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分析与反思

2024-07-21 20:49: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历史分析与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历史分析与反思

第1篇

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区别于学校整体教学的特殊教学方式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缺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和能力。重视微课在高职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对微课在高职历史教学中进一步开发与利用并在此过程中对教学效果不断进行反思,使微课能更好的帮助和提升教学效果。本文从微课在高职历史课堂中的应用入手进行阐述,希望微课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微课;高职历史教学;应用;反思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迎来了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全民进入“微时代”,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知识碎片化、时间碎片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近几年逐渐延伸至教育领域,学习也进入“微时代”,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任何内容,这就是“微课”。这种新型教学资源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大广泛的认同,同时也使传统的教育方式得到了重大的突破。但是,自2011年兴起以来,微课的应用还在探索与发展当中,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本文着重对微课在高职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阐述,并对当今微课教学资源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以期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更好的应用与发展微课。

1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

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微课以时间短、内容少、情景化、主题突出、趣味性、针对性的特点吸引了大批的教师和学生参与其中。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要适应学习者高效学习、快速学习的目的。以高职历史课本《中国旅游史》(上册)“问奇于名山大川”为例,探讨高职历史微课的应用。

1.1课程设计

在微课的起始阶段,应抓住学习者注意力,提升其学习兴趣。在开始阶段,可以采用提问和视频相结合方式,支持“当代徐霞客————雷殿生”十余年徒步穿越全国各省、市和港澳台地区的动力是什么?目的是什么?通过这一环节,可提升学生自主探索的求知欲,将现代人物与古代人物作对比,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语言衔接和内容间过渡。微课以短小的教学视频为核心,以讲解清楚1~2个知识点为主要目标。所以在讲解徐霞客各阶段的游历范围和目的时,应简明扼要,衔接自然。在内容间的过渡上,应删繁就简,删除与教学内容无关或关系较小的语言和文字,突出主题和重点。在中间教学环节(7~8分钟)的处理上,应体现出教师的教学艺术性。在微课的结束阶段,应归纳重点、突出难点、深化主题。微课受制于时间,无法获得宽松的时间面面俱到、娓娓道来,但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必须在收尾阶段归纳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突出重、难点,深化主题。教师通过情境化的语言和视、音频的结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思考徐霞客游历背后的精神力量和爱国情感,体会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肩负的使命。这一环节体现出文化基础课为专业教学服务的现代职教理念。

1.2微课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重点是徐霞客游历名山大川的历史意义和现实贡献。确立依据:第一,从人文角度出发,徐霞客游历对我国的人文旅游、地理记录、科学发现作出了重要贡献;第二,从专业角度出发,徐霞客一生的游历,为旅游行业准从业人员做出了表率,成为学习的典范。教学难点是徐霞客身上蕴藏的精神力量和爱国情感。确立依据:第一,从职业角度出发,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责任感、使命感的教育是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第二,从行业要求出发,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意志品质。

1.3微课教学辅资源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1)微课教学中PPT的设计。微课教学以短小精悍、易学易懂的教学视频为核心资源,而PPT在微课教学中的地位不容小觑。首先,PPT设计应遵从有用、实用的原则;其次应与背景图像形成一定对比度,使学习者一目了然;再次,应删繁就简,摒弃大段文字资料。(2)微课教学中学案的设计。学案是微课教学辅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首先,学案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能力、兴趣,适应教学内容,建议考虑分层学案,以适应不同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其次,学案应遵从简单、实用、针对性强的原则。(3)微课教学中教案的设计。教案作为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师和学习者的双向交流至关重要。在微课平台上,微课教案不仅要适应教师间的学习、评价、交流,也要适应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有助于师生对学习内容的学习、评价和反馈。(4)微课教学中作业的设计。微课作为完整的应布置作业,有利于学习效果的评价和诊断。首先,作业必须考虑更广大范围内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能力层次,分层作业应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其次,作业应考虑理论基础之上的能力要求,强化情感、价值观、能力的提升。最后,作业应具备一定的生成性,在作业完成的过程中呈现出新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

2微课应用存在的问题

2.1选题不当

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主题突出,针对性强,作为一种辅的教学资源,是学生在课堂之外获取知识,答疑解惑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选题方面应当主要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但目前微课选题过大或者没有聚焦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的问题突出,没有从教学本身和以学生为本的角度思考微课教学,学生在学习当中找不到重点。从而不利于微课教学帮助广大学习者实现自主学习、交互学习功能的发挥。另外,近几年流行的微课设计大赛使一些教师在进行微课设计时从自身专业发展角度衡量微课教学的成功与否,而学生则无法充分利用这部分课程,造成资源的浪费,无法持续发挥微课教学的作用。

2.2过分追求形式化

近年来,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逐步上升,微课制作水平也在逐年提升。多数微课课程画面绚丽,在字幕呈现、角度切换和互动方面的高水平设计令人眼花缭乱。但随着课程制作水平的提高,一些教师在设计微课教学方案时,把主要精力集中于技术的表现上。这一方面导致学习者的注意力从内容上转移到呈现形式上,不仅偏离了学习目标,而且容易养成思维惰性、满足于短暂视觉和心理愉悦的不良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制作者对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内容选取的忽视也违背了微课教学的初衷,使微课教学流于形式。

2.3教学应用中评价机制匮乏

如今,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使微课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使用率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但由于微课在实际应用中以学生线下自主学习为主,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教师不能及时的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同时,学生对教师微课的质量也不能及时反馈,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互动上的隔阂,长此以往,学生可能对微课的学习失去兴趣,而教师也无法提供高质量的微课课程。另外,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微课资源效用的发挥。微课应用于教学当中的初衷是促进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解决一些课堂上的疑难问题。但目前由于缺乏一套科学的微课评价标准,使教师在微课制作中形式五花八门,在教学应用中十分混乱,所讲内容泛泛而与微课的初衷相差甚远。因此,设立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标准是很有必要的。

3微课应用的反思

当下是微课高速发展的时期,其区别于传统课堂的优势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意识和探索能力有着引导和激发的作用。在高职历史教学中微课的应用还不甚成熟,还应不断反思,提高微课的应用水平。

3.1以学生为本,做好微课选题

微课在学校课堂当中的应用以课前预习、引导以及课后复习为主。因此,教师在进行微课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需求,将课程当中的疑难点、重点作为微课设计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课上课下都能获得一定量的知识储备。同时,对于一些课上未掌握的知识点在课下能够及时、反复的复习,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点的效果。

3.2趣味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学生高效的完成一次学习过程,只有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微课同传统课堂一样,都是以理论知识的讲授为主要内容。但传统课堂相对枯燥又冗长的讲授方式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使教学变得乏味。而微课教学恰恰在这一方面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在理论知识讲授的基础之上融入更多趣味性的教学元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变得生动,学习不再枯燥,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提升学习能力。

3.3视频简短,语言简练

微课最大的特点就是短小精悍,“五分钟经历一次学习,300秒完成一次思考”,所以微课视频时长应当控制在5~10分钟之内,且语言要简练高效。微课以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一个知识点为主要任务,因此在课程设计时,既要突出主题又要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同时,微课展示的内容不能照搬教材,而应该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将重点内容展现,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有效的信息。

4结论

作为信息化时代知识多元化发展的产物,微课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空缺,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教师、教学内容以及接受知识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通过网络的交流与互动,可以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及教学能力。因此,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可以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从而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此外,教师在利用微课时应当认真分析学生特点并不断反思微课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

