庞大,但是在追求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的潮流下,从长期来看,消费者对烟草产品的需求存在下降的趋势是在所难免。烟草产品自身属性(烟草是一种特殊的消费品,存在成瘾性和危害性)仍然是制约着烟草产业长期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中国烟草业对于烟草的减少烟草危害也做过不少的努力,围绕“高香气、低焦油、低危害”发展“中式卷烟”,制定“降焦减害”战略,对卷烟设计的改变,包括加装过滤嘴、推出“低焦油”和“淡味”卷烟,而这些探索实际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烟草的本质属性,也没有证据表明“中式香烟”能够降低吸烟者罹患疾病的风险。在新的更加严峻的控烟背景下,烟草自身的本质属性成为制约烟草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烟草产业必须要寻找新的经营和发展思路。
(二)烟草产业剩余资本丰富与发展空间受限由于烟草产业投资见效快、投资回报率高,因此,吸引了国内许多地区大力发展烟草产业,烟草产业快速膨胀,积累了大量的烟草资本,但是由于烟草产业对于地方财政的较高贡献率使得地方与中央、各地区之间矛盾重重,烟草产业本身的这种内在矛盾使得烟草产业不能象其他产业一样达到规模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产业整合。烟草产业的快速膨胀往往在尚未达到产业垄断之前就受到了较大的抑制,难以实现产业的规模经济。近年来,随着我国烟草产业的不断发展,烟草产业进一步扩张的空间受到限制,难以再进一步扩大生产,烟草生产经营的成本加大导致投资的边际收益有所下降,烟草产业的投资回报率出现了下降的趋势。由于前期的快速发展和积累,我国烟草产业集聚了大量的剩余资本,而烟草产业本身却出现了扩张空间受限和投资回报率下降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烟草产业的剩余资本必须寻求新的投资方向,寻找其他具有较高投资回报率的产业,实现多元化经营,以分散经营风险保证资金的安全和收益。
二、烟草产业多元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一)烟草产业多元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我国烟草产业多元化经营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除了发展与主业紧密联系的相关产业以外,在宾馆旅游、机械电子、能源交通、金融、证券、保险、运输仓储、建筑房地产、农林牧渔、广告及信息等领域,也进行了投资开发,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我国烟草产业在多元化经营上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宏观调控措施不完善,缺乏统一部署。目前烟草产业多元化经营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政府的宏观指导和统筹布局,管理体制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组织机构、运行机制不健全,项目决策程序不规范,投资的盲目性比较大。二是投资规模小,重复建设严重。烟草系统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投资主体大约有两千多个,投资主体过多导致多元化经营投资不够集中,投资项目不仅数量多、规模小,而且涉及的投资领域太广,投资项目的起点低、技术含量不高,没有建立龙头企业,打造支柱产业。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指导,致使与烟草相关的印刷、铝箔纸、水松纸等投资项目能力过剩;宾馆饭店建设过多、经营状况不佳,有些甚至已经亏损严重,无法经营。三是经营机制陈旧,缺乏竞争意识。由于烟草产业一直以来实行的专卖制度,导致了大多数多元化经营企业管理者存在思维定式,沿用专卖体制下陈旧的经营机制,缺乏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陈旧的运行机制、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都成为烟草产业多元化经营发展的制约因素。四是管理人才匮乏,管理模式落后。由于烟草产业多元化经营中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因此,日常基础管理问题多多,财务管理也十分混乱,致使不少投资项目形成大量的不良资产,多元化经营之路走的不够顺利,甚至拖累了主营产业。除此之外,多元化经营所需要的专门管理人才严重不足,也是制约着烟草产业多元化经营发展的因素之一。
(二)促进烟草产业多元化经营的举措在新控烟背景下和烟草自身行业限制的双重打压下,我国烟草产业的多元化经营势在必行。而我国烟草产业的多元化经营之路走得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顺利,烟草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因此,要想使我国烟草产业的多元化经营良好地持续下去,就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为我国烟草产业多元化经营之路扫清障碍。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统筹布局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有调控的市场经济,因此,政府的宏观调控成为了经济良好运行的有利保障。烟草产业的多元化经营事关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局,政府必须纵览全局,统筹布局,从宏观的角度出发,为我国烟草产业多元化经营提供一些政策指导,以免“一哄而上”和“盲目扩张”。政府还必须从政策指导的角度出发,积极组织相关产业专家、学者、官员组织座谈会,从全面统筹的角度出发,为烟草产业多元化经营出台一些合理的、具有实用性的指导政策和措施,为烟草产业的多元化经营提供政策保障。2、选准目标市场,保证建设规模研究多元化经营的理论认为集中经营核心产品的企业盈利水平最高,相关多元化经营企业次之,无关多元化最差。基于上述理论,烟草产业在实施多元化经营时,不能盲目地“贪大图全”,应该构建产业链的竞争优势,延伸上下游产业链,选择与烟草产业相关的产业,例如:印刷业、造纸业、香精香料以及为烟叶种植服务的农药、薄膜等上游相关产业,或者是在烟草产品这一领域进行深度扩张,延长下游产业链。烟草产业多元化经营时,不是毫无目的的多元化扩张,而是要选准目标市场,加强对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有效控制,打造“全产业链”,充分发挥产业链的竞争优势。由于烟草系统中的独立投资主体过多,容易出现“扎堆”的重复建设现象,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烟草产业在多元化经营时,首先要充分考查所选项目的建设情况,避免重复建设,其次在建设项目时,一定要保证适度的规模,能够发挥一定的规模效应,否则盲目的建设小规模的投资项目将会导致在相关产业缺乏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不利于企业多元化经营。3、引入竞争机制,接受市场洗礼由于烟草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特殊重要性,我国在烟草产业实施专卖制度,致使烟草企业之间长期缺乏竞争机制,没有充分体会到“市场经济”和“竞争机制”的优胜劣汰的“厉害”。许多长期“养尊处优”的烟草企业在进行多元化经营时往往认识到“竞争”的重要性,在市场经济的洗礼中,像是一只长期处于温室中的花朵一样,经不起“竞争机制”的洗礼,惨遭淘汰。因此,烟草产业在多元化产业经营时,一定要充分走入市场,引入竞争机制,促使投资企业转变经营思路和方式,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不能始终依附在主营烟草产业上,要使投资企业能够脱离烟草产业这棵大树,转变体制机制,否则,投资企业不但自己不能盈利,还会拖累主营产业,得不偿失。4、大力引进人才,改善管理模式作为老牌国有企业,不少烟草企业都普遍存在着管理模式陈旧,管理混乱的现象,而这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致命的缺点。烟草产业在进行多元化产业经营时,也一定要充分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在建立的投资企业中,改善陈旧的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在人事、财务这两个方面更要建立一整套规范的管理制度,保证企业的正常、规范运行。
