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术论文

2024-07-25 12:50: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学术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学术论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学术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学术论文范文第1篇

一般来说学术论文投稿流程大体如下:

第一:写论文(这个不用多解释)

第二:论文排版,由于论文投稿前,很多期刊都要求按照期刊规定论文模板格式对论文进行调整,以便审稿专家观看,所以你需要去所投期刊官网上面去下载论文格式模板(一般期刊都会有提供word版本的格式模板),下载后,严格按照要求调整好格式。

第三:登录所投期刊官网,然后去注册一个账号用于投稿

第四:用账号登录期刊官网,进入投稿系统入口(一般期刊网上会有相应提示),按照投稿系统流程一步一步弄即可(最好是用IE浏览器来投稿,兼容性比较强)

第五:上传稿件,一般投稿系统流程中的最后一步就是上次你的word版本的稿件,这个时候一定要再次看看被上传的word是否是自己论文的最终版,不要传错了

第六:收到邮件回复,表示杂志社已经收到你的稿件,部分杂志社会同时要求你交纳审稿费,并给出审稿费汇款地址,你需要去邮局汇款审稿费(汇款时一定要写上你的文章编号)

第七:等待录用即可。

延伸阅读:

SCI源刊>EI源刊>国内中文核心>CSCD>EI会议>SCCSI(南大核心)>科技核心和一般行业核心>普刊

SCI源刊无疑是最权威的,这里要说明的是,已经没有SCI会议论文这个说法了,因为SCI数据库已经不再接受会议论文。只接受期刊论文。

EI源刊也是属于比较权威的文章,但是EI源刊是允许有中文稿件存在的,如果你是投过内的EI源刊,那么其录用难度与国外一般的SCI难度其实相当了。当然EI源刊中也有水刊,EI公司以前是每年更新一次EI目录,现在是每个月更新一次,所以现在如果投比较水的EI源刊,有一定风险。

中文核心算是比较权威的国内期刊论文,现在是每3年更新一次。但是中文核心中,有些期刊可能既是中文核心,又是EI源刊,这种期刊一般录用难度都很大。

CSCD,被称为中国的SCI,不过这种叫法有失科学性,总体上讲这种文章还是比较权威的

EI会议,这个争议比较大,但是一般来说,只要你文章进EI数据库被EI检索,其论文级别还是比较高的

SCCSI,又叫南大核心,它只是名字中出现了SCI,它与SCI没有任何关系。主要面向社会科学类的论文

学术论文范文第2篇

语类(genre,亦译为“体裁”)曾经一直属于文学研究的范畴,但自从Bakhtin(1986:60-102)将语类概念引入非文学领域以来,语类的研究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目前已被用来指所有的语篇类型。同一语类的语篇在研究目的、语篇结构、文体风格和目的读者方面都呈现出类似的模式(Swales1990:58)。与应用语篇分析的其它三个层面(语域分析、语法修辞分析和交互分析模式)仍停留在对语言进行表层描写相比,语类分析层面则超越了对语篇语言特征的简单描述,力求解释语篇建构的理据,探讨语篇结构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和心理认知因素,从而揭示实现交际目的特殊方式和语篇建构的规范性。因此,语类分析具有了解释性的特点,将语言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方法紧密结合在一起(Bhatia1993:5-22)。当然,文体的分类是必要的,也是相对的。也就是说,各种文体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王晓军2008:32)。学术论文是受专业学科语篇社团所制约的专业语类,论文作者既需向读者客观地传达研究结果,又需表明自己的立场,与读者取得情感上的认同(高霞2015:30)。对于学术工作者而言,阅读学术论文有助于了解相关领域内的研究历史和最新的研究动态,而相对快捷有效的信息获取方式就是阅读引言。论文引言(Re-searchArticleIntroductions,简称RAIs)位于论文正文的开头,起着引领读者了解论文后续部分的详尽信息并提供解读视角的作用(Weissbery&Burker1990:20),相当于全文脉络的“路线图”,已被确认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集聚说服/推广力的论文组成部分(Loi2010:267-279;Swales2004:226;Samraj2008:55-67),具有阐明研究目的、综述当前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不足并且提出解决方案以及相关的评估标准等功能。但引言也被认为是一篇论文最难写的部分,作者必须采用规范的撰写方法和组织形式来阐述论文的主题,同时必须在有限的篇幅里涉及大量研究信息,反映本研究目前在该领域的研究水平。

有关引言语类的研究影响最大的是Swales(1990:137-166)采用其语步—步骤(move-step)分析法建立并逐步完善的CARS(CreateaResearchSpace:创建研究空间)的语篇研究模式(PrototypicalModel),该模型是Swales在其代表作GenreAnalysis(《语类分析》)一书中首次提出的。CARS模型从三个语步、11个步骤(每个语步包含数个步骤,每个语步都是通过具体的步骤而实现)解析了学术论文前言部分的交际过程,即语步1:确立研究领域;语步2:确立合适的研究地位;语步3:占据研究地位,这是Swales基于其建立的110篇学术论文引言语料库的研究成果。CARS模型中的三个语步通过不同的功能划分,环环紧扣,构成了相互衔接、相互承启、相互支持的一个整体,借助于言简意赅的语言和清楚严密的修辞结构达成了作者劝说和推广自己学术成果的目的。Swales尤其强调论文引言的推广作用,指出:论文引言推崇研究的原创性,论文竞争趋于激烈,而引言对学术的推广性和助推作用更加凸显”。此后围绕该分析模式的引言研究层出不穷,国内外众多学者们通过自己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实践或验证CARS模型的真实性。Ahmad(2012)对60篇伊斯兰论文引言的修辞结构特点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严格遵循CARS模型的引言数量很少;Samraj(2008:55-67)在美国对三个学科(biology,philosophy和linguistics)的硕士论文引言进行了对比性话语分析。根据研究实践,Swales(2004:232)后来又将CARS模型中的第三语步调整为“呈现当前的研究”,并将三个语步中的步骤进行了从内容到顺序的调整,改进后的CARS模型在引言必备的几个步骤之下,增加了一些必须的和可选的实现各步骤的具体小步,更加完善了学术论文引言的语类结构分析模式。