第2篇

【关键词】微博辅助教学;高中艺术生;高中历史教学;尝试与反思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微博辅助高中历史教学平台的构建与运用研究”(课题编号:ZC2015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9-0094-03

一、艺术生时间利用问题的产生

高中艺术生(本文特指美术、音乐类艺术生)是一个特殊群体,由于选择的方向不同,注定了他们是高中校园的特殊存在。近年来,广东省美术、音乐类考生维持在5万人左右,尽管仅占每年高考报名总人数的7%左右,但是这一群体或多或少地存在于各高中学校中,尤其是生源组靠后的学校,如笔者任教的高中为广州市第六生源组学校,即最后一组。

我校(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派潭中学,下文同)近年来艺术生维持在40至50人之间,恰好构成一个艺术班。这样的班级在靠后生源组学校普遍存在。对于这类生源学校和学生而言,选择美术、音乐不仅仅是兴趣与专长的问题,同时也是他们上大学尤其是上好大学的一条“捷径”。但是这条“捷径”并非坦途,他们既要参加统一的文化科高考,又要参加统一的术科高考,还要参加各艺术类院校自行组织的校考。面对文化科与术科的双重压力,他们要比别人更努力,面临的困难也更多。对于这一特殊群体来说,如何兼顾文化科学习与术科训练,是一个既关键又难解的问题。术科训练与文化科学习同时进行,使他们在二者衔接与转换之间产生了很多碎片时间。尤其是到了高三上学期,绝大多数术科生都将参加术科高考培训,直到下学期3月初才重新返校,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化科高考备考中。在术科培训与术科高考结束前有近半年的时间,要想学习文化课,只能利用一些闲暇的零散时间。时间对于术科生来说太重要了,如果有时间,他们就有可能更好地兼顾文化科学习与术科训练,取得更好的成绩。术科生只有充分利用零散的碎片时间,才能比别人学得更多。因此,如何有效利用这些时间就成为艺术生和科任老师需要面对的问题。

二、微博辅助教学――解决问题的良器

近年来微博的兴起和流行,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契机。微博即微型博客,它具有即时性、开放性、交互性、多样性等特征。利用这一平台可以随时上传视频、图片、文字等内容,还能进行文字交流。微博的这些属性与特征为艺术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和一种可能性。那么,以微博辅助教学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才能行得通呢?

就目前已经具备的条件而言,硬件不是问题。首先,互联网的高度发达,随时随地连接网络已经不成问题。其次,信息呈现与硬件如何配合碎片时间的利用问题,也因智能手机的普及而迎刃而解。最后,学生会不会用手机上网,有没有使用微博?这在信息时代显然不是一个问题。

那么,作为软件的学科学习资源是否适合呈现并为艺术生所接受呢?笔者所任教学科为高中历史,有6年任教艺术班的经验。从学科属性和学生特征来看,笔者对微博辅助艺术生的历史教学抱有很大的期望。因此,笔者在2015届毕业的艺术班中做了利用微博辅助历史教学的尝试。

三、微博辅助教学在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中的尝试

2014年高二下学期,作为艺术班的班主任,为了便于与艺术生在高三上学期离校培训期间联系和沟通,笔者建立了一个班级的微博平台。在微博的使用过程中,笔者发现它是一个很好的信息互动平台。为了帮助学生利用零散的闲暇时间有效地复习、记忆历史知识,笔者想到了在班级微博平台上历史学科的同步复习资料,可能对他们会有帮助,于是就有了以下尝试:

1. 利用微博平台复习用的教学资源

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习有效性,笔者主要了视频、知识结构图和典型例题三类资源。视频主要是针对艺术生普遍反映很多历史概念不理解而作出的选择。因此,笔者收集了许多解析历史概念的视频精简片段(多数在5分钟以内,如分封制、宗法制、郡县制、君主立宪制等),根据复习的进度到微博中,供艺术生在课间或饭后等零碎时间观看,以巩固对概念的理解。单元知识结构的主要是针对艺术生反映的历史史实记忆混乱,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知识结构零散不成体系,没有逻辑链条,造成记了忘,忘了记的恶性循环。这样的状况也使得他们在考试中无法迁移知识。因此,有必要使艺术生先熟悉各单元的知识结构,再熟悉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达到理解运用的程度。利用微博中的一个个知识结构,艺术生就能在自己的手机上随时随地的自主复习,利用闲暇的片刻检验和巩固所复习的知识点,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2. 通过微博平台即时解决和反馈学生在复习中遇到的问题

由于艺术生晚上一般要术科训练,因而在上完课后,文化科老师与艺术生之间很难再有时间交流与沟通。这样在常态下艺术生及时解决复习中遇到的问题就成为了一个难题。但是,微博平台的使用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难题。艺术生可以通过微博平台提问,突破“课堂”的时空限制。老师可以利用微博平台及时看到并反馈学生提出的问题。这一方式颠覆了传统的师生课后问答中一对一的模式。在微博上一个艺术生问题的解决,可以呈现给所有艺术生,使有相同问题的艺术生都可以解惑。

3. 利用微博的互动性使每一个学习个体成为历史学习的中心

师生之间、艺术生之间的互动都可以在微博上轻而易举地实现。例如,一个艺术生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有何区别”这一问题,并不一定要老师来解答。学得较好的同学完全有可能解答,并且因此获得同伴在微博中的点“赞”。对年轻的高中生而言,获得同伴的点“赞”无疑是一种莫大的鼓励,更能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

4. 借助微博平台帮助艺术生积累历史学科的复习资料

艺术生在高三上学期均在外培训或参加术科考试,不可能携带大量的复习备考资料外出培训。在高强度的术科培训下,艺术生剩下的仅仅是一些吃饭、午休、晚睡前的零散时间,不可能拿起厚厚的复习资料进行复习。但是作为注重史实记忆的历史学科来说,充分、有效地利用零散时间同样有助于提升成绩。例如,一个单元知识的结构的回顾,一个概念的复习记忆,亦或一条时间轴的回顾等,都能在几分钟内自行完成。这些学习资源都可以由教师精心准备后到微博平台,供学生随时随地开始复习,使艺术生在紧张的术科训练之余积少成多,以备将来厚积薄发。

微博辅助教学的使用,使艺术生的历史课堂得以延伸,使历史知识的学习成为随时可以开启的“进行时”。这样能够为艺术生争取一分一秒的宝贵复习时间,为他们回校全面投入备考复习打好基础。

四、微博辅助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的反思

就本班2015届艺术生的高考成绩而言,全班仅4名学生没有通过艺术类文化科本科线。但以此评判微博辅助历史教学是否有效显然不科学,它的实际效果实难评估:一方面因高考文综成绩没有单科公布,无法比较;另一方面也因没有严格的实验设计和对比的参照无法客观评估。

可以做出客观评估的是,微博辅助历史教学因学习方式的改变激发了一部分艺术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部分艺术生学习历史的动机水平。微博辅助教学使艺术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由被动变主动。无论是观看历史视频,还是自主提问,亦或参与解决问题的互动都是艺术生主动参与的,没有教师的干预。这一点从新课程理念的贯彻来看值得肯定。但经过这一尝试,笔者深感这一教学辅助手段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艺术生的基础差,如何让学生自主看微博就能看懂学会的关键在于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是否与艺术生的学习能力匹配。如历史视频的选择,如果视频的解说过于抽象就不适合艺术生;又如试题的选择,就艺术生的水平而言,要精选典型试题,紧扣教材,且要避免偏题怪题。否则将大大打击他们阅读和参与微博教学的热情,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复习目的。