烟草产业论文范文第2篇
1.云南农业科技文献的独特性
云南是一个农业省,85%的人口在农村,75%的国民收入、70%的财政收入和80%的轻工业原料都直接或间接来自农业。农业在云南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又是多民族地区,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都十分复杂。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0%以上。高原独特的立体垂直气候明显,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云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征尤为突出。由于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种植技术和养殖方法必须因地制宜。因此研究好云南,对于全国各种不同地区农业都会产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作用。这也正是云南农业文献的独特之处。
云南农业科技文献是记录农业科技与生产实践的载体。在内容上具有地方特点的天文、水利、自然灾害、气候、土壤、物产等资料,是反映云南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有价值的记载。一个学科的发展很大程度体现在其发表的文献中。地方农业是进行地方农业科研的情报保障。科研课题的实用性只能建立在充分可靠的情报基础上。云南地方农业科技文献反映了云南农业科技生产的历史、现状、动态和水平,记载了大量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留存了无数理论方法、实验数据和科学构思,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通过利用这一丰富的情报源,不但可以了解本地区农业科技发展的动态和趋势,而且有助于研究全国其它地区农业发展的普遍情况,进一步促进教学、科研和推广应用水平的提高。因此充分发挥地方农业文献的优势,有力地开发这一智力资源,对深化文献情报工作,直接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具有重大意义。
2.云南农业科技文献书目控制的针对性
云南农业大学是一所多学科的高等农业院校,担负着为全省培养农业科技高级专门人才,开展推广农业科研、科技扶贫等重任,广大农民迫切需要大量的农业情报信息。农业高校图书馆不仅是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而且也是全省的农业情报中心。云南农业大学图书馆馆藏文献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云南省各地农业生产技术状况以及种植业、养殖业的研究成果、实用技术和先进经验。揭示出云南农业的地区特征与地方特色。针对我省特殊的省情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依靠我馆54万册藏书,6388种期刊,4000多份内部资料的优势,把分散在不同类型出版物中,不同藏书范围内的云南地方农业文献予以集中,加以报导。第一步就是对云南地方农业科技文献进行专题书目编制工作,有针对性地全面揭示馆藏,充分反映馆藏特色,这样不仅可以弥补现有检索工具的不足,还可以提高文献的利用率与查准率,具有较强的情报检索功能。
云南农业科技文献目录的编制主要针对我校所开设的主干课和科研课题,包括粮作、经作、植保、园艺、畜牧兽医等。为了方便检索,目录的编制体例依照《中图法》农业科学分类表序列,目录后附汉语拼音为序的著者索引。著录格式完全依照国家标准检索期刊条目著录规则中析出文献格式著录,为建立云南农业文献专题数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信息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云南农大的图书情报工作也将采用微机处理系统,加大信息容量,加快传递速度,增强图书情报职能,提高服务能力,发展成以数据库为核心,以数据通迅网络为目标,兼有较强信息贮存和处理功能的信息检索咨询服务体系,目前主要是以数据库使用为核心。
3.开发期刊文献的重要性
期刊是重要的情报源,具有内容新、传递快、周期短、信息量大的特点。从已收集的云南农业科技文献看,期刊论文占绝对数量,达90%。地方性农业期刊形式灵活、面广量大、综合性、时效性、地区性较强,它是本地区农业信息和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从云南农大图书馆收集的3767篇云南农业科技文献看,农学、植保、园艺三部分论文分布在79种期刊中,省农科院主办的《云南农业科技》载文量最高,占30%;《云南农业大学学报》、《云南甘蔗科技》、《云南烟草》、《云南茶叶》、《云南热作》……载文量依排序递减。省内各地州发行的期刊如:《昆明科技》、《红河科技》、《曲靖科技》、以及省外期刊《西南农业学报》、《中国农业科学》《中国烟草》、《中国水稻科学》等也刊登云南农业科技文献。从期刊文献的内容分析,我省的烤烟、甘蔗、茶叶、水稻种植资源,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论文多,研究范围广。文献发表的数量随时间的增长而递增。由此可以看出开发利用期刊文献,引导读者利用,对深化本省农业技术改革,科技兴农都具有重要作用。
4.利用本校文献的实用性
云南农大的著者既是科技文献的创造者,又是利用者。他们所生产的文献主要特征是以提高教学质量、充实教材内容、完成科研项目为基点。所研究的课题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与指导学生课程试验、毕业实习紧密结合。本校作者著述的论文反映了我校教学、科研水平,充分开发利用之,对于促进本省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科技扶贫、科技推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本校著者所发表文献的内容上看,侧重于农作物、经济作物、果蔬花卉的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遗传育种、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发表文献最多的是水稻病害研究、蚕豆病害研究、花卉病害研究等。这和省属重点植物病理学实验室建在我校有关。近年来云南农大著者发表的《云南农业生态》、《滇型杂交水稻》、《植物病原菌》、《云南甘蔗》、《云南兰谱》等专著,以及多种自编教材都是教学、科研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为了运用现代技术和科学方法开发本校教学、科研人员的论著及科研成果,云南农大图书馆正在自建《云南农业大学科技论文专著、专利、科技成果数据库》预计收录3000多条信息。我们认为要想持续性地补充数据库内容,必须有可行的地方农业文献呈缴制度作保障。云南农大图书馆围绕学校重点学科以及对硕士学位授予点的专业,开展定题、跟踪服务,对所收集的文献进一步深加工,撰写了《略述荞麦生产的现状和开发利用》、《云南农业抗病育种研究近况》、《优质米生产现状和开发利用概
述》等三篇综述性文章。以最实用的情报形式提供给用户,均被国家科委西南信息中心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其中《云南农业抗病育种研究近况》还被云南省农学会评为优秀论文。农大图书馆还开展了跟踪本校重点科研课题,如:滇型杂交水稻及两系利用,云南烟草品种资源的收集和综合研究,云南水稻、烟草、马铃薯病毒鉴定,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云南省及其英国中部土壤侵蚀率和土壤保持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云南高原苹果园昆虫群落及害虫防治研究等专题情报服务。将所收集的农业文献以文摘或题录的形式提供给用户。此外还很注重情报服务投入、产出的效益分析,不断总结经验。
农大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和少、边、穷地区。农村缺乏科技知识已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这种情况,云南农大图书馆在收集地方农业文献的基础上编印了《农业科技信息》,主要报道我校、我省农业科研、教学所取得的成果和科技动态,其稿件覆盖面达60%以上。从本省实际出发,重点刊载具有云南特色的农业新技术、新方法,体现专业性、针对性以及结合农事季节的实用性的特点,到目前为止刊出60期,赠送省内外各科研单位、教学单位、农村基层单位,收到了大量的反馈信息,深得基层农技人员的好评。大学生利用节假期带回家乡,青年教师下乡锻炼、扶贫带到农村,为广大农民提供时效好、针对性强、信息量大、参考价值高的实用信息,为科技兴农和科技扶贫服务。由此可见图书馆能够通过对地方农业文献的深加工,缩短与读者需求的距离。