近年来国内有关引言的语类研究也呈上升趋势,研究内容涉及广泛,主要两个方面:1)从不同的学科进行研究,譬如,徐有志等(2007:47-51)依据Swales提出的CARS“三语步”语篇分析模式,对我国北方六所大学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引言部分的写作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蒋婷、徐娟(2013:203-208)采用语料库方法,选取30篇中外法律权威学术论文,探讨了语类分析的框架,对英汉法律类学术论文引言的语类特征进行了描述性对比分析,并探讨差异背后的社会文化原因等。2)从不同的视角对引言语类的研究。譬如,何建敏、于建平(2006:104-108)基于系统功能语法有关经验功能的理论,借助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英语学术论文引言部分实现经验功能的途径,通过对实际语篇的量化分析,归纳、总结和描述了学术论文引言部分的语域特征。与国外相比,国内有关学术论文引言的语类研究依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重理论轻实践,实证性研究比例偏低,且样本量偏小。有些研究只注重理论评述,缺乏实际步骤分析,应用研究力度不够深入。近几年国内实证性研究虽有上升趋势,但非实证性研究仍居垄断地位。其次,对论文引言的研究多局限于某一学科或领域的(中英)语际对比,缺少进行语内对比研究或者跨学科的实证对比研究。迄今为止,从语类分析的视角,把引言作为一个独立的语类,用大样本的实证性语料库方法综合研究引言语类特征的研究依然为数甚少。因此,有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论文引言的对比研究,由可比的或等价的语料构成的较大型可比语料库的创建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对引言语类的相关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2.研究思路与框架

研究采用了Swales(1990:141,2004:232)的关于引言语类分析的CARS语步模型。在分析具体的语篇时,研究人员通常以语步和步骤作为语篇分析的出发点。语步这一概念可被表述为由一组表现同一意旨取向的语言特征组成的,表达一定交际功能的语篇片断。在语类分析中,每一语步都从语篇功能和语境出发,通过语篇中的语言线索来辨认和确定。如果一组句子传达同一类交际信息,那么他们就被认定为同一语步(Swales1990:58)。Swales&Feak(2010:167-180)认为,语步是一组完成特殊任务的文字,是一个功能性而不是语法概念。语步的长度不同,可以是一个短语或句子,也可以是一个段落。一个语步可以由一个或多个步骤组成。步骤也是一个语义单位,由句子的一部分、一个句子或多个句子来表达。

2.1引言语类的修辞结构

Swales(2004:232)的CARS原型模式由三大语步组成,这三个语步又各自包含一个或多个步骤。CARS模型体现了人们可以在不破坏语类基本结构或者语类原型(prototype)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即作者可以在这三个语步的框架下根据交际目的和交际对象的不同来选择不同步骤的组合而传递个人意图。在这个模式中,语篇按照以下三个相互关联的语步构成,每一语步由几个可供选择的步骤来实现。

2.1.1Swales的CARS引言模型尽管许多学者都对Swales的语步界定提出修订意见和建议,但是,语步分析的方法依然是目前用来分析学术语篇最广泛的手段之一,同时,这种语步分析的方法也被广泛用来研究学术语篇尤其是论文摘要和引言及结论部分。

2.1.2研究的引言标注模型根据阅读大量学术论文的经验,又经过正式标注前对引言文本的实验性标注,我们发现,大量的引言文本并非都完全按照CARS模式构成。1)在语步顺序方面,有的文本并非按照语步一、语步二和语步三的标准顺序排列,语步一的内容有时出现在语步二或语步三之后,相反,语步三有时又会在语步一或语步二之前呈现;2)在语步内容方面,三个语步的内容并非界限分明,有的引言文本三个语步内容相互交错;3)在语步的完整性方面,有的文本三个语步俱全,有的侧重于某个语步,而其它语步内容较少或不曾涉及,也有的文本在语步一之前会出现与引言文本似不相关又相关的名人名言之类的内容作为卷首语(引言可选开头语)。此外,每个语步下的步骤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特点。鉴于中外学术论文引言的不同特点,我们先经过反复试验和讨论,在Swales有关引言的“3个语步,11个步骤”CARS模型基础上进行了适用于中外学术论文引言的补充和完善,然后才对所有文本进行标注。继而根据提取的标注数据对引言文本的语步分布状况进行分析。

2.2语料库简介

本研究通过自主研制的汉英双语学术论文引言可比语料库(CECIC)中的引言语料,充分利用语料库的大文本、多功能、语料选择严谨以及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优势来实现中外汉英期刊学术论文引言的多层对比研究,探讨汉英学术论文引言文本的语类结构特征。可比语料库也称类比语料库,多用于语言对比。可比语料库扩展了研究问题的范围,并且可以避免平行语料库中带有原文烙印的“翻译腔(translationese)”的影响(王克非2004:7;牛桂玲2013:113)。语料库旨在能够代表当代汉英学术论文引言的总体,按照一定的取样规则,收录十一个学科的中外中英文论文引言共计2068篇。主要目的是研究中英文引言在多个层面的语类特点,突破了以往只研究期刊论文、或者只研究学位论文等的研究模式。语料库的取样采用的是系统取样法(刘瑞清2016:435),即先将总体系统地分成若干组,然后依据一定的抽样距离,从母体中抽取样本。语料库由中国学术论文引言汉英双语语料库和国际学术论文引言语料库汉英双语语料库两个子库构成,每个子库又分硕士论文引言和期刊论文引言两个部分。中文期刊的选择标准为2008年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中较有影响的期刊;国际期刊则选自ISI系统被SCI、EI和SSCI检索的学术期刊。中国中文期刊论文中文引言库(CJ)和国际期刊论文英文引言库(EJ)各包含11个学科(应用科学,生物科学,传播与艺术,地球与环境科学,教育学,卫生与健康科学,哲学、宗教学与神学,心理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语言学与文学)的期刊论文引言语料,每学科各有54篇,共计1188篇期刊论文引言语料;在880篇硕士论文引言部分,中国学生硕士论文引言(CD)选自“985”院校的重点学科硕士论文,国际学生论文引言(ED)则选自国际排名在前200名的院校,基本确保了语料库的平衡性;四个子语料库中中英硕士论文之间和中英期刊论文之间所对应的学科门类引言文本内容接近,也保证了语际、语内语料之间的可比性;所选论文均出版于2013-2014年,保证了引言文本的时效性和代表性。