二是艺术生的个性强,个体差异较大,导致使用微博的差异明显。其表现就是艺术生在微博教学的参与度上明显分为三类:少数表现欲强的学生非常活跃,是常看常说型;多数表现为相对活跃,是多看少说型;还有一部分学生则异常安静,是典型的“资深潜水员”。前面两类通过阅读或参与比较容易融入微博辅助教学,也较容易从中获益。但是第三类可能因为没有上网习惯或兴趣,亦或个性原因,参与度偏低。因为这一差异的存在,使得这一辅助教学模式的成效在个体体现上会有很大差异。这是否会对不习惯(或不喜欢)和没有条件使用手机上网的艺术生造成学习资源分配与共享的不平等值得商榷。

三是艺术生在微博上自主互动的有效性难以保证。由于艺术生的整体水平较差,因而学生在互助解决问题时很有可能产生新的问题甚至错误。例如,一个学生在微博上问:“一国两制是因何而提出的。”马上就有同学回复:“香港问题。”这样简单的史实性错误在艺术生中是普遍存在的。这就使得他们在自主互动中经常产生各种错误,这些错误如果不及时纠正,就可能因在微博平台上的传播而造成更普遍性的错误。因此,教师的及时关注与纠正反馈就成了关键,否则这样的互动对学生的学习有害无益。

以上存在的问题,其实主要是由于学生基础差,自主能力与水平较低造成的。换个角度来看,就是绝大多数艺术生无法摆脱教师的指导,甚至是依赖教师精心、细致地辅导。因此,微博平台上呈现的学习资源如何能够让艺术生得到细致地辅导就成了关键。这一问题的解决,主要有赖于将微博平台中的信息依照艺术生的水平和能力进行详尽地解析。这样看来,我们随意下载或编辑的历史视频未必适用,但如果是教师自己制作的解析知识点的讲解视频呈现于微博平台,效果就会有质的飞跃。目前,因微课的流行,要在技术上来弥补这一不足已经不成问题。微课使用录屏软件可以将教师讲解的知识点制作成10分钟左右的短片。这一短片的效果无异于课堂教学,通过微博平台又能实现师生、生生互动,那么一个突破时空的“课堂”就真正建立起来了。笔者认为这一方式值得尝试,其效果也值得期待。

总之,21世纪是信息时代,微博作为一个信息平台,它的演变只会越来越便于我们的沟通。建立在这些信息平台上的教学模式不仅仅适用于历史学科,也不仅仅适用于艺术生,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是毫无疑问的。如何将教学与时代的潮流相结合,使之与时俱进,是我们长期要面对和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红艳.浅析微博在教育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2).

[2] 林书兵,徐晓东.微博客及其教育应用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0,(3).

[3] 王时进,段渭军.微博在教育中的应用探讨与设计[J].现代化教育技术,2010,(8).

[4] 凌炳忠.历史教师:作为一种重要课程资源的内涵探讨及其开发利用[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13,(2).

[5] 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

第3篇

【关键词】教学反思 教师 专业成长

正文:

1910年,杜威(Dewey)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20世纪80年代,教学反思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已经蔚然成风。二十多年来,关于“反思”的讨论在欧美教育界备受重视,并且逐渐影响到我国。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持续深化发展,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已经越来越显得重要,如何进行教学反思、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完成历史课程目标值得我们初中历史教师进一步去探索。

一、新课程下教学反思的实质

何谓教学反思?简而言之,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

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里指出,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通过反思可以对教学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可以发现教学的真正意义。反之,没有反思就不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

当前,历史新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创新和突破。基础教育历史新课程要求初中历史教师从单纯的历史知识传递者走向历史教与学的研究者、反思者,要求历史教师不仅历史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要善于对历史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Posner)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著名学者刘岸英指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能有什么改进”。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一位老师能否成为优秀教师,取决于他是否善于对教学过程和教学问题进行反思。[1]

二、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教学反思

“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历史事件、人物及前因后果,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 。[2]这是“教书匠”式的“照本宣科”。今天,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在新课程里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同时,优秀的历史教师必然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刻的反思,认真思考自己教学的过程及效果,并及时吸收他人的实践、研究成果。因此,教学反思对于初中历史教师专业成长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

1、教学反思有助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研究的深入。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区的教育教学工作者所倡导的“参与式”教学,其目的不仅是要求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中进行探究,更重要的是要求老师在参与的同时进行探究。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也是教学实践的研究者,教学研究离不开教学反思。历史教学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历史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历史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历史教学活动、历史教学行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无疑会促进历史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如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们不妨多问问自己:这个课题应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最佳?对于学生搜集到的“史料”、“证据”,是让他们全部采信,还是引导他们学会对“可疑”资料进行大胆质疑?学习成果展示的侧重点是让学生围绕主题轮番登台做一点知识性的介绍,还是说明探索求知的过程与方法?还有,对于近现代历史上一些比较“敏感”的人物、事件、现象又应该如何客观评价?以及如何合理利用研究性学习?是否应该有个“度”?初中历史教师都可以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研究,从而达到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教学,并积极探索新思想和新途径,推动初中历史教学研究不断深化的目的。

2、教学反思有助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发展。

所谓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对教学合理性的追求,以及对具体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反思。复杂的初中历史教学,决定了它不是初中历史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场所,而是初中历史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

例如:香港一位初中中国历史科教师在文章里谈到,他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中国历史课,经常选择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讲故事是教中史的好方法,但很费力气,而且未必每次都保持好状态。”后来,这位老师经过自己认真的反思后,他把“讲故事”形式做了一些改变:一是安排一些喜欢说话的学生,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在课堂上讲中国历史故事;二是安排学生做中国历史广播剧录音,把录音带在堂上播放。两种设计都取得很好的反响。这位历史教师继而分析:教师一个人讲故事或组织学生讲故事,其效果不一样。“前者,老师唱独角戏,学生只需要聆听;后者,老师是设计者,学生是表演者。”“由学生做主角、做表演者,负责的学生受到训练,其他观看和聆听的学生也受到感染、教育。” [3]

从这个例子中不难看出,初中历史教师追求历史教学合理性的反思活动,是有益于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智慧增长的。关键是初中历史教师要有反思的意识,并在具体的历史教学情境中理性地随机应变,善于调整历史教学策略,使自己的实践智慧永远处于发展的过程中。

三、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

教学反思有利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研究的深入,有利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发展。那么,历史教师又该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于是反思的基本方法是我们初中历史教师亟待探讨解决的问题。接下来笔者将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这一问题,分享一些我的经验与收获。

1、要养成课后小结与反思札记的习惯。

过去,人们往往重视课前的备课,对于课后的小结与反思,则较少关注。但就历史学科而言,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比如,“编演历史剧”是新课程提倡的多样化教学形式之一,这种教学形式真的对促进学生理解历史有帮助吗?扬州中学王雄老师在“”一课的教学设计中,让学生自由组合,排演了一个“去留肝胆两昆仑”历史剧,教师让同学们课余时间排练,不要太讲究道具与服装,也别花过多的时间。一周后,同学们在课堂上演出,结果印证了这种教学形式的积极作用。事后,王老师在“反思札记”中写到:

这一天像过节一样,学生兴奋而不断高涨的情绪也影响着我,不过,我在观看之余想得最多的还是老问题:“这种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理解吗?”答案是肯定的。在他们排演之际,不仅十分重视剧本,而且查阅了大量书籍资料,了解人物的个性,为了想象梁启超、康有为的讲话语气,大家还进行了讨论,最后,确定了两人讲话的共同点:广东普通话,都带有书生特点,但是,康有为的语气更沉稳,梁启超较之更有激情。那么,为什么学生能够在这种学习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呢?其实,每个人的智慧都是伟大的,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学生将其智慧表现出来,而不是仅仅接受别人的知识与观念,参与历史课本剧的排演可以将对历史的理解与对历史学习的情趣完整地结合起来。[4]

台湾新竹科学园区实验中学唐远华老师,从1992年起,尝试对高一学生从事历史剧教学实验。剧本以“城濮之战”、“毛遂自荐”及“鸿门宴”三件事为题材。一方面,学生对其内容多少知道一些,正适合进一步深入;另一方面,它们均具有丰富的戏剧性,颇能引发学生兴味。实践下来,唐老师觉得:

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指导,的确能促成发展并提升学生历史思维的预期目标。毕竟学生通过主动阅读理解史料、编写剧本、掌握角色在情境中的扮演,学习相当主动,收获自然丰富!其实历史剧的趣味性不仅表现在有趣的台词,滑稽的动作,更在同学间互助研究剧情发展的可能性上,所体会出来的心得。甚至个人认为演出前的过程,比演出结果,就教学价值而言,更为重要!因为观赏的人只是旁观这些历史事件,而演出的同学却是花了时间与下功夫去经历这些历史情境,历史教学不是一直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神入历史情境去做历史的思考吗!? [5]

以上这两位老师都习惯于做课后小结与反思札记,长期积累,就会成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历史教学案例,对之分析研究,相信一定有利于初中历史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反思水平。

2、看课。

“看课”又称“课堂观察”,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常说的“听课”类似。不过,传统的听课目的比较单一,而且听课之后几乎没有什么评论。而看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助看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这已被西方学者乔依斯(Joyce)、许瓦斯(Showers)等所进行的实证研究证明。

陈瑶的《课堂观察指导》一书中,记载了作者在昆明某中学一堂初中历史课上做的看课笔记。陈瑶教师对执教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非常详细、具体的“现场记录”,并做了“评注”。比如,“现场记录”描述道:“当讲到商鞅变法的故事时,老师非常地投入,在教室里移动。……学生明显地完全被她的讲述吸引。但在谈到商鞅变法的内容时,学生的反映不是很积极,看上去有点疑惑,而且七八个同学有注意力分散的表现。”又在旁边评道:“商鞅变法的内容是课文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老师在投入的讲解时,忽略了学生的反映,没有在重点难点上给予充分强调。”对于老师向学生的提问,观课者评道:“我感觉老师在提问上有设计、有技巧,但对学生的回答,老师的反应比较单一,缺少评价、追问和很明确的鼓励。” [6]

观课,教师具有最佳的研究条件,应该像上述实例这样,观课才能达到目的。当然,课后,观课教师应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历史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进行案例研究。

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案例是教学理论、教学实践取之不竭的源泉。“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 。[7]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这就是案例研究。初中历史教学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初中历史教师研究他人的案例,特别是一些中学优秀历史教师的典型案例很重要。远的不说,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有历史教育工作者从著名中学历史教师,如宋毓真、陈毓秀、时宗本等人的教学经验中提炼出典型实例,用以说明某种历史教学观点或历史教学方法。特级教师刘宗华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教学法前辈孙恭恂教授合作,共同撰写了《刘宗华历史教学艺术与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一书,前者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体会,后者则运用教育理论来阐释其教学实践的价值,理论与实际相得益彰。这些都是已经出版的,还有更多发表在报刊上、网络上的优秀教学案例,应及时研读,从中受到启迪。而观摩听课、座谈讨论、专家讲学等多种形式,也是对教学案例进行总结、反思和探讨的好时机。

关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有很多需要探索的新课题。可以肯定,发展的教学反思是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也必然促进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岸英:《反思型教师与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科学》,2003年第4期。

[2]方骏:《如何使历史教学变得有趣》(p.165)。《学与教的喜悦》,(香港)朗文教育,2000年。

[3]陈汉森:《我在初中中史教学上做过的尝试》。杨秀珠主编:《老师谈教学(历史教学篇)》,(香港)中华书局,2003年。

[4]王雄:《一堂热烈的历史课》。(台湾)《清华历史教学》第12期,2001年9月。

[5]唐远华:《高一学生演历史剧的教学实验》。(台湾)《清华历史教学》第3期,1994年。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 教学 实效性 教学反思

历史学科作为基础学科,它主要的教学内容就是全面反映历史产生和发展的内涵,这种基础学科一向带有一定的无趣性,那么作为历史老师,我们要如何加强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就要以教学内容的变革为主导,保证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我们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按要求完成以下两点。

一、加强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结构的改良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带领学生了解历史课本,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教材内容及其内在与其他学科联系的关系,形成科学的良性的历史课堂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形成明确的历史学习观,带领学生一起通过课堂的教学,共同探秘历史发展的原因与普遍理念。历史教师应该协助学生了解历史的内容架构,全方位去提高学生探知历史精髓的水平。历史教学内容一般以某个活动为中心,教学构成相对单一,学生更容易掌握。与此同时,学生对于一些历史现象,包括历史概念较不清楚,为了有利于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 帮助学生们理顺学习历史的头绪,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探讨关键历史事件的发展的内在原因,分析以及对当时乃至后代的影响,带领学生一起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意义进行领悟,引导学生能够全方位、全角度理解历史知识,督促学生再学习,进一步将学生学习理解历史的技巧提升。

二、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结构,改进学习观念

第一,历史教师需要全面准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根据某些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明确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线索。第二,通过高中历史教程对历史事件进行准确、合理、全面的分析,总结阶段性特征的历史发展。第三,根据各个历史学习节点的内在内容链接,全面掌握整体历史的发展基本的线索。例如,中国旧民主革命时间历史和对应的世界历史工业革命和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和侵略的后果, 侵略力量可以分为三个模块。第一模块是:工业技术大发展、制造能力快速成长,资产主义急需开发更辽阔的超大消费市场, 从而侵略更多的原材料产地,美国资本帝国主义等积极实施大棒强硬政策,英国帝国主义首先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第二模块基本线索是:国外资本主义的入侵,清政府残酷的封建剥削和压迫,使清朝国内阶级矛盾前所未有地在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第三模块的基本线索是:不满足于利益入侵,英国、法国、美国,试着用清政府扩大内战困境侵略权利,失败后,找借口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以武力强迫清政府屈服于签署一份新的不平等条约,确保实施新的不平等条约,并说它将帮助清政府打压太平天国运动,从而实施全面的“胡萝卜”加“大棒”的外交政策,“奴隶”当时的清王朝,他们采用中外联手勾结的战略,从而残忍地消灭了太平天国起义,至此中华民族被迫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时一些具有超前理念的中国有为人士就开始了争斗和探索救国救民的思路,声称要在中国推进资本主义,强调只有资本主义才能帮中国摆脱帝国主义的奴役,这就是第三模块的中心思想。三个模块综合分析,从中华民族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开始,中国完全陷入了帝国主义的全面侵蚀,中华民族的的反封建,反帝斗争的行为,进一步加大了中华民族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规模和影响力。