5.强化用户情报意识的必要性
烟草产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植物育种;基因编辑;技术应用
前言
在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中,对于植物育种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想提升植物育种技术应用水平,就必须要针对植物育种中的技术进行分析。基因编辑技术作为植物育种技术,能够满足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中植物育种工作实际需求。并且在植物育种工作中,借助基因编辑技术能够有效的提升植物育种技术水平,这对于我国农业种植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文针对植物育种中基因编辑技术的实际应用展开分析,其意义在于通过明确植物育种基因编辑技术的形式及应用领域,提升我国农业种植技术应用水平。
1植物育种基因编辑技术简介
植物育种基因编辑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育种技术,是建立在基因变换基础之上,也就是通过基因变换转移,将整个育种工作完善。从植物育种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来看,其技术的发展已经经过了四代技术创新。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转变植物育种中的基因序列,重组基因序列,实现碱基对配对,从而实现植物育种的DN段复制。更确切的说,植物育种基因编辑技术是通过外源基因组的保守核苷酸基序复制切割,识别带有信号传递的基因片段,经重组后形成断链DNA。由于断链DNA的修复方式不同,因此,其表现出的同源和非同源识别也是不同的。通过将基因追踪识别,达到序列编辑目的,也就是植物育种中的基因重组技术。
2植物育种基因编辑技术发展
2.1基因编辑技术发展步伐20世纪90年代世界范围内兴起了基因编辑技术研究,国内外学者针对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越来越重视,这种状况下,与基因编辑技术相关的论文不断出现。以国际学术论文统计来看,美国针对基因编辑技术研究的学术论文较多,其次是德国和中国。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领域也是在不断拓展,从烟草种植、水稻种植、玉米种植以及小麦种植等不同领域对基因编辑技术做出了细化研究,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的细化研究,有效的提高了我国基因编辑技术水平。可以说基因编辑技术的高速发展,为现代新兴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现代农业的科学发展。
2.2基因编辑技术范围扩展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基因编辑技术对植物育种工作的发展越来越重要,通过植物育种技术的高速发展,有效的提升了植物编辑技术水平。目前,全世界都在针对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进行研究,从专利申请委员会记录来看,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美国有专利190项,位居世界首位,中国有专利81项位居第二位[2]。并且在针对基因组编辑技术的研究中,各国都在不断探索高效低廉的基因编辑技术,通过编辑技术的转变,满足植物育种中的基因编辑需求。
2.3基因编辑技术监管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对于世界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想在当前农业高速发展背景下,提升基因编辑技术水平,就应该落实基因编辑技术的监管工作,通过科学的技术监管,将基因编辑技术在应用和研究过程中应该注意的要点以及相应的监督技术落实,从而满足基因编辑工作实际需求。例如,美国针对基因编辑技术监管提出的《生物技术监管协同框架》就是当前美国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对于技术监督采取的一种新型监管技术。但是在我国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还没有形成技术监管,相应的监管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3植物育种基因编辑技术应用领域及形式
3.1改良农作物品质在我国当前农业发展中,对于植物育种的需求越来越重视,只有提升了植物育种效率,才能为农业种植发展提供保障。以基因编辑技术作为植物育种中的主要技术满足了我国农业建设和发展中的技术改良需求。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将农作物品种改良。整个改良工序如下:①确定靶标基因组,选定基因序列连接PAM;②设计与靶标序列配对的序列;③将sgRNA与Cas蛋白连接;四是通过转移法实施,将基因转移到相应的植物菌株内;五是获得转基因植物[3]。
3.2在基因工程育种中的应用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在农业发展中为了实现农作物的高产增收,已经将转基因作物培养作为我国农业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工作。并且在我国当前农业发展中,由于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有效的为转基因作物的培育提供了保障[4]。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编辑切除,将具有结构特异性的基因序列改变,同时通过基因序列的变化将同源植株的变化做突变处理。例如,玉米植酸,科学家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将玉米植酸形成中的关键基因敲除,从而获得突变体,减少了玉米育种中的植酸存在,满足了多样化农业发展需求。
3.3植物基因功能研究在基因工程发展中,对于植物基因的研究是较为重要的一项研究工作,要想在现有的工作实践中,将植物基因研究水平提升,就应该针对植物基因研究实践中的基因片段敲除处理[5]。例如,按照基因编辑技术,将水稻育种技术转变,通过科学的育种技术,将水稻育种水平提升。同时按照水稻基因育种工作的要求,及时获得基因序列及蛋白突变。但是在单基因定点编辑中,应该注重对转移法的选择,只有保障了选择法的科学实施,才能满足基因编辑工作的需求。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植物育种中,基因组编辑技术应用具有一定的优势,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能够有效的提升植物育种能力,并且通过植物育种改良技术提升植物育种效率。因此,在我国当前农业技术高速发展背景下,应该借助基因编辑技术将植物育种工作完善,以此实现植物育种的科学提升,满足植物育种工作实际需求。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将植物育种基因编辑技术的形式及应用领域归纳为以下几点:①改良农作物品质;②在基因工程育种中的应用;③植物基因功能研究。只有保障了以上三点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才能提升植物育种水平。
参考文献
[1]姚祝平,程远,万红建,等.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植物基因工程育种中的应用[J].分子植物育种,2017,11(7):2647~2655.
[2]许丽,李祯祺,等.基因组编辑育种技术及国内外发展态势分析[J].生物产业技术,2016,22(4):46~51.
[3]郑红艳,王磊.CRISPR/Cas基因编辑技术及其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进展,2018,22(3):120~125.
[4]王艳芳,苏婉玉,曹绍玉,等.新型基因编辑技术发展及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J].西北农业学报,2018,27(5):617~625.