3.数据分析与讨论

3.1中英文论文引言的语步分布特征分析

3.1.1引言语步的分布特征

三个语步及其各步骤之间有着“起承转合”的紧密关联,三个语步是相互衔接、相互承启、相互支持的一个整体。语步一为“确立研究领域”,其作用在于分析研究大背景,从宏观到微观地将读者的关注点吸引并确定到相关研究领域,为“本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做出了铺垫;语步二为“确立合适的研究地位”,作者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精细梳理,概括出本领域的研究不足或研究空白并阐明需要某种研究弥补不足或填补空白的作用,从而确定了尚未正式出场的“本研究”的研究地位;语步三为“介绍本研究”,经过前两个语步的铺垫和“气氛”渲染,第三语步自然而然、恰到好处地引入了“本研究”,对本研究的目的、方法、研究步骤及研究意义等进行概括成为水到渠成。每个语步下的分解步骤具体地承担了实现各语步总目的的作用。表4中的语步数据都经过了归一化处理。结果显示:中外硕士论文引言和期刊论文引言的表现并不一致。首先,就学位论文而言,中国学生硕士论文引言的语步一和语步二频数都比相对应的国际学生硕士论文引言高,尤其是语步二,前者是后者的两倍还多。但在“介绍本研究”的第三语步却被国际硕士论文引言反超,但相差不大;其次,就期刊论文而言,中国期刊论文引言中的三个语步频数均少于国际期刊,其中,虽然中国期刊论文引言在前两个语步与国际期刊论文引言相差将近一倍,但该差别与两个子语料库的总语步频数的差别比例接近,这是由于文本自身的文字量造成的。但中国期刊论文引言语步三的使用频数却大大少于国际期刊引言,后者超过前者将近三倍。数据表明,中国研究生论文或期刊论文作者在引言部分都花了大量篇幅在“确立研究领域”和“确立研究地位”方面的论述,而到了读者更为感兴趣的涉及到作者本人所做的具体研究时,作者却采用了较少的篇幅。一方面或许是由于各个学校采用了不同的论文模板,而另一个原因则可能是国际研究生或期刊论文规约性更强,作者更为明了自己的论文写作目的,有较强的语类意识,有意识地用更大的文字比重和篇幅来让读者了解自己的研究和发现,借此提高研究的可信程度和增加说服力,“劝说”的功能和效果会更突出。相反,中国论文作者在引言部分用较多的篇幅进行前期相关研究的介绍,对作者本人研究的阐述略显不足,减弱了引言的“路线图”和劝说力度,因为读者更多关注的恰恰是作者本人的研究、包括研究视角、方法步骤及研究发现和结论等。

3.1.2语步的差异性分析在差异性方面,中国学生硕士论文引言与国际学生硕士论文引言仅在语步三前置方面无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性差异(P>0.5),在其它主要语步及后置语步分布方面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5);中国期刊论文引言和国际期刊论文引言仅在语步二前置方面无显著性差异,而在其它三大语步和后置语步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5)。由此可见,中外硕士论文引言之间和中外期刊论文引言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结构性差异,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中国式”论文写作方式。而造成这种显著性差异的原因值得进一步研究,这对提高学生学术论文水平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3.2各语步的文本覆盖率(Textcoverage)及语步逆序/循环现象

表格6中的数据显示:引言中的逆序现象在中外论文引言中都较为突出。虽然大多数引言文本三个语步的排列顺序非常规整,遵循“语步一--->语步二--->语步三”的顺序,但也经常会有例外,中文硕士论文的前置语步现象较为突出。引言起着引领读者了解论文后续部分的详尽信息并提供解读视角的作用,是一个步骤性、规约性很强的语类,引言的每一个语步或步骤都有自己独立而完整的交际功能(Samraj2008:55-67;Swales2004:226)。按照国内外专门从事学术语篇研究的学者对引言结构达成的共识,作者应首先介绍研究背景,综述当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找到当前存在的问题及空白所在,然后顺势提出自己当前的研究目的对解决原有问题的意义和根据,并接着介绍研究方法。这种结构有利于作者把读者的注意力一步一步地集中到当前研究上,有根有据,环环相扣,力度较大,说服力强,引言的劝说和推广作用可以得到较好的体现。2.其中三个主语步中包含逆序语步(前置和后置)频数。表格5和表格6中的数据都表明中英文论文引言中都存在一定量的逆序语步,并且这些语步逆序的数据反映出中外论文作者在逆序表达方面的差异性。总体而言,国际硕士论文引言和期刊论文引言逆序的文本覆盖率较低,而中国论文引言逆序的文本覆盖率相对较高,说明中国学术论文引言中的逆序现象较为突出。一方面,中国作者采用较多的逆序结构来突出自己的重点,尤其是没有经过铺垫在本应是第一语步的介绍研究背景部分就直接将属于第三语步的研究目的和方法和盘托出,显得有些突兀,削弱了引言语步的规约性和步骤性。在另一方面,中国论文引言因为缺乏充分的论证就急于推出自己的研究,增加了读者接受作者观点的难度,说服力就有所欠缺。在另一方面,一些引言作者反复介绍自己的研究背景,即使是在已经完整地完成了整个引言的三个步骤后又做补充似地再一次对背景进行介绍,采用了“语步一→语步二(→语步一)→语步三→语步一(→语步二)”的循环结构,有语无伦次之嫌。究其原因,缺乏引言文体意识、对引言语类的步骤性及各语步的不同功能认识不足是导致循环语步产生的主因。

学术论文范文第3篇

期刊学术论文的前置部分

1.标题

标题也称为“题名”、“题目”、“文题”或“篇名”等,是论文重要内容的逻辑组合。期刊学术论文的题目是期刊学术论文的第一条信息,它除了准确、具体反应期刊学术论文的内容,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外,还对选定关键词、编制题录和索引等文献检索提供重要信息。要根据“正确”、“明确”和“准确”的原则拟定期刊学术论文的标题,题目用词要确切、恰当、鲜明、简短,要尽量使用关键词语和规范词语,慎重使用缩略词语,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符、代号和公式。期刊学术论文的标题既要概括中心思想,又不要太长,20个汉字以内为宜,最长不能超过25个汉字。

2.署名

作者在期刊学术论文完成后,一般须在论文的标题下方签署作者的真实姓名(或者笔名)和单位信息。署名表明了作者身份和文责自负的态度,还表明了期刊学术论文的著作权。同时,署名还为作者与读者之间建立联系提供了渠道,读者阅读论文后,若需与作者商榷,或要进行询问、求取帮助,可以与作者联系。如果期刊学术论文有两个以上作者,或者有两个以上的人参与了与论文相关的工作,目前普遍的做法是根据对该期刊学术论文作出贡献大小的先后顺序进行署名,参与辅助性工作的人,不能列为作者。署名顺序应事先约定。

3.摘要

摘要又称概要、内容提要,是期刊学术论文的简明文摘。摘要以浓缩的形式展示了学术研究的成果,是期刊学术论文前置部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摘要对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进行说明,拥有与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读者通过摘要可以在不阅读论文全文的情况下,了解和获得论文的主要信息。摘要的篇幅一般在200-300汉字,英文摘要不超过250个实词,最多不超过300个字实词。

4.关键词

关键词是从期刊学术论文的论文题名、摘要、层次标题或正文中选取出来的能反映期刊学术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是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的词或词组。期刊学术论文的关键词对该期刊学术论文的检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有利于读者查阅、检索和利用文献,在计算机情报检索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一篇期刊学术论文关键词选取的数量应以2-6个为宜。