三、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的归纳总结

高中历史教师还要带领高中同学学会历史阶段性的归纳总结,即要掌握历史中的关键内容,从而进行对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论基础的指导,通过综合、概括、归纳、比较和分析、评价,将历史知识的组织作为一个系统支离破碎的认识,将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揭示了历史现象以及内在规律,抓住历史发展,这才是学生学习历史能力培养和发展升华的主要之处。加强历史教材内容的组合教学工作,对高中历史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必须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相结合为中心思想,一步步懂得会用科学的知识与学习方法,全面了解再现历史的原貌,揭示历史分析和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总结经验的基本程序,并探讨了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最高境界,历史学科能力要求是最高的。另外,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对历史现象的本质和历史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用最正确的方法来解释历史的一些基本概念,即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是解决问题的准确把握基本的历史研究方法。有些人的某些历史观点其实是错误的,因为他只看到历史意外事故而忽视历史发展的必然, 只看到现象,没有把握住自然。

除了要保证课堂的实效性,教师也应当时刻进行反思,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如何对教学进行反思呢?

1、建立个人反思制度。

个人反思制度其实是教师对自身所建立的一种自我约束、自我成长制度,通过对这个制度的不断完善,教师能够不断的获得提高,从而反作用于日常教学,最终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以及效率。

2、积极实施教学内容反思。

教学内容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关键所在,而实施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则是促进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具体的实施措施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将教材相关知识变成问题提出。第二,把握好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增补知识点,扩大知识面。第三,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将教材内容结构化。引导学生将教材知识以横向、纵向整合,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3、对自身教学方法反思。

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将有不同的教学效果,简单的来说,高中历史教师要想成功的提高自身教学的质量,就必须不断的对自身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因为只有反思才能够推动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才能够探索出更加科学的、更加适合的教学方法。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只有充分注意对学生进行有效性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改革,才可以增进教师的学术水平以及历史教学水平,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自然增强,才能真正利用历史影响,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才可以有效地保证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会有更科学更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静. 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 2011,(10) :17-19

第5篇

【关键词】激发思想 思维模式 分析能力 解决能力 课改精神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9(a)—0072—01

马克思曾言,最大的快乐是思考。我想,马克思除了思考出具体东西外,肯定能进发先进的思想。人类社会多姿多彩,离不开各种耀眼的思想。激发学生思想,历史当仁不让。鞭策学生思维,历史义不容辞。

我认为,新课程下的教学是培养人的教育。人是什么?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二千多年前古希腊大思想家苏格拉底也曾说过“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所以,教育应是培养有思想的人的教育,历史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思想力。

那么,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怎样培养学生的思想力呢?

1、要让我们的学生有思想,让学生养成追求真相的习惯

首先,要让学生有思想,做一个思想者,学生不是木头,而是璞玉。师生要有历史的反思精神与质疑能力,尽信书,不如无书。思考、质疑绝不容缺。

而恰恰是这一点,我们的课堂上普遍缺失了。提高学生历史反思能力与现实生存生活能力。

思想历史有何好处?举个例子。春秋时期,田单用火牛阵大破敌军。可为何同志用火牛阵就失败了?后来,请教了,明白了一个技术,即东汉的“二牛抬杠”。学无止境,当真是至理名言。

2、要改变我们的传统思维模式。真正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与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我看来,传统历史学习思维模式有两种典型:其一,历史学习的单线思维。其实历史和现实的真实情况往往不是那么单一和纯粹,历史真正的内涵往往要比我们看到的深刻得多。

首先,学习历史,不要太死板,不要太世故,当然也不要太单纯。

其二,历史学习的固定思维,如分析历史事物都是从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经过、结果、影响、内因、外因、主观、客观等方面分析。我们有些机械理解唯物主义了。这样思想容易僵化。看事物都是一分为二两个方面。

3、提高学生对教材的解读能力,培养其挑战精神。反对本本主义,注重史料拓展与分析。还原历史、活化历史。从中揣摩并参悟历史的复杂与深邃

关于历史教材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笔者认为应坚持三点:其一,尊重教材,因为其编写毕竟是诸多学者智慧的结晶,新课改理念的体现,高考的重要依据,教材内容往往言简意赅,所以应要求学生认真解读内涵信息。共二,用好教材,叶圣陶先生说:“教材,只是个例子”,这说明教材是有目的性的,总体目的可以不变,但例子可以有很多,所以课堂上应该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要敢于也需要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与整合,教学内容方面要深化与活化,切合学生实际,关注对学生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的培养,还原历史的真实与生命的色彩,要学会历史的反思,做有思想的人。其三,拓展教材,注重史料运用。只要不背离教学目标与课程理念,就要“拿来”!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外历史教学的差异,外国更重视发挥史学的功能,更重视历史教学的现实意义,而从中我们也应该反思我们的历史教育到底应该怎样教。

如评康有为领导的,其托古改制,我们说他“跪着造反”,充分体现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其失败,我们说其根本原因在其资本主义力量之软弱,殊不知,正因为经济力量之软弱,才会在思想上“跪着造反”,这正应合了历史的逻辑!如果用我们今人的思维方式来要求康有为,真的让古人作难!同样,我们在评价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事件时,这样苛求古人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评价历史事件应放到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去分析,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

钱大昕在《潜研堂文集》中说:“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zi指责)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因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所以,欲评古人,先看古人书,看过古人书,方知古人亦不可轻议。这是一种求实的对待历史的态度和负责的态度。

4、要把握课改的精髓。注意到中考趋向和新课改精神的接纳与兼容,增强学生的历史素养,寻求历史的真,善、美

第6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考复习;有效性

新理念、新说法、新成果层出不穷,如何恰当有效吸收运用,这是摆在每一个高三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三历史教学到底怎样教,方能在高考中处于不败之地呢?要解决上述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依托教材,更新观念

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中,引用了大量有生命力的、时代感强的历史信息资料,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料,是培养学生历史信息整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合理使用教材提供的材料,可以提高教材的利用率,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掌握。

要结合考试说明与近几年高考的命题趋势和规律,回归课本,把课本搞熟搞透,从引言到课后练习、思考题,从正文到小字,从图、表、文字史料到课本注释,都必须落实“消化”、反复训练和强化。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在高三的历史复习教学中要首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善于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其次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倡导师生互动、对话式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坚韧不拔、不怕挫折、奋发有为的人格品质和永不满足、不断追求新知的科学态度;再次,要多进行“一题多问,一题多思”的题型训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后,密切联系社会现实、关心时事热点,引导学生经常看新闻、读报纸、记政策,特别是国家召开的有重大影响的会议、出台的有关国家建设的政策、制定的涉及社会发展的方针等。这就要求我们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要特别关注新史学观,用“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审视历史。复习中,不仅要注意建构知识体系,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解读历史现象和规律,还要把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置身于世界的角度来考察,立体地、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此外,也要使学生树立现代意识,密切关注现实,理性思考,关心时政问题,要学会鉴往知来,关注世界整体发展,关心人类共同命运。