烟草产业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由于花生重茬种植,青枯病逐年加重,经过调查研究,找出其发生危害规律,提出其综合防治技术,以期指导花生生产。
正阳县耕地面积12万公顷,其中花生种植面积10万公顷,是全国花生种植第一大县。近年来,由于耕作制度的改变、复种指数增加和旱地轮作年限的缩短,造成土壤内花生青枯病病残体大量累积,致使花生青枯病成为正阳县花生生产上最重要的土传病害之一。该病害从苗期一直到荚果充实期均可发生,但以花期发病最高,重发年份一般田块病株率10%~30%,有的高达50%以上,严重制约着花生产业的发展。该病造成的损失与发病早晚有关,结荚前发病绝收,结荚期发病损失30%左右。
1菌源及发病症状
花生青枯病是一种典型细菌性病害,细菌(PeudomonassolanacearumSmith)呈革兰氏阴性,具好气性,生长温度范围10~41℃,最适合生长范围28~33℃,生长酸碱度为pH值6~8,最适pH值6.6。该细菌致病性很强,寄主范围很广,最常见的寄主植物有花生、烟草、茄子、辣椒等;禾本科植物和甘薯、西瓜、大豆、绿豆、豇豆等对青枯病免疫。花生从幼苗期至荚果充实期均可发生,但以花期发病最重。感病初期顶梢第2片叶首先表现失水萎蔫,早晨延迟开展,午后提前闭合,白天虽现凋萎,晚上还能恢复。以后病株叶片自上而下急速凋萎下垂,叶片变为灰绿,病株拔起可见主根尖端变褐湿腐,根瘤呈墨绿色,根部横切面可见环状排列的浅褐色至黑色小点,根部纵切面可见维管束变为淡褐色至黑色,湿润时用手挤压可见菌脓流出。
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2.1传播途径
花生青枯病种子不带菌,其病菌主要在土中越冬,一般存活3~5年,病土的迁移、深翻、耙地、地下水均造成该病的扩散和传播,病菌从寄主根部的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至维管束,由维管束向上蔓延,从而引起青枯死亡。病害发生严重田块,常可见到病情沿流水方向扩展的迹象。
2.2发病条件
一是品种和耕作制度。花生品种间对青枯病的抗性差异明显,一般珍珠豆型和龙生型品种比普通型品种抗病;蔓生型品种比直立型品种抗病。耕作制度直接影响花生青枯病的发生,连作花生的田块发病重,病害严重的田块病株率可达50%以上,严重影响花生的产量与品质;水旱轮作2年以上、旱地轮作4年以上的田块基本可根除该病害。二是气候条件。花生青枯病的病菌是一种喜高温的细菌,发病盛期在花生盛花期前。通常日平均气温稳定在20℃以上,5cm深处地温稳定在25℃以上开始发病;旬平均气温稳定在25℃以上,5cm地温稳定在30℃以上进入发病盛期。一般干旱年份发病重,风调雨顺的年份发病轻。在花生生长季节,阴雨之后,尤其是暴雨骤晴天气易暴发流行该病,这是由于暴雨初晴或久旱暴雨时土壤的温度和湿度剧烈变化,地上的蒸腾和地下的吸收失去平衡所致。三是地势和土质。花生青枯病病菌是一种好气型细菌,对土壤中的空气有较强的依赖性。试验表明,随着土壤含沙量增高,土壤中的空气含量逐渐增高,发病率也相应增大。因此,粗砂土内充足的空气,为青枯病提供了优良的生态条件,利于病菌生存,病菌遇到适宜寄主立即侵入为害,发病重;黏土、有机质含量高的田块发病轻。四是土壤肥力及种植密度。有机质含量少,种植密度过大,偏施氮肥,花生青枯病发生较重;有机质含量高,种植密度适宜,配方施肥,尤其是接种花生根瘤菌的花生田块,花生长势强,发病轻。
3防治措施
3.1选用抗病高产品种
目前适宜正阳县种植的花生品种大都是直立型品种。通过近几年的花生种植实践证明,远杂9102、远杂9307等花生品种高抗青枯病,而白沙系列次之。
3.2避免花生连作种植
新垦地种植花生,青枯病极少发生,但随着连作年限的延续,附近病土的扩散和流水的传播,土壤病原菌逐年积累,发病也逐年增加。一般连作2~3年便会点片发生,而且病害每年增长的速度为10%~30%,3~4年便会普遍发生。轮作地块花生青枯病发生较轻,一般应与玉米、红薯、西瓜、绿豆、大豆、豇豆、水稻轮作。尤其是与水稻轮作,可有效控制花生青枯病的发生。青枯病发生严重田块,要求水旱轮作2年以上,旱地轮作4年以上,花生青枯病基本可以得到根除。
3.3配方施肥,培育壮苗,提高花生的抗病性
带有病菌的土杂粪也是该病的初侵染源,故土壤增施土杂肥,必须经过充分腐熟,消灭病菌。同时增施氮磷钾多元肥,具体方法是施用氮磷钾三元复合肥(N、P2O5、K2O各15%)300kg/hm2,尿素75kg/hm2,硫酸钙15~30kg/hm2,培育壮苗,增强花生根系的抵抗力,从而减轻病害。
3.4切实搞好花生根瘤菌接种,提高花生的抗病能力
每15kg花生种子拌花生根瘤菌水剂50~60mL,拌匀晾干播种。注意根瘤菌接种的花生种子不能直接放在阳光下曝晒,要放在阴凉处晾干,拌种时不需要加水;接种了花生根瘤菌的花生种子要当天播完,存放不能超过12h。
3.5及时拔除病株
花生结荚前,发现田间有零星病株时,立即拔出并带出田外,可把病株放在日光下曝晒2d或者阴干3d,其所含病菌即死亡,从而减少侵染源。
烟草产业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一般来说,民族地区受制于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尽管民族地区存在集群经济,但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除了充分扶持当地产业发展外,探究民族地区产业发展途径也不可忽视。文章对这些新问题进行了探索。
一般来说,民族地区受制于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尽管民族地区存在集群经济,但目前而言还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各个方面,尤其是相关职能部门重视必不可少。对于民族地区集群发展的探究,当前大多只是停留在发展集群对民族地区具有必要性这一熟悉层面,而对于如何促进其产生、成长和发展却难以展开深入的探究。民族地区产业集群的新问题一是企业的趋同性很强,差异化不明显;二是企业的一体化程度高,而专业化低;三是外部环境较差。可见,民族地区的产业集群有着自己独有的特征,同时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如何引导民族地区的产业集群往好的方向发展是新问题的核心。
一、产业集群的特征和区域经济发展
(一)产业集群的理论和现实
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是指某一特定领城内,相互关联(互补、竞争)的企业和机构在一定的地城内集中连片,形成上中下游结构完整、外围支持产业体系健全、具有灵活机动等特性的有机体。产业集群一经形成,它就具有一种自我强化的内在机制促使其进一步的成长,不仅使集群内单个企业的竞争力增强,而且作为一个整体的产业集群也表现出特有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摘要:一是产业集群有利于节约交易费用。产业集群化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节约交易费用。产业集群内企业大部分交易在群内进行,由于地理位置邻近,关系密切,可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二是产业集群有利于获得外部经济效应。外部经济效应包括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三是产业集群有利于促进专业化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在集群内,大量专业化的企业集聚在一地,通过分工和协作,实现规模生产。四是产业集群有利于推动集群内企业间的竞争和协作。集聚加剧了竞争,而竞争是增进企业生存活力的重要因素。五是产业集群有利于创造学习和创新环境。产业集群具有更高的学习和创新效率,主要表现在知识、信息的快速流动和新企业的快速产生和成长方面。
可以说,产业集群是聚集经济的一种非凡的表现,产业集群表明在有意识引导本地相关主体,如企业、居民和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达成基本共识的基础上,在一个特定的地域内,大量企业聚集在一起能够促进企业有效地信息交流,非凡是面对面的交流。这些信息也包括促进废料再生利用的信息、清洁生产的技术信息、循环经济发展的信息等,这样可以使企业或潜在的创业者及时了解到相关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因而有利于循环经济所需要的技术创新和市场的发展。另外,在特定地域内多数企业集中,可以通过贸易的方式把另一家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本企业的原料,建立工业衍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这样,不仅降低了治理污染的费用,而且企业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因此,民族地区循环经济可以以产业集群为空间组织形式,不能够走分散化的老路,有些地区乡镇企业分散发展带来的环境新问题就是明证。民族地区产业集群同时也必须走循环经济的道路。环境新问题是有些传统产业集群的瓶颈,所以要运用循环经济的有些理念来发展集群,实现民族地区产业集群和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产业集群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思路
第一,集群经济的基础。必须根据民族地区实际,通过实际调研来判定集群经济水平、能力及其发展潜力。没有产业集群经济现象,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指鹿为马,不切实际。众所周知,产业集群的产生是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具备如企业家资源,创业网络,产业传统等特定的资源禀赋。缺乏上述软环境,仅仅凭借民族地区政府的一些园区规划等硬件烘托,是不能解决新问题的。假如政府以集群的思维去发展区域产业,就应该通过例如改善投资环境、降低创业的制度成本等积极举措,来筑巢引凤。民族地区的地方政府的眼光要长远,借助政府的功能,牵头规划,服务支持。企业和区域是否要发展产业集群,要以产业环境、效率和效益为标杆。如云南烟草产业集群,是集烟叶生产、复烤、研发和生产经销一体的跨区域特色产业集群。