期刊学术论文的主体部分

1.引言

写在书或文章前面类似序言或导言的部分作为书的概述或感想,亦指座谈会、讨论会、研讨会的开场白。也称前言、序言或概述,经常作为科技论文的开端,提出文中要研究的问题,引导读者阅读和理解全文。引言的篇幅视论文的内容而定,一般写1个段落,也有写2个、3个甚至4个段落的,以“少而精”为宜。

2.正文

正文是期刊学术论文的核心部分,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部分,占期刊学术论文的主要篇幅,是对研究内容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是论文的学术水平、学术价值的集中反映。正文在论证过程中,必须实事求是、客观真实、准确无误、合乎逻辑。正文的结构层次要分明,语言要简练,论证要严密。

3结论

从哲学观点来看,结论是相对一定条件而言的,结论与条件互为因果关系,条件(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论(结果)是由于条件作用而产生的现象,起着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揭示规律的作用。但是,结论或讨论不是期刊学术论文必需的组成部分,如果有结论或讨论,要力求准确、简洁、精练、明了。

期刊学术论文的后置部分

1.致谢

作者在选择、构思或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接受了别人指导或建议,或者是接受了有关单位和个人在技术、资料、信息、物质或经费等方面的帮助应该致谢,如果没有上述情况就不需要专门致谢。

2.注释

注释,是对书籍或文章的语汇、内容、背景、引文作介绍、评议的文字。为了保障原作者的著作权。为古书注释开始于先秦时期。中国古代分得较细,分别称之为注、释、传、笺、疏、章句等。包含的内容很广。诸凡字词音义、时间地点、人物事迹、典故出处、时代背景都是注释对象。

学术论文范文第4篇

学术论文的重要性的认识篇一

1、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预测性上具有的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上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讨论或学术刊物上发表,或用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2、学术论文的写作是非常重要的,是衡量一个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在学术论文撰写中,选题与选材是头等重要的问题。一篇学术论文的价值关键并不只在写作的技巧,也要注意研究工作本身。在于作者选择了什么课题,并在这个特定主题下选择了什么典型材料来表述研究成果。科学研究的实践证明,只有选择了有意义的课题,才有可能收到较好的研究成果,写出较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所以学术论文的选题和选材,是研究工作开展前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是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

3、学术论文,就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研究成果的学理性文章。具有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学理性。

4、其分类如下:

(1)按研究的学科,可将学术论文分为自然科学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每类又可按各自的门类分下去。如社会科学论文,又可细分为文学、历史、哲学、教育、政治等学科论文。

(2)按研究的内容,可将学术论文分为理论研究论文和应用研究论文。理论研究,重在对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研究;应用研究,侧重于如何将各学科的知识转化为专业技术和生产技术,直接服务于社会。

(3)按写作目的,可将学术论文分为交流性论文和考核性论文。交流性论文,目的只在于专业工作者进行学术探讨,发表各家之言,以显示各门学科发展的新态势;考核性论文,目的在于检验学术水平,成为有关专业人员升迁晋级的重要依据。

多媒体技术学术论文范文

多媒体技术发展浅析

论文关键词:多媒体;多媒体网络;多媒体应用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多媒体技术发展的简单介绍.提出多媒体技术使用的硬件要求.并对多媒体网络的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介绍了多媒体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蓬勃发展,其应用已遍及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正在对人类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早期的人们,通过交谈与手势交流信息。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开始有了文字和图片,后来又有了照片乃至电报、电话、录音、广播、电视、电影、计算机网络等等。多媒体自诞生以来发展迅速,现在已逐渐家喻户晓,多媒体技术综合了计算机声音处理技术、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通信技术、存储技术、计算机文字处理技术、计算机动画处理技术及活动影像技术、集成电路技术等,这些技术的有机结合,对科技界、产业界、教育界、创作、娱乐界及军事指挥等领域产生了强劲的冲击波,它给传统的微型计算机、音频、视频设备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对大众传播媒介产生了巨大影响。

1多媒体的硬件组成及多媒体网络

一般多媒体硬件是以计算机硬件为核心(要求至少64M内存,l0G以上硬盘),音频、视频设备是其主要外部设备,外设还包括:光盘及光盘驱动器、摄像机、录像机、扫描仪、麦克风、音箱、投影器、复印机、扩音器、电视、编辑系统等等,像这样建立在高性能硬件基础上的集数值、文字、图形、图像、声音为一体的具有交互式的综合功能的计算机系统称为多媒体计算机系统。

多媒体网络是指可以综合、集成地运行多种媒体数据的计算机网络。在网络上可以运行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应用程序、视频及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并对多媒体数据进行获取、存储、处理、传输等多媒体网络具有集成性、交互性、同步性和实时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它可以同时处理并展现两种以上的媒体;多媒体网络的节点与网络系统可以交互通信,通信的方式可以是多点或双向的;各种多媒体网络节点应能同步的显示图、声、视信息,把它们构成一个完整的信息提供给用户;用户在多媒体网络的信息交换中,信息涉及人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具有很强的时间相关性和连续性,对于利用视频会议交谈、视频与音频信息不能有持久的延迟,目前的多媒体只能实现即时性同一般网络相比,多媒体网络有其特殊要求,首先它处理视像、声音等媒体信息的方式与众不同,并且对于语音信息、传输速率等方面有频宽的要求。其次由于多媒体的信息涉及人的感官,有较强的时间相关性,多媒体网络需考虑延迟性及数据传输的优先顺序,方能达到各项软件的应用需求。最后,因为多媒体网络涉及不同厂牌机型及异种网络上传输多媒体信息,有一定的网络兼容性就显得很重要。多媒体在网络上应用的关键是多媒体数据在网络上的传输,而多机需采用高速网络互连.方能满足速度和带宽的要求,如FDDI,B-ISDN等网络系统,不同媒体的最大延迟、平均吞吐量、可接受的误码率等指标各不相同,因而对网络带宽的要求并不一样,所以在建立多媒体网络系统时,须从实际出发,选择适用的网络结构和系统,建立和组织合理、高效的媒体播放和控制机制。通常在广域网和局域网上应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网络随着技术的发展,还会不断完善。媒体的多样化、信息传输的同一代以及设备控制的集中化在不远的将来会得以实现。

2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随着多媒体的发展与应用,使电脑本身由无声世界进步到有声世界,由原来的静止画面发展到动画画面甚至全场活动影像效果,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创作、传播等。概括起来,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