二、博览群书,“充电”提高

1.积淀拓展知识

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勤于学习、广泛涉猎,不断汲取新知,使自己不仅有丰富的学科知识,更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要不断地拓展和深化专业知识,包括通史和史学理论知识、断代史、专史、地区史和国别史知识等。对于这些知识,要阅读有关新课程理念的书籍,通读如刘宗绪、黄安年、聂幼犁、沈为慧等历史名家的专著,订阅诸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等历史教学杂志,还要丰富其他学科知识,如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美学、文学和哲学等。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渊博的文化科学背景知识。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到既能把知识扎扎实实传授给学生,又能游刃有余地调控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上好每一节历史课。

2.加强教学反思

(1)在日记中反思。把当日自己在教学活动中产生的亮点、疑点、难点等中的某一点或几点,及时准确地记录下来,作为教师反思最原始的资料,及时深入反思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改善的对策及预期可能生成的结果。

(2)在合作研讨中反思。教师专业成长不仅需要教师个人的学习与实践反思,更需要在教师群体的交流与探讨中反思。通过与其他教师集体备课、相互听课、合作研讨等方式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有效互助,实现经验共享,进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在成长过程中少走弯路。

(3)在学生反馈中反思。通过学生的反馈获取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的信号,通过反思学生,帮助我们明确是否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目标、任务得以完成,是否使学生能够达到他们的期望目标。

三、教师小结,画龙点睛

第7篇

目前,虽然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已经备受初中历史老师的喜爱和追捧,但对于优质高效教学的含义,目前教育界和学术界还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概念。但大多数人一致认为:优质高效课堂应该是指教师在一定时间内,以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完成更多更优的的教育教学任务,达到完整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追求全方位、多层次、社会化、人性化教育,在教学结果上强调教育教学的高效果、高效率和高效益。

高效教学的实现应该从三个方面来完成。第一: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围绕目标所做的准备。比如本节课你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为完成此目标你的课是怎样准备的、突破手段、同时围绕三维目标所制定的计划是什么等等,既要实际可行又要保证最终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教师要备好课,做好教学设计。要对这节课有一个全局的把握,知道本节课的主线是什么,围绕着这条主线教材的各个部分是如何安排展开的,重点是如何突出的和难点是如何突破的。设计教学环节时,要充分考虑到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1.实现优质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的措施研究分析

1.1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高效课堂氛围。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好坏及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融洽,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其对历史课堂的教育教学效果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初中历史教师要想取得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初中历史教师要自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以人为本",主动关爱学生、呵护学生、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到一切为了学生。在具体的历史授课教学上,要尽量采用启发式、体验式、探讨式的教学方法,与学生进行及时沟通,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同学,不能歧视学生,打压学生,要以协商的方式与学生交流,这样才能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实现优质高效的历史教学打好基础。

1.2 历史教师认真备课,做好一切准备工作。首先,是历史教师的知识准备上。历史教师备课时,要以课程新大纲为指导,以教材为本,并参考相关的教材、教参等,做好相关习题,把每个知识点有条理的整合清楚,力求用简捷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其次,历史教师,要备好课,还要备课堂学生。了解他们现有的历史知识掌握情况、对新课的认识及学生之间的差异等。针对学生的差异,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把知识细化,争取所有的学生都能听懂知识,学会本堂内容。

2.有序的课堂结构

有序的课堂结构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

2.1 课堂气氛“严”与“活”的关系

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课堂气氛控制能力。良好的课堂气氛应该是既严肃又活跃。“严”表现在:课堂纪律要严;教师传授知识应当注重准确性,做到史实准确、观点正确,不可随意编造、信口开河;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对正确答案要予以肯定,对错误的答案要及时纠正。“活”表现在:教师要有亲切的面容,温和的态度;穿插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史料、历史小故事,讲述要津津有味;更重要的是对历史史实的叙述要有层次感,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有趣。

2.2 教学过程中“疑问”与 “解释”的关系

教学过程中,教师正确处理“疑问”与“解释”的关系,这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上课时,可多用一些设问句、反问句来设疑,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如讲到商鞅变法的内容时,设问“如何看待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了?”要求学生进行辩论:

正方观点:商鞅变法失败了,商鞅最后被处以车裂,变法内容被废除。反方观点:商鞅变法成功了,商鞅虽然被处以车裂但影响深远,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学生辩论完毕,教师应充分肯定正、反两方的积极态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看法和见解。

3.转变思想,优化历史教学方法

3.1 合理导入,吸引学生。在历史课堂开始阶段,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游戏、历史故事、影视动画等适合本堂历史课程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控学生的学习情绪,让他们尽快进入学习的状态,这样才能实现教与学的高效性。

3.2 改善新课讲解思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尽可能使学生学习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理解知识,学习知识。如在讲授明清文化时,特别是对四大名著的讲解,历史教师可以制定精良的表格,让学生根据所观看过的四大名著影视剧和相关书籍,让学生进行先行的了解,然后教师根据课堂内容在进行评析和讲解,这样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本堂课的记忆。再如,在讲解《西游记》时,可以先让学生回答本堂课所要掌握的内容,如《西游记》的作者、题材、反映的主要内容等,然后让学生对其中的人物进行评析,接着历史老师在进行最后的总结,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这样就会比传统的授课方式,历史老师的直接讲授会效果好很多,从而有利于实现优质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

4.针对性的布置历史作业

历史作业的布置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尽心挑选作业,尽可能做到少而精,并且有针对性的评讲,布置那些基础知识和拓展练习相接的题目,也可以适当布置可以协作的作业,这样通过合作,增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

课堂的教学是一个双方面的行为,教学目标的达成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既依靠教师能否有效的组织起课堂教学,也依靠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能否最大程度的参与到课堂中。从学生而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好坏取决于学习的积极性。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么好,不调动学习积极性,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因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高效教学”的关键所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5.最终的反思总结。

教师必须通过课后的反思来完善自己的教学,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率。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自己的实践过程,反思必将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助推器。

历史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不仅有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更需要以一定的历史教学理论和历史专业学识为基础,以课堂教学实践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

第8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教学反思;运用分析

高中历史教学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所进行的一种知识传授过程,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出现种种问题。[1]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是教师科学审视自我教学过程,并对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解决的一个过程,高中历史教师通过这一环节,在获取科学的教学经验以及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提升自我教学水平,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提升教学质量。

一、进行课前反思,提升教学有效性

在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难以对教学目的进行明确,整个教学环节缺乏计划性和连贯性的相关要求,从而导致实际教学过程较为盲目。教学内容的选择也都是以教师的主观兴趣作为主要选择标准,从而导致教学过程出现严重的“跑题”问题。历史教师在讲解各种知识点时,一般都是大量论述自我观点或者态度,不能结合实际教材来进行教学,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受到重视。高中历史教师首先要做好教学内容的反思工作,在上课之前要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明确每一阶段的教学目的,坚持教材内容的指导作用,合理对教学方案进行设计,从而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一定的基础。例如教师在对“甲午中日站争”进行讲解时,首先要明确相关章节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即让学生明白战争的前因后果,并对战争中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进行了解,让学生认识到我国英勇抗战的精神,从而提升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效性,能够对课堂教学时间进行合理安排。

二、通过教学课堂反馈信息来提升教学针对性

很多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很难认识到对各种课堂教学信息进行反馈的重要性,缺乏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或者沟通,从而导致学生很难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反馈,导致教师不能够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还要强化整个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针对性,提升历史教学效率。[2]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小测试或者提问等环节来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状况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对整的教学课堂进行反思,对于学生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教师要进行一定的强化教学,从而提升整个教学效率。