第二,科学的产业集群规划。民族地区集群存在,也可以培育或规划,主要看政府如何宣传、引导,在民族地区,行政力量有时候大于经济力量。如何以产业集群理念来改造或提升民族地区当前的产业基地建设,这其中当然少不了政府的功能。地方政府可以利用院校和探究院所的知识优势,通过科学的论证形成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具体思路和指导原则。规划中必须要体现科学和理论,当前在各地的经济发展规划中,一定要非凡注重因地制宜。不要脱离本地实际情况来做,比如说有些地方根本就没有产生产业集群的基础,那就不要在这上面费尽心思。一个好的规划,要针对民族地区的产业发展实际提出有效的设想,并产生实际效果。
第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带来了诸如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负面效应。国家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三大要求纳入统一的框架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民族地方政府在发展集群经济的同时,不能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应该树立循环经济观念,利用后发优势,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循环经济的根本思想是资源的最大限度的利用,就目前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而言,由于民族地区生产技术能力和专业化的程度都处于较低水平,使得很多资源很难在单个企业内部彻底消化。因此,这就需要企业在一定地域的集中,即区域集群。
二、民族地区发展产业集群的途径
第一,培育完善的生产网络组织。产业集群中规模不同的企业应发挥各自的优势摘要:龙头企业在进行垂直一体化生产的同时,还将部分业务向区内中小企业分包;大企业在生产中发挥横向支撑功能,在核心技术的研制和使用中发挥创新和导向功能,在营销中以品牌效应发挥纵向纽带功能;而众多中小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网络状,实现生产的社会化、组织网络化和流通市场化。为此,民族地区产业集群应加强企业间的前向和后向联系,鼓励企业采取多种形式,按照产业链的不同环节进行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努力形成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完善的产业体系。同时,要支持和鼓励产业集群内的信息服务组织和网络的建设,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减少企业信息搜集造成的成本浪费。
第二,形成完善的融资体制。民族地区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规划,鼓励现有产业集群内企业实现生产社会化、组织网络化和流通市场化的同时,应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制度环境,建立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融资体制摘要:一通过各种优惠条件,招引各种盈利或非盈利性的行业组织,给中小企业提供信用评级、贷款担保等服务;二要为基层金融机构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从而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三要利用民族地区的非凡政策和国家的产业政策,设立产业发展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或科技创新基金,对民族地区集群内企业进行引导性的金融支持。
烟草产业论文范文第6篇
专业建设初期,我们一直思考农业院校生物工程应办出怎样的特色?我们认为只有因地制宜,利用现有的学科优势,根据全省的实际需求,才能有效地确定专业特点。我校是农业部与地方共建的农业院校,有传统的优势学科,例如,作物学、植物学是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生物学基础强,是生物学博士点一级学科。但工科基础弱,贮备的工科背景老师少,如何体现农业院校的生物工程特色,确实需要动脑筋,利用已有资源学科优势,丰满教师的工科知识,并结合湖南农业经济特点才能办出农业生物工程专业特色,办好生物工程专业。首先,根据湖南经济发展特点分析,湖南是农业大省,正在向新型产业转变,要发展成农业强省;其次,湖南农产品如水稻、茶叶、柑桔、苎麻等产量居全国前列;植物资源丰富,特别是药用植物资源在湘西、湘南地带分布广泛;农副产品和废弃物很多没得到增值利用,或直接排到环境或直接燃烧,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农民增产不增收。如果利用生物技术加工、改造农副产品,不但增加农副产品的附加值,节能环保,还能促进新型产业的快速发展,加速农业大省农业强省的跨越。农业生物工程培养的人才应该既掌握生物技术又具有良好的工程技能,有能力将生物技术的成果转变为生产力。那么,落实到我校生物工程人才掌握的知识点上,我们确定以发酵工程和天然功能产物提取和制药应用为核心的知识群为抓手,建设我校生物工程专业特色。
2课程设置与课程建设要体现培养目标
生物工程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选修课(必选课和自修课)。公共课程英语、体育、计算机、数学等外。生物工程专业基础课程群包括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微生物学、化工原理、机械制图、基因工程等专业基础课。生物学师资力量雄厚,依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位点进行课程建设。生物工程专业主干课程群包括发酵工程、酶工程、生物制药工程、生物分离工程和相应的实践教学等课程。依托生物工程与技术硕士学位点进行课程建设。生物工程专业基础课有深厚的生物学学科作为建设后盾。“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已建成湖南省精品课程,“细胞工程”以及“基因工程”已建设成校级精品课程;“微生物学”得到学校教学改革课题和多媒体制作经费资助,多媒体制作获得“优秀奖”。
“分子生物学概论”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已分别成为全校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热门公选课。生物工程专业主干课程设置我们体现两个模块:以发酵工程为技术核心课程模块和以生物制药为核心的课程模块,以两个模块方向的理论知识要求和技能实践要求制定其他课程,并依托学科建设课程。该课程群是生物工程专业重点建设内容,也是最能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群。虽然师资年青,但力量较强、思维活跃,充满创造力,教师大多来自外校,学缘丰富。课程建设卓有成效,专业特色明显。为加强专业特点,专业发挥教师学术特长,根据发酵工程技术和天然产物开发与综合利用两个科学研究分向,建设了专业发酵工程与生物制药工程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进行专业实验内容和生产实践内容的建设,将两个方向的理论课程进行整理和更新。以发酵工程为核心的课程群包括发酵工程、酶工程、微生物育种与变异、氨基酸发酵等;以天然产物开发与利用的课程群包括生物工程制药实验技术、药理学、药物分析和天然产物化学。现在发酵工程、酶工程、生物制药工程、微生物实验技术已建成校极精品课程,生物分离工程、药理学同样得到院级的课题资助。围绕发酵工程和生物制药的课程群体系的相应建立,其目的是扩展学生的在微生物应用和药学方面基本知识和技能,扩大其就业范围。延伸功能已扩展到研究生与自考生的教学和实践活动。在选修课的设定中,结合农业学科专业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动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鼓励学生选修其他相关专业的选修课。如食品科学院开设的食品营养学、农产品加工与贮藏;资源与环境学院开设的环境工程等课程都添置在生物工程专业选修课内;为了适应部分学生考研要求,我们也将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等设置在选修课内。学生通过自己就业或学业定位,可以有多门课程选择。
3重视实践教学,并围绕两模块课程群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我们采用理论教学→实习教学→生物工程设计教学“三段式”教学模式组织实施实践教学。在此模式中,特别注重后两个环节,按小试验→大试验→生产实习→工程设计教学的循序渐进的办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小试验设计针对性强,每个试验都有考核技能的重点,旨在规范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模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取得了实效。通过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反复学习过程,可使学生理论掌握扎实,实验操作规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对于综合大实验,根据学科的内在联系,将专业主干课程综合大实验重新组合,将原来零散实践环节组合成相对独立于理论教学体系又与之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例如,我们把原来的发酵工程、酶工程、生物制药工程和分离工程四门课程的综合技术课合并在一门生物工程实践课中,集中在4周进行实践训练,例如,发酵工程环节学生自己利用菌种优化条件生产酶制剂,在酶工程环节利用酶制剂催化反应,并同时研究酶的催化特性。分离工程环节通过提取植物功能产物,在生物制药工程环节利用包埋技术等制成药胶囊并研究药理作用。这样,使同学们对实践工艺有直观的感受,同时也综合运用了理论知识。对于一些重要的选修课,适当设计10个小时左右的实验课,例如,把药理学、药物分析实验纳入在生物制药实验中开设。生产实习教学中,以熟悉大规模生产流程和设备为主,将理论与生产实际结合,在实际生产中发现问题和思考解决问题。