2.1在教学培训上的应用

九十年代初期以来,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国内的各个领域逐渐开始应用。由此而发展起来的多媒体教育技术更是受到各类教育单位尤其是高等院校的关注。一批多媒体教育软件,多媒体演播教室和网络教室,远程教学系统,仿真培训系统等软硬件系统先后开发建立起来。多媒体教育技术的理论和实践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改革传统落后的教育方法,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育手段,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相比,利用多媒体具有以下优势:

(1)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识主体作用的发挥。多媒体计算机产生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即时反馈,对教学过程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而且学习可选择学习的内容、教学模式,从而主动参与,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

(2)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以便人类获取知识,保持已有的知识。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项加起来就有94%n,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种多种感官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听老师讲课强得多。

(3)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多媒体的超文本技术和超媒体系统可以将有关语音和活动影像的内容组成一体化的图文音像并茂的电子教材,可达到因材施教,优化教学过程。

2.2办公室自动化和商业领域

办公自动化是信息社会的标志,是当前国际上飞速发展的一门综合电子、通信、文秘和行政等多学科和技术的新兴学科。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几千年来一统办公室的“文房四宝”逐渐被电子计算机和通信网络所打破。目前可以进行多媒体的声音邮件、视频邮件、视像会议、商业信息的传播、介绍、购物指南等等。

2.3游戏、娱乐

游戏是多媒体的一个最直接的运用.因为游戏本身包含了几乎所有多媒体的因素,而且最新的多媒体技术往往是在游戏中首先得到运用的。多媒体游戏可将图像、影片、各种特殊效果的声音、活动等结合在一起,使游戏更真实、更令人激动。

2.4在进行辅助设计和工业生产控制

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声于一体,不但在信息的量上有了数量级的大幅度增加,而且还提供了以往计算机技术所不能提供的信息。在辅助设计和工业生产设计中,多媒体技术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将工程图纸直接输人计算机内存储,将产品进行三维旋转和物体缩放交互设计,还可实现生产车间与集中控制室之间的监视控制等等。它在重大工程、复杂工程段及特殊环境的设计中,可用于方案比选、初设审查,效果检验等,还可以用于招标投标、宣传、服务用户等。

另外,多媒体技术还广泛应用于医学、银行业等。

学术论文范文第5篇

科学技术报告是描述一项科学技术研究的结果或进展或一项技术研制试验和评价的结果;或是论述某项科学技术问题的现状和发展的文件。

科学技术报告是为了呈送科学技术工作主管机构或科学基金会等组织或主持研究的人等。科学技术报告中一般应该提供系统的或按工作进程的充分信息,可以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结果和经验,以便有关人员和读者判断和评价,以及对报告中的结论和建议提出修正意见。

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表明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的结果或有了新的见解,并以此为内容撰写而成、作为提出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时评审用的学术论文。

学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较好地掌握了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硕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沦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成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博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了创造性的成果。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知识发现;学术博客;知识服务;知识交流

1引言

从BBS、WIKI到博客,各类主题社区,网络交流日益走进人们的生活,庞大的网民数量使这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也越来越多地开辟自己在网络的阵地,成立个人博客,发表见解,而同行们也可以借助这一平台讨论共同关心的话题,由此,学术博客(AcademicBlog)成为了传统学术交流和正式学术交流的重要补充,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图书情报领域为例,较受关注的学术博客有老槐也博客等。这些学术博客又组成了博客圈,一环套一环,尽可能地扩大着学术交流的范围,高效地促进学术交流。厦门大学图书馆图林网志聚合是图书情报领域最受关注的学术博客圈。学术博客是知识交流的典型平台,作为一种信息公开、平等共享的平台,能够使信息的、接收、交流、共享、利用更加便捷,使用学术博客的过程也是挖掘隐性知识并加以利用和共享的过程。首先学术博客用户通过信息将个人实践所形成的经验认识等记录下来;其次通过学术博客的“关注”和“学术博客群”等功能,用户还能发现自己所关注或者相关领域的信息,并结合自身所拥有的、零散分部在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打破不同知识所有者之间的壁垒,实现知识在一定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自由使用。再次学术博客用户通过学术博客上记录的不断更新等促成了一系列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知识得以系统地再吸收、再分析、再梳理和再组织,形成更加系统、成熟、全面的新知识,使隐性知识得到充分的挖掘并最终形成一个知识共享、更新与应用的知识循环。知识发现(KnowledgeDiscoveryinDatabase,KDD),是所谓“数据挖掘”的一种更广义的说法,即从各种形式表示的信息中,根据不同的需求获得知识的过程。知识发现并不是简单的信息抽取,其目的是为使用者屏蔽搜索原始数据的繁琐细节,将使用者从基础地搜索活动中解放出来,从原始数据中提炼出有意义的、简洁的知识,直接向使用者报告。

2学术博客相关研究

2.1学术博客的定义

关于学术博客的定义,目前国内外还没有较统一、一致的说法,学者们只是约定俗成了“学术博客”的叫法。国外亦没有明确的学术博客的定义,教学类博客是其初期的学术博客研究对象。早在本世纪初,WilliamsandJacobs命名了一种新出现的博客形式—“教育博客”(educationalblog),许多学生和老师开始把阅读其它学生们的博客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Saper首次将学术博客看作是一种特定类型的博客,但是因为缺乏编辑评审过程(editorialreviewpro⁃cess),这些博客在知识的准确性和学术性方面不会有太大影响力。甘春梅、王伟军认为学术博客为主要内容是学术知识的博客,是由科研人员撰写的、以讨论学术相关问题为主的博客。Nackerud等认为学术博客属于知识博客的范畴,此外还有学科博客、科学博客等。知识博客(K-blog)是以博客为依托,交流知识、共享知识并积累知识,最后达到个人知识提升的网络信息交流方式。作名词讲,知识博客可以指具体的建立在知识生产、收集、加工、链接、传播、共享基础上的博客页面,也可以指博客创建者,更可以指一种基于网络博客的知识交流思维。我们较认同吕鑫等人给出的定义,认为学术博客是指用于和交流教学、科研和科学信息的博客,即能够用于交流学术观点、发表科研成果、学校教学信息的博客。综合上述学者的研究,笔者将学术博客分为两类:一是应用型学术博客,各类学术型信息、知识;二是科研型学术博客,以随笔、日记或论文等体裁信息来进行科研信息的交流。本文重点对科研型学术博客进行研究。

2.2国外研究

学术博客的应用,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方式,同时,改变了人们同其他学者或研究者的交互方式。EllisS.J.Fu等基于博客在学校里正式的学习交流方式中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实证调研了台湾学生博客在知识共享方面的需求、目的,分析了处于三种受教育水平的学生的学术博客使用行为。LizeTerblanche,AliceGoodwin-Davey在“Academicblogs:Aplatformforsharinginformationanddisseminatingknowledge”中分析了两大学术博客,分析了博客在丰富高等教育中的学习环境,特别是在线课程方面的独特作用。Vidya,R等人设计了一种博客知识传播模型,用于帮人们找到网络中可以经常获得的博客,同时,设计了一种KRR算法,帮助人们在博客中找到所需的知识信息。