三、做好历史教学课后反思工作

不同的高中历史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存在不同之处,因此,产生的教学效果也各不相同。教学方法并不存在好坏之分,主要是看教师如何对教学方法实施改进,能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否加以重视等。优化高中历史教学方法需要教师能够在课程结束后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结果进行反思,并且及时总结教学活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以及不合理的地方,制定并完善新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3]例如教师在讲解“工业革命”有关知识点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展示工业革命产生的生产工具,利用图片以及影像资料等给学生提供相对直接的视觉感受,从而让他们对工业革命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

四、利用多元评价方法强化师生沟通效果

学生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所有教学活动的安排都要突出这一主体地位,坚持学生学习需求的导向作用。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时,大都是根据自身角度来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活动进行评价,从而导致整个评价过于主观,对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于这种问题,教师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元评价的方法,并坚持正确的评价原则,从而获取更多可信度高、全面科学的信息,给教学反思活动提供一定的资料数据,有利于教师对各种教学计划进行调整,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教师在利用多元评价方法时,可以通过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学生评价教学活动、调查问卷等方法来对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收集,并对实际教学活动提出自己的建议,从而让今后的高中历史教学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活动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教师在讲解不同的历史知识点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反思要求教师必须要能够结合实际教学活动,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从而保证历史教学任务顺利完成。[4]通过对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分析,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到自我主观性的影响较为严重,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将整个教学反思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并且采用全面科学的分析方法,在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有效性的基础上提升自我教学魅力,从而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的动力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凤枝.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反思[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3(6)

[2]赵洪涛.试谈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反思[J].学周刊B版,2011(5)

第9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实效性;教育理念;教学方法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面临重大变革。新课程标准从指导思想、目标、内容和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其突出了历史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确立了历史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强调了历史教学中学生联系实际能力、创新意识和个性发展的培养,增加了“崇尚科学的意识”和“强化民主与法制的意识”等现代社会要求的内容,重视体现历史学科育人的社会功能,关注人文关怀和国计民生与社会发展。因此,只有彻底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上好历史课,才能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一、更新教育理念,指导新时期历史教学

新课改的根本出发点是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历史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及过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表现,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尊重个体差异。在关注学生的认知中,要重视“历史”与“现实”的贯通,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由精神、理性批判精神、反省精神、创新精神和国民社会精神,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汲取营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二、采取多种方式,改进方法,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因此,历史教师必须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整合资源,备好教材,做好教材的再加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适应新课改,提高历史教学的实

效性。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心理动力。可见,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因此,历史教师要注重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情境创设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方式进行。(1)联系现实、结合热点事件创设情境。如,在学习《两岸关系的进展》时,可结合热点话题进行讲解;在讲二战后的美苏争霸时,可结合“北约”进攻利比亚,以帮助于学生理解,从而产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2)采用音像视频、文字图片资料和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创设情境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如,在学习《自由放任的美国》时,可播放一些大危机时的大恐慌、大萧条的影像、图片视频,使学生对政策有一个直观、深刻的认识。(3)以讨论、辩论、角色变换等方式营造情境,激发学习情趣。如,在学习《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时,可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主张分封制,一组主张郡县制,通过讨论、辩论,明确两种制度的差异和作用。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2.自由探究,合作交流

在新课标背景下,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利用学生乐于成为“发现者”“探索者”的心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历史教学中,首先要指导学生自主探索。要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敢于提问、乐于寻根探源,激励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判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要指导学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在课堂学习中,合作学习是最佳的学习情境。合作探究,既能发挥个体作用,又可实现资源的共享,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并可戒除个人中心意识,增强集体意识,培养与人共处、通力合作的公民意识。在合作探究中,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论证、互相补充、求同存异、多元并举,以开阔思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判断的学习能力。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也能拓宽学习途径,使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和分享,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3.及时反思,不断提高

第10篇

【关键词】历史图片 历史教学 教材资源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这里所提到的“历史课程资源”包括历史教材、历史教师、历史音像资料、历史遗存、课外资源等。从近几年浙江省高考、会考试卷,以及浙江省各地高三模拟试卷来看,图片入题趋向普遍化,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各有特色。而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有大量的图片来辅助教材中正文内容,不管从考试层面还是学生认知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图片运用的实际意义

1. 学生认知层面。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积过程,而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他认为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高二的学生在这一时期已经进入了逻辑思维层面,从形象直观的图片中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逻辑思维,促进自己认知水平的提高。在历史图片中包含着大量信息,在选修三的教材中图片有如国家间政治交往图、战争形势图、世界形势图、武器图等。图片具有直观性,能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去感受图片上直观反映的内容,继而探讨图片所蕴含的内在涵义,提高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水平。

2.考试层面。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高考、会考中情境类题型的比重越来越大,其中以图片为情境占重要地位。历史图片直观,且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同时要求学生在学习时充分运用观察能力,把观察到的现象上升为理性的思维。

二、图片在历史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正是认识到了这些,笔者在高二文科班历史教学中比较注意开发、利用图片这一历史课程资源。例如,在上《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这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凡尔赛体系的不稳定性。笔者做了如下设计:

材料一 威尔逊惟一能影响他们的是美国对各国的贷款…会中威尔逊强调六点:让世界各弱小国家有自决的机会;以国际联盟监视德国重建,而非派军进驻;各殖民地在未独立以前交与国际联盟托管;以经济制裁取代武力战争;尊重世界各国领土与的完整性;邀请战败国也一同参与会议。最后在列强反对、折冲、妥协下,终于达成协议。

问题:威尔逊所强调的六点原则,在凡尔赛体系下有哪些得到一定实现?

这主要指欧洲出现了一些新兴民族国家。教师在讲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引用了教材中的两幅图:

这两幅图展示了一战前后欧洲版图的变迁,学生仔细观察这两幅图,进行详细的比照,很自然就明白一战后欧洲版图出现了哪些变化,得出正确的答案。

在教学中通过对图片的运用,不仅达到传授相关基础知识的目的,还会达到能力培养的要求。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浙江省自主命制的高考试题中以大量的图片情境出现。所以我们在引用历史图片教学时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观察图片、联系比较、想像和论从图出等能力。

历史发展过程不但有时间的延续,还有空间的演变。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是学习历史知识与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基础。在人教版选修三《旷日持久的战争》这课,笔者引用了一战时期的西线、东线作战图:

设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欧洲战线的西线和东线地图,简述一战时期德国和协约国的作战情况。并思考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局面?