2010年,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得到国家支持,建设生物工程实训基地,基地建设的的模拟生产线仍然根据发酵工程和天然产物提取和药物制造两条工艺路线设计。这样,从课程群到实验基本培顺再到生产实习都可归纳在这两条主线上。专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湖南红鹰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湖南泰古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株洲千金制药有限公司等为校外教学实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毕业实习是学生专业实践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考研要求和就业去向,分别进行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专业充分利用校内外良好的科研平台提供毕业生实习机会。除开一些生物技术公司外,湖南作物种质创新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作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食品科学与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烟草工程技术实验室、国家柑橘改良中心长沙分中心、中国烟草中南农业试验站、湖南省农业生物工程研究所、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湖南省畜牧研究所等研究机构每年提供生物工程专业毕业实习岗位。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研究所、国家杂交水稻工程中心都接纳过我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
4积极推进“产学研”联合开发,大力提升生物工程本科教学创新平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本专业在本校建立了与企业合作的产学研型“湖南农业生物工程研究所”,还与科研单位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这些措施为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提高实践水平、优化人才培养环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通过“产学研”合作,有大批的企业横向课题与生物工程本科教学直接相连,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在大三学生中成立了“酶制剂研究小组、抗生素研究小组、天然产物研究小组、酿酒小组”等课外兴趣小组。另外,专业建设还通过湖南农业大学校级平台、以及生物科学技术学院院级平台资助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广泛进行创新项目研究;从2006级以来,每年立项6~10项创新项目。学生都有机会参加工程实践训练和工程项目课题研究,提高了实践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根据学生在科研活动中的表现,从根据创新能力、实验技术、书写研究报告或情况,给与学生以学选修课学分。
5以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建设
我校生物工程所依托的学科为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自主设置的生物技术与工程博士点和硕士点。根据国内外该学科现状和发展趋势,结合我校多年来建设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专业的经验以及生物工程技术领域相关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校生物技术与工程博士点设置三个研究方向:(1)转基因与生物反应器工程方向;(2)细胞培养、酶与发酵工程方向;(3)生物转化与生物分离工程方向。科学研究从师资队伍、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实践等多层面带动了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水平提高,学生质量优秀,也促进了学科研究的进步和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6师资队伍的建设
烟草产业论文范文第7篇
*县委把科学决策作为建设现代*文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不断探索,大胆实践,逐步走出了一条“群众、专家、领导”三维一体的民主科学决策模式。
请专家把脉。*通过举办论坛等形式,邀请专家学者为重大决策进行把脉问诊,先后成功举办“工业强县(*)论坛”、“汉江(*)生态论坛”、“*太极城开发保护高峰论坛”,并召开了两届“太极城文化研究会”,进一步明确了保护汉江、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的工作思路和打造山水园林生态太极城的建设理念,确立了工业强县,生态立县,文化兴县战略。近几年来,先后邀请120多名专家学者来旬参与调研决策,其中中科院院士2名,副教授以上职称80余名,形成工业强县专题研究报告12篇、生态立县专题调研报告24
篇、文化兴县战略专题调研15篇。同时,还通过专家带着部门和乡镇领导作课题的方式,把专家的前沿理论运用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走群众路线。该县把群众欢迎不欢迎、接受不接受作为决策的出发点,通过深入基层、走访群众、问卷调查、召开代表会、座谈会、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近5年来,共收集人大代表各类建议、批评和意见510条,政协委员建议420
条、提案696件,收集社情民意信息260条,组织开展专题调研130多项,形成调查报告400多份,编辑出版了《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哲学与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生态建设论文汇编》等书籍,不仅为制定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等重大决策提供了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而且科学制定了强村大户战略、建设老龙沟生态农业园、白柳工业示范园区、吕河冬青村高效农业精品示范园区、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直通车制度、惠农资金“一折通”制度等一系列决策,促进了县域经济科学发展。
集领导智慧。在专家把脉和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县委常委会议集中决策职能和县委全委会、政府常务会的集体领导作用,对群众、专家的意见进行集中分析,科学民主的作出决策。全县总体发展思路和年度突破重点的确定,事关突破发展全局的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镇规划及项目建设、生态示范区建设和生态重点工程、干部作风建设等事关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的决定,都是通过常委会集体决策的模式,转化为全民的自觉实践。
着力实施三大战略
*县委、县政府综合分析县情,充分认识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支柱工业“引擎”基本形成和总量还不大、结构不合理、产品的技术含量低的工业发展现状,针对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始消解和符合现代工业文明发展要求的科学理性精神尚未建立的特色,作出了*在地理空间上处于内陆*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处于工业化初期、在历史人文上正发生着深刻的文化转型的科学判断,提出“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文化兴县”的三大战略,并确定以大力推进“生态化、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人文化”进程作为实施三大战略的直接抓手。
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围绕壮大烟草食品、矿产加工、电力能源、水泥建材、生物制品等五大支柱工业,筛选确定了30个建成后可实现200亿年产值的工业重点项目,大力实施“工业200亿”工程。以汉江*电站、汉江蜀河电站、桂花电站、大岭电站为重点的水电开发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成效显著,日产4000吨水泥生产线、4万吨锌焙砂、1万吨纳米氧化锌、1万吨钡盐及2000吨碳酸钡和黄姜综合利用、金寨铁矿采选冶生产线、*烟厂技改项目开工建设,5万吨生物质柴油、360万千瓦装机火电厂、60万吨球团铁采选冶生产、500吨蚕丝制品和3000吨金属钙项目跟进运作,按期完成目标任务,使项目建设成为拉动工业突破发展的新支点。2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突破40亿元大关,达到49亿元。
强力推进产业化进程。按照“强烟、扩桑、壮畜、优姜、兴林、稳粮”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农业30亿”工程。全县1万头生猪基地建设得到巩固,烤烟面积实现历史性突破,达到13万亩,黄姜10万亩,建成1000亩特色林果示范村8个,蔬菜基地4.8万亩。劳务输出8.8万人次,年创劳务收入7.2亿元。去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5亿元,同比增长34%。