2.3国内研究

目前国内学术博客的研究,大多从用户知识交流的角度来讨论学术传播。丁敬达、许鑫从学术博客交流特征入手,分析了学术博客的交流主体、交流客体和交流方式等。翟姗姗结合调查问卷,对学术博客个体知识转移效果进行了评价研究,证实了学术博客较传统期刊文献在提高知识转移知识发送能力,知识转移媒介知识转移效果,知识接受者知识接受能力方面的优越性。陈明红等从用户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科研任务三个方面,构建了学术博客用户满意度的结构方程模型,以测试学术博客的用户满意度。这些研究说明,学者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学术博客在知识服务方面的应用研究。然而,因为学术博客内容的特性,如何有效地利用学术博客,以促进学术交流,对于知识内容的提取是其中的重点。怎样充分地挖掘学术博客的知识内容,开发行而有效的知识服务方式是重中之重。而目前研究在这方面明显欠缺,文章试图在此方面进行探讨。

3学术博客知识交流模式

学术博客能够提供不同形式的信息,如文本、声音和视频。同时,学术博客通过RSS、回溯、评论等来实现同他人的持续互动。博客是一个内容平台,它的兴起源自人们自我表达的需求。从社会传播的角度来看,它是一个社会化的草根媒体,让网民从信息的接受者变成信息的者和评选者。早期的博客,兼具自媒体属性和交互属性,是公众交流信息、展示自我的重要平台。随着社交媒体和社交网络的兴起,博客的交互属性逐渐被替代。如今博客的创作者主要是精英人群,创造的内容也趋于专业化,博客的阅读者则主要把博客当成获取信息的渠道来源。在此趋势下,学术博客的兴起和发展正是迎合了人们对于知识的需求。学术博客的知识交流模式如图1所示。

4学术博客知识服务模型

散落在网络中的各个学术博客,尤其浩瀚大海中的颗颗明珠,它们凝结了多少学者的灵感和智慧而不被人发觉。目前,学术博客的利用上没有像其它社交网络那么高的热度,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其有价值信息的挖掘不够,不能够让博客的访问者方便、快捷地发觉它的价值,引发阅读兴趣,这是目前学术博客发展受阻的一个重要原因。笔者尝试建立一个学术博客的知识服务系统,深度挖掘学术博客的知识信息呈现给学术博客用户。

4.1系统架构

如图2所示,系统主要分为两大模块,分别是服务模块和发现模块。知识服务重点是提供知识信息,因此发现模式是系统的核心。而系统最终要向用户提供知识服务,服务模块也不容忽视。系统的用户可以是学术博客的博主,也可以是一个普通的网络浏览者。他们可以经由学术博客进行浏览、检索或留言,提问。对于他们在系统中的印记,系统可以进行采集、分析,以相应的形式提供知识反馈。用户可以选择接受这些反馈信息,获取知识,也可能以其它渠道,电子邮件、电话,或者其它数据库检索系统等与博文发起者进行更为直接或进一步的交流。

4.2发现流程

学术博客区别于一般网络社区的显著特征就是它的学术性,学术信息的基本单元就是概念。因此,构建知识本体库就成为了学术博客知识发现的第一步。本体概念的引入使此学术博客服务系统的检索具备语义能力,有助于分析领域的知识结构、各部分知识结构的相关性、该领域目前研究热点及趋势。在此基础上,根据每个学术博客涉及的专业领域不同,将本专业领域涉及的主题内容进行聚类,构建一个知识库。将博文中抽取的概念与其进行匹配,确定博文所属的主题范围,以便于对其进行梳理。如图2所示,首先对用户数据和博文数据进行数据抽取、概念聚类,然后将这些概念与知识库进行比对,匹配合适的将其分门别类进行梳理,然后以一种可视化的知识关联进行呈现,便于浏览者选择。

4.3服务流程

系统的核心是知识发现,最终目的是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首先系统要有有亲和力的用户接口,并且具有互动性。用户通过注册提交所关注的专业方向,在浏览过程中留下访问记录,这些都被系统一一抓取并分析,为数据推送做准备。在进行数据推送的时候,要根据用户的心理、能力、动机、需求、学术背景等进行详细分析,让用户切实体会到定制化,增加用户粘性。所选择的推送内容要具有专题性、专业性、针对性,必须匹配用户分析数据进行推送,注重推送的精准、高效。在完成推送后要进行服务效果评价,确保用户满意度,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服务策略。对已有博文也要有一定的评价机制,比如,访问频次,转载量,或者被正式发表学术论文的引用量等,设置不同权重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给予博文发起者一定的奖励。此外,要进一步挖掘知识服务内容,不断深化知识服务方向。学术博客的用户势必希望能够通过博文的浏览,与博主的交互等及时地获取到所需的知识信息,不一定多,但一定要精。系统可以在这一方向上大力开发,以知识元、知识节的方式,浓缩博文主题,提炼知识精华,为用户进行多角度的知识呈现。

5结语

学术论文范文第7篇

1被引率分析

被引率的高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不同性质、不同方式的引用与被引率的高低,以及被引文献的学术质量有着不同的联系。

1.1影响被引率的主要因素被引率的高低取决于学者在学术写作中对原文的引用,以及参考文献的多寡。被引率的高低主要受五大因素影响。(1)学术评价中被引率的地位与作用。被引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被引文献的学术质量,在学术成果的评价中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但并非评价的唯一标准。各种不同性质、不同方式的引用需作具体分析。抬高被引率在学术评价中的地位,夸大其在学术评价中的作用,不利于被引率在学术评价中发挥应有的作用。(2)刊物的级别及出版周期。目前我国学术期刊有权威性、一二三级之分,有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之别。由于在职称评审、科研计量、成果评奖中“以刊评文”几乎成了定例,因此级别高的刊物被引的频次相对较高。刊物的出版周期及发文总量也与被引率密切相关,出版周期短、发文总量大的刊物被引的频次相对较高。(3)刊物对引文质与量的要求。少数刊物对引文有数量要求,大多数刊物没有这样的要求,这样前者发表的论文的引文量就会相对多一些,后者发表的论文的引文量就会相对少一些。有的刊物要求引文与参考文献对应,更多的刊物未作这样的要求,这样前者发表的论文的引文量会相对少一些,而后者发表的论文的引文量会相对多一些。(4)编辑对引文的重视程度与编辑出版质量要求。重视程度高、编辑出版质量要求高,被引质量能得到保证,据此统计的被引率精确度较高;重视程度不够、编辑出版质量要求不高,如校对中存在疏误、因篇幅关系任意删去参考文献、规定不罗列参考文献,引文量会较少,被引质量得不到保证,据此统计的被引率精确度也不高。(5)作者的品位与习惯。品位高的作者尊重事实,能客观反映引用相关文献的情况,并因此养成良好的学术写作习惯。品位不高、未养成良好的学术写作习惯的作者在罗列参考文献时不能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彰显式、掉书袋式的引用均属此列。这类引用无法反映原文被引用的实际,其反映的被引频次虚而不实。