学生依据图片能够较轻松的得出认识,并且寻找背后的原因。在图片教学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要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去思考、探究,从而全面完成教学任务。

三、探讨与反思

充分开发利用历史图片这一课程资源,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起到很大作用,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也遇到不少问题,并进行了反思。

1.选择性。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历史图片表现内容很丰富,而我们的教学时间有限,因尽量挑选一些与本节课教学重难点相关的图片进行重点教学。

2.发展性。充分利用图片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引人入胜。但学生往往注意力集中在画面的直观现象忘了探究图片后隐含的更深层的历史信息,若教师又未能由浅入深地进行启发式引导,这就达不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目的。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设问,引导学生通过图片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第11篇

一、新课改教材的特点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历史新教材打破了原有的章节体系,突破了朝代体系,改变编年史体例。以模块为框架,以专题为基本单元,以中外历史合编为系统,组织性跳跃性很强。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人文精神。这是旧教材所不具有的。

(1)增强了与人类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相联系的内容。比如在必修课程《历史Ⅱ》中,增加了“国有企业改革”、“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内容,以及“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内容。在必修课程《历史Ⅲ》中,增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内容。从而是历史内容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体现浓厚的时代气息和现实性特点。

(2)更加注重面向世界,有利于形成大历史观和全球史观。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将会被进一步溶入全球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中。世界需要了解中国,国人更需要了解世界。随着中国成为贸易大国和国际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也离不开世界。为此,新的高中历史教材不仅弥补了旧高中历史教材没有世界古代史的缺陷,从而使世界史的总量上升到了全课程总量的四成左右。如必修课程《历史Ⅲ》中,增加了“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等内容。选修课程“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增加了“梭伦改革”、“・阿里改革”的内容。这必将有利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并能从世界文明发展的角度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正确的世界观,以及对历史宏观、整体认识的大历史观。

(3)一改旧教材与现实社会和日常生活实际脱离之弊端,贴近生活实际,充分发挥了历史的社会服务功能。如在必修课程中增加了“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在选修课程增加的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内容,让学生通过身边衣食住行的历史变化和现存的历史文化遗产来感悟社会进步,感悟历史发展变迁。

(4)淡化历史的政治化服务功能,还历史之本来面目,有利于学生更客观理性的认识历史,从而更好的发挥历史的育人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历史追求的就是真实性,讲究思想和文化艺术的延续性,单纯的只讲政治斗争,不利于学生现代价值观的形成!这也正是新教材重点突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度的目的。

二、新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大力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和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要在原有的历史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尽快对新增知识体系熟悉掌握,并要据有大量的相关史料。尤其是新教材增加了文学艺术史内容的比重和世界文化遗产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对这些艺术门类和领域都要有广泛的涉猎。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是指教师要有全新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根据历史新课程标准所确定的三维课程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明确难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确定探索性教学活动的亮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历史领域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教学活动。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作用。教学过程就是教与学的过程。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哪个是中心?首先是解决好老师的角色转换,即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老师更多地要营造和谐、民主、开放、有效的课堂教学氛围,努力为学生创设能够张扬其个性的空间。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心智都在教学过程中能得到全面发展。二是要充分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即在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提倡教师积极引导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创设情景、收集资料、课堂模拟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积极探求、体验历史的过程,使教学过程的信息传递由“教师学生”的单一途径变为“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等多元途径,真正使历史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互动、合作探究、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相长的新境界。

(3)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改革的难点之一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这是一场思维角度的革命。在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创设和营造开放性的课堂氛围。新教材中比以前删减了政治性很强的内容,增加了贴近生活关注民生的内容,这够使我们能更好的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亲身实践的学习情景机会,尽可能让学生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教师要精心设置,以设问、追问、反问等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多给学生交流表达的机会,多为学生创造历史考察、调查、探究的机会,组织课堂讨论、辩论会、演讲会、展览会等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本质上是教师一种经常性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和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日趋完善和优化。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面对全新的历史教材和课程,教学反思就更加重要了。教师要从新教材的特点、教学现状和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反思。并以此来优化教学,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尽快成长为学者型、研究型的名师。

1、反思性教学的合理性

1.1 反思性教学符合初中学生的成长特点

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他们的身心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整个青少年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的地位。所谓抽象逻辑思维,一般认为,它是一种通过假设的、形式的、反省的思维研究发现:初一学生在小学的基础上,已经开始掌握辩证思维的概念、判断、推理等各种形式,但水平较为低下,仅仅是个良好的开端;初二、初三学生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是个重要的转折时期。所以,作为教育者要把握好这样的一个特殊的、重要的教育时机。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来符合适应学生的切实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2 反思性教学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

(1)人类的历史总是在不断思考、探索中发展和创新的。历史学科是一门具有很强反思性的学科。“历史虽然是过去事,但研究历史,学习历史都是现代的人,我们所教所学的历史,实际是人对前人的理解学、解释学。”历史学科就是通过认识过去来认识——反思——改正—超越自我。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时代的不断更新,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也不能一成不变,从这个角度上说,历史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引导学生科学的总结历史经验,古为今用,自觉地树立反思意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就历史学科来说,其特点就是对被研究的各种历史对象做出客观评价。在反思性教学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反思,教师对诸多教学问题进行探索学习和研究,不断改进更新,在反思中求新求异,思维被激活,教学不断创新。

2、初中历史教师反思性教学的实践策略

2.1 自我反思

历史教师的自我反思,是对自身成长的经历进行反观考察,如自我学习或教学经历的反思。包括教学道德和伦理,以及教育精神品质、习惯、常识等内在教学理念的反观自照。对自我学习经历的考察,自然就会与自己的教学经历联系在一起,原来的教师会潜移默化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产生影响,原有的学习经历也对自身的教学有借鉴。教育过程是具有周期性的,在开始新的教学前,教师对于自我已有的教学的反思,主要是对自我的教学行为进行批判的思考。在原有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不断更新的教学理念,对自己进行客观的审视。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不断解决问题,再发现新问题。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呈上升的趋势。促进教学的不断完善。作为历史教师,要树立终身备课的意识。

2.2 集体反思

自我反思过程中难免会有不足,这就需要集体的力量。集体反思就是反思在群体中进行,这个群体可以包括,同事、专家、校领导,甚至包括学生或学生家长、对教学的问题,群策群力,分析探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事之间的相互批判的观察教学行为,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同事的经历可能让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问题形成的动力机制和原因。”

同事之间的观摩和讨论过程中,可以相互切磋、相互批评、共同研究对话,进而提高教学水平。教师的自我反思往往局限于个人视野,难以明了的发现问题,而同事之间集思广益,开诚布公的批评探讨,为教师自我反思拓宽思路和提供借鉴。

听课观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有效途径,也是集体反思的一个良好的契机。通过听课可以观察教学设计、教学组织管理、教学方法和技巧、教学效果、教学中师生的关系,随后彼此交流,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集思广益,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再比如公开课、讲课比赛、相互评课等,这些活动都对于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观摩别人的教学,分析别人的成功和失败之处,找到原因,为自己的教学提供新的启示。这样可以拓展思路,吸取他人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尤其是观摩优秀教师的精品课例,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对于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是一个重要途径。

2.3 学生反馈研究

现代教学论的基本观点是: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的规律。教学是否成功,就要以学生对教学的领悟和发展为标准。正源于此,学生反馈是教师要经常使用的一种反思策略。学生反馈研究主要方法有问卷调查和交谈。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成果的最大表现就是学生的成长和学生三维目标的实现。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或交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这对教学至关重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学习兴趣组织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设计,教学效果才有意义,教师不但能够适时的调整,还能够深入的了解学生的真实需要和感受,从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学生的反馈可以通过谈话或问卷等形式进行。教师可以通过课前的提问、课中的交流、课后的测试等等方式随时随地的进行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将学生的反馈信息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进行整理和归纳,从而对反思起到推进作用,拓宽反思的渠道。

3、结论

总之,反思性教学是使教师学会教,学生学会学,最终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勤于反思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对于学生学习的态度和学习品质的培养也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积极投身大反思性教学的实践和研究中来,不断提高自身的过程中,与学生共发展。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