强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实施“三镇一体化”工程为抓手,编制城镇建设规划,拉大城区骨架,形成“白柳镇-城关镇-吕河镇”一体化县城建设大格局。围绕山水园林太极城建设,规划编制了12个城区重点建设项目。启动实施了旬河北岸景观步道、生活垃圾处理厂等6个二期工程、5个集镇规划修编和2个新村规划等一批公益项目和城区功能项目,新修通村水泥路53条368.7公里。7个通乡路,102省道改线、江南路一期工程正在推进,甘溪别家沟大桥、麻坪二桥等一批重点工程陆续开工,十天高速公路连接线、甘小二级公路、吕河汉江大桥工作进展顺利,构建了开放的交通大骨架。实施城区“两桥两堤”绿化、县城和重点集镇面貌得到较大改观,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越来越明显。
强力推进生态化进程。地处国家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水源涵养区的*,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要求,通过制定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完善生态补偿规划研究、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执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等硬措施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将全县3554平方公里划分为五大生态功能区,实施水资源、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矿山资源、土地资源、地形地貌资源六大保护。实施“五年绿化汉江”工程,累计退耕还林49.18万亩、飞播造林124万亩,使森林覆盖率由“十五”初的31.5%提高到43.6%。先后投资4570万元实施生态补偿和排污改造,斥资700万元处理黄姜加工废水,大地复肥公司利用尾气制酸,秀山龙水泥厂攻克铅锌尾矿渣生产水泥技术,鑫源建材公司用尾矿渣生产节能砖变废为宝。不间断的环境改善,使*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天更蓝了。
强力推进人文化进程。*确定了“创*特色,建文化大县,兴汉水文化”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文化兴县战略。深入开展普及民歌民舞、塑造动感乡村活动,民歌很快唱红了山乡,点燃了群众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激情。成功主办了陕南民歌大赛,编排大型民间歌舞,规划建设城市雕塑,出版*文化丛书,举办农民文化节,由此而拉开了大文化建设的帷幕。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提起“精气神”,快乐点亮新生活,*人的幸福指数和经济发展同步走高。
以人为本聚集合力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提升素质、开发潜能、凝聚活力,激发出每个人热爱家乡、建设*的火热激情。
让科学理论入脑入心。县委在“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提高各级领导驾驭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方面大做文章。他们以县委中心学习组为龙头,不断创新学习形式,邀请专家学者辅导讲座,定期进行交流研讨,仅去年以来,先后邀请专家学者来旬辅导讲座18人次,交流研讨12次,使广大干部开阔了眼界,解放了思想。特别是今年以来,他们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强劲东风,集中开展“百场大宣讲、千人大调研、万人访民生”活动,到目前,集中宣讲348场次,培训党员干部1.5万余人次,同时,将36篇县级领导干部的优秀调研论文和81篇科级领导的优秀调研报告分别编印成册,交流研讨,下发学习,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前瞻性的理论成果,成为各级干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导航。
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大胆探索的“阳光选人用人”机制,通过“四项公开、四轮差额、三次票决、全程监督”的操作模式,使一大批优秀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他们的具体做法是:实行干部推荐提名“四项公开”,即公开干部调配原则、公开职务调整范围、公开选拔任用标准、公开推荐提名程序;坚持干部选拔任用“四轮差额”制度,即差额推荐干部、差额确定考察对象、差额考察干部、常委会或全委会差额票决,切实做到多中选好、好中选优;采取“三次票决”任用干部,即对每一名拟提拔人选,都要经过县委组织部部务会票决提名、县委常委会票决审定、县委全委会票决任用三道程序;在选人用人的整个过程全程接受干部群众监督。阳光下选人用人,民主、公平、竞争、择优,给每个人提供了平等的机会,变“相马”为“赛马”,激发了干部工作热情,为*科学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积极推行绩效管理,坚持把考核结果作为奖惩兑现、晋职晋级、创优评差的重要依据,实施重奖重罚,迅速形成了部门之间、乡镇之间、干部之间比工作比贡献比发展的良好风气。
我想利用这一机会讲三个问题。
一、关于中国物流理论研究
在2002年的年会上,我曾提出下一步物流理论研究的十大重点:
(1)物流定义
(2)物流规划与物流政策
(3)物流成本与物流统计信息体系
(4)传统企业流程再造和业务转型
(5)物流市场与需求
(6)供应链理论
(7)物流信息化
(8)物流技术、装备及标准化
(9)物流人才教育和学科建设
(10)国外物流发展趋势
一年来,研究的情况如何?从今年征集的200多篇论文来看,基本上都在这10个方面。但有新的扩展,如突发事件中的物流研究、关于物流的数学模型与经济核算方法等。我认为特别取得较大进展的是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物流基础理论研究
对物流、物流产业、物流企业、企业物流、物流行业的基本概念,包括其内含与外延的研究;对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对供应链与物流、电子商务与物流、采购与物流相互关系的研究;物流系统论与物流价值论的研究;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研究;物流与国际贸易的研究;物流与大通关的研究等等,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第二,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最多、最广,有一些新的突破,比如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成本研究,运作模式研究,物流外包研究,物流企业竞争力研究,工贸企业物流流程再造研究,传统运输与仓储企业向第三方物流服务转型研究,第四方物流研究,物流过程各方利益冲突的产生与解决方案研究等等。
第三,行业物流与区域物流研究
在编辑今年的《中国物流年鉴》时,我感到行业物流与区域物流的内容比较丰满,说明了各行各业都在关注物流的发展,如汽车物流、家电物流、药品物流、烟草物流、连锁物流、食品物流、粮食物流、邮政物流、港口物流、IT物流、服装物流、航空物流、交通物流以及长三角物流、珠三角物流、环渤海物流、中部物流、西部物流、开发区、保税区物流等等。交通部为此专门拨款1000万元。许多部门的研究开始从宏观层面向中观与微观层面展开。
第四,物流市场研究
物流市场如何形成,物流环境包括哪些要素,物流资源如何进入市场达到优化组合与合理配置,不同行业物流市场的供需分析,物流市场主体、客体、载体与中介组织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促进物流外包的研究等等。
第五,供应链管理研究
供应链管理是经济运行中一个新的模式,今后企业之间的竞争将被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所代替,供应链是什么,供应链管理的要素有哪些,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如何进行供应链设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等等,这方面的研究虽然相对还比较薄弱,但已经起步,并取得可喜进展。
第六,物流信息化与标准化研究
信息化与标准化都是中国物流发展中的瓶颈,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如何在物流业发展中充分应用各种信息网络技术,如何使中国物流标准化并与国际接轨,已有不少研究成果。
我认为,中国物流理论研究起步不晚,但存在的问题是研究不深不广,这几年物流业快速发展,更显得理论准备不足,实践走到了理论的前面,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怎么办?作为物流理论工作者,应当迎难而上,勇挑重担,推进物流理论研究,使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有一个较好的理论指导。这里应该提倡学术评论、批评与争论,营造一个鼓励创新的学术氛围。
下一步物流理论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我认为是以下十二个方面:
第一,物流基础理论与方法论研究
第二,物流经济学及学科建设研究
第三,物流发展的战略规划与相关政策的研究
第四,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研究
第五,物流信息化研究
第六,物流标准化研究
第七,行业物流与区域物流研究
第八,国际物流研究
第九,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研究