1.2不同性质、方式的引用与被引文献学术质量的关系不同性质的引用所体现的被引率与被引文献的学术质量有着质的不同。不同的引用方式所体现的被引率与被引文献的关系也有着质与量的差别。(1)肯定性引用与被引文献的学术质量呈正相关关系。肯定性引文建立在认同、赞赏的基础之上,是对被引文献学术价值所作的肯定性判断。肯定性引用越多,被引率越高,被引文献的学术价值也就越高。肯定性引用是计量被引率的可靠依据。(2)否定性引用与被引文献的学术质量大致呈负相关关系。否定性引用建立在不认同、不赞成乃至反对的基础之上,是对被引文献学术价值所作的否定性判断。原文观点正确,引用时却予以否定的不属于此列。此类情况足以说明被引率、影响因子与论文质量评价的复杂性。否定性引用越多,被引率越高,大致说明所引文献的学术质量未得到认可。以否定性引用产生的被引率、影响因子来衡量被引文献的学术价值,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不正确的。比如,李健生的《“引文分析法”质疑》对王崇德等以一次文献为基础的一次引文分析评价法与以二次文献为来源的二次引文评价法持否定态度,认为原文献中“选择一定的期刊为来源期刊,以其上所刊载的论文———著文为基础,逐一统计被著文所引用的参考文献。自然,参考文献的被引频次,也就是参考文献所在期刊的被引频次”,“根据二次文献中期刊(以所载文章为媒介)被引用的频次,将期刊排列成序。序位的前后反映着期刊的重要性,从而为评价选择期刊提供了依据”,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8]。随后李玉梅对李文进行反批评,声称读李文令人“莫名惊诧”[9]。(3)随机性引用能比较准确地反映被引文献的学术质量。易获得性引用、类聚式引用等在获取、引用时是随意的。作者对被引文献观点的赞同,对被引文献学术价值的肯定是真实的,不受其他因素制约。随机性引用能客观反映被引文献的学术质量,是计量被引率的客观依据。比如,王引斌在论述用主成分分析法来测定核心期刊时所引用的10篇文献,既未局限于发表被引文章的刊物的级别,也未局限于被引文献作者的知名度;既未受被引文献的文种、载体的影响,也未受被引文献时效的影响,此例是比较典型的随机性引用[10]。(4)习惯性引用原则上反映原文的学术质量。习惯性引用是社会风气与个人习性的结合体,是目的、动机明确的引用行为,友情式、掉书袋式、彰显式、效应式等引用均属此列。此类引用受主观感情支配,情况复杂,需作具体分析。习惯性引用往往是带有一定感情色彩的引用,其产生的被引率虽然原则上也能反映被引文献的学术质量,但需作进一步分析。这类引用的被引率、影响因子与被引用文献的学术质量没有必然联系,只有或然联系。(5)规定性引用与原文的学术质量没有内在联系。约定性、范式性等引用属于规定性引用。某些不合理的规定、要求导致了这类引用。对作者而言,是无奈之举。(6)误嫁式引用是对原文学术质量的埋没。某一观点、材料原本出自某文献,引用者受时效性、新颖度吸引,未加考证,不经意间引用了另一出版、发表时间较近的文献,也即源文献的后出文献,源流未分,引用流而未溯源,这便是误嫁式引用。这类引用产生的被引率未能正视源文献的学术价值,对被引文献的学术价值的肯定也是不正确的。误嫁式引用在引用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但对正确统计被引率的负面影响不容低估。这类引用的出现主要受学术风气及引用者的学识与治学态度的影响。(7)回避性引用是对原文的学术价值的全面肯定。在学术不端行为泛滥的当今,学术失范的实例不胜枚举。明明是论文写作中参考价值最大、引用也最多的文献,却故意在参考文献中不予以标注。此类引用无益于原文被引率、影响因子的提高,不过却是对原文学术价值的充分肯定。

2对策

一、常见注释编辑问题

1.注释位置不当注释位置不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注释的整体位置不当。目前,学术期刊上学术论文中,注释主要以两种方式呈现,一种是“页末注”,一种是“文末注”。“页末注”是指学术论文正文中每出现需要注释的部分,就会有一个注释号,并以上角标形式出现,相应地,在当页的左下角,把注释的信息呈现出来,如果该页有多个需要注释的部分,就列出多个注释号,该页的左下角就按顺序把这些注释的信息全部呈现出来。下一页出现新的注释,则以页为单位另排注释序号,并在该页左下角呈现注释信息。“文末注”是指学术论文正文中需要注释的部分从前到后按顺序编注释号,并以上角标形式出现,最后在文章末尾以注释号为序,把注释的信息全部呈现出来。“页末注”和“文末注”各有千秋,也被不同学术期刊采用。“页末注”节省空间,方便读者阅读。“文末注”整齐划一,美观大方。注释的整体位置不当,主要是针对“文末注”的形式而言。一些作者提交的论文,会把“文末注”的注释整体放在学术论文的最末。这显然是欠妥当的。我们翻阅了大量科技杂志,发现学术论文的“文末注”的注释整体一般放在参考文献之前。注释位置不当的另一个表现是在论文的标题、摘要、关键词、结论处加注。一篇论文的标题、摘要、关键词、结论部分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这些部分应该语意清晰、信息显豁。对这些部分中的某个信息进行注释也是不当的。下面是某论文结尾处增加注释的例子。例1:正文:同时,研究发现也启示我们在思考如何进行有效的中国文学作品外译时,有必要对译入语国家的诗学规范、文学传统进行细致考察,以提供有价值的、可资借鉴的参考信息,毕竟“文学和文化的输出并不是多多益善、以量取胜……关键要看实际效果……这方面尚需作更多的努力”。注释:王建开.走出去战略与出版意图的契合:以英译作品的当代转向为例[J].上海翻译,2014(4):1-7.这是论文的最后一句话。这句话不但引述别人的观点,而且在注释中列出此观点的具体出处。这样的注释很不合适。