第十,物流市场研究
第十一,物流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
第十二,应急物流与军地合作的战略研究
我希望,全国从事物流理论研究的同志们,在物流业发展的实践中,善于总结,勇于创新,把中国物流理论研究推向一个新水平,走向世界,确立自己的地位。
二、关于推进中国物流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如何推进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经过这几年的积极探索。我们认为,主要要抓好以下十个方面:
第一,制定中国物流发展大纲。要不要做这件事本身就有争论,但我很赞赏日本政府的做法,制定“综合物流施策大纲”与“新综合物流施策大纲”是十分必要与正确的,实践证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国是一个转型国家,国家有一个物流发展大纲十分重要。这个大纲实际上是一个指导性意见,有目标,有措施,有要求,但完全不同于计划经济时期的规划。我们已参与了原国家计委组织的中国物流规划草案的起草。现在国家计委已改成国家发改委,我们强烈呼吁把这一工作继续下去,争取以国务院名义中国物流发展大纲。
第二,出台物流产业政策。原国家经贸委已着手调研物流业发展产业政策,有关部委也在研究行业物流的产业政策,一些省市在制定地区性物流规划时也出台了一些产业政策。这些产业政策涉及到市场准入政策、土地政策、税收政策、融资政策、标准化政策、投资政策、外资合作政策等等。但由于全国没有统一的政策,有些矛盾已十分突出。2003年全国政协专门组织一个小组调研物流问题,由石万鹏同志牵头,主要调研两大问题,一是中国物流业的管理体制,二是中国物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积极参与了这一工作。但根据历史的经验,国家统一出台一些政策比较难,我们主张先在地方上出台一些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地方性政策,同时在某些领域实现全国性的个别突破。我认为这是有可能的。
第三,推进以信息化、标准化为重点的物流现代化建设。信息网络化与标准化是现代物流技术发展两大关键,信息网络技术是现代物流生命线,而物流标准化则是促进整合、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桥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通过每年评选优秀案例来推进物流的信息网络化。对于物流标准化,已经成立全国物流技术标准委员会与全国物流信息标准委员会,秘书处分别设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编码中心。两个标委会已共同启动了建立物流标准体系表的课题。我们深信,在全国标准化委员会的领导下,中国物流标准化工作一定能扎扎实实的向前推进,但这要得到有关部门、行业与企业的大力支持。物流的现代化除信息化与标准化以外,还有两个重点,一个是物流管理的现代化,一是个物流技术装备的现代化,这两项也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第四,启动中国物流人才教育工程。2001年,我们提出了启动中国物流人才教育工程的设想,分三个层次,一是学历教育,二是继续教育,三是岗位培训。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物流学会已开了三届全国高校物流教学研讨会,成立了中国物流学会人才培训专业委员会。在教育部支持下,已有47所大学开设了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专业,多层次、多模式、多目标的物流学历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在职教育目前虽然比较混乱,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巨大的需求,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在劳动部指导下,已制定物流师标准,并已。物流师培训明年将在全国规范运作。国外的一些物流师证书教育也在引进,作为一种补充。上岗资格培训目前还未启动,因为涉及的部门、涉及的岗位太多,需要专门研究。
第五,推动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发展,繁荣物流市场。中国物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推动,创造一种环境,特别是培育与发展物流市场的环境,使企业真正进入市场,企业在物流市场的运作水平决定一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通过评选“中国物流示范工程”与“中国物流实验基地”来以点带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同时通过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的发展来带动行业物流发展,推动区域物流发展,并与国际物流接轨。
第六,建立中国物流统计信息系统。物流统计是政府宏观决策的需要,是国内外物流企业市场预测的需要。一些地方已经做了不少积极的探索,上海已建立了统计体系,北京也进行了物流的调查。2002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已安排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完成了全国物流信息统计系统研究。我们希望国家统计局把物流统计列入政府统计范围。同时,我们也在积极探索,在中国建立采购经理指数的可行性,已取得重要进展,另外为了给政府经济部门、给行业、给企业、给教学科研单位提供权威信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每年编辑出版《中国物流年鉴》与《中国物流发展报告》。
第七,抓好物流科技进步。现代物流业既然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现代物流中必然有科技生产力。在科技部支持下,已批准设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包括科技进步奖与科学发明奖。国家2020年科技中长期规划中,已把物流科技单列为服务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已与团中央合作,在光华科技基金会下设立“中国物流发展专项基金”,宗旨就是推进物流科技的发展,希望得到全社会的支持。
第八,大力推进物流理论研究。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理论又指导实践。中国从1978年引进物流概念以来,物流理论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但由于客观环境所限,难以深入,影响也不够广泛,在最近几年,物流理论研究才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物流学会通过每年一次的“中国物流学术年会”,通过“中国物流专家论坛”,通过专题理论研讨会,大力推进物流理论研究,在全国物流理论界的努力下,出现了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景象。
第九,注重物流知识普及与舆论导向。要发展物流首先就要让大家知道什么是物流,懂得什么是物流才能知道怎么去干,怎样干得好。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物流学会通过编辑出版物流读物,通过新闻单位加强物流知识普及,并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仅北京就有40多个新闻媒体参与了这一行列。现代物流业的兴起,有新闻出版部门的汗马功劳。
第十,加强物流界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现代物流业是全世界的产业,是一个整体,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各个国家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都成立了物流行业组织,无论是企业,还是行业组织,还是大学,都需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国际物流协会,与国际采购联盟,与各国的物流与采购组织有着广泛的联系,并进行多方面的合作。除此之外,我们还加强了两岸四地物流界的交流与合作。国内许多机构也在进行这一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
三、关于物流专门人才
物流专门人才我认为可以作不同的区分。从学术与理论研究角度,可以有物流学科带头人,也可以有物流理论专家;从物流实践角度,可以有物流企业家,也可以有物流职业经理。总称物流专家。
我在《中国物流》一书中,推荐8位同志为中国第一代物流专家,他们是:李京文、徐寿波、吴润涛、王之泰、吴清
一、张文杰、何明珂、王宗喜。我是从学术理论研究范围讲的,他们著书立说,有观点,有创新,对中国物流理论研究作出了贡献。与他们同期的还有一批人,如高博、张卓元、张济民、胡俊明、牟惟仲、张声书、钟志奇、周淑俊、秦毅、詹荷生、王嘉霖、虞和谦、张绪昌、李震中、胡怀邦、黄国雄、陈梅君等同志。推动物流理论与实践的著名经济学家有顾卓新、于光远、柳随年、刘国光、童大林等同志。还有一批有关部委的领导同志。他们都是推动中国物流起步的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这几年,中国的物流业快速推进,涌现出了物流理论研究的新人,他们年富力强,将逐步成为物流学科带头人,成为物流理论研究的骨干力量。比如王佐、汪鸣、刘秉镰、朱道立、宋远方、徐天亮、黄有方、王耀球、陈文玲、任兴洲、王薇、戴定
一、许胜余、田学军、刘志学、范棣、桂寿平、鞠颂东、翟学魂、翁心刚、邬跃、沈绍基、马士华、张锦、索沪生、王国文、龙军生、刘凯、杨东援、杨长春、杨赞、骆温平、崔介何、董千里、缪立新、陆大明等同志。以上只是我接触的部分同志,还有些没有接触到,这里不可能全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