2.注释内容烦琐注释内容烦琐主要有两种表现样态。一是在正文中和注释中分别用不同语言陈述相同的观点。有些作者在正文中陈述了一个外国学者的观点,该观点是作者直接从英语原文中翻译过来的,但是作者还要以注释的形式列出该观点的原文。这样的注释显得非常烦琐,甚至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例2:正文:他曾坦言自己对杜甫怀有十分复杂的感情,一方面他肯定杜甫诗歌的伟大,但另一方面又在展示这种伟大性上踟蹰不前,他不愿着意强调杜甫作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的重要地位,而更愿意将对杜甫诗歌的阐释与对其诗歌艺术的体悟留给读者自己去完成。注释内容烦琐的另一种表现是注释和参考文献内容重复。一些学术论文中已列出许多注释,说明了引文或观点的出处,已包括了具体的作者、页码、出版者、出版时间等信息,但在参考文献中,还是再次一一列出上述信息。有些学术论文中,注释和参考文献仅是格式不同,如参考文献标注了文献识别码,而注释则没有。有些学术论文中,注释和参考文献的格式和内容完全相同,唯一不同的是排列顺序不同。许多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论文中,此类现象非常普遍。

3.注释表述不清注释的根本功能是引导读者清晰理解相关信息,并给读者更多的信息,以方便读者查阅相关信息,但是一些学术论文中的注释却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究其原因,作者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或是作者由于自身喜好或自身具有的逻辑判断能力,不能清晰地确定注释中的内容。下面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纵使读者从此注释中知道这些论文在Wischer&Diewald于2002年编辑的NewReflectionsonGrammaticalization一书中,知道不同论文的起止页码,但是却不能获知该书的详细信息,因为在这个注释中,该书的出版者、出版地等信息是缺失的,而在参考文献中也是不能找到与该书有关的信息的。

4.注释质量不高注释虽小,但是并非所有学术论文中的注释都是高质量的。要写出高质量的注释也并非易事。注释质量不高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1)当注不注。许多学术论文会涉及文化常识、文化背景、专业术语、专业知识、缩略词、信息来源等,这些信息以简明清晰的注释样态呈现出来,可能对读者有很好的参考作用。一些作者在学术论文中频繁给出专业术语和缩略词,但又缺失加注的意识和习惯,没有给出相应的注释,这无疑会使学术论文应有的丰富信息大量缺失,论文的质量大打折扣。(2)注释无标准,长短不均衡。不同的学术论文,注释类别不同,数目各异。一些学术期刊由于遵从独有惯例和出版规则,对注释的内容和形式也会有独特的要求。这些客观因素制约着不同学术论文注释写作应该遵从的标准,也制约着注释的长短。但是,同一篇学术论文中的注释应该遵循相同或相近的标准,长短上应均衡。一些论文中,作者会依据自己对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对文化常识和专业术语给出较长篇幅的注释内容,但对其他各类别项的处理则非常薄弱。这也不妥当。(3)注释粗糙。一些论文的注释重要信息缺漏,或是有明显错误,这是写作者粗心大意、不认真写作造成的。估计论文作者只是简单地把自己阅读到的外文文献中的注释照搬了过来。作者不但应该给出缩略词的英文全称,还应该给出这个缩略词的中文对应名称、具体含义、中文缩略词(如果有的话)、最早出处等信息。对GS的注释可以这样加工:GS,全称greenshoots,原属园艺学词汇,意为“绿芽”。20世纪90年代初的经济萧条时期,时任英国财政大臣诺曼•拉蒙特(NormanLamont)在1991年的一次会议中首次用“greenshoots”来指代“经济复苏的迹象”。2009年,摩根大通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布鲁斯•卡斯曼(BruceKasman)也使用“greenshoots”一词来描述美国经济复苏。此后,西方媒体广泛地使用“greenshoots”来指代“经济复苏的迹象”。在我国经济学领域,GS常被译为“经济复苏迹象”。

二、注释策略

我国知名翻译家曹明伦曾专门著文讨论翻译注释的原则。他提出六个翻译注释原则,即:一是当注必注,不偷懒懈怠;二是点到为止,不画蛇添足;三是准确精当,不误导读者;四是客观合理,不为注而注;五是随文注释,方便读者;六是标记清楚,体例统一。[1]他还强调翻译注释的特殊性,指出要在注释之后标明是原注、原编著者注、译者注还是编者注。我们认为,曹明伦提出的翻译注释的原则无疑对学术论文作者写好注释有参考作用,也对编辑者作好学术论文中注释工作有参考作用。笔者根据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学术论文中注释的编辑策略。

1.重视注释,认真审核学术论文中的注释虽小,编辑者在编校过程中却要对其有足够的重视,时刻保持敏感的注释意识。编辑者应站在论文读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充分为读者着想。编辑者在编辑学术论文时,凡遇到专业术语、文化概念、知名观点、缩略词等,就要考虑读者是否会理解,是否需要加注。编辑需要认真阅读、审核学术论文中的注释。编辑者保持敏感的注释意识,是对读者的负责,也是对作者的负责。

2.态度客观,冷静应对编辑者要客观冷静地对待注释,力求注释简洁明快,经济合理。学术论文不同于文学类作品,一般情况下无须做很长的注释。编辑者需要审查注释部分累赘多言。例如,外语类学术论文经常提到一些教学理论,下面的注释就很简明清晰:教育学领域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存在四种不同认识:一种是认为课程包含教学,即大课程观;第二种是教学包含课程,即大教学观;第三种观点认为二者并列,即分离观;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二者为有机整体、不可分割,即融合观(钟启泉2007:3;章兼中2016:6-7)。本文认为,我国外语教育研究尚处于学科发展初期,宜采取分离观,以便对相应议题展开深入、细致、全面研究。读者能够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存在四种不同认识一目了然,也了解了作者对这些认识的看法。

4.认真修饰,方便读者注释虽小,但注释的最终目标是方便读者阅读,给读者提供内容丰富、质量上乘的精神食粮。注释是为方便读者而做的一项工作,何处加注,如何加注,这些都是论文写作者根据自身的阅读经验、写作惯例、学识素养来判断和决定的。论文写作者加注释是预设了读者的平均理解能力。编辑者更需要时刻保持客观的立场和态度,审核注释时,要尽量避免加入主观评价,对注释的内容和形式认真修改、润色,以方便读者为要务。

6.遵从规范,力求美观编辑者审核、编校注释时,要在尊重作者的基础上,遵循学术期刊的规范和出版法规,要认真检查学术论文中所有注释的标记号是否清楚,标注方式是否统一,正文中的标记和注释的标记是否一一对应,注释的标记符号的位置是否恰当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期刊注释编校的整体统一性、规范性、连贯性和美观性,也才能提高期刊的编校质量